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達達派美術

達達派美術

發布時間: 2024-10-29 12:52:55

1. 美術史上的達達派作品有哪些特點

達達派,作為1915年至1922年間盛行的國際性"反藝術"運動,其名稱源自兒童玩木馬的"噠噠"聲,代表了一群志趣相投的詩人、畫家、作家與音樂家在蘇黎世伏爾泰酒店進行的實驗性藝術活動。達達主義者以虛無主義態度出現,對一切事物抱有幻滅感,展現出一種瘋狂的破壞性。他們的作品通過混亂、幻想、象徵與麻醉的藝術語言表達,強烈反對已確定的藝術勢力和傳統主義,典型作品為"現成品",即從原有環境藝術中抽取的平常物品被當作藝術品展覽。

達達派作品以怪誕、抽象、符號式取代傳統藝術,創造出獨特視覺體驗。藝術家們使用紙片、抹布、電車票、火柴盒等日常物品作為創作素材,甚至將瓷質小便器作為"噴泉"展品,搬上展覽會,展現出對傳統美學的顛覆與挑戰。這種狂熱的反理性運動,為後來超現實主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2. 美術史上的達達派作品有哪些特點拜託各位了 3Q

「達達」的名稱本身沒有任何含義,是從兒童玩木馬的「噠噠」聲演變來的。被用來稱呼1915年至1922年盛行的一項國際性「反藝術」運動。它的主要活動中心是位於蘇黎世的伏爾泰酒店,由志趣相投的詩人、畫家、作家與音樂家以無意識的詩、「噪音」音樂與自發性繪畫來共同參與的實驗性藝術活動。達達主義者以虛無主義的態度出現,從上非理性和反審美的失誤,對一切事物都抱有幻滅感,帶有一種瘋狂的破壞性。他們的作品使用一種混亂的、幻想的、象徵的、麻醉的藝術藝術語言表達出來的。達達主義強烈反對已確定的藝術勢力和傳統主義,典型的達達主義作品為「現成品」,將一件從原有環境藝術中抽取出來的平常物品當作「藝術品」來展覽。達達派終於在一九二二年宣告結束。達達藝術這種狂熱的反理性運動,為之後的超現實主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怪誕、抽象、符號式的東西取代傳統藝術,用紙片、抹布、電車票、火柴盒等畫面上組成他們的作品,甚至把瓷質的小便器作為"噴泉"展品搬上展覽會。...

3. 什麼是美術中的達達派

1916年羅馬尼亞詩人查拉首先用「達達」命名他們在瑞士成立的文學組織。1917年舉辦「達達內畫廊容」,出版《達達雜志》。法國畫家杜桑(1887~1968年)以其荒謬怪誕的作品而成為達達派的代表。1913年創作《下樓梯的裸女》,裸女的形象如同機器人,人們看到的是她的一連串光影重疊的圖像。《L.H.O.O·Q》(1919年)是在一張《蒙娜麗莎》印刷品上添上鬍子,表示對傳統藝術和一切權威的蔑視。該畫派以一種虛無主義的態度否定一切,否定形象的任何思想意義,反對一切藝術規律。

4. 美術派別九大派是什麼

美術派別九大派是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達達派,表現派,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波普藝術等。它的劃分有多種,一般包括四大門類:繪畫、雕塑、設計、建築。現代有些學者也把其它的歸納入這個門類,例如書法、攝影等。

油畫是用油質顏料在布、木板或厚紙板上畫成的。以油劑(亞麻仁油、核桃油等)調和顏料,在亞麻布,紙板或木板上進行操作的的一個畫種。

主流分類

它主要包括繪畫、雕塑、工藝、建築、書法、篆刻、設計、新媒體和攝影等類型。每個門類又可以根據表現的題材和使用的題材,再分成若干小類。

繪畫是造型藝術中最主要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是指運用線條、色彩和形體等藝術語言,通過造型、色彩和構圖等藝術手段,在二維空間(即平面)里塑造出靜態的視覺形象,以表達作者審美感受的藝術形式。

