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虛詞且

文言文虛詞且

發布時間: 2024-09-19 06:42:07

A. 文言文中的虛詞

文言文虛詞一共有18個,分別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何的意思:

(一)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翻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3、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二)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用來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2、用在形容詞前,用來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三)作語氣助詞,相當於「啊」。

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通「呵」,可譯為喝斥。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喝斥他是誰。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B. 古文中且是什麼意思

1、將要;將近。

北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不出,火且盡。」不出,火星將盡

2、暫且;姑且。

唐代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且放白鹿青崖間。」暫且放養白鹿,在那青崖之間

3、尚;尚且。

漢代司馬遷《鴻門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我連死尚且不怕,一杯酒怎會推辭呢?

4、又;一邊……一邊。表示並列關系。

先秦《伐檀》:「河水清且漣漪。」河水清清又起波紋

5、而且;況且;並且。表示遞進關系。

戰國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況且您曾經對晉國國君施過恩惠。

6、即使;即或。表示假設關系、讓步關系。

漢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就是普通人對這種情況也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相呢?

7、或者;還是。表示選擇關系。

漢代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豈吾相不當侯也?且固命也?。」難道是我的骨相不該封侯呢?還是命該如此呢?

(2)文言文虛詞且擴展閱讀

1、今義:

(1)尚,還,表示進一層:既高且大。尚且。況且。

(2)表示暫時:苟且偷安。姑且。

(3)表示將要、將近:城且拔矣。年且九十。

(4)一面這樣,一面那樣:且走且說。

(5)表示經久:這雙鞋且穿呢!

(6)文言發語詞,用在句首,與「夫」相似:且說。

(7)姓。

2、組詞:

(1)且慢:暫時慢著(含阻止意):~,聽我把話說完。

(2)姑且:副詞。表示暫時地,只好如此:我的意見~保留,以後再討論。

(3)苟且:只顧眼前,得過且過:~偷安。敷衍了事;馬虎:因循~。他做翻譯,一字一句都不敢~。不正當的(多指男女關系)。

C. 且在文言文的意思是什麼

1. 「且」在文言文中意思

1. 將近;幾乎 [almost;nearly]年且九十。

——《列子·湯問》上晚年多內寵,小王且二十人。——《資治通鑒》去後且三年。

——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2. 將要 [be going to;will;shall]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詩·齊風》故天之且風,草木未動而鳥已翔矣。

——《淮南子》且為之奈何。——《史記·項羽本紀》以為且噬己矣。

——唐· 柳宗元《三戒》火且盡。——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禍且及汝。

——清· 魏禧《大鐵椎傳》 3. 又如:且當(該當);且然(亦將如此) 4. 暫且;姑且 [just;for the time being]且往觀乎?——《詩·鄭風》且攜所著。——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甚且心之所以清。

——清· 劉開《問說》 5. 又如:你且等一下;這事且放一下;且可(猶暫且);且休(暫且休整);且自(暫且;只管);且住(暫止);且暫(猶暫且);且權(暫且;姑且);且則(姑且);且復(姑且再) 6. 用來加強語氣,表示某事物的極端的、假設的或不可能有的情況或事例 [even]。如:死且不怕,況困難乎 7. 〈方〉∶表示需要或可以延續很長時間 [for a long time]。

如:這筆且用呢;他且來不了呢 1. 表示並列關系,相當於「又」、「而且」 [and]君子有酒,旨且多。——《詩·小雅》行牧且蕘。

——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連拜且泣。——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香且甘者。

——清· 周容《春酒堂遺書·芋老人傳》賊能且眾。——清· 魏禧《大鐵椎傳》 2. 又如:貧且賤;橫且直;且並(並且);且是(而且) 3. 又…又。

連用以表示兩件事同時並進 [both…and…]。如:既高且大;且戰且退 4. 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抑或」、「或者」 [or]王以天下為尊秦乎?且尊 齊乎」——《戰國策》是且非邪。

——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5. 表示遞進關系,相當於「尚且」、「況且」 [moreover]且焉置土石。——《列子·湯問》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

——《三國志》且人患志之不立。——《世說新語·自新》余悲之,且曰…——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且欲觀客。

——清· 魏禧《大鐵椎傳》 6. 又如:且夫(且況。況且) 7. 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若」、「假如」 [if]且靜郭君聽 辨而為之也,必無今日之患也。

——《呂氏春秋》且復妄言。——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8. 又如:且如(假如;如果);且使(假使;倘若) 9. 尚且,還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史記·項羽本紀》為眾人師且不敢。——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且繼今以往。

——[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10. 另見 jū 〈助〉1. 用在句末,相當於「啊」狂童之狂也且。——《詩·鄭風·褰裳》 2. 另見 qiě 且 qiě詳細字義1. 〈代〉此,這;今 [this]匪且有且,匪今斯今。

