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文言文
英文名稱:Literary Chinese
代表作家:屈原、司馬遷、歐陽修
代表作品:《離騷》、《醉翁亭記》、《出師表》
基本風格:言簡意賅
創作年代:古代
記載:竹簡、絲綢等物
❷ 這是什麼文言文!
書名:《貞觀政要》作者:吳兢
……
往者貞觀之初,率土荒儉,一匹絹才得粟一斗,而天下帖然。百姓知陛下甚
憂憐之,故人人自安,曾無謗讟。自五六年來,頻歲豐稔,一匹絹得十餘石粟,
而百姓皆以陛下不憂憐之,咸有怨言,以今所營為者,頗多不急之務故也。自古
以來,國之興亡不由蓄積多少,唯在百姓苦樂。且以近事驗之,隋家貯洛口倉,
而李密因之;東都積布帛,王世充據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向
使洛口、東都無粟帛,即世充、李密未必能聚大眾。但貯積者固是國之常事,要
當人有餘力,而後收之。若人勞而強斂之,竟以資寇,積之無益也。然儉以息人,
貞觀之初,陛下已躬為之,故今行之不難也。為之一日,則天下知之,式歌且舞
矣。若人既勞矣,而用之不息,儻中國被水旱之災,邊方有風塵之警,狂狡因之
竊發,則有不可測之事,非徒聖躬旰食晏寢而已。若以陛下之聖明,誠欲勵精為
政,不煩遠求上古之術,但及貞觀之初,則天下幸甚。
……
❸ 什麼是文言文句
文言文句式總分兩大類: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為: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判斷句四大類,而倒裝句又分為:賓語前置句、狀語後置句(介賓短語後置句)、定語後置句、主謂倒裝句(謂語前置句)四類。
編輯本段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⑤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遺恨也。 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將項燕。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⑥非死,則徙爾。 ⑦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⑧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⑩我乃楚狂人,風歌笑孔丘。 3.採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編輯本段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秀,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於時,學於余。 ⑤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❹ 什麼是文言文,什麼是白話文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大文學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白話文又稱語體文、俗語,指的是以現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它是相對於文言文而說的。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
(4)什麼是文言文擴展閱讀:
白話文特點
白話文,淺顯通俗,在語言上,生動、潑辣、粗獷、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表現力。綜觀「五四」白話文運動,它廣泛吸收了西方的詞彙資源、語法結構,在語言、文字、思想等多層面展開,這場運動不只是「語言內部的自足變革」,它同整個思維觀念的革新及國家現代化運動緊密聯系。「白話」與「文言」的較量,很大層面上也是兩種不同價值體系與社會意識形態的撞擊。
❺ 什麼是古文
古文
古文是指春秋戰國及其以前古書上的文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把古文與大篆相提並論,說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稱。
由於古人無筆墨,於是就用竹簽點漆,在竹筒上寫字,稱為書契文,亦叫竹簡書。因竹硬漆膩,書寫不流利,寫出的字頭粗尾細,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書或蝌蚪文。凡是竹簡漆書,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他頡所書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經》、《論語》、《春秋》、《尚書》、《周禮》、《呂氏春秋》、《孝經》等等古書上的文字,是比較早的筆書文字。
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魏晉以後駢儷文盛行,講究對偶,句法整齊而文詞華麗。北朝後周蘇綽反對駢體浮華,仿《尚書》文體作《大誥》,以為文章標准體裁,時稱「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語言寫作文章。其後,至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主張恢復先秦和漢代散文內容充實、長短自由、朴質流暢的傳統,即稱這樣的散體文為古文。韓愈《題歐陽生哀辭後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師說》說:「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稱,並為後世所沿用。唐代優秀的古文家,雖以復古為號召,卻富有革新精神。他們既犟調「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並崇尚創造,主張「惟古於詞必己出」、「文從字順各識職」(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他們所作的古文,實際上是一種新型散文,從當時口語中提煉而成為一種新的書面語言,有自己的個性與時代現實性,也有部分較為艱深僻澀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導「文必秦漢」的何景明說:「夫文靡於隋,韓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韓」(《與李空同論詩書》),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韓愈的所謂古文與先秦漢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繼承又有所創新的。
對古文的了解可參見<古文觀止>:http://www.qualiwaychina.com/andy/guwen.htm
古典文學網:http://www.tianyabook.com/gudian.htm
❻ 什麼叫做文言文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差異微乎其微。
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文學大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拓展資料:
文言文的常見虛詞:
而:表並列、遞進、承接、轉折、假設、修飾、因果關系。且:相當於「啊」
何:什麼;怎麼樣;哪裡;多麼;為什麼;怎麼;啊;通「呵」,喝問。若:如同,像
乎:表疑問;相當於「嗎」;表感嘆;表祈使或命令,相當於「啊」「呀」 。所:也
乃:你,你的;他的;此,這;這樣,如此。
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難道;怎麼。
常見的虛詞還有:也、則、以、者、因、之、為、於、兮、焉、與、莫等。
❼ 古文里將是什麼意思
1、扶持,扶助 [support]
將,扶也。——《廣雅》
白話釋義:將,扶持的意思。
2、奉行,秉承 [follow]
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元結《賊退示官吏》
白話釋義:使臣們奉皇命來收租稅,難道還不如盜賊的心肝?
3、 送行 [send]
耒者弗迎,去者弗將。——《淮南子·詮言》
白話釋義:末的人不去迎接,去的不帶。
4、攜帶 [bring]
將家就魚麥,歸老江湖邊。——元結《賊退示官吏》
白話釋義:帶領家小去到魚米之鄉,歸隱老死在那江湖之邊。
組詞如下:
即將、裨將、中將、闖將、激將、健將、宿將、將才、將近、大將、將指、輸將、將帥、將要、上將、小將、將令、門將、干將、將養、將就、武將、將門、准將、方將、將官、將軍、虎將、主將、老將、
(7)什麼是文言文擴展閱讀
字形演變
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將,帥也。從寸,醬省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將,軍隊最高統帥。字形採用「寸」作邊旁,採用省略了「酉」的「醬」作聲旁。
組詞解釋:
1、即將:將要;就要。
龐瑞垠 《我們還會相逢》:「既然我即將回國,而他又是促使我非回去不可的因素,我覺得應當一無保留地告訴你。」
2、裨將:副將。
沈從文 《從文自傳·我的家庭》:「當庚子年 大沽 失守,鎮守 大沽 的 羅提督 自盡殉職時,我的爸爸便正在那裡作他身邊一員裨將。」
3、中將:中等才能的將領。
4、闖將:明 末農民起義領袖 李自成 等初起兵時的稱號。
魯迅 《華蓋集·這個與那個三》:「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驅和闖將,大抵是誰也怕得做。」
5、健將:英勇善戰的將領。
❽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2、活用為第一人稱
。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說》
3、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二、用作助詞: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2、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3、定語後置的標志,不譯。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4、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5、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
動詞,譯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❾ 什麼是文言文
古代漢語是與現代漢語相對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運動以前歷代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
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
(9)什麼是文言文擴展閱讀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彙兩方面。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
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的范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