5. 什麼是達達藝術

達達主義藝術運動是1916年至1923年間出現於法國、德國和瑞士的一種藝術流派。達達主義是一種無政府主義的藝術運動,它試圖通過廢除傳統的文化和美學形式發現真正的現實。達達主義由一群年輕的藝術家和反戰人士領導,他們通過反美學的作品和抗議活動表達了他們對資產階級價值觀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絕望。
編輯本段簡介
達達派即達達主義。是二十世紀初在歐洲產生的一種資產階級的文藝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它首先產生在瑞士。1915年秋委,幾個流亡在瑞士蘇黎世的文學青年,包括羅馬尼亞人特里斯唐.查拉、法國人漢斯.阿爾普以及另外兩個德國人,他們在伏爾泰酒店組織了一個名為"達達"的文學團體;1919年,又在法國的巴黎組織了"達達"集團,從而形成了達達主義流派。 達達主義,語源於法語"達達"(dada),這是他們偶然在詞典中找到的一個詞語,意為空靈、糊塗、無所謂;法文原意為"木馬"。它採取了嬰兒最初的發音為名,表示嬰兒呀呀學語期間,對周圍事物的純生理反應。宣稱作家的文藝創作,也應象嬰兒學語那樣,排除思想的干擾,只表現感官能感觸到的印象。查拉在草擬的《宣言》中,曾為"達達"下了這樣的定義:"自由:達達、達達'達達,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這是各種束縛、矛盾、荒誕東西和不合邏輯事物的交織;這就是生活。"有人還作過進一步的解釋:"達達,即什麼也感覺不到,什麼也不是,是虛無,是烏有。" 達達主義者對一切事物採取虛無主義的態度,他們常常用帕斯卡爾的一句名言來表白自己:"我甚至不願知道在我以前還有別的人。"查拉在回顧達達主義運動時說:"目的在於設法證明這各種情況下,詩歌是一種活的力量,文字無非是詩歌的偶然的、絲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託;無非是詩歌這種自然性事物的表達方式,由於找不到合適的形容詞,我們只好叫它為達達。" 達達主義者的行動准則是破壞一切。他們宣稱:藝術傷口應象炮彈一樣,將人打死之後,還得焚屍、銷魂滅跡才好;人類不應該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跡。他們主張否定一切,破壞一切,打倒一切。因此,達達主義是虛無主義在文學上的具體表現。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某些青年的苦悶心理和空虛的精神狀態。 自1919年在巴黎成立了達達團體後,巴黎就成了這一流派活動的基地,文藝雜志《文學》則達了達達主義者的喉舌。參加這一流派的作家有:布洛東、阿拉貢、蘇波、艾呂雅、皮卡比亞等。達達主義雖然曾一度引起人們的注意,但終因精神空虛而不持久。到1921年,巴黎的一些大學生抬著象徵"達達"的紙人,把它扔進塞納河"淹死",以表示對達達主義的憎恨。1923年,達達主義流派的成員舉行最後一次集合而宣告崩潰,它的許多成員隨即轉向,參加到現實主義作家的行列。
編輯本段由來
關於「達達」一詞的由來,歷來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沒有實際意義的詞,有一些人則認為它來自羅馬尼亞藝術家查拉和詹可頻繁使用的口頭語「da, da」,在羅馬尼亞語中意為「是的,是的」。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1916年,一群藝術家在蘇黎世集會,准備為他們的組織取個名字。他們隨便翻開一本法德詞典,任意選擇了一個詞,就是「dada」。在法語中,「達達」一詞意為兒童玩耍用的搖木馬。 因此,這場運動就被命名為「達達主義」,以昭顯其隨意性,而非一場一般意義上的「文藝運動」。 達達主義是一場興起於一戰時期的蘇黎世,波及視覺藝術、文學(主要是詩歌)、戲劇和美術設計等領域的文藝運動。達達主義是20世紀西方文藝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顛覆、摧毀舊有歐洲社會和文化秩序的產物。達達主義作為一場文藝運動持續的時間並不長,波及范圍卻很廣,對20世紀的一切現代主義文藝流派都產生了影響。 達達主義者的活動包括公開集會、示威、出版藝術及文學期刊等等。在達達主義者的出版物中,充斥著對藝術、政治、文化的熱情洋溢的評述和見解。 