——《詩·周頌·載芟》。毛傳:「且,此也。」

2. 文言文中中的"不以千里稱也"中的"稱"是什麼意思

稱:因。

而出名《馬說》譯文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僕役的馬夫的手裡,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裡面,不因為日行千里而出名.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吃完糧食一石.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而沒有喂養.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優點不能從外面表現.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都做不到,怎麼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

3. 古文中『且』是什麼意思

您好

⑴暫且,姑且。例:①你兩個且在這里,等灑家去打死了那廝便來!②存者且偷生。③這個,你且收著。④別君去兮何時還?⑤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⑥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

⑵將,將要。例:①以為且噬己也。②今且九十。③久居,禍且及汝。④不出,火且盡。⑤且為之奈何。⑥若屬皆且為所虜。⑦民且狼顧。⑧旦暮且下。⑨人且死見鬼,宜見數百千萬。⑩旦夕且死。(11)范君知其必且西奔。

⑶而且,並且。例: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②余悲之,且曰。③且以一譬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④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⑤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且:一說況且。)⑥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⑦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⑧且立石於其墓之門。⑨且矯詔紛出。⑩是立法以警其餘,且懲後也。(11)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1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3)且使遽告於鄭。

⑷況且,再說。例:①且焉置土石?(且:一說而且。)②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③且秦強而趙弱。④且相如素 *** 。⑤且遷我如振落葉耳。⑥且行千里,其誰不知?⑦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⑸尚且,還。例:①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⑹連接兩個形容詞,表示關系:又,又。。又。。。例: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調和之有異,時、位移人也。②河水清且漣漪。③示趙弱且怯也。④三軍既惑且疑。⑤磐石方且厚。⑥四體康且直。

⑺同「夫」,句首助詞。例: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

⑻連接兩個動詞表示並列關系:一面。。,一面。。;一邊。。,一邊。。。例: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②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

⑼如果。例:明復妄言,我當焚汝廬。

⑽還有,那麼。例: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4. 古文中且是什麼意思

1、將要;將近。

北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不出,火且盡。」不出,火星將盡

2、暫且;姑且。

唐代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且放白鹿青崖間。」暫且放養白鹿,在那青崖之間

3、尚;尚且。

漢代司馬遷《鴻門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我連死尚且不怕,一杯酒怎會推辭呢?

4、又;一邊……一邊。表示並列關系。

先秦《伐檀》:「河水清且漣漪。」河水清清又起波紋

5、而且;況且;並且。表示遞進關系。

戰國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況且您曾經對晉國國君施過恩惠。

6、即使;即或。表示假設關系、讓步關系。

漢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就是普通人對這種情況也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相呢?

7、或者;還是。表示選擇關系。

漢代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豈吾相不當侯也?且固命也?。」難道是我的骨相不該封侯呢?還是命該如此呢?

(3)文言文虛詞且擴展閱讀

1、今義:

(1)尚,還,表示進一層:既高且大。尚且。況且。

(2)表示暫時:苟且偷安。姑且。

(3)表示將要、將近:城且拔矣。年且九十。

(4)一面這樣,一面那樣:且走且說。

(5)表示經久:這雙鞋且穿呢!

(6)文言發語詞,用在句首,與「夫」相似:且說。

(7)姓。

2、組詞:

(1)且慢:暫時慢著(含阻止意):~,聽我把話說完。

(2)姑且:副詞。表示暫時地,只好如此:我的意見~保留,以後再討論。

(3)苟且:只顧眼前,得過且過:~偷安。敷衍了事;馬虎:因循~。他做翻譯,一字一句都不敢~。不正當的(多指男女關系)。

5. 且 古文言文中什麼意思

」且「字用法比較多,詞性也比較復雜。除了少數文言中虛詞用法外,一直沿用至今。

主要用法有:

一、助詞 用在句末,相當於「啊」。

二、代詞 此,這;今。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詩·周頌·載芟》。

三、發語詞,用在句首,與「夫」相似:且說。

四、副詞

1、將近;幾乎。 年且九十。——《列子·湯問》

2、將;將要。 且為之奈何。——《史記·項羽本紀》

3、暫且;姑且; 且往觀乎?——《詩·鄭風》

4、表讓步,尚且;都;還。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白馬篇》

五、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相當於「又」、「而且」。 君子有酒,旨且多。——《詩·小雅》

2、又……又。連用以表示兩件事同時並進。如:既高且大;且戰且退。

3、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抑或」、「或者」。 是且非邪。——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4、表示遞進關系,相當於「尚且」、「況且」。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三國志》

5、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若」、「假如」、「就是」、「即使」。 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傳》

6、尚且,還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項羽本紀》

更詳細的用法可以參考網路裡面的,或者《辭海》、《現代漢語大辭典》等工具書,都比較完善。

6. 農且飢死的且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農且飢死

農民快將要餓死了

《網路文言文翻譯》

且:

1. 尚,還,表示進一層:既高~大。尚~。況~。

2. 表示暫時:苟~偷安。姑~。

3. 表示將要、將近:城~拔矣。年~九十。

4. 一面這樣,一面那樣:~走~說。

5. 表示經久:這雙鞋~穿呢!

