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案
Ⅰ 小學科學教案:《怎樣搭配食物》
【教學目標】
1.意識到營養均衡才能健康成長。
2.了解食物金字塔,並能根據食物金字塔評價自己的飲食結構。
3.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能設計科學合理的食譜。
4.願意用科學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飲食結構。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是設計一份科學合理的食譜。
2.教學難點是理解和運用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則和方法。
【教學准備】
1.記一篇你的一天食物日記。
2.想一想自己是否偏食、挑食。
【學案】
《2怎樣搭配食物》學案
自主探究學習目標:
1.了解食物金字塔,並能根據食物金字塔評價自己的飲食結構。
2.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能設計科學合理的食譜。
自主探究過程:自主探究過程:
一.我看書:我認真閱讀了電子書,熟悉了課的內容。
二.我思考:我與父母探討了、思考了書中提出的問題。
三.我能做:
1.記一份你一天的食物日記(參照書44頁的四一班的劉鳴食物日記來寫)
2.重新設計一份一天的食譜:
四.我總結:通過探究性學習,我知道了:
五.我提問:我經過思考,還不懂的問題有:
【教學過程】
一、認識營養均衡的重要性
1.通過學習《我們吃什麼》一課,我們知道到了各種食物中含有不同的營養成分,沒有一種食物含有^***需要的全部營養。為了健康成長,食物要多樣化,不偏食很重要。
2.看圖:他們的身體健康嗎?你認為他們有哪些飲食方面的問題?
3.他們偏食挑食,不懂得食物要多樣化,更不懂得該怎樣搭配自己的食物。那麼,怎樣搭配食物?揭示課題:怎樣搭配食物
二、了解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則
1.閱讀教材,討論:食物金字塔告訴我們怎樣的健康飲食方法?
2.匯報交流:
(1)食物金字塔分為幾層?
(2)每層有哪些食物?
(3)各是哪類食物?
(4)一共有幾大類食物?
一、油、鹽、糖
二、豆、奶類
三、魚、蝦、肉、蛋類
四、蔬菜、水果類
五、糧食類(米飯、面條、麵包等澱粉類)
六、水
(5)食物金字塔的結構有什麼特點?(上小下大,呈現每天飲食的比例:上層的食物相對要吃得少,下層的食物要吃得多。)
(6)我們在搭配食物時應注意什麼?(要合理搭配食物,合理控制食物的攝入量)
3.小結:我們每天吃的食物要含有這六大類食物,各種營養素種類要齊全,數量要充足,營養素之間的比例要合適,各食物之間的搭配要科學合理,如柿子和螃蟹不能同時食用,菠菜和豆腐也不能同時食用等。
三、繪制並評價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1.根據食物日記,做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先畫好格式金字塔,讓學生將自己吃的食物向塔格內填寫)
2.學生匯報交流:
(1)相互展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2)說說各自金字塔的優點、不合理的地方及如何改進?
3.用視頻展台展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並說說自己金字塔的優點。
4.小結:大家匯報的結果表明,班上多數同學的食物結構不夠合理,少數同學的食物結構很不合理。要做到合理搭配,營養均衡,應該參照食物金字塔搭配食物的原則來配餐。
5.參照食物金字塔搭配食物的原則來修改自己的食物金字塔,以後參照執行。
四、開展趣味性的配餐活動
1、自己設計一份晚餐食譜,參照食物金字塔搭配食物的原則來搭配。
(1)每人設計一份晚餐食譜。
(2)在小組裡面交流、評價,並進行修改。
(3)每小組評選出一份最佳食譜,在全班交流。(以「合理、好吃、省錢」為標准進行全班評價)
2.設計一周的食譜,並交給父母,共同執行。
五、總結
1.現在,你知道怎樣科學合理搭配食物了嗎?怎麼搭配?
