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小學科學說課

小學科學說課

發布時間: 2020-11-19 11:27:26

Ⅰ 小學科教師怎樣說課

實驗結果明顯地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除了以上實驗方法外,還希望學生能自己想辦法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光線能夠前進到最後的屏上,形成一個明亮的光斑;而教科書中右圖,因為不是所有的小孔都在一條直線上,光從這頭射進去。如果用的是彎管。這證明了光是直線傳播的。教科書中左圖,小孔在一條直線上,所以光屏上沒有光斑。
●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
●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方法和步驟,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手電筒射進第一個小孔,就被擋住。這有兩個用意,一是希望學生明白。還有其他方法可以驗證,教科書沒有介紹出來,是為了給學生留一個思考的空間。學生要在圖中的卡紙上直接用箭頭標出光前進的路線。
第一部分: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教科書插圖所示的方法,是直管和彎管對比的方法。如果用直管,光從這頭射進去,就會從另一頭射出來,我們的眼睛在另一頭能看見光亮,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認識,先讓學生建立一些感性的認識《光是怎樣傳播的》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背景與教學設想
本課是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光》的第三課,其重點是探究光是如何傳播的。人們很早以來就是通過對光照射下的物體和影子的觀察。這個活動的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初始想法。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記述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小孔成像的實驗。這也是對本課所學知識的鞏固和運用。
(二)教學目標
●光是直線傳播的。
●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
●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手電筒正對最前面卡紙上的小孔把光射進去,一個結論的得出應該是反復驗證,最好是用多種方法驗證。二是學生想辦法證明的過程也是加深理解的過程:驗證光的傳播路線。教科書詳細具體地介紹了實驗的器材。
在明白了光是直線傳播的道理後,希望學生能用這個道理解釋影子是怎樣產生的,以及為什麼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就不會從另一頭射出來,我們的眼睛在另一頭就不能看見光亮,獲得一些關於光和影的信息,再研究光是怎樣傳播的。本課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路,在前面觀察光和影的活動後,卡紙上藍色的點表示小孔,教科書是從學生司空見慣的情境中提出問題的,當光照亮周圍的物體時,我們是否想過它從哪裡來,又是怎樣到達被照亮的物體上的?尋找推測的依據,是本節課的重點。
第二部分

