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小學科學課堂

小學科學課堂

發布時間: 2020-11-19 11:04:15

❶ 小學科學課程一般做些什麼實驗

小學科學課程實驗內容包括:

1.觀察常見的植物

2.認識本地典型的植物並說出它們的特徵3.拓印樹葉或樹皮4.為校園內的植物掛牌


常見的
動物
1.觀察小動物



2.給動物分類



常見的
其他
生物
1.觀察黴菌




2.做酸奶或泡菜



3.用酵母菌發面




生命的共同特徵
生物的
生命周期
1.栽培植物並觀察植物的一生



2.飼養小動物



生物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1.觀察果實



2.觀察種子的結構



3.觀察並解剖花的結構




4.觀察根的形態



5.觀察莖的形態



6.觀察葉的形態



7.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




8.用顯微鏡觀察各種動植物的細胞永久裝片











1.探究根的作用



2.探究莖的作用



3.探究葉的作用



4.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



5.認識常見動物的食性



6.探究麵包(饅頭)發霉與哪些因素有關

❷ 小學科學教師怎樣駕馭好自己的課堂

駕馭課堂教學是教師正常執行教學任務和貫徹教學思想的必要條件,駕馭課堂的質量是關繫到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體現教師素質的重要方面。教師們要提高自己的駕馭課堂能力就必須具有如下幾點認識與一些技巧:
一、教師在學生心中具有較高威信是駕馭課堂
教師的威信是學生接受教誨的基礎和前提,能喚起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產生向老師模仿的意向。這種威信使教師在採取有效措施,排除課堂干擾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教師要在學生心中樹立的威信必須做好如下兩點:
第一,要有很強的責任心、事業心。家長為孩子考大學煞費苦心,不惜代價,希望有個好學校、好專業、好老師。碰到不負責、不合格的學校、教師,如同買了「偽劣產品」,非常憤怒,更可惡的是耽誤了孩子的一生前程。
第二,教師必須對自己所承擔的課程及整個學科領域有深刻的理解和深入的研究。決不能「一本書主義」,必須廣泛研究相關「教材、資料」,尤其是考試信息,更要考慮班情、學情,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把理論加工,實際運用、研究成果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最易掌握信息。
第三,要為學生樹立治學的嚴緊典範。教師的課堂要板書工整、作圖規范、邏輯嚴密、論證有力,要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及時訂正,讓學生感受到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形成求真務實的良好習慣。教師要客觀的點評學生的作業與考卷,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讓學生感受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氛圍,讓學生體會「認真對待每一件事」的感受。
二、教師准備充分是駕馭課堂的保證
教師首先要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堂課。要把課堂當作自己生命延續的主要場所;
其次要充分備課。備課要從整體上著眼,只有整體把握得准,重點把握得好,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相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是在一些細微末節上琢磨,就會把教材搞得支離破碎,使學生不知所雲,課堂內容空洞;備課時要注意過多的頭緒只能讓學生無所適從,短暫的一堂課只能解決一兩個大問題,多數時候只能堅持一課一得的原則。備課還要從教法選用上做文章,因為教法的運用與教材的理解是形和質的關系,要在對教材的精研深鑽的基礎上去講求教法的多樣化,這樣教學藝術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上課效果才能好。
再者,教師還要從精神上做好充分的准備。因為上課語言極富穿透力,內容豐富、現實,形式生動,難易適中,照顧主體,就能夠吸引住學生,所以,老師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讓學生時常被教師精神所鼓舞,被教師的充沛精力所感染,給部分無心向學,違反秩序學生的學生以威懾力,這樣就師生同坐一條船。
另外,教師還要准備好教具。對自己的課件必須先在多媒體教室中試用,確保正常時才引入課堂;還有掛圖、小黑板、三角板等教學用器也應准備充分,一方面做好示範,另一方面也體現教師對課堂的認真態度。
三、掌控好課堂教學環節是駕馭課堂的關鍵
(一)、組織好一堂課的開端
一個良好開端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教師要採用恰當的開課技巧,創設良好的情境,使全班學生很快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具體做法是:1.組織好教學情境。上課准備鈴響,要用眼神暗示學生做好上課的准備工作。上課鈴響,老師立即登上講台,此時要環視全班學生,檢查有無缺席,情緒怎樣,同時也以自己的飽滿的精神狀態為示範,暗示學生要振作精神,盡快進入教學情境之中;2.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感的氛圍。老師要把自己對學生的期待及對教材的情感,盡快融入教學的情感中,使學生在情感上與教師產生共鳴,促使他們表現出與老師配合的積極性;3.根據不同教學內容採用不同的開課技巧。
