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高考文言文閱讀

高考文言文閱讀

發布時間: 2020-11-19 00:14:47

① 高考文言文閱讀 《李將軍列傳》

《李將軍列傳》原文和翻譯

原文: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徒成紀。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人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沖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徙為騎郎將。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於是,乃徙為上郡太守。後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遺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鵰者也。」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鵰者也。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於是胡騎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卧。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而去。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譯文:

李廣將軍,隴西成紀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時做過將軍,就是追獲燕太子丹的那位將軍。他們老家在槐里,後遷徙到成紀。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殺敵斬首和虜獲多,做了漢朝的中郎。李廣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們都是武騎常侍,俸祿八百石。李廣曾經隨從皇帝出行,有沖鋒陷陣抵禦敵寇和與猛獸搏鬥的事,因而文帝說:「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時候,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哪還用說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廣任隴西都尉,後調為騎郎將。吳楚起兵叛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敵人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但因梁王授下授給他將軍印,還師後,沒有給予封賞。調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交戰。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皇帝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伏本領高查強,屢次與敵虜肉搏,恐怕會失去世他。」於是調他為上郡太守。後來轉任邊郡太守,曾為陵西、雁門、代郡、雲中太守,都因奮力作戰而出名。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時,天子派親近的宦官跟隨李廣整訓士兵,抗擊匈奴。一次,這位宦官帶了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與他們交戰。那三個人轉身射箭,傷了宦官,那幾十名騎兵也被射殺將盡。宦官跑到李廣跟前,李廣說:「這一定是射鵰的人。」李廣於是帶一百名騎兵,急追這三個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行走,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騎兵散開,從左右兩麵包抄,並親自射擊那三人,結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鵰的人。待捆綁好俘虜上馬,望見匈奴有數干騎兵。他們看見李廣,以為是誘敵的騎兵,都吃一驚,上山布陣。李廣的一百騎兵也非常恐慌,想賓士轉回。李廣說;「我們離大軍幾十里,現在以一百騎兵這樣逃跑,匈奴一追趕射擊馬上就全完了。現在我們若留下,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為大軍來誘敵,必然不敢來襲擊我們。」李廣命令騎兵說:「前進!」進到約離匈奴陣地二里許停了下來,又下令說:「都下馬解鞍!」他的騎兵說:「敵人多而且離得近,如果有緊急情況,怎麼辦?」李廣說:「那些敵人以為我們會走,現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敵人更加堅持認為我們是來誘敵的錯誤判斷。」於是匈奴騎兵就沒敢襲擊。有個騎白馬的匈奴將軍出陣監護他的兵卒,李廣上馬與十幾名騎兵賓士前去射殺了這個匈奴白馬將軍,然後又返回到他的騎兵中間,解下馬鞍,命令士兵把馬放開,隨便躺卧。這時剛好天黑,匈奴兵始終覺得很奇怪,不敢出擊。夜半時,匈奴兵還以為漢軍有伏兵在旁邊准備夜間襲擊他們,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廣回到大軍駐地。大軍不知李廣在哪裡,所以沒有派兵去接應。

② 高考文言文閱讀怎麼學好

一、強化熟讀成誦

與現代白話文相比,文言文更講究韻律,追求聲韻。入選課本的篇目,更是文質兼美,朗朗上口的佳作。同學熟讀、背誦經典名篇,對於培養興趣、形成語感有益,對於應對考試、准確答題則有用。誦讀是我國傳統的學習方法,古語有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同時,「朗讀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感情、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


誦讀要注意幾點:

(1)要帶有明確的目標去讀。查閱工具書,結合注釋給生字生詞注音,清楚准確地朗讀課文;結合預習提示或自讀提示從整體上通讀了解課文。

(2)要在朗讀中尋找語感。在我們開口誦讀時,不僅運動了口腔器官,而且讀出來的聲音又作用於耳朵,當語感信息輸入人的視覺、聽覺器官時,大腦的感受幾乎是同時進行的,時間差大大縮小了,准確率卻大大提高了,理解和感悟的效率將會成倍提高。

(3)通過誦讀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在教學文言文時,教師應首先簡單介紹一下這篇文言文的文體特點、寫作背景,然後,就讓學生自由高聲地朗讀,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文言文的句式結構、語氣等特點。學生自由朗讀後,再指導他們聽錄音范讀,范讀可以把文章的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所蘊藏著的意義都通過朗誦表達出來。

