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欣賞課
美術欣賞教學是初中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培養理解能力和審美力,有助開拓學生的創造想像力,所以上好美術欣賞課是初中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而作為其主要課業的欣賞教學,由於傳統授課形式和教學方法的束縛及教學條件的制約,目前多數學校遠未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一般說來,常見的美術欣賞教學有以下四種類型。
1、解說型-----教師對美術傷口或是對美術欣賞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的講解、說明。
2、問答型-----教師就作品或欣賞知識、原理提問,學生回答。
3、討論型------以學生為主體展開討論,教師作為援助者。
4、自由型------學生在學校內外自發地、自由地欣賞美術作品。
解說型的美術欣賞教學的類型最常見。象上面所講的那樣,一味由教師講解,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容易陷入知識灌輸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賞話題方面下功夫,對作品作出好的選擇,並具有高超的解說技巧,那麼,這可以克服上述缺點。
問答型和討論型的方法有相互關聯之處,但相比之下,討論型的欣賞教學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欣賞方法的優點在於學生可選擇自己喜歡的時間、喜歡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來欣賞。這種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導致這樣的結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學生掌握了欣賞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學生由於缺乏引導,欣賞能力沒有得到提高。
對於我們教師而言,我們應根據不同的課業欣賞要求,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為了搞好欣賞課教學,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結合學生特點,調整教學內容。
人類幾千年的發展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藝術珍品。在中學有限的課時內無法使學生全面了解這些作品,只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對作品進行篩選,突出重點,以點帶面,才能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流派的美術作品,尤其是現代派作品在我國迅速傳播,改變了多年來寫實作品占統治地位的局面。對現代派作品如何認識、如何欣賞已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任務。當代中學生思維敏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對新事物有探索精神。為此,我在教學中加大了現代作品的比重和授課時數,並進行對比教學,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改變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自主學習的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在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身的創造潛能。為此,我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多用討論式和問答式。由於給了學生極大的自由,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很高。例如,在立體派美術作品的欣賞課教學中,我把兩課時集中為一次上。課前,給學生布置任務,搜集有關資料,包括畢加索的生平、作品介紹,畢加索及立體派的作品等。我做了充分的教具准備,包括畢加索的大幅作品,自動幻燈機及立體派作品幻燈片等。上課時,把准備好的作品及學生搜集到的作品都掛出來,並組織學生自由討論:立體派美術作品有什麼特徵?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雖然這種討論非常不成熟,但是卻開啟了學生思維的大門。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適機進行小結:①立體派產生和主要活動的時間:1906年??1920年;②立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畢加索;③產生地點:法國;④表現形式和產生的思想來源:把物像分解成幾何形體切面再互相重疊。它的產生和後期印象派塞尚熱衷於表現客觀對象的體面結構的創作思想密切相關。
教師重點介紹立體派的代表人物畢加索的作品:畢加索依靠主觀想像力和創造力追求客觀對象立體構造所具有的美。《亞威農少女》是立體派的開端,《彈曼陀玲的少女》是典型的立體畫。《格爾尼卡》創作的歷史背景是:德國侵略者轟炸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炸死了許多無辜的居民,畢加索懷著十分憤怒的心情,揉合象徵、超現實主義的手法創作了這幅畫。整個畫面動感極強,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劇色彩,強烈地體現了作者愛國主義的情感。
