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孝文言文

孝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18 15:11:09

Ⅰ 搜幾個關於孝的文言文

東漢陸績,字公紀。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卧冰求鯉
原文
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譯文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Ⅱ 古文:孔子論"孝" 翻譯 急~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後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Ⅲ 《陳某孝順》文言文解釋

白話釋義:

吳郡人陳某,在家裡非常孝順。他母親喜歡吃鍋巴,陳某在郡里做主簿的時候,總是收拾好一個口袋,每逢煮飯,就把鍋巴儲存起來,等到回家,就帶給母親。

後來正值孫恩賊兵侵入吳郡,內史袁山松馬上要出兵征討。這時陳主簿已經積攢到幾斗鍋巴,來不及回家,便帶著(鍋巴)隨軍出征。

雙方在滬瀆開戰,袁山松打敗了,軍隊潰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澤地帶,沒有吃的,多數人餓死了,唯獨陳主薄靠鍋巴活了下來。

原文:

吳郡陳某,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陳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輒佇錄焦飯,歸以遺母。後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君即日便征。

陳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戰於滬瀆,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飢死,陳獨以焦飯得活。

此文出自西漢干寶所寫的《搜神記》。

(3)孝文言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干寶(約282年―351年)字令升,新蔡(今河南省新蔡縣)人,後遷居海寧鹽官之靈泉鄉(今屬浙江)。東晉文學家、史學家。

干寶自小博覽群書,晉元帝時擔任佐著作郎的史官職務,奉命領修國史。後經王導提拔為司徒右長史,升任散騎常侍。

除精通史學,干寶還好易學,這為他後來撰寫《搜神記》奠定基礎。《搜神記》是部志怪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被稱作「中國志怪小說的鼻祖」。

所謂志怪小說,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六朝人之志怪,卻大抵一如今日之記新聞,在當時並非有意做小說。」它記錄了一大批古代的神話傳說和奇聞異事,內容生動豐富,情節曲折離奇,藝術價值很高。

干寶出身於官宦之家,他的祖父干統是三國時期東吳官員,官至奮武將軍,封都亭侯;父親干瑩亦是東吳官員,官至丹陽縣丞。

干寶從小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憑借才氣受到朝廷的徵召授職,擔任佐著作郎。建興三年(315年),干寶因參與平定杜弢之亂有功,朝廷賞賜給他關內侯的爵位。

據史料記載,自西晉永嘉元年(307年),干寶初仕鹽官州別駕(刺史的從吏官),後因劉聰、石勒之亂,西晉亡,東晉立,南北對峙,干寶舉家遷至海寧鹽官靈泉鄉(今浙江海寧黃灣五豐村與海鹽澉浦六忠村的交界處)。

永嘉四年(310年),父卒,葬澉浦青山之陽,干寶為父守孝。至三世時,遷至梅園(今浙江海鹽通元)。

建武元年(317年),當時是東晉建立初期,沒有設置史官,中書監王導上書說:「大凡帝王的事跡,必定要記載下來,寫成典籍,永遠流傳後世。

宣皇帝平定四海,武皇帝順應天命,接受曹魏的禪讓,大功大德,足以同古代聖君賢王相比,但他們的傳紀不見於朝廷府庫,他們的恩德未被譜寫成樂歌。

陛下聖明,為一代中興之君,應著手建立國史,撰寫帝王本紀,上陳祖宗的偉績,下記將相輔佐之功,務必照實記述,為後代樹立准則,滿足舉國的願望,使人神歡愉,這無疑是天下長治久安的根本。因此應設置史官,詔令佐著作郎干寶等逐步撰寫集錄。」