6. 文言發語詞,用在句首,與「夫」相似:~說。

1、將近;幾乎。

年且九十。——《列子·湯問》

上晚年多內寵,小王且二十人。——《資治通鑒》

去後且三年。——清·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2、將;將要。

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詩·齊風》

故天之且風,草木未動而鳥已翔矣。——《淮南子》

且為之奈何。——《史記·項羽本紀》

以為且噬己矣。——唐·柳宗元《三戒》

火且盡。——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禍且及汝。——清·魏禧《大鐵椎傳》

3、暫且;姑且;。

且往觀乎?——《詩·鄭風》

且攜所著。——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甚且心之所以清。——清·劉開《問說》

4、用來加強語氣,表示某事物的極端的、假設的或不可能有的情況或事例。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項羽本紀》

5、表讓步,尚且;都;還。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白馬篇》

摘自《網路》有關條目。

D. 文言文中乎,且,者,也,與,則,所何字的含義

文言虛詞用法舉例
與練習
連詞【而】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例如:捨生而取義者也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例如:挾天子而令諸侯
3.表示承接關系。特點:動作或事件在時間上有先後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例如:登軾而望之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例如: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5、表示修飾關系,可不譯。
例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
練習:
1、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
2、然而不勝者
3、環而攻之而不勝
4、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5、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6、夫韓、魏滅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7、呼爾而與之
8、鄉為身死而不受
9、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10、挺劍而起
1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12、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
13、長跪而謝之曰
14、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
15、聚室而謀曰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何苦而不平
18、佣者笑而應曰
19、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20、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1、足膚皸裂而不知
2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3、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24、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
25、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
26、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27、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28、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29、泉而茗者,……紅裝而蹇者
30、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31、為人謀而不忠乎
3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之】
之 多作代詞和助詞,有時作動詞
(1).代詞 ,有實在意義。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代事可譯為, 「這」、「這件事」
例如:屬予作文以 記之
(2). 結構助詞,沒有實在意義
①可以解釋為「的」。
例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②幫助構成句子,但沒有意義,可不譯。
例如: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3)、作動詞,可譯為「去」、「往」,例如:輟耕之壟上
練習:
1、北方有辱臣者,願借子殺之。
2、請說之
3、宋何罪之有
4、宋無罪而攻之
5、公輸盤久設攻城之計變
6、子墨子九距之
7、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8、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
9、三里之城
10、環而攻之而不勝
11、委而去之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3、親戚畔之
14、臣以王之攻宋也
15、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
16、人皆有之
17、行道之人弗受
18、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
19、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20、肉食者謀之
21、彼竭我盈,故克之
22、吾視其輒亂,望其旗蘼,故逐之
23、齊國之美麗者也
24、問之客曰
25、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7、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28、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29、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0、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31、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32、悵恨久之
33、固以怪之矣
34、天子之怒,俯屍二人
35、聶政之刺韓傀也
36、時人莫之許也
37、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38、將軍既帝室之胄
39、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40、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41、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42、久之,目似瞑。
43、前人之述備矣
44、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45、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
46、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47、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
48、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9、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50、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以】
(1)介詞
①表示工具或憑借,譯為「用」「憑借」「依據」「按照」。
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②表示原因,譯為「因」「由於」。
例如:扶蘇以數諫故
③表示動作方式,可譯為「把」、「用」、「拿」、「靠」等
例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連詞
①目的關系,譯為「用來」
例如: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
②因果關系,譯為「因為」,「以致於」
例如: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③相當於「而」
例如:近岸,卷石底以出
(3)動詞
②「認為」,有時「以」「為」連用
例如: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4)復音虛詞「以是」「是以」,譯為「因此」。
例如: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練習:
1、成,將以攻宋
2、臣以王之攻宋也
3、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4、臣以王之攻宋也
5、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6、何以戰
7、必以分人
8、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9、咨臣以當世之事
10、可以一戰
11、皆以美於徐公
12、河曲智叟無以應
13、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14、或以為死
15、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16、固以怪之矣
17、令辱之,以激怒其眾
18、祭以尉首
19、安陵君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0、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21、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22、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23、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24、以弱為強者
25、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2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27、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
28、悉以咨之
29、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30、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31、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32、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33、銜觴賦詩,以樂其志
34、不以千里稱也
35、策之不以其道
36、無從致書以觀
37、以中有足樂者
38、以其境過清
