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文言文
㈠ 文言文《投筆從戎》的翻譯
翻譯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是徐縣縣令班彪的小兒子。班超為人有遠大志向,不拘小節。但在家孝順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勞動為恥辱。能言善辯,粗覽歷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跟到洛陽。家裡窮,常給官府僱傭抄書來養家。
長期的勞苦,(班超)曾經停下活,扔筆感嘆:「大丈夫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應該模仿傅介子、張騫立功在異地,來獲得了封侯,怎麼能長期在筆硯間忙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人物怎麼能了解壯烈之士的志向呢?」後來班超出使了西域,竟然立功被封為定遠候。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
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後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1)筆文言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本文出自南朝宋時期·范曄的《後漢書·班超傳》。後漢書班超傳是選擇《後漢書》的一篇傳記,講述班超的生平。班超,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人,為人很有志向,不拘小節。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作者簡介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
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不甘於為官府抄寫文書,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里,收復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回歸,做出了巨大貢獻。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世稱「班定遠」。
㈡ 我拿起筆在想你 放下筆又想起你翻譯成文言文
「我」可譯為「余、吾」。「拿起筆」可譯為「提筆」。「在想你」可譯為「思汝」。「放下筆」可譯為「置筆」。「又想起你」可譯為「復思汝」。 「我拿起筆在想你,放下筆又想起你」用文言文可譯為:余提筆思汝,置筆復思汝也
㈢ 投筆從戎文言文翻譯
原文:
《後漢書·班超傳》:
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譯文: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後立功西域,封定遠侯。」
㈣ 文言文中下筆的意思
」下筆「,即落筆寫作。指用筆寫詩文或作書畫等。
《漢書·賈捐之傳》:「 君房專 下筆,言語屬妙天下。」
唐 杜甫 《丹青引》:「 凌煙 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
清 惲敬 《上舉主笠帆先生書》:「本朝作者如林,其得正者, 方靈皋 為最,下筆疎朴而有力,惟敘事非所長。」
㈤ 班超投筆從戎文言文翻譯
一、翻譯
班超,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人,是徐縣縣令班彪的小兒子。他為人很有志向,不拘小節,但在內心孝敬父母,辦事慎重,在家中每每從事辛勤勞苦的粗活,不把干勞苦低下的事為可恥。班超很有口才,廣泛閱覽了許多書籍。
(漢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受朝廷徵召前往擔任校書郎,他便和母親一起隨從哥哥來到洛陽。因為家中貧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書來謀生糊口,天長日久,非常辛苦。
他曾經停止工作,將筆扔置一旁嘆息道:「身為大丈夫,雖沒有什麼突出的計謀才略,總應該效仿傅介子和張騫出使外國立功,以封侯,怎麼能夠老是干抄抄寫寫的事情呢?」周圍的同事們聽了這話都笑他。班超便說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懷呢?」
後來,他出使西方國家,最終立下功勞,封了侯,最後遇見一人,這人對他說:「尊敬的長者,你雖是一個平常的讀書人,但日後定當封侯於萬里之外。」班超想問個究竟。
這算命的指著他說:「你有燕子一般的下巴,老虎一樣的頭頸,燕子會飛,虎要食肉,這是個萬里封侯的命相。」過了好久,明帝有一次問起班固:「你弟弟現在在哪裡?」班固回答說:「在幫官府抄書,以此所得來供養老母。」於是明帝任命班超為蘭台令史,後來因犯了過失而被免官。
十六年,皇帝派遣他與同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班超到了鄯善後,鄯善王廣禮節非常周全地招待他,後來忽然就變得馬虎怠慢起來。班超對他的從屬官員說:「難道沒有覺察出廣對待我們禮節疏薄了嗎?這一定是有匈奴的使者來了、他猶豫不決、不知何去何從的原因。