達達主義的主要特徵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狀態、拒絕約定俗成的藝術標准、幻滅感、憤世嫉俗、追求無意、偶然和隨興而做的境界等等。這場運動的誕生是對野蠻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種抗議。達達主義者們堅信是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這種價值觀是一種僵化、呆板的壓抑性力量,不僅僅體現在藝術上,還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達達主義運動影響了後來的一些文藝流派,包括超現實主義和激浪派。 達達主義者認為「達達」並不是一種藝術,而是一種「反藝術」。無論現行的藝術標準是什麼,達達主義都與之針鋒相對。由於藝術和美學相關,於是達達乾脆就連美學也忽略了。傳統藝術品通常要傳遞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潛在的信息,而達達者的創作則追求「無意義」的境界。對於達達主義作品的解讀完全取決於欣賞者自己的品味。此外,藝術訴求於給人以某種感觀,而達達藝術品則要給人以某種「侵犯」。諷刺的是,盡管達達主義如此的反藝術,達達主義本身就是現代主義的一個重要的流派。「達達」作為對藝術和世界的一種註解,它本身也就變成了一種藝術。 達達主義的倡導人查拉在宣言中為達達主義下定義說:「這是忍不住的痛苦的嗷叫,這是各種束縛,矛盾,荒誕的東西和不合邏輯的事物的交織,這就是生命。」達達主義的目的和對新視覺幻象及新內容的願望,表明了他們在以批判的觀念重新審視傳統,力圖從反主流文化形式中解脫出來。達達破壞的沖動給當代文化以重要的影響,成了本世紀藝術的中心論題之一。
編輯本段興起
達達主義是二十世紀初在歐洲產生的一種資產階級的文藝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它首先產生在瑞士。 達達主義代表作《波蘭騎士》
1915年秋委,幾個流亡在瑞士蘇黎世的文學青年,包括羅馬尼亞人特里斯唐·查拉、法國人漢斯·阿爾普以及另外兩個德國人,他們在伏爾泰酒店組織了一個名叫「達達」的文學團體;1919年,又在法國的巴黎組織了"達達"集團,從而形成了達達主義流派。 達達主義,語源於法語「達達」(dada),這是他們偶然在詞典中找到的一個詞語,意為空靈、糊塗、無所謂;法文原意為「木馬」。它採取了嬰兒最初的發音為名,表示嬰兒呀呀學語期間,對周圍事物的純生理反應。宣稱作家的文藝創作,也應象嬰兒學語那樣,排除思想的干擾,只表現官能感觸到的印象。查拉在草擬的《宣言》中,曾為"達達"下了這樣的定義:「自由:達達、達達'達達,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這是各種束縛、矛盾、荒誕東西和不合邏輯事物的交織;這就是生活。」有人還作過進一步的解釋:「達達,即什麼也感覺不到,什麼也不是,是虛無,是烏有。」
編輯本段宗旨
達達主義者對一切事物採取虛無主義的態度,他們常常用帕斯卡爾的一句名言來表白自己:「我甚至不願知道在我以前還有別的人。」查拉在回顧達達主義運動時說:「目的在於設法證明這各種情況下,詩歌是一種活的力量,文字無非是詩歌的偶然的、絲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託;無非是詩歌這種自然性事物的表達 達達主義作品《保護繪畫》
方式,由於找不到合適的形容詞,我們只好叫它為達達。」 達達主義者的行動准則是破壞一切。他們宣稱:藝術傷口應象炮彈一樣,將人打死之後,還得焚屍、銷魂滅跡才好;人類不應該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跡。他們主張否定一切,破壞一切,打倒一切。因此,達達主義是虛無主義在文學上的具體表現。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某些青年的苦悶心理和空虛的精神狀態。 達達分子是無政府主義者,而不是社會主義者。在某些情況下是原始法西斯分子,他們採用了巴枯寧的口號:破壞就是創造。
編輯本段崩潰
自1919年在巴黎成立了達達團體後,巴黎就成了這一流派活動的基地,文藝雜志《文學》則達了達達主義者的喉舌。參加這一流派的作家有:布洛東、阿拉貢、蘇波、艾呂雅、皮卡比亞等。達達主義雖然曾一度引起人們的注意,但終因精神空虛而不持久。到1921年,巴黎的一些大學生抬著象徵「達達」的紙人,把它扔進塞納河「淹死」,以表示對達達主義的憎恨。1923年,達達主義流派的成員舉行最後一次集合而宣告崩潰,它的許多成員隨即轉向,參加到超現實主義作家的行列。
