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學的翻譯
❶ 大學文言文翻譯
《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約為秦漢之際儒家作品。一說曾子作。提出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學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詩雲:「贍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澗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澗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則,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雲:「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詩雲:「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詩雲:「綿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賁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挈矩之道。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戮矣。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唯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為寶。」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瑁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中國同。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家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翻譯: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白話解:大學的道理,在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親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 白話解:能夠知其所止,止於至善,然後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後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能做到心不妄動,然後才能安於處境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後才能處事精當思慮周詳;能夠思慮周詳,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白話解: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終始的先後次序,就能接近大學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4.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白話解: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治國),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齊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養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養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頭真誠、無私(誠意);要想使自己的念頭真誠無私,必先明理—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慾,修正其不正確的觀念(格物)。※格者:正其不正。
※【研機於心意初動之時,窮理於事物始生之處。】
5.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 白話解:經過一番窮理盡性的功夫,物慾革除之後(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無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後,起心動念皆是真誠無妄(意誠);起心動念真誠無妄,自然存心端正無私無偏(心正);身心端正無私,自然會好好地修養德行(身修);能夠修養德行身體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齊);家庭經營得井井有條之後,才能夠治理好國家(國治);國家的治理能夠上軌道之後,才能進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白話解: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為做人處事的根本,如果不修身,連根本的修身都搞亂了,卻想要治國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把切近的修身、齊家看得不重要,反而去高談治國平天下,從來沒有這樣的道理。
7.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白話解:商湯在他盥洗用的.銅盤上,刻上銘詞,用以自我警惕。銘詞說:「如果能夠把今天所習染的污垢洗凈而自新,就應該天天振作,求自新求進步,更要繼續不斷滌除污染,一天比一天進步。」
8.詩雲:「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 白話解:詩經上說:「有個文采斐然的君子,他治學修德的功夫就如同切骨、磋角、琢玉、磨石一般反復為之,希望精益求精。」『如切如磋』是指他研究學問的功夫;『如琢如磨』是指他存養省察,磨練德行的功夫。
9.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 白話解:經文所謂:「誠其意」,是說不要欺騙自己。
※(不被人欺是聰明,不欺人是存心忠厚,不自欺誠實地面對自己,才是大丈夫。)
10.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
◎ 白話解:一個人內心真誠,一定會表現在外。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一定更為小心謹慎,不敢隨便。
※(所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11.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 白話解:曾子說:「一個人獨處時,就像有十雙眼睛在注視著你,十雙手在指著你,這是多麼嚴峻可畏啊!」
※ 君子不欺暗室。
12.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 白話解:有錢人,總是會用財富來裝飾他的屋子,有德行的人,則是用道德來充實自身,因為內心寬大平和,自然身體舒泰了。
13.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 白話解:所謂:「修身的目的在端正自己的心」,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憤怒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恐懼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貪圖愛戀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憂愁的時候,心也不得端正。※(喜怒哀樂愛惡懼,七情六慾,皆使人心受到種種影響。)
14.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 白話解:如果心不專注,受到情緒支配的影響,就會變成:眼睛看著東西,卻像沒有看到一樣,耳朵聽著聲音,卻像沒有聽到一樣,口裡吃著東西卻不知道是什麼味道。
15.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 白話解:俗話說:「人都是不知道,自己兒子的壞處,不知道自己家的稻苗已經長得很茁壯。」
※(心有所偏,則不得其正,見不到事實真相。)
16.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話解:存心真誠地做,雖不能做到與目標完全相合,也相差不遠了。
17.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 白話解:有德行的領導人(君子),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後再要求別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沒有惡行,然後再禁止別人作惡。
※(子曰:「己身正,不令而從,己身不正,雖令不從。」)
18.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君子有絜矩之道。
◎ 白話解:凡是我所厭惡上司對待我的態度,就不可以拿那一種態度去對待我的部屬;同樣的道理,凡是我厭惡部屬對待我的行為,我也不能以那一種行為來事奉上司;我所厭惡在我前面的人,對我所做的事情,我也不可以做那些事情,去對待在我後面的人;我厭惡在我後面的人對我所做的事,我就不可以做那些事去對待在我前面的人;我厭惡在我右邊的人所做的惡事,我就不可以把同樣的惡行加在左邊的人身上;我厭惡在我左邊的人所做的惡行,我就不可以把同樣的惡行加在右邊的人身上。這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行為,就是所謂: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19.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 白話解:看見賢能的人不能推薦,推薦舉用之後又不肯親近,這是怠慢輕忽的行為;看見壞人不能拒絕、黜退,黜退之後又不能疏遠他,這是錯誤的行為。
20.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
◎ 白話解:喜好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好的,這叫做違反人性,災禍必然降臨到你的身上。
21.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 白話解:因此治理國事的君子,必須有修己治人的法則:那就是忠誠信實才能得民心,驕傲、奢侈、放逸隨便,必將失去民心。富國裕民也有一定的法則:從事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速度快,用的慢;那麼國家的財富就能經常保持充裕了。
22.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 白話解:有仁德的人,運用財物幫助他人,自然得到眾人的擁戴,不仁的人,利用身份地位以搜刮財富,終必招來亡身之禍。
23.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 白話解: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應該以仁義為利益。
※(以利為利,即是以利為目標,那麼上下交爭利,國危矣!以義為利,即是以義為目標,方為長治久安之道。)
❷ [文學] 文學:翻譯文言文《大學》---(二)
所謂誠意,就是不欺騙自己。討厭不善要像討厭臭的味道一樣,喜好善,要像喜愛美好的顏色一樣,這就教做內心自足也。所以君子就算獨處時也要謹慎不可隨便。小人平時專做壞事,無惡不作;看見君子便躲躲閃閃地掩飾自己的壞處;可是別人看來,好像看見他的肝肺一樣,這樣的遮掩,又有什麼好處呢?這就教做內心真實,也表現在外。所以君子即使獨處時,也要謹慎不敢隨便啊.