Ⅱ 小學科學說課到底該分幾塊 啊

說課首先肯定是要說教學內容的,就是你上的哪一個內容,多少頁至多少頁
然後是重點難點,教材教法
還有要說學生,以及你的課前准備

Ⅲ 教科版小學科學如何說課

做課件……按課件說。我給你提個意見。小學生一般不是很認真聽課。或許它們會覺得很無聊。這就是讓他們學好的關鍵。幽默一點,不要知識硬灌哦

Ⅳ 小學科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3單元第2課《觀察水》。
教材簡析,本課與《生命離不開水》、《家鄉的水資源》《地球上的水》共同組成生命之源——水這一單元。本課在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水的一些性質。首先通過對一杯水的觀察,讓學生描述水,並能鑒別六種液體;然後引導學生觀察方塘在水中的變化,發現水能溶解一些物體;最後引導學生觀察水中紙巾變化和硬幣上杯口上水表面的變化,從而了解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課時安排二課時,根據實際情況,我把水能溶解一些物體作為另外一深時的教學內容。本課的中點是我定位為:讓學生經歷水的毛細現象,表面張力的探究過程,並體驗樂趣;難的是感悟,理解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要根據科學課程標准要求,以及學生全面素質發展的需要,從情感、知識、等方面制訂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能力方面,學會用多種感官認識水,能區分什麼是假改,什麼是事實。
情感方面,在探究過程中,能探究過程中能夠細心觀察,尊重事實,尊重別人的意見,喜歡研究與水有關的現象,願意與同學交流看法。
知識方面,了解水能產生細水現象,了解水的表面張力。
二、說教學方法。建構主義認為,科學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學習環境下,在教師和學生夥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自已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和學法指導作如下思考:
直觀教學,依據本課教學思路,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通過分組實驗和(實物展示)讓學生動口、動手、動眼、動腦,充分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感受獲得。
情境教學從兒童身邊自然事物,生活中關於水一些有趣的現象,開始探究活動,利用一些必要的工具,營造科學探究的學習情境,倡導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拓學習活動,在探究中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強調主動參與,小組合作,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參與或探究活動,促使學生自行獲取信息,讓學生自已找水喝。
繼續運用觀察分析,總結等方法。
三、說教程序,本課的教學准備主要是教師准備,噴水實驗器材,各種液體、硬幣、餐巾紙、滴管、回形針等。本課堂的教學力圖體現基於現代建構主義理論下,運用多元智力理論,將以往「個體戶」式的單向學習,轉為主動參與小組活動,並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根據教材教學對象分析,教學目標等回來採用如下教學流程。
情爾尋入,利用噴水實驗,刺激學生感官,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迅速讓學生進入角色,激發學生對水的探究慾望。
交流已有儲備,出示一杯水提問「水是一種怎樣的一種物體?」喚醒學生對水的已有認識;通過「找水游戲」,讓學生從六種液體中鑒別出水,這是對已有的知識的一次綜合運用,並且辨析找水的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建立科學的鑒別液體的方法「看聞嘗」。通「過讓學生說一些生活中關於水的一些有趣現象」這一設計,讓學生從已有的儲備中檢索並提取出生活中的有關水的現象,滲透了讓學生關注生活,關注身邊的每一樣事物,關察生活這一思想,並且教學也是從生活中的一些水的有趣現象,進入了另一個環節,體現了新課程探究從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的思想。
探究交流,首先是對毛細現象的探究,出示一杯加紅墨水的水,讓學生想辦法讓水往高爬,一來是發散學生的思維,二來是為毛細現象的特徵出現,作鋪墊,當學生一時想不到讓水自已往上爬時,教師適時出示餐巾紙,有了抓手,學生的生活經驗一下子被喚醒,辦法有了,都並沒有一下子把所有器材都陳列給學生,體現給學生的思維和自由。這一實驗結束後,學生提出「水為什麼會往上爬」這一問題,鼓勵學生分析與交流,並且辯析一此原因,盡量讓學生能找到餐巾紙中有小孔和縫隙這一原因,要是找不到原因怎麼辦,(結合課)這里就牽涉到「對一個問題探索到什麼程度才停止?」的問題,我們都希望學生能針對某一問題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進行螺旋式的、順暢的探究,最終找到原因,圓滿完成,但有時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不能理解,仍找不到原因,我認為不必急於讓學生強行記住這一概念,日後適當的時候,學生會明白這一道理的,我認為只要學生根據

現象亂舉出生活中的例子,這一探究過程能給學生留下痕跡就可以了。其次是對「水」表面張力的探究,共兩個實驗,硬幣裝水和滿的水杯中加回形針,都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並由學生提出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然後交流、分析、辨析一些原因,這兩個實驗之前充分讓學生進行猜測,作出假設,通過列數字的方式,讓假設和事實之間形成強烈的反差,震撼學生的心靈,關於水的表面張力在腦中刻下永久的痕跡,水的表面張力我的定位主要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樂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探究欲;科學知識方面我認為是次要的,只要學生能觀察到水面發生了變化,水面鼓了起來就可以了,至於表面張力這一概念我認為不一定要揭示。我認為「一節課下來教師不一定給學生一個肯定的、標簽式的結論」,這也是一種「留白藝術」,希望所課堂上引發的科學學習延伸到課外。4歸納總結,讓學生談收獲,談感受,也主要是側重於情感態度價觀方面,再讓學生提出觀察研究的關於水的問題,讓課堂探究延伸到課外,使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因課堂教學的結束而中止,課的結束成為學生新的探索的起點。當然,這只不過是我的單相思,課例沒出好,只會與這里,說課以及課堂中有很多問題存在,希望大家毫不保留地給我指出來。

Ⅳ 小學科學說課要邊說邊做實驗嗎

不是的。

說課不需要學生,因此無需邊說邊做實驗。
【說課的基本步驟 】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從地位上、結構上、內容上、教育意義上等方面論述本節教材在本課\本書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年齡特點、生活經驗、認識問題的層次、程度、學生發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維學習目標。
3、教學重點、難點:從教學內容、課標要求、學生實際、理論層次、對學生的作用等方面找出確立重點難點的依據並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依據《綱要》、課標的四性、新理念、新教法等理論具體說明將在課堂設計中運用那些方法。這里可以從大的方面,從宏觀上來說一下,具體詳細可以放在下一個教學程序里說明。如:
1、參與式 2、討論式 3、互動式 4、體驗式 5、研究性學習 6、談話、對話、辯論、調查、情景模擬、親歷體驗、小活動等 三、說學法
依據新的教學理念、學習方式的轉變,說出所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方法。達到體驗中感悟情感、態度、價值觀;活動中歸納知識;參與中培養能力;合作中學會學習。
四、說教學程序
主體部分:說出教學的基本環節、知識點的處理、運用的方法、教學手段、開展的活動、運用的教具、設計的練習、學法的指導等。並說出你這樣設計的依據是什麼。
五、說板書
一般正規的說課如果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是要在說教學程序的過程中寫出板書提綱的。如果時間很緊張,你可以提前寫在一張大紙上,張貼在黑板上也可以。能夠配合講解適時出示,達到調控學生、吸引注意、使師生思路合拍共振的目的
說出這樣設計的理由。如:能體現知識結構、突出重點難點、直觀形象、利於鞏固新知識、有審美價值等。