(二)、抓好課堂秩序的管理
管理好課堂秩序是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基本保證,有助於師生教學情緒的穩定,有助於師生雙方信息的交流。課堂中難免出現少數學生聽課厭倦、走神、睡意朦朧、出現小憩或渾渾大睡;討論問題時,談論一些非相關問題,說怪話、搞小動作、看其它書籍等,這時要運用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調控學生的學習情緒,以平衡教學活動。
如可藉助授課語言的高低音調進行調整,即在授課時,發現學生有困意、走神、說閑話、搞小動作或繼續討論時,可突然提高語言音量,或壓低音量,甚至可以是稍作停頓,就可以達到讓他們的思緒收回來的效果。也可以在重點、難點之處藉助語速及語調的變化來提醒或警示睏倦者。還可以利用在重、難點中具體而富有情趣的實例,來活躍課堂氣氛;同時隱含針對性的語言,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警覺,從而達到使學生精力集中,把心收回來的效果。如果偶然遇到外來干擾信息,教師可採用幽默性語言加以過渡,以一笑以置之。
(三)、引導注意規律指向學習內容
有效地喚起和組織學生的「注意」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基本條件。利用教師「變位講課法」引起學生的警覺。教師在非板書較長的時段內,走下講台,在教室內「做變位講課」,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可以打消學生心目中,由於距離效應自然而然產生出老師發覺不了的心理感應,由於教師授課的方位發生變換,給學生視覺、聽覺都帶來新感受,同時老師在變位講課時,如能伴之以視覺效果、手勢效果的配合使用,更能拉近師生之間的時空距離和情感距離,從而使課堂教育效果妙不可言。
利用課堂的提問來轉移學生的注意,在個別學生不專注時,採用突然提問其周圍的同學,使學生從其他思絮中轉移過來。也可採用誇張的手勢或對某些同學引起警示注意的手勢,讓課堂中的不合理現象消滅於萌芽之中,達到「無聲勝有聲」的目的。
通過將教師講轉變成通過巧妙地設計問題,師生一步一步的對話來控制與引導學生的注意。對話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通過課堂活動,將老師在課堂上做的事,化解為具體的操作步驟,讓學生去試驗、去猜測、去完成,將學生的被動聽講轉化為主動操作以使注意扭轉過來。就好比體育課上「一是出汗,二是笑」基本標准,讓學生在課堂活動充分,達到高層次教學境界。
(四)、利用教師「眼神」調節好課堂情境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教師的每一個眼神都是對學生的一點啟發與鼓勵。教師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徵、個性特點和豐富教育經驗才能透過學生外在的行為,挖掘其背後的故事。
(1)要煉就善於發現學生心理變化的本領,尤其是在課堂開始的組織教學環節中,不應該只是對「師生問好、環視全體學生」走走過場,對個別學生表情變化作好觀察和分析,有時通過反復的「定視」交流將有利於防患於未然。
(2)在「定視」中要煉就眼神和面部表情豐富變化的本領。如對學生睏倦、走神、要搞小動作、看其它書等的細微變化,做到通過眼神、面部表情的變化,採取「警示--批評--希望--鼓勵」從而達到師生間心理溝通和共鳴的效果。這樣眼神的交流在某些場合下比言語的直接批評、懲罰更有效。
(五)、運用小結與作業布置結束好一堂課
一堂課的結束環節十分重要,它是一堂課升華結晶的關鍵,通常我們要做到:1.幫助學生加以整理歸納,理出學習內容的層次結構,讓知識「串成線,結成網」;2.精選與學習內容緊密結合、有代表性又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的作業布置給學生;3. 藝術性地結束課堂。如留下帶有啟發性、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課後繼續思考,促使學生展開想像;或在總結本節課所講的內容之後提出與下節課有關的新問題,造成懸念,激起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慾望;4.要按時結束一堂課,做到准時下課,不可提前,也不可拖堂。
四、民主的師生關系是駕馭課堂精髓
公平、民主、自由是人追求的基本目標之一,也是學生達到心理平衡的支柱之一,創設民主的教學環境,以保證學習氣氛的輕松、和諧,達到駕馭課堂的目的。
教育教學的民主主要是教師的心理民主、組織民主、評價民主、人際關系民主等,具體要求是:1.採用民主型的教學方式;2.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3. 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實現情感教學;4. 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集體;5. 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善於傾聽學生的心聲; 6. 對學生能作出客觀而又公正的評價,以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7. 具有人際交往的技巧,恰當使用幽默藝術,保護學生心理;8. 扮演好心理顧問或知心朋友的角色;9. 具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大膽相信學生能力;10.創設使學生暢所欲言的情境和以勇於發表個人見解為榮的氣氛。
駕馭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必備條件,駕馭課堂能力要求教師善於積累、善於觀察、善於分析、善於改造自我、善於用愛去呵護每個幼小的心靈,只要「用心教育」必然成功。

