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

發布時間: 2020-11-18 14:58:32

❶ 初中課外文言文怎麼

第一步: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教師要指導學生留意並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歐陽修苦讀》。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同學們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症下葯」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譯為:陳勝是陽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④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准確率較高。

❷ 怎樣做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

這個問題在以前我已回答過其他知友,並獲得採納和贊同。
文言文屬基本考察,這些技巧是大規模通用的,希望能幫到你。內容如下:

通常考察以下幾方面:
1.能正確地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
2.能正確地將文言語句譯成現代漢語。
3.能理解並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課內部分只要有針對性的去背就行了。
課外的解題方法如下:
課外文言文閱讀解題四步驟
中考文言文閱讀必然會考到課外語言材料。面對從未讀過的語段或文章,又無工具書可查,怎麼辦?在解答這類題目時,很多人感到束手無策。總結出解題四個步驟,僅供你參考。
第一步
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
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教師要指導學生留意並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
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同學們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對症下葯」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准確率一般會比較高。

❸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的分類

可以分為十個類別:
1、治國為政
2、人物傳記
3、名人故事
4、讀書求學
5、品德操守
6、智慧哲思
7、神怪傳說
8、成語故事
9、山水游記
10、文藝科技

❹ 初中課外文言文練習:被裘公

答案:1、正值,正當;回頭看 2、延陵季子/出遊 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語姓字 3、季子開頭看見薪者貌不出眾,用輕蔑的口氣要他撿地上的金子,當聽到薪者一番鏗鏘話語之後,對他十分敬重,並道歉。 4、季子謝之,請問姓字 5、人窮志不窮。(有骨氣,有尊嚴) 6、以貌取人,只會自取其辱。(自定義)

❺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技巧

請君清楚 做文言文不是臨時抱佛腳或者單靠什麼解題技巧就可以提高分數的 最主要的是靠平時 不管是課外文言文 還是課內的 都是這樣

先要看看有哪幾類型的題目

一般來說 第一部分都是都是關於字詞翻譯的題

解這一類型的題目

一、靠積累
出題人在這題上會比較保守 大多數需要解釋的詞都是我們見過的那麼在做老師或是自己布置的文言文題的時候要有意的去記一些常用字詞的翻譯 也可以自行總結 比如『之』一字 可以總結出很多用法 1,的 2,放在主謂之間 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3,到 3,代詞 等等等 平時積累的多了 到考試時 肯定會發揮很大作用的

二、現場分析
可以自己根據整篇文章的大意 及上下文進行猜測 就像做英語閱讀一樣 總會遇到自己不認識的詞 先不去管它 把整篇文章讀懂了 這個詞的意思大概就出來了

第二部分就是關於詞的用法的題了

比如說名詞做動詞的用法啊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啊 賓語前置啊 以及一詞多義啊

做這一類題目最主要的也靠平時的理解
首先要理解這些用法到底是什麼 到底怎麼用 理解清楚了 並能熟練判斷和運用了 這類題目基本上就沒問題了

第三部分就是關於句子翻譯的

說到這一類型的題目 要先清楚讀文言文最忌諱的是什麼 那就是不自覺的就用每個字詞的今義去翻譯整篇文章 要記住文言文當中的很多字詞的意義與今義是完全不同的

注意到這點之後 再解這類題 翻譯的大致意義就不會偏到哪裡去了 至於要更精確一些 方法同 字詞翻譯的方法

最後一部分就是關於整篇文章的大致意義和表達的情感或講述的道理的題了

把整文讀懂就沒問題了 文言文不會像現代文那樣意義深刻 大多都是說一典故 或是說一個人
如果君現代文做不錯的話 並且在整篇文章都讀懂的情況下 再做這一類型的題 就完全沒問題了

【 ps : 個 人 意 見 僅 供 參 考 】

最後一點 其實文言文並不難 只要做的多 記的多 完全能拿高分的
另外 每個人做文言文都有自己的方法 君如果想精益求精的話 倒不如自己在做題中總結出適合於自己的解題技巧

❻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及其答案(學習專題)2008年05月12日 星期一 07:07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及其答案(學習專題)

(一)文徵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
文徵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准,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書遂大進 ②平生於書 ③文徵明臨寫《千字文》
④或答人簡札
2.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代漢語。
譯文
3.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譚學謳
【原文】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響遏行雲。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用法、意義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3.翻譯:譚乃高壓求反。
譯文:
4.個故事給你以怎樣的啟示?
答:
5.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麼?
答:
(三)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閱讀訓練】
1.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注音並釋義。
①啖粥而讀 音: 義:
②輒以水沃面 音: 義:
③食不給 音: 義:
④乃至被讒受貶 音: 義:
2.「每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譯句是( )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
B.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任務。
D.每天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3.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4.這段文字的層次已在文中劃出,請簡要歸納層意。