2.主動改變自己的不正確的飲食習慣,使自己長得健康。
六、作業
1.執行一周食譜。
2.不偏食、不挑食,合理搭配食物。
Ⅱ 小學科學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
1、預設情景,激發學習動機.通過演示對比實驗,提出「為什麼一個燒瓶中的小鈴聲能聽到,而另一個卻聽不到?」來引入新課,促使學生「願問其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點燃其探究自然秘密的智慧火花.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分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加強直觀,豐富感知.「活動是認識的源泉,智慧從動作開始」,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把理性認識化解在分組實驗和學具操作中,讓學生在靜態和動態中獲得感知並形成表象,理解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促使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向抽象的轉化.讓學生動手實驗,觀察、討論、分析,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使他們學會了物體傳聲的實驗,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使抽象的理性知識由直觀的教具演示了出來,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培養了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
3、學會嘗試,鞏固運用.教學時,通過師生協同活動,啟發學生利用知識遷移規律,嘗試性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學以致用,鞏固和掌握科學概念,發展學生智力,激發探究科學的情趣.通過設置情景,表揚激勵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在學中樂、樂中學.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獲得新知,並加以運用,鞏固提高.
總之,本課時教學讓學生掌握一些操作,觀察,推理的學習方法,培養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實驗----分析----綜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養了學生實驗分析能力,同時注重講練結合,使學生逐步提高知識水平和技能.讓學生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學以致用,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Ⅲ 小學科學教案:《比較水的多少》
1.教師要寫自己認為有重要意義的教學經歷或教學故事,即要有選擇性,典型性,不要事無巨細都羅列進去,要圍繞中心問題進行選擇。並不是說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2.應根據以往的經歷撰寫案例,盡量保持案例中資料的真實性,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到案例的主體即學生那是去詢問、調查他們的真實感受。
3.教學案例與其它的教學作品有區別性。
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案例在文體和表達方式上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在思維方式上,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對生動的教學「故事」的描述,通過對具體的學生、老師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總結教學的利弊得失。
Ⅳ 小學科學5年級教案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教案的一般要求
教案的編寫要從教育教學目的、任務著眼,從中學物理教學的特點出發.具體說:
(1)要求編寫教案時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為依據,做到目的明確,要求適當.
如初中物理課的教案,在組織教材、選用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方案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循序漸進,不能任意提高教學要求,要避免由於過分追求敘述的嚴謹而影響學生對基本內容的理解,形成教學難點.如「浮力」的計算,現行教材要求並不高,計算也不復雜.但「浮力」問題的類型較多,解決方法靈活多變,在分析能力的要求上有相當的難度,比前幾章是一次較大的飛躍.因而寫教案時教學要求一定要得當.「在這里最好不要讓學生去做那些人為的難度大、綜合程度高的題」��這是編者的意圖.新教師尤其應當注意深廣度問題,否則不利於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2)編寫教案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教學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將所學內容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因而編寫教案並不是知識的羅列,而是設計好教法與學法、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首先,教師要創造良好的物理情境,使師生共同置身於情境之中,從探索中提出問題、總結規律、解決問題.其次,教師要研究如何設計啟發和點撥學生的思維程序及要點.如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教師就要首先利用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為什麼錯而激疑,把啟發的要點落在誘導推理、分析比較上:小車在課本3�5所示的三種不同的水平面上運動的現象有什麼共同點?為什麼小車在不同的平面上運動,維持運動的距離不同.把點拔的要點落在概括上,引導學生在進行「科學抽象」中自然地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3)要求教書育人相結合
教案不能僅重視傳授教學大綱規定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技巧,對於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思想教育重視不夠,沒有計劃性,這是不恰當的.在教案編寫過程中,要有計劃的寓思想教育、能力培養於知識傳授之中.
(4)要求注意物理學科的特點,加強實驗教學加強實驗教學,這是由物理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認識規律決定的.設計教案時要充分利用實驗手段,充分發揮表象作用.不能在頭腦中形成物理圖象和重現物理過程,常常是教學難點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重視物理實驗,教學時盡量通過物理實驗展現物理過程,充分發揮通過實驗所形成的表象的作用,這對於形成物理概念和理解物理過程有很大益處.演示實驗是在教學中提供感性材料的主要方式,做好演示實驗是教學的一個主要環節.教案中要對實驗的目的是什麼?各儀器有什麼作用?要求學生主要觀察什麼?怎樣觀察?什麼時候提出問題等進行周密設計,這樣才能做到目的明確,程序合理、主次分明地進行實驗.
