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分組
㈠ 請問武漢大學自主招生的那個學科組的分組主要考試些什麼啊,我沒有什麼特長應該選哪個組啊
每一復科都要考語數外綜合,制但是還要加試你那個組的考試,比如外語組,既要考筆試,還要加試口語和聽力,理化生要加實驗和面試
你最不怕哪個就選哪個吧,如果是理科,沒參加競賽最好不要選理化生,都是加試競賽題
文科管理綜合就跟電視上綜合素質問答差不多,寫作。。。看你自己有沒有文采吧
實在不行就外語唄
㈡ 課堂如何進行分組
那如何才能有效地將學生進行科學分組呢?將學生進行分組有很大的學問,就像排座位一樣。如果分組不好或不合理,不僅起不到合作效果,相反還會起到較大反作用,嚴重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如,讓一些紀律差的學生放在一組,或是讓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放在一組,或者男生、女生單獨放在一組等,這些分組方法都不科學,合作學習效果可想而知。相反,我們對每個學生進行了解後,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分組,就會收到明顯的效果。
有經驗顯示:每組以6人為宜,多或少都不理想;每組都有男女生,要利用性別魅力;每組要有成績好中差,便於相互學習、相互幫助。
選好小組長 :
小組搭建起以後還不能算完事,然後要根據每個小組的實際情況任命或自選一名行政組長,便於合作學習時有組織,有領導。當然行政組長在本小組中一定要有威信,所以也不能太放權給學生。為了調動全組同學積極性,再將六個成員分別安排一個學科的學習小組長,如數學較好的任命為數學小組長,物理較好的任命為物理小組長等。這樣每個組員都有責任,都是組長,有利於調動組員積極性。
㈢ 合作學習中該如何科學分組
提高小組合作效率:
一、科學分組,合作前獨立思考,激發合作需要。
二、充分把握合作的動機。
三、學生思考和操作的時間要充足 。
四、引導學生合作學習的關鍵,要求教師精心地創設情境,積極參與到學生們的小組合作中去。
㈣ 學生分組的時候考慮哪些因素
實施合作學習時,分組是關鍵的要素,教師必須考慮的首要問題是小組的規模,一般說來,時間越短,小組的規模應越小,通常以 2—4人為一組比較適宜。
跟我學物理網賈蘭華老師說:為使小組活動中具有更多、更豐富的信息輸入和輸出,可以激發出更多的觀點,使全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應同時考慮組內異質、互補的情況,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結合下列因素。
1、學生的成就 保證同一個合作學習小組內混合學習成績好、中、差的學生。許多父母、教師擔心把學習成績不同的學生分在一組會導致不能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他們認為成績好的學生教其他同學會浪費好學生的時間,而成績差的學生則可能跟不上那些好學生。然而實際的研究結果卻表明,好學生和差生都能夠從合作學習中受益。比如,好學生通過向其他同學講解學習內容可以增加他的認知、推理水平,通過參加小組活動,可以增加好學生的從屬感、接納感和責任感;差學生能夠得到教師以外的來自本組其他同學的更多幫助,與其他同學共同學習可以降低他們的焦慮程度。
2、學生的能力 有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強,有的學生觀察能力強,有的思維比較深刻,將這些具有不同能力優勢的學生組合在一起,不僅能夠提高小組活動的效率,更能有助於每個組員的全面發展。
3、學生的性別 心理學的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性別的個體在認知風格、能力、性格特徵等多方面都存在差異。在合作小組中混合男女學生可以豐富小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視角,而多視角的產生則可以豐富學生的思維。
4、學生的家庭背景 學生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和性格特點等往往帶有家庭的烙印,而學生的家庭可能屬於許多不同的社會群體或階層。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我們必須學會與各種人一起工作,需要與不同社會群體的人接觸往來,學生在小組活動中與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學合作的經驗將有助於學生應對這種真實的社會生活。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採用的是根據學生學業成績分組的辦法,同時兼顧學生的性格和男女生比例。每一組中各成員座位按順序編號,教師對哪一位同學坐哪一號座位仔細推敲,以便於分層次教學。現代管理學認為,任何一項目標的實現,都依賴於組織內部各角色的明確分配,為了能保持小組正常發揮其預期的作用,同時不因為本班的課堂活動影響學校其他班的正常教學,促進學生之間加強正相互依賴(是一組學生共有的一種認識,即認識到對組里某個成員有益的事對全組也有益;對組里某個成員有損的事,對全組也有損 )。對各小組各成員進行了角色分配,這些角色包括:計時員,負責讓小組在時限內學習;控制噪音員,負責小組討論不要太嘈雜;鼓勵員,負責鼓勵全體組員參與活動;報告員,負責報告小組討論結果;秘書,負責記錄小組討論要點;檢查員,確保全組員都理解討論內容。以上角色不是一成不變,必須定期或隨時變換。
在分組的過程中,教師可能面臨學生自己選擇夥伴的要求,我們認為學生自己組合的小組常常是高水平的學生與高水平的學生組成一組,往往不能成功,且不利於學生多樣性的發展。因此,合作學習小組一般不提倡學生自願組合,學生個人的意願只能作為參考。教師要向學生說明,合作學習小組不是純粹的交友小組或娛樂小組,而是一個協同共事的團隊。就像到了社會上,我們難以選擇單位里的同事,難以選擇與誰做鄰居一樣。我們要學會與不同的人相處,尤其是要關心那些交往能力弱、學業成績不理想的同學,願意接近他們,爭取共同進步。
如果孩子初中物理化學成績不理想,如果您是剛畢業的老師,敬請關注網站:跟我學物理網,賈老師公眾微信號:「跟我學物理網」。
㈤ 分組.什麼是外部分組/內部分組
打破傳統按照學生年抄齡編排襲班級的做法,按學生的能力和成績,稱為外部分組。
