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畫文言文

畫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18 21:34:11

① 翻譯古文,關於畫的

原文:
三間茅屋,十里春風,窗里幽蘭,窗外修竹。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沒沒墨墨,絕不知樂在何處。
惟勞苦貧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閉柴扉,掃竹徑,對芳蘭,啜苦茗,時有微風細雨,潤澤於疏籬仄徑之間;俗客不來,良朋輒至,亦適適然自驚,為此日之難得也。
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譯文:
三間茅屋,十里春風,從窗里遙望山上幽竹,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卻不懂得,真是令人遺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無點墨的人,身處如此情景,他們更是不懂樂在何處.
只有那些勞苦之人,忽然有10幾天的閑暇時光,才會關上柴門,掃凈小路,面對芬芳的蘭花,品著苦茶,有時微風細雨,滋潤著籬笆和小路。沒有煩人的俗事,面對知心的好友,為有這樣難得的閑適的日子而感嘆。
所以我畫蘭花竹子石頭,是用來慰勞那些勞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貪圖享受的人享用。

② 每幅畫用文言文怎樣說

每個——諸/列席/各
畫——直接說或代稱「丹青」
即:諸畫/各丹青

③ 用文言文稱贊別人畫畫好

憑誰妙筆,橫掃素縑三百尺。

④ 關於國畫的文章文言文

宗炳《山水畫序》
聖賢暎於絕代,萬趣融其神思。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熟有先焉。聖人含道暎物,賢者澄懷味像。至於山水,質有而靈趣,是以軒轅、堯、孔、廣成、大隗、許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稱仁智之樂焉。夫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不亦幾乎?余眷戀廬、衡,契闊荊、巫,不知老之將至。愧不能凝氣怡身,傷砧石門之流,於是畫象布色,構茲雲嶺。 夫理絕於中古之上者,可意求於千載之下。旨微於言象之外者,可心取於書策之內。況乎身所盤桓,目所綢繚。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也。 且夫昆侖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里,則可圍於寸眸。誠由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今張絹素以遠暎,則昆、閬之形,可圍於方寸之內。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是以觀畫圖者,徒患類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勢。如是,則嵩、華之秀,玄牝之靈,皆可得之於一圖矣。 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雖復虛求幽岩。城能妙寫,亦城盡矣。 於是閑居理氣,拂觴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不違天勵之藂,獨應無人之野。峰岫嶢嶷,雲林森眇。

歐陽修《七賢畫序》:

某不幸,少孤。先人為綿州軍事推官時,某始生。生四歲,而先人捐館。某為兒童時,先妣嘗謂某曰:「吾歸汝家時,極貧,汝父為吏至廉,又於物無所嗜,惟喜兵客,不計其家有無以具酒食。在綿州三年,他人皆多買蜀物以歸,汝你不營一物,而俸祿待賓客,亦無余已。罷官,有絹一匹,畫為《七賢圖》六幅,此七君子,吾所愛也。此外無蜀物。」後先人調泰州軍事判官,卒於任比某十許歲時,家益貧,每歲時,設席祭祀,則張此圖於壁,先妣必指某曰:「吾家故物也。」

後三十餘年,圖亦故,某忝立朝,懼其久而益朽損,遂取《七賢》,命工裝軸之,更可傳百餘年,以為歐陽氏舊物,且使子孫不忘先世之 清風,而示吾先君所好尚。又以見吾母少寡而子幼,能克成其家,不失舊物。蓋自先君有事後二十年,某始及第。今又二十三年 矣。事跡如此,始為作贊並序。

中國古詩詞和中國畫雖相得益彰,各有千秋,但在意境上都強調在一片虛無飄渺之中營造出含意不盡的無窮妙境,它們之間的這種相通性,造就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通達之感。詩畫本一體,自然而天成,以詩作畫的閑情,為畫題詩的逸致使中國古詩詞與中國畫融合成為可能,並且以此為追求創造出更高的藝術價值。

⑤ 畫畫用古文怎麼

丹青

一、畫畫[ huà huà ]

釋義:繪畫,是指用筆、板刷、刀、墨、顏料等工具材料,在紙、紡織物、木板、牆壁等平面(二度空間)上塑造形象的藝術形式。

二、丹青[ dān qīng ]

釋義:

1、繪畫,作畫,畫畫。

2、丹砂和青雘,可作顏料。

3、紅色和青色。亦泛指絢麗的色彩。

4、指畫像;圖畫。

5、畫工的代稱。

出處: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白話釋義:你畢生專攻繪畫不知老之將至,榮華富貴對於你卻如空中浮雲。

(5)畫文言文擴展閱讀

畫畫近義詞:繪畫

繪畫[ huì huà ]

釋義:

1、造型藝術之一。用筆等工具和墨、顏料等材料,在物質平面上繪制可視的形象。根據材料、技術、題材的不同可分為不同的畫種。常見的有中國畫、油畫、年畫、連環畫、宣傳畫、版畫等。

2、作畫。

3、圖畫。

出處:沈從文 《從文自傳·預備兵的技術班》:「若機會許可他上外國去學藝術,在繪畫方面的成就,會成一顆放光的星子。」

⑥ 善於畫畫用文言文怎麼說

善畫 或者 習畫
都可以。
望採納!

⑦ 畫馬 文言文 翻譯

一、譯文

山東臨清的崔生,家中簡陋貧窮,院牆破敗不堪。崔生每天早晨起來,總看見一匹馬躺在草地上,黑皮毛,白花紋,只是尾巴上的毛長短不齊,像被火燎斷的一樣。把它趕走,夜裡又再回來,不知是哪裡來的。

崔生有一位好友在山西做官。崔生想去投奔他,苦於沒有馬匹,就把這匹馬捉來拴上韁繩騎著去,臨行前囑咐家人說:「如果有找馬的,就說我騎著去山西了。」

崔生上路後,馬一路急馳,瞬間就跑了一百多里路。到了夜裡馬不大吃草料,崔生以為它病了,第二天就拉緊馬嚼子,不讓它快跑,但馬卻亂踢著嘶叫不已,口噴著沫,同昨天一樣雄健。崔生便任它賓士,中午便到達山西。此後,崔生時常騎著馬到集市上,看到的人無不稱贊。

晉王聽到消息,用高價買這匹馬。崔生怕丟馬的人來找,不敢賣。住了半年,也沒人找馬,崔生就以八百兩銀子賣給了晉王府,自己又從集市上買了一匹健壯的騾子騎著回家。

後來晉王因為有急事,派遣校尉騎著這匹馬到臨清。剛到臨清,馬跑了,校尉追到崔生東鄰家,進了門,卻不見馬,便向主人索要。主人姓曾,說確實沒有見過馬。等進到主人的房裡,看見牆壁上掛著趙子昂的一幅畫馬,

其中一匹毛色很像那匹馬,尾巴上的毛被香頭燒了一點,這才知道,那匹馬原來是畫上的馬成妖了。晉王的校尉因為難復王命,就告了姓曾的。這時崔生有了賣馬的錢,家中居積盈萬,自願找姓曾的賠償馬錢,交付校尉回去復命。姓曾的很感激崔生的恩德,卻不知道崔生就是當年賣馬的人。

二、原文

臨清崔生家屢貧,圍垣不修,每晨起。輒見一馬卧露草間,黑質白章;惟尾毛不整,似火燎斷者。逐去,夜又復來,不知所自。崔有好友官於晉,欲往就之,苦無健步,遂捉馬施勒乘去,囑家人曰:「倘有尋馬者,當如以告。」

既就途,馬騖駛,瞬息百里。夜不甚餤芻豆,意其病。次日緊銜不令馳,而馬蹄嘶噴沫,健怒如昨。復縱之,午已達晉。時騎入市廛,觀者無不稱嘆。晉王聞之,以重直購之。崔恐為失者所尋,不敢售。

居半年,無耗,遂以八百金貨於晉邱,乃自市健騾歸。後王以急務,遣校尉騎赴臨清。馬逸,追至崔之東鄰,入門不見。索諸主人,主曾姓,實莫之睹。

及入室,見壁間掛子昂畫馬一幀,內一匹毛色渾似,尾處為香炷所燒,始知馬,畫妖也。校尉難復王命,因訟曾。時崔得馬資,居積盈萬,自願以直貸曾,付校尉去。曾甚德之,不知崔即當年之售主也。

三、出處

《聊齋志異》

(7)畫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藉助科舉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