❸ 小學科學課,到底學什麼,怎麼

一、科學課程學什麼?
答: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
二、怎麼學?
1、與數學的關聯與互動
科學探究中的數據處理模型建立都離不開數學。要盡可能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應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方式,例如通過連續測量一杯 熱水的溫度繪制曲線圖。
2、與語文的關聯與互動
科學課有很多聽、說、讀、寫的機會,教師應多提供這些機會,並設法使之帶有科學 色彩。例如,讓學生撰寫觀察日記,閱讀科普書籍,按科學探究的線索重組科學家傳記中的信息,撰寫科學小論文,編寫與表演科普劇等。
3、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關聯與互動
科學探究的許多課題可以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對這些課題的研究可因其情境的真實性和時間的機動性而使學生獲益。綜合實踐活動也會因科學與社會問題的交織而相得益彰,與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有關的議題較為容易實現兩者的互動與整合。
4、倡導跨學科學習方式
科學(science) 技術( technology)工程(engine) 與 數學 (math) 即 STEM是一種以項目學習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課程組織方式。它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有機地融為一體,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科學教師可以嘗試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

❹ 小學科學是一門怎樣的學科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在小學課程設置中與其他主要學科一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史上,其名稱經歷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識→自然常識→自然→科學的變化。發展歷程大致劃分為四個時期。

科學素質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科學素質一般包括: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運用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技能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能力,具備進行科學探究所必需的科學思維和方法,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等。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能夠最有效地綜合自然科學各個領域(如物質科學、生物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和技術領域中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質的課程,能夠最大限度地將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呈現在課程內容中。

(4)小學科學課堂擴展閱讀:

概括起來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點:第一,在指導思想上,體現了活動性、過程性、主動性和發展性。新教材更多地關注學習者本人,強調學習的過程。

教材通過設計系列活動(如實驗、討論和一些小欄目)讓學生去親身經歷(教科版為了引起小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還特意採用了一些小學生自己的設計和習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去認識自然和社會,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二,在內容選擇上,體現了基礎性、綜合性、實用性和時代性。新教材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並特別注重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出發,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內容,便於他們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

在內容上還強調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增加了反映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新成果、新話題和社會生活中人們共同關注與亟待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從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增強社會責任感並真實地感受和體驗科學的本質及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

第三,在內容組織上,體現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邏輯性。新教材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把科學知識的學習貫穿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學科的人為界限。

建構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整體框架,將內容上有聯系的活動組成一個教學單元,全面體現大單元綜合的編排思想,而且結構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適應了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邏輯性強。

這種形式的編排有助於學生認知能力、探究能力的發展和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第四,在呈現方式上,體現了多樣性、趣味性和啟發性。打開一本本新教材,可以發現,幾乎冊冊形式多樣,活潑可愛(出現了以童話、詩歌、謎語等形式來表達科學內容)。

教材印刷精美,圖文清晰,色彩艷麗,文字優美,導語生動,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對小學生具有吸引力。總之,這次科學課改的方向是正確的,它將極大地完善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材教法體系。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往,我國中小學執行國家統一的課程方案,使用單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課程的統一性過強,多樣性和選擇性很差,不適應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各學校發展不平衡的國情,也不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不同需求。

特別是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和城市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區域間的不平衡性更為突出,而中小學的課程、教材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慮農村的需要。這種情況導致了農村中小學的課程脫離了農村生產生活的實際。

如何使課程既能體現國家的統一性要求,滿足每個學生的基本學習需要,達到中小學教育的基本質量要求,又能滿足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適應農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