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所作《岳陽樓記》中的名句,與該文一樣,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患記問不若人 ②迨能倍誦乃止
③迨能倍誦乃止 ④詠其文
2.與「迨能倍誦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B.才美不外見
C.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用力多者收功遠。 B.其所精通乃終身不忘。
C. 書不可不成誦。 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4.文中「獨下帷絕編」意思是只有司馬光徇自苦讀。我們學過一個類似的成語也是形容讀書勤奮,這個成語是
(五)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閱讀訓練】
1.文中「教以書字」的「書」的含義,跟下面哪一句中的「書」相同?()
A.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C.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D.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2. 翻譯句子。
①歐陽修四歲而孤。譯文:
②惟讀書是務。 譯文:
3.就本文而言,歐陽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是:
4.歐陽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有一個促進他成長的原因是

(六)王冕僧寺夜讀《宋學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由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閱讀訓練】
1.結合文意,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竊入學舍 ②輒默記
③兒痴如此 ④恬若不見
2.與「曷不聽其所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只有剩骨 B.滿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愛者甚蕃
3.與「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B.必以分人
C.屬予作文以記之 D.以刀劈狼首
5.從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後來之所以成為著名的畫家、詩人,其根本原因是

(七)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
【原文】
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譯文】
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間一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微弱的晨光讀書。這樣一直堅持了十四年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張無垢謫橫浦 ②每日昧爽輒執書立窗下
③就明而讀 ④如是者十四年
2. 翻譯劃線的句子。
譯文:
3.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寢室有短窗
4.這個故事敘述張九成勤奮學習的事跡。「天才出自勤奮」這是古今學者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真理,請舉出幾個古今中外的有關這個方面的例子

(八)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宋濂
【原文】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發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或有所聞。
【譯文】
我幼年時候,就喜好讀書,因為家裡貧寒,沒有辦法買到書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閱,親手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到時歸還。遇到天寒,硯台里結成堅冰,手指頭不能屈伸,(仍然堅持抄寫)一點也不敢偷懶。抄寫完,立刻送人家,從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別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所以能夠讀了許多書。
到了成年,更羨慕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又恐怕沒有大師、名人來開導自己,曾經跑到百里以外,拿著經書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先輩是德高望重的人,學生擠滿屋子,他說話態度從沒有流露一點客氣。我(畢恭畢敬地)站著侍候在先輩的左右,向他提出問題,詢問道理,彎著腰,側著耳朵專心地請教;有時遭到了斥責,態度越發恭敬,禮節越發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話;等待他高興了,就向他請教問題。所以我雖然很愚笨,還是得了知識,增長了見聞。
【閱讀訓練】
1.下面「以」的用法與另外三項不同的是( )
A. 無從致書以觀 B.計日以還 C.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D.俯身傾耳以請
2.翻譯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②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3. 回答下列的問題。
①「余因得遍觀群書」的原因是什麼?

②「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的原因是什麼?

