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而文言文

而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19 11:36:29

Ⅰ 「而」在古文中有幾種意思

「而」在古文中的意思如下:
1、用作名詞,意思是:頰毛;胡須。
出處:周·周公旦《周禮•考工記》:「作其鏻之而。」
釋義:掛掉他的胡須。
2、用作代詞、意思是:通「爾」你,你的。
出處: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釋義:你父親做吏部的長官,調我到京城任職,那麼你就可以每天都好好侍奉母親。
3、用作動詞,意思是:通「如」。好像。
出處:秦·呂不韋《察今》:「軍驚而壞都舍。」
釋義:軍隊驚亂如同大房屋崩塌。
4、用作連詞,表示並列、相承、遞進、轉折、修飾、假設、因果等關系。
出處:漢·班固《漢書·食貨志》:「苟粟多而財有餘。」
釋義:積蓄儲備,是國家存亡的命根子,如果糧食儲備多且財物有剩。
5、用作助詞,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子罕》:「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釋義:我豈能不想念你嗎?只是由於家住的地方太遠了。
6、詞綴,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
出處: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釋義: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和意義

而」在古漢語(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較復雜的,它有兩個讀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實詞,在另一個句子里又可以是虛詞;作實詞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動詞,可以是代詞;作虛詞時可以是連詞,可以是助詞。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二十幾個。
下面我把古漢語首選的工具書——《辭源》上的解釋作依據,補充一些中學課本文言文課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並打給你。

表修飾一般用在形容次後面:「吾恂恂而起」

一、ér
一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譯]:「凡是捕殺他物持物而咬這一類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鱗與頰毛。」

二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你(的)」、「你們(的)」。例如:《項脊軒志》:「某所,而母立於茲。」[譯]:「這兒,你的母親曾經站立過」。

三連詞。
⒈表示並列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系,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⒉表示承接關系,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遞進關系,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

⒋表示修飾關系,前項修飾後項,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⒌表示轉折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隻狼又追上來了」。

⒍表示假設關系,常連接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國說》:「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譯]:「假使全國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為有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譯]:「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潤澤,深水潭生長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如果說管仲懂得禮,那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四助詞,跟「上」、「下」、「來」、「往」等方位詞連用,表示時間或范圍等,可譯為「以」。例如:《圖畫》:「故中國之畫,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構。」 [譯]:「所以中國的畫,在肖像畫以外,多半用想像構成圖畫的內容」。

⒈相當於「之」。例如:《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譯]:「君子以說的多做的少為恥。」註:「言而」即「言之」。

⒉表語氣。略近於「兮」。例如:《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譯]:「算了吧,算了吧!現在黨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卷發如蠆。」[譯]:「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帶下垂飄左右,那些貴族的女兒,發如蠍尾翅在首。」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夠。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譯]:「桀、紂、幽、厲,……不能夠改正他聲色的慾望。」

⒉能力。例如:《莊子·逍遙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譯]:「所以,那些才智足以勝任一個官職,品行合乎一鄉人心願,道德能使國君感到滿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是這樣哩!」

怎麼區別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可通過「而」字的詞類進行區別。如下:

1、<名> 通過名詞區別

釋義:頰毛。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須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鬍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鬍子。

例:而,頰毛也。——《說文》

譯文:而,就是頰毛的意思。

2、<代>通過代詞區別

釋義:通「爾」你,你的。

例:《記王忠肅公翱事》:「~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譯文:而你父親做吏部的長官,把我調任京城的官職,那麼你也就可以時時侍奉母親了。

3、<動>通過動詞區別

釋義:通「如」。好像。

例:《察今》:「軍驚~壞都舍。」

譯文:軍士驚恐的聲音就像大房子倒塌一樣。

4、<連>通過連詞區別

釋義:表並列關系。

例:《論積貯疏》:「苟粟多~財有餘。」

譯文:如果糧食很多、財力有餘。

5、<助>通過助詞區別

釋義: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

例:《論語?子罕》:「豈不爾思,室是遠~。」

譯文:我豈能不想念你嗎?只是由於家住的地方太遠了。

6、通過詞綴區別

釋義: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

例:《口技》:「俄~,百千人大呼。」

譯文:不久,成白上千的人大喊起來。

Ⅳ 文言文而的用法和意義及例句有哪些

1、頰毛;胡須。

例句:先秦《周禮·考工記》:「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譯文:深藏它的爪,在這一天,當作他的王鱗的胡須。

2、通「爾」你,你的。

例句:明代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譯文:你父親長銓,升我到京城述職,那麼你從早到晚侍奉母親。

3、通「如」。好像

例句:戰國時期呂不韋屬下門客《察今》:「軍驚而壞都舍。」

譯文:軍隊驚慌的好像房屋倒塌。

4、作介詞:

(1)表並列關系。

例句: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捕蛇者說》:「黑質而白章。」

譯文:它黑色的身子上有著白色的花紋。

(2)表相承關系。

例句:先秦韓非《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譯文:扁鵲看見桓侯就逃。

(3)表示遞進關系。

例句:戰國時期荀子《勸學》:「君子愽學而日參省乎已。」

譯文: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

(4)表轉折關系。

例句:戰國左丘明《餚之戰》:「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

譯文:我看見老師出來,卻不能看見你帶領軍隊回來啊。

(5)表修飾關系。

例句:戰國時期荀子《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

譯文:我曾經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

(6)表假設關系。

例句:漢代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譯文:我攻打趙國,很快就要下,而諸侯敢救趙的,攻下趙國,一定調兵先攻打他。

(7)表因果關系。

例句:漢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譯文:我實在是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

(8)表時間、方位、范圍的界限,相當於「以」。

例句:清代文學家袁枚《祭妹文》:「今而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譯文:從今以後,我要再生病了,教我從哪裡去呼喚你呢。

5、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

例句:先秦《論語·子罕》:「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譯文:怎不叫人為你費思慮,房子是那麼遠啊。

5、詞綴,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

例句:清代林嗣環《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

譯文:不久,成百上千的人大喊。

(4)而文言文擴展閱讀

1、概述:

而是一個漢語字,讀音有ér或者néng,基本意思是作名詞時表示頰毛,作動詞時表示能夠。一般是做定詞後助詞或連詞。

出自《說文》:「而,頰毛也。象毛之形。」譯:「而,是頰毛。類似毛發的形狀。

2、相關詞語:

(1)而後: 以後;後來;然後。

(2)而或:有時候

(3)而今:現在

(4)而況:連詞。何況

(5)而立: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三十歲。

Ⅳ 而在古文中都有什麼意思

而(ér)在古文中可作代詞、名詞、動詞、連詞、助詞及詞綴。

1、代詞。
表示你;你的。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記王忠肅公翱事》

2、名詞。
即「而」作為象形字的本義:胡須。

3、動詞。
通「如」。好像。如:「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4、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表轉折關系。如:「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 《餚之戰》

表修飾關系。如:「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說》

表假設關系。如:「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信陵君竊符救趙》

表並列關系。如:「苟粟多而財有餘。」 《論積貯疏》

表相承關系。如:「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扁鵲見蔡桓公》

表示遞進關系。如:「君子愽學而日參省乎已。」 《勸學》

表因果關系。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5)而文言文擴展閱讀:

而的用法 

⑴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   

  1.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2.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4.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⑵表示偏正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例: 

  1. 一絲而累,以至於寸。 

  2. 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3. 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   

  4. 朝而往,暮而歸。   

  5. 掩口胡盧而笑。 

⑶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   

  1. 人而無信,不知其也。   

  2.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⑷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   

  1.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3.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4. 秦師輕而無禮。 

Ⅵ 而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具體如下:

1.連接動詞、形容詞或片語、分句等。

a)連接語意相承的成分。

b)連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

c)連接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

d)連接事理上前後相因的成分。

2.有「到」的意思。

3.把表示時間、方式、目的、原因、依據等的成分連接到動詞上面。

4.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

5.姓。

而拼音:ér,部首:而,筆畫:6,五筆:DMJJ

(6)而文言文擴展閱讀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而今[ér jīn]

現在;如今。

2.而後[ér hòu]

副詞。然後:先定好計策,~行動。

3.然而[rán ér]

連詞。但是;可是。對上文表示轉折:試驗失敗了,~他並不灰心。

4.而且[ér qiě]

表示進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僅」等跟它呼應:性情溫順~心地善良。他不僅會開汽車,~還會修理。不但戰勝了各種災害,~獲得了豐收。

5.繼而[jì ér]

表示緊隨在某一情況或動作之後:人們先是一驚,~鬨堂大笑。先是領唱的一個人唱,~全體跟著一起唱。

6.幸而[xìng ér]

副詞。幸虧;多虧:~發現得早,否則釀成大禍。

7.而已[ér yǐ]

罷了:如此~,豈有他哉。我只不過是說說~,你不必過於認真。

Ⅶ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有幾種

一、連詞
1.
表示並列關系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表示遞進關系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3.
表示承接關系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鍾山記》
4.
表示轉折關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5.
表示假設關系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6.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二、代詞
1.
你;你的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2.這樣,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三、動詞
如,好象。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察今》

Ⅷ 「而」在古文中的3種意思分別是什麼

一、而(ér)的具有實義的三個解釋:

1、<名>頰毛;胡須。《周禮·考工記》:「作其鏻之而。」意思是:鱗片的頰毛。

2、<代>通「爾」你,你的。《記王忠肅公翱事》:「而翁長銓,遷我京職。」意思是:你的父親常叫我,去京城任職。

3、<動>通「如」。好像《察今》:「軍驚而壞都舍。」意思是:軍隊驚擾好像房屋倒塌。

二、「而」無實義的三個解釋:

1、<連>表並列關系。《論積貯疏》:「苟粟多而財有餘。」意思是: 糧食多,而且錢財還有富餘。

2、<助>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論語·子罕》:「豈不爾思,室是遠而。」意思是:怎不叫人為你費思慮,房舍很遠啊。

3、詞綴,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意思是:不一會兒,千百人在大聲喊叫。

(8)而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而是一個漢語字,讀音有ér或者néng,基本意思是作名詞時表示頰毛,作動詞時表示能夠。一般是做定詞後助詞或連詞。

二、而——《說文解字》

1、而【卷九】【而部】

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從而。如之切〖注〗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2、而《說文解字》白話版:

而,臉頰上的絡腮鬍子。字形像毛發之形。《周禮》上有句子說,「振作起它的麟和臉頰上的毛」 。所有與而相關的字,都採用「而」 作邊旁。

Ⅸ 古文中"而「的所有意思

1、本義,名詞:胡須。本義只見於古文 。舉例:而,頰毛也。——《說文》

2、代詞:你,你的。只見於古文。舉例:予豈不知而作。——《詩 • 大雅 • 桑柔》

3、連詞:表示並列、因果、轉折、承接、修飾等關系。而且、而今、而立之年 / 然而、憤憤而死 、三十而立。舉例: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 • 柳宗元《捕蛇者說》

(毛發)另造「耏」代替。

Ⅹ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是什麼

「而」在古漢語(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較復雜的,它有兩個讀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實詞,在另一個句子里又可以是虛詞;作實詞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動詞,可以是代詞;作虛詞時可以是連詞,可以是助詞。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幾個。

下面我把首選的古漢語工具書——《辭源》上的解釋作依據,補充一些中學課本文言文課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並打給你。


一、ér
一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二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你(的)」、「你們(的)」。例如:《項脊軒志》:「某所,而母立於茲。」

三連詞。⒈表示並列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系,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關系,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⒊表示遞進關系,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⒋表示修飾關系,前項修飾後項,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轉折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設關系,常連接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國說》:「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四助詞,跟「上」、「下」、「來」、「往」等方位詞連用,表示時間或范圍等,可譯為「以」。例如:《圖畫》:「古中國之畫,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構。」
⒈相當於「之」。例如:《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⒉表語氣。略近於「兮」。例如:《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卷發如蠆。」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夠。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莊子·逍遙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參考文獻:《辭源》《中學文言文索引詞典》
回答:2007-10-18 16:22
修改:2007-10-18 21:50
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共0條評論...其他回答 共2條回答評論 ┆ 舉報
紅紅
[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捨生而取義」中的「而」表並列。從語法角度看,「而」連接前後兩個動賓結構「捨生」「取義」,無輕重之分,更無遞進,轉折關系。「捨生而取義」解釋為舍棄生命選擇道義。
下面是「而」用法總結!

(1) 第二人稱代詞,(2) 一般作定語
某所,而母立於茲。
( 2 ) 副詞,譯為「就,才」。
然則何時而樂耶?
(3)連詞
並列關系,一般不譯。
蟹六跪而二螯。
遞進關系,譯為「並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承接關系,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吾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轉折關系,譯為「但是」或「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假設關系,譯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⑥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中心詞,可譯為「地」也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因果關系,譯為「因而」。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及夫游之樂也。
⑧表比喻,譯為「如同」。 軍驚而壞都舍。
本文共用25個「而」字,表示前後詞句並列、承接、修飾、轉折等關系,想一想下列語句中「而」字的用法,體會它們各自語氣的輕重,探究「而」輕重音朗讀的規律。
(1)、太守與客來飲於此……而年又最高(遞進、重讀)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輕讀)
(3)、朝而往,暮而歸 (修飾、輕讀)
(4)、溪深而魚肥 (並列、輕讀)
(5)、禽鳥……而不知人之樂 (轉折、重讀)
小結:凡是表轉折或遞進意味,都需重讀,凡連接詞與詞,有調節作用的則應輕讀。學生齊讀,體會「也」和「而」的讀法。

熱點內容
數學世紀金榜答案 發布:2024-10-20 01:12:08 瀏覽:941
全縣師德師風匯報材料 發布:2024-10-20 00:57:00 瀏覽:8
教學的教育性 發布:2024-10-19 23:30:08 瀏覽:176
濟南學易佳教育中心 發布:2024-10-19 21:58:57 瀏覽:25
關英語 發布:2024-10-19 21:40:32 瀏覽:898
世界生物工廠 發布:2024-10-19 21:33:07 瀏覽:856
長豐縣教育局 發布:2024-10-19 21:27:07 瀏覽:897
北京教育學院地址 發布:2024-10-19 21:06:05 瀏覽:161
師德小姐 發布:2024-10-19 20:58:46 瀏覽:569
語文教學質量分析 發布:2024-10-19 20:50:17 瀏覽: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