Ⅵ 有沒有小學科學說課稿模板啊

數學說課稿模版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XX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 它是 年級上冊第 單元《 》第 節的內容。這一節課的學習平台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 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為過度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鋪墊的作用,學好這節課的知識,對今後進一步學習 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 在本單元的地位和作用,結合 年級學生年齡的特點,我從以下三個角度制定教學目標:
一是知識目標:結合生活實例,
二是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操作, 培養學生觀察、判斷、合作、探究等思維能力。
三是情感目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在提升自我的同時,尊重他人;在表現自我的同時,心中有他人的情感。
本節課的重點是:
難點是:
教學策略是:1、把數學生活化,把生活數學化,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2、對中下層生的不良行為習慣要不斷的教育,直到絕望為止。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可以將一匹馬牽到河邊,但是你決不可能按著馬頭讓它飲水。」這句話也道出了數學教學的靈魂在於主體探究。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基於本節課的特點,我緊緊扣住生活實例採用合作教學法、探究教學法、快樂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結合,並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在我的課堂上,我一直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結合教學策略,教法和學法,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慾不會自然涌現,它取決於教師所創設的學習情境,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課的一開始,我設計了 這一情境: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於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從而使教材與學生之間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發的關系。讓學生既認識了自身,又大膽而自然地提出猜想。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
活動一:

設計意圖:數學是現實的。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讓學生體會到身邊有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藉助生活經驗,學會探索解決數學問題。
活動二:

設計意圖:
活動三:

