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備課
1、縱觀教材,整體把握本冊教材內容,注意季節性較強的內容,可按季節情況適當調整教學進程。 2、 閱讀教學參考用書,補充掌握相關的學科知識。 3、 設計分課時教學方案。課時目標要依據課文內容和學情分析進行准確定位,表述應具體明確,具有操作性。要逐字逐句研讀本課教材文本,了解教材中活動設計安排的意圖,並與教師用書結合起來研讀,確定本課的核心探究活動。 二、備學生要了解學生前概念掌握情況。 不但要了解所任教學生的年齡特徵,而且盡可能預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原有生活與知識基礎。 三、備材料要精心准備有結構的科學材料 這也是科學教學不同與其他學科教學之處。從某種意義上說,准備不準備材料常常反映了一個科學教師是否認真教學的態度,而准備什麼樣的材料則能反映一個科學教師的教學水平。精心准備有結構的科學材料,應該是我們科學教師在仔細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我們最需要費心的一件事。盡最大的努力,准備好材料上科學課,不打無准備之仗,這也是我們科學教師應該做好的一件重要的事,更是備課之中的重中之重。 四、備流程要撰寫教案和預測學生 撰寫教案應從大處著眼,用新課標理念設計教學過程,因為,課堂是動態生成的,科學課的課堂更可能是變化無常。所以,這一教學過程可以是一個個大環節的設想,沒有必要一定寫得多麼詳盡。你也可以參考別人的教學環節,但是,不管怎樣,教師心中要對整堂課的一個個教學環節了如指掌,比如常見的科學課堂一般採用發現問題提出假說實驗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教學結構進行,雖然有的課側重點有差異,但只要教師心中裝著一個個教學環節,那麼整堂課的課堂思路還是會十分清晰的。與這同時,科學教師還要從細微處入手,多為學生著想,盡可能地考慮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力水平,預測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可能會碰到什麼障礙,或許會遇到什麼難題,如果真的出現了,怎麼想辦法去克服?怎麼把學生從歧途中引入正道?等等細節一方面是考驗教師的臨場發揮、課堂駕馭能力,另一方面則是檢驗教師對學生前概念的了解情況,只要我們做到心中有數,我們就能以不變應萬變。
② 小學科學教師如何備課
目前的教學目標都應該是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制定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應該學習的知識內容及學習的程度; 過程與方法目標,制定本節課的學習能使學生哪些能力得到提升,哪些能力得到掌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③ 什麼是小學科學備課中的理論支撐
一、課程性質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
科學素質的培養是義務教育的重要任務。小學科學課程實施探究式的科學教育,通過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從而最有效地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目的。
探究式科學教育,能夠讓學生通過親自收集數據,參與實證、討論和辯論,建構和理解主要的科學概念;體會到人類通過觀察、實驗和推理來獲取正確的知識,並了解科學知識是相對穩定並不斷發展進步的。探究式科學教育,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運用科學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學生有了參與探究活動的親身體驗,也有利於他們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和培養,學會尊重事實,尊重和欣賞不同的意見,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並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有基本的了解。
小學科學課程還應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部分學生在成年以後,會從事與科學技術直接相關的工作。實施探究式的科學教育能夠保護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熱愛,這對他們今後進入高一級學校的學習,以及未來的職業選擇都是至關重要的。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和實踐性的課程。
小學科學課程把探究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學生要在探究過程中理解科學概念,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在活動中學習科學,既是課程內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小學科學課程的活動性表現在強調通過兒童親身經歷科學活動學習科學知識,促進科學態度的發展。
科學探究是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小學階段科學概念的建構強調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實際出發,探究活動盡量與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相聯系。小學科學課程還包括設計與技術的內容,學生可以在理解科學概念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動手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進行解決實際問題的嘗試。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的課程。
小學科學課程的綜合性首先表現在學科內容的綜合上。小學科學課程中,將自然科學各主要領域的基礎內容,包括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知識,綜合在一門課程中,能夠更好地體現自然科學共同的學科背景、思維方式以及學習方法。小學科學課程的綜合性還表現在學習內容與學習經驗的綜合,動手和動腦的結合,以及科學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上。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與其他學科有密切聯系的課程。
