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相文言文

相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18 18:58:47

文言文中的相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相」的意思:
1、相xiàng
①仔細看;觀察。《訂鬼》:「伯樂學相馬。」
②相貌。《孔雀東南飛》:「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
③幫助;輔助。《游褒禪山記》:「至於幽暗昏惑而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④幫助別人的人。《季氏將伐歂臾》:「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用彼相矣。」
⑤輔佐君王的大臣;宰相。《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
【又】使……當宰相。《資治通鑒·周紀一》:「魏置相,相田文。」
⑥主持禮節儀式的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2、相xiāng
①互相。《陳情表》:「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②表示動作偏向一方。《孔雀東南飛》:「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③遞相;相繼。《訓儉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相與】⒈一起;共同。⒉交往;結交。
【相得】關系融洽。

Ⅱ 寇準為相文言文翻譯

翻譯:
寇準,字平仲,是華州下邽人。寇準年輕時才華出眾,精通《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十九歲時中進士。太宗選拔人才,經常親自到殿前長廊看望詢問,年紀小的人經常不被錄取。有人教寇準增報年齡,寇準回答說:「(寇準我)剛剛參加進士考試,怎麼能欺騙君主呢?」後來(寇準)考中,被授予大理評事的官職,(先後)擔任歸州巴東縣、大名府成安縣的縣令。每次到了交稅賦服役的時候,(寇準)從沒拿出官府征調的敕命文書,只根據鄉親的姓名張貼在縣門口,百姓從沒有敢誤期的。寇準曾經在宮殿之中向皇帝啟奏事項,他的話與皇帝的想法不符,皇帝很生氣地站起來,寇準於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讓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決後才退下。因此皇帝獎賞他說:「我得到了寇準,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徵一樣。」
淳化二年春天,大旱,太宗請親近的大臣詢問時政失誤的地方(在哪裡),大家都用是天命來回答。寇準回答說:「《尚書•洪範》里說,天和人的關系,相互應和就像影子和回聲,發生大旱就是驗證,大概是刑罰有不公平的地方。」太宗很生氣,起身回到宮中。過了一會兒,(太宗)召寇準詢問刑罰不公平的情況,寇準說:「希望把二府的官員召來,我就說。」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員來,寇準就說:「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觸犯法律接受賄賂,祖吉受賄較少卻被殺頭,王淮因為是參政王沔的弟弟,偷盜國家錢財上千萬,只受杖刑,仍官復原職,這不是不公平是什麼?」太宗拿這件事問王沔,王沔叩頭謝罪,於是皇上嚴厲批評了王沔,並且知道寇準可用。當即任命寇準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
至道元年,(寇準)又擔任給事中。這時候太宗在位已經很久了,馮拯等上奏請求立儲君,皇帝非常生氣,將他們貶斥到嶺南,朝廷內外再沒有敢說這件事的人。寇準剛剛從青州被詔令回來,進入宮殿拜見皇帝,皇帝的腳受傷嚴重,自己提起衣服給寇準看,並且說:「愛卿為什麼來這么遲呢?」寇準回答說:「臣沒有得到詔令是不能回到京城的。」 皇帝說:「我的兒子中哪一個可以把國家交給他?」寇準說:「陛下為了國家選擇君主,詢問嬪妃和宦官是不可以的;詢問親近的大臣是不可以的;希望陛下選擇能符合天下百姓意願的人。」皇帝低頭思考很久,屏退身邊的侍從說:「襄王可以嗎?」寇準說:「沒有比父親更了解兒子的了,您既然考慮到他可以,希望馬上決定下來。」皇帝於是讓襄王擔任開封府尹,改封他為壽王,冊立他做皇太子。(太子)從宗廟拜謁回來,京師的百姓擁擠在道路旁邊歡呼雀躍說:「(這是)少年天子啊。」皇帝聽說了之後就不高興了,召來寇準對他說:「人心很快歸屬太子,想把我放置在什麼地方啊?」寇準拜了兩拜恭賀皇帝說:「這是國家的福氣啊。」皇帝把這些話告訴後宮的嬪妃,妃子們都前往祝賀。皇帝後來又出來,在宮殿和寇準喝酒,大醉才結束。

Ⅲ 古文相是什麼意思

可能有兩個意思
1.相爭
直,相對於跪
古代(唐以前)坐
就是臀部靠腳的姿勢
相當於現代的跪
你腰直起來
直跪就是表敬
或表示重要
坐而論道
直而力爭
2.可能通相執不下的相執。

Ⅳ 「相」在文言文里有何解釋急!!!

