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刻舟求劍文言文閱讀

刻舟求劍文言文閱讀

發布時間: 2020-11-18 21:09:42

1. 刻舟求劍(文言文閱讀答案) 請用《刻舟求劍》中的原文回答那個楚國人可笑在哪裡

舟已行矣(yǐ),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2. 刻舟求劍的文言文練習及答案

原文
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節選自《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
有個想乘船渡江的楚國人,他的劍從船上掉在水裡。他急忙在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從雕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尋找劍。船已經前進,但是劍不會隨船前進,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刻舟求劍 漫畫
注釋
1.涉--渡,由後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語後置的標志。 3.其--他的,代詞。 4.自--從。 5.墜--掉,落。 6.於--在,到。 7.遽--立刻,急忙,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詞,這兒。 10.吾--我的。 刻舟求劍 漫畫
11.之--結構助詞,不譯。 12.所從墜--從劍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詞。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劍,代詞。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這樣。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迷惑,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主要批評
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以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展的事物,必將導致錯誤的判斷。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
揭示道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能憑主觀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條。情況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就會失敗。告誡人們不能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
ipan助人為樂是一種美德

3. 文言文《刻舟求劍》正確停頓

用空格復代錶停頓,大體如下:
楚人 有制 涉江者,其劍 自舟中 墜於水,遽(jù)契(qì)其舟,曰 :"是 吾劍 之所從 墜。"舟止,從 其所契者 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是: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裡。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船而前進。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你可以根據譯文感覺出來

4. 刻舟求劍的文言文的翻譯

「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不譯.其劍自舟墜於水,求劍若此,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舟止,立即.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遽(jù)契(qì)其舟.是--指示代詞,匆忙,停止,糊塗。「不亦.從其所契者.之--代詞。
9。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涉--本指徒步過河!
譯文
【譯文】
有一個渡江的楚國人.若--像,其。」船停止以後.自--從。
19:(指示代詞)那,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18.:他的.是吾劍之所從墜--這里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不是很糊塗嗎,而劍不行。
16.墜--掉下,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17,這兒。船已經向前行駛了很遠,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裡.求--尋找:也。
13。
12。
15,像這樣去找劍。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個記號:「是吾劍之所從墜,其,之.止。
4:他.,不亦惑乎.契--用刀雕刻.行,曰.亦,而劍卻不會和船一起前進,此指渡過,說。
14,迷惑。
3.。
8.遽--急忙。
7,其。
11?
注釋
1:助詞:前進?惑..【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楚--周代國名,代「劍」.遽契其舟。
2:動詞。舟已行矣。
5,這個人從他所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
10.是吾劍之所從墜

5. 刻舟求劍文言文全篇翻譯

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節選自《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來後,他便從自己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尋找劍。
船已經向前走了,而劍沒有,像這樣找劍,豈不是太糊塗了嗎?
寓言故事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6. 刻舟求劍 文言文 翻譯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注釋

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時間很緊迫。
契——音氣,動詞,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這里是對事物感到糊塗不理解的意思。
呂氏春秋——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是秦國的宰相呂不韋的賓客們合編的。全書的內容較雜,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學說,共分八覽、六論、十二紀。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裡,他就在船幫上刻下一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裡去找劍。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評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7. 文言文刻舟求劍的意思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翻譯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裡。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船而前進。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編輯本段]【出 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編輯本段]【近義詞】
守株待兔、墨守成規
鄭人買履、表水涉澭
[編輯本段]【反義詞】
看風使舵、見機行事
[編輯本段]【注 釋】
1.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2.自--從。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時間很緊迫。
4.契--音氣,動詞,用刀子雕刻。
5.是--這兒。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塗嗎?惑,迷惑,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7.墜--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如果。
10.是吾劍之所從墜--這里是我的劍墜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
12.求--找
刻舟求劍的意思
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比喻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成語詞典中注音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故事大意是:有一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塗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刻舟求劍是一個貶義詞,並列式短語,為「刻舟」和「求劍」兩個動賓短語構成的並列短語,在句子中可以作謂語、定語或者狀語。
刻舟求劍的近義詞是墨守成規 ,反義詞有見機行事
相關作品:刻舟求劍文言文閱讀及賞析
[編輯本段]【詞性】
中性詞
[編輯本段]【含義】
比喻一個人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編輯本段]【成語舉例】
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膠柱鼓瑟了!(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

8. 刻舟求劍文言文翻譯

翻譯: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邊上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劍。 船已經前進了,但是劍不會隨船前進,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涉:過,渡。者:……的人,定語後置的標志。遽(jù):立即,匆忙。此:這樣。於:到。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篇》

(8)刻舟求劍文言文閱讀擴展閱讀

此篇闡述了應當明察當今形勢,因時變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以發展的觀點向秦國的統治者說明,法令制度的制定應從當時的社會實際出發,並隨著客觀形勢的變化而與時俱進。

全文語句工整,語氣明快,圍繞中心反復申說,有論有斷,同時穿插寓言故事,使文章顯得氣勢充沛,活潑生動。

作者思想成就:

呂不韋認為,自己身為強秦相國,比上述諸人自愧不如,因此也招賢納士,對前來跟隨的門客禮遇有加,給予厚待,欲與上述名士的門客相競。

當時各國名士又常以所養賓客能著書立說為榮,所以呂不韋也命門客編纂其所知見聞,一部輝煌的集體創作橫空出世,後以他的名義發表,這就是《呂氏春秋》。

呂不韋編著《呂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國綱領,又給即將親政的秦始皇提供了執政的借鑒。

可惜,由於呂不韋個人的過失,使秦始皇對這部書棄而不用,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呂氏春秋》的價值逐漸為後人領悟,成為了解戰國諸子思想的重要資料。

9. 刻舟求劍(文言文)全部解釋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jǜ)鍥(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解 釋】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裡。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船而前進。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寓 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迷信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地點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靈活有變。
【出 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注 釋】
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自--從。
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時間很緊迫。
契--音氣,動詞,雕刻。
是--這兒。
不亦惑乎--不是佷糊塗嗎?惑,迷惑,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墜--落。
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若--如果。
是吾劍之所從墜--這里是我的劍墜落的地方。
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

熱點內容
畫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1-09 13:29:46 瀏覽:224
焊接怎麼焊接 發布:2025-01-09 12:12:03 瀏覽:783
滬江教育上市 發布:2025-01-09 11:05:30 瀏覽:187
床墊多少錢 發布:2025-01-09 09:54:56 瀏覽:32
吳曉梅老師 發布:2025-01-09 09:53:29 瀏覽:788
寧夏安能生物 發布:2025-01-09 09:43:06 瀏覽:108
河南省高校教師 發布:2025-01-09 09:37:36 瀏覽:596
驪威怎麼樣 發布:2025-01-09 09:32:09 瀏覽:504
教師閃光點 發布:2025-01-09 09:29:56 瀏覽:890
對老師說些什麼 發布:2025-01-09 09:05:37 瀏覽: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