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文化也對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語文課程中包含了許多與科學有關的內容以及科學家的故事。科學課程也要求學生運用語言對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表達和交流。科學課程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彙,培養他們語言的准確和精煉,提高他們表達和辯論的能力,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科學和數學學科有著天然的聯系,科學課程特點之一就是定量表達和使用邏輯推理。數學可以在科學探究中作為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學課程又為數學的應用提供了實例。
因此,小學科學課程不僅可以為7~9年級理科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對小學階段其他課程的學習也具有促進作用。
二、課程基本理念
小學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
科學課程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每位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科學教育。無論學生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地區、民族、性別、經濟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或者個體條件的不同,科學課程都應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和發展的機會。
小學科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宗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掌握基礎的科學知識,發展科學思維和語言能力,獲得科學探究的有關技能和方法,培養熱愛科學、善於思考、求真務實、互助合作、保護環境和呵護健康的生活態度,是科學課程的主要任務。
科學課程還要著眼於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會對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科學技術的應用必須考慮科學道德和倫理的選擇。
小學科學課程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
探究式學習不是一種單一的、刻板的教學過程,而是一組具有自己獨特特點的有效教育方法,不僅在科學教育里能夠運用,而且在其他課程的教學中也能發揮很好的作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和科學課程有著天然的聯系,探究是科學家探索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的主要方法。以實證為基礎,運用數據分析和邏輯推理,公開研究結果,接受質疑,不斷更新和深入,正是科學研究的特點。
探究式學習方式的主要特點是學生親自收集和獲取資料和數據,有時也包括運用已經證實的第二手資料;在實證的基礎上進行邏輯推理和思考,聯系自己的經驗和有關的理論,作出判斷和結論;通過交流、討論、辯論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對科學概念的理解,而不僅僅是依靠聽講來接受科學概念。探究式學習需要在教師引導、組織和支持下進行。
小學科學課程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在小學科學課程中也需要採用其他形式的教學方法,如講述、示範、觀摩,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
小學科學課程中,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
近幾十年來學習科學研究揭示了兒童發展和學習過程的許多規律。研究表明,兒童生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強大的學習能力,教育需要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機遇。學習科學研究還表明,只有在學生主動學習的情況下,學習過程才能有效地發生,包括概念的擴展和建構以及錯誤概念的抑制和轉變。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學會調節自身的學習;能夠獨立和合作學習,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並逐漸意識到自身的思維過程和學習的策略與方法,成為一個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學習者。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要充分估計學生的學習能力,保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尊重他們的經驗差異和學習特點,為他們設置合適的學習途徑和評測方法,引導他們主動地探究。
小學科學課程中,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並不意味著學生自發地和自主地探究,更不意味著降低教師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習科學研究不僅揭示了兒童的發展潛能,還證明了學生的學習環境,包括家庭、學校、教師、同伴和社區文化會對學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當學生進入學校以後,教師成為他們學習環境的重要提供者。在探究式學習活動中,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組織和支持作用,讓學生主動而有目的地進行探究式學習。教師需要通過自己的示範和與學生的互動,以及組織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討論和辯論,將學習引向深入。
小學科學課程採用有利於促進學生發展和科學素質形成的評測體系。
對學生學習的評測,為課程目標的實現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評測應有利於學生健康發展,有利於課程各項目標的實現;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評測內容應該是全面的,包括科學素質的各個方面。評測包括對學習的形成性評測和總結性評測,應以形成性評測為主;並考慮採用多種方式和多個主體的評測方法。
三、課程設計思路
小學科學的課程設計和標准制定遵循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有關新課程改革的政策,力求體現科學性、先進性、繼承性和實用性。本標准分為四個部分,包括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准和實施建議,分別闡述了小學科學課程的作用、性質、理念、目標、學習內容、實施建議等方面,體現了整個課程的設計思路。