晉元帝司馬睿採納此建議。於是,干寶開始負責國史的撰寫。當時干寶因家庭貧困,請求出任山陰(今浙江紹興)縣令,後改任始安(今廣西桂林)太守。

Ⅳ 文言文《啞孝子》中啞孝子「孝」體現在哪

原文:崔長生,生而啞,性至孝;人呼「啞孝子」。孝子既啞,左手復攣,傭工養其夫母回。後鄉里大答飢,孝子行乞於外,人憫之,遺以糟糠,受而納諸簞,自掘野草以食。歸則扶其跛父病母於芧檐下,盡傾簞中物敬父母,父母賴以活。一日,途見故紙,中有遺金,守待失者而不得。月余,未見有求者,及易豬飼之。豬蕃息,遂為父母備棺。孝子待人,誠而信。父母先後卒,哭之慟,棺葬於野,後不知孝子所之。

「啞孝子」生下來就喑啞,品行很孝順,鄉里人稱贊他為「啞孝子」。他不僅天生喑啞,而且左手蜷曲,靠做傭工來養活父母。後來鄉里發生了一次大飢荒,他在外行乞,別人憐憫他,就給他糟糠,但是他收下後把它們放到食具中留著,自己反而去挖掘野草來吃。回到家中後,就把他的殘疾的父親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食具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這些食物維持生存。
一天,他在路上看見了一堆廢紙,(發現)裡面有別人遺失的財物,沒等到失主。一個月以後,(仍然)沒有等到來領取的人,他就用錢買了一頭豬飼養,豬下仔後,於是就給父母准備棺材。他待人誠實守信,父母先後去世,他傷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們葬在了荒山,後來不知道啞孝子到那裡去了。

Ⅳ 古文「孝」是什麼意思

1. 對父母盡心奉養並順從:~敬。~廉(a.中國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子;「廉」指廉潔的人;b.中國明、清兩代對舉人的稱呼)。~道。~子賢孫。 2. 居喪的事:守~。吊~。 3. 喪服:戴~。~衣。 4. 姓。

Ⅵ 關於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詩歌或文言文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莊子)

3、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兩人,更相為命。(李密)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5、將出牽衣送,未歸倚閣望。(黃遵憲)

尊老愛幼能使家庭更加和睦

1、子孝父心寬。(陳元靚)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孝經·聖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事親以敬,美過三牲。——摯虞
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內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蘇轍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李毓秀
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陳宏謀
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周秉清
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周秉清
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廬

Ⅶ 古文中孝的本義是什麼急啊!!!!!!

服喪,多指為家中尊長服喪。也指喪服作形容詞:對父母孝順。
作名詞

Ⅷ 關於孝的古文風的句子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
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勸孝歌》
母稱兒干卧,兒屎母濕眠。《勸孝歌》
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勸孝歌》
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勸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
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兒語》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唐〗韓愈
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錦》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
母親,人間第一親;母愛,人間第一情。字嚴
世上惟一沒有被污染的愛——那便是母愛。字嚴
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
父之美德,兒之遺產。字嚴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對聯》
有子且勿喜,無子固勿嘆。〖唐〗韓愈
人見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格言聯璧》
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聯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詩經》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
婦不順也。 〖南北朝〗顏之推
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呂公著
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 《格言聯璧》

Ⅸ 孝老的文言文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現代漢語的意思是: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