1、表示動作行為的交互關系,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互相」或「相互」、「彼此」等意思。

例如: 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吳均•《與朱元思書》

譯文:百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

2、表示動作行為一方偏指(涉及)另一方。實際上起代詞作用,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我」、「你」、「她」、「它」等意思。

例如:士別三日,即便括目相待。——司馬光•《孫權勸學》

譯文:跟讀書的人分別三天,就應該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3、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看」、「觀察」等意思。

例如:大丈夫相時而動。——曹雪芹•《葫蘆僧判斷葫蘆案》

譯文:大丈夫要看好時機行動。

相的基本解釋:

相[xiāng]

1.交互,行為動作由雙方來:互相。

2.動作由一方來而有一定對象的:相信。

3.親自看(是否中意):相親。

4.姓。

相[xiàng]

1.容貌,樣子:相貌。

2.物體的外觀:月相。

3.察看,判斷:相面。

4.輔助,亦指輔佐的人,古代特指最高的官:輔相。

5.某些國家的官名,相當於中央政府的部長。

6.交流電路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7.姓。

字形演變:

(4)相文言文擴展閱讀:

文言版《說文解字》:相,省視也。從目從木。《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詩》曰:「相鼠有皮。」

白話版《說文解字》:相,察看。字形採用「目、木」會義。《易經》上說:「地上最容易遠眺觀察的位置,莫過於在樹上。」《詩經》上有詩句唱道:「注意看,鼠有多厚的皮!」

相關詞彙解釋:

1、相愛[xiāng ài]

解釋:互相親愛、友好。

2、相知[xiāng zhī]

解釋:彼此相交而互相了解,感情深厚:相知有素。

3、相合[xiāng hé]

解釋:彼此一致;相符。

4、面相[miàn xiàng]

解釋:相貌;樣子:因為天黑,沒有看清他是什麼面相。

5、露相[lòu xiàng]

解釋:露出本來面目。

Ⅳ 古文相的一詞多義

相的一詞多義:
字義解釋:

讀音:xiàng

①<動>仔細看;觀察。《訂鬼》:「伯樂學相馬。」
②<名>相貌。《孔雀東南飛》:「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
③<動>幫助;輔助。《游褒禪山記》:「至於幽暗昏惑而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④<名>幫助別人的人。《季氏將伐歂臾》:「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用彼相矣。」
⑤<名>輔佐君王的大臣;宰相。《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
【又】<名使動>使……當宰相。《資治通鑒.周紀一》:「魏置相,相田文。」
⑥<名>主持禮節儀式的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讀音:xiāng

①<副>互相。《陳情表》:「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②<副>表示動作偏向一方。《孔雀東南飛》:「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③<副>遞相;相繼。《訓儉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相與】⒈一起;共同。⒉交往;結交。
【相得】關系融洽。

Ⅵ 「相與」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原詞】相與
【釋義】
1、相處;相互交往。《周易•大過》:「象曰:老夫女妻,過以相與也。」
2、指相交好的人。如同說朋友。也可以指關系好的國家或友邦。唐吳筠《元日言懷因以自勵詒諸同志》:「孰能無相與?滅跡俱忘筌。」《紅樓夢》第8回:「王爾調賠笑道:也是晚生的相與。」
3、相授與。指相互給予。《周易•咸》:「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唐孔穎達疏:「是二氣感應以相授與,所以為咸亨也。」
4、共同:一起;一道。晉陶潛《移居》詩之一:「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5、互相;相互;交相。《韓非子•五蠹》:「毀譽賞罰之所加者,相與悖繆也,故法禁壞而民愈亂。」《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竟與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發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舍人相與諫曰:……」「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梁啟超《譚嗣同傳》:「因相與言救上之條理甚詳。」「遂相與一抱而別。」
6、相同。宋梅堯臣《同道損世則元輔游西湖》詩:「同來三四人,趣向頗相與。」