分組教學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水平,甚至不同的興趣分成幾個小組,對不同的組提出不同的要求,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能適應學生的能力和要求,照顧了學生的差異。
班級授課,教師組織教學時更多是面向中等學生,優生常感到「吃不飽」和太容易而厭倦學習。分組教學能較好照顧尖嘗法佰盒脂谷拌貪飽楷子學生的特點,滿足其強烈的求知慾和需要,有利於英才的培養。
(5)學科分組擴展閱讀:
分組教學是把學生按能力或學業成績分為不同的班或組,通過定期測驗決定學生升級(組)或降級(組)的教學組織形式。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方出現分組教學制。有能力分組、作業分組、外部分組、內部分組等形式。有利於解決學生個別差異的問題。
學科能力分組是根據某一年級的學生對某門學科的學習能力和成績,分成不同的A、B、C組。由於同一學生各科的成績和學習能力不同,因此在不同學科中可能被分入不同的水平組。這種分組一般只在較難學的學科中進行,如數學、外語、自然科學等,其餘仍在原班進行教學。
㈥ 如何制定小學科學分組學習規則
給學生設置問題,讓他們去解決;給學生時間,讓他們去思考;給學生製造懸念,讓他們去探究;這樣可以加大合作學習的力度。然而在科學課堂中,經常出現這種現象,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後立即讓學生討論,或者教師提供實驗器材未說明目標、要求就讓學生分組實驗,或許教室里馬上就會出現一片熱烈討論或分組實驗的場面,但只要稍加註意不難發現,這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假熱鬧」,實際上「活而無序」。有的小組場面混亂;有的小組只是個別學生主宰「合作」過程;有的小組匯報積極,但未能表達小組的意見;有的小組心不在焉,一言不發。充其量是各行其是罷了,小組合作學習似乎形同虛設。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組合作學習的規則。
葉聖陶先生指出:「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說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要想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就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而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制定相關的小組合作學習的規則,只有建立了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規,並通過訓練才能使之形成習慣[3]。
(1)合理分工,明確職責。小組內應設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各一名。小組長應選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合作意識的學生擔任,主要職責是對本組成員進行分工,組織全組人員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活動;記錄員的職責是將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記錄下來;匯報員的職責是將本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歸納總結後在全班進行交流匯報[3]。案例:五年級《四季是怎樣形成的》一課中,探究四季形成的原因(地軸傾斜、不傾斜)是兩個連續的合作活動。學生提出四人小組人太少了,我也建議6人一小組。其中有一組的分工安排如下:小組長應選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合作意識的學生擔任。記錄員應選責任心強、書寫能力強的人,他的職責是將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記錄下來。中心發言人應選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同學,因為他的職責主要是將本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歸納總結後在全班進行交流匯報。
通過合理調配及教師對各項任務的負責人做了一定的指導和培訓,小組合作活動做到責任到人,並在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協助他人。此次讓每個組員的價值作用都得到了發揮,使小組合作學習變得更加有效。
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活動的需要設立不同的角色,並要求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發揮團隊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任務。
(2)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的常規。教師引導學生一起討論制定出小組合作學習的合作規則,可以使學生在進行小組活動時願意執行自己承諾過的規則。因為人們發現,由兒童自己制定的規則容易執行,而且執行這些規則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一種負擔,也不需要別人時常提醒,對於他們來講,活動規則和活動本身就如同睡覺時要閉上眼睛一樣自然。如果規則遭到破壞,他們也有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處理辦法[4]。
(3)培養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一是獨立思考的習慣,以避免小組交流「人雲亦雲」、盲目從眾的現象;二是積極參與、踴躍發言的習慣;三是遵守課堂紀律和合作規則的習慣,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和爭吵。