編輯本段代表人物及其世界各地活動
人物
阿爾普(Jean Hans Arp) 特里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 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 奧托·狄克斯(Otto Dix) 馬塞爾·杜尚( MARCEL DUCHAMP , 1887-1968 )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 – 法國 漢斯·阿爾普 – 瑞士、法國、德國 雨果·巴爾 – 瑞士 約翰尼斯·巴德 – 德國 阿爾圖爾·卡拉凡 – 法國 讓·克羅蒂 – 法國 馬塞爾·杜尚 – 法國、美國 馬克思·恩斯特 – 德國 羅爾·豪斯曼 – 德國 艾米·翰寧斯 – 瑞士 理查德·胡森貝克 – 瑞士、德國 馬塞爾·詹可 – 瑞士 克勒蒙·邦撒耶 – 比利時 弗朗西·畢卡比亞 – 法國、美國 曼·雷 – 法國、美國 漢斯·里克特 – 瑞士 庫爾特·施威特斯 – 德國 蘇菲·托伯 – 瑞士 特利斯坦·查拉 – 瑞士 比阿特麗斯·伍德 – 法國、美國
蘇黎世
1916年,雨果·巴爾、艾米·翰寧斯、特里斯坦·查拉、漢斯·阿爾普、理查德·胡森貝克和蘇菲·托伯等流亡蘇黎世的藝術家在當地的「伏爾泰酒店」成立了一個文藝活動社團,他們通過討論藝術話題和演出等方式來表達對戰爭,以及催生戰爭的價值觀的厭惡。同年10月6日,這個組織正式取名為「達達」。 1916年7月14日,在這個組織的第一次公開集會上,巴爾公開宣讀了所謂的「達達主義宣言」。1918年,查拉撰寫了另外一份達達主義宣言,這份宣言被認為是達達主義最重要的宣言之一。在此之後,很多藝術家都發表過類似的宣言。一本名為《伏爾泰酒店》的期刊是這起運動前期的主要成果。 酒店關張之後,達達主義者的活動開始轉移向一個新的畫廊。不久,巴爾離開了歐洲,而查拉則開始大肆宣揚達達主義的觀點。他給法國和義大利的藝術家和作家們寫信,激烈的抨擊他們的作品。很快,查拉便成為達達主義的領袖以及名副其實的戰略統帥。 以查拉為舵手的蘇黎世達達主義者們出版了一本名為《達達》的期刊。這本期刊1917年7月創刊,在蘇黎世出版了5期,並在巴黎出版了最後兩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旅居蘇黎世的達達主義者們大多返回自己的國家,其中有一些人開始在其他城市宣揚達達主義思想。
柏林
德國的達達主義運動並不如其他國家的達達主義運動那樣「反藝術」,而是具有非常顯著的政治和社會變革色彩。德國的達達主義者熱衷於發表煽動性的宣言,動用宣傳和諷刺的力量,發動大規模的公眾示威和政治活動。 1918年2月,理查德·胡森貝克在柏林第一次發表關於達達主義的演講,並在同年年底發表了一篇達達主義宣言。漢納·胡赫和喬治·格羅茨用達達主義的觀點來表達對戰後共產主義的同情。格羅茨和約翰·哈特菲德在這一時期共同發明了「攝影蒙太奇」技術。藝術家們出版了一系列政治刊物(都很短命),並在1920年舉辦了一場達達主義的國際展覽會。 柏林的達達主義運動內部矛盾重重。庫爾特·施威特斯糾集一些其他藝術家脫離了柏林的達達主義組織。施威特斯遷至漢諾威,並在那裡發展了更具個人風格的達達主義。
科隆
1920年,馬克思·恩斯特、約翰奈斯·西奧多·巴爾傑德和阿爾普在德國科隆舉辦了一場廣受爭議的達達主義展覽。這場展覽的核心觀點就是藝術的虛無性和反中產階級價值觀。
紐約
在一戰期間,美國紐約也和蘇黎世一樣成為大批流亡藝術家和作家棲身的場所。從法國流亡美國的藝術家馬塞爾·杜尚和弗朗西·畢卡比亞結識了美國藝術家曼·雷。1916年,這三人成為美國「反藝術」運動的核心人物。曾經留學法國的美國藝術家比阿特麗斯·伍德後來也加入了這一團體。 紐約的藝術家們並沒有以「達達主義者」自居,他們也從未發表過任何宣言或組織過任何政治活動。然而他們卻通過自己的出版物對舊的藝術和文化體系進行大肆的炮轟,這些出版物包括《盲人》、《紐約達達》等。在這些刊物中,他們將舊的藝術譏稱為「博物館藝術」。 在這段時期內,杜尚開始以現成品來進行自己的藝術創作,並參加了「獨立藝術家社會」組織。1917年,他發表了著名作品《泉》,是一個寫有「R. Mutt」字樣的小便池。然而這幅作品卻被「獨立藝術家社會」組織拒絕。 畢卡比亞對歐洲的出訪加強了紐約、蘇黎世和巴黎的達達主義組織之間的聯系。他曾連續七年堅持出版達達主義期刊《391》。這本期刊從1917年至1924年在紐約、蘇黎世和巴黎出版。 到1921年,大部分藝術家遷至巴黎。在那裡,達達主義迎來了最後一個高峰並走向終結。