3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0、夫不能以游墮事
【於】介詞
(1)表時間或地點的起始,可譯為「從」
例如:休祲降於天
(2)表處所,可譯為「在」「到」或不譯
例如:戰於長勺
(3)表比較,可譯為「比」
例如:皆以美於徐公
(4)和 「至」連用,表示「到」
例如:起於魯,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
(5)表對象。可譯為「向」「給」「和」「對」
例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6)和「是」連用,表示承接關系
例如:於是入朝見威王
練習:
1、欲信大義於天下
2、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
3、胡不見我於王
4、今有人於此
5、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6、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7、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8、所惡有甚於死者
9、先帝在時,……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10、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11、曹操比於袁紹
12、試用於昔日
13、能謗譏於市朝
14、皆朝於齊
15、達於漢陰
16、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17、告之於帝
18、受地於先王
19、苟全姓名於亂世
20、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21、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22、駢死於槽櫪之間
23、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24、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25、於時冰皮始解
【其】
(1)代詞。指代人、物、事可譯為「他他們、她、她們」、 「他的、她的、她們的」「這」「那」等
例如:策之不以其道
(2)語氣助詞
①表反問語氣
例如:其真無馬也
②表加強語氣
例如:其真不知馬也
1、謂其妻曰
2、銜觴賦詩,以樂其志
3、以其境過清
4、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5、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6、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
7、頹然乎其間者
8、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9、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E. 常見文言虛詞的解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你好,以下是詳細資料:
常用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1.而連詞 關系 例句 譯 並列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過秦論》 又 遞進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而且、並且 承接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而予不得歸矣。《〈指南錄〉後序》 就、接著,或不譯 轉折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但是、卻 假設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如果、假如 修飾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連接狀語,可不譯 因果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所以 目的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表目的,來代詞,通「爾」 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你的通「如」 軍驚如壞都舍。《察今》 好像,如同復音虛詞 而已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限止語氣,罷了 而後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表》 才,方才 而況 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反問語氣,進一步意思 既而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不久,一會兒2.何疑問代詞 作賓語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前置,哪裡、什麼 作定語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什麼 作謂語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什麼原因、為什麼疑問副詞 句首、動詞前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為什麼、怎麼 形容詞前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怎麼、多麼、怎麼這樣復音虛詞 何如/奈何/若何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怎麼樣、什麼樣 何以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以何,拿什麼,憑什麼 無何 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促織》 不久、沒多久 何乃 阿母謂府史: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怎能 何異(於) 何異以孤羊投群狼? 有什麼不同 何則 百仞之山,任負載登焉。何則,陵遲故也。 為什麼(用於自問自答) 如…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本紀》 將…怎麼辦呢? 何…為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還(做某件事)干什麼?3.乎語氣助詞 疑問語氣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嗎、呢 測度語氣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吧 感嘆語氣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啊、呀詞尾 浩浩乎如憑虛御風。《逍遙游》 ……的樣子介詞 相當於「於」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對、對於、比、向、跟4.乃副詞 順承緊接 劌曰:「……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 就、這才 逆轉相背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鍾山記》 卻、竟、反而、才 范圍限制 項王……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才、僅 確認判斷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是、就是代詞 第二人稱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你的 指示代詞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這樣復音虛詞 無乃 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 表猜測,譯為「恐怕…」 乃爾 府史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 就這樣5.其代詞 第三人稱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他(們) 第一人稱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我,自己 遠指代詞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那 近指代詞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這,這個,這些 指示代詞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其中的副詞 推測語氣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或許,可能,大概 反詰 其孰能譏之乎? 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難道,怎麼 婉商 吾其還也。《餚之戰》 汝其勿悲。《與妻書》 還是 期望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可要連詞 表選擇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是……還是…… 假設關系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 如果復音虛詞 何其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麼6.且連詞 並列 河水清且淺。《迢迢牽牛星》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又、並 遞進 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 而且、況且 讓步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尚且 轉折 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鴻門宴》 然而、可副詞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將、將要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暫且、姑且復音虛詞 且夫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地,自若也。 況且,再說 且如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就像7. .若代詞 第二人稱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 你、你們、你的 指示代詞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 這、這樣、如此連詞 表假設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如果、假設 表選擇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 或,或者動詞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像、好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比得上、及、如復音虛詞 若夫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段頭,要說那,像那 若定 指揮若定。 心中有數,從容不迫 若何 以閑敝邑,若何? 