4.這則短文贊揚了宋濂怎樣的精神?
答:
(九)師曠論學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譯文】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主,但是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師曠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我曾聽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點蠟燭一樣明亮,點上蠟燭和暗中走路哪個好呢?」
平公說:「講得好啊!」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晉平公問於師曠曰 ②臣安敢戲其君
③孰與昧行乎 ④何不炳燭乎
2.文中師曠用了三個比喻,意在說明一個什麼道理?
答:
(一0)程門立雪《宋史》
【原文】
楊時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譯文】
楊時到洛陽求見程頤。楊時大概當時有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的時候,程頤偶爾坐著打瞌睡。楊時與游酢站在門外等著沒有離開。等到程頤醒後,門外積雪已經一尺多厚了。
【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時與游酢侍立不去 頤既覺
2.你從文中得到什麼啟發?
答:
(一一)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鄰居有燭而不逮 ②衡乃與其佣作
③資給以書 ④遂成大學
2. 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譯文:
②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
譯文:
3.與句中「資給以書」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戰 D.必以分人
4.出自這個故事的一個成語是,從字面上看,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現在用這個成語形容
(用四字短語作答)
(一二)七錄《明史"張溥傳》
【原文】
溥幼好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譯文】
張溥從小就酷愛學習,凡是所讀的書一定要親手抄寫,抄寫後朗誦一遍,就把它燒掉,又要重新抄寫,像這樣反復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筆的地方,指掌上長了老繭。冬天手指凍裂,每天要在熱水裡洗好幾次,後來他把讀書的房間題名為「七錄」。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所讀書必手鈔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湯數次 ④後名讀書之齋曰……
2.與「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義相同的有()
A, 可以已大風攣瘺癘 B.鈔已朗誦一過
C.情不能自已 D.扁鵲已逃秦矣
3.翻譯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譯文:
②後名讀書這齋曰「七錄」
譯文:
4.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②名之者誰
③不能名其一處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B.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也不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相同 D.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相同
5.張溥。之所以成為明末著名學者和文學家,從文中可以看出他從小在學習上就
(填四字短語),苦練基本功,因而練出了過硬的功夫,可見「
」(用一句名言回答)
(一三)學弈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僵最會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使弈秋誨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繳而射之 ④為是其智弗若與
2.下列各句與「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夫戰,勇氣也 B.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蓮,花之君子者也
3.翻譯:惟弈秋之為聽
譯文:
4.本文通過學弈這件小事,作者意圖在說明一個什麼道理?
答:
(一四)李生論善學者
【原文】
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這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雲『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心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
【譯文】
王生愛好學習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你不善於學習,是真的嗎?」王生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於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過『學習,但是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學習貴在善於思考,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不去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根據什麼說你善於學習呢?」王生更惱恨,不理睬李生,轉身就跑。過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訴他說:「那些善於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選擇最好的人,跟隨他,希望聽到真理啊!我的話還沒說完,你就變了臉色離支,幾乎要拒絕人千里之外,哪裡是善於學習的人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呢?學習的人最大的忌諱,沒有超過自己滿足,你為什麼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紀大了,貽誤了歲月,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聽完他的話,感到震驚,醒悟過來,道歉說:「我真不聰明,今天才知道你說得對。我把你的話當作座右銘,用來展示明顯的警戒。」
【閱讀訓練】
1.給下列句中加點的離注音並釋義。
①吾悉能志之 音 義
②李生說之曰 音 義
③不應而還 音 義
④迨年事蹉跎 音 義
2.與「河曲智叟亡以應」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王生不說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見
3.翻譯下面的句子
「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冀聞道也。」
譯句:
4.選出與「李生故尋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項()
A.公問其故 B.廣故數言欲亡 C.故為之說 D.桓侯故使人問之
5.李生認為怎樣才是「善學者」?(用原文回答)
答:
(一五)問說《孟塗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譯文】
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不學習鑽研不可能發現疑難,不提問請教不能使知識廣博。只是喜歡學習但不願時時向別人請教,還算不上是真正愛學習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許你還不能用於實踐,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東西,也許你還不了解它的細微末節,那麼除了向別人請教,又從哪裡去推斷解決呢?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非學無以致疑 ②而或不達於事
③非問無以廣識 ④舍問,其奚決焉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而」與「好學而不勤問」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C.人不知而不慍 D.面山而居
3.翻譯:「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
譯文:
4.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不超過10個字)
答:
(一六)教學相長(節選)《札記》
【原文】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後才能自己刻苦地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閱讀訓練】
1. 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在()中注音,在橫線上釋義。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學相長( )
③雖有至道( ) ④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
2. 翻譯句子。
①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譯文:
故曰:教學相長也
②譯文:
3.《教學相長》集中論述了 與的關系問題,說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論述時先以「 」作比繼而引入「
」,進而又以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到「 」這個結論。
答案:
((一)1.①書法②寫字③臨摹④有時 2.稍微不稱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厭倦。 3.本段文字贊揚了文明學習書法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二)1.①不,沒有②阻止 2.D 3.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 4.有。是他那知錯能改,變驕傲為虛心的態度。(三)1.①dàn;吃。②zhé;往往,總是。③jǐ;供應。④Chán;說別人壞話 2.B 3.①有時夜裡疲憊睏倦,常常用冷水洗臉。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僅自足罷了。 4.①年少家貧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後因直言而遭讒降職。③刻苦自勵而心憂天下。 5.岳陽樓記,揭示主題。(四)1.①擔心②等到③才④吟詠 2.D 3.C 4.韋編三絕
五)1.D 2.①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讀書 3.勤學苦練、專心致志 4.家長的善於教育,嚴格要求。(六)1.①私下的意思②總是(常常)③入迷④安祥的樣子 2.C 3.C 4.王冕幼時讀書專心致志,好學不倦,並且達到入迷的程度。這種堅定的志向,頑強的學習精神,是他後來成功的基石。(七)1.①降職遠調貶官②總是③光,光亮④這 2.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3.A 4.略
(八)1.C 2.①因此別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②等到他高興了,(我)就又向他請教問題。3.①他好學,家貧,買不起書,但他借書不失信於人;抄書不畏艱苦,從而得以遍觀群書。②為求得先達的指導,常常遠行百里之外,登門請教,不恥下問,因此他能「卒獲有所聞」。4.學習勤奮刻苦,尊師,求學誠心。(九)1.①向②怎麼;開玩笑③在黑暗中走路④點燃蠟燭2.一個人要有活到才老學到老的精神。(一0)1.離開睡醒 2.楊時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學習。(一一)1.①到,及②僱用③供給,資助④大學問 2.見譯文 3.D4.鑿壁借光;鑿開牆壁,借鄰居家的燈光(讀書勤學苦讀。
(一二)1.①鈔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 2.A、C 3.見譯文 4.C5.一絲不苟天才出自勤奮(一三)1.①教誨②這樣③引,拉④聰明才智 2.只聽弈秋的教導 4.闡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才能有所收獲的道理。(一四)1.①zhì;同「識」記 ②shuì;勸說 ③xuán;同「旋」,轉身 ④cuō tuó光陰消逝 2.D. 3.那些善於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選擇最好的人,跟隨他,希望聽到真理啊! 4.C 5.要點:①學貴善思 ②不恥不問,擇善而從之
(一五)1.①提出疑難 ②也許,或許 ③增加知識 ④判斷,解決 2.C. 3.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 4.好學尤當勤問 (一六)1.①zhī;味美 ②zhǎng;增加,促進 ③雖,suī;即使; 道理,dào;道理 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 2.①學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道理。3.教;學;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4.嘉餚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學不知其善;教學相長。(一七)1.C. 2.塗通「途」;邪通「耶」。 3.①讀書具分別炻日,就該重新另眼相看,大哥為什麼這么遲才改變演算法呢! ②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4.說明了讀書學習的重要性,一個人不論事務有多繁