教師經過提問、解答,並結合放幻燈片,把立體派作品和其他流派的作品進行對比講解,達到了使學生感受深刻,能初步闡述立體派作品的特徵和內涵,能用正確的觀點分析作品的目的。
三、全方位進行藝術欣賞活動,創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美術欣賞不應局限於課堂教學,應多層次、全方位地進行。例如,舉辦全校性的美術作品展覽,包括教師作品和學生作品展覽;帶領學生去到校外參觀欣賞本土美術作品等,都有助於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另外,美術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要厚積而薄發,要從文學、詩歌、音樂等方面汲取營養,盡力使自己的講課達到「小說般的情節,相聲般的幽默,詩歌般的激情」,開擴學生的眼界,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陶冶學生的情操,不斷提高他們的藝 術素質和審美能力.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沒有評價,也就無法客觀公正地評判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教學質量是否提高。新課程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理念,提倡不僅要對學生學業結果進行評價,更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努力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所以,美術課程評價既要通過學生的作業評價學生的美術學習結果,更需要通過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對其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予以評價;在評價主體上,不僅要注重師評,更要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的互評等多種評價方式,以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在實際教學中,許多美術教師還是偏重於對學生美術作業的評價,這種簡單的給學生美術作業打個分的評價方式,給學生的反饋的信息太少,不利於學生發現問題,因而也不利於他們改進自己的學習。在美術技能課上,這樣的側重似乎還好一些,但在美術欣賞課上,作業的份量少了,甚至沒有了作業,有的教師就不知道該怎樣去評價了,甚至完全忽視了對欣賞教學的評價。當前的評價方式很多,有的評價方法並不一定適應平常的學習狀態,也不一定適合所有課型。那究竟該如何去評價一堂美術欣賞課呢?事實是,越簡單的方法往往越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我在給學生上美術欣賞教學中常常採用以下幾種評價方式,它簡單且易操作,現分述如下:
一、觀察記錄:
具體包括課前診斷和教學過程中的觀察記錄。1、課前診斷:美術欣賞課涉及的知識面廣,內容多,有的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距離很大,所以教師需在上課前對學生掌握學科知識任務所需知識、能力、情感,以及學生課前資料准備情況作出診斷,以便教師調控教學方向和作出相應的知識補充。診斷方式一般是通過談話、提問、復習等形式。2、教學過程中的觀察記錄:教師要對美術活動過程中學生的種種表現進行觀察,重點關注學生能否做到認真專注的聽、積極主動地想。通過觀察,了解學生在美術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等,以便教師及時准確地判斷了解學生,掌握情況,適時地調節教學方向。觀察評價的結果記錄,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進行,也可以在學習結束後進行;既可以由教師實施記錄,也可以由指定的學生進行,注意記錄的形式一定要簡單。至於對學生行為觀察評價的反饋的方式,教師要掌握適時靈活的原則,用一個贊許的目光、一句適當的口頭表揚就成,如對學生參與意識的適時評價:「老師注意到了,同學們對這個問題都很感興趣,討論也非常熱烈,非常投入」。
二、口頭評價:
現代課程教學的一個特點,就是在課堂中師生互動多了,對於美術欣賞活動中學生的參與行為,無論是對教師提問的回答還是發表自己對作品欣賞的不同的意見,教師都要做出及時適當的評價。教師要尊重學生對作品的看法。俗話說:「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一件作品會產生各種看法或不同的評價,有些可能超乎教師的想像,但只要他們是真實的感受,教師就要給予尊重與認可。這時教師可以給予一些提示和補充,但絕不可輕易地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因為對美術作品的理解本來就沒有統一的標准,更何況學生是發展中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閱歷的豐富,他們會慢慢自己懂得作品的真正的內涵的。所以,教師在口頭評價時要注意發揮評價的激勵和改善功能,即通過評價給學生積極暗示,使學生對於自己的美術學習加以調節,獲得更好的狀況。要更多肯定學生好的一面,即便要指出學生的不足,語氣也要委婉些,讓學生樂於接受。如教師這樣的評價:「××同學對於畫面主體觀察得非常仔細,既注意到了人物憂郁的神態表情,又看到了明暗與色調對表現人物的作用……雖然聲音不夠洪亮,但對作品的認識和理解還是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的,值得大家學習。」(肯定點: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又如:「看得出××同學課前作了充分的准備,收集了很多資料,回答得比較全面,如果在語言組織再精煉一點就更好。」(在這兒肯定了學生的課前准備)。教師並沒有輕易打壓或否定學生在語言表達上的不充分和不恰當,而是暫時忽略學生語言表述中的種種不足,著重肯定和贊賞學生的積極思考主動學習的精神。因為在這里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大膽表達評價意見,相比語言表述的流暢和詞句的准確更為重要和關鍵。
