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勵志文言文

勵志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18 18:33:31

① 古文勵志學習名句

荀子 《勸學》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神童詩》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神童詩》
少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朱熹《勸學詩》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明 楊繼盛《言志詩》
讀律看書四十年,烏紗頭上有青天。男兒欲畫凌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

宋 劉過《書院》
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

漢樂府《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晉 陶淵明《雜詩》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唐 《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顏真卿《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明 宋應星《憐愚詩》
一個渾身有幾何,學書不就學兵戈。南思北想無安著,明鏡催人白發多。

唐 杜荀鶴《閑居書事》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成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唐 王貞白《白鹿洞詩》
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唐 孟郊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網路隨易搜,很多的

② 勵志的古文加解釋

勵志的古文比如有《勸學》。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

《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

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

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白話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製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准了。

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

《詩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

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藉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的花穗上,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

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生長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

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裡,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裡,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准則就會招禍。

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乾柴易燃,低窪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

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

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因此沒有刻苦鑽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乾的實踐,事業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

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詩經》上說:「布穀鳥築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隻。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所以君子的意志堅定專一。

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現。

寶玉埋在深山,草木就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乾枯。行善可以積累,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典入手到《禮經》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聖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後已。

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願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是心聲之歸結;《禮經》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

《禮經》敬重禮儀,《樂經》講述中和之聲,《詩經》《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裡,表現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範於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麼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今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於人。

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谷迴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禮經》《樂經》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實;《春秋》隱微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尚書》之類,那麼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介淺陋的書生而已。要窮究聖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

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一頓,毛就完全順了。如果不究禮法,僅憑《詩經》《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里取東西吃一樣,是辦不到的。

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了,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的淺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你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

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迴避他;因此,對於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於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

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

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詩經》說:「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贊許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理規范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

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至致的事情,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出處:出自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作的論說文《勸學》。

(2)勵志文言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各自的主張,並逐漸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別,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們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為了揭示後天學習的重要意義,荀子創作了《勸學》一文。



③ 文言文中勵志名言

1、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

2、百種弊病,皆從懶生。——《曾國藩》

3、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羅貫中》

4、大仁之極,而大勇生焉。——《譚嗣同》

5、凡事留餘地,雅量能容人。——《曾國藩》

6、人要為善,先要明善始得。——《曾國藩》

7、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王陽明》

8、寧可無錢使,不可無行止。——《增廣賢文》

9、百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李時珍》

10、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11、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岳飛》

12、言常苦於有餘,行常苦於不足。——《朱熹》

13、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曹雪芹》

14、治國不用佞臣,治家不用佞婦。——《增廣賢文》

15、閑來只把青山畫,賣得桃花當酒錢。——《唐寅》

16、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相上則損。——《王陽明》

17、不驕方能師人之長,而自成其學。——《譚嗣同》

18、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19、功名富貴笑談中,回首一場春夢。——《湯顯祖》

20、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蘇軾》

21、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增廣賢文》

22、不妄取,不妄求,不妄想,不妄求。——《易經》

23、但願蒼生皆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於謙》

24、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易經》

25、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

26、人生幾番存厚道,才臣一意進權謀。——《羅貫中

④ 有關夢想的 勵志的古文或詩詞

1、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出自:唐·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

譯文:男子漢大丈夫為什麼不腰帶武器,收取關山五十州呢?請你且登上那畫有開國功臣的凌煙閣去看,又有哪一個書生曾被封為食邑萬戶的列侯?

2、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出自:現代·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譯文: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

3、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出自:唐·楊炯《從軍行》。

譯文:大雪紛飛,軍旗黯然失色,狂風怒吼,夾雜咚咚戰鼓。我寧願做個低級軍官為國沖鋒陷陣,也勝過當個白面書生只會雕句尋章。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出自:唐·李白《行路難·其一》。

譯文: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高高掛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5、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出自:漢·曹操《龜雖壽》。

譯文:年老的千里馬雖然伏在馬槽旁,雄心壯志仍是馳騁千里;壯志凌雲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心也永不止息。

⑤ 十句勤奮勵志的話(古文)

1、朱熹《勸學詩》: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2、明 楊繼盛《言志詩》:讀律看書四十年,烏紗頭上有青天。男兒欲畫凌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

3、宋 劉過《書院》: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

4、漢樂府《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5、晉 陶淵明《雜詩》: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6、唐 杜荀鶴《閑居書事》: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成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7、唐 王貞白《白鹿洞詩》: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8、荀子 《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9、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10、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5)勵志文言文擴展閱讀:

1、勵志不僅僅是要激活一個人的財富慾望,更要激活一個人的生命能量,喚醒一個民族的創造熱情。

2、勵志便是讓一個人重新煥發起這種力量。並不是讓弱者取代另一個人成為強者,而是讓一個弱者能與強者比肩,擁有實力相當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惟有從內心深處展開的力量,用心靈體驗總結出的精華,才是一個人真正獲得尊嚴和自信的途徑。

⑥ 要100句經典勵志文言文語錄高級一點的,,帶上翻譯,,必採納!!

