美術主題牆
❶ 主題背景下的主題牆環創如何體現幼兒足跡
在幼兒園教育中,環境創設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尤其是主題牆的布置。主題牆不僅能美化環境,還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感。要在主題背景下的主題牆環創中體現幼兒足跡,關鍵在於將幼兒的活動、作品和想法融入到牆面設計之中,讓牆面成為孩子們成長歷程的記錄者和見證者。
規劃主題牆的布局:
確定主題:根據當前教學計劃或節日活動選擇適合的主題,例如四季更替、動物世界、童話故事等。
設計區域:劃分出展示區、互動區和更新區。展示區用於展示幼兒的作品,互動區放置可觸摸和操作的教育玩具,更新區則是定期更換內容的區域。
收集幼兒作品與意見:
作品徵集:鼓勵幼兒在美術課上創作與主題相關的畫作或手工,並選出優秀作品進行展示。
主題討論:通過小組討論或角色扮演的方式,收集幼兒對於主題的看法和創意點子。
製作主題牆:
基礎裝飾:使用無毒的壁紙、彩繪或布料作為背景,確保材質安全且容易清理。
作品展示:將選出的幼兒作品用畫框裝裱或直接粘貼於牆上,注意排列整齊有序。
添加互動元素:設置可以移動的板塊,如「我的小手印」、「我想對你說」留言板,讓幼兒可以隨時更新內容。
整合足跡元素:
成長樹:製作一棵大樹的圖形,每個孩子有一個「樹葉」,在上面記錄他們的名字和手掌印。
時間軸:創建一條水平的時間軸,標注重要的日期,如入園日、節日慶祝等,並在相應位置附上幼兒當日的照片或作品。
定期更新與維護:
定期評估:每月或每學期對主題牆的內容進行評估,替換損壞或過時的裝飾。
幼兒參與:讓幼兒參與到更新過程中來,比如讓他們輪流負責某個區域的裝飾更新。
融入多媒體與科技:
數字屏幕:安裝一個小型的互動屏幕,播放幼兒的視頻作品或錄音。
掃描互動:設置二維碼,家長和幼兒可以掃描以觀看更多幼兒作品或相關教學內容。
反饋與評價:
親子互動:邀請家長參觀主題牆,並留下他們對孩子的鼓勵話語或對主題牆的評價。
教師觀察:教師應注意觀察幼兒與主題牆互動的情況,了解其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總之,通過上述步驟,主題牆環創不僅能夠反映幼兒的成長足跡,而且能激發幼兒的探索精神和創造力,同時也為家長提供了了解孩子在校情況的窗口。這樣的環境創設有助於構建一個充滿愛、尊重和學習樂趣的幼兒園文化。
❷ 幼兒園中班美術教案:一片樹林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准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美術教案:一片樹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中班美術教案:一片樹林1
活動目標:
1.用手捏表現樹的基本特徵,並用多種綜合材料裝飾樹葉和樹林。
2.能主動與同伴商量,合作創作,遇到問題能積極想辦法解決。
3.能大膽向同伴介紹,體驗、分享創作的樂趣。
活動准備:
l.陶泥、操作工具及綜合材料人手一份。
2.樹林的圖片。
活動過程:
1.故事引入活動。
(1)教師:一群小鳥飛累了,很想停下來歇一歇。但是周圍煙塵滾滾,沒有一棵小樹!怎麼辦呢?你們能夠幫助小鳥建一片樹林嗎?