三、作業評價
美術欣賞課的作業,主要包括撰寫小論文和有創意的臨摹或表現。1、撰寫小論文:作為課後評價,撰寫賞析短文(一般在200~300字左右)是為了判斷是否達到欣賞教學目標的一種常見的評定方式,具體做法如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件美術作品,對其從審美特徵和文化價值方面寫出書面評述意見,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如對中國古代山水畫某一件作品進行賞析,從其用筆、用墨、構圖、意境、思想性等方面進行簡要描述。2、有創意的臨摹或表現:美術欣賞在一個單元結束時,往往將鑒賞與表現結合,以增進體驗,加深對作品主題和思想的認識,如在欣賞完中國古代人物畫之後,不妨讓學生臨摹其人物中的一個局部,如我在讓學生欣賞完《歷代帝王圖》後,布置作業讓學生臨摹其中的一個人物,體會唐代人物畫在用線、造型方面的特點。再如在欣賞完新印象派畫家修拉、西涅克的點彩畫之後,鼓勵學生也模仿點彩派進行臨摹或創作,通過試驗進一步理解點彩派。
對於學生的作業評價,教師除了要給以適當的量化評價之外,還要有較多的質性評價。短文可以在小組里朗讀,也可以以板報的形式在班級或校園櫥窗內展出。美術作品除可以在校內的櫥窗中公開展覽外,還可以對作品進行評獎。這種選拔本身是一種很好的鼓勵和表揚,其激勵作用不可低估。
四、學生的自評、師評:
《美術課程標准》強調要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主要表現為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個自我認識和反省,以便對今後的學習能自覺地作出相應的調整,修正不足。自我評價有利於學生形成一種反省的習慣和能力,學會學習,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形成自我評價的習慣,幫助學生確立自我評價的依據。我一般會在美術學習單元結束後,根據單元總目標,設計一個簡單的「學生自評+師評」的評價標簽,復印裁剪後,分發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粘貼於小論文或美術作品的左側,在學生完成單元小論文或「創意的臨摹或表現」作業之後自己測評。
㈡ 兒童美術欣賞課的基本方法是
兒童美術欣賞課的基本方法是對話法。
幼兒美術欣賞是幼兒美術教育內容之一。指有意識地對美專術屬作品進行觀察、鑒賞、理解,從中獲得審美愉悅。欣賞過程是由幼兒所能接受的、具有一定欣賞價值的美術作品觸發感知,引起聯想和情感活動,體驗和認識作品內容和形式的審美屬性,從中獲得美感。
(2)美術欣賞課擴展閱讀:
兒童美術欣賞課內容包括繪畫、雕塑、工藝品、城市建築、節日裝飾、自然景物,以及同伴的作品等。欣賞時應引導幼兒從形象的整體入手,深入到局部,再回到整體。可在美術活動、游戲、娛樂、參觀等各種活動中實施。
小學美術是以審美教育為核心,著力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情趣。上好兒童美術欣賞課,將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想像能力,真正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㈢ 怎樣上好美術"欣賞評述"課
新課程標准將美術教材劃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其中「欣賞·評述」是課程標准中既十分重要,又容易被忽略的一個學習領域,因此,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教研心得,對怎樣上好美術「欣賞·評述」課談一談粗淺的認識。
首先要明確什麼是欣賞?什麼是評述?
《美術課程標准》中是這樣解釋的:所謂「欣賞」,不僅指的是以愉悅的心情觀看美術作品,而且還要了解美術作品中的形式美及作品的含義。所以,欣賞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以直觀的方式進行欣賞,一是以理性的方式進行鑒別。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欣賞並不是一個個體的孤立行為,而往往是在一種群體互動和交流的環境中進行的,學生應該將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認識以口頭或書面的方式表達出來,與他人交流和共享。
所謂「評述」指的是美術評論。學生進行的美術評論活動,不是指專業的美術評論活動。《美術課程標准》中有一句話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評述並非是一種高不可攀的行為,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並具有不同的程度,每個學生都可以對自然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作出自己的評述。」
其次,在「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應讓學生達到什麼目標?
《課標》明確地指出:「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應讓學生達到三個目標:(1)激發參與「欣賞評述」活動的興趣,學習多角度欣賞和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徵,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
(2)逐步形成提高視覺感受能力,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
(3)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
最後,如何在教學中達到課標的要求?