(4)通過誦讀感受文章的內涵。通過反復的誦讀可以了解文章的主旨和挖掘潛在的教育功能。如誦讀《勸學》學生能夠體味到我們今天仍在強調學習的意義目的所在,知道學習應該具備怎樣的態度和方法;誦讀《岳陽樓記》體味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讀罷《出師表》「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就會感受一代忠良的代表、身為人臣的高尚情操;讀罷《陳情表》便能體味到李密和祖母相依為命,不忍棄祖母於不顧的一片孝心。語文教材強調文言文的朗讀、背誦,其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多讀多背來掌握文言知識,理解文意,培養語言感悟能力。


誦讀可分四步進行:

  1. 藉助注釋,粗讀課文 預習時完成粗讀任務。粗讀的首要任務是疏通文字,然後在此基礎上感知課文,從整體上初步地把握課文結構。結合注釋,根據上下文讀兩三遍,再連猜帶蒙,對課文內容應該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讀中要畫出疑難詞句,以備在課堂上提交討論。

  2. 質疑、解難、細讀課文 通過課內細讀,要能准確地正音、正形、斷句,要解決粗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要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要增進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3. 深入領會,精讀課文 精讀時要力求讀出語氣、語調和節奏。通過精讀,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體會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 鑒賞評價,熟讀課文 這一步主要靠課後同學們主動進行。要熟讀成誦,要強化文言字詞的學習效果,深化對課文內容、結構的理解。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評價能力。


二、重視預習復習 課前預習的基本要求,即結合注釋,疏通文義。對於暫時無法理解的字、句,如有可能,應藉助工具書(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結合語境,揣摩、判斷,並注意課上老師的講解、說明。「帶著問題」上課,「有的放矢」學習,無疑事半功倍。而課後復習則應注意歸納、積累。同學可以側重對文言現象,如通假字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進行整理,以期鞏固學習成果,加深知識理解。文言文知識的積累主要在詞彙上的積累。同學們可以准備一本筆記本,有重點、有針對性地搜集、歸類、整理、積累。

③ 高考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及方法有哪些

高考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弧,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④ 高考文言文閱讀怎麼辦。

第一部分:讀懂文言文
口訣:務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讀的技巧
(1)先讀最後一道題目,了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事件。(此題如果要求「選擇正確的一項」則除外)
(2)然後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樣?」、「為什麼?」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後聯繫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變遷及官吏行為詞:
1.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
2.表官職變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
(3)表調動的:調、徙、轉、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
(5)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
(6)表恢復的:復、還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領(兼代);權,行,假,署(代理);
(8)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里
(9)跟俸祿有關的:俸、祿、秩、餉
(10)知(典、主)、視事、用事、下車(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三、其它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
(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余吾予);第二人稱(爾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稱(之其彼渠厥)
(2)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焉安奚惡
(3)謙敬詞語:請謹竊忝辱敢幸
(4)修辭詞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詞:諸焉盍旃叵

第二部分:答題策略

一、文言實詞釋義題:本題往往考查多義實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詞及詞類活用等知識點。
答題技巧:實詞理解題不完全在於考你是否記得實詞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會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
掌握常見的理解和推斷實詞在文中含義的方法:
■第一種: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
■第二種: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
■第三種: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
■第四種: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
■第五種: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
■第六種: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
■第七種: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
【相關知識】
一詞多義的產生:
的本義。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開弓)。
的引申義。如「我君景公引領西望」(伸長),成語有「引吭高歌」。
的比喻義。如「金城湯池」(比喻牢不可破)。
的借代義。如「徒以口舌為勞」(代言辭)。
的假借義。如「將軍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附錄:考綱規定的120個常見文言實詞:(根據義項之間的以上5種內在關系識記)
1愛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誠除辭從殆當道得
3度非復負蓋故顧固歸國4過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間見解就舉絕堪克類6憐彌莫乃內期奇遷請窮
7去勸卻如若善少涉勝識8使是適書孰屬數率說私
9素湯涕徒亡王望惡微悉10相謝信興行幸修徐許陽
11要宜遺貽易陰右再造知12致質治諸賊族卒走左坐