曾子說:十支眼睛看著你,十支手指指著你,這真是可怕啊!有錢人可以把房子裝飾的很漂亮;有德的人可以豐富自身,內心坦盪,身心自然安然舒適。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內心的意念都能真實無欺。
❸ 大學教育文言文
1. 文言文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 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 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傳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故君子必慎 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 子必誠其意。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 儀也。
「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 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雲:「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 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 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 此謂知本」。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
X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富潤屋,德潤身。
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 聞,食而不知其味。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 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 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此謂身不 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 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康誥》 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 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
此謂一言僨事, 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
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 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 乎身不怒,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國在齊其家。《詩》雲:「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
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雲: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 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 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 道。 《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 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 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
《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鑒於 殷,峻命不易。」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 *** 散,財散 *** 聚。
是 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
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 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 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
2. 誰知道(大學)文言文翻譯
【原文】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
知止(4)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
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
「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 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學 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所以,後一種含義 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 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 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親民:根據後面的「傳」文,「親」應為「新」,即革新、棄舊 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4)知止:知道目標所在。 (5)得:收獲。
(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達。 (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9) 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對於本 而言,指枝末、枝節。 (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
薄者厚:不該重視 的卻加以重視。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 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 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 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
明白 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 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 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 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 能的!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 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 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 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
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 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 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答案就來自網路知道)。
3. 大學語文文言文哪些需要背誦的
大學語文(要求要背誦的古文)2006-12-19 20:09《先秦諸子語錄》《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去譬,可謂仁之方也。《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論語*堯曰》五美: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五惡: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與之人,出納之謂之有司。
《孟子*離婁上》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孟子*離婁上》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盡天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王制》「選賢良,舉篤敬,興孝悌,收孤寡,補貧窮」「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老子》(四十七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墨子*非命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百姓人民之利。
《管子*牧民》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呂氏春秋*開春論*愛類》上世之王者眾矣,其當世之急,憂民之利、除民之害同。
移居二首(其一) 陶淵明 (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
世稱靖節先生。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懷此頗有年,今日從之役。
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燕歌行 樂府舊題 高適(702-765)字達夫。
盛唐邊塞詩代表詩人「高岑」。譴責將領的貪功冒進驕奢,對邊塞士兵的同情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走馬川行 岑參(715-770)將西北的荒漠的奇異風光與風土人情,用慷慨豪邁的語調和奇特的藝術手法生動表現,具有奇偉壯麗之美。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將軍金甲也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登高 杜甫(712-770)字子美 七言律詩之冠。
悲:漂泊憔悴、人生苦短、深秋蕭瑟、羈旅他鄉、暮年登高、體弱多病、孤苦伶仃。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長恨歌 白居易 (772-846) 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錦瑟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
悵恨感,迷茫、悲清、哀怨、可望不可及。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藍田」引自戴叔倫: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
八聲甘州 柳永(987-1053)原名三變,世稱柳七。浪子。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水龍吟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南呂]一枝花*不伏老 關漢卿(1230-1310)號已齋。 散曲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錘不匾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
諫逐客書 李斯選自《史記》論點鮮明,開門見山;論據充足歷史事實現實事例;論證有利理論佐證;語言生動流暢,富有感染力。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 ,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三皇五帝之所以無敵也。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了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籍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記:一種文體,主要記載事物並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或見解。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xia然,窪然,若垤,若穴。