Ⅹ 自寫以孝為話題的文言文

送你一篇我寫的,說的是「不孝」。
《風水》
山陰兄弟張伯、張仲,早年相繼與父母析居,自此不相吊慶。
前年喪妣,一應治喪事,其父一人自為之,兄弟似無聞無睹。今父新喪,伯仲各請道士設幽醮於庭。繼而分以重金聘堪輿風水先生,爭相卜地厚葬。兩家所聘風水先生,各為一方高士,早有杯葛,籍此相互鬥法,一言東南有瑞氣,當封侯;一言西南有祥雲,當拜相。紛執不下。
出殯日,村人舁棺至南口,因東西相持,兩眾夥大打出手。舁夫久而不堪其負,委柩於路側,伯仲亦於路口各設靈帳以醮。時甫交秋,三五日,屍腐生蛆蟲,紛紛墜地,遐邇不堪奇臭,鄰里深責之。況兄弟角力既久,頗感疲乏,有懈意。於是,伯、仲合筵,重金啖二風水師,望再卜。二風水師囊滿意得,經「合議」,共指今停棺處即「龍鳳地」也。兄弟姑妄信之,就地葬。墳既合,言有青煙氤氳而生。後伯得一子,官至二品;仲生一女,嫁世閥,博一品誥命。「龍鳳地」名聲得著,村夫爭相競為墓,日既久,大路口成亂葬崗也。
某官,祖輩為農,家境貧寒,常不能全齊衣褲。其父為人精明,適逢聯產承包,以養母豬售仔博小有,供某讀至碩士,得以外地為官。然某不思父恩,屢過家門不入。某娶妻生子,其母往探視。某嫌母生相難堪,但逢有客,輒禁母行於內室。母與子婦偶言及某幼時趣事,竟遭某毒打且驅之。母歸家白於翁,翁性躁,一病不起,嗚呼!某得噩耗,竟千里奔喪,同行數車,皆風水師也。至家,某並無戚容,隨風水師踏遍青山。後卜得一地,為一茶林。茶林主人乃一富商,雖某出金極昂,彼未嘗動容。相持既久,某曰:「便如何,尊主當開價。」茶商以言激之曰:「非某數免言。」意在令某知難而退也。某亦激之曰:「敢簽約乎?」曰:「然。」約既成,某即返城籌措,未久,諧矣。
翁既葬,某未及別母,偕眾風水師絕塵而去。未久,媼得子婦電告:「速來。襁褓兒病危,婦已無能持之矣!蓋因葬父所耗過巨,無可如何,官人監守自盜,月前『不官』矣!」
蘄州周子衡,家殷實無憂。美中不足者,惟逾四十而無子。居之左近有蘭若,屢進香布施,冀求一賜,然屢無應驗,心有不忿。一日,得抽上簽,喜,詢諸老和尚。和尚釋之曰:「好簽!爾福祿財氣占盡矣!」周曰:「何以無子嗣?」和尚曰:「有無嗣續,當知汝前緣債孽。前世人欠汝者不得還,今世人為汝子以還之;前世汝欠人者不得還,今世人為汝子以討之。為人子者,或還債,或討債,因果輪回,生生不息。故汝前世不欠人,人亦不之欠,無因便無果,何來子嗣?」
亂曰:「佛家論因果報應,堪輿求墳山貫氣。觀今世之人:得官得財者,不思官之所本,不憶財之所來,概曰祖墳冒煙也。然憤憤不平者,每言善惡有報,待時辰一到,一定要報。究其所以,兩者皆妄也!為貪官者,迷風水之說,衷心祈禱好運長久;為庶民者,信報應之言,切齒靜待貪官遭變。然,因果報應,尚有勸善之意;墳山貫氣,實屬無稽之談。施仁得仁,施義得義,立身之本也。於不仁不義之徒,撻之笞之,方可樹人間正氣。」

熱點內容
英語練習題四年級 發布:2025-01-11 02:48:46 瀏覽:166
江西教師招聘信息 發布:2025-01-11 02:17:51 瀏覽:527
師德有感 發布:2025-01-11 02:03:11 瀏覽:366
文言文和白話文的區別 發布:2025-01-11 00:50:22 瀏覽:843
教師教學日記 發布:2025-01-11 00:19:00 瀏覽:708
軒轅劍數學 發布:2025-01-10 23:23:31 瀏覽:683
國泰君安2016暑期 發布:2025-01-10 22:30:34 瀏覽:624
師德錘煉典型案例 發布:2025-01-10 21:48:58 瀏覽:6
使徒的氣息有什麼用 發布:2025-01-10 21:42:23 瀏覽:748
東營泰貝爾化學科技有限公司 發布:2025-01-10 19:59:16 瀏覽: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