二、內容歸納題
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語句,一一對應。選項的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
⑴個別實(虛)詞故意譯錯;
⑵人物的事跡張冠李戴;
⑶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錯位;
⑷人物性格陳述不恰當;
⑸憑空添加,無中生有;
⑹強加因果關系。

三、文言翻譯題
方法:做好「換、留、刪、補、調「。一定要直譯,不要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於原文。
賦分點:
1.譯准詞義:實詞(含詞類活用、通假、偏義詞,修辭語句)及虛詞和固定結構。
2.譯准句式(被動句,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
3.譯准句子語氣(陳述疑問感嘆祈使語氣)和句間關系(並列轉折因果等復句關系)

備查知識1:常見文言詞類活用:
(1)名詞的活用:(1)名詞活用為動詞: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殺)。(2)名詞活用為使動:有「使……成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3)名詞活用為意動:有「把----當作---」的意思,如:「稍稍賓客其父」、「糞土當年萬戶侯」(4)名詞活用做狀語:A.表特徵狀態,如「一狼犬坐於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態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D.表處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趨向,如「操軍破,必北還」。F.表頻率,如「歲賦其二」。
(2)形容詞的活用:①形容詞活用做名詞:如「斫其正,養其旁條」、「四美具,二難並」。②形容詞活用做動詞:如「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認為-----怎麼樣。)④形容詞使動用法:「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使――明顯);
(3)動詞的活用:①動詞的使動用法:「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使-----來)②動詞活用為名詞,如「則其至又加少焉」、「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備查知識2:常見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者,……也」、「……者也」、「……也」、「……者……」;
(2)「為」、「乃」、「即」、「則」或否定詞「非,未,弗」等表判斷。
(3)名詞做所謂語直接表判斷(劉備,天下梟雄。)
(二)被動句:
(1)單獨用「於」「受」「見」或組合成「見……於……」,「受……於……」表判斷。如:「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徒見欺於王」
(2)「為」、「為……所……」、「……為所……」表判斷;如:「臣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3)「被」(後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動(無詞語標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2)省略賓語:「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
(3)省略介詞:「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注意:「以,與,從,為,因」五介詞常省略賓語。
(四)賓語前置: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沛公安在?」疑問代詞(如:誰、何、奚、曷、胡、惡、安)
(2)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如:「時人莫之許也。」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圖」等。
(4)方位詞、時間詞做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紀》)
(五)定語後置:
(1)者: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2)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之……者:「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詞結構做狀語後置:
(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前置做狀語。如:「具告以事。」(《鴻門宴》)。
備查知識3:常見固定結構(熟記黑體字部分)
一、表示疑問
①何以……?(憑什麼……?)②何所……?(所……是什麼?)③奈何……?(……怎麼辦?為什麼……?)④如……何;奈……何?(把……怎樣呢?)⑤孰與……?(與……比,哪個更…?)⑥獨……耶?(難道……嗎?)
二、表示反問
①何……哉(也)?(怎麼能……呢?)
②何……為?(……干什麼呢?)
③何……之有?(有什麼……呢?)
④如之何……?(怎麼能……呢)
⑤豈(其)……哉(乎,耶)(哪裡……呢?……哪裡呢?)
⑥安……哉(乎)?(哪裡……呢?)
⑦不亦……乎?(不是……嗎?)
⑧……非……歟?(……不是……嗎?)
⑨寧……耶?(哪裡……呢?)
(10)顧……哉?(難道……嗎?)
(11)獨……哉?(難道……嗎?)
三、表示感嘆
①何其……也!(怎麼那麼……啊!)
②直……耳!(只不過……罷了!)
③惟…耳!(只……罷了!)
④一何……(多麼……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該是怎樣的呢!)
四、表揣度
①無乃……乎(歟)(恐怕……吧?);
②得無(微)……乎?(該不……吧?))
③其……歟?(不是……嗎?)(兼表反問)
④庶幾……歟?(或許……吧?)
五、表示選擇
①與其……孰若……?(與其……,哪如……?)
②……歟(耶),抑……歟(耶)?(是……,還是……呢?)
③其……?其……?(是……呢?還是……呢?)
六,其它
否則:如果不……就……。何乃:豈只是;為什麼竟。、既而:隨後,不久。既……且……:又……又…乃爾:竟然如此,這樣。然而:這樣卻;但是。,然則:既然這樣,那麼;如果這樣,那麼。雖然:雖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謂:所說的,所認為。謂之:稱他是,說他是;稱為,叫做。無(有)以:沒有(有)用來……的東西、辦法。無庸:不用,無須。無由:不可能,無法,無從。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謂:說的就是­­――。之於:對……的態度,同……相比。