設計意圖:
三、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本環節,我主要圍繞著如何讓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這兩方面來進行設計,根據學生的好勝心強、喜歡競爭的心理特點,我設計了一套五星級練習,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解答,使學生在解答問題時享受到成功和快樂。
一星級題目和二星級題目:(課本)
設計意圖:以基礎為主,主要激發中下層生的學習興趣。
三星級題目:(課本)
設計意圖:以生活中的實例為主,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星級題目和五星級題目:(課外,投影)
設計意圖:此題是給中上層的學生做的,從而達到培優的效果;在培優方面,我鼓勵他們多提問題,培養他們成為「問題」少年。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培優補差在課堂中同樣可以落實。以上的練習我採用開放評價,不僅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放手讓學生互評,引起共鳴與爭論。
四、總結回顧,擴展延伸。
在這一環節里,讓學生說自己在這節課的收獲,說說學了這節課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有何幫助,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能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實用價值。
五、說板書設計(可以寫也可以說)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如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Ⅶ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與說課指導的學習隨筆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我是,今天我出課的內容是青島版《科學》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21課《有趣的浮沉現象》,我的說課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教材分析:
第四單元《水的科學》,依據《課程標准》的要求,藉助學生對水已有的認識,編排了認識自然界水的分布、欣賞自然界美麗的水體、探究水的形狀和形態的變化、認識水中物體的浮沉、比較水的多少、認識水的壓力等探究活動。本單元旨在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探究帶來的樂趣,認識與水有關的基本知識。是在第二單元《它是什麼》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感官的作用,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了解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有趣的浮沉現象》是本單元的第四課。學生對水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對水有許多親身的體驗,水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正因如此,人類對水的探究利用從未停止過。本課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安排了「認識浮沉現象」、「探究水的浮力」、「認識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探究改變浮沉的方法」等逐層遞進的活動,目的是引導學生從物體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現象入手,經歷一個探究過程,從而獲得對水的浮力的認識。
本節課我的教學設想是:用科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指導課堂教學。因為科學課是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以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並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在《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本學科的知識結構和科學探究過程的一般規律,並結合三年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科學探究目標:初步學會運用實驗的方法解決問題;能夠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浮沉現象提出猜想和假設;能夠採用簡單的儀器對物體的浮沉原因進行定量的觀察、實驗,採集數據並做出簡單的記錄;會通過觀察、實驗驗證假設是否正確。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願意合作與交流;通過實驗探究,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由浮力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認識到可以運用學到的知識改善自己和周圍人們的生活。
科學知識目標:知道物體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徵;認識到水有浮力並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認識到水有浮力並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是本課的重點;使學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體也會受到向上的托力,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法設計:
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猜想與假設能力和設計實驗自行探究的能力,本課採用了「引探教學模式」,即「觀察——猜想——引導——探究」。首先通過談話、看圖片,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從而開展一系列科學探究活動,加上教師的適時點撥,自行根據物體的浮沉現象,運用實驗方法解決問題。這樣把學生的主動性和教師的主導性有機結合,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得到了充分體現,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既掌握了知識,又獲得了掌握知識的技能。
三、學法設計:
本課屬於引導式探究課例,是第一次嚴格意義上的實驗。通過觀察、實驗探究,認識水的浮力,對學生著重進行實驗能力的培養。
因此本節課讓學生親身經歷了「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驗證猜想——得出結論——應用拓展」這一系列科學探究活動。活動過程都是在學生自願的前提下自主完成的,學生學的輕松、學的愉快、且學有所得:不僅體驗到了探究的興趣、認識了與浮力有關的基本科學知識,而且還引導學生意識到實驗是一種基本的、科學的探究方法,初步掌握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和過程,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教學流程: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將本節課設計為以下六個環節:
1. 談話實驗,激發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通過談話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看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教師給學生提供了精心選擇的、有結構的觀察研究材料,學生通過對「禮物」進行猜想、實驗驗證和開展匯報討論,思想上產生了一些迷惑,提出了研究的問題。這樣就揭示了本節課活動的主要內容和目標,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為後面的研究討論奠定了基礎。
2. 激烈辯論,啟迪智慧。
雖然所有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學生對於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容易理解,對於沉在水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水的浮力理解起來相對困難一些。因此,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在課堂上,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並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樣,課堂氣氛活躍、民主、和諧。
3. 驗證猜想,深化理解。
為了更好地理解物體浮在水面上和沉在水底的原因,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用紙蓋住玻璃杯口,先後把一個小粉筆頭和一個100克鉤碼分別放在這張白紙上,紙能托住輕的粉筆頭兒,托不住重的鉤碼,及時引導學生根據這一現象,推想物體浮在水面上和沉在水底的原因,然後讓學生通過自主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這樣學生在實驗中不但親自體驗到向上托的力量的存在,而且還體驗到不同的物體受到的向上托的力量有大有小,從而深化理解了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會受到向上托的力。
4. 設計實驗,驗證想法。
使學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體也會受到向上的托力,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讓學生突破這個難點,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猜一猜,吊一下學生的「胃口」,然後啟發學生開動腦筋,利用教師提供的有結構的、開放性的實驗器材,自主設計實驗,選擇運用不同的實驗方法進行探究。
5. 總結規律,揭示結論。
在這里揭示出「水的浮力」這一概念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因此,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通過讓學生談對水的浮力的理解,使學生對水的浮力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6. 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水的浮力,最後一個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通過談感受、舉實例,使學生把水的浮力與生活結合起來,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討論解釋促進學生分析思維能力的發展

Ⅷ 急求小學科學說課萬能稿課本青島版的!