1.激發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興趣。
激發學生的興趣是上好「欣賞·評述」課的前提,而且《美術課程標准》首先特別要注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欣賞評述活動中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的目的。只有他們的興趣被激發起來,目的明確了,才會產生從藝術形式上分析、探索美術作品的積極性,從自發的欣賞進入到自覺的欣賞,從而有意識地按照一定的欣賞程序,使欣賞從視覺的直觀層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層面。
例如在講梵谷時,教師首先設下一個懸念:梵谷是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37歲開槍自殺。這樣簡短的介紹,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再介紹梵谷的生平、創作背景、所表現的內容、思想感情等,以及作品給觀賞者帶來什麼樣的作用,我們在認真分析研究以後應採取什麼樣的態度等等,使學生感到美術作品的背後還有豐富、有趣的內容。學生欣賞美術的興趣被激發起來,從而為上好「欣賞·評述」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欣賞評述」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應當肯定的是,美術課的四個學習領域里,和人文關系最為密切的就是「欣賞評述」,因為在欣賞課上學生接觸最多的是那些人類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這些經典之作常常滲透著深厚的人文精神,都和人及人性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表達著人類高尚的情感。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呢?概括而言,欣賞課要想更好地體現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分析美術作品時不單要講技能,更要從美術文化上進行分析,把美術作品放到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去學習。
(2)分析美術作品的技能要和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和感情,以及作品是怎樣表達的這種思想感情聯系在一起進行思考,並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時代特徵、代表作品。
(3)引導學生欣賞美術史上的經典作品和身邊的一些典型的美術現象。
(4)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美術作品的討論和評論,加深對美術作品的體驗。
3.引導學生多角度欣賞美術作品。
什麼是多角度?簡單地說,就是一幅美術作品可以從美術語言上進行欣賞——側重於觀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線條、構圖、明暗、肌理等是怎樣圍繞著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說作品的主題進行組織的;可以從歷史的角度研究它帶給我們的信息——它告訴了我們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當地怎樣的習俗;也可以從傳記的角度——力求使學生對作者的生平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對作品進行分析,使學生了解作者為什麼創作該作品?什麼時候創作的?作品表達了他的什麼思想感情……還可以從文化的角度——將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的美術作品中同一類型的題材,放在一起欣賞,用文化比較的方法,會使學生看清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藝術作品具有不同的面貌。如一幅是東方的作品,一幅是西方的作品,它們的主題是一樣的,不妨看一看它們在藝術觀念、藝術手法上的不同……
4.鼓勵學生以直觀的方式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美術課程標准》規定不同年級的學生在「評述」階段的要求是不同的:
(1)在1—2年級,重點培養學生對形與色的感受能力,鼓勵學生用簡短的話語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對培養學生的藝術感覺是非常必要的。
(2)對3—4年級的學生,應逐步要求他們能對美術作品進行簡單的形式分析。在表達方面,有兩個新的要求:第一,不只是用口頭語言表達,還需用書面語言----用短文或短句進行表達。第二,不只是表達自己的感受,還能「對欣賞對象進行描述,說出其特色」。
為了能達到這些要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認真地觀看美術作品,發現其特色,對作品進行描述練習。
(3)對5—6年級的學生,應該學會寫一些短小的文章,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認識。但這樣的作業不能安排太多,一學期有一兩次即可。
(4)對7—9年級的學生來講,在評述方面,增加了對「美術現象」進行簡短評述。什麼是美術現象呢?主要指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美術事件和活動。比如,一次校園藝術活動,城市中出現的一些室外雕塑,學校發的新校服、廣告、傢具設計、室內裝修……這些來自學生身邊的例子,都能激發他們評論的熱情。而迴避現實,完全躲進古典之中,讓學生像專業人士那樣,學究式的探討一些問題,並不是現代課程論提倡的。「學無止境,教無定法」。「欣賞評述」課到底應該怎樣上,沒有一個固定的教學模式。因此,一線的美術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探索,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欣賞、評述美術作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新路!
㈣ 美術欣賞的課件ppt
中南大學美術欣賞課件
http://wenku..com/view/d564154101f69e3143329491.html
美術鑒賞·原始美術
1新石器時代美術2舊石器時代美術
美術鑒賞課件
http://wenku..com/view/516b67747fd5360cba1adbd5.html