在前言部分,首先闡述了當今時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國家對公民必須具備的科學素質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近幾十年來,學習科學研究不僅揭示了兒童學習科學的強大潛力,還強調了從小培養兒童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些都是小學科學課程設置的依據。
小學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質的責任,並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決定了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小學科學課程應該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是具有實踐性、活動性和綜合性的課程;並與小學階段的其他課程有著密切的聯系。
課程的基本理念體現了義務教育階段實現教育普遍性和公平性的要求;體現了促進學生科學素質全面發展的要求。同時,將近幾十年來有關學習科學研究的成果,包括探究式教育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圍繞主要科學概念組織教學,運用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方式等新的教育理論,體現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中。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還強調了探究式科學教育並不意味著教師作用的降低,相反地,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過程需要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教師的引導和支持對探究式科學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在課程目標部分,以簡潔的語言表明課程的總目標和四個方面的分目標。目標設置的依據和解釋,已經在前言部分闡述。
內容標准部分是說明課程要求學生學什麼以及達到的程度,共分三個部分:科學知識、設計與技術、科學探究。科學知識是學生學習內容的主要部分,在標准中以概念的形式系統呈現。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三個主要的自然科學領域中選取了21個主要概念,要求學生認識和理解。進一步把主要概念分解成125個比較小的、和實際生活聯系較緊密的概念,在標准中稱之為「分解概念」。對每一個「分解概念」舉例加以說明,並給出學習內容的目標,以便《標准》使用者較容易地理解和實施。概念的陳述以敘述內容為主,即說明「這是什麼」,盡量減少過於抽象的名詞定義。希望學生了解科學並不是空泛的定義,科學來源於生活實際,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服務,以保持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
設計與技術領域代表了科學實踐的重要方面,將其包括在本標準的學習內容之內,對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十分有利的。設計與技術部分包括了3個主要概念,並分解為15個比較小的「分解概念」,也給出了相應的舉例和學習內容目標。
內容標準的第三部分是關於科學探究的學習內容。科學不僅包括知識,還包括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科學探究是科學家獲取新的科學知識的方法,它是一個復雜的、多層面的、多種實現方式的、不斷循環和上升的過程。在學習內容中列出了科學探究的五個要素,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實踐來體驗和了解。
實施建議部分是對如何進行教學實踐的建議。教材和有關教學資源的建設是很重要的,它是標准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中國國土廣闊,各地區情況差別較大,各地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將標准具體運用於教學實踐,這就需要通過教材的編寫者來實現。教師的培訓和發展也要依靠教學資源的建設。教師隊伍的建設對任何教育改革都是最為關鍵的因素。面對中國小學科學教師隊伍的現狀,普遍提高教師的科學素質,重點保證科學教師的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保證其科學教育工作條件又是當務之急。實施建議中還對教學、評價和其他與教學過程有關的支持條件提出了建議。
附錄一給出了科學知識內容標准中學習內容目標欄一項所涉及動詞的說明。附錄二是兩個從目前的教學實踐中優選出來的案例。一個案例採用觀察的方法,另一個案例採用單變數實驗的方法收集實證。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並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能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理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概念,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實、樂於探究的科學態度;發展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
二、分目標
(一)科學知識
1.通過對物質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物質的一些基本性質和基本運動形式,認識物體的運動、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轉換。
2.通過對生命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生命體的主要特徵,理解生物的生命活動和生命周期;認識人體和健康,以及生命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3.通過對地球與空間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環境,知道太陽系的基本概況;了解地球的運動及地球的圈層結構;認識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知道地球是人類應珍惜的家園。
(二)科學探究