怎麼樣 若干 車後若干遞送夫。 幾許,多少 若輩/若屬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你們(這些人) 若…何 寇深矣,若之何?(對待…怎麼樣,拿…怎麼辦)8.所助詞 在動詞前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所……的人(事物) 「為……所」結構,表被動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為仲卿母所遣。《孔雀東南飛》 被名詞 表地點 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處所、地方量詞 離宮別館,三十六所。 棟復音虛詞 所以,表原因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師說》 ……的原因 所以,表憑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用來…的根據、…的方法) 所謂 此所謂戰勝於朝庭。 所說的 所在 石之鏗然有聲音,所在皆是也。(處處)急趨之,折過牆隅,迷其所在。(處所)9. 為介詞 表動作、行為的對象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向、對 表動作、行為的替代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替、給 表動作、行為的時間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當、等到 表動作、行為的目的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貨殖列傳序》 為著、為了 表動作、行為的原因 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因為、由於 表被動關系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被語氣助詞 疑問句末,表詰問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呢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動詞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誰為汝多智乎?《兩小兒辨日》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琵琶行》 修建、變成、作、表判斷、認為、創作、是等10. 焉代詞 疑問代詞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殺雞焉用牛刀(成語) 哪裡、怎麼、什麼 第三人稱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他(們)、它(們)語氣助詞 陳述語氣 於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了、啊、呢 反詰語氣 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呢結構助詞 句中停頓 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不譯詞尾 形容詞、副詞詞尾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阿房宮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赤壁賦》 相當於「然」兼詞 於之(此)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在這里(那裡)11也句中語氣助詞 錶停頓,舒緩語氣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不譯句末語氣助詞 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不譯 表陳述或解釋 即不忍其觳觫,……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不譯 表肯定、感嘆 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過秦論》)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啊、呢 表疑問或反詰,句中有疑問代詞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使秦復愛六國之人……誰得而族滅也?《阿房宮賦》 呢 表示祈使語氣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吧復音虛詞 其…之謂也(乎) 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說的就是…啊) 也哉 豈獨伶人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12. .以介詞 表工具、方法等 王好戰,請以戰喻。《寡人之於國也》奚以知其然也。《逍遙游》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報任安書》 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 表提賓 秦亦不以城予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把 表原因 ①且吾以捕蛇獨存。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 因、由於 表時間、處所,同「於」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十月,自亦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在、從 表對象,同「與」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和、跟、率領、帶領連詞 表並列或遞進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而、又、而且、並且 表承接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而、或省去 表目的 ①作《師說》以貽之。②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而、來、用來、以致 表因果 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因為 表修飾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地動詞 ①皆以美於徐公。(以為,認為)②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用,任用)助詞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通假 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盡矣。 通「已」,已經 無以,則王乎? 通「已」,止復音虛詞 無以、有以足以 ①今之臣無以易薛季昶。 ②臣恐天下有識之士,聞之有以窺陛下也。 ③奚足以語文事? 有什麼辦法用來…沒有什麼辦法用來… 以是、是以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因此 以為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認為,把…當做或看做)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把…作為或製成)13.因介詞 介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 振聲激場,伺者因此覺知。(依照,根據)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經過、通過)①因利乘便。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憑借)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趁機、趁著)副詞 表順承或結果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因退而再拜。《柳毅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於是、便名詞 於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原因、機會連詞 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因為,由於動詞 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依靠、順著、繼承14. 於介詞 表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 得復見將軍於此。《鴻門宴》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游褒禪山記》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 表比較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良曰:「長於臣。」 比、勝過 表被動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②不拘於時。 被復音虛詞 於是 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 於是 謂語之前、後作狀語或補語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捕蛇者說》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於中余有嘆焉。 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因此,從此15. 與介詞 吾孰與徐公美?(復音虛詞:比,和…比較,哪一個…) ①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②乃與平原君計,以五城封公子。 同、跟連詞 連接並列詞語,兩個詞語可互換 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黃生借書說》蜩與學鳩笑之。《逍遙游》 和、同助詞 通「歟」,表疑問語氣 王庶幾無疾病與?《庄暴見孟子》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呢、嗎復音虛詞 與其…孰若 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與其…哪如…)動詞 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和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論語》 送給、結交贊許、同意 16. 則連詞 表承接 ①則與斗卮酒。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就、便、 表假設 ①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②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就 表轉折、讓步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可是、卻 表選擇 非死則徙耳《捕蛇者說》 就、或副詞 表強調或確認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是、就是 表限制 及日中,則如盤盂。《兩小兒辨日》 只、僅 表推測 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或許、也許 17. 者結構助詞 名詞性短語 滅六國者,六國也。