培養審美的眼睛——美術鑒賞及其意義
美術欣賞與美術鑒賞,都是人對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所產生的情感活動與思維活動。
美術欣賞(感性) 美術鑒賞(理性)
㈤ 美術欣賞是學什麼的課
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提高審美境界的藝術理論課程~類似於藝術概論
㈥ 怎樣上好美術欣賞課
只要你用心去學了,沒有什麼難題難得住你的,給點信心自己,加油
㈦ 如何上好美術欣賞課
作為培養學生審美素質的初級階段,美術欣賞教學必須與學生的年齡特點相結合,掌握學生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徵。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我認為上好美術欣賞課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一、了解欣賞課的常見類型常見的美術欣賞課有以下四種類型:1、闡釋型。主要由教師講解美術欣賞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2、提問型。教師對作品或欣賞的知識、原理等問題提問,學生回答。3、討論型。以學生為主體對作品的欣賞展開討論,教師進行點撥。4、自主型。學生在學校內外自發地、自由地欣賞美術作品。 我們應根據不同的課業欣賞要求,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達到通過欣賞作品,提高學生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的目的。 二、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為了增加欣賞內容的趣味性,教師要先選好美術欣賞作品的題材內容。因為每件美術作品最突出的美點所處部位不同,所以備課、授課的側重點也應不同。有的作品突出美點分析須側重於時代背景和歷史故事;有的應側重於藝術家奇特而巧妙的構思;有的應側重於形象的空間組合和畫面構圖;有的應側重於造型材質的表現力;有的應側重於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聯想;有的應側重於對整體空間和自然環境的關照;有的應側重於某種造型形式因素的運用。 教師不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點,而且能准確抓住作品諸多美點之中一兩個最為突出的美點,以此設計教學。美術欣賞課教學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 三、授課方式要靈活多樣1.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美術欣賞中,觀賞者在觀賞美術作品時,最初的感受往往是獲得美感的重要基礎。課前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讓學生有備而「賞」,從而縮短與欣賞內容的距離,產生欣賞的興趣。上課時,教師出示欣賞作品後,不要立即講解,可以讓學生讀畫幾分鍾,也可以以討論的形式,請他們說說自己對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後出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使教師唱獨角戲變為師生共同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2、欣賞與繪畫、工藝結合,從中領悟作品內涵。美術欣賞課不應是一味地欣賞,有的時候讓學生臨摹作品,從中體味作品的內涵,打破欣賞課紙上談兵、光說不練的局面,更有助於學生理解作品。學生有了繪畫的實踐,才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與認識藝術作品。而在欣賞藝術作品之後,就可以將作品的精華運用到自己的製作中。 3、情景創設,從中品味藝術魅力。音樂和美術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人們在欣賞音樂時可以展開聯想,隨著音樂節奏的起伏,眼前情與景地不斷變幻,人的情感也會不斷地變化。在美術欣賞課中有機地把音樂和美術結合起來,能達到圖音並茂、聲色俱全地表現主題的目的,並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力、創造力。如欣賞《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時,緊跟上述欣賞過程,用聲情並茂的語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內容,讓學生再仔細觀察纖夫們在學生勞動下的各種不同的表情、姿態,放上一曲《黃河號子》……這時學生就開始自覺地「設身處地」,進入某種情景,而自覺地體驗畫面中纖夫們勞動的艱辛,產生審美同情。這時的欣賞主體(學生)受到欣賞對象(纖夫)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接受其審美思想的啟示,展開想像,調動相關的各種感覺實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畫面,從而獲得藝術作品內層意蘊的領悟和隨之而來的審美愉悅,審美想像。
㈧ 怎樣寫小學美術欣賞課教案
初二年級美術教案
外國古代美術作品欣賞
——古文明之旅
本課在教材中的作用:本課在教材中的欣賞課中屬於外國美術作品欣賞的第一課,學生對外國美術方面的知識了解太少,所以難度較大。但本又課是擴大學生知識面的一節課,學生學習起來會有很大的興趣。
課業類型:欣賞課
授 課 人:龍 江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了解人類古代文明的藝術成就。
通過圖片的欣賞,掌握各地藝術風格的異同。
通過學習和對比,體會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自豪與驕傲。
教學重點:掌握各地藝術風格的異同。
措 施:用「旅行」的方法來提高學習興趣。
教學難點:學會欣賞。
措 施:通過系統的圖片資料,讓學生學會用時代背景和地域風格來分析藝術作品。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具准備:教材、多媒體設備。
學具准備:教材、多媒體。
教學過程:
I、組織教學:
檢查學生用具准備情況,組織聽講情緒。
II、板書課題(多媒體):
古文明之旅
III、板書目標(多媒體):
(略)
IV、導入新課:
師問:大家知不知道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生答:知道。
師問:那大家知不知道,「四大文明古國」是哪四個?