聰明人在事情還沒有發生前就能覺察出來,何況現在形勢已經很明朗了呢?「於是把西域的侍者召來,詐他說:「匈奴的使者已經來了好幾天了,他們現在在哪裡?「西域侍者驚恐萬狀,把具體情況全部交代了。
班超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現在最好的辦法,只有借著夜色用火攻擊匈奴人,讓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兵力,一定非常震驚害怕,這樣就可以把他們全部消滅。消滅了這些敵人,鄯善人就嚇破膽了,我們就大功告成了。「眾人說:「好。「
剛入夜,就帶領著官兵直奔匈奴人的營地。正遇上大風呼嘯,班超讓十個人帶著鼓藏到敵人住房的後面,跟他們約定說:「看到大火燒起來後,你們一定要一齊擊鼓大喊。「其餘的人全部帶著兵器埋伏在門兩旁。班超於是順風放火,房前屋後的人一齊擊鼓吶喊。
敵人驚嚇得亂了營。班超親手殺了三人,官兵們斬殺了匈奴使者和部下三十多人,其餘的一百多人全被大火燒死。班超於是召見鄯善王廣,把匈奴使者的頭顱拿給他看,鄯善全國上下震驚懼怕。
二、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班超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
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後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其後行詣相者,曰:「祭酒,布衣諸生耳,而當封侯萬里之外。」
超問其狀,相者指曰:「生燕頷虎頸,飛而食肉,此萬里侯相也。」久之,顯宗問固:「卿弟安在?」固對:「為官寫書,受直以養老母。」帝乃除超為蘭台令史。後坐事免官。十六年,遣與從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廣奉超禮敬甚奮,後忽更疏懈。超謂其官屬曰:「寧覺廣禮意薄乎?此必有北虜使來,狐疑未知所從故也。明者睹未萌,況已著邪?「乃召侍胡詐之曰:「匈奴使來數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狀。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眾曰:「善。「初夜,遂將吏士往奔虜營。
會天大風,超令十人持鼓藏虜舍後,約曰:「見火然,皆當鳴鼓大呼。「餘人悉持兵弩夾門而伏。超乃順風縱火,前後鼓噪。虜眾驚亂,超手格殺三人,吏兵斬其使及從士三十餘級,余眾百許人悉燒死。超於是召鄯善王廣,以虜使首示之,一國震怖。
三、出處
東漢范曄《後漢書·班超列傳》
(5)筆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文學常識
班超投筆從戎是歷史的美談。後來他果真率領30多人奔赴西域制止了匈奴對鄯善的挑撥,鞏固了漢在西域的統治。在西域活動前後達31年,封為定遠候,如願以償。後人用《投筆從戎》來形容文人從軍和棄文就武。投:扔掉。指棄文從武,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抱負。
二、主人公簡介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
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不甘於為官府抄寫文書,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
在三十一年的時間里,收復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回歸,做出了巨大貢獻。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世稱「班定遠」。
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邁請求回國。永元十四年(102年),抵達洛陽,被拜為射聲校尉。不久後便病逝,年七十一。死後葬於洛陽邙山之上。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班超位列其中。
班超個人作品
《全後漢文》有《請兵平定西域疏》、《上書求代》、《上言宜招慰烏孫》、《敕吏田慮》、《答任尚書》。
定遠侯
班超因功被封為定遠侯,他的封地在今陝西漢中鎮巴縣,該縣在清朝以前隸屬於西鄉縣時曾設「定遠廳」即源於此。而定遠侯後亦喻稱駐守或出使西北邊疆地區的使者﹑大臣等。
㈥ 收筆的時候 用文言文怎麼說
現代文:收筆的時候。
古文:擱筆之際。
注,古人是用毛筆寫字的,寫完了會把毛筆擱在筆架上,以免墨汁染臟其他物件。所以收筆也叫擱筆。
㈦ 誰能給我一支筆用古文翻譯
(現代文)誰能給我一支筆
(古文)那個能與吾一支筆
㈧ "筆尖"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筆尖:筆用於寫字的尖端部分。
筆尖的說法,是元代以後出現的。如,元 王惲 《滕王蝶蟻圖》詩之三:「粉香金翠夢能甜,細寫春悰入筆尖。」再早,古文中對「筆尖」的稱呼有毫端、筆端、鋒毫、筆鋒等。
《韓詩外傳》卷七:「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 這里的「三端」,實際上就是後人說的「尖」:筆尖、鋒尖、舌尖。
筆尖除了本義外,只引申為寫作、創作、文辭,沒有更多的義項。
㈨ 文言文中筆握代指什麼
指用手握著筆
㈩ 筆雖然很便宜用古文怎麼說
筆雖然很便宜
筆雖甚賤
《網路文言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