❼ 幫我找一些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以及答案

原文
2、老馬識途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導讀 :自然萬物都有其獨特的個性,人能善於向大自然學習,則萬物可為我所用, 為人類造福。
注釋:①管仲,隰(x )朋:皆齊桓公時大臣,幫助桓公成就了霸業。孤竹:古國名。② 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歸途。③掘:挖。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譯
1、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語_____的來歷,現比喻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馬識途
管仲,隰朋跟從齊桓公去征伐孤竹國,春天出發,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歸途。管仲說:「老馬的智慧能夠利用。」於是放開老馬,隊伍跟在後面,終於找到了歸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 蟻窩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會有水。」於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二,1、管仲說:「老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
三,老馬識途 有經驗, 能帶領新手工作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②,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導讀:傳言不可輕信,要實事求是。尤其」以訛傳訛」更要不得。 注釋:①常一人居外:經常派一個人在外面。②國人道之:全國人都在說這件事。③ 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說,家裡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節約一個勞動力,等於多得到一個人使用。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及其家穿井( ) 2、國人道之( ) 3、不若無聞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 吾穿井得一人 ( ) 2、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 ( )
2、 三,翻譯 1、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答案
穿井得人
宋國有個姓丁的,家中沒有井,只好到外邊去洗滌,打水,經常要一個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訴人家說:「我家打井得了一個人。」有人聽到這句話,就傳出去說:「丁家打井得了一個人。」全國的人都在說這件事,後來被宋國的國君聽到了。他就派人向那個姓丁的人家查問,姓丁的人回答說:「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個勞動力使用,並不是從井裡挖出一個人。」像這樣聽到傳聞,還不如不聽。
一,1、等到 2、說,講 3、不如
二,1、得到,獲得 2、找到 3、能夠
三,1、全國人都在說這件事,被宋君聽到。 2、多得到一個人使用,不是從井裡挖出一個人。
四,以訛傳訛