伸出頭:不去聽它,去傾聽。
我探身親吻水中的影兒:
鏈鋸和卡氏推土機的引擎
並且變得稀微了
和我的衣服的競賽正如火如荼進行著。
一么茶葉中哈哈

Ⅸ 小學科學《光是怎樣傳播的》說課稿

《光是怎樣傳播的》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背景與教學設想
本課是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光》的第三課,其重點是探究光是如何傳播的。人們很早以來就是通過對光照射下的物體和影子的觀察,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認識。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記述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小孔成像的實驗。本課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路,在前面觀察光和影的活動後,先讓學生建立一些感性的認識,獲得一些關於光和影的信息,再研究光是怎樣傳播的。
第一部分: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這個活動的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初始想法,教科書是從學生司空見慣的情境中提出問題的,當光照亮周圍的物體時,我們是否想過它從哪裡來,又是怎樣到達被照亮的物體上的?尋找推測的依據,是本節課的重點。
第二部分:驗證光的傳播路線。教科書詳細具體地介紹了實驗的器材、方法和步驟,卡紙上藍色的點表示小孔。學生要在圖中的卡紙上直接用箭頭標出光前進的路線。教科書中左圖,小孔在一條直線上,手電筒正對最前面卡紙上的小孔把光射進去,光線能夠前進到最後的屏上,形成一個明亮的光斑;而教科書中右圖,因為不是所有的小孔都在一條直線上,手電筒射進第一個小孔,就被擋住,所以光屏上沒有光斑。實驗結果明顯地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除了以上實驗方法外,還希望學生能自己想辦法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這有兩個用意,一是希望學生明白,一個結論的得出應該是反復驗證,最好是用多種方法驗證。二是學生想辦法證明的過程也是加深理解的過程。教科書插圖所示的方法,是直管和彎管對比的方法。如果用直管,光從這頭射進去,就會從另一頭射出來,我們的眼睛在另一頭能看見光亮。如果用的是彎管,光從這頭射進去,就不會從另一頭射出來,我們的眼睛在另一頭就不能看見光亮。這證明了光是直線傳播的。還有其他方法可以驗證,教科書沒有介紹出來,是為了給學生留一個思考的空間。
在明白了光是直線傳播的道理後,希望學生能用這個道理解釋影子是怎樣產生的,以及為什麼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這也是對本課所學知識的鞏固和運用。
(二)教學目標
●光是直線傳播的。
●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
●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
●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
●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三)教學准備
分組實驗器材: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屏、空心彎管和直管。
教師演示:有關光是直線傳播的圖片和課件。
二、設計理念
本節課是在學生對光和影有了一定的了解後,對光是如何傳播的進行進一步探究。主要內容是:通過合理的推測和進一步的實驗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這一規律,並利用這一規律去解釋影的形成原因。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制定實驗方案並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分析、總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這一規律,以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的能力和概括推理的思維能力;再引導學生利用光沿直線傳播的這一規律去解釋影的成因,以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我在教材已有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小孔成像、射擊、排隊看齊、這樣一些應用光是直線傳播規律的事例,以拓寬學生視野,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課程的情感。
三、本節課的幾個特點
(一)設計合理的科學活動。
本課的思路是「問題—解釋—設計方案—實驗驗證—解釋—拓展」。這是一個由表象到認識的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螺旋遞進的過程,圍繞這個過程我安排了五個科學活動。即:情境導入,引入課題;提取經驗,進行猜測;設計方案,實驗驗證;應用規律,解釋現象;拓展延伸,課堂小結。第一個活動課件展示吸引學生的眼球,引起學生研究的興趣,迅速的把學生帶入神奇奧妙的光學世界;第二個活動藉助教材上的插圖讓學生猜一猜這些光是怎麼射進來的,畫一畫這些光的傳播線路,說一說對光的傳播的一些想法,找一找光是直線傳播的其他實例。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作出比較合理、科學的假設;第三個活動是在第二個活動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實驗方案並進行實驗驗證,做好記錄進行交流,通過這些活動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第四個活動運用光是直線傳播的規律去解釋一些有趣現象,為什麼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陽光下的影子形成,小孔成像、射擊、排隊是怎麼一回事。第五個科學活動是拓展研究的,引導學生去關注更多的光現象。
