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文言文
㈠ 一字師文言文翻譯
【原文】:一字師
鄭谷①在袁州,齊己②因攜所為詩往謁焉③。有《早梅詩》曰:「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谷笑曰:「『數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則佳。」齊己矍然④,不覺兼⑤三衣⑥叩地⑦膜拜⑧。自是⑨士林⑩以谷為齊已「一字之師」。(選自《五代史補》〕
【注釋】:
①鄭谷:唐朝詩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人。
②齊己:唐朝詩僧,本姓胡,名得生。
③謁焉:拜見他。謁,拜見(地位或輩分高的人);焉:他,代鄭谷。
④矍(jué)然:驚訝的樣子
⑤兼:提起,整理。
⑥三衣:佛教僧尼的大衣、上衣、內衣三種法衣合稱三衣,指衣服。
⑦叩地:頭觸地。
⑧膜拜:舉手加額,長跪而拜,表示及其恭敬的行禮方式。
⑨自是:從此。
⑩士林:舊時稱讀書人叫學士;士林,即指眾多讀書人。
【譯文】:鄭谷住在袁州,於是齊己帶著自己的詩作前去拜見他。詩作中有一首《早梅》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看了笑著說:「『數枝』不能表現出早意來,不如用『一枝』更好。」齊己驚訝不已,不由得提起三衣,舉手加額,長跪而拜。從這以後,讀書人把鄭谷看作齊己的一字之師。
(1)師文言文擴展閱讀
故事1
大居守李相讀《春秋》,把叔孫婼的「婼」(chuò綽)字誤讀為「ruò」字音。每天讀一卷,一個小吏在旁邊侍候,常有不高興的神色。李相奇怪地問他:「你經常讀這書!」回答:「是的」。「為什麼聽見我讀到這里就神色沮喪?」
小吏拜了一拜說:「過去我的老師教我讀《春秋》時,他把『婼』字讀成『綽』字音,現在聽您讀『婼』字為『ruò』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讀得不對。」李相一聽,說:「不對。我沒老師教我讀,是照著書上注文讀的,肯定是我錯了,不是你錯了。」經過核查,發現書上的注文果真不對。小吏委婉曲折地做了解釋。李相很慚愧,拜小吏為師,叫「一字師」。
故事2
高適,字達夫,德州蓨(今河北景縣)人,也是唐代的傑出詩人。早年久留邊疆,熟悉軍事生活,所作多邊塞詩。其詩大多意境雄渾,情調蒼涼,間有清麗俊秀的詠景佳作。一天,高適赴外地視察,路經杭州清風嶺,觀月賞景,詩興大發,就在僧房裡寫了一首詩:「絕嶺秋風已自涼,鶴翻鬆露濕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
寫完他就繼續趕路。途經錢塘江時正值月落,高適細看江潮,發現月落時,江潮隨風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來描寫月夜之時的江潮,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便在視察歸來時,專門去僧房改詩。可是,一踏進房門,便看見這句詩已被人改過來了。高適感到很納悶,忙問是誰改的。
僧人告訴他,在他去後不久,有一官員從此路過,偶然看見了這首詩,連聲贊嘆,但惋惜詩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確,便不待作者回來相商,徑直給它改了。高適暗暗稱奇,心想:「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後來他多方打聽,才得知那位改詩的官員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學家駱賓王。
㈡ 「師」在古文中的意思
老師。如:古之學者必有師。
向……學習。如: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軍隊。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樂師。古代的樂師名字前面都有個「師」字,如師曠、師襄。
㈢ 求文言文《一字師》翻譯
翻譯:大居太守李相讀《春秋》,誤讀叔孫婼的「婼」為「若」。有一天他正在讀時,有一位小吏在旁遜伺候,常常顯露不高興的神色。李相感到奇怪,問他:你常讀《春秋》嗎?他說:「是的。」「那為什麼聽我讀到這里,你老是一副不高興的樣子呢?」小吏再拜回答道:「因為老師教我的時候,我讀錯了這個『婼』字;今天聽老爺念讀『婼』為『若』才知道。」李相說:「不對,我沒有請教過 老師,只是自己查著經典釋義幫助我我閱讀罷了。讀錯這個字音的一定是我,不是你。」於是就拿釋文這書給他看,小吏就委婉曲折地解釋了一番。李相聽了感到十分慚愧,就請小吏面南坐下,自己向他行拜師禮,於是小吏被人稱為「一字師」。
拓展資料:
一字師(yī zì shī)五代著名詩僧齊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發現有幾枝梅花已經開了,覺得開得很早,為了突出一個「早」字,便寫了一首《早梅》詩,其中有兩句:「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他對這兩句詩很滿意,便高興地拿著這首詩去請教詩友鄭谷。