《阿房宮賦》(……的(人或物)) 附在詞或一組詞後,起提頓作用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鴻門宴》 不譯 附在時間詞後 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不譯 附在數詞後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個、樣 主語後,表判斷停頓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鴻門宴》 不譯 附在主語後,表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的原因 定語後置的標志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語氣助詞 用於句末,表疑問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不譯18. 之結構助詞 表修飾 多於南畝之農夫。《阿房宮賦》 的 定語後置的標志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 不譯 取消句子獨立性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不譯 賓語前置的標志 何陋之有?《陋室銘》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不譯音節助詞 形容詞、副詞尾 頃之,執一象笏至。《項脊軒志》 不譯 調整音節 月出於東山之上。《赤壁賦》 無義代詞 代人、代物、代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他(們)、它(們) 指示代詞 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這、那動詞 ①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②我欲之南海 往,到……去常見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約定俗成,經久不變。1、「以為」、「以……為」(1)「以為」,可以作為一個雙音節詞,和現代漢語的動詞「以為」、「認為」 相當。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鍾山記》)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過秦論》)(2)在 「以……為……」句式中,「以」是介詞,組成介詞結構,作動詞「為」的狀語,此時相當於「用……做……」或「把……當作……」。如: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②夫以銅為鑒,可正衣冠。在 「以……為……」句式中,「以」是動詞,「認為」的意思;「……為……」是主謂片語,作「以」的賓語。相當於「認為(覺得)……怎麼樣」或「認為(覺得)……是……」。如:(滿座賓客)以為妙絕。(《口技》)注意:「以為妙絕」,即「以(之)為妙絕」,原句省略「以」的賓語「之」。2、「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兩個詞,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詞,作介詞「以」的前置賓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產生的原因。由於介詞「以」具有表原因、憑借等功能,因此,「所以」這個凝固結構大致有兩種情形:(1)「以」字當「因為」講,「所以」相當於「……的原因」、「……的緣故」,用來表示原因。如: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2)「以」字當「拿」、「用」或「憑借」講,「所以」相當於「……的辦法」或「用來……的」,用來表示手段、方法、根據、工具等。如: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3、「如……何」、「奈……何」、「若……何」文言文中,「如(若)」、「奈」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這兩個詞經常連在一起用,組成凝固結構。「如何(若何)」、「奈何」,可譯為「怎」、「怎麼辦」、「怎麼樣」或「為什麼」等。如: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鴻門宴》)如果將「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開,當中夾進名詞或代詞,就形成表示疑問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這種格式可譯作「對(拿、能)……怎麼樣(怎麼辦)」。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鄭伯克段於鄢》)有時,「如何」、「若何」又變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為疑問形容詞用,譯為「怎麼樣」。如:曰:「今日之事何如?」「……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4、「何以……為」、「奚以……為」文言文中,「何以……為」也是表示疑問的一種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麼用得著」,「為」是語氣助詞。「何以……為」可譯為「要(拿、用)……做(干)什麼呢」或譯為「怎麼(為什麼)用得著……呢」。如: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何以伐為?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5、「何……之有」「何……之有」式表示反問,是「有何」的倒裝。「何」是動詞「有」的前置賓語,「之」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何……之有」可譯為「有什麼……呢」或 「有什麼……的呢」。如:姜氏何厭之有?(《鄭伯克段於鄢》)孔子雲:「何陋之有?」(《陋室銘》)有時,在「何……之有」的壓縮式「何有」的前邊加「於」字,或在後邊加「於」字,形成「於……何有」或「何有於……」的形式,這兩種形式所表示的意義基本相同,都可譯為「對於……來說,又有什麼……呢?」。如: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6、「不亦……乎」、「豈(其)……哉(乎)」、「盍……乎」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譯:范家富貴,何不取消這門親事呢?或:范家富貴,為什麼不停止婚事呢?人各有志,吾豈以利祿易之哉? (2004年高考江蘇卷)譯: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為利祿改變它呢?「不亦……乎」是古代一種比較委婉的反問(含有探問)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詞,可譯為「也」;「乎」字是疑問語氣詞,可譯作「嗎」。可以用現代漢語「不也……嗎」或「豈不也是……嗎」對譯。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遙游》)7、「無(毋)乃……乎(與、歟)」「無乃……乎」是表示一種委婉商量的疑問語氣,對某種情況加以測度。句式中的「無」為副詞,表示的意義相當於「非」;「乃」字,無實際意義,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無乃」,表示「不是」的意思,與疑問語氣詞「乎」相呼應,可譯為「恐怕(只怕、大概)……吧」。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令欲降之西反戮其使,無乃不可乎?(2006年高考天津卷)譯:現在想讓他投降卻反倒殺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注意:「無乃……乎」切忌用「不是……嗎」去對譯,因為在古漢語中,「無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語氣,而「不是……嗎」則偏重於反問。8、「得無(微、非)……乎(耶)」「得無……乎」是一種表示疑問的固定格式,譯為「能不……嗎」或「能沒有……嗎」。如: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然而,當「得無……乎」用於表示猜想性、推測性的疑問時,可譯為「該不會(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如:成反復思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9、「孰」、「……孰與……」「孰」字,作疑問代詞指代人時,可譯作「誰」,指代事物時,可譯為「哪」或「哪個」。如:孰知道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另一種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詞,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詞語,而這個先行詞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圍的,這時,「孰」字就有從中「選擇其一」的意思,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哪一個」或「哪一件」。如: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孰與」兩詞連用,就不是表示抉擇,而在於表示比較,並成為固定格式。如: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注意:「孰與」若用在名詞或代詞前,則表示在比較中詢問,譯為「……比……怎麼樣」或「……跟(與)……比誰(哪一個)……」;用在動詞前,則表示在比較中反問,意在肯定後者,譯為「……哪裡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10、「與其……孰若(豈若)……」「與其……孰若……」和「與其……豈若……」是表示在反問中有比較而抉擇(肯定)其中之一的兩種凝固結構,可譯為「與其……不如……」或「與其……怎麼趕得上……」 。如: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與其賣而分,孰若吾得專焉?(《童區寄傳》)有時,「與其」不出現,單用「孰若」。如:為兩郎僮,孰若為一郎僮耶?(《童區寄傳》)11、「……有(無)……以……」「……有(無)以……」中的「有」、「無」都是動詞(謂語),「以」字用於另一動詞或形容詞(謂語)與「有」、「無」之間,表示關聯,可譯作「(沒有)用來(拿來)」、「來」等。如: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項王未有以應。(《鴻門宴》)今之朝臣無以易薛季昶。(2004年高考湖北卷)譯:如今的朝臣當中,沒有用來取代薛季昶的人。「足以」連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義與「有以」、「無以」相近,相當於「能夠拿來」或「足夠拿來」的意思。如: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門宴》)12、「……有所(無所)……」「……有所(無所)……」是文言中常見的格式,「所」字,經常用於動詞、主謂片語的謂語動詞之前,組成「所……」片語,也叫做「所」字結構,具有名詞性,經常用在動詞「有」或「無」之後,可譯為「……有(沒有)什麼……」。如: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13、「……之謂也」、「其……之謂(也、矣、乎)」文言文中,尤其是議論文,常出現「……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矣」、「其……之謂乎」的格式。它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句名言或一個典故,然後來判斷前文講的道理或現實的人或事。「……之謂也」是總結性判斷的基本形式。「之」是動詞「謂」的賓語前置的標志,這種形式可譯為「說的就是……啊」或「這就叫……啊」。如: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其是之謂乎?(《鄭伯克段於鄢》)

