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寫景文言文

寫景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18 23:58:34

Ⅰ 寫景的寫作手法有哪些(文言文)

岳陽樓記: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於景)
對比(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那兩段)
直抒胸臆(卒章顯志)
(最後那段)
鋪陳(蓄勢)(這個不知道算不算,就是前面寫景都是為了後文抒情蓄勢)
擬人(銜遠山,吞長江)
比喻(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醉翁亭記: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於景)
比喻(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
白描(後文有好多,不設喻少修飾的描寫都是白描)
直抒胸臆(卒章顯志)
(最後那段)
對比
(人與禽鳥,別人與太守的對比)

Ⅱ 一篇一百字左右自創的寫景文言文。

是歲四月初,春和日麗,恰逢周日,余與友二人出門踏青賞景,至江濱公園,乃撰文以記之。

江濱公園,乃江城之一景也.此園依江而建,約十里有餘,坐落於西塞山腳下.想必此園知曉者寥寥也,然,唐張志和《漁歌子》中詩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應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也。

公園里銀杏夾道,古樹參差,杜鵑點映其間,桃柳遍堤,其景綺麗清幽,往來遊玩者眾也.遊人或漫步長堤,或倚凳而坐,嬉笑自如,各得所適。

Ⅲ 要一篇寫景的文言文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歐陽修:醉翁亭記
范仲淹:岳陽樓記
柳宗元:小石潭記
登泰山記

Ⅳ 寫景的課外文言文

寫景狀物的課外文言文

放 鶴 亭 記
蘇軾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於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
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婉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Ⅳ 寫景文言文怎麼

1、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好的寫景作文,往往不取決於你在文章中羅列了多少個景物,也不在於你選擇的景物是否每個都能引起讀者的興趣。而在於無論你寫到多少處景物,有一處必定是文章的重點,可以用描繪性的語文對它進行具體描寫,也可以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景物的特點,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寫景作文最容易范的三個錯誤,一是將它寫成「流水帳」,就像有的游記,看起來寫了很多景點,卻每個景點都是一筆帶過,沒有很好的選出其中一處,進行具體描寫;二是寫到的景物雖然也有背景介紹或細節描寫,但顯得有些如同蜻蜓點水,碰了一下又繞開了;三是文章詳略安排不合理,開頭起因部分介紹過細過長,而文章中間部分去沒有很好地展開,六百字的文章寫了三百字還沒寫到重點。
2、突出景物的具體特點或特徵
這是說的景物的特點與特徵,也是指要寫出該事物與其它與物的不同之處來。只有這樣,才可以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但在這里還有個前提,那就是要在抓住景物的特點之後,再進行具體的描繪,不可一筆帶過。在描寫過程序中,要充分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准確、恰恰當地使用修辭手法有助於把景物寫得更生動形象、真實感人。
3、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單一的景物描寫,再美的景物也無法感染讀者,給讀者留下美好的心理享受,因此,作者在寫景的同時,要融入自己的真實情感,讓讀者在文章中不但能「看」到美好的景物,還能感受到作者所想表達的情感,作者的思想。單一的為寫景而寫景的作文,是無法成為一篇讓讀者產生情感共鳴的好文章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寫文章時,寫到景物時,自然地將自己的情感融進去,藉助於對景物的描寫,來表達自身的情感。
4、在景物描寫要寫進人或動物的活動
如果說寫景作文中景物是「靜」的話,那麼一篇優秀的寫景作文,也離不開「動」,這里的「動」包括與景物相對應的人物的活動、遊玩、戲嬉、奔跑,動物的覓食、跳躍等等,當一篇寫景作文將人和動物的活動,與景物的描寫相結合起來的時候,才會給人一種親切感,動靜結合的美感。因此學生在描寫景物時,可以適當地選擇人和動物的活動,作為襯托,文章會變得更有可讀性。

文章
記小寒
一直以來,我覺得四季是自然的,沒有人什麼事;至少是室外的,在室內很少會有什麼體會。所能看到的,也只是日歷上抽象的符號而已。所以知道四季的人只有在外面流浪的人,至少是每天在外面穿行的人。他們不為別的事情趕路,不走捷徑,不坐轎車,從容自由地走過繁華與熱鬧,走過寂靜與荒涼。在沒有人的時候,沒有人的地方,我嚮往這樣的生活,哪怕只有一天。