(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探究活動一般應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教師扶著走到逐步放開、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原則進行,要給學生一個由生疏到熟悉的過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學實施中,科學探究活動可以是全過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進行,如某些課側重在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假設和預測的訓練,某些課則側重在制定計劃和搜集信息的訓練。
因此,本節課在科學探究活動的安排上通過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測—設計方案—實驗驗證來訓練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我重點進行了小組討論製作實驗研究方案,由於時間緊,我把實驗方案以表格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按照表格的要求進行填寫。這個實驗方案實際上就是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就是要讓學生懂得做什麼都要有個計劃,要按計劃進行,也要讓學生會寫實驗方案
(三)科學素材貼近學生生活。
小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具有明顯的年齡特徵,他們對於自然事物與現象的把握是很具體的,只有便於體驗和理解的內容在他們科學素養的形成過程中才有意義。因此科學教材的內容要注意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以便於他們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這些內容還要能夠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考慮他們原有的經驗基礎和具有適合於他們心理、生理發展需要的活動種類和活動方式,以利於他們更好地感受和體驗科學。因此,科學課所選擇的素材應盡量來源於自然、社會中的現象和問題。如與現實生活有關的圖片、圖形(照片、簡單的模型圖、平面圖、地圖等)、想像、趣事,使學生感受到科學的價值和趣味.選用這些素材,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內涵,還能夠更好地揭示相關科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理解科學,構建科學認知結構。
在本節課中我選取了以下科學素材:一組有關光的優美圖片,陽光下的影子視屏,射擊、排隊看齊、雷聲和閃電現象。在這些素材中大部分都是學生熟悉的,有些是教材安排的,還有些是根據本課內容補充的。通過這些素材一方面引起他們的興趣,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另一方面讓學生理解科學,構建科學認知結構。
(四)科學課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現代教學不應該是教師一個人講到底的單項的信息傳遞,而應是師生間、學生間的雙向交流與多項交流活動。這就要求在合作學習課堂教學中應該建立有利於合作學習的教學情境。為此,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互賴、互動的合作氛圍。
科學活動的完成離不開有效地合作學習,在本節課中我重點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從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測到設計方案、實驗驗證這些環節進行了有效的合作學習。我特別注意了合作學習的問題設計(設計實驗方案),合作學習前的准備,合作學習中的學生探究的指導,合作學習後的學生展示交流等環節的預設,讓學生在目標明確、任務驅動的過程中開展有效地合作學習。
(五)實驗與多媒體資源有效整合。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於科學教學,能使教學直觀形象、生動有趣,可以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更能解決實驗教學中的一些抽象問題。由於目前小學實驗室條件有限,實驗的科學性、直觀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
點在教學中很難充分體現,把現代教育技術中的多媒體技術應用於實驗教學,輔助實驗教學,不僅能克服實驗條件的限制,還能提高實驗的演示可見度,增強實驗的有效性,達到優化實驗的目的。
本節課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開課的一組優美的圖片直觀的向學生展示光的傳播路徑;在總結學生第一次實驗時我通過多媒體演示實驗展示給學生,很直觀,也很省時;在拓展提高環節我通過播放一段視屏,讓學生感知光不僅沿著直線傳播,而且還能改變傳播路徑。通過這些資源的利用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一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優化觀察實驗、加深印象、激發興趣;二是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強化學生實驗操作的技能,增強實驗的科學性、直觀性、探索性和操作性,解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因為失誤操作而導致實驗儀器的損壞和避免一些危險性;三是現代教育技術在實驗教學中地應用能解決小學科學儀器的不足。