(4)培養學生良好的交流習慣。.要讓學生學會表達。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對一個問題,學生往往會有自己的想法,卻又不一定能夠很好的表達。因此出現一些沉默的學生,他們有的是不敢表達,對自己的發言有種種顧慮,自己的發言能不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贊同?對這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鼓勵和幫助,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讓學生感覺到小組中的快樂,願意與小組合作交流。
㈦ 如何使科學課的分組學習更有效
隨著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合作學習,以其積極互動的師生關系,靈活開放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全新的教與學的方式打破了原有傳統授課的結構,變學生單一、被動的學習為多樣、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習方式的變革,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學生願意上科學課,願意投入到科學探究活動當中。所以,新課程倡導的合作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了師生和生生之間的關系,讓教師更好的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孩子暢游在科學的殿堂。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一些教師對合作學習精神實質認識還不夠深入透徹,現有的合作學習存在許多弊端,還停留在表面化、操作形式化。有些合作學習只追求表面上的熱熱鬧鬧,有些合作學習只浮於表面沒有深入或沒等到深入就草草收場。再看學生的表現,有的學生從班級的旁觀者、旁聽者,又轉為小組的旁觀者、旁聽者,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合作學習的開展和學生學習品質的提升,諸如此類的現像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作為教師,如何真正理解合作的意義,如何通過引導學生的分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已經成為我們思考的話題。
關於合作學習的定義目前沒有統一的說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合作學習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國的斯萊文教授認為:合作學習是指使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並依據他們整個小組的成績獲取獎勵或認可的課堂教學技術。
2、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合作學習的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沙倫博士認為合作學習是組織和促進課堂教學的一系列方法的總稱。學生之間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則是所有這些方法的基本特徵。在課堂上,同伴之間的合作是通過組織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實現的,小組通常由3-5個人組成。小組充當社會組織單位,學生們在這里通過同伴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開學習,同樣也通過個人研究進行學習。
3、我國合作學習研究學者王坦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小組中互助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並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
盡管國內外學者對合作學習的定義表述的不盡相同,但是他們所揭示的許多共性的東西對於我們認識小組合作學習的內涵及其活動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合作學習的各種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出,小組合作學習主要是以「師生、生生互動合作」為教學活動取向的,它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來促進學習,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准,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
下面以《物體形狀改變以後》一課談談師生如何合作學習。在學具准備方面,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我選擇了10種典型的、學生比較熟悉的材料,有硬幣、玻璃片、橡皮泥、方便筷、海綿、彈力球、橡皮、彈簧、橡皮筋、鋼尺、塑料套(女孩子扎頭發用的)。在小組的劃分上,孫老師把四個學生為一個學習小組,為每組分發了這10種學習材料。
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任務:
師:請小組四名同學分別承擔這樣的角色,材料員——負責材料的取放;記錄員——負責記錄觀察、實驗過程中的各種數據;操作員——負責安排小組成員的實驗操作;小組長——負責小組的全面工作。
(學生在小組內安排了各自的角色。)
師:現在請各組的材料員取回實驗需要的材料和實驗記錄。
(材料員取材料)
師:用雙手對海綿拉一拉、壓一壓、擰一擰、擠一擠,給海綿一個力,看看海綿有什麼變化?把力去掉後,海綿又有什麼變化呢?