原文 4、南轅北轍
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 將奚為北面 」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導讀 : 成語」南轅北轍」可謂人人皆知,如果行動和目的相反的話,所得結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馳。
注釋:①持其駕:拿著韁繩,駕著他的車子。②之:動詞,往,到。③ 用:資用,即路費。 ④御者:駕車的僕夫。
精練
一, 解釋加點的詞 1、我欲之楚( )2、將奚為北面( )3、吾馬良( )4、此數者愈善( )
二, 翻譯 1、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成語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南轅北轍
剛才我來時,在大路上碰見一個人,臉朝北方手裡拿著韁繩,駕著車,告訴我說:「 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往楚國去,為什麼要朝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好,這不是通向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雖然多,這不是通向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車夫能幹!」這些條件越好,離楚國就越遠了。
一,1、想要 2、何,什麼 3、良好 4、越
二,1、馬雖然好,這不是通向楚國的路啊。 2、這些條件越好,卻離楚國就越遠罷了。
四, 南轅北轍 行動和目的相反

原文 5、千里之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返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 天下必以王為能市③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導讀: 「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 」,涓人的一句反問可謂直接點出其舉動的真正用意。而最後「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可謂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釋:①安事死馬:要死馬做什麼 ②捐:白白費掉。③市:買。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 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於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義 1、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 ) 2、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 3、而吾以捕蛇獨存( ) 4、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
三,涓人為什麼用五百金買下馬的骨頭 (用文中的話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翻譯
1、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千里之馬
古代有個國王,想用千金買千里馬,三年不能夠買到。有個宦官對國王說:「請讓我去買馬。」國王派他去了。三個月就得到了千里馬;但馬已經死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馬的骨頭買來,回來向國王報告。國王大怒說:「所要買的是活馬,要死馬干什麼 白白地花費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說:「死馬尚且用五百金買下,何況活馬呢 天下人必定認為大王肯出高價買馬,千里馬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買到三匹千里馬。
一,1、派遣,差遣 2、花費,此指白白費掉 3、一年,周年
二,1、用 2、認為 3、因為 4、用來
三,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
四,1。所要買的是活馬,要死馬干什麼 2。由此不到一年,買到三匹千里馬。

原文 6、趙威後問齊使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①,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②耶 民亦無恙耶 王亦無恙耶 「使者不說③,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 」。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 苟無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④而問末者耶 」
導讀:本篇運用了排比和反問的修辭手法,使趙威後對齊使的反駁更具聲勢和說服力,言簡意賅。
注釋 :①發:啟封。②恙:災害,憂患。③說:通」悅」,高興。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精練
一, 解釋加點的詞 1、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 ) 2、不然 ( )3、苟無歲( )
二,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趙威後的言論體現了____思想,歷史上還有哪些哲學家,思想家有類似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中包含有成語________,意義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趙威後問齊使
齊王派使者問候趙威後,送給她的信還沒有啟封,威後問使者:「你們國家今年收成怎麼樣 百姓怎麼樣 國君怎麼樣 ?」齊國使者很不高興,說:「我奉命問候威後,可您現在不問候我們齊王,先問收成和百姓的情況,難道有先卑賤而後尊貴的道理嗎?」威後回答道:「不是這樣的。如果沒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 沒有百姓,哪有君王啊?怎麼能舍棄根本的而詢問次要的呢?」
一,l、問候 2、這樣 3、如果
二,排比:歲亦無恙耶 民亦無恙耶 王亦無恙耶
反問:苟無歲,何以有民
三,民本 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事不可緩也;救民於水火之中。
四, 捨本逐末 舍棄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細枝末節 輕重倒置

原文 7、齊欲伐魏
齊欲伐魏,淳於髡謂齊王①曰:「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於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②,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齊魏久相持,以頓④其兵,弊⑤其眾, 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後,有田父之功。」齊王懼,謝將休士也。
導讀 :淳於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諫君王,避免了一場戰爭,可謂大功一件。
注釋 :①淳於髡(k n):戰國時齊國的上大夫。齊王:齊宣王,戰國時齊國國君,姓田,名辟疆。②環山者三:相當於」三環山」,意思是圍繞著山追了三圈。③無勞倦之苦:意思是沒有費一點力氣。④頓:睏倦,這里是」使……睏倦」的意思。⑤弊:疲勞, 這里是」使……疲勞」的意思。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 天下之疾犬也( ) 2、各死其處( ) 3。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後( ) 4、謝將休士也( ) ( ) 5、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 )
二,翻譯: 1、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環山者三,騰山者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文中故事與寓言故事_________有異曲同工之處,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齊欲伐魏
齊國要攻打魏國,淳於髡對齊王說:「韓子盧是天下跑得極快的犬;東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極其狡猾的兔子。韓子盧追逐東郭逡,環山追跑了三圈,跳躍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盡地跑在前面,犬疲憊不堪地跟在後面,犬與兔都疲憊至極,最後分別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農夫看見了,沒遭受任何勞碌之苦,就獨得了利益。現在齊國與魏國長期相對峙,以致使士兵困頓,百姓疲乏,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和楚國會等候在身後,坐收農夫之利呀。」齊王害怕了,遣散了將帥,讓士兵回家休息了。
一,l、快 2、分別 3、怕,擔心 4、辭去,遣散 使(讓)……休息 5、獨得,據有
二,1、東郭逡是人所共知的狡猾的兔子。
2、環山追跑了三圈,跳躍翻山追了五次。
3、農夫看見了,沒有任何勞碌之苦,就獨得了利益。
三,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不要因雙方相爭持,讓第三者得了利。
四,寄寓了一定道理,對人們有一定警示作用。