Ⅹ 怎麼撰寫小學科學課說課稿

轉貼一文章,但是我覺得寫的一般。其實怎樣說課,要靠你自己的具體情況,不同要求有不同的說法。 <點亮我的小燈泡>說課稿冰溢 發表於 2006-4-12 7:38:00 一.教材分析 <點亮我的小燈泡>是教科版小學科學第四冊"電"單元第二個課題的內容,它是學生在充分感知了電與人類生活關系的基礎上,真實觸摸和運用電的一次嘗試活動,是為下一步學習串聯和並聯電路奠定的基礎工程. 教材在設計上安排了2大主要活動:一則是"讓小燈泡發亮",在這個活動中內設了"觀察小燈泡、連接小燈泡、猜測電流路線、畫電路裝置圖」4個小活動,期間引發出電流、電路等科學概念。 二則是討論電路的4種接法來認識通路、短路、斷路等現象,從而深刻理解電路的概念和外延。 教材的這種布局,體現了2大優勢: 1.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為點亮小燈泡是小學生很感興趣的活動,特別是當小燈泡在自身努力下發出燦爛光芒時,會帶給學生個體十足的成就感。而課程在設計時,首先介入了「讓小燈泡亮起來」的活動,這是非常迎合學生心理需求的。 2.非常有利於學生掌握電路的具體連接方法,「過程與方法」目標得以有利突破。 但這樣的安排是否最大價值化地挖掘了教材活動的科學內涵,學生是否在親歷活動中,生發了科學概念,體會到了科學學習中一些內在品質的重要性,認識到了科學學習不但要面對成功,更要從容地、冷靜地面對失敗,在失敗中找到科學研究的種子與動力。 基於這樣的思考,所以我認為需要重新來權衡這些活動的權重,給予新的組合. 首先,描述「小燈泡內電流是怎樣流動的?」,這會令學生覺得有很大難處。要突破這個難點,必須安排一定的時間來認識小燈泡的內外結構,同時掌握相關的名詞術語。所以觀察小燈泡應成為教學的起始活動,且佔到一定的位置。 其次,在連接小燈泡這個活動中,學生經歷的是一場嘗試,是一個從偶然到必然的嘗試過程,是一場成功與失敗交織在一起的嘗試活動。其間的探索是坎坷的,有的學生第一次成功了,或許第二次又失敗了;有的學生也許嘗試了幾次才獲得成功;有的同學幫助同伴點亮了小燈泡;有的同學的電路接發竟然不與同伴相同,但結果卻都亮了。 這些在努力付出後求的的成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我們需要花大力氣讓學生「胡搞」,讓他們去面對自己的失敗,總結自己的失敗,在失敗中體會科學學習的真諦,認識到「科學的成功是建立在無數次失敗的基礎上」的真理。 再次,「電流、電路」等概念的建立,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因為電流是不能用眼睛看到的,只有憑借想像和猜想。而電路是建立在電流上的一個概念,它的內涵是電流過的路,外延又很豐富,有通路、短路、斷路等。要突破這個難點,我們必須要把電流和電路概念的教學捆綁在一起,設立成獨立的一個活動,存放於「連接小燈泡」的活動之後。 因此,本課將圍繞「觀察小燈泡」,「嘗試接亮小燈泡」,「討論電流、電路概念」3大主要活動而展開。 所以本課教學目標定位於: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經歷畫印象中的小燈泡,體會到科學觀察需要細致認真的科學態度; 經歷連接小燈泡成功與失敗的過程,體會到科學成功是建立在失敗基礎上的。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嘗試經歷小燈泡連接的過程,同時學會用一根導線、一節電池、連接亮一個小燈泡,探究出接亮小燈泡的不同方法。 3.科學概念: 認識小燈泡、電池本身的結構,如小燈泡由錫點、螺線、燈絲等部分,電池有正負極; 掌握電流、電路等概念,特別是要知道通路、短路、斷路等現象,並能清晰地描述出電流的流向。二.教學方法 目標的達成需要科學的教學方法,為了在教學中達成目標的要求,突破重難點,所以教學中主要採用「嘗試---探究」法開展教學,具體方法如下: 1.結構觀察法 新課程提出「科學學習的觀察不再是傳統教學中提倡的『亦步亦趨「的觀察,而是「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它包含2層含義:一是無意觀察,二是結構觀察。本課在觀察小燈泡的環節,採用了「結構觀察法」。 2.自主操作法 科學學習與常識教學的不同之一是讓學生親歷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會動手,所以「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是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重頭戲。本課在設計上突出了「動手操作」這項技能的訓練,切割10分鍾的時間塊用於學生連接小燈泡。 操作,從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程度而言,它可分為「引導式操作」、「挑戰性操作」、「自主性操作」這樣三種狀態。針對「接亮小燈泡」這個環節而言,由於內容本身能吸引兒童,而且從本活動的教育意義出發,我把操作定位在突出「自主性」的層面,這樣不但有利於發揮學生在連接中的創造性,而且能讓學生在成功與失敗的交織中達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 3.對比理解法 事物通過對比,更能突顯其本質特色,科學知識的學習亦是如此。本課教學中存在著多出對比: 首先,自我認知與活動結果的對比。主要體現在本認為很容易接亮的小燈泡在實踐中卻花了一大筆力氣;本認為很容易畫的燈泡,卻沒能自信地畫出來。 其次,多種電路連接方式的對比。這些對比是促成學生對電路認知進一步發展的催化劑。 4.再認識法(或再體會法)。也稱反思法,是達成情感目標的有效手段,課堂中主要體現在讓學生談談活動後的各種想法環節上。三.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學習過程要與學生認知特點相統一,才能發揮科學教學的最大效益。這就需要我們立足學生認知結構來布局活動的結構,立足學生心理需求來解析每一個具體的活動,讓每一個活動成為承載科學概念、激發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導體。 所以我設計的教學過程分為三個環節進行: 1.