Ⅶ 古文中,「相」字是否有「我」的意思

沒有。
「相」在這里做副詞。沒有太多的實際意思。
幸以相教=幸以教。本身教就有一方對另一方的意思。
這里「相」只是加強語氣的意思吧,個人理解。

Ⅷ 張文節為相文言文翻譯

張文節當宰相(時),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以前)當河陽節度判官時(一樣),親近的人有的勸他說:「您現在領取的俸祿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卻)像這樣(節儉),您雖然自己知道(自己)確實(是)清廉節儉,(但是)外人(對您)很有譏評,說您如同公孫弘蓋布被子那樣矯情作偽,您應該稍稍隨從眾人(的習慣做法才好)。」(張文節)公嘆息說:「我今天的俸祿(這樣多),即使全家(穿)綢緞的衣服,(吃)珍貴的飲食,還怕不能做到(嗎)?但是人們的常情,由節儉進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儉(卻)困難(了)。我今天的(高)俸祿哪能長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長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罷官或病死了,情況)與現在不一樣,家裡的人習慣於奢侈生活已經很久,不能立刻節儉,(那時候)一定會(因為揮霍凈盡而)弄到飢寒無依,何如(不論)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著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標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樣)呢?」

Ⅸ 相籠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嘆其以詐相籠,語出宋祁《雁奴後說》,現代漢語的意思是:感嘆文中用欺詐籠絡人、嫁禍於人的現象。

Ⅹ 文言文《曹參為相》全文翻譯是什麼

《曹參為相》翻譯:

平陽侯曹參,沛縣人。秦朝時曹參做沛縣的獄掾,蕭何做主吏。孝惠帝元年,改命曹參為齊國丞相。曹參做齊國丞相時,齊國有七十座城邑。當時天下剛剛平定,悼惠王年紀很輕,曹參把老年人、讀書人都召來,詢問安撫百姓的辦法。

但齊國原有的那些讀書人數以百計,眾說紛紜,曹參不知如何決定。他聽說膠西有位蓋公,精研黃老學說,就派人帶著厚禮把他請來。見到蓋公後,蓋公對曹參說,治理國家的辦法貴在清凈無為,讓百姓們自行安定。以此類推,把這方面的道理都講了。

曹參於是讓出自己辦公的正廳,讓蓋公住在那裡。曹參治理國家的要領就是採用黃老的學說,所以他當齊國丞相九年,齊國安定,人們大大地稱贊他是賢明的丞相。惠帝二年,蕭何去世。曹參聽到這個消息,就告訴他的門客趕快整理行裝,說:「我將要入朝當相國去了。」

過了不久,朝廷派來的人果然來召曹參。曹參離開時,囑咐後任齊國丞相說:「把齊國的獄市拜託給你,要慎重對待它,不要輕易干涉。」後任丞相說:「治理國家沒有比這件事更重要的嗎?」曹參說:「不是這樣。

獄市,是善惡並容的,如果您嚴加干涉,壞人在哪裡容身呢?我因此把這件事擺在前面。」曹參起初卑賤的時候,跟蕭何關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將軍、相國,便有了隔閡。到蕭何臨終時,(蕭何向孝惠皇帝)推薦的賢臣只有曹參。

曹參接替蕭何做了漢朝的相國,做事情沒有任何變更,一概遵循蕭何制定的法度。(曹參)從各郡和諸侯國中挑選一些質朴而不善文辭的厚道人,立即召來任命為丞相的屬官。對官吏中那些言語文字苛求細微末節,想一味追求聲譽的人,就斥退攆走他們。

曹參自己整天痛飲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賓客們見曹參不理政事,上門來的人都想以言相勸。可是這些人一到,曹參就立即拿美酒給他們喝,過了一會兒,有的人想說些什麼,曹參又讓他們喝酒,直到喝醉後離去,始終沒能夠開口勸諫,如此習以為常。

相國住宅的後園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飲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參的隨從官員們很厭惡這件事,但對此也無可奈何,於是就請曹參到後園中遊玩,一起聽到了那些官吏們醉酒高歌、狂呼亂叫的聲音,隨從官員們希望相國把他們召來加以制止。

曹參反而叫人取酒陳設座席痛飲起來,並且也高歌呼叫,與那些官吏們相應和。曹參見別人有細小的過失,總是隱瞞遮蓋,因此相府中平安無事。曹參的兒子曹窋做中大夫。

曹參脫帽謝罪說:「請陛下自己仔細考慮一下,在聖明英武上,您和高帝相比誰更強?」惠帝說:「我怎麼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參說:「陛下看我和蕭何相比誰更賢能?」惠帝說:「您好像不如蕭何。」曹參說:「陛下說的這番話很對。