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下,開發和建設具有地方特點和農村特點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建立統一性和多樣性結合的、富有靈活性和選擇性的農村中小學課程體系,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應緊緊圍繞農村地方和學校所在社區的實際,緊密結合當地的生產生活,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目標應定位於使培養的人能夠全面發展,適應當地兩個文明建設的需要,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這樣的基本點上。它的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⑴地方(社區)的歷史地理、經濟、人文、自然、資源、環境等;

⑵教育部規定的、但尚未進入國家課程中的教育內容,如人口、國防、安全、法制、禁毒、環境、防震、職業指導、青春期教育等;

⑶農職業技術或勞動技術教育的內容,包括在農村中學實施的綠色證書課程;

⑷與農業、農村、農民有關的實用知識、技能的內容;

⑸根據統編教材改編、補充、整理的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或教學參考資料,等等。

不同內容可按不同層次,分別由地方和學校來組織開發,如凡是帶有一定共性的教育內容,可由各級地方組織開發地方課程。而地方特色非常明顯的教育內容,則由學校根據本校實際組織開發學校課程。這些課程可以編寫教材(包括活頁教材、音像教材),也可以不編寫教材,而以課程大綱或綱要的形式體現,或只作為教師教學時的參考資料。

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中,校長、教師應是積極的參與者,更是實施者。因此,其教育觀念應不斷更新,在參與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加強課程理論的學習,提高對地方、學校課程的認識,研究和探索課程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❺ 如何打造小學科學高效課堂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科學課程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活動也是「做中學」的核心活動。科學課上,我們看到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親自體驗,親身經歷著一個又一個的探究過程,科學課呈現出了與以往明顯不同的特點:學生動手機會多了。然而,學生的科學探究到底情況如何?以探究為核心的高效課堂教學怎麼樣?這是我們近兩年來關注的問題,事實上,我們的許多科學課都存在著課堂教學低效的現象。本人在這方面作了一些調查研究發現如下科學探究高效性缺失的現象:
一、內容不實際,探究走過場。有些時候,
由於教師對學生的已有經驗了解不夠,要求探究的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與學生認知水平、年齡特點不符,學生缺乏探究能力,臉上一片迷茫,無從下手或隨意擺弄,致使探究成為一種課堂教學的擺設,走過場,毫無意義。
二、常規未養成,課堂鬧哄哄。
良好的習慣影響人的一生,好習慣使人終生受益。但我們經常會碰到或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才進實驗室,或剛到導入環節,就開始偷偷擺弄材料,到了活動環節,學生只顧著搶玩材料,甚至打翻了水,打破了燒杯,不會傾聽,不會觀察,不會記錄,不會交流,課堂上鬧哄哄,老師扯著嗓子叫,或者拿著小棒敲桌子,學生充耳不聞。
三、材料雜而亂,擺弄無結果。
新課程強調讓學生經歷過程,這是針對原來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現象而言的,雖然說:收獲盡在過程中,學生在探究中有技能、方法、情感上的收獲,但現在有些老師片面地理解了這一新課程的理念,學生通過對一堆材料的擺弄,毫無收獲也是徒勞。因為,只要過程不要結果,相當於只要耕耘不要收獲,沒有結果的過程是無意義的過程。
四、分組不合作,只作壁上觀。
學生探究活動往往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但由於學生認知上的差異、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參與科學探究的學生只佔少數,小組活動中,個別學生承擔全部探究任務,成了小組探究活動的主角,其它學生成了觀眾的現象不在少數。這種分組不合作的現象屢見不鮮。
五、動手不動腦,探究淺層次。
造成學生在科學探究學習中的低效益的原因,我們認為是多方因素的綜合結果。其一,社會因素造成學生將學習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語數外三個學科的學習上,他們要應對主要學科的考試壓力。其二,《科學》教科書幾乎成為學生科學探究學習唯一的信息源,它們比較空泛,盡管做了很多的改進,但仍較遠離學生的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單調枯燥。其三,在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科學教師為了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量,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往往缺乏足夠的溝通,鮮於理解與幫助,不會合作。教師對學生的指導缺乏策略,表現為多灌輸驗證,少啟發探討,多指責壓抑,少寬容引導,多包辦限制,少激勵創新。