⑤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帶答案的

我發給你一些基礎的吧,這也是我高考時用的。

高中文言文閱讀基礎訓練12篇及答案
1.班昭續《漢書》
扶風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學高才。世叔早卒,有節行法度。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閣③踵而成之。帝數召入宮,令皇後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每有貢獻異物,輒詔大家作賦頌。時《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馬融伏於閣下,從昭受讀。
(選自《後漢書•曹世叔妻傳》)
[注釋]①扶風:古地名,今陝西境內。②班彪:當時著名學者。③東觀藏書閣:皇家藏書樓。
[文化常識]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文史家。她幫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業,而且對闡述《漢書》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詩賦在當時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國歷史上不多,另一個是漢末的蔡文姬(蔡琰,見後文),還有一個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傑出的女詞人,她早年還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書畫。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競_________②輒_________
2.翻譯:①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閣踵而成之 ②師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為屯田都尉①,犯法當②死。文姬③詣曹操請之。時公卿、名士及遠方使驛④坐者滿堂。操謂賓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及文姬進,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辭清辯,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操曰:「誠實相矜,然文狀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濟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選自《後漢書•董祀妻傳》)
[注釋】①屯田都尉:職官名稱。②當:判決。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驛:使者。⑤文狀:文書。⑥明公:對曹操的敬稱。⑦原:原諒,此指赦罪。
[文化常識]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東漢末年的女詩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學有才辯,通音律。初嫁衛仲道。夫亡後歸母家。遇漢末大亂,為董卓部將所虜,歸南匈奴左賢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後,念蔡邕無後代,便以重金贖歸,再嫁董祀。她憑記憶寫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憤詩》及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最為著名。當代戲劇家曹禺創作有話劇《蔡文姬》。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廄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譯:①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 ②誠實相矜;③濟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屬什麼句式?