1.了解科學探究是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方法,它是科學家通過實證、邏輯推理、創造性思維及交流形成共識的過程。
2.知道通過科學探究形成共識的科學知識在一定階段是正確的,但是隨著新證據的增加,會不斷完善、深入和發展。
3.知道科學探究大體包括的要素:提出和聚焦問題,設計研究方案,收集和獲取證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認識到探究不是模式化的線性過程,而是循環往復、相互交叉的過程。
4.能將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運用於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動。
(三)科學態度
1.對自然現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樂於參加觀察、實驗、製作、調查等科學活動,並能在活動中克服困難,認真完成預定的任務。
2.依據實際證據,勇於發表和說明自己的見解,樂於傾聽不同的意見和理解別人的觀點,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觀點。
3.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地參與交流和討論。對別人的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
4.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四)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1.將學到的科學知識和日常生活中運用的工具、器具、設備相聯系,識別日常生活中科學的應用;了解人們如何運用設計與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以改善人們的生活,並使社會的生產和文化生活方式發生變化。
2.了解人類活動對所在地區自然環境、生活條件以及社會變遷的影響;了解社會需求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強大動力,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力量。
3.利用所掌握的科學知識開始考慮有關正確運用科學技術的倫理問題,知道從事科學技術研究和對科學技術的運用,都必須考慮倫理和道德的取向,認識到自己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上的責任。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一、科學知識
內容標准中的科學知識選自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三個領域,這三個領域是自然科學中的主要領域。從這三個領域中選擇一些適合於兒童學習的主要概念,可以為兒童的繼續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了便於使用者了解標准中所選概念的依據,在表一中列出了三個科學知識領域的主題和核心概念,但它們並不是要求學生在小學階段理解的概念層次。
表一、科學知識領域的主題和核心概念
領域 主題 核心概念
物質科學 物質 物質具有不同的特性、結構和功能,物質的特性取決於它的結構和成分
可以按不同特性對物質進行分類和分離
物質可以以不同形態存在,但是物質不會消失
能量 能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能量之間可以轉換並保持總量的不變
能量可以通過物質以不同的形式傳遞
能量是維持我們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我們需要盡可能地避免浪費能量,並把能量保持在人類可用的形式上
力的作用和運動 物體總以不同形式在運動
運動表現為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位置的變化
力作用於物體會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產生力的作用需要能量
生命科學 生命的主要特徵 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
生物不斷地與周圍的環境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適應環境以維持生存
生物有生命周期,有生有死,通過遺傳繁殖延續後代
生物的分類和生物多樣性 動物需要依靠其他生物供給養分
植物能自養,還能提供人和動物生存需要的氧氣和養分
微生物一般不能用肉眼觀察到
生物進化過程形成了生物多樣性
人類 人類是進化的產物
人與其他動物主要區別在於人有一個具有高級功能的腦,有語言、思想、復雜情感和意志
地球與空間科學 地球與太陽系 太陽系只是宇宙中很小很小的部分,太陽系中的星球按一定的規律運動,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
地球自轉並圍繞太陽運動,因此形成了晝夜和季節
自然環境保護 地球以及圍繞地球形成的獨特圈層構造,包括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提供了人類和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人類活動必須注意保護自然環境
在表二中,列出了要求學生學習的科學知識的內容標准,包括的主要概念共21個,每個序號後的說明是這21個主要概念的表述,要求學生認識和理解。其中,物質科學領域的主要概念有10個,生命科學領域有7個,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有4個。
學生認識和理解這些主要概念,需要從他們周圍熟悉的事實、現象和已有的經驗開始,先建構一些較為具體的概念。標准中對每個主要概念進行了分解,共分解成125個「分解概念」。在這些表格中的第一列是對這125個分解概念的表述;第二列是舉例說明與該概念有關的事實和現象;第三列是學習內容的目標,給出對該概念學習程度的簡要說明,供教學、教材編寫和評測時使用。
④ 小學科學的備課資料哪裡有呢 小學科學五年級復習資料
(不好意思,只有答案)
第一單元:
● 知識再現:
1.適宜的水分、適合的溫度、足夠的空氣
2.實驗組、對照組
3.不同;降水量
4.黑暗、潮濕
5.食物鏈;綠色植物
6.老鼠、蛇;水稻
7.食物網
8.氧氣和食物
9.數量、種類
10.環節;平衡
● 明辨是非: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 √ × × × √ √ √ × √ ×
● 精挑細選: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A B C B B A B C B B C C C
● 我問你答:
1.草
2.食草昆蟲、兔子
3.草→兔→狼 草→兔→鷹
4.迅速增加;狼是兔子的天敵,如果大量減少,兔子的數量將會迅速增加。
● 實驗體會:
1.在課堂上我們做過「綠豆種子發芽是否需要水」的研究實驗,請撰寫該實驗研究計劃。
(1)我們的研究問題: 綠豆種子發芽是否需要水?
