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小學科學課標

小學科學課標

發布時間: 2020-11-19 00:07:29

什麼是《義務教育學科學課程標准》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的科學探究內容:科學探究是科學研究過程的本質特回征,具有重要的教育答價值。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這將有利於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激發兒童學習科學的主動性。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可以是多樣的。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與策略,讓學生將探究式的學習與其他方式的學習充分結合起來,以獲得最佳的學習結果。

② 小學科學是一門怎樣的學科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在小學課程設置中與其他主要學科一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史上,其名稱經歷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識→自然常識→自然→科學的變化。發展歷程大致劃分為四個時期。

科學素質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科學素質一般包括: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運用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技能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能力,具備進行科學探究所必需的科學思維和方法,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等。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能夠最有效地綜合自然科學各個領域(如物質科學、生物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和技術領域中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質的課程,能夠最大限度地將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呈現在課程內容中。

(2)小學科學課標擴展閱讀:

概括起來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點:第一,在指導思想上,體現了活動性、過程性、主動性和發展性。新教材更多地關注學習者本人,強調學習的過程。

教材通過設計系列活動(如實驗、討論和一些小欄目)讓學生去親身經歷(教科版為了引起小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還特意採用了一些小學生自己的設計和習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去認識自然和社會,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二,在內容選擇上,體現了基礎性、綜合性、實用性和時代性。新教材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並特別注重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出發,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內容,便於他們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

在內容上還強調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增加了反映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新成果、新話題和社會生活中人們共同關注與亟待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從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增強社會責任感並真實地感受和體驗科學的本質及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

第三,在內容組織上,體現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邏輯性。新教材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把科學知識的學習貫穿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學科的人為界限。

建構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整體框架,將內容上有聯系的活動組成一個教學單元,全面體現大單元綜合的編排思想,而且結構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適應了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邏輯性強。

這種形式的編排有助於學生認知能力、探究能力的發展和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第四,在呈現方式上,體現了多樣性、趣味性和啟發性。打開一本本新教材,可以發現,幾乎冊冊形式多樣,活潑可愛(出現了以童話、詩歌、謎語等形式來表達科學內容)。

教材印刷精美,圖文清晰,色彩艷麗,文字優美,導語生動,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對小學生具有吸引力。總之,這次科學課改的方向是正確的,它將極大地完善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材教法體系。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往,我國中小學執行國家統一的課程方案,使用單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課程的統一性過強,多樣性和選擇性很差,不適應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各學校發展不平衡的國情,也不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不同需求。

特別是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和城市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區域間的不平衡性更為突出,而中小學的課程、教材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慮農村的需要。這種情況導致了農村中小學的課程脫離了農村生產生活的實際。

如何使課程既能體現國家的統一性要求,滿足每個學生的基本學習需要,達到中小學教育的基本質量要求,又能滿足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適應農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

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下,開發和建設具有地方特點和農村特點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建立統一性和多樣性結合的、富有靈活性和選擇性的農村中小學課程體系,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應緊緊圍繞農村地方和學校所在社區的實際,緊密結合當地的生產生活,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目標應定位於使培養的人能夠全面發展,適應當地兩個文明建設的需要,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這樣的基本點上。它的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⑴地方(社區)的歷史地理、經濟、人文、自然、資源、環境等;

⑵教育部規定的、但尚未進入國家課程中的教育內容,如人口、國防、安全、法制、禁毒、環境、防震、職業指導、青春期教育等;

⑶農職業技術或勞動技術教育的內容,包括在農村中學實施的綠色證書課程;

⑷與農業、農村、農民有關的實用知識、技能的內容;

⑸根據統編教材改編、補充、整理的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或教學參考資料,等等。

不同內容可按不同層次,分別由地方和學校來組織開發,如凡是帶有一定共性的教育內容,可由各級地方組織開發地方課程。而地方特色非常明顯的教育內容,則由學校根據本校實際組織開發學校課程。這些課程可以編寫教材(包括活頁教材、音像教材),也可以不編寫教材,而以課程大綱或綱要的形式體現,或只作為教師教學時的參考資料。