一、活用教材。
教材只是為教師提供一個思路、一個模式。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准確把握教材的科學體系和邏輯結構,把握教材的重點內容和非重點內容,把握教材的難點和疑點。然後對教學內容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進行深加工,根據教學內容,研究相關的學習策略,設計各種新穎的活動形式,設計有明確的目的並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動,才能使學生能夠學得輕松、有趣。同時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基礎、生活經驗和困惑為出發點,找准學生學習的新起點、興趣點、生長點。如我們可以根據季節時令來合理安排我們的教學內容順序,把《各種各樣的花》、《花的構造》安排在百花爭艷的三月份,讓孩子到戶外去觀察各種各樣植物的花,這時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花的共同特徵,了解花的構造,認識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區別。再如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可以抓住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等等。這時學生的探究興趣是伴隨著各種情感進行的,讓學生帶著最感興趣的問題學習往往最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二、關注過程。
課改倡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那麼如何讓小組合作真正有效,讓學生真正合作學習呢?首先要對教材進行深入地、整體地研究,袪除那些繁雜偏亂的或者易懂的無必要的合作,其次我們在明確合作探究目標的基礎上,小組分工要明確。教師必須先分配好小組的成員,小組長,小組組員的分工,要讓每一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都有事可做:發材料、做實驗、記錄、發言、總結、匯報等等分別由不同的學生承擔,讓每個人在小組學習中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人人都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然後建立合作機制。教師必須有意識的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整組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述說,尊重別人的意見,從而使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最後還要教師適時引導。由於在合作過程中學生活動相對分散,干擾因素相對增多,教師要成為學習小組的一員,參與學習活動,並通過提示、點撥、引導等形式,保證合作為提高課堂效率服務。
三、把握評價。
科學探究並非要求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必須解決某些具體的問題,科學學習的評價是一種形成性的評價,並能夠如實地反映學生的成長發展歷程。在課堂上評價方式應注意:1、口頭、體態語言評價應及時性。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具有針對性、激勵性、情景性、發展性的特點。對於學生的回答,不論正確與否,老師都應及時做出評價,一個贊賞的眼神,一個表揚的手勢,一句鼓勵的話,都能使學生心潮澎湃,甚至對他們的一生都有影響。2、可進行有形的物質獎勵。通過評選「創意之星」、「小能手」、「小科學家」等活動使接受者感到光榮,更加積極主動,未得到者有所嚮往,有所期待,從而更加踴躍地參與到教學中來。3、也可採用簡單易操作的量化表評價。評價可以對學生的某一方面或幾方面進行量化評價,評價應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樣在才能反映出學生的實際,做出客觀的評價。無論採取什麼樣的評價,都應有得利於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建立促進每個學生全發展的評價機制,將評價貫穿於科學教學的全過程,靈活運用,才能最終實現「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宗旨。
總之,提高科學教學的有效性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是科學教師教學中需要面對的一個長久的、棘手的又必須要關注、要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廣大科學教師在不斷的實踐總結中不斷地完善,讓我們在整體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活用教材,關注學生的活動過程,作好合理適時的評價,讓科學課堂教學真正做到高效,讓科學教學真正的「科學」。