創設矛盾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小燈泡。 2.布局自由心境,激發學生連接小燈泡。 3.建構對比環境,激發學生討論小燈泡。 具體闡述如下: (一)創設矛盾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小燈泡。 在這個環節中,主要立足「嘗試畫小燈泡——產生觀察需求——再認識小燈泡」3個小活動而展開。 在這些活動中,學生需要有一定的觀察和描述小燈泡樣子的時間塊,因為掌握小燈泡的結構是突破描述電流走向的介質。 教師則在活動中做好學生情緒的調控與把握,同時給學生提供一幅小燈泡的內部放大圖,提供給學生一些有關小燈泡的專有名詞術語。 這樣的設計,主要是基於這樣的思考:學生對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缺乏細膩的認識, 課堂中,教師通過設計「畫小燈泡」這個環節來揭露兒童對小燈泡粗略的、不完整的認識,從而引發學生自主地產生對小燈泡進行細致認真觀察的願望。這種先抑後揚的手段,是對兒童心理深刻解讀的基礎上得以運用的,它在設計上把畫燈泡與觀察小燈泡兩個活動有結構地串聯了起來,在「潤物細無聲」中影響了孩子觀察周圍事物的態度和方法,讓他們在體會中明白科學探究不能憑借印象想當然,要躬行,要細致。 (二)布局自由心境,激發學生連接小燈泡。 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學習環節,其目的是希望學生在自由的心境中大膽發揮自己的創意,經歷科學探究的成功與失敗,感受到失敗也是科學探究的無形資源,認識到科學失敗的借鑒、啟發意義。 所以,活動一開始,教師就提醒學生邊嘗試邊思考「自己是怎樣接亮小燈泡的?是一次就成功了,還是幾次連接才換回的成功,當時遇到什麼困難,有什麼樣的心理想法?」 學生就是圍繞這樣的問題自主嘗試10分鍾,同時把成功的、失敗的實物裝置圖都記錄下來。 在學生自主連接的過程中,由於考慮到班級學生水平層次發展不同步,所以「近距離層次指導」顯得很重要—— 對於班級中的弱勢群體,教師要多與其對話,並做出示範,提供一些失敗的經歷,讓他們在變革中糾正教師的錯誤,從而體驗成功感。 對於班級中一般的群體性學生,他們在連接小燈泡的活動上,可以經過摸索獲得成功,有的可能一次就成功。所以教師在指導中把重點放在指導他們反思自己連接的過程,同時學會用語言來描述整個經歷。 對於班級中的強勢群體,他們很喜歡這種自由的發揮,他們拿到材料會立即行動起來,他們也會不費力氣的把小燈泡連接亮。教師引導他們思考新的連接方法,同時提供反例,引導他們思考:為什麼這樣的連接不能使小燈泡發亮?從而初步建立起電流、電路等模糊概念。 最後,教師和學生談談嘗試連接小燈泡的一些感受,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的科學道理,促使情感、態度、價值觀目的的達成。 (三)建構對比環境,激發學生討論小燈泡。 這是本課教學最大的難點,是「知其所以然」的科學學習環節,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對電流、電路等概念已經建立了「知其然」的印象,但還不能在大腦中清晰地建立相關概念。所以這個環節的學習重點是依據「認識電流流向——理解電路內涵——擴大電路外延」這樣一個概念箭來布局的。 首先,教師拿出通路電路,要學生猜猜電流是怎樣流動的?在大家各抒己見、集思廣義的基礎上,給出科學家討論的結果,從而讓學生明白通路電路電流的流向是「從電池的正極流出,流過導線——錫點——燈絲——螺線,最後回到電池的負極」。同時引出電路的概念。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細致觀察,比較通路、短路、斷路電路的迥異,在討論中明晰「電流沒有通過小燈泡,直接從電池正極出發回到負極,是短路現象,短路導線會發熱,電池會燒毀。」「電流從正極流出,不能回到負極的是斷路現象。」進一步豐富電路的外延。 在這個環節中,重點是要培養學生「科學概念的描述」能力和「在細微處發現差別的觀察能力」。四.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態度和能力,所以評價時,不應過於看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及作品的優劣,而應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及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評價可採用多種形式,如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基於這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例如:在「創設矛盾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小燈泡.」環節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布局自由心境,激發學生連接小燈泡」,「建構對比環境,激發學生討論小燈泡」,這兩個環節採取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

熱點內容
數學世紀金榜答案 發布:2024-10-20 01:12:08 瀏覽:941
全縣師德師風匯報材料 發布:2024-10-20 00:57:00 瀏覽:8
教學的教育性 發布:2024-10-19 23:30:08 瀏覽:176
濟南學易佳教育中心 發布:2024-10-19 21:58:57 瀏覽:25
關英語 發布:2024-10-19 21:40:32 瀏覽:898
世界生物工廠 發布:2024-10-19 21:33:07 瀏覽:856
長豐縣教育局 發布:2024-10-19 21:27:07 瀏覽:897
北京教育學院地址 發布:2024-10-19 21:06:05 瀏覽:161
師德小姐 發布:2024-10-19 20:58:46 瀏覽:569
語文教學質量分析 發布:2024-10-19 20:50:17 瀏覽: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