F. 且 古文言文中什麼意思

」且「字用法比較多,詞性也比較復雜。除了少數文言中虛詞用法外,一直沿用至今。
主要用法有:
一、助詞 用在句末,相當於「啊」。

二、代詞此,這;今。匪且有且,匪今斯今。——《詩·周頌·載芟》。

三、發語詞,用在句首,與「夫」相似:且說。

四、副詞
1、將近;幾乎。年且九十。——《列子·湯問》
2、將;將要。且為之奈何。——《史記·項羽本紀》
3、暫且;姑且;且往觀乎?——《詩·鄭風》
4、表讓步,尚且;都;還。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白馬篇》

五、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相當於「又」、「而且」。君子有酒,旨且多。——《詩·小雅》
2、又……又。連用以表示兩件事同時並進。如:既高且大;且戰且退。
3、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抑或」、「或者」。是且非邪。——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4、表示遞進關系,相當於「尚且」、「況且」。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三國志》
5、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若」、「假如」、「就是」、「即使」。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傳》
6、尚且,還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項羽本紀》

更詳細的用法可以參考網路裡面的,或者《辭海》、《現代漢語大辭典》等工具書,都比較完善。

G. 文言文且的用法

1. 文言文中且字的用法怎麼沒

文言文中 「且」字的用法 (一)「且」字用作連詞的用法: 1、「且」字遞進關系的用法:用於前後兩分句間,後句比前句更進一步,可譯為「況且」「而且」「再說」。

例: ①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④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六國論》) ⑤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3、「且」字表轉折讓步關系的用法:可譯為「尚且」「還」「雖然」「即使」「但是」「不過」。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②故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③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4、「且」字表並列關系的用法:⑴陳述一種事物的幾個方面,可譯為「並且」「而且」。

①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五人墓碑記》) ②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

(《赤壁之戰》) ③且使遽告於鄭。(《崤之戰》)⑵「且」字連接兩個形容詞的用法:表示狀態同時具有,可譯為「又…又…」。

①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

(《孔雀東南飛》)⑶「且」字連接動詞的用法:可譯為「一邊…一邊」 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石鍾山記》) ②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二)「且」字用作副詞的用法: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②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③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④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