3.炳燭而學
晉平公①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②呼?」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選自漢•劉向《說苑》)
[注釋] ①晉平公:春秋時晉國國君。②炳燭:點燃蠟燭。
[文化常識]
「師曠」及其他。師曠是個盲樂師,他名字叫「曠」,但不姓「師」,因為他是當時著名樂師,所以叫「師曠」。這種以職業為姓的現象在春秋時還有:有個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稱「匠石」,有個著名的製作車輪的師傅名扁,世稱「輪扁」。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暮 ②安敢 ③善
2.翻譯:①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②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3、上文「臣聞之」中的「之」屬代詞,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什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薛奎識范鎮
范鎮①字景仁,成都華陽人。薛奎守蜀,一見愛之,綰②於府舍,俾與子弟講學。鎮益自謙退,每行步趨府門,逾年,人不知其為帥客③也。及還朝,載以俱。有問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偉人④,當以文學名世。」
(選自《宋史•范鎮傳》)
[注釋] ①范鎮:宋朝人。②綰(wǎn):留。③帥客:此指太守的賓客。④偉人:不平常的人。
[文言知識]
「陽」與「陰」。古代山的南面叫「陽」,山的北面叫「陰」。上文「華陽」,即華陽縣,它當在華山之南;又,「華陰」,當在華山之北。而水的南面稱「陰」,水的北面稱「陽」,恰與山相反。江蘇省的「江陰」市,當在長江的南面;「淮陽」縣當在淮河的北面。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俾_________②益__________③退__________
④趨_________⑤逾_________
2.翻譯:①薛奎守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還朝,載以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當以文學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芮伯獻馬賈禍
周厲王使芮(ruì)伯帥師伐戎①,得良馬焉,將以獻於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無厭,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師歸而獻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獲為不止一馬,而皆求於子。子無以應之,則將曉②於王,王必信之,是賈禍也。」弗聽,卒獻之。榮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譖諸王,曰:「伯也隱。」王怒逐芮伯。君子謂芮伯亦有罪焉:爾知王之瀆貨而啟之:芮伯之罪也。
(選自明•劉基《郁離子》)
[注釋] ①戎:北方少數民族部落名稱。②曉:爭吵。
[文言知識]
伯仲叔季。「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間的排行。老大往往取名為「伯」。上文芮伯,看來是老大。老二叫「仲」。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後人亦稱之為孔老二。老三叫「叔」,老四叫「季」。上文「芮季」看來是芮伯的小弟了。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個月為「孟春」,第二個月為「仲春」,第三個月為「季春」,夏、秋、冬以此類推。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帥_________②捐__________③厭__________
④卒_________⑤逐_________
2.理解:①「將以獻於王」中省略了介詞賓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榮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賓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當以文學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譯:①子無以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賈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遂譖諸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爾知王之瀆貨而啟之,芮伯之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及之而後知
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烏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嶽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選自《魏源集》)
[注釋] ①一足:走一步。②估客:此指來往於海上的商人。③一啜(chuò):嘗一口。
[文言知識]
說「及」。「及」是個會意字,本指後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觸到」、「達到」、「夠得上」的意思。上文「及之而後知」中的「及」,就解為「接觸」,句意為接觸它之後才能知道(它的情況)。成語「望塵莫及」,意為看著車後捲起的塵土而追趕不上,比喻比不上別人。科舉考試中的「及第」,從字面上解釋是指達到名次,意為及格、錄取。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烏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
2.「五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譯:①履之而後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管仲破厚葬
齊國好厚葬,布帛①盡於衣裘②,材木盡於棺槨。齊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盡則無以為蔽,材木盡則無以為守備,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對曰:「夫凡人之有為也,非名之則利之也。」於是下令曰:「棺槨過度者戮③其屍,罪夫當喪者。」未久,厚葬之風休矣。
(選自《韓非子》)
[注釋] ①布帛:泛指織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著。③戮:侮辱。
[文化常識]
「棺槨」及其他。上文有「材木盡於棺槨」,意為優質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槨上了。「棺」即棺材,裝斂死人的器具;「槨」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說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貴族,生前富貴榮華,極盡奢侈,死後也希望不朽,且能無窮享受,因此十分講究喪葬。屍體穿綾羅綢緞,甚至金縷玉衣。棺之外要加槨,棺與槨之間存放金銀財寶及生前用具,可惜這些都成了日後盜墓者的目標。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無以_________②對__________③為__________
2.翻譯:①齊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__;③非名之則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較上文的兩個「夫」:①「夫凡人之有為也」中的「夫」,應理解為_____________;②「罪夫當喪者」中的「夫」,應理解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齊國人為什麼好厚葬?請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董叔攀附權貴
董叔將娶於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為系援③焉。」他日,董祁④訴於范獻子⑤,曰:「不吾敬也。」獻子執而紡⑥之槐。叔向過之.曰:「子盍為我請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請乎?」
(選自《國語•晉語》)
[注釋] ①范氏:晉國正卿范宣子的女兒范祁。②叔向:晉國大夫。③系援:結交攀附。④董祁:范祁嫁給董叔後便稱董祁。⑤范獻子:范祁的哥哥。⑥紡:吊、懸。
[文言知識]