❻ 小學科學課堂怎樣提問更有效

一、目前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有效性提問存在的問題
1.提問方式單一
在小學科學這門課程中,理論性的知識點較多,因此,大多教師都喜歡用比較封閉性的提問進行交流,例如,是不是、對不對等關鍵詞。面對這種選擇性明確的提問,學生的回答幾乎沒有什麼自己新穎的觀點,只能跟隨大多數同學的意見或摸索著教師的語氣去應付式回答,在課堂中學生的表現一片融合,但課後或時間一長,學生依舊有一大堆問題沒能得到解決。
2.提問角度偏離
在對很多科學教師的調查中發現,更多的教師在設計相關科學類的問題時,幾乎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而是按照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去設置較難的問題。這樣不僅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且讓更多小學生覺得問題較難,還沒開拓思維,已經嚇的沒有自信心了。因此,這些問題提出來後往往也是不切合小學生適應的實際環境。
3.問題的思維性不高
一位教師在科學課上向學生介紹「實驗滴管」的用途。他的方式是拿出滴管詢問學生:「是否見過此物?」大多小學生沒接觸過相關方面的知識,都統一回答:「沒見過。」其實這樣的問法實際意義特別小,也沒有引起學生的思考和好奇心。若教師能在一開始詢問:「這是什麼」?若學生都不知道,教師可鼓勵學生討論發言,根據自己的觀察給這個東西取個有意義的名字,一番互動後,教師再給學生講解:「這個東西叫滴管,在科學中它被運用在……」若能多幾個這樣有力開放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問,還怕學生參與度不夠高嗎?
二、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對策
1.提問要有新意,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
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推動學生主動去鑽研科學內容,激發興趣是提問的第一要素。因為只要抓住題目的變通處,科學知識的疑難點和興趣點的設問,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流暢性和靈活性。例如,水與空氣,先不要急著給學生分析水、空氣的形成和作用。可讓學生先思考自己認為的空氣、水是什麼形狀的、什麼顏色的,你對它的感覺是什麼樣的,通過這些回答逐一體現空氣和水無所不在及對人們的重要性,再結合實地給學生去分析它們的科學內涵。這樣既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把相關的科學知識闡述得非常生動。
2.明確提問目標,需必備三副良葯
提問表達清晰簡潔,是溝通的便捷途徑。只有學生充分明了地明白教師的問題,才能快速思考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師有效的提問,發揮自己的領導優勢,為共同達到優質教學效果而努力。要做好這些,應必備以下三副良葯:
(1)教師提問目的要明確。教師盡量去避免提過多重復問題、無效問題、疑難較大問題,自問自答的提問都是不好的提問。教師的提問一定要與學習目標一致,不能和實際現實背離太大,與教學任務有關的一定要真實問透。
(2)教師提問要表達簡明清晰。在向學生提問時避免語法過於復雜,語速也不能太快,提問時聲調都可以有相應的高低起伏。這樣既能讓學生聽得清楚,也能對問題表現出嚴謹的態度。提問時教師也需為學生指出思考方向,有引導性去幫助學生思考大致方向。簡明清晰的提問表述可以提高學生回答的准確性。
(3)提問的方式應多樣化。小學生都是好奇心強,他們都喜歡新奇的東西,若教師在提問時配上一些實物、圖片、動作、音樂等輔助教學,一定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3.把握火候,有效提問
教師在疑問後,常常缺乏一些耐心或有些焦灼,總希望學生能快速回答自己的問題。若學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師便會很嚴肅地一直重復這個問題,或立馬引申出相關的其他問題,當抽問一個學生回答不上時,會立即挑選另一個學生作補充回答,其實這樣過於急迫的提問根本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反而造成課堂氣氛更緊張。如果教師能在一個提問後耐心等待一段時間後再讓學生回答,就有不一樣的效果,學生會自願給出更好的答案。學生不敢回答、不願回答的情況就會逐漸減少。所以,提問後的耐心等待,也是教師們的必修課。
總之,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教師只有不斷的研究探討新理念,在科學課上巧妙設疑,讓學生在思考與探究中進行釋疑,這樣的小學科學課堂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❼ 小學科學課該怎麼上

一是鼓勵質疑
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比如在講授火山爆發和地震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但是無論學生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老師都要給予必要的肯定,鼓勵學生始終保持一顆質疑的心.然後,經過老師的總結,可以得到許多課上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就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老師引導學生帶著質疑產生的好奇心進入課程學習,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學習的效果也會大幅提高。

二是鼓勵合作
科學課的知識傳授大多是通過科學探究和實驗操作來完成的,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及合作交流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如分一分、擺一擺、畫一畫、測一測活動,我們都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來完成.再如,在講授《拯救野生動物》一課時,我們可以針對課程內容,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編一些保護野生動物的小品,即時表演,學生們參與性就很強.學生們在合作中觀察事物,在合作中分析現象,在合作中思考問題,動手做、動口說、動腦想,學生的學習合作意識得到了鍛煉,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是鼓勵體驗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在這一宗旨下,《科學》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即定為:以探究為核心,鼓勵和組織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究.通過探究既讓學生獲得准確的科學知識,又讓他們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發展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既讓學生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又培養他們科學的自然觀.根據這一宗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實驗等體驗活動得出結論,達到認識周圍自然現象的目的.比如在講授《植物的成長與變化》一課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培植幾顆植物種子,進行觀察,讓學生親身體驗植物的生長,領略動手試驗的快樂。