那是一年裡的第一個節氣,我坐車到了路線的終點,市區的邊緣,小城的另一邊。那有一座剛建好的小區,很多房子都空著,沒有裝修。沒有安上門窗的房子迎著寒風立著,裡面沒有等,像一個個很深的洞穴。

廣場上剛種的草皮還沒有真正在一起,都結了霜。白的,有點厚。樹也是。還有幾座奇形怪狀的雕塑上面也是薄薄的一層。

那是小城最邊緣的地方,河面有一條壩,讓河的水面同下游分開。河面的水流很小,只有零星的幾股透過壩面流到下游去。下游的河床上只有幾道小小的細流,時而交匯,時而分離,勤勞的人在上面種了菜。也許因為太早,也許因為太冷,不見上面種菜的人,也不見路上行著的人。我沿著河堤從下游往上遊走,只有我一個。

河的對岸也看不到人。太陽照在河面上,像撒落的金粉。岸邊的樓房倒映在河面上,顏色變淺,形狀褶皺起來,在水中盪鞦韆一樣的搖晃,有點像在打冷戰。河面上有一座橋,沒有車和人走過的時候明顯地看到它搭在和的兩岸上。河對面那些老房子,一座座靜立在那裡。牆壁上留下一道道雨水流過的印子,橋頭的路燈還亮著,地下留下一周金黃的圓暈。

扶著河堤上的護欄往前走,一種冰冷透過石板傳到指尖。一段又一段。一下子不知道走了多遠。河上面沒有船,因為水太小台前,甚至不能讓它們飄起來。好像偌大的小城只有我一個人。

習慣了人潮洶涌的場面,遇上一個人的時間,好像走進了一個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曾屬於所有的人,但此刻卻完全屬於我。我在自己擁有的城市裡穿行,一時竟忘了可以去哪裡

走了很久,河裡的水漸漸變淺,見底了。幾股小小的水流沿著河床上的低槽蜿蜒盤旋。再往前就是一段鐵路,火車來了,從橋面駛過,帶著汽笛,把橋下面的地震得搖晃。火車過去,一切恢復寧靜,遠遠地看到橋上站著一個人,在晨光中,影子拖得好長好長,一直到橋下的河床。那是一個寂寞中在鐵路上看風景的孤獨者,還是一個沿路行走的巡查員?模糊的視線中看到它漸漸走遠,消失在地平線上。

小城很小,很小。沒有邊界,也沒有城牆。一下子我就已經走過,竟然不能明確的知道。和我對著走來的河水,恐怕也和我一樣,從另外的一端走出了小城。

視野逐漸開闊起來。向前望不到頭,對岸也只有零星的房屋。太陽升高了,照在身上有一絲暖意,河堤上的水泥路不見了,變成平坦的沙石和泥土。

不知道走了多遠,聞到了炊煙的味道。向前望去,是一條漁船。在河床上擱了淺,儼然成了一座平房,裡面傳來陌生的方言聲。

前面又是一座小橋,沿著小橋望去,對面有許多的房子。好像是一座小村莊。不知誰家的鴨子在路上橋上河床上,扯著嗓門尖叫,跟老頭兒帶著咳嗽的大笑一樣。它們大概不知道冷,不知道累,也不知道煩惱和憂愁。永遠這樣快樂著。

繼續往前走,看到人多起來,樓房也多起來。在樓房之間,看到一個小小的集市。哪裡的人用凍得發紅的手在細長的桿秤上擺弄著,摸索著,討價還價。

這便是我一個人的小寒,整個早晨,整個上午,甚至大半個白天都在外面走著。沒人的時候世界屬於我,人多了我就回家。就這樣一個人在路上走著,帶著一點孤獨的潛意識。不知道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走了多遠,好像日子就是這樣沒有開始也沒有盡頭。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已經走過。

Ⅵ 寫景優美的古文

寫景的古文最好的是《水經注》!
如其中描寫三峽的景色: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空缺之意)處。重岩迭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正午、半夜),不見曦(陽光)月。至於夏水襄陵(水漲上山坡)。雖乘奔御風(乘奔馬、駕長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山獻(山頂)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流沖)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鳴。屬引(連續不斷)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沾衣裳」。