(學生活動:操作員開始安排實驗順序,每名學生帶著任務在學習小組內進行活動,有的用手拉,有的用手擰,有的用手擠、壓等,一邊活動,學生一邊討論他們的發現,記錄員記錄活動結果。)
生:對海綿拉一拉、壓一壓、擰一擰、擠一擠後,海綿的形狀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去掉力之後,海綿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學生匯報同時,展示實驗記錄)
學生有了對海綿比較感性的認識後,我又布置任務:
師:在托盤中的十種物體當中,如果我們也對它拉一拉、壓一壓、擰一擰、擠一擠,哪些和海綿比較像?哪些和海綿不太像?請記錄在表格里。
(學生在小組內進行活動,記錄員開始記錄。學生一邊對這10種物體施加不同的力,一邊討論分析,並進行分類:和海綿像的分在一組,和海綿不太像的分在一組。在活動的時候,材料員對材料進行分配,使每個組員都在進行實驗活動。)
生:和海綿像的有彈力球、橡皮、彈簧、橡皮筋、鋼尺、塑料套;和海綿不像的又硬幣、玻璃片、橡皮泥、方便筷。
……
再以《探索宇宙》一課為例,談談如何生生合作,第一步,我把全班56人分成8個學習小組,從A組到G組,每組7人,然後,給各組布置了相同的7個問題。……
每個小組都承擔了對上述7個問題的研究,每個問題分別由小組中的一個人承擔,第A組承擔第一個問題的同學簡稱A1,承擔第二個問題的同學簡稱A2,以此類推。
接下來,我又對小組進行了劃分,把承擔相同問題的同學又劃分為一個新的小組,這樣,又分為了7個新的組,即A1、B1、C1……G1為一組,A2、B2、C2……G2為一組,等等。新組的每一組都是承擔同一個問題的學生,因此可稱為「專家組」,共有7個「專家組」,每組8名同學。
我把事先准備好的資料發給每個「專家組」。除了相關的文字、圖片等之外,教室中,還准備了十台能上網的計算機,提供給學生用。
第二步,學生以 「專家組」的形式進行研究
每個「專家組」的成員用閱讀材料、觀察圖片等方式討論所承擔的問題,對於意見不統一的問題,他們充分利用了王老師提供的計算機上網查找資料。最後,他們採取「自由發言」方式,通過相互之間的爭論,最後就問題的解決達成一致的意見,個別不同意見的學生也可以保留意見。
當每個「專家組」都就自己的問題做出解答後,進入第三步
第三步:「專家」講解,小組討論
「專家組」成員各自返回原來的小組,即又回到原來的A、B、C……8個小組。由每個問題的「專家」給其他同學講解自己承擔的問題的答案,同時也把在「專家組」個別同學的保留意見提出來讓大家討論。7個人講述完後,可以在小組內討論,對每個問題形成小組的解答。答案可以與「專家組」的一樣或稍有差別,也可以不一樣。
第四步:小組匯報
……
從兩個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在教學中非常注重合作學習中的師生和生生之間的合作。科學實驗課需要准備大量的實驗材料,材料的種類和准備方式有多種。案例中這兩節課,材料的准備是由教師課前完成。為什麼不讓學生自己准備材料呢?究其原因,這兩節課需要的材料都是典型性的、針對性比較強的。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為了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科學知識,所以,由教師准備這些典型材料就顯的比較重要。如果讓學生自行准備,他們帶來的材料會五花八門,因為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喜歡,或者是尋找那些在身邊比較容易得到的材料,但這些材料可能不具備典型性,這樣一來,對學生科學知識的理解幫助就沒那麼大。可見,教師課前准備了充分的材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供給學生,這樣讓每名學生在活動中都可以共享這些科學資料,這也正體現了合作學習中的師生之間的合作。同時,我在小組的劃分以及小組的安排上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小組中,每個組員都有固定的角色,他們都相應的承擔不同的任務。在活動中,學生會根據自己的任務進行相應的角色活動。而學生的小組角色活動,有的是為了小組活動的有序進行,比如在第一個案例中,我對學生進行的材料員、記錄員、操作員、小組長的安排,讓每個學生明確了自身的職責,相互間能更好的進行協調、合作。在第二個案例中,我非常巧妙的讓每個學生承擔一個問題,然後帶著問題重新組成小組。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從分散到集中,可以通過集體的智慧解決所承擔的問題,然後帶著集體解決的問題答案重新回到原來小組。讓思維從集中到更加集中,等於是每個小組都擁有了全班的智慧,生生之間的合作巧妙之極。