(2)我們的推測: 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
(3)實驗需要改變的條件是: 水
(4)實驗保持不變的條件是: 溫度、空氣、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種子
(5)我們的實驗的方法: 讓一組種子得到水,保持濕潤,叫實驗組;讓另一組
種子得不到水,保持乾燥,叫對照組。這個實驗至少要有兩個小組同時進行。
2.課堂上我們做過「蚯蚓喜歡乾燥還是濕潤的生活環境」的研究實驗,請完成下表。
實驗次數 呆在乾燥土壤里的蚯蚓數 呆在盒子中間的
蚯蚓數 呆在濕潤土壤里的蚯蚓數
本
小
組 第1次 1條 1條 8條
第2次 1條 0條 9條
第3次 0條 1條 9條
第4次 0條 0條 10條
實驗結論 蚯蚓喜歡濕潤的生活環境。
3.如果你要做一個生態瓶,那麼你該怎麼做呢?
(1)建造方案: ①找一個透明的大塑料瓶,清洗干凈後剪掉上面一部分;
②在桶底裝入一層淘洗干凈的沙,再裝入大半桶自然水域中的水;
③在桶里種上幾棵水草,在上面放一些浮萍;
④植物存活後,再放入小魚或泥鰍、螺等小動物。
(2)設計圖略。
第二單元:
● 知識再現:
1.光源;亮著的電燈
2.投影;遮擋物
3.直線;30萬千米/秒
4.光的反射
5.凹透鏡、凸透鏡
6.凹透鏡;普里斯特列;凸透鏡
7.光源、熱源
8.不同;黑色
9.有關;快
10.三棱鏡;牛頓盤
● 明辨是非: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 × × × √ × × × × √
● 精挑細選: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A C A A C B A C A B C C B
● 我問你答:
1.(1)能 (2)不能 (3)光是直線傳播的
2.在做過的科學實驗中,自己設計、製作簡易太陽能熱水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實驗體會:
1.①2.5 ②9:30 13:30 ③先由長到短,後由短到長。
2.①不同顏色的紙吸熱本領有什麼不同
②5種;5支
③本實驗中,需要保持公平的條件是什麼?在方框里打「√」。(8分)
□紙的顏色要相同 □紙的大小要相同 □紙袋的大小要相同
□溫度計的型號要相同 □光照的時間要相同 □光線的強弱要相同
□紙的厚薄要相同 □紙的光滑程度要相同
□紙的擺放地點要相同 □紙的擺放角度要相同
④我對實驗的預測:在這些紙中,(黑色糙面)紙的吸熱本領最強,(鋁箔)紙的吸熱本領最弱。按照吸熱本領由強到弱的順序排列依次是:(7分)
( 黑色糙面紙 )→ ( 黑色蠟光紙 )→( 粉紅色紙 ) →( 白色紙 )→( 鋁箔紙 )。
● 資料補充: (此答案僅作參考)
因為光是直線傳播的,物體在光的照射下會產生本影和半影,而發光物體的面積越大,本影就越小,半影就會淡而不見。無影燈將發光強度很大的燈在燈盤上排列成圓形,合成一個大面積的光源,因此能從不同角度把光線照射到手術台上,既保證手術視野有足夠的亮度,同時又不產生明顯的本影,所以取名無影燈。
第三單元:
● 知識再現:
1.高山;平原
2.地殼、地幔、地核;地殼;地幔、地殼
3.汶川
4.風化
5.沙、黏土
6.腐殖質、鹽分
7.土壤
8.侵蝕、沉積
9.冰川、海浪
10.平原
● 明辨是非: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 √ √ × × √ × × × √ ×
● 精挑細選: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C A A C C B C C C B A C C
● 巧手相連:
左邊①連右邊⑤;
左邊②連右邊①;
左邊③連右邊②;
左邊④連右邊③;
左邊⑤連右邊④。
● 我問你答:
1.通過學習和研究,我們已經知道很多力量會改變地球的地形地貌,如果讓你設計和建造家園,你會怎麼做?請說明理由。
答:① 一般不會把房子造在山邊或者把房子造在河邊