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中,校長、教師應是積極的參與者,更是實施者。因此,其教育觀念應不斷更新,在參與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加強課程理論的學習,提高對地方、學校課程的認識,研究和探索課程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③ 求2001版小學科學課標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准(3-6年級)
(實驗稿)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第一部分 前 言
每一個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從小就明顯地感受到了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因此,從小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近十幾年來,世界各國都加大了科學課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學生對周圍世界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和需要,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提倡科學課程貼近小學生的生活。這些都為科學課程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提供了可以借鑒和參照的新思想和新觀念。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本次課程改革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一、 課程性質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二、 基本理念
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 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 ,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應選擇貼近兒童生 活的、符合現代科 學技術發展趨勢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和有利於為他們的人生建造知識大廈永久基礎最必需的內容。這些內容需加強科學各領域之間的有機聯系,強調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
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表現為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 織、作業與練習、評價等方面應該給教師、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創新的空間,使得課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這種開放性還表現為,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於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並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評價指標應該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學素養的各個方面;評價方法應該是多樣的;評價主體則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
三、 設計思路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共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前言,敘述科學課程改革的背景、課程的性質和基本理念。第二 部分為課程目標,敘述科學課程的總目標和三個分目標: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以及各部分目標的相互關系。第三部分為科學課程的內容標准,描述科學探究、情 感態度與價值觀、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五個方面的內容標准及活動建議。第四部分為實施建議,由教學建議、評價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材編寫建議、教師隊 伍建設建議、關於科學教學設備和教室的配置等六個部分組成。第五部分為附錄,含具體目標中行為動詞的定義、教學活動的類型與設計、案例三個部分。
內容標準是《標准》的核心部分,它是總目標和分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本《標准》把三個 領域(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的內容分成五個方面(科學探究、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展開。每一方面開頭用一段文字說明該 部分教學內容在整個學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實施要點,然後用框圖給出各層次教學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為具體內容標准展開的邏輯線索,便於讀者從總體上認識與把握 。
本《標准》將3~6年級的科學課程作為整個基礎教育科學課程的一個相對完整的階段,具 體內容標准所表述的是6年級結束時絕大多數學生應達到的程度,不再劃分年級或年段,這樣可以給教材編寫者和教師以更大的創造空間。
考慮到科學探究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達成需要較長的時間,並應伴隨著科學知識的 學習過程,因此在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的具體內容標准中,對它們作了有機的結合。
每一條具體內容標准不一定代表一個課題,也不一定佔用一個課時。一個好的教學活動可以同時達到多個目標,如學生在以"土壤"為主題的探究活動中,可以同時習得有關土壤的性質、土壤和動植物生長、生活的關系等知識以及相關的探究方法,形成保護土地資源的意識。
《標准》中的"活動建議"僅僅作為理解具體內容標准、設計教材和教案時的參考,並不是 硬性規定。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捨,或重新設計。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 總目標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 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 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二、分目標
(一) 科學探究
1.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
2.能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
3.能運用已有知識作出自己對問題的假想答案。
4.能根據假想答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
5.能通過觀察、實驗、製作等活動進行探究。
6.會查閱、整理從書刊及其他途徑獲得的科學資料。
7.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並知道這個結果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8.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進行交流,並參與評議,知道對別人研究的結論提出質疑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
(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於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慾望。
2.珍愛並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秘,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科學不迷信權威。
4.形成用科學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願意參與和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與活動。
5.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
6.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與社會的發展既有促進作用,也有消極影響。
(三) 科學知識
1.學習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領域中淺顯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 知識與研究方法,並能嘗試用於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
2.通過對物質世界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物質的常見性質、用途和變化,對物體的運 動、力和簡單機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具有感性認識。
3.通過對生命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生命世界的輪廓,形成一些對生命活動和生 命現象的基本認識,對人體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認識。
4.通過對地球與宇宙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地球、太陽系的概況及運動變化的一般規律, 認識人類與地球環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類惟一家園的道理。
三、各部分目標的相互關系
上述科學課程的總目標和分目標,勾畫了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大致輪廓。為了使 總目標能夠落實到科學課程的教學組織、教材編寫、教師培訓及課程資源配置之中,《標准》將總目標 從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三個領域進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標,但這絕不 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各分目標的達成是單獨進行的。好的教學活動,往往能達到多個教學目標。因此,在實踐中,各分目標必須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來加以把握。
(太長了,發不全)