高帝與蕭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經明確,如今陛下垂衣拱手而治,我等謹守各自的職責,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隨意更改,不就行了嗎?」惠帝說:「好。您休息休息吧!」曹參做漢朝相國,前後有三年時間。他死了以後,被謚為懿侯。

原文:

平陽侯曹參者,沛人也。秦時為沛獄掾,而蕭何為主吏。孝惠帝元年,更以參為齊丞相。參之相齊,齊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於春秋,參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如齊故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

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參於是避正堂,舍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惠帝二年,蕭何卒。參聞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將入相」。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參去,屬其後相曰:「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後相曰:「治無大於此者乎?」參曰:「不然。夫獄市者,所以並容也,今君擾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參始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將相,有卻。至何且死,所推賢唯參。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擇郡國吏木詘於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者,輒斥去之。日夜飲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來者皆欲有言。至者,參輒飲以醇酒,間之,欲有所言,復飲之,醉而後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

相舍後園近吏舍,吏舍日飲歌呼。從吏惡之,無如之何,乃請參游園中,聞吏醉歌呼,從吏幸相國召按之。乃反取酒張坐飲,亦歌呼與相應和。參見人之有細過,專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

參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當言也。」至朝時,惠帝讓參曰:「與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諫君也。」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

參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參為漢相國,出入三年。卒,謚懿侯。

此文出自西漢司馬遷所寫的《史記·曹相國世家》

(10)相文言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漢武帝天漢二年,武帝想讓李陵為出酒泉擊匈奴右賢王的貳師將軍李廣利護送輜重。李陵謝絕,並自請步兵五千涉單於庭以寡擊眾,武帝贊賞李陵的勇氣並答應了他。 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時卻遭遇匈奴單於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卻越聚越多,糧盡矢絕之後,李陵最終降敵。

武帝憤怒,群臣皆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說:「李陵侍奉親人孝敬,與士人有信,一向懷著報國之心。他只領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殺敵一萬多,雖然戰敗降敵,其功可以抵過,我看李陵並非真心降敵,他是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

然而,隨著公孫敖迎李陵未功,謊報李陵為匈奴練兵以期反擊漢朝之後,武帝族了李陵家 ,而司馬遷也以「欲沮貳師,為陵游說」被定為誣罔罪名。誣罔之罪為大不敬之罪,按律當斬。

面對大辟之刑,慕義而死,雖名節可保,然書未成,名未立,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之死無異。想到文王拘於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時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賦有《離騷》。

呂不韋被貶屬地才有《呂氏春秋》傳世,韓非被囚秦國,作《說難》和《孤憤》,《詩》三百篇,大概都是賢士聖人發泄憤懣而作。

終於,在那個「臧獲婢妾猶能引決」的時代,司馬遷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至此,司馬遷背負著父親窮盡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對極刑而無怯色。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

司馬遷有一個女兒嫁給楊敞。楊敞在漢昭帝劉弗陵時期,曾官至宰相。楊敞有兩個兒子,也就是司馬遷的女兒給楊家生的兩個兒子,大兒子楊忠,小兒子楊惲。

楊惲自幼聰穎好學,他的母親把自己珍藏著的並且深愛著的《史記》,拿出來給他閱讀。楊惲初讀此書,便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住了,愛不釋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讀完。楊惲成年之後,還把它讀了好幾遍,每讀一遍總是熱淚盈眶,扼腕嘆息。

在漢宣帝的時候,楊惲被封為平通侯,這時候他看到當時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馬遷這部巨著正是重見天日的時候,於是上書漢宣帝,把《史記》獻了出來,從此天下人得以共讀這部偉大的史著。

熱點內容
伊斯蘭歷史 發布:2024-09-19 18:40:22 瀏覽:181
德州地理中考試題 發布:2024-09-19 17:55:25 瀏覽:802
師生同台心語 發布:2024-09-19 16:34:58 瀏覽:267
無線怎麼設置 發布:2024-09-19 15:49:14 瀏覽:640
甘肅教育信息 發布:2024-09-19 14:31:52 瀏覽:496
怎麼去眼下皺紋 發布:2024-09-19 13:48:43 瀏覽:931
留學的歷史 發布:2024-09-19 13:22:06 瀏覽:469
浮生物語5下 發布:2024-09-19 13:17:18 瀏覽:786
批圖教學 發布:2024-09-19 11:56:09 瀏覽:988
語文特級教師王君 發布:2024-09-19 10:04:07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