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用到了合作學習這種方式,但實際上,很多教師卻並沒有抓住合作學習的本質。那麼,到底應該如何進行合作?在組織學生的合作學習時,教師應該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我認為,應該注重從對學生合作技能的培養開始,真正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
合作技能的培養包括:
1、在組中談話時使用合適的語氣;
2、輪流使用科學儀器;
3、共享科學資料;
4、承認小組中他人的貢獻;
5、項目過程中專注於任務;
6、按時完成工作;
7、幫助其他人理解科學思想;
8、多使用「我」(說出個人的想法而不是責備他人)
9、用積極的態度去評價;
10、主動傾聽;
11、耐心;
12、協商,必要時讓步;
13、對科學答案/反應進行判斷;
14、探索或改動小組問題;
如果教師能夠從上述幾個方面注重對學生進行合作技能的培養,使學生初步具備了合作的能力,這樣才能有效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呢。那麼,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又應該考慮哪幾方面的問題呢?
一、分組合作的目的要明確
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很多,教師要明確的認識到哪些內容比較適合小組合作學習,不是每節課或隨便一個問題都要小組交流,否則小組交流又成了一種形式。那麼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小組交流呢?
1、為了讓學生擴大個人的信息量,彼此交流信息;2、學生對於問題的解決會有不同的方法,教師可以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組內交流方法,拓寬解決問題的渠道;3、學生可以通過交流體會,促進彼此情感的溝通;4、在進行一些操作時,可以通過分工合作的方式,凝聚眾人的力量,共同完成實驗操作;5、對於某些觀點的闡述,可以通過小組的集體智慧共同進行表述。
二、師生的課前准備一定要精心
課前准備,一方麵包含教師的課前准備和學生的課前准備,另一方面又包含教具、學具的准備、知識與方法的准備,如果教師課前沒有準備好教具,或者沒有根據下節課教材的教學需要布置學生准備學具,這都將導致小組活動無法進行,或者部分學生只在觀望與等待,如果教師課前對下節課小組活動的所需知識與方法准備不充分,就不能引導學生在活動前先復習有關知識與方法,造成學生小組活動的低效,甚至會對教學目標產生偏差。
三、在小組的劃分時,每名組員的分工要到位
如果小組各成員沒有明確分工,就是造成一部分學生依賴於別人提供的現成結論,懶得動手、動口、動腦,而另一部分學生似乎不可推卸地挑起這個重擔,要麼壓力過大,反而約束了自己的許多想法,要麼能力過強,每次都能輕松自如從而會滋生自滿情緒,不願與其他同學交流合作。
四、教師在小組活動中的調控要得當
首先應明確合作學習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給予恰當的調控。具體的說,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鼓勵和啟發,使他們樹立信心繼續探索;當學生取得進展時,給予肯定和激勵,使他們產生成功的喜悅;當活動到一定階段時,引導他們進行回顧與反思,使他們學會學習;當小組內個別成員意見不統一時,引導他們進行討論,使他們學會合作。
五、對於小組活動,教師要反饋及時
許多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小組活動,就是想獲取新知,一個概念或一個實驗結果、一個結論等,這無可非議,但是很少對活動之中的方法與經驗進行提煉,所以,教師一定要對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發生的一些現像做好及時反饋,如合作的情況、分工的情況、記錄及觀察的情況等,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規范小組合作學習。
六、每次小組合作學習,教師都要有科學評價
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在小組中的表現,如是否願意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中能否與同伴盡興合作,能否想出好的學習方法,並與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任務。教師在評價時可以充分發揮師評、生評、自評、組間互評等方式,讓學生更好的認識到,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有哪些好的應該繼續發揚的地方,有哪些不足而應該改進的方面。