2. 【文言虛詞且的用法及例子

(1)將要;將近.《游褒禪山記》:「不出,盡.」(2)暫且;姑且.《夢游天姥吟留別》:放白鹿青崖間.」(3)尚;尚且.《鴻門宴》:「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辭?」(4)又;一邊……一邊.表示並列關系.《伐檀》:「河水清~漣漪.」《中山狼傳》:「先生倉卒以手搏之,卻.」(5)而且;況且;並且.表示遞進關系.《燭之武退秦師》:君嘗為晉君賜矣.」《赤壁之戰》:「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人,久已疲矣.」(6)即使;即或.表示假設關系、讓步關系.《廉頗藺相如列傳》: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7)或者;還是.表示選擇關系.《史記-李將軍列傳》:「豈吾相不當侯也?固命也?.」文言虛詞且小故事原文「存者且(1)偷生,死者長已矣」,此豈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盡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不 佞之人,則李唐且(3)亡,必矣.且夫(4)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漣矣,於斯世則無進身之途.縱有「死且 (7)不避,卮酒安足辭」之豪氣,無用武之地,亦何用?原文注釋(1)副詞,暫且、姑且.(2)連詞,表遞進,而且、並且.(3)副詞,將要.(4)復音詞,用在句首,表示下文 要進一步議論,況且,再說.(5)復音詞,就像.(6)連詞,表並列關系,又.(7)連詞,表讓步關系,尚且、還.原文翻譯活著的人暫且偷生,死去的人已經長逝了,這並不是僅僅發生在石壕一個地區,整個唐王朝統治的地方都盡皆相同.像這種情形,皇帝還能每日聲色歌舞,並且將政事委託給不當的人,那麼李唐王朝的將亡,是必然的.在這世上,河水清澈而有漣漪泛起,還算過得去,朝庭中的人如果像這樣,則必將危殆.縱然有"我死尚且不怕,一懷酒哪裡值得推辭"的豪氣,也沒有用武之地,還能有什麼用呢?。

3. 古文中所有且的意思

」且「字用法比較多,詞性也比較復雜。除了少數文言中虛詞用法外,一直沿用至今。

主要用法有:

一、助詞 用在句末,相當於「啊」。

二、代詞 此,這;今。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詩·周頌·載芟》。

三、發語詞,用在句首,與「夫」相似:且說。

四、副詞

1、將近;幾乎。 年且九十。——《列子·湯問》

2、將;將要。 且為之奈何。——《史記·項羽本紀》

3、暫且;姑且; 且往觀乎?——《詩·鄭風》

4、表讓步,尚且;都;還。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白馬篇》

五、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相當於「又」、「而且」。 君子有酒,旨且多。——《詩·小雅》

2、又……又。連用以表示兩件事同時並進。如:既高且大;且戰且退。

3、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抑或」、「或者」。 是且非邪。——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4、表示遞進關系,相當於「尚且」、「況且」。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三國志》

5、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若」、「假如」、「就是」、「即使」。 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傳》

6、尚且,還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項羽本紀》

更詳細的用法可以參考網路裡面的,或者《辭海》、《現代漢語大辭典》等工具書,都比較完善。

4. 「且」在古文中的用法、

且 1.用作連詞。 且表現遞進關系、並列關系。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於"尚且",先妥協,後推動一層。 臣逝世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古之聖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 相當於"將""將要","暫且""姑且"。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認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逝世者長已矣!(《石壕吏》)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5.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以」字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例如: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以」字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以」字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以」字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以」字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以」字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系.(一)「以」字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以」字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以」字表示目的關系,"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以」字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以」字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

6. 文言文虛詞而的用法

最低0.27元/天開通網路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xixun000

「而」字的用法一、用作連詞。(一)、表示並列關系:表示並列時,「而」連接的兩個成分有相同的主語,但互不影響。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和」等。1、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難師》(七上)2、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戴震難師》(七上)3、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郢人》(七下)4、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袁宏道《滿井游記》(八上)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滿井游記》(八上)6、夫不能以游墮事而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袁宏道《滿井游記》(八上)7、素發垂領而神光爽邁——蒲松齡《嶗山道士》(八上)8、則道士獨坐而客杳矣。——蒲松齡《嶗山道士》(八上)9、不過早樵而暮歸。——蒲松齡《嶗山道士》(八上)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祖逖北伐》(八下)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歐陽修《醉翁亭記》(八下) 12、而樂亦無窮也——歐陽修《醉翁亭記》(八下) 13、溪深而漁肥——歐陽修《醉翁亭記》(八下) 14、泉香而酒洌——歐陽修《醉翁亭記》(八下) 15、起坐而喧嘩者——歐陽修《醉翁亭記》(八下) 16、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莊子·秋水》(九上)17、黑質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說》(九上)18、任重而道遠。《論語》十則(九上)19、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魚,我所欲也》(九上)20、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魚

熱點內容
通俗歌曲教學視頻 發布:2024-11-22 00:42:54 瀏覽:588
人體生物曲線 發布:2024-11-22 00:13:34 瀏覽:408
吳江教師招聘 發布:2024-11-21 23:20:58 瀏覽:344
怪盜舞蹈教學 發布:2024-11-21 23:13:05 瀏覽:905
暴力女教師 發布:2024-11-21 22:02:42 瀏覽:479
師德師風教育實施方案 發布:2024-11-21 21:20:02 瀏覽:755
生物除臭液 發布:2024-11-21 18:33:51 瀏覽:52
班主任的遙控器gif 發布:2024-11-21 18:32:57 瀏覽:123
平谷教育局 發布:2024-11-21 18:23:26 瀏覽:49
歙縣教師招聘 發布:2024-11-21 18:18:54 瀏覽: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