據說,蒲松齡曾為了搜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藉助這個方法,蒲松齡搜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志異》中。

二、作品賞析

《聊齋志異》一書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腐敗、官貪吏虐、豪強橫行、生靈塗炭,都在《聊齋志異》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來自貪官污吏。

三、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

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

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⑧ 有一幅畫叫做花鳥,用文言文怎麼說

有一幅畫叫做花鳥,
用文言文怎麼說
還是花鳥啊,
就兩個字,怎麼變

⑨ 文言文《畫荻學書》怎麼翻譯

文言文《畫荻學書》抄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

⑩ 文言文偷畫的翻譯

譯文:賊人驚慌急迫之間,捧著畫跪下說道「這是小人祖宗的畫像,(我)實在窮得沒辦法了,願將此畫換您的幾斗米。」主人聽了大笑,譏嗤賊人愚笨,將他趕了出去,卻沒有想過要把畫拿來查看查看。待到進了廳堂,(才發現堂上)掛著的趙子昂的名畫不見了。

原文如下:

有白日入人家偷畫者,方卷出門,主人自外歸。賊窘,持畫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窮極無奈,願以易米數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揮叱之去,竟不取視。登堂,則所懸趙子昂畫失矣。

《偷畫》選自清代文學家古典名著小說《子不語》第二十三卷。

(10)畫文言文擴展閱讀

《子不語》成書於乾隆年間,這個時期是清朝國力正值強盛的階段,也是中國封建文化專制嚴重的時代。乾隆皇帝堅持以文治來控制天下百姓的行為和思想,要求「思不出其位」,滿朝官員不敢妄談時政,讀書人不敢輕易著述,對文字帶來禍患的懼怕,使他們在創作上畏首畏尾,一旦有所逾矩,就會付出失去生命的沉重代價。

整個乾隆朝所發動的文字獄是有清一代數量最多、波及最廣、歷時最久的。在前所未有的文化高壓和緊張的社會氛圍下,小說作為街談巷語和道聽途說的「小道之言」,只要不涉及到當朝的政治問題,被查禁的尚屬少數,但這也極大地限制了文言小說的創作題材和風格。一部分文人於是轉向以想像和虛構為特徵的文學創作,如清初出現的《聊齋志異》,對同時期和後期文學作品有著深遠影響。

《聊齋志異》的成功之後,出現了許多模仿之作,這些後起之作便包括了袁枚的《子不語》。與蒲松齡借書抒憤和《聊齋志異》的「托鬼言志」不同,袁枚雖仕途不甚順利,沒有實現心中的預期,但是他一生生活無憂,對人間冷暖的體察感悟自然多是閑情、溫情,而非悲情,袁枚在《子不語》的序言中說:「餘生平寡嗜好,凡飲酒、度曲、樗蒲,可以接群居之歡者,一無能焉。文史外無以自娛,乃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非有所惑也。」

從這可以看出,袁枚創作《子不語》基本上是出於自己的興趣,記錄奇聞異事也多是為了娛樂的需要,為自己和讀者都提供輕松的消遣。

《子不語》的材料多數來自袁枚的親朋好友口述,其次是作者所親歷或目擊加以演繹而成,也有一小部分出自當時官方的邸報或公文,還有採用他人著作的。這些,袁枚都作了交待。如卷一《常格述冤》開頭即註明「乾隆十六年八月初三日,閱邸抄」,卷十三《見娘堡》結尾論「事載姜西溟文集中,韓尚書為之墓」。

熱點內容
做最好的教師 發布:2025-01-08 18:13:28 瀏覽:457
南京教育裝備 發布:2025-01-08 18:05:25 瀏覽:13
人教版一年級下數學 發布:2025-01-08 17:55:59 瀏覽:346
完美的教學讀後感 發布:2025-01-08 16:39:20 瀏覽:678
湖南省教育考試院網站 發布:2025-01-08 15:05:02 瀏覽:436
碰撞英語 發布:2025-01-08 14:50:03 瀏覽:627
化學與調味品 發布:2025-01-08 13:47:51 瀏覽:510
劍網3五毒怎麼樣 發布:2025-01-08 13:16:55 瀏覽:765
一年級上冊語文備課 發布:2025-01-08 13:09:02 瀏覽:921
創通教育 發布:2025-01-08 13:05:18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