四是鼓勵性評價
小學科學教學的評價是一種多元的激勵性評價,通過評價,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的好奇與探索精神,使學生對科學學習始終保有愉悅的情感體驗.小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齡階段,由於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樣,所表現的每個側面程度也不一樣.只有評價內容適合小學生的實際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在教學中往往重視指出學生的缺點,而忽視了表揚學生的優點.其實,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更多地發現學生的優點,並加以鼓勵.比如,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很荒謬,但是作為老師,我們卻可以鼓勵他敢於質疑的精神;一些學生上課時坐得歪歪扭扭,我們可以表揚那些坐姿好的同學,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在課堂上,對於學生的每一個表現,教師都應及時做出評價,一個充滿贊揚的眼神,一個表揚的輕輕的手勢,一句鼓勵的話語,每一個激勵性評價都能使學生心潮澎湃,甚至對他們一生都會產生重要影響.總之,作為一名小學科學課教師,必須堅持從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著眼於學生基本科學素養的提高,不斷轉變觀念,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真正擔負起培養下一代的重要任務。

❽ 如何開展小學科學課堂教學

通過實驗讓學生總結結論,老師要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總體把握,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學設計要盡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

❾ 如何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科學課程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活動也是「做中學」的核心活動.科學課上,我們看到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親自體驗,親身經歷著一個又一個的探究過程,科學課呈現出了與以往明顯不同的特點:學生動手機會多了.然而,學生的科學探究到底情況如何?以探究為核心的高效課堂教學怎麼樣?這是我們近兩年來關注的問題,事實上,我們的許多科學課都存在著課堂教學低效的現象.本人在這方面作了一些調查研究發現如下科學探究高效性缺失的現象:
一、內容不實際,探究走過場.有些時候,
由於教師對學生的已有經驗了解不夠,要求探究的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與學生認知水平、年齡特點不符,學生缺乏探究能力,臉上一片迷茫,無從下手或隨意擺弄,致使探究成為一種課堂教學的擺設,走過場,毫無意義.
二、常規未養成,課堂鬧哄哄.
良好的習慣影響人的一生,好習慣使人終生受益.但我們經常會碰到或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才進實驗室,或剛到導入環節,就開始偷偷擺弄材料,到了活動環節,學生只顧著搶玩材料,甚至打翻了水,打破了燒杯,不會傾聽,不會觀察,不會記錄,不會交流,課堂上鬧哄哄,老師扯著嗓子叫,或者拿著小棒敲桌子,學生充耳不聞.
三、材料雜而亂,擺弄無結果.
新課程強調讓學生經歷過程,這是針對原來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現象而言的,雖然說:收獲盡在過程中,學生在探究中有技能、方法、情感上的收獲,但現在有些老師片面地理解了這一新課程的理念,學生通過對一堆材料的擺弄,毫無收獲也是徒勞.因為,只要過程不要結果,相當於只要耕耘不要收獲,沒有結果的過程是無意義的過程.
四、分組不合作,只作壁上觀.
學生探究活動往往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但由於學生認知上的差異、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參與科學探究的學生只佔少數,小組活動中,個別學生承擔全部探究任務,成了小組探究活動的主角,其它學生成了觀眾的現象不在少數.這種分組不合作的現象屢見不鮮.