生答:中國、印度、埃及、巴比倫。
師:除了「四大文明古國」外,古希臘古羅馬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也有非常豐富的文明成果。今天我們就到印度、埃及、巴比倫以及古希臘古羅馬去看一看外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成果。
(用多媒體展示課程大綱)
古埃及、兩河流域
埃及和兩河流域⒁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早在埃及古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686-前2181年),它在建築和雕刻方面都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名的胡福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和拉荷特普及其妻諾夫爾特公主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用多媒體展示並補充相關圖片)
金字塔是埃及法老(即國王)的陵墓。胡福金字塔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高146米,故亦稱大金字塔。它不僅突出地體現了古埃及無與倫比的建築技術,而且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它以巨大而又極其單純的幾何形體,給人以高大而又無比穩定的感覺,充分體現了統治者的權勢與神聖。
與胡福金字塔相鄰近的獅身人面像,高約20米,長約57米,高達6米的頭部據說是法老哈夫拉的容貌。建造這尊巨像的目的,是為了護衛哈夫拉金字塔前祭殿的大門。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獅子是力量的象徵。所以,獅身人面像實際上也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法老權力的象徵。(用多媒體展示並補充相關圖片)
出於和建造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同樣的目的,古埃及統治者十分重視自己雕像的製作。他們常將自己的雕像放置在自己墓室里。拉荷特普及其妻諾夫爾特公主像通體著色,人物形象安詳、莊重,公主的形象尤其生動、優美。用寶石嵌成的人的眼珠,使雕像顯得更加栩栩如生。(用多媒體展示)
與埃及文明幾乎同時期的兩河流域文明,在美術方面也有重要的成就。公元前七世紀的著名浮雕《受傷的母獅》,十分引人注目。身中數箭的母獅,滿身鮮血淋漓,身子的後半部已癱倒在地,但它健壯的前爪仍在掙扎著想從地上站立起來。那昂頭怒吼的神態,極其悲壯。像這樣極其真實而富有生氣的藝術形象,在那一時期的美術作品中是不多見的。(用多媒體展示並補充相關圖片)
印度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便產生在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從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7年)到笈多王朝(公元4-5世紀)這近千年的歷史中,佛教美術得到了很大發展,且對亞洲其他各國佛教美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現存的等身大的佛立像,是笈多王朝時期佛像雕刻的代表作。佛像的姿態肅穆慈祥,袈裟緊貼身體,衣褶清晰,線條流暢,頭後有精緻華麗的光環,表現了一種庄嚴靜穆之美。(用多媒體展示並補充相關圖片)
印度莫卧兒王朝時期(公元1526-1858年),由阿拉伯國家傳入的伊斯蘭教十分流行,各地興建了許多清真寺(21)和其它伊斯蘭教風格的建築,被稱為「印度的珍珠」的泰姬陵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這是莫卧兒王朝全盛時期的皇帝沙賈汗為紀念他早亡的愛妻泰姬·瑪哈爾所建造的陵墓,由來自波斯、土耳其、法國、義大利等國傑出的工匠共同設計建造。1632年破土,1648年建成。陵墓全部用潔白如玉的大理石建成,象徵泰姬的美貌和愛情的純潔。陵墓的藝術形象既有肅穆的紀念性,又具有開朗的親切感。各部分之間比例勻稱,既講究對比,又十分統一和諧,是一件精美無比的建築物。(用多媒體展示並補充相關圖片)
㈨ 談談你對美術欣賞課的認識
美術鑒賞這門學問改變了人們的觀看方式。美術鑒賞是運用自己的視覺感知、過去已經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 欣賞一般局限於感知、想像、情感體驗等感性認識方面。 而鑒賞是運用視覺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綜合作用、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一種比較深刻的認識。 在美術鑒賞的基礎上就能夠產生一定的「美術批評」,自己根據一定的標准,對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所做出的理論分析和價值判斷。 要在文化情境中來認識和理解美術,「情境」,即指影響各個時期美術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美術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種思想、觀念,都與藝術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的影響有關。感悟式鑒賞所要求的主要是從觀看者自身的經驗出發,充滿想像力和激情地去欣賞美術作品。在欣賞過程中,可以任由思維馳騁而不受限制。這種鑒賞方式比較適合於寫意性和表現性的藝術作品,因為這類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觀地記錄形象,而是通過主觀化的形象處理來表達藝術家的情感。 應該意識到美術這種文化現象不是存在於真空環境之中,而是有著特定社會階層和社會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創作目的以及社會背景對藝術家的影響。這些因素不是單靠表面的觀察就能完全了解的,所以社會學式鑒賞的核心在於探究、追問,了解作品的主題,發現作品的獨特之處,並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積累一定的知識才能有很好的把握。比較式鑒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但在比較式鑒賞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美術作品的好壞是可以通過比較來確定的;但在很多情況下,作品之間並不存在誰好誰壞的問題,僅僅是表現方式和風格上的不同而已。比較的內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但根據這些形式方面的差異也可以引導我們去尋找原因,這就需要涉及一些社會的因素了。至於具體對比哪些內容,還需要依靠感覺的指引,所以比較的方法其實是幾種鑒賞方式的綜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