原文 8、趙襄子飲酒
趙襄子①飲酒,五日五夜不廢酒②,謂侍者曰:「我誠邦士也,夫飲酒五日五夜矣③, 而殊不④病!」優莫曰:「君勉之!不及紂二日耳!紂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懼, 謂優莫曰:「然則⑤吾亡乎 「優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並世,焉能相亡⑥! 然亦殆矣!」
導讀:趙襄子日夜飲酒不止,還不知醒悟,優莫將其與殷紂相比,使趙襄子霍然頓悟,優莫可謂善於勸諫的了。
注釋 :①趙襄子:名無恤,春秋末年晉國大夫。②廢酒:停止飲酒。③矣:語氣詞,了, 表示已經實現的事情。④殊:副詞,很,極。殊不,意思是,一點也不。⑤然則:(既然) 如此,那麼。⑥焉:疑問代詞,怎麼,哪裡。相亡:一塊兒滅亡。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 我誠邦士也( ) 2、君勉之!不及紂二日耳( )( ) 3、今天下盡桀也( ) 4、不亡何待( )
二,選文」然亦殆矣!」中」殆」的意思是______,我們還學過,_____,百戰不殆。
三,翻譯 1、夫飲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優莫把趙襄子飲酒五日同紂的行為作_______,語意深長。
答案
趙襄子飲酒
趙襄子喝酒,五天五夜沒停止,對侍從說:「我真是國家的傑出人才呀,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點也不疲勞。」優莫說:「君主您多努力呀!比紂還差兩天罷了!紂喝酒取樂達七天七夜,現在您已經持續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對優莫說:「既然如此,那麼我也要滅亡了吧!」優莫說:「不會滅亡。」襄子說:「比紂就差兩天罷了,不滅亡,還等什麼呢?」優莫說:「桀紂之所以滅亡,是因為遇上了湯武,現在天下都是桀一樣的人,而您是紂一樣的人。桀與紂並存世上,哪能一同滅亡呢 不過,也危險了!」
一,1、確實 2、盡力,努力 比不上 3、全,都 4、等待什麼(其中」何」為疑問代詞,什麼)
二,危險 知己知彼
三,1、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點也不疲勞。 2、比紂就差兩天罷了,不滅亡還等什麼呢
四、對比

原文 9、沛公至咸陽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戶口②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③。
導讀:「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一 「皆」一」獨」,將蕭何的」深謀遠慮」刻畫得淋漓盡致,劉邦得蕭何可謂天助也③。
注釋 :①具:通」俱」,全,都。②戶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斷。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 ) 2、以何為丞相( )( ) 3、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
二,翻譯
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蕭何是劉邦的謀士,奪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劉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沒,歷史上還有一個關於蕭何和韓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
答案
沛公至咸陽
劉邦攻破咸陽後,手下的一些將士們都爭先恐後地奔向秦朝的國庫,把裡面的金帛財物都分了,而蕭何唯獨先進入秦丞相府,把丞相,御史的律令,圖籍都收藏起來。後來,劉邦成為漢中王,任用蕭何做丞相。項羽和眾諸侯們到了咸陽,燒殺搶掠一番離去。劉邦之所以了解天下的各處險要,人口的密與稀,人民的強健與柔弱, 百姓的貧苦,都因為蕭何完備地得到了秦的圖籍。
一,1、跑 2、用 做 3、……的原因
二,漢王劉邦之所以了解天下各處險要,人口的密與稀,人民的強健與柔弱,百姓的疾苦,是因為蕭何得到了秦的圖籍。
三,蕭何月下追韓信