(5)要求環節完整、結構合理、思路清晰、繁簡得當、時間分配科學,使教案能對課堂教學活動真正起到指導作用.
Ⅳ 小學科學完整教案光是怎樣傳播的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光是直線傳播的
過程與方法:
1、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
2、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
3、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
4、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測要有依據
3、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
二、教學准備
教師演示:有關光是直線傳播地圖片和課件
分組實驗: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屏、空心彎管和直管
三、教學重、難點
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
1)清晨,太陽出來,房間撒滿了陽光;黑夜,打開手電筒,燈光照亮了前面的路。當光照亮周圍的物體時,你們是否想過它從哪裡來,又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 .
小組討論匯報結果.
2、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
1) 讓學生推測光的傳播路徑,重在說出推測的依據
書上已有:舞台上的燈光,從雲層中透過的陽光
但應該啟發更多: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體擋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體的側面一致
3、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1)學生仔細閱讀書上第28-29頁,明白實驗的方法和步驟(最好請個別學生描述一遍實驗的操作)
2)4人一組自行操作
3)解釋匯報兩次實驗的現象
4、其它的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1)提示不要用眼睛直對很亮的光線.
2)書上資料的介紹
六、作業設計
作業本上的配套作業
七、板書設計
2.3光是怎樣傳播的
我的推測:直線傳播
我的依據:
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Ⅵ 小學一年級科學教案:空氣是什麼樣子的教案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回目的(或稱教學要求答,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歸納小結
(五)作業安排
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Ⅶ 小學科學完整教案光是怎樣傳播的
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從本課開始指導學生認識光的傳播路徑,通過實驗驗證光的傳播路線是直的,明白了這個道理後,學生能用這個道理解釋影子是怎樣產生的,以及為什麼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本課的教材重點是讓學生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本課內容是學生探究了光和影的關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認識。
學情分析
先創設探究的情境激發探究的慾望,「光是怎樣照亮物體的」,問題提出後,讓學生推測光的傳播路徑,然後讓學生設計並驗證光的沿直線傳播實驗,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最後利用這一原理解釋影子產生和原因。根據「科學課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的課程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必須組織一個個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在親自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感受、體驗並內化。在思維上,邏輯性、嚴謹性,考慮問題,實驗操作,對學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鍛煉。
教學目標
1、光是直線傳播的。
2、設計驗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
3、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
4、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
5、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
6、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光是如何傳播的。