鄭谷看了幾遍後評點說:「數枝梅花開已經相當繁盛了,不足以說明『早』,不如把『數枝』改為『一枝』更貼切。」齊己聽了,認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並向鄭谷拜謝,後人便稱鄭谷為齊己的「一字師」。如今以此稱呼善改詩文的人;比喻一個人虛心學習的胸懷,即使比自己多認識一個字或了解一件事也可為自己的老師。
㈣ 互不相師文言文翻譯
陳元方十一歲時,去拜會袁公(紹)。袁公問:「你賢良的父親任太丘長,遠近的人都稱贊他,他到底做了些什麼?」元方說:「家父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體恤,讓人們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越來越敬重。」
袁公說:「我從前曾當過鄴縣縣令,正是這樣做的。不知是令尊學我,還是我學令尊?」元方說:「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相隔遙遠,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是那麼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原文: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4)師文言文擴展閱讀:
這篇文章贊揚了陳元方機智的應對技巧。陳元方作為官宦家的孩子,從小耳聞目睹了父親的為官言行,無師自通,對客人提出的問題全面考慮,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他以十一歲的年紀評價父親的為官之道——對有權有勢的人用德來約束他們,對無權無勢的人用仁來安撫他們,讓他們各安其位。所以時間一長,大家自然敬重他。
當袁公說當初他也是這樣做的,並問他究竟是「你父親學我,還是我學你父親」時,他以周公和孔子出現在不同的時代,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如出一轍的表現為依據推出結論:周公沒有學孔子,孔子也沒有學周公。」巧妙地回答了袁公的問題。既不得罪袁公,又維護了自己的父親。
㈤ 文言文中師的意思
①軍隊
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劌論戰》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過秦論》
②老師,師父
士師不能治士《王顧左右而言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③以……為師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④學習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⑤有專門技藝的人
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石鍾山記》
㈥ 一字之師文言文翻譯
翻譯來:鄭谷住在袁州,齊已於是帶著源自己的詩作前去拜見他。詩作中有一首《早梅詩》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看了笑著說:「數枝不能表現出早意來,不如用一枝好。」齊已驚訝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裝,舉雙手長跪而拜。從此,文人間把鄭谷看作齊已的一字之師。
原文:
鄭谷在袁州,齊己因攜所為詩往謁焉。有《早梅》詩曰:「前村深雪裡,昨夜開數枝。」開谷笑曰:「『數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則佳。齊己矍然不覺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為齊己『一字之師』。」
㈦ 文言文句子中含「師」的意思
師
①古代軍隊的編抄制單位襲,二千五百人一師.泛指軍隊.《燭之武退秦師》:「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必退.」
②老師.《師說》: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③以……為師;向……學習.《師說》:「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之.」
④學習;效法.《師說》:「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⑤有專門知識或技藝的人.《石鍾山記》:「而漁工水~雖知而不能言.」
⑥對宗教徒的尊稱.多指佛教徒的.
