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的文言文
⑴ 知的文言文一詞多義
動詞
1. (會意。小篆字形,從口,從矢。矢為箭表示可以傳遞得很快、可以傳遞到很遠 。」意思是:用口相傳的認識。本義:通過語言所獲得的認識)
2. 同本義 [know][1]
知,識也。——《玉篇》
知汝遠來應有意。——唐·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心徹為知。——《莊子·外物》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史記·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後漢書·列女傳》
沈帥百口保其無他。公(袁可立)曰:「吾固知其無他。」──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3. 又
日知基所亡。
汝亦知射。——宋· 歐陽修《歸田錄》
不知幾千里。——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為之。——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4.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風(知道情況);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曉軍事);知古今(識古通今);知足不辱(自知滿足就不會招致羞辱);知命不憂(識天命者無憂慮)
5. 懂得,了解,理會 [understand]
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史記·李將軍列傳》
食馬者不知。——唐· 韓愈《馬說》
6. 又
真不知馬。
人非生而知之者。——唐· 韓愈《師說》
不知御。——明· 劉基《賣柑者言》
知幸與不幸。——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7. 又如:知道眉高眼低(比喻懂事);知竅(能見機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知心著意(彼此了解,心意投合);知我(深切了解我);知好歹(明白道理,懂事);知情識趣(懂情意,善體貼);知高識底(說話、做事懂得掌握分寸)
皎如白日,知公(袁可立)者宜莫如昌。——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8. 主持;管理 [administer]
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 越國之政。——《國語·越語上》
夜開金殿看星河,宮女知更月明裡。——王建《溫泉宮行》
9. 又如:知更(主管更漏);知內外事(主持內政和外交事務);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貢舉(唐宋時特派主持進士考試的大臣)
10. 識別;區別 [distinguish]
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
11. 又如:知時達變(識時務,善變通);知人則哲(能識別人的賢愚善惡就聰明)
12. 賞識 [appreciate]
含愁更奏綠綺琴,調高弦絕無知音。——盧仝《有所思》
13. 又如:知愛(賞識喜愛);知器(賞識,器重);知遇(賞識;優待);知憐(賞識愛護);知重(賞識;看重)
14. 要好 [be close friends]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楚辭·九歌》
張勝相知。——《漢書·李廣蘇建傳》
15. 又如:知慰(關心;撫慰);知契(知心投合)
16. 感到,感覺,察覺 [perceive]
[君主]又損其生以資天下之人,而終不自知。——《呂氏春秋·情慾》
識者固知。——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17. 參與 [participate in;have a hand in]
高、 鮑將不納君,而立公子 角,國子知之。——《左傳·成公十七年》
18.古通「折」。《大戴禮記·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知。」《周禮·地官司徒下》:「三曰孝德以知逆惡。」孔穎達疏:「以孝德之孝以事父母,則知逆惡不行也。」俞樾雲:「『逆惡』之事無取乎『知』之,『知』當讀為『折』。
名詞
1. 知識 [knowledge][3]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論語·子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2. 又如:求知慾;真知灼見;無知;通過努力學習,可以由無知轉化為有知
3. 知覺 [consciousness]
草木有生而無知。——《荀子·王制》
死而有知,有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唐· 韓愈《祭十二郎文》
4. 知己 [bosom friend]
絕賓客之知。——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天涯占夢數,疑誤有新知。——李商隱《涼思》
5. 又如:知心腹(親信)
6. 「智」的古字。智慧;才智 [wisdom;ability]
故夫知效一官。——《莊子·逍遙游》
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
汝多知乎?——《列子·湯問》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荀子·勸學》
大知而察。——清· 劉開《問說》
7. 又如:知力(才智能力);知士(才智之士)
《說文解字》:知,詞也。從口從矢。陟離切。[3]
⑵ "知"字在文言文中的解釋
一般有以下幾種解釋:1
知道
2
通「智」
智慧
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最後一個「知」通「智」。
3
知己
例:新知
舊知
知友
4
主管
例:知縣
知府
⑶ 天知地知吾知子知文言文的注釋以及意思全文註解
原文:
(楊震)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後漢書》(范曄)
注釋:
暮夜:深夜
遷:升遷;陞官
當之郡:當他到郡上任時,之:上任.
為:做
謁見:拜見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密愧:王密羞愧
四遷:四次遷升.
卻:不接受.拒絕
遺(wei):贈與,送給.
知:了解,知道.
舉:舉薦,推舉.
何:怎能.
以:拿,把.
故人:「我」.老朋友,老熟識.
當:到.地方去.