④ 小學科學課程的認識和理解

對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的理解:就科學學科而言,如何准確地理解新課程標準的核心,卻是一個嶄新問題。以前的大綱把目標分解為三大塊,即知識、能力與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方面。而通常,教師是首先考慮如何達成知識目標,然後才是在此基礎上兼顧能力和科學精神等內容。這樣,過去的自然課就總會在課的結尾形成一些結論性的知識,最終為評價教師的教與學,評價學生的優與劣作基礎。;新的課程標准在定位目標時,首先強調科學探究。什麼是科學探究呢?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基本的,那就是科學探究首先應該是一種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幾個基本環節,並且在全過程中都強調如科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這樣課程目標就與先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教師如果還是抱著首先要形成一個什麼樣的結論的想法不變,就肯定會與新的要求背道而馳。我以前在上課時,程序井井有條,學生按部就班,最後的結論也無可非議,但就是拿科學探究的尺子來衡量時,漏洞百出。因為學生學習了這一節課,可能對什麼是科學探究,怎樣去探究一問三不知。在執行科學探究的目標時,機械地理解,模式化的實施,使課堂顯得十分呆板。因此,在教學中如何准確地把握新課程標準的核心,而不被眾多表面現象所干擾,是我們迫在眉睫的一項重要工作。新課程標準的表面與核心的不同,以及反映在教學目標上的基本定位的變化。我認為,在教學教研工作中應努力解決好以下個問題:切實解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問題。用教材教需要教師提高科學課程多方面目標意識和識別知識課潛能的智慧:哪些知識的學習可以超越知識本身的價值。科學教育的目標包括了科學素養的諸多方面: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後幾者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是有限的,它們更大程度上要靠親歷、體驗各種與科學有關的活動達成;同時,又不能離開有關的知識單獨進行。我們教師必須在教知識的過程中有機結合科學方法、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教育,以充分實現科學課程的育人功能。多鼓勵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學科學。從操作的角度講,主要是做好兩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提供條件或創設情境,讓他們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反復演練他們的科學技能,不斷積累他們的科學知識,逐步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和科學觀念。

⑤ 小學科學課程一般做些什麼實驗

小學科學課程實驗內容包括:

1.觀察常見的植物

2.認識本地典型的植物並說出它們的特徵3.拓印樹葉或樹皮4.為校園內的植物掛牌


常見的
動物
1.觀察小動物



2.給動物分類



常見的
其他
生物
1.觀察黴菌




2.做酸奶或泡菜



3.用酵母菌發面




生命的共同特徵
生物的
生命周期
1.栽培植物並觀察植物的一生



2.飼養小動物



生物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1.觀察果實



2.觀察種子的結構



3.觀察並解剖花的結構




4.觀察根的形態



5.觀察莖的形態



6.觀察葉的形態



7.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




8.用顯微鏡觀察各種動植物的細胞永久裝片











1.探究根的作用



2.探究莖的作用



3.探究葉的作用



4.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



5.認識常見動物的食性



6.探究麵包(饅頭)發霉與哪些因素有關

⑥ 17版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有哪些新變化

精彩速讀

1.根據「新課標」從今年起,小學1-2年級也有科學課啦!科學課將成為小學階段與語文、數學一樣重要的重點科目。

2.明確新增了技術與工程內容。

3.明確新增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不僅僅是科學技術在現實上的應用,還在新增了科學技術對倫理、環境、生活影響的思考。