(2)教師:你們會幫它們建什麼樣的樹林呢? (請幼兒邊講述邊畫出樹的形態)
(3)教師小結:樹由樹干、樹葉、樹枝等組成。有的樹是高高的、粗粗的、直直的,有的樹是矮矮的、細細的、彎彎的。樹葉也是各種各樣的。
2.學慣用手捏的方法製作樹。
(1)幼兒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創作一片樹林。
(2)幼兒分組討論:要設計什麼樣的樹林,准備怎樣來製作。
(3)教師示範:先用一大塊泥捏出樹干,可以有粗有細、有高有矮;再捏出樹枝,樹枝可以向各個方向伸展;最後在樹枝上製作出各種不同形狀的樹葉。
3.幼兒分組創作樹林,教師巡迴指導。
提醒每組幼兒考慮清楚用什麼方法來製作,怎樣做才漂亮。
4.展示作品,相互欣賞、評價。
(1)每組派一名幼兒介紹樹林的製作方法,有沒有遇到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
(2)鼓勵幼兒將自己小組的作品編成好玩的故事,教師根據每組幼兒的作品進行綜合評價。
●用自編自演故事的方式講評作品,改變了以往單一的評價方式,使幼兒處於積極參與的狀態並自然地評價作品。
活動建議:
☆環境創設 師幼共同製作、布置各種「大大小小的樹」和「樹的朋友」主題牆。
☆家園共育
①在接送途中,到公園或綠化帶附近散步時,可以抓住時機引導幼兒觀看樹木,親近樹木。
②協助幼兒做好關於「樹」的調查,用多種方式了解樹。如查書、上網、看電視等。
③關心幼兒園的「樹朋友」,有條件的話可以同幼兒一起去植樹,讓小樹苗伴隨孩子成長。
④請幼兒找出家中所有用木料做成的東西。
幼兒園中班美術教案:一片樹林2
活動目標1.感受畫家筆下與眾不同的樹林。
2.知道畫家是通過豐富的色彩、比例巨大的植物、表現出暴風驟雨下奇異的叢林的。
3.能夠大膽表述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畫面情節的推測。
活動准備1.盧梭的作品《奇襲!熱帶颶風與虎》、《被美洲豹襲擊的馬》、《被美洲豹襲擊的黑人》、《愉快的詼諧者》,科羅的《蒙特方丹的回憶》,希斯金的《橡樹》凡.高的《樹叢下》。
2.勾線筆,各色顏料3.幼兒用書:《一片樹林》
活動過程1.師幼共同欣賞不同風格的關於樹林的作品,初步感到盧梭的畫風。
教師將盧梭和柯羅、希斯金、凡.高的作品同時展示,引導幼兒初步欣賞作品。
教師:這些都是畫家筆下的樹林,你看了有什麼感覺?你喜歡哪一幅作品?為什麼?
重點介紹盧梭和他的「熱帶叢林」系列作品。
教師:你們知道這些畫的作品是誰嗎?
教師小結:盧梭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畫家,他畫了很多的叢林風景。你們來推測一下,這里還有哪些畫有可能是盧梭畫的?
2.教師用投影儀展示幼兒用書中的畫面,引導幼兒重點欣賞作品《奇襲!熱帶颶風與虎》。
欣賞作品中准備襲擊獵物的老虎。
教師:這只老虎給你什麼樣的感覺?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重點感受作品中與眾不同的樹林。
教師:這只老虎生活在一片什麼樣的樹林中?當時樹林里有可能發生了什麼事情?你從哪裡感受到正下著很大的雨?還有大風、閃電?如果這時你在樹林里,你會有什麼感受?
重點感受畫家與眾不同的表現方法。
教師:盧梭畫的樹和其他畫家畫的樹一樣嗎?它給你什麼樣的感覺?為什麼會讓你有這樣的感覺?
欣賞作品中色彩的運用。
教師:這幅作品中畫家主要用了哪些顏色?有沒有對比的色彩?誰來指給大家看看?
教師:綠色基調主要用在畫面的什麼部分?金色和橘色基調主要用在畫面的什麼部位?這樣用色有什麼好處?畫家為什麼在金色和橘色基調處又畫了幾片綠色的巨大無比的葉子?這樣畫又有什麼好處?我們仔細觀察一下,畫家用了多少種綠色?這些不同的綠色在畫面的什麼部位?
