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文言文
1通——若火之使然,泉之使達
引申:舒暢——情沈抑而不達兮;豁達,心胸開專闊——高祖不修文屬學,而性明達;
2通曉——言語不達
引申:通曉事理——光武長於民間,頗達情偽
3至,達到——雖達四方,人莫不賤
4得志,顯貴——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又:使富貴,舉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5通行不便——天下之達德也
6普遍——達觀(遍觀)
7致,以物相送——達之以節
8表達——書以道事,詩以達意
9幼苗出土——草木茂,區萌達
10夾室——天子之閣,左達五,右達五
四聲
11通羍,小羊
『貳』 那兩句古文含經和達這兩個字
參考:
經也者,常也;權也者,達經也。——柳宗元《斷刑論》
『叄』 達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做動詞:暢通 ,通 ; 到達 ,抵達 ; 通曉,明白 ; 表達,傳達。 2做形容詞:豁達 ,胸襟開闊 ; 得志 ,顯貴 ; 通行的 ,共同的 3做副詞:普遍的。 4做名詞:夾室,放置食物的地方。 記得採納啊!
『肆』 跟「達」字相關的文言文,形容通達、深入、觸角涉及層面多的意思。
1、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盡心上》,原句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使天下都能這樣」。
【原文】
孟子謂宋勾踐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3); 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土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①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 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 天下。」
【注釋】
①宋勾踐:人名,姓宋,名勾踐,生平不詳。②游;指游說。 囂囂:安詳自得的樣子。④得己:即自得。
【名言故事】: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游說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你游說的態度:別人理解也安詳自得;別人不理解也安詳自得。」
宋勾踐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
孟子說:「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 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時恩惠施於百姓;不得志時修養自身以顯現於世。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
2.學無長幼,達者為先
學習沒有年長年幼,也沒有誰先誰後,能夠到達一定程度者為成,少學淺學為小成,多學深學者為大成,成學問者為集大成。
3.學無前後,達者為先。
寓意別妄想要一步登天,而是後浪推前浪,初學者只要肯努力,亦會後來居上,超越前人的時刻。
『伍』 古文中有哪些詞有「達到」的意思
歸,屬。就。等有達到的意思吧。
『陸』 古文里有關達和中字的語句
《儀禮·聘禮》:「辭多則史,少則不達,辭苟足以達義之至也。」內宋·惠洪《高容安城隍廟記》:「蓋五百年而書功烈者,辭不達意,余嘗嘆息之。」
《子華子·晏子問黨》:「其途之所出,四通而八達,游士之所湊也。」
《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禮記·檀弓下》:「公子喪,諸達官之長杖。」
唐·王勃《滕五閣序》:「君子安貧,達人知命。」
晉·潘岳《西征賦》:「觀夫漢高之興也,非徒聰明神武,豁達大度而已也。」
金·元好問《寄西溪相禪師》詩:「門堪羅雀仍未害,釜中生魚當奈何。」
《後漢書·張綱傳》:「若魚游釜中,喘息須臾間耳。」
《三十六計·笑裡藏刀》:「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後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
宋·向子諺《西江月·紹興丁巳,遍走浙東諸郡……》:「居士何如學士,翰林休笑薌林。個中真味少知音,不是清狂太甚。」
明·劉基《賣柑者言》:「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鶡冠子·世兵》:「一目之羅,不可以得雀;籠中之鳥空窺不出。」
『柒』 學可以達 文言文翻譯
通過學習是可以達到的。
『捌』 達到古文怎麼說
至
達
適
之
『玖』 文言文,《學可以達》的怎麽翻譯
《學可以達》
寧越為戰國時中牟人。他家世代種田為生,但他感到種田內太辛苦。便問朋友容說:「怎樣才能免除種田的辛苦?」他的朋友說:「如果你能立志求學,苦讀30年,就不用再種田了。」他說:「別人休息的時候,我不休息,別人睡覺的時候,我不睡覺,我苦讀15年,應當有所成就。」他刻苦讀書15年,因為品學兼優,周成公就聘他為師。終於實現了他的志願.
『拾』 伸達在文言文中的含義是什麼
古文中的詞往往以單音節為主,翻譯成現代漢語一般用雙音節詞代替。「伸」和「達」的具體詞義如下
伸
①<動>伸展;伸直。《口技》:「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②<動>同「申」。申述;說明。《兵車行》:「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
達
①<形>通暢。《送東陽馬生序》:「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
【引】<形使動>使……通暢。《獄中雜記》:「屋極有窗以達氣。」
②<動>到;到達。《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達於漢陰。」《促織》:「自昏達曙,目不交睫。」
③<動>傳達;送到。《柳毅傳》:「時有宦人密侍君者,君以書授之,命達宮中。」
④<動>通曉,明白。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其亦不達於理矣。」《滕王閣序》:「所賴君子見幾,達人知命。」
⑤<形>豁達;心懷寬闊。《漢書·高帝紀》:「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
⑥<形>顯達;顯貴。《出師表》:「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陳情表》:「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⑦<名>有道德、學有問的人。《送東陽馬生序》:「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