還有《水經注·河水·孟門山》:
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

楊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
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贊嘆,實是神功。

白居易《廬山草堂記》:
一宿體寧,兩宿心怡,三宿後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堂東有瀑布,水懸三尺,瀉階隅,落石渠,昏曉如練色,夜中如環佩琴築聲。

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袁家渴記》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土婁)為類。

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嶔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枕席而卧,則清冷冷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

柳宗元《小石潭記》: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陶淵明《桃花源記》
王勃《藤王閣序》
范仲淹《岳陽樓記》
歐陽修《醉翁亭記》
李格非《洛陽名園記論》
晁補之《新城游北山記》:
於時九月,天高露請,山空月明,仰視星光皆光大,如適在人間。
蘇軾《前赤壁賦》《後赤壁賦》
李孝光《雁山十記·觀石樑記》:
月已沒,白雲西來如流水。風吹橡栗墮瓦上,轉射岩下小屋,從領中出,擊地上積葉,鏗鏜宛轉,殆非世間金石音。
劉基《清風閣記》
唐順之《竹溪記》
袁宏道《滿井游記》
王質《游東林山水記》
徐霞客《游恆山日記》《游太華山日記》《游雁宕山日記》《游蘭溪》
譚元春《再游烏龍潭記》

差不多了吧,個人認為古文寫景還是《水經注》看的爽,表達清晰,語言干練,意境優美。蘇軾曾說:「今我樂何深,水經亦屢讀。」

Ⅶ 關於風景的文言文有哪些

有《登泰山記》、《滕王閣序》、《游褒禪山記》、《小石潭記》《三峽》等。

如何用古文寫景

從小丘西行百來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自,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岩。青樹翠蔓(wàn),蒙絡搖綴,參(cēn)差(cī)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liáo)無人,凄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gōng )古,余弟宗玄。隸(lì)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Ⅸ 求寫景文言文

前赤壁賦[1] 蘇軾 壬戍之秋[2],七月既望[3],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4],水波不興[5]。舉酒屬客[6],誦明月之詩[7],歌窈窕之章 [8]。少焉[9],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10]。白露橫江[11],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12]。浩浩乎如馮虛風 [13],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14],羽化而登仙[15]。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16]。歌曰:"桂棹兮蘭槳[17],擊空明兮溯流光[18]。渺渺兮予懷[19],望美人兮天一方[20]。"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21],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22],如泣如訴。餘音裊裊[23],不絕如縷[24]。舞幽壑之潛蛟[25],泣孤舟之嫠婦 [26]。 蘇子愀然[27],正襟危坐[28],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29]?"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30],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 [31],東望武昌[32];山川相繆[33],郁乎蒼蒼[34]。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35]?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36],舳艫千里 [37],旌旗蔽空,釃酒臨江[38],橫槊賦詩[39],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40],駕一葉之扁舟 [41],舉匏樽以相屬[42]。寄蜉蝣於天地[43],渺滄海之一粟[44]。哀吾生之須臾[45],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46]。知不可乎驟得[47],托遺響於悲風[48]。"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49],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50],而卒莫消長也[51]。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2]。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53],而吾與子之所共食[54]。"

麻煩採納,謝謝!

Ⅹ 寫景的古文

小石潭記
柳宗元來
從小丘自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下澈
一作:下徹)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這篇古文運用了移步換景手法,作者在移動變換中帶領我們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在人們面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

熱點內容
數學世紀金榜答案 發布:2024-10-20 01:12:08 瀏覽:941
全縣師德師風匯報材料 發布:2024-10-20 00:57:00 瀏覽:8
教學的教育性 發布:2024-10-19 23:30:08 瀏覽:176
濟南學易佳教育中心 發布:2024-10-19 21:58:57 瀏覽:25
關英語 發布:2024-10-19 21:40:32 瀏覽:898
世界生物工廠 發布:2024-10-19 21:33:07 瀏覽:856
長豐縣教育局 發布:2024-10-19 21:27:07 瀏覽:897
北京教育學院地址 發布:2024-10-19 21:06:05 瀏覽:161
師德小姐 發布:2024-10-19 20:58:46 瀏覽:569
語文教學質量分析 發布:2024-10-19 20:50:17 瀏覽: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