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網試讀
⑴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教學設計精編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豐富文言知識。
2.了解《莊子》及莊子生平、思想。
3. 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莊子生活的詩意,了解莊子的志趣。
4. 對“游濠梁”引發的辯論作出評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上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都對莊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上一課里,莊子狠狠地嘲諷了惠子一番,相信大家的印象一定還非常深刻,這篇文章里,他們兩個人又怎麼了?現在,讓我們來齊讀課文,在朗朗讀書聲中,找出答案。(全班齊讀課文)
二、整體閱讀,通過提問感知文意。
讀過課文,相信大家對課文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現在請一個同學來用最簡短的話說一下,在這個故事中,莊子和惠子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他們之間進行了一場辯論)
說到辯論,相信同學們對上學期年級的辯論賽還記憶猶新,在辯論賽上,雙方辯手雄辯生風的英姿讓大家傾倒,而千年前的這一場被後人譽為“史上最著名辯論”更有著說不盡的魅力,現在就讓我們用現代的眼光來研究一下這一場辯論。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來源:學,科,網]
1.這場辯論賽的辯題是什麼?(莊子是否知道魚之樂)
2.辯論雙方是誰?(莊子,惠子)[來源:Z#xx#k.Com]
3.正反雙方的觀點是什麼?(正方(莊子):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反方(惠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惠子反駁莊子的觀點後,莊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這個句子中有哪些關鍵字詞要提醒大家注意?(子,第二人稱代詞;安知,怎麼知道,疑問詞)
那惠子如何反擊?(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這一句有個一詞多義的詞,是哪個?(固,固然、本來;)這一句該如何理解
莊子的最後結論是什麼?(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之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在問答提問中落實重點字詞,理清文意)
三、深入理解雙方觀點。
相信大家現在對文意應該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但是,作為一篇文言文,我們當然不甘心於只是把文意搞懂,還想要對文章有更深刻了理解,現在,就讓我們來再次分析一下課文。先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請注意語氣。
1.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雙方的語氣。
2.六人小組討論雙方觀點,最後定出小組支持莊子和惠子哪一方的觀點。[來源:學科網ZXXK]
3.每小組派一位代表闡述小組觀點。
4.正反雙方自由辯論。
5.總結,初步歸納莊子的思想。(莊子崇尚自然,板書:莊子樂=魚樂=萬物樂——天人合一)
四、通過討論莊子和惠子的辯論到底誰是贏家得出兩人的思想差異。
1.討論並自由發言
2.在莊子和惠子的辯論中,誰是勝者?關於這一點,歷來爭論不休。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
(1)從故事本身來看,莊子佔了上風。結尾處,在惠子巧妙地援引莊子的反駁建立起符合邏輯的推理後,莊子似乎應該無言以對而就此認輸了,可是他卻又返回爭論的起始,借偷換概念而避重就輕地將惠子的發難化解了。所謂偷換概念,指他把惠子說的“安知”,解釋成“哪裡知道”或“怎樣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卻是“怎麼(能)知道”。(要理解最後一句的意思,最後一句是莊子在回答惠子的“安知魚之樂”,他回答“從濠橋上知道”,實際上是答非所問,偷換概念)板書:我知之濠上(答);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問)安知:怎樣知道(莊子),怎能知道(惠子)莊子——詭辯。
(2)從邏輯上看,惠子是勝者。前面說過,莊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爭論中得以維持自己最初的判斷,而這種做法顯然是有悖於邏輯判斷規則的,所以說,惠子才是勝者。
(3)從邏輯上看,莊子其實並不應該輸,只是他沒找准方向,以至給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機。惠子最初的發問是這樣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里暗含有這樣的判斷:惠子能夠知道莊子“非魚”。因此,莊子完全可以這樣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魚,我當然也可以知道魚快樂。
不過,我們先把這場千古爭辯放一放,來關注莊子為什麼非常固執地認為魚兒是快樂的? (課後練習: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因為莊子本來就是崇尚自然的,他本來就是快樂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這個問題。)
4.提問:從文中可以看出兩人的思想和性格差異是什麼?( 惠子好辯,對於事物更多的是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缺乏美學意義上的欣賞與關照。而莊子偏於美學上的觀賞,能從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輕松、閑適、愉悅,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並為之深受感染。)
你更欣賞哪一種思想?為什麼?