原文 10、四面楚歌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①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②,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賬中。有美人名虞, 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③。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數闋⑤,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導讀:項王夜起悲歌,蓋世英雄的窮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寫中呼之欲出。
注釋 :①諸侯: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國方言土語唱的歌。③不逝:是說被困而不得馳騁。逝,向前行進。④奈若何:把你怎麼安排。若, 你。⑤數闋:幾遍。樂終叫闋。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 ( ) 2、項王則夜起( ) 3、自為詩曰( ) 4、莫能仰視( ) 二,翻譯
1、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數闋,美人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項王兵敗垓下,在___自刎,有關歷史上這一典故,李清照曾寫詩:生當做人傑, 死 亦 為 鬼 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 達 對 項 王 的 _______________ 之情; 毛也寫過一首詩, 其中有: 宜將剩勇追窮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面楚歌
項羽的軍隊駐扎在垓下,士兵很少,糧食也沒有了。劉邦的軍隊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圍了好幾層。項羽在深夜聽到四面的漢軍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於是大驚失色, 說:「漢軍都已經取得楚地了嗎 為什麼楚國人如此之多呢!」就起床,在帳中飲酒。 項王有一個美人,名叫虞姬,經常因寵幸而侍從在側;有一匹駿馬叫烏騅,常常騎它。於是項王就唱起了悲涼激憤的歌,自己作歌詞:「我的力氣能夠拔山啊,勇氣蓋過世人。時運不濟啊,烏騅馬也不能賓士了。烏騅不能賓士了可如何是好,虞姬啊虞姬,我將怎樣安置你呢!」唱了好幾遍,美人隨歌聲應和起來。項王流下眼淚,手下的人都哭了,沒有誰能夠抬起頭來看他。
一,1、和 幾 2、就 3、自己,親自 4、沒有人
二,1、漢軍都已經取得了楚地嗎 為什麼楚國人如此之多呢!
2、 唱了好幾遍,美人隨歌聲應和起來。
三,烏江。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惋惜 不可沽名學霸王

原文 11、孫叔敖遇狐丘丈人
孫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聞之①,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孫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問何謂三利,何謂三患 」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歸之②。此之謂也。」孫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於患乎 」 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堯,舜其猶病諸③。」
導讀: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說,自古到今,很有道理,原因在於有些人得到「三利」之後縱情傲物,以至於物極必反,走向滅亡。而孫叔敖清醒從政,因而能善始善終,真是明智之人。世人在名譽,地位,金錢面前真要冷靜小心啊!
注釋 :①仆聞之:我聽說。仆,謙稱。②怨歸之:怨恨會集中於他。歸,歸結。③堯,舜其猶病諸:這種事連堯,舜他們都感到患苦。堯,舜,傳說中的聖君。病,患苦。諸」之乎」的合音。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 孫叔敖蹴(c )然易容曰( ) ( ) 2、仆聞之( ) 3、小子不敏( ) 4、官大者,主惡(w )之( )
二,翻譯 1、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善哉言乎!堯,舜其猶病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狐丘丈人說」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孫叔敖遇狐丘丈人
孫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說:「我聽說,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嗎 「孫叔敖驚訝地改變臉色說:「我很糊塗,怎麼知道。請問什麼叫三利,什麼叫三害」。狐丘丈人說:「爵位高的,人們會嫉妒他;官大的,君主會厭惡他;俸祿厚的,怨恨會集中於他。這就是三利三害。」孫叔敖說:「不是這樣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於下層; 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謹慎;我的俸祿越是多,布施越加廣泛。這樣可以免於害嗎?」狐丘丈人說:「話說得好啊!這種事連堯,舜他們都感到患苦。」
一,1、吃驚 改變臉色 2、我,謙詞 3、聰明,才思敏捷 4、君主厭惡他
二,l、我的爵位越是高,越加關心下層的百姓;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謹慎;俸祿越是多,施捨越加廣泛。
3、 話說得好啊!這類事連堯,舜他們都感到患苦。
三,大多人得「三利」之後縱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於以榮升開始而以失敗告終。