教師小結:在這幅作品中,畫家用金色、橘色和赤褐色在綠色基調中相互呼應,其中以老虎的描繪效果最為顯著。例如,在暗色樹干與碩大綠葉後配置了茂密鮮艷的色彩。
3.遷移感受到的畫家風格,簡單欣賞其它三幅作品。
教師出示作品《被美洲豹襲擊的馬》、《愉快的詼諧者》《被美洲豹襲擊的黑人》。
教師:這是盧梭的另外三幅作品,它們和剛才我們欣賞的作品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4.教師提供幼兒用書和繪畫工具,幼兒自由操作。
教師:試著畫出你想像中的茂密叢林吧。
幼兒園中班美術教案:一片樹林3
活動目標
1、運用不同的線條和圖案,裝飾表現樹的基本特徵。
2、嘗試用剪、貼、畫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創作。
3、體驗參與線描畫創作的樂趣。
活動准備
1、ppt圖片(包括形狀不同的樹和圖案範例)、草地背景圖。
2、白紙、記號筆、剪刀、膠棒。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引起幼兒活動的興趣。
(1)教師點擊課件出示樹的圖片,提問:這是什麼樹?你還知道有哪些樹?
(2)教師簡單。
2、欣賞圖片,感知樹的不同形狀。
(1)點擊課件,幼兒欣賞不同形狀的樹,鼓勵幼兒說出樹乾和樹冠的形狀。
(2)教師:除了我們欣賞的`這幾棵樹外,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還有許許多多的樹,他們的形狀都不一樣。有的樹干粗,有的樹干細;有的樹干直,有的樹干彎;有的樹冠大大的,有的樹冠小小的;有的樹冠是橢圓形,有的樹冠是三角形……
3、討論線描的裝飾方法。
(1)鼓勵幼兒說說自己想用的線條和圖案。
師:「今天我們就用線描的方法來畫樹,你想用什麼樣的線條和圖案來裝飾你們的樹呢?」
(2)點擊課件,出示圖案,幼兒欣賞。
出示圖案一:線條相同,粗細不同。
教師提問:這個圖案是用什麼線條畫出來的?他們有什麼地方不同?
教師:相同的線條,可以畫的有粗有細,這樣畫出來的圖案更漂亮。
出示圖案二:線條不同。
教師提問:這個圖案里,你發現有哪些線條?
教師:不同的線條組合在一起,畫出來的圖案更豐富。
出示圖案三:線與點的組合。
教師提問:這個圖案上有什麼?
教師:線條和點組合在一起,畫出來的圖案更有層次。
(3)教師:剛才我們欣賞的這幾幅圖案,都是用一些常用的線條和點畫出來的。我們小朋友在畫線描畫時,也可以試試,設計出更多、更好看的圖案。
4、幼兒創作,教師指導。
(1)教師講述創作要求:一張紙上畫一棵樹,把樹畫得大一些;畫好後把樹剪下來;抹上漿糊,貼到草地上。
(2)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大膽運用各種圖案裝飾。
5、展示與作品,體驗成功的快樂。
(1)幼兒互相討論:最喜歡樹林里的哪一棵樹?喜歡它的什麼地方?
(2)教師,表揚幼兒的創作。
❸ 如何讓生活成為幼兒美術活動設計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因此,幼兒美術活動應充分利用最貼近幼兒的生活環境中所承載的鮮活的各種教育資源,以使幼兒的審美智慧更富有靈氣,他們的審美創造更富有創意。
一、生活化的美術教學內容,能激發幼兒對美術學習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讓幼兒在美術教學中產生興趣,
體驗藝術的樂趣和情感?教師設計的內容就必須貼近幼兒生活實際。因為幼兒對自己熟悉的人、事、物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在美術活動中只有達到了他自身的認知水平,才能激發他對此美術活動的興趣。只有幼兒對美術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並在求知、探索、實踐的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表達自己對藝術的情感,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如在「三八」婦女節教育主題活動中,我問幼兒是誰的節日,他們異口同聲回答「媽媽和奶奶的節日」,我接著就說:「孩子們你們愛不愛自己的媽媽和奶奶,如果愛她們就用你們的巧手畫一畫你最熟悉的媽媽和奶奶吧!表達你對她們的愛意和節日的祝福。」他們一下提起了興趣,拿起筆就畫,他們畫的媽媽有的穿裙子、有的穿褲子,還有長頭發、短頭發等;畫奶奶的也有特徵:臉上有皺紋,頭發是卷發的,手拄拐杖的……幼兒還用油畫棒塗了色,顏色搭配極為恰當,每一位幼兒的畫都有不同特徵和創意,能畫出這樣的畫真的很不錯,他們為什麼能自己創造出這樣好的畫呢?主要是教學內容來源於他們熟悉的生活,畫的內容是他們印象最深、最熟悉的人。所以,幼兒才能做到心中有物,筆下才能有畫。讓幼兒以生活中的人事物為切點,在生活中親身去感受美術,激發他們對美術的學習興趣,為幼兒奠定良好的美術表現打下基礎。