五、總結全文,拓展課外。
1.回應開頭莊子的思想。
2.通過《郢人匠石》的故事讓學生理解莊子和惠子的關系,加深對莊子思想理解。(看動畫視頻)[來源:Z&xx&k.Com]
3.總結全文:莊子心境曠達,視榮華富貴如敝屣,他有著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揚的是莊子一貫的思想,即人的生死、禍福、貴賤、貧富、得失、成敗等等都是完全相對的東西,並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應一切順其自然。莊子鄙視功名富貴,追求快樂自由便是這種思想支配下的心靈選擇。莊子思想雖有消極虛無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標卻在於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達到一種不為外物所束縛、所統治的絕對自由獨立的境界。多少年來,莊子思想曾給亂世中飽經滄桑的心靈以莫大的 安慰,即使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讀來,也猶如撲面而來的清風一般,清爽怡人。
板書設計: 莊子樂=魚樂=萬物樂——天人合一
惠子 我非子——不知子
子非魚——不知魚之樂
莊子:我知之濠上(答);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問)
安知:怎樣知道(莊子),怎能知道(惠子)
莊子——詭辯。
惠子好辯——分析——拘泥
莊子智辯——欣賞——超然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了解莊子生平、思想。
2、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歸納相關的文言現象。
3、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自學能力。
4、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了解,提高閱讀品位。
教學重點: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歸納相關的文言現象。
2、領略故事中的旨趣。
教學難點:
1、《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雙方的辯論思維。
2、莊子和惠子之間的關繫到底怎麼樣。
教學用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播放動畫片《莊周夢蝶》,學生指手畫腳說莊子,教師補充。
二、 整體感知。
1.讀課文。(1)學生試讀;(2)學生齊讀;(3)聽讀課文;(4)分角色讀。
2.演繹課文內容。由兩名學生用現代漢語演繹文章精彩對白。
3.整理文言現象。A重點字詞;B古今異義;C一詞多義;D特殊句式。
4.問題探討。
①莊子認為“出遊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②兩人辯論的結果且不論誰輸贏,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分析兩人的性格。
③這個辯論爭了很久了,誰在這場辯論中誰才占據了上峰呢?
④怎樣看待莊子與惠子的關系?
⑤比較《惠子相梁》《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中的莊子與惠子。
三、課外延伸。閱讀《莊子送葬》。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四、小結和作業。
附:說課稿
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讀文言文,最當令學生明白同一個字而意義有古今之別,次則須令熟習常用之文言虛詞,熟習常用之文言句式。此數者皆於讀課文時訓練之。訓練得好,學生讀課本以外之文言自能大體通曉。”我想這也是我設定本文教學的基本思想。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一文學習起來不難,所以我精心設計了朗讀這一環節來疏通文章。通過試讀、齊讀、聽讀、分角色朗讀、現代漢語演繹等方式,不但可以令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而且更能平添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情趣。
通過整理文言文現象這一個環節,可以使學生對本文出現的文言知識有一個瞭然,更可以使得我們農村學校的孩子特別是學習基礎不好的學生也能充分掌握本文出現的文言知識。
而課堂問題探討是我設置的第三個重要環節。這里有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對人物思想和個性的把握,更有兩篇短文中人物自身思想和個性的變化比較。這樣的比較穿插了縱向和橫向的對照,讓學生不但對單個的人物性格有了解,更對兩個人物之間關系有深刻的理解。
第四環節我安排學生課外文言文延伸閱讀。《莊子送葬》一文既是對文言文知識的訓練,又是對莊子和惠子兩個大師風採的再次溫習。惠子死後,莊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對談的人了。在這短短的文章中,流露出純厚真摯之情。能設出這個妙趣的寓言,來比喻他和死者(惠子)的友誼,如此神來之筆,非莊子莫能為之。自此莊子的智辯、重欣賞、對外界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的個性形象,惠子的好辯、重分析、對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態度,重知識的探討的個性形象清晰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所以說課外延伸閱讀這一環節在課堂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結構上對本課教學作了一個很好的總結。
葉聖陶先生的話非常通俗易懂,對我們從事文言文教學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只要我們按照葉老的話不斷學、不斷教,那麼學生的文言素養一定會得到滋潤並不斷提升。我想,以上就是我執教《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後的收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