在新課程中,一個完整的合作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生生、師生、教師之間乃至家庭和社區等多方面的合作。現在國內外關於合作學習的理論不下百種,可以說「合作」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我們國內大致把合作學習分為以下四種:即師生互動、師師互動、生生互動、全員互動。而當前理論研究的熱點和我們應給予關注的是「以師生、生生互動為主要特徵」的合作學習。正如美國的斯萊文教授指出的那樣,應該把合作學習的基本原則納入整個學校系統的運行軌道中,其中包括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校行政人員、學校與家庭和社區、一般教育與特殊教育的全面合作。當然,隨著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的日益擴大,人們對它的本質的認識也逐漸加深,傑克布斯就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價值觀,這是最重要的合作學習的原理,或者說,合作不僅僅是一種學習策略,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㈧ 二類小學科學課分組實驗幾人一組為宜有明確要求嗎
你考慮太多了,為什麼不按班級人數來分呢
㈨ 小學科學分組實驗應開課時數是多少
《小學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目前,主體性教學、科學探究已成為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兩面大旗.而實驗教學就能很好地融主體性教學、科學探究於一體. 怎樣才能讓學生們在實驗中有所啟迪和收獲呢?那就是:實驗時應做到「六多」——多看、多做、多思、多說、多聽、多評. 一、多看「想到沒想到,看了才知道.」這是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異想天開》之《想到沒想到》欄目的宣傳口號.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看到了,我們就相信了,就明白了,這說明了看的重要性. 看,不是隨便地看,而是有目的的觀察.觀察是人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是科學實驗的顯著特點,同時教會學生觀察也是科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在科學實驗時,不管是老師的演示實驗,還是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都要讓學生仔細觀察,充分觀察.要引導學生看清、看全事物的真實面貌,更要學生發現平時沒留意的現象.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獲得正確、清晰的事實,掌握第一手的數據資料,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學生還能從中學會正確的觀察方法,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比如做《熱水變涼》實驗,將一杯熱水放在桌上,連續測量十分鍾,這時要適時指導學生認真觀察.他們會發現開始水溫下降很快,最後越來越慢.最後學生們得出熱水變涼的規律是先快後慢.這由學生自己認真觀察分析得出來的結論,其教學效果是言語傳授無法比擬的. 二、多做「你聽見了,你忘記了;你看到了,你明白了;你做過了,你記住了.」這說明了做的重要性.法國科學教育以「動手做」為口號和切入點,強調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發現與研究的過程.這種學習過程體現著學生作為主體的生命歷程. 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小學生的記憶與思維主要以直觀形象為主.而動手做最能展現事物的直觀形象. 我們老師只要積極創造實驗條件,使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充分的感知,經歷科學的過程,學生就能從中獲得一些最基本的科學素養.在科學課上,學生做實驗很多都是草草收場,學生並未「盡興」.有些教師一發現一個(一組)或者是幾個(幾組)同學做完或做對,就迫不及待地命令學生停止實驗,覺得部分學生的成功已經與教師要的結論相吻合.這種做法與科學教學原則明顯相悖.實驗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科學課的顯著特點,學生都會從中留下終身難忘的經歷.