2、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Ⅷ 小學科學《它們能吸水嗎》的教案
一、課題: 教科版三年級上冊「我們周圍的材料」單元——「它們吸水嗎?」
二、執教者及所屬學校:錢俊 武大二附小
三、教材分析及處理:
作為「材料」單元的一部分,這節課主要研究材料的吸水能力。教材中設計了以下四項教學活動:1、通過簡單的對比實驗觀察、描述和比較金屬、塑料、木頭、紙的吸水能力;2、藉助放大鏡,運用折、揉、撕等方法觀察紙的特點;3、了解中國古代造紙的過程;4、自己動手造一張再生紙。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科學探究學習的特點,我對教材作了如下處理:
一、以「材料的吸水能力可能與什麼有關」作為探究活動的主題,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描述和比較紙、木頭、金屬、塑料的吸水能力,發現各種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產生「為什麼各種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的問題並提出假設,之後增加一組對四種材料的結構進行觀察的活動,發現紙、木頭等容易吸水的材料表面有很多縫隙,材料的吸水能力與材料的結構有關;在此基礎上,通過進一步觀察紙的特點,認識到紙是由很細小的纖維疊加壓制而成的,正是這種結構方式,使紙的纖維之間有很多空隙,所以容易吸收、滲透水分,從而讓學生進一步意識到材料的特性是與它們的構造相關聯的;最後,讓學生思考古代造紙採用什麼原料,現代造紙採用什麼原料,使學生意識到造紙要用富含纖維的物體作原料,廢紙可以循環利用。
二、根據教學重點,對教學活動作出相應的取捨。這節課共有多個教學活動,要在一節課的時間內把所有教學活動充分地展開是不太現實的,根據「材料的吸水能力與什麼有關」這個探究的主題,我對教學活動做了如下取捨:把收集證據,驗證材料的吸水能力與材料的結構有關的探究過程作為整節課教學的重點,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觀察比較各種材料的結構;對於提出問題、做出假設等探究過程作了弱化處理。例如觀察、比較各種材料的吸水能力這個教學活動,教材要求學生按照吸水能力給四種材料排列順序,這就需要讓學生分析比較吸水能力時如何控制變數。我將這個教學活動作為提出 「材料的吸水能力與什麼有關」這一科學問題的情境,由教師直接提供大小、形狀幾乎相同的材料讓學生比較,只要求學生按照容易吸水和不容易吸水給四種材料分類。
四、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材料的吸水性和材料的結構有關;
紙是由纖維組成的,有很多縫隙,所以容易吸水。
2.過程與方法:做簡單對比實驗比較材料的吸水能力;
藉助放大鏡等簡單工具觀察比較材料的結構;
能用合適的詞語描述材料的吸水能力和結構;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真細致地進行觀察;
意識到廢紙可以循環利用。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收集證據探究材料的吸水能力和材料的結構有關。
六、教學准備:
為每個組准備:大小、形狀、厚薄盡量相同的紙片、金屬片、塑料片和木片;稀釋過的紅墨水,滴管;餐巾紙、素描紙,放大鏡;泡好的紙漿,塑料杯、筷子、棉布,毛巾。
教師准備:介紹古代造紙過程的光碟,實物投影儀。
七、教學過程
一、探究材料的吸水能力和結構之間的關系。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提問: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片、塑料片、紙片、木片,哪些材料容易吸水,哪些材料不容易吸水?
2.學生作出猜測
3.學生制定研究方案
4.匯報並討論:怎樣控制往每種材料上滴的水一樣多呢?
5.學生分組觀察比較幾種材料的吸水能力,教師巡視指導。
6.匯報交流:在實驗中觀察到什麼現象?哪些材料容易吸水?哪些材料不容易吸水?紙和木頭上的水到哪裡去了?
7.提出科學問題:你們認為材料的吸水能力可能和什麼因素有關呢?
(二)交流討論,作出假設
(三)觀察比較,驗證猜測
1.分組使用放大鏡觀察比較幾種材料的特點。
2.匯報交流:通過觀察,你們有什麼發現?
(四)分析總結,得出結論
小結:紙片、木片等容易吸水的材料都有許多縫隙,金屬片、塑料片等不容易吸水的材料幾乎沒有縫隙,材料的吸水能力與材料的結構有關。
二、指導學生進一步觀察紙的結構,研究其容易吸水的原因。
1.提問:紙有許多縫隙,讓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紙是由什麼東西組成的。
2.觀察活動:把紙撕開,使用放大鏡觀察它們裡面的結構。
3.匯報交流:你們有什麼發現?
4.小結:紙是由很多細小的纖維組成的,纖維之間有空隙,所以容易吸水。
三、了解造紙要用富含纖維的物體做原料,意識到廢紙可以循環利用。
1.提問:紙是由纖維組成的,那古人選擇什麼作為造紙的原料呢?為什麼用這些東西作為造紙的原料呢?
2.播放古代造紙過程的視頻,介紹古代造紙的過程。
3.討論:現在人們用來造紙的原料有哪些?廢紙能作為造紙的原料嗎?
4.演示:用廢紙製造再生紙。
5.學生觀察造出的再生紙。
6.提問:我們應該怎樣處理用過的廢紙?
板書設計: 4.它們吸水嗎?
紙片 面積大、吸水快 有縫隙,纖維
容易吸水
木片 面積較大,吸水較慢 有縫隙
金屬片 幾乎不吸水 無縫隙
不易吸水
塑料片 幾乎不吸水 無縫隙
結論:材料的吸水能力和材料的結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