㈧ 師什麼意思古文
1.教人的人:老~。導~。~傅。~生。~徒。~德。良~益友。好(hào)為人~。
2.擅長某專種屬技術的人:工程~。醫~。技~。
3.效法:~法古人。
4.榜樣:~范。
5.指由師徒或師生關系產生的:~母。~兄。~弟。~妹。
6.對和尚或道士的尊稱:法~。禪~。
7.軍隊:會~。出~。
8.軍隊的編制單位,團或旅的上一級:~長。~座。
9.一國的首都:京~。
10.姓。
㈨ 「師」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師」字在文言文中有 軍隊、老師、學習的意思
㈩ 文言文中所有『師』的意思
◎ 師
shī
〈名〉
(1) (會意。從幣,從垖。垖( ī)是小土山,帀( zā)是包圍。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眾多。本義:古代軍隊編制的一級。二千五百人為一師)
(2) 同本義 [division]
師,二千五百人為師。——《說文》
王乃犬巡六師。——《書·偽泰誓》
陳師鞠旅。——《詩·小雅·采芑》
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周禮·地官·小司徒》
(3) 師今為隸屬於軍的單位,下轄若干旅或團
(4) 泛指軍隊[army;troops]
十年春,齊師伐王。——《左傳·庄公十年》
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漢· 賈誼《過秦論》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 晉人御師必於 餚。」——《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5) 又如:水師(水軍);揮師(指揮並帶領軍隊);師旅(軍隊的通稱,亦用來指戰爭);師船(師舶,兵船,兵艦);師老(軍隊疲勞,士氣低落,戰鬥力衰弱);師吏(軍吏);師令(軍令);師干(本指軍隊的防禦力量。後指軍隊);師禁(軍隊的禁令)
(6) 軍師 [strategist]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論語·先進》
(7) 民眾,徒眾 [the masses]
溥彼韓城, 燕師所完。——《詩·大雅·韓奕》
師,眾也。——《爾雅》
師錫帝曰。——《書·堯典》
天子所都曰京師。地下之眾者,莫過於水,地上之眾者,莫過於人,京大師眾也。
(8) 又如:師錫(眾人的意見;輿論)
(9) 古代行政區劃單位
八家而為鄰,三鄰而為朋,三朋而為里,五里而為邑,十邑而為都,十都而為師,州十有二師焉。——《尚書大傳》
(10) 老師 [teacher;master]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唐· 韓愈《師說》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11) 又如:師儒(鄉里教人道藝的人);師生關系;師風(老師的風度);師台(對老師的尊稱);師保(負責教導貴族子弟的官);師課(由書院負責人主持的對學生進行的月考)
(12) 對僧、尼、道士的尊稱 [Master]。如:師太(對年長尼姑的尊稱);師丈(對老僧的尊稱);師姑堂(尼姑庵);師婆(巫婆);師哥(寺院中伺候客人的小和尚);師娘(巫婆);師巫(巫師);師姥(巫婆);師姨(比丘尼。即女僧)
(13) 長,首領 [leader]
甸師,下士二人。——《周禮》
(14) 亦以稱專司一事的神道或官員
(15) 首都,京城 [capital]
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後漢書·張衡傳》
(16) 擅長某種技術或在某個領域里有特殊技能的人 [a person skilled in a certain trade or expert in a certain profession]
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宋· 蘇軾《石鍾山記》
(17) 又如:工程師;醫師;廚師;技師;師工(技工。亦指廚師與燒火工人);師家(師傅門下)
(18) 樂師;樂官 [musician]
師曠鼓琴。——《鹽鐵論·相刺》
(19) 又如:師工(古稱主事制曲奏樂的人。即樂師);師襄(春秋衛國的樂官)
(20) 學習的榜樣 [model;fine example]。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21) 姓
詞性變化
◎ 師
師 shī
〈動〉
(1) 效法;學習 [imitate]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唐· 韓愈《師說》
(2) 又如:師古(效法古代);師仰(師法敬仰);師師(互相效法);師式(學習或效法的典範);師效(效法)
(3) 出兵征伐,進軍 [dispatch troops]
若國作民而師田行役之事。——《周禮·地官·州長》
(4) 又如:師祭(古代軍隊出兵時所行祭祀祈禱之禮);師期(出師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