② 因為造在山邊容易因山體滑坡而被沖垮,而造在河邊容易受到水患侵害。
六、實驗體會: (30分,第1題11分,第2題6分,第3題13分)
1.課堂上我們做過「溫度對岩石有破壞作用」的實驗,請完成下列內容。
實驗材料: 酒精燈、大理石塊、鑷子、冷水等
實驗步驟: ① 點燃酒精燈;
② 用鑷子夾住石塊;
③ 將石塊放在酒精燈上加熱;
④ 將石塊立即放入冷水中;
⑤ 使石塊冷卻,反復實驗幾次。
實驗現象: 石塊出現裂縫,甚至看到有石屑(小顆粒)掉落。
實驗結論: 冷和熱的作用會使岩石破碎(風化)。
2.請設計實驗證明土壤中有空氣。
實驗器材: 盛有清水的燒杯1個、乾燥土塊1塊
實驗方法: 將乾燥土塊放入盛有清水的燒杯中,觀察實驗現象(會有氣泡冒出)
實驗結論: 說明土壤中含有空氣。
3.影響對土地侵蝕的因素有哪些?請選擇其中一個因素進行研究並制定研究方案。
影響因素: 土地坡度的大小、降雨量的大小、土地是否有植被覆蓋 (3分)
研究項目: 土地坡度的大小對土地手侵蝕的影響
我的推測: 土地坡度越大,受侵蝕程度越大;土地[坡度越小,受侵蝕程度夜小。
實驗方法: 用對比實驗,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
不同條件: 實驗組的土地坡度較大,對照組的土地坡度較小。
相同條件: 降雨量的大小相同、降雨的高度相同;土地的植被覆蓋程度相同。
第四單元:
● 知識再現:
1.重力
2.彈力
3.反沖力
4.摩擦力
5.票夾、弓箭、拉力器
6.用力、用更大的力、用阻力
7.彈簧秤
8.牛頓;牛;N
9.物體的重量、物體表面的光滑與粗糙程度、物體的運動方式
10.滾動;滑動;滾動
● 明辨是非: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 × √ √ × × √ √ √ ×
● 精挑細選: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B B C B B C C A B C A B A
● 巧手相連:
1.
左邊①連右邊②③⑤⑥;
左邊②連右邊①④。
2.
左邊①連右邊②;左邊②連右邊①;左邊③連右邊④;左邊④連右邊③。
● 我問你答:
1.使用彈簧測力計應注意些什麼?
答: ①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指在「0」位置。
②讀數時,視線要與指針相平。
③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的測量范圍。
2.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哪些設計是為了增大摩擦力?哪些設計是為了減少摩擦力?請各舉兩例說明,要求先舉例,後說理。
項 目 舉例 說理
增大摩擦力 鞋底做花紋 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冬天路面鋪上沙子 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減小摩擦力 滾珠軸承 邊滑動為滾動
拉鏈上塗蠟 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 我問你答:
1.①物體的重量;重量;重;輕。
②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粗糙;光滑。
2.根據實驗記錄你發現了什麼?
橡皮筋纏繞的圈數與小車行駛的距離關系的實驗記錄
橡皮筋纏
繞的圈數 實驗次數 小車運動的
距離(米) 平均距離 我們的發現
10 1 2.8 2.9 橡皮筋在車軸上纏繞的圈數越多,小車行駛的速度就越快,行駛的路程也越長。
2 2.9
3 3.0
20 1 6 6.3
2 6.4
3 6.5
30 1 10.4 10.7
2 11
3 10.7
3.請你完成「研究測量物體滑動和滾動時摩擦力的大小」實驗計劃表。
實 驗 計 劃
研究的問題 物體滑動和滾動時的摩擦力究竟哪個更大?