二、生活化的美術教學材料,是激發幼兒創作的源泉
材料是幼兒在美術活動中學習、創造的中介和橋梁。用幼兒熟悉的生活材料是幼兒創作的源泉,它更易引發幼兒濃厚的興趣,激起創作的靈感。因為,貼近幼兒生活的美術教學材料能激發幼兒在活動中利用各種感官去想像探索實踐
,促進了幼兒創造性的發展.幼兒在活動中會自由接伴,自由選擇,自主創作,自由發揮。讓幼兒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盡情發揮創造性思維,發掘他們的創造潛能。如小班幼兒在繪畫方面困難比較大,教師引導一般都是從基本繪畫內容開始,各種線段、點、圓或是范畫讓幼兒感知,這樣單調枯燥教學活動激發不了幼兒學習的興趣。我們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必須是「一切從幼兒出發」的教育理念,在操作過程中我們大膽嘗試,提供一些幼兒熟悉的生活材料:樹葉、毛線、塑料管、蛋殼、水果網、泡沫板等,讓幼兒動手自由創作,幼兒利用不同材料創出不同作品。小班幼兒製作出毛線寶寶、小樹開花、小房子等,大中班幼兒製作出成各式各樣的瓶娃娃,風鈴,小汽車,
月餅盒做成了電腦。讓幼兒利用自己熟悉的生活材料,激發他們展開稚嫩的想像翅膀,創造出他們心中的美.所以,生活化的美術教學材料,能激發幼兒創作的興趣。
三、生活化的美術教學活動,能升華幼兒對藝術的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源於生活的教育是最無痕的教育。」也就是說生活是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要讓幼兒在生活中去學習,去探索。所以我們要讓幼兒親身去感受自然界和發現生活中美的事物,發現事物美的特徵,親自去探討他們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滿足好奇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去,也為美術表現積累了情感經驗,奠定良好的美術表現基礎,使幼兒達到願說樂畫的境地。在不同情景中或是特殊的氛圍對幼兒的吸引力很大,會在幼兒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有利於充分激發他們的藝術情感。這樣在進行美術活動中學生就感覺到輕松有內容可畫,在色彩的搭配上有自己主見了。例如,小班主題牆美術活動「春寶寶來了」幼兒小,對春天到來還很迷茫,教師講理論他們更無法感受到,所以我們就帶幼兒到自然界找春來,把他們帶到幼兒園里和廣場上,引導幼兒觀察和體驗春天到了,讓孩子去看春天的特徵,春天到了柳樹發芽了、桃花開了、
河裡的冰融化了、小草發芽、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等等,通過親身體驗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從而激發孩子繪畫的慾望。於是,一幅幅美麗的春來來了的主題畫,展示在了「春娃娃來了」的主題牆上。這次踏青活動不僅讓幼兒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也從活動中體驗了愉悅的情感,激起了探索的願望。
四、生活化的美術教學形式,能挖掘幼兒的創作潛能
生活化的美術教學形式是多樣性的,靈活性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幼兒年齡特徵,認知水平,可以提供一個有利於幼兒身心發展,適合其興趣的教學形式,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美術活動自由創作,自由地發揮。也可以根據幼兒個體差異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讓幼兒進行自主選擇、自由結伴進入活動區,大膽而真實地表現自己。
讓幼兒們在寬松、愉快的教學活動中盡情發揮創造性思維,發掘他們的創造潛能。如在大班《樹葉變變變》美術活動中,我提前讓幼兒做准備,秋天一到,
我就讓家長帶幼兒在郊外感受秋天,並觀察自然界萬物的變化,並收集各種不同的樹葉,讓家長引導幼兒把他們收集樹葉按某一特徵將分類放在一起並用書壓一壓,到組織《樹葉變變變》美術活動中讓幼兒帶葉子,對它們進行創意粘貼畫。幼兒相互合作,自主創作,他們的作品各有特色,有的用槐樹的葉子做金魚的身體、楓葉做金魚的尾巴;有的用各種各樣的葉子做成螞蟻的小船、飛舞的蝴蝶;有的幼兒利用樹葉粘貼海底世界和美麗的春天情境畫。
生活化美術教育是通過生活化活動,滿足幼兒不同需要,從而實現美術教育的活動的真正價值。教師要充分發揮美術教育特有的功能,充分利用和擴展幼兒現實的生活經驗,讓幼兒從生活實際的層面上去解決實際問題,強調幼兒的實踐活動與其生活經驗的結合,根據兒童的興趣愛好、創作途徑、創作形式來挖掘幼兒的創作潛能。