巴黎
法國的先鋒派藝術家一直和蘇黎世的達達主義者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查拉就和包括阿波利奈爾、布勒東在內的法國作家、評論家和藝術家長期保持通信。 巴黎的達達主義運動高峰出現在1920年。這一年,達達主義運動的很多元老來到巴黎。受查拉的影響,巴黎的達達主義者們也發表宣言,組織大規模示威運動,進行舞台表演並出版了大量的刊物。 達達主義的作品第一次出現在巴黎公眾的視野內是在1921年的「獨立藝術家沙龍」上。讓·克羅蒂和其他達達主義者們展覽了自己的作品。 達達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初出現在瑞士的蘇黎世。瑞士是當時戰爭的中立國家,一群交戰國的青年因躲避戰亂而雲集蘇黎世從事藝術活動,藉以發泄和撫慰緊張不安的心靈,其中有德國的雨果·巴爾(1886-1927年)、漢斯·里赫特爾(1888-1976年)和理查德·胡森貝克(1890-1963年);有法國人漢斯·阿爾浦(1887-1966年);還有羅馬尼亞人特里斯坦·扎拉和馬塞爾·揚科以及一些其他國籍的藝術家。 這些流亡的藝術家們有著強烈的反戰情緒,他們看到人類文明慘遭踐踏,深感前途渺茫,於是在他們中間滋長了無政府主義和虛無主義,他們要組織起一個國際性的文藝團體,創造出符合他們新的理想的文學和藝術作品。於1916年2月舉行成立大會時,歌唱家羅瓦夫人隨意在法文字典中發現「達達」一詞,意即孩子不明確的呀語,沒有什麼意義,人們認為這個名稱很怪誕有趣,用著他們團體名稱很好,不久他們發表了達達宣言,大意是: 「達達--意思就是無所畏,我們需要的著作是勇往直前的、勇敢的,切實的,而且是永遠不能懂的,邏輯是錯誤的,道德永遠是罪惡的,我們所視為神聖的,是非人的動作的覺醒......」 「達達什麼都不相信,戀愛、工作。」 「達達不求什麼,達達就是達達。」 「達達的反感, 消滅記憶:達達 消滅考古:達達 消滅未來:達達 絕對的,無可爭辯的一切, 上帝,立刻的,自然性的產品。」 達達主義信奉的是流行的巴枯寧哲學,打倒一切,排斥一切。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達達主義藝術思想的狂熱和對傳統的決裂。在當時達達主義影響很大,擴及到德國、西班牙、法國、甚至遠到美國,似乎形成了一個國際性的文藝團體,達達之所以造成如此強烈反響,其原因如里德所說:「達達主義開始時,實際上的意思是企圖擺脫一切古代傳說的重荷,無論是社會的還是藝術的,而不是要創造一種新的藝術風格。這種運動的背景,是普遍的社會的不安,戰爭狂熱和戰爭本身,以及俄國革命,達達主義分子是無政府主義者,在某些情況下是原始法西斯分子,他們採用巴枯寧的口號:破壞就是創造!他們全力搖撼資產階級(他們認為資產階級應付戰爭責任),而且他們准備在恐怖的想像范圍內運用任何手段——用垃圾製造繪畫(拼貼畫),或者把酒瓶架或小便盆之類的東西抬到藝術的高貴地位。」 達達主義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有馬塞爾·杜尚(1887-1968年)和馬克斯·恩斯特。
編輯本段歷史影響
盡管達達主義在很大范圍內得到了傳播,但它終究是一個很不穩定的文藝思潮。到1924年,達達主義基本被新生的超現實主義所吞並,達達主義藝術家們也紛紛投奔其他流派,包括社會現實主義以及其他現代藝術流派。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歐洲的許多達達主義者再度流亡美國,有一些則死於希特勒的集中營之中,原因是希特勒不喜歡有頹廢色彩的藝術。二戰之後,許多新的文學和藝術流派紛紛誕生,達達主義的影響更加微弱。 1967年,在巴黎曾舉辦了一場大規模的對達達主義的追憶活動。 蘇黎世的伏爾泰酒店在達達主義運動殞滅後曾一度陷入沉寂,直到2002年,一群自稱「新達達主義者」的藝術家們重新在此開始他們的活動。然而兩個月後,這群人也逐漸消失。而伏爾泰酒店也被改建成一座博物館,以紀念達達主義運動的歷史。 總體上講,達達主義並不是一個成熟的文藝流派,而只是一種過渡狀態的文藝思維,其藝術理念不具任何建設性,而是建立在對舊秩序的毀滅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勢必無法長久。但正因為達達主義激進的破舊立新觀,20世紀大量的現代及後現代流派得以催生並長足發展。沒有達達主義者的努力,這些是很難實現的。