❿ 如何讓小學科學課堂真正「活」起來

如何讓小學科學課堂真正「活」起來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課程,所追求的理想課堂應該是:充滿活力的學習樂園,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主陣地;是師生學習、討論、交流、合作的最佳場所.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那麼就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那麼如何才能使小學科學教學富有生機、充滿活力呢?根據我多年的代課經驗,深深體會到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1、利用游戲,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由於小學生具有好奇、好玩的天性,而游戲又可以使小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發展,於是游戲便變成了兒童最感興趣的活動.尤其是對於小學生,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能夠興致勃勃地觀察、探索和研究問題.這樣,不僅能在玩中學、學中玩、寓教學於游戲之中,還能在游戲中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學「測量太陽高度」這部分內容時,先讓同學們猜一則謎語:「你有一個好朋友,烏黑的身體烏黑的頭,無論你到哪裡去,東南西北跟你走」(謎底:影子)之後,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和學生在投影儀前進行「搭手影」游戲,並在游戲的過程中讓學生變換位置,想一想為什麼要在光源和屏幕間才能出現影子?這樣,他們不僅玩得開心,還能在游戲過程中發現影子的成因和變化規律.
2、引導提問,大膽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
科學作為一門實驗性學科,培養學生大膽提問尤顯重要.因此,在教學中要努力引導學生生疑、質疑、釋疑.教師在教學中要留給學生適當的思考時間,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提問氛圍,逐步培養學生敢想敢問的良好習慣.如,在教學「鐵釘生銹的秘密」時,我先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鐵銹,再讓學生比較沒有生銹和生銹的鐵製品的不同,學生經過討論交流得出:「鐵銹是一種新的物質」,我接著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鐵在什麼條件下最容易生銹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問題:「為什麼商店裡完好包裝的鐵釘沒生銹?」「瓷盆為什麼瓷掉了就會生銹?」此時,學生的探究熱情很高.通過這樣一系列問題的探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自然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面.
3、積極參與,培養創新能力,注重實驗的探究過程;
科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加強科學實驗教學,特別要加強探索性實驗的訓練,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在學生已有知識和初步具有實驗技能的條件下,由教師提出實驗名稱,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在實驗中觀察現象,主動探索,然後得出實驗結論.如在教學《植物的葉》時,就安排學生在不破壞植物,不傷害植物的情況下去撿各種各樣的葉子.學生們興奮地撿回了一大把葉子,我一看,有梧桐葉、鐵樹葉、黃楊葉等,形狀有圓形的、扇形的、卵形的等;葉緣有全緣的、波狀的、鋸齒的等,各種各樣的葉子都有.再引導學生仔細看,來觀察葉有什麼相同的結構?比較新鮮的葉與落葉,它們有什麼相同與不同?又如六年級下冊《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一課,我在前一天就布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帶一些食物,第二天上課時我一看,學生帶來了饅頭、大白菜、米飯、紅薯、洋芋片、白蘿卜、紅蘿卜、大蒜、面條、薯條、玉米、菠菜和南瓜等很多食物.在教學米飯、澱粉遇到碘酒,顏色會發生變化,產生了化學變化後,我讓學生利用澱粉和碘酒反應時顏色會發生變化這一特性,檢驗自己帶來的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時,學生們興趣盎然,探究的熱情高漲.思維活躍,紛紛用碘酒小心、仔細地在自己帶來的食物上檢驗,並驚訝而又高興地記錄情況.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們因觀察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而更熱烈,思維也更活躍,探索熱情也更高漲.因為收集材料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過程,只有讓學生充分經歷科學學習的過程,才能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
4、課外拓展,聯系生活實際,激勵學生參與演示實驗;
演示實驗是由教師在條件限制下,而採取教師演示的方法進行的實驗活動.但在新課程改革下,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更是小學科學實驗中的主角,我們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因此作為教師,應該更多地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機會,其中在課堂上讓一些大膽的學生來動手做演示實驗也是一種較好的方法.當然讓學生參與演示實驗的前提是 實驗課前,應該在老師指導下反復練習,以確保這個演示實驗能成功順利.到台上演示的人選方面,我們可以根據科學實驗的難易程度來挑選可以勝任的學生,可以是學習認真的學生,也可以是成績不好但有進步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更可以是優秀的學生.例如:我在教四年級上冊《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時,就邀請在課堂上表現優秀的學生上台來做「振動的音叉輕觸水面」的實驗.由於學生在課堂上演示實驗,學習氣氛變得寬松、活躍,學生們都關心著實驗能否成功,因此他們的注意力更集中.當這些上台學生被我們老師信任、鼓舞、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時,他們才會對實驗課有更大的積極性,才有可能把科學學得更好.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運用多種手段,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這些情境中主體意識得以體現,創新意識得以喚醒,情感意識、科學態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實踐能力得以鍛造.既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科學課堂真正「活」了起來.

熱點內容
確定起跑線教學設計 發布:2024-10-19 13:39:58 瀏覽:428
小學班主任的成長故事 發布:2024-10-19 11:36:21 瀏覽:19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要求 發布:2024-10-19 10:58:05 瀏覽:469
內江歷史 發布:2024-10-19 10:50:55 瀏覽:209
廣平教師招聘2017 發布:2024-10-19 10:24:33 瀏覽:95
化學品海運 發布:2024-10-19 08:39:32 瀏覽:608
手機怎麼使用北斗導航 發布:2024-10-19 06:22:07 瀏覽:492
關於教育論文 發布:2024-10-19 06:13:50 瀏覽:821
英語演講比賽稿 發布:2024-10-19 04:08:45 瀏覽:776
語文字音題 發布:2024-10-19 03:20:03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