郡:郡上
道經:路過
故:過去
令:縣令
至:到
何也:怎麼回事
何謂:怎麼能說
茂才:優秀的人才
昌邑令:昌邑的縣令
譯文:
楊震四次升遷,擔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他到郡上任,路過昌邑時,過去曾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正做昌邑的縣令.晚上,王密去拜見楊震,懷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給楊震.楊震說:「我了解你,你卻不了解我,這是怎麼回事呢?」王密說:「這么晚了,沒有人能知道這件事.」楊震說:「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沒人知道!」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⑷ 知知復知之 文言文怎麼解釋
知道人家知道了,還想知道多一點
⑸ 文言文中的「知」怎麼讀
看具體的語言環境……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四個知是zhī,知道,了解明白的意思……最後一個知是zhì智慧,聰明的意思
⑹ 「知」字在文言文中有「掌管」的意思么
有的 ) 8. 主持;管理 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 越國之政——《
⑺ 在文言文中,「知」字的用法
知 〈動詞〉 (1) 認識、知道的事物,可以脫口而出。本義:知道 知,識也。——《玉篇》 知汝遠來應有意。——唐·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史記·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後漢書·列女傳》 汝亦知射。——宋· 歐陽修《歸田錄》 不知幾千里。——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為之。——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又如: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曉軍事);知古今(識古通今);知足不辱(自知滿足就不會招致羞辱);知命不憂(識天命者無憂慮) (2) 懂得,了解,理會 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史記·李將軍列傳》 食馬者不知。——唐· 韓愈《雜說》 真不知馬。 人非生而知之者。——唐· 韓愈《師說》 知幸與不幸。——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又如:知竅(能見機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3) 主持;管理 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 越國之政。——《國語·越語上》 夜開金殿看星河,宮女知更月明裡。——王建《溫泉宮行》 又如:知更(主管更漏);知內外事(主持內政和外交事務);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貢舉(唐宋時特派主持進士考試的大臣) (4) 識別;區別 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 又如:知時達變(識時務,善變通);知人則哲(能識別人的賢愚善惡就聰明) (5) 賞識 含愁更奏綠綺琴,調高弦絕無知音。——盧仝《有所思》 又如:知愛(賞識喜愛);知器(賞識,器重);知重(賞識;看重) (6) 要好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楚辭·九歌》 張勝相知。——《漢書·李廣蘇建傳》 又如:知慰(關心;撫慰);知契(知心投合) (7) 感到,感覺,察覺 [君主]又損其生以資天下之人,而終不自知。——《呂氏春秋·情慾》 識者固知。——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8) 參與 高、 鮑將不納君,而立公子 角,國子知之。——《左傳·成公十七年》 知 〈名詞〉 (1) 知識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論語·子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2) 知覺 草木有生而無知。——《荀子·王制》 死而有知,有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唐· 韓愈《祭十二郎文》 (3) 知己 絕賓客之知。——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天涯占夢數,疑誤有新知。——李商隱《涼思》 又如:知心腹(親信) (4) 「智」的古字 。智慧;才智 故夫知效一官。——《莊子·逍遙游》 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 汝多知乎?——《列子·湯問》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 通「智 」)。——《荀子·勸學》 大知而察。——清· 劉開《問說》 又如:知力(才智能力);知士(才智之士)
⑻ 知在古文中都有什麼意思
1、懂得,了解,理會。
出自唐· 韓愈《馬說》:「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它。)
2、彼此了解,交好。
出自唐·王維《酌酒與裴迪》:「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相交到老還要按劍提防,先貴者卻笑我突然彈冠。)
3、主持;管理。
出自先秦·佚名《勾踐滅吳》:「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凡是我父輩兄弟和黎民百姓,只要有能夠幫助我出謀劃策打敗吳國的,我將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
4、識別;區別。
出自西漢·劉安及門客所編寫的《淮南子》「故夫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所以孿生兄弟長相一樣,也只有當母親的才能分清。)
5、參與。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十七年》:「高、鮑將不納君,而立公子角,國子知之。」(高、鮑兩人打算不接納國君而立公子角,國子參與這件事。)
⑼ 文言文中含知的句子
知 zhī
1. 曉得,了解。
例:《孟子 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2. 認識;辨別。
例:漢劉向《列女傳 阿谷處女》:「五音不知,安能調琴?」
3. 聞,聽到。
例: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4. 告訴;使知道。
例:《南史 梁南康簡王會理傳》:「湖熟有吾故舊三千餘人,昨來相知,剋期響集。」
5. 知覺;省悟。
例: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6. 記憶。
例:《論語 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朱熹集註:「知,猶記憶也。」
7. 見解;知識。
例:《商君書 更法》:「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於民。」
8. 為,作。
例:《易·系辭上》:「干知大始,坤作成物。」
高亨註:「王念孫曰:『知猶為也,為亦作也。』『干知大始』,謂天之所為是創始萬物。」
9. 主持;執掌。
例:《國語•越語上》:「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10. 知遇;賞識。
例:唐岑參《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詩:「何幸一書生,忽蒙國士知。」
11. 結交;交遊。
例:《史記 項羽本紀》:「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
12. 知己者,知交。
例:《左傳 昭公二十八年》:「遂如故知。」
13. 匹配。
例:《詩·檜風·隰有萇楚》:「樂子之無知。」
14. 表現。謂有動於中,表現於容色。
例:《管子•心術下》:「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見於形容,可知於顏色。」
15. 慾望,欲求。例:「知誘」。
16. 病癒。
例:《素問•刺瘧》:「二刺則知。」
17. 猶得;得到。
例:《列子•湯問》:「臣恐彼國之不可知之也。」
張湛註:「此國自不可得往耳。」
18. 猶管;過問。
例:唐杜甫《鸚鵡》詩:「翠襟渾短盡,紅嘴漫多知。」
19. 代詞。猶之。
例:《戰國策•楚策四》:「﹝孫子﹞因為賦曰:『寶珍隋珠,不知佩兮……閭姝、子奢,莫知媒兮。』」
20. 助詞。猶夫。
例:《北史•周齊煬王憲傳》:「吾心公寧不悉?但當盡忠竭節耳,知復何言!」
21. 助詞。無義。
例:《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須達已蒙老人斷,即知和顏稱本心。」
蔣禮鴻通釋:「『即知』就是『即』,意謂就稱了心願,顏色也和下來了。」
知 第四聲 「智」的古字。
1. 聰明;智慧。
例:《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
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