古文經典勵志名句

1、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舉成名。——司馬遷

2、去留無意,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漫隨天外雲卷雲舒。——《幽窗小記》

3、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5、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列傳》

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

9、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不朽。——《左傳》

10、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

11、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三國演義》

12、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唐·王勃

13、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14、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15、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黃睎

16、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

17、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18、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19、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20、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劉鶚

21、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22、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盡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23、君子憂道不憂貧。——孔丘

24、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

2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26、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

27、丹青不知老將至,貧賤於我如浮雲。——杜甫

28、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

29、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30、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31、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3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3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34、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35、操千曲爾後曉聲,觀千劍爾後識器。——劉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古文經典勵志名言

1、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盡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2、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3、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唐·王勃

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5、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6、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

8、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9、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10、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11、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⑦ 文言文的勵志的句子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劉備語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4.言必信 ,行必果。 ——《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18.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20.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
譯:不該乾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堅持不幹,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2.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
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2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
譯: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26.三思而後行。 ——《論語》
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復的考慮後才去做。

27.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2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31.知恥近乎勇。 ——《中庸》
譯:知道什麼是可恥的行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譯:以為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34.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聖人。

3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3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

⑧ 勵志的文言文

這個 且看蘇軾的《留侯論》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作品譯文
古時候被人稱作豪傑的志士,一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鬥,這不足以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故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志向非常高遠。 張良被橋上老人授給兵書這件事,確實很古怪。但是,又怎麼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隱居君子出來考驗張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顯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聖賢相互提醒告誡的意義。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當作神仙,也太荒謬了。再說,橋上老人的真正用意並不在於授給張良兵書(而在於使張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韓國已滅亡時,秦國正很強盛,秦王政用刀鋸、油鍋對付天下的志士,那種住在家裡平白無故被抓去殺頭滅族的人,數也數不清。就是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沒有再施展本領的機會了。凡是執法過分嚴厲的君王,他的刀鋒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勢可以駕馭(連上句意思是:在鋒芒之勢上,是沒有可乘之機的)。張良壓不住他對秦王憤怒的情感,以他個人的力量,在一次狙擊中求得一時的痛快,在那時他沒有被捕被殺,那間隙連一根頭發也容納不下,也太危險了! 富貴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盜賊手裡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生命寶貴,死在盜賊手裡太不值得。張良有超過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樣深謀遠慮之事,反而只學荊軻、聶政行刺的下策,僥幸所以沒有死掉,這必定是橋上老人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態度傲慢無理、言語粗惡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憑借這點而成就大功業,所以到最後,老人說:「這個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襄公脫去上衣裸露身體、牽了羊來迎接。庄王說:「國君能夠對人謙讓,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棄對鄭國的進攻。越王勾踐在會稽陷於困境,他到吳國去做奴僕,好幾年都不懈怠。再說,有向人報仇的心願,卻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剛強而已。那老人,認為張良才智有餘,而擔心他的度量不夠,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輕人剛強銳利的脾氣,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憤去成就遠大的謀略。為什麼這樣說呢?老人和張良並沒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間相遇,卻拿奴僕的低賤之事來讓張良做,張良很自然而不覺得怪異,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驚恐,項羽不能使他發怒。 看那漢高祖之所以成功,項羽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於一個能忍耐、一個不能忍耐罷了。項羽不能忍耐,因此戰爭中是百戰百勝,因此隨隨便使用他的刀鋒(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實力)。漢高祖能忍耐,保養那完整的刀鋒(把自己的精銳實力保養得很好,等待對方的衰弊),這是張良教他的。當淮陰侯韓信攻破齊國要自立為王,高祖為此發怒了,語氣臉色都顯露出來,從此可看出,他還有剛強不能忍耐的氣度,不是張良,誰能成全他? 司馬遷本來猜想張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偉的,誰料到他的長相竟然像婦人女子,與他的志氣和度量不相稱。啊!這就是張良之所以成為張良吧(言外之意:正因為張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盡管他狀貌如婦人,卻能成就大業,遠比外表魁梧的人奇偉萬倍)!

⑨ 文言文勵志短句

文言文勵志短句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好學近內乎容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3、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7、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8、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9、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0、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11、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12、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14、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15、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6、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17、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
18、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⑩ 勵志的古文句子

春宵一刻值千金.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不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百學須先立志.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問元戎早晚,鳴鞭徑去,解天山箭.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熱點內容
全國二卷2017數學文科 發布:2025-01-10 11:17:49 瀏覽:111
配音h教學 發布:2025-01-10 11:16:27 瀏覽:276
笙視頻教學 發布:2025-01-10 09:02:09 瀏覽:765
負責英語 發布:2025-01-10 08:32:28 瀏覽:302
學校師德師風檢查總結 發布:2025-01-10 08:09:29 瀏覽:291
順產多少錢 發布:2025-01-10 07:56:11 瀏覽:303
重慶小學老師工資 發布:2025-01-10 06:33:24 瀏覽:228
聚焦中考數學 發布:2025-01-10 06:24:46 瀏覽:312
班主任工作分享ppt 發布:2025-01-10 06:24:43 瀏覽:716
書法基礎教學視頻 發布:2025-01-10 05:46:19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