我們的猜測 物體滑動時的摩擦力更大。
實驗材料 小車(上面裝載若干鉤碼)、測力計、透明膠
相同條件 同一輛小車、同一個測力計、同一塊運動地面等
不同條件 運動方式不同(滾動或滑動)
實驗方法
與過程 ①用測力計在地面水平拉動小車(上面裝載若干鉤碼),讓小車滾動前進,讀出數據並記錄所用的拉力,反復實驗3次;②用透明膠將小車的輪胎膠住,使之不能滾動,用測力計在地面水平拉動小車(上面裝載若干鉤碼),讓小車滑動前進,讀出數據並記錄所用的拉力,反復實驗3次;③反復實驗,對比分析,得出結論。
⑤ 小學科學課備課各環節及需要注意什麼
一、實驗先要自己做一次 二、實驗前要講清安全問題 三、實驗時要分好組、選好組長、明確操作手,記錄員 四、教師要講清操作步驟 五、提醒學生注意實驗現象 六、實驗後要注意儀器的復原
⑥ 小學五年級科學集體備課
??不明白你說的什麽意思
⑦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備課質量
一、深入研究,吃透教材
1.要掌握教材基本內容
每篇課文總是有一些最基本的內容。例如:從科學概念的角度看,有的課文是指導學生認識物體及其形態或性質,有的課文是指導學生認識某種自然變化或規律,有的課文是指導學生認識人對自然事物的了解,改造和保護……從過程和方法的角度來看,有的課文是引領學生經歷觀察、實驗過程的,有的課文是讓學生提高閱讀資料,整理事實能力的,有的課文是引導學生學習和利用數據、文字,圖表等形式來收集表述研究過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角度來看,有的課文側重培養學生科學學習態度,有的課文側重培養學生對待科學、對待自然的正確意識等等,只有掌握了教材的基本內容,才能明確備課中應該「備什麼」和「怎麼備」的問題。
2.要確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科學》教材的重點,通常是一些基本的科學概念知識或基本的能力培養,它們在學生科學認識自然事物過程中至關重要。例如:《我們身邊的物質》一課(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其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建立「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變化有異同」等科學概念,並通過學生對比實驗體驗到物質的變化過程。其中,讓學生建立科學概念,是知識方面的重點,讓學生經歷具體實驗過程,是能力培養方面的重點。備課中,只有確定了教材重點,才能在教學中抓住主要矛盾,「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教材的難點通常是一些比較抽象的又不便於用直觀方法教學的問題,需要比較大的「跳躍」,比如《我們身邊的物質》一課,讓學生間接感受抽象物質的存在及物質的變化就是教學難點。再比如:在《日食和月食》一課中,根據模擬實驗現象進行推測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就是教學中的難點。同樣,只有掌握了教材難點,才能在備課中更好地選擇有效教學方法,順利完成任務。
3.要研究教材的基本思路
根據指導學生認識各種自然事物的具體特點和教學的實際需要,教材的寫法有不同的思路。修訂後的教科版《科學》教材每冊均安排了4個教學單元,三、四年級每個單元包含了7個教學活動,五六年級每單元安排8個教學活動。這些活動對學生的發展十分有意義。教科書還引入了多種形式的概念圖和圖表,它們是學生學習科學的有效工具。比如:維恩圖,可以幫助學生記錄他們的觀察結果,便於比較。網狀圖,可以幫助用圖解方式記錄與中心詞相關的觀念和內容,呈現物質間的關系。此外,在具體的課文寫法上,有的課文按照「觀察—思考—實驗」的思路來寫,有的課文按照「分析—綜合」的思路來寫。所以在備課中,科學教師一定要讀懂教材內容,弄清教材思路,明確編者意圖,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更好合理地教學過程,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