尺寸千里,攢蹙累計,莫得頓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4. 包犠氏之王天下的文言文我要的是大學《古代漢語》中的第一篇課文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明)忌」也.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事,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也.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是時,秦滅書籍,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而絕矣.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漢興有草書.尉律:學僮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史.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太史並課.最者以為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孝宣皇帝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為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篇.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書所載,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為應製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秦隸書.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壁中書者,魯共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於世.諸生競逐說字,解經誼,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雲:「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斗,蟲者,屈中也.」廷尉說律至以字斷法:「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籀.鄙夫俗儒,翫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睹字例之條.怪舊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為秘妙,究洞聖人之微恉.又見倉頡篇中「幼子承詔」,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仙之術焉.」其迷誤不諭,豈不悖哉!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言必遵修舊文而 *** 鑿.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亡矣夫.」蓋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邪辭,使天下學者疑.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今敘篆文,合以古籀.博採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證,稽撰其說.將以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也.萬物咸睹,靡不兼載.厥誼不昭,爰明以喻.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其於所不知,蓋闕如也.全文翻譯往古的時侯,伏犧氏治理天下,(他)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觀察鳥獸的形象和大地的脈理,近的取法自身,遠的取於它物,在這個基礎上,才創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農氏的時代,使用結繩記事的辦法治理社會,管理當時的事務,社會上的行業和雜事日益繁多,掩飾作偽的事兒也發生了.(到了黃帝的時代,)黃帝的史官倉頡看到鳥獸的足跡,悟出紋理有別而鳥獸可辨,因而開始創造文字.(文字用於社會之後,)百業有定,萬類具明.倉頡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於《夬卦》,《夬卦》說,臣子應當輔佐君王,使王政暢行.這就是說,倉頡創造文字是為了宣揚教令、倡導風范,有助於君王的施政.君王運用文字工具,更便於向臣民施予恩澤,而臣民應以立德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撈取爵祿.倉頡初造文字,是按照物類畫出形體,所以叫做「文」,隨後又造出合體的會意字、形聲字,以擴充文字的數量,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為「字」,是說它來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數量增多.把文字寫在竹簡、絲帛上,叫做「書」.「書」意味著寫事像其事.(文字)經歷了「五帝」、「三王」的漫長歲月,有的改動了筆畫:有的造了異體。
❹ 《大學》經一章全部內容的翻譯
大學全文翻譯如下: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 《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 《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下追求完善。
《詩經》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嚮往的地方。」《詩經》又說:「『綿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岡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麼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隻鳥兒嗎?」《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詩經》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鬱郁蔥蔥。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研究學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這里所說的「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問的態度;這里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心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嚴;說「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於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詩經》說:「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所以,雖然前代君王已經去世,但人們還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孔子說:「聽訴訟審理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目的在於使訴訟不再發生。」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使人心畏服,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裡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別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麼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曾子說:「十隻眼睛看著,十隻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
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於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於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於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於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這就是不修養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的人,是沒有的,所以,有修養的人在家裡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於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於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於統治民眾。
《康浩》說:「如同愛護嬰兒一樣。」內心真誠地去追求,即使達不到目標,也不會相差太遠。要知道,沒有先學會了養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犯上作亂。其聯系就是這樣緊密,這就叫做:一句話就會壞事,一個人就能安定國家。
堯舜用仁愛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仁愛;桀紂用凶暴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凶暴。統治者的命令與自己的實際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會服從的。所以,品德高尚的,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後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不採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詩經》說:「桃花鮮美,樹葉茂密,這個姑娘出嫁了、讓全家人都和睦。」讓全家人都和睦,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說:「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說:「容貌舉止莊重嚴肅,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只有當一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時都值得人效法時,老百姓才會去效法他。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隊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後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後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
《詩經》說:「使人心悅誠服的國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詩經》說:「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聳立。顯赫的尹太師啊,百姓都仰望你。」統治國家的人不可不謹慎。稍有偏頗,就會被天下人推翻。《詩經》說:「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是能夠與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請用殷朝作個鑒戒吧,守住天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是說,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養德行。有德行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給使用,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假如把根本當成了外在的東西,卻把枝末當成了內在的根本,那就會和老百姓爭奪利益。所以,君王聚財斂貨,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於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這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財貨來路不明不白,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浩》說:「天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這就是說,行善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楚書》說:「楚國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善當作寶。」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仁愛當作寶。」
《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老實,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但他心胸寬廣,有容人的肚量,別人有本領,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心悅誠服,不只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打心眼裡贊賞。用這種人,是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的,是可以為他們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別人有本領,他就妒嫉、厭惡;別人德才兼備,他便想方設法壓制,排擠,無論如何容忍不得。用這種人,不僅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而且可以說是危險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們驅逐到邊遠的四夷之地去,不讓他們同住在國中。這說明,有德的人愛憎分明,發現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重用,這是輕慢:發現惡人而不能,了而不能把他驅逐得遠遠的,這是過錯。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國君的人有正確的途徑:忠誠信義,便會獲得一切;驕奢放縱,便會失去一切。
生產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省。這樣,財富便會經常充足。仁愛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沒有在上位的人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而做事卻半途而廢的;沒有國庫里的財物不是屬於國君的。孟獻子說:「養了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養雞養豬;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養牛養羊;擁有一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養搜刮民財的家臣。與其有搜刮民財的家臣,不如有偷盜東西的家臣。」這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結果是天災人禍一齊降臨。這時雖有賢能的人,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所以,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