6. .西方現代主義美術派別有哪些

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達達派,表現派,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波普藝術等。

1、野獸派

又稱野獸主義(Fauvism),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國盛行一時的一個現代繪畫潮流。它雖然沒有明確的理論和綱領,但卻是一定數量的畫家在一段時期里聚合起來積極活動的結果,因而也可以被視為一個畫派。

野獸派畫家熱衷於運用鮮艷、濃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從顏料管中擠出的顏料,以直率、粗放的筆法,創造強烈的畫面效果,充分顯示出追求情感表達的表現主義傾向。

2、立體派

立體派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運動和流派。又譯為立方主義,1908年始於法國。這個名稱的出現含有偶然性。

1908年,G·布拉克在卡恩韋勒畫廊展出作品,評論家L·活塞列斯在《吉爾·布拉斯》雜志上評論說:」布拉克先生將每件事物都還原了,成為立方體」,這種畫風因此得名。

立體主義的主將是P·畢加索和布拉克。畢加索的油畫《彈曼陀鈴的少女》(1910),被認為是包含了立體主義因素的作品。《立體派》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作者王端廷 。

3、未來派

未來主義畫派(簡稱未來派)(Futurism),現代文藝思潮之一,是由義大利詩人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奈締(Filippo Tomasso Marinetti)作為一個運動而提出和組織的。

馬里奈締於1909年2月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未來主義的創立和宣言》一文,標志著未來主義的誕生。

1911年至1915年廣泛流行於義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傳布於歐洲各國。以尼采﹑柏格森哲學為根據認為未來的藝術應具有"現代感覺"並主張表現藝術家進行創作時所謂"心境的並發性"。

4、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是一種現代西方文藝流派。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盛行於歐洲,在視覺藝術領域中其影響最為深遠。

致力於探索人類的潛意識心理,主張突破合乎邏輯與實際的現實觀,徹底放棄以邏輯和有序經驗記憶為基礎的現實形象,將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及夢的經驗相融合展現人類深層心理中的形象世界。

認為,現實世界受理性的控制,人的許多本能和慾望受到壓抑,能夠真正展示人心理真實和本來面目的是現實之外那絕對而超然的彼岸世界,即超現實的世界,這就是人的深層心理或夢境。

打破理性與意識的樊籬,追求原始沖動和意念的自由釋放,將文藝創作視為純個人的自發心理過程,這些都是其基本特點。

5、抽象主義

全稱抽象表現主義,是指一種結合了抽象形式和表現主義畫家情感價值取向的非寫實性繪畫風格。抽象表現主義發展於20世紀40年代中期的紐約,蓬勃於20世紀50年代,為紐約畫派(NEW YORK SCHOOL)領導下的時代風潮。

該運動存在著多樣的繪畫風格,畫風多半大膽粗獷、尖銳且尺幅巨大。畫作色彩強烈,並經常出現偶然效果,例如讓油彩自然流淌而不加以限制。

該運動最突出的重量級人物為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與抽象表現主義密切相關的一個詞語——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即是從他發表的宣言中所誕生。

波洛克將流質的油彩和塗料,利用潑、滴、灑等方式在表現在畫布上;他常藉由單色的不透明油彩在畫布表面上製造出鏤空纏繞的花邊網孔,來達到傳統油畫中的透明表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方現代美術

熱點內容
岳西縣店前中學 發布:2025-01-22 15:54:05 瀏覽:507
海安教育信息網 發布:2025-01-22 15:18:43 瀏覽:491
校園網屬於區域網嗎 發布:2025-01-22 15:13:34 瀏覽:915
貸款買房怎麼 發布:2025-01-22 15:08:32 瀏覽:955
求是數學 發布:2025-01-22 14:48:20 瀏覽:199
高三化學課件 發布:2025-01-22 12:42:13 瀏覽:440
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 發布:2025-01-22 10:42:04 瀏覽:485
急性心衰能活多久 發布:2025-01-22 09:57:20 瀏覽:667
高中代課老師 發布:2025-01-22 08:09:16 瀏覽:952
我把老師壓在身下 發布:2025-01-22 08:05:39 瀏覽: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