實驗如果不能取得數據並得出結論,那等於沒做.所以,我們在實驗教學中,應讓孩子們多做,做足,做深. 比如教《小車的運動》一課,做實驗前,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們提出假設,作出猜測,弄清變數與不變數的關系,然後讓孩子們多次地、反復地做實驗,獲得數據,並從中探究規律.學生們通過「真刀實槍」地「搞」出來的有關結論,將使他們終生難忘,而這一探究學習的方法與過程,將使他們受益一生. 三、多思科學探究是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探究一般要經歷提出問題、進行假設猜想、制定計劃、實驗搜集信息、分析得出結論.提出問題必須學會思考.如果對一些現象視而不見,置之不理,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永遠發現不了問題,更談不上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 假設是科學探究的一個重要思考階段,科學家進行實驗,在沒有成功之前,都只能是「假想」,也可能就是「胡猜」.所以,學生在實驗時,有關科學的結論,應讓學生敞開思路無所顧忌地想,甚至異想天開.這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認識事物能力的重要手段.科學探究的整個過程,處處伴隨著學生的思考,而且需要學生的思考.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可見學習需要多思,需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比如教學《電磁鐵》一課,教師一上課就出示一個電磁鐵,引導學生認識電磁鐵,而後讓兩名學生各取一個電磁鐵(線圈鐵釘不同),讓學生觀察哪個電磁鐵吸的回形針多,為什麼?這時可鼓勵學生朝不同的方向想.思維就這樣大放光彩. 四、多說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有各自的體會和想法,科學實驗後,要讓學生把實驗過程和結論說出來.如果不讓學生說,我們就不知道他們是如何想的.不讓學生多說,就不知道他們思維的全過程,不知道他們對事物的不同看法.就不能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達成共識.因此,實驗後應讓學生多說,給他們自由的空間暢所欲言,這是他們的權利,也是教師的責任. 比如教學《觀察水》一課,學生做完高錳酸鉀的溶解實驗後,我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看到的溶解現象,個別說,小組說,集體交流.這樣反復交流,溶解現象就深深印在學生頭腦中,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多聽善於傾聽的學生就是善於學習的學生.在許多的科學課堂,不顧別人的想法,不注意傾聽的現象比較嚴重.傾聽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對發言者的尊重.我們要引導學生樂於傾聽,善於傾聽,在傾聽中產生智慧的碰撞. 如在《洗衣服的學問》一課中,當學生設計出不同材料去污能力大小的方案時,我就引導大家針對他的方案,提出問題.這樣,學生不但能認真傾聽,還聽出了別人方案的優點和缺點,在交流中,為方案的完善提供了很大幫助. 六、多評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於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小學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中指出,對學生進行評價要做到「四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全面化,評價方法的多樣化,評價時機的全程化.要求教師准確把握評價的內容,靈活運用評價方法. 在實驗教學中,我們要更注重學生合作能力、實驗能力和安全衛生等方面的評價. 當有個別學生或小組同學出現合作,實驗、衛生等方面的問題和優點時,我就不失時機給予評價,請同學自評,相互評,一堂課下來,評出最佳小組若干,給予加分,當分數累計到指定數時,便可獲得老師的獎勵.獎勵就是一張卡片,一些實驗材料、葯品,或者到科學探究室自主做實驗的資格…… 在科學課上做實驗,學生動手又動腦,個個興高采烈,精神抖擻,興趣濃厚,求知慾強烈.只要我們教師精心准備,正確引導,讓孩子們多看、多做、多思、多說、多聽、多評,我們的科學實驗教學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