❹ 中班美術教案:春天—太陽花
教材簡介:
春天來了,帶著那份溫馨的暖意普照著人間。潺潺地溪水靜靜地流著,枯萎了的草兒悄悄地發出嫩綠的丫兒,明媚的陽光絢麗的照耀著多情的大地,沉寂了一冬的人們,舒展著筋骨。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花兒爭前恐後的開放著,給大地帶來了生氣。《綱要》藝術領域中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製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是開展其他活動。」因此我們想通過活動啟發旁侍局幼兒運用身邊熟悉的材料來製作一些美麗的作品,幫助他們在感受春天的同時,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啟發幼兒動手、動腦,並嘗試運用剪貼的方法把春天裡太陽花的形態表現出來。
目標預設:
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著主導作用,我們根據中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下活動目標:
1、情感態度目標:樂意積極地參與美工活動,有一定的環保意識。
2、能力目標:按規律給紙杯剪「花瓣」並進行裝飾,鍛煉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幼兒的審美能力。
3、認知目標:幫助幼兒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感受春天的生機。
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引導幼兒通過剪、貼的方法製作太陽花,感受太陽花的形態。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力、表現力。
難點是:運用剪刀在紙杯上面剪條狀的「花瓣」,散點粘貼彩紙球。
設計理念:
中班時期的幼兒審美能力有一定的發展,本班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對藝術活動有了很大的興趣,能在活動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的表現。在動手能力方面較之前也有所進步,我們在繼續培養幼兒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的同時,也在進一步培養幼兒通過利用身邊物品來創造的環保意識。
設計思路:
中班孩子年齡較小,動手能力差,完美的表現一件作品比較困難。為了能讓中班的孩子在美術活動中談笑體會到成功與快樂,一次,我發現紙杯可以做成各種漂亮的紙杯花,因樣子很像太陽,我為它起名——「太陽花」。它不但美觀漂亮而且簡單易學,非常適合中班孩子學習。因此,開展了這次別開生面的美工活動。
活動目標
1、樂意參加美工活動,有一定的環保意識。
2、按規律給紙杯剪「花瓣」並進行裝飾,鍛煉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3、粘貼彩紙球,發展幼兒的審美能力。
活動准備:
1、經驗准備:課前學會運用剪刀剪紙條,並請家長帶孩子到植物園去參觀,讓幼兒感受了解春天花兒的各種各樣的形態與顏色的有關知識經驗。
2、物質准備:紙杯、彩紙球、剪刀若干,乳膠、即時貼(眼睛、嘴巴若干)「太陽花」 作品一幅。
教學過程:
活動流程我採用步步引入來組織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激發興趣談春天——看春天的花兒——欣賞老師作品——實踐操作——評價欣賞
1、通過談話激發興趣活動開始我利用談話形式引導幼兒將自己已有的關於春天裡的各色各樣花的經驗進行整理,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2、欣賞春天裡的花觀看課運讓件《春天裡的花兒》,開闊幼兒的視野與對顏色的初步運用。
3、欣賞老師作品欣賞老師的作品後,請幼兒把喜歡的地方說出來。教師引導討論,幫助幼兒明白製作的方法。請幼兒觀看教師的製作過程,加深對製作的了解。
4、實踐操作引導幼兒運用手工工具,用剪貼的方式將幼兒感受到的太陽花的外形和顏色表現出來,鞏固和加深幼兒對春天及春田裡的花的認知。
5、評價欣賞把幼兒們的作品都展示到本班《春天》主題牆上面,在請他們欣賞的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幼兒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