關於新課標不得不知的幾點變化

1

兩個新增

1.明確新增技術與工程學。

讓學生體會到「動手」的成功和樂趣,養成通過「動手做」解決問題的習慣

明確了STEM中的'T'和'E'的重要性,即技術與工程

2.明確新增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

不僅僅是科學技術在現實上的應用,還在新增了科學技術對倫理、環境、生活影響的思考。讓學生關注周圍技術世界的發展,體驗科學技術對個人生活、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

兩個變化

1.劃分了三個學段。

學習分為1—2年級,3—4年級,5—6年級,更加詳細化

對於低年級開設科學課,通過小實驗、小游戲的體驗對科學知識有感性的認識

2.學習評價方式更多元。

舊版本:

行為表現評價

紙筆測驗評價

綜合評價

新版本:

課堂教學評價

學生的自評和互評

終結性評價

1)紙筆測驗

2)表現性評價

3)真實性評價

4)檔案袋

⑦ 小學科學新課標究竟新在哪兒

天津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科學教育系原主任楊書遠看來,新課標的重大變化是明確了科學課在一、二年級開設。根據小學生的知識結構、年齡特點、認知規律以及學習進階理論,新課程標准把小學六個年級劃分成:低(一、二年級)、中(三、四年級)、高(五、六年級)三個學段,特別是課程標准對不同學段的學生分別設計了不同層級的學段目標,體現了科學教育的階段性和連續性。

楊書遠分析說,新課標對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作了新的定位,具體表述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實踐性課程、綜合性課程。」新課標中提出「早期的科學教育……為(小學生)今後的學習、生活以及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是對「基礎性」的詮釋。「實踐性」則體現在學生使用探究式學習方式像科學家研究科學問題那樣親身經歷、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理解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並能夠嘗試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問題。「綜合性」則表現為: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和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這四大領域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聯系;小學科學課與數學、語文、綜合實踐等並行開設課程之間的關聯與互動;在技術與工程領域,新課標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創造發明、設計製作自己的「產品」,養成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來源:中國教育報

⑧ 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有哪些

為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8)小學科學課標擴展閱讀:

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相關要求規定:

1、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在我部組織修訂《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前,原則上要按照小學一、二年級每周不少於1課時安排課程,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

2、各地要全面做好課程標準的宣傳和培訓工作,納入校長、教師培訓計劃,組織專題培訓,強化全員培訓。

3、要結合地方教育實際特別是師資隊伍情況等,整體設計培訓課程,豐富培訓方式方法,注重理論培訓與實踐研修相結合,幫助校長、教師深入理解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水平。

⑨ 小學科學課標小學科學的課標到底是什麼內

  • 小學科學的課程標准:

  •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在小學課程設置中與其他主要學科一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學素質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科學素質一般包括: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運用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技能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能力,具備進行科學探究所必需的科學思維和方法,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

熱點內容
地理學專業排名 發布:2025-01-01 01:44:21 瀏覽:192
與鬼宮老師 發布:2025-01-01 00:24:12 瀏覽:272
班主任教育理論 發布:2025-01-01 00:02:58 瀏覽:502
初級中學的英文 發布:2024-12-31 23:51:00 瀏覽:601
六年級的英語單詞 發布:2024-12-31 23:39:01 瀏覽:556
湖南繼續教育網 發布:2024-12-31 23:09:00 瀏覽:748
一年級數學公開課視頻 發布:2024-12-31 23:01:15 瀏覽:557
老師不滿學生只給班主任送花發飆騰訊視頻 發布:2024-12-31 22:56:05 瀏覽:247
教師職業幸福 發布:2024-12-31 21:04:35 瀏覽:241
黨性教育總結 發布:2024-12-31 21:03:38 瀏覽: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