原文 12、孔子見羅雀者
孔子見羅雀者①,所得皆黃口②小雀。夫子問之曰:「大雀獨③不得,何也 」羅者曰:「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黃口從大雀,則不得;大雀從黃口,亦可得。」孔子顧謂弟子曰:「善驚以遠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從為禍福。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④也。」
導讀:文章借羅雀者之口,說明「善驚遠害」,「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誡弟子「以所從為禍福」,「君子慎其所從」,可謂警世之言。
注釋 :①羅雀者:張網捕鳥的人。②黃口:雛鳥的嘴為黃色。後又借指雛鳥。③獨: 表示轉折,相當於」卻」。④戇(zhu ng):愚。敗:禍亂,禍害。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 大雀從黃口( ) 2、孔子顧謂弟子曰( ) 3、利食而忘患( ) 4、善驚以遠害( )
二,翻譯
1、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從」,與親_____而遠_____有相似之義。
答案
孔子見羅雀者
孔子看到張網捕鳥的人,捕到的都是黃口的小鳥。夫子問捕鳥人:「唯獨大鳥捕不到,為什麼呢?」捕鳥人說:「大鳥容易警覺,所以不易捕到;小鳥貪吃,因此容易捕到。如果小鳥跟從易警覺的大鳥,就捕不到;如果大鳥跟從貪吃的小鳥,也能捕到。」孔子回頭對弟子說:「容易警覺就遠離了禍害,貪吃就忘記了災患,這是出自它的本性啊。但是因為所跟隨的不同就變成了福或者禍。因此君子應當慎重地選擇他所要跟隨的人,靠年長者的謀慮就有了保全性命的憑借,跟隨年少者的魯莽就會有滅亡的禍患。」
一,1、跟隨 2、回頭 3、貪圖 4、遠離
二,1、大鳥容易警覺故難以捕到,小鳥貪吃因此容易捕到。
2、 因此君子應當慎重地選擇他所要跟隨的人,靠年長者的謀慮就有了保全性命的憑借,跟隨年少者的魯莽就會有滅亡的禍患。
三,君子 小人

原文 13、教子
王大司馬①母魏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②時,為三千人將,年逾四十,少不如意, 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勛業。梁元帝③時有一學士④,聰敏有才,為父所寵,失於教義,一言之是,遍於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揜⑤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語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雲。
導讀:文中列舉了正反兩個「教子」事例,孰好孰壞,讀者一目瞭然。作者用意也不難分辨。
注釋 :①王大司馬:即王僧辨( ~555 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字君才,初仕北魏,歸粱後任湘東王蕭繹的左常侍及司馬。②湓(p n)城:也稱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即蕭繹(508~554 年),字世誠,南朝梁蘭陵(今江蘇武進西北)人, 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東王,鎮守江陵(今屬湖北),侯景叛亂時,派王僧辨,陳霸先等討景,事平後,在江陵即帝位。在位三年,為西魏所擄,被殺。④學士:官名,南北朝時,學士為編纂撰述之官。⑤揜:同」掩」,遮蔽,掩蓋。⑥婚宦:結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性甚嚴正( ) 2、年逾四十( ) 3、少不如意( ) 4、揜藏文飾( )
二,翻譯
1、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勛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言之是,遍於行路,終年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將魏老夫人教子與梁元帝時一父親教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作一正反_______,來說明教子的重要性,切不可一味嬌慣溺愛自己的子女。
四,試舉歷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教子
大司馬王僧辨的母親魏老夫人,品性非常嚴謹方正;王僧辨在湓城駐守時,是統率三千人的將領,年齡已過四十歲,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還用棍棒教訓他,所以王僧辨才能成就功業。梁元帝的時候,有一位學士,聰明有才華,被父親嬌寵, 缺乏教養,他若有一句話說得有道理,他父親便在路上廣為宣揚,一年到頭都贊不絕口;但他若有一件事做錯了,其父便想方設法為他遮掩粉飾,希望他自己能改正。 待學士成年後,粗暴傲慢的性情日益增長,最終因說話不檢點,被周逖殺死,腸子被抽出,血被拿去塗抹戰鼓。
一,l、品性 2、超過 3、稍微 4、掩飾
二,1、(王僧辨)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仍用棍棒教訓他,所以(王僧辨)能成就功業。 2、一句話說得有道理,(他父親)便在路上廣為宣揚,一年到頭都贊不絕口。
三,方式 結果 對比 四,孟母三遷;傷仲永

熱點內容
每日一句英語口語 發布:2024-11-24 05:37:17 瀏覽:996
touchtouch兒童感覺美術館 發布:2024-11-24 04:51:11 瀏覽:158
去廣告軟體哪個好 發布:2024-11-24 04:49:13 瀏覽:510
菊花教學設計 發布:2024-11-24 04:41:04 瀏覽:1
光明新區教育科 發布:2024-11-24 04:38:04 瀏覽:431
蘭陵教師招聘 發布:2024-11-24 04:35:43 瀏覽:934
吉娃娃舞蹈教學視頻 發布:2024-11-24 02:12:11 瀏覽:954
韶山教育局 發布:2024-11-24 01:23:53 瀏覽:326
絲是多少 發布:2024-11-24 00:15:12 瀏覽:412
四年級語文上冊補充習題答案 發布:2024-11-23 21:47:47 瀏覽: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