倒置句文言中有好幾種倒置旬式。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為不尊重我。這是一個否定句,有否定詞「不」表示(其他否定詞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賓語是代詞「吾」(其他代詞如「我」、「爾」、「之」等),因為有這兩個前提,所以構成動賓倒置的句式。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他日_________②執__________
2.翻譯:①范氏富,盍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子盍為我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欲而得之,又何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王昭君出漢宮
漢元帝宮人①既多,乃令畫工圖之,欲有呼者,輒披圖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貨賂。王明君姿容甚麗,志不苟求,工遂毀為其狀。後匈奴來和②,求美女於漢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見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於是遂行。
(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釋] ①宮人:宮女。②和:和親。指異族之間用婚姻關系來保持雙方的友好關系。
[文化常識]
王昭君出塞。上文說的王明君,即西漢時的王昭君,她名嬙,字昭君。晉朝違避司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為王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 ǐ)歸(今湖北境內)。史書上說,她早年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單於來漢朝和親,她自請出嫁。按當時規定,和親者應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宮女,故上文說「充行」(充當而行)。入胡後稱寧胡閼氏(yānzhī)。閼氏是王後的意思。她對改善漢朝與匈奴的關系起了一定作用。今內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圖_________②但__________③中__________
2.翻譯:欲有呼者,輒披圖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貨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貨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應理解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商於子駕豕
商於子①家貧,無犢以耕,乃牽一大豕②駕之而東。大豕不肯就軛③,既就復解:終日不能破一畦。寧毋先④生過而尤之日:「子過矣!耕當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塊也,蹄之堅能陷淖⑤也。豕縱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應。寧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幾顛之倒之乎?吾憫而詔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顛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顛之。吾豈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猶牧⑦吾民者必以賢。不以牛,雖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賢則天下受禍,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寧毋先生顧謂弟子日:「是蓋有激者⑧也。」
(選自明•宋濂《宋學士文集》)
[注釋] ①商於(wù)子:作者虛構的人物。②豕(s h ǐ):同「豬」。③軛(è):牛拉東西時駕在頸上的曲木。④寧毋:作者虛構的人物。⑤淖(nào):爛泥。⑥服田:駕牲口耕田。⑦牧:統治、管理。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氣的人。
[文言知識]
說「以」。「以」既可作動詞用,也可作介詞、連詞用。它的解釋也相當靈活。上文「子以予顛之倒之」中的「以」,作動詞用,解為「認為」。有時「以」與「為」組合成「以為」或「以……為」,也解為「認為」。上文「必以賢」中的「以」,解為「任用」,也作動詞用。又,上文「無犢以耕」中的「以」,作連詞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詞用,解為「把」。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犢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過__________
④應_________⑤幾_________⑥顧_________⑦蓋_________
2.翻譯:①既就復解,終曰不能破一畦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憫而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的主題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及之而後知
1.①哪②翻閱 2.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嵩山 3.①走了之後才知道艱難;②通曉各種佳餚的菜譜,還不如廚師的嘗一口。 4.實踐第一。
7、管仲破厚葬
1.①沒有什麼用……②回答③作為、行動 2.①齊桓公為這事而擔憂;②用什麼辦法禁止?③不是為了名譽就是為了有利可圖。 3.①句首語氣詞,無義;②那些 4.非名之則利之也。
8、董叔攀附權貴
1.①往後的某一天②抓起來 2.①范氏是富貴人家,何不放棄(這門親事)!②你為什麼不替我(這門親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為什麼要我替你求情呢?
9、王昭君出漢宮
1.①畫②只是③中途 2.想要召哪個宮女,就翻看容貌圖召喚她。 3.容貌平常;畫工
4.報出。
10、商於子駕豕
1.①小牛②責備③錯④回答⑤近於⑥回頭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掙脫了,整天不能耕一塊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訴你;③你為什麼不把責備我的話去責備那些統治百姓的人呢? 3.抨擊統治者不用賢人。
1 1.魏收改武學文
魏收①年十五,頗已屬文。及隨父赴邊,好習騎射,欲以武藝自達。滎陽②鄭伯調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慚,遂折節讀書。夏月④,坐板床,隨樹陰諷誦⑤,積年,板床為之銳減,而精力不輟。以文華顯。
(選自《北齊書•魏收傳》
[注釋] ①魏收:北齊人。②滎(xíng)陽: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③調:嘲笑。(④夏月:夏季。⑤諷誦:背誦。
[文化常識]
「戟」及其他。上文鄭伯嘲笑魏收說:「魏郎弄戟多少?」其中「戟」泛指所有兵器。「戟」本是青銅製成的兵器,它將矛與戈結合在一起,既有「矛」直刺的功能,又有「戈」橫劈的作用。杜牧在《赤壁》詩中寫道:「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其中說到的「戟」就是這種兵器。除矛、戈、戟外,古代進攻的武器還有刀、斧、箭、炮等。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及__________②輟_________
2.翻譯:①頗已屬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欲以武藝自達___________________;③積年,板床為之銳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文華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折節讀書」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正確的?_______①就改變志向努力讀書;②因此跟隨別人讀書;③於是埋頭讀書;④就斬斷兵器致力讀書。
12.申屠敦之鼎
洛陽布衣申屠敦①有漢鼎②一,得於長安深川之下。雲螭斜錯③,其文爛如④也。西鄰魯生見而悅焉,呼金工象而鑄之。淬⑤以奇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與葯交蝕,銅質已化,與敦所有者略類。一旦,持獻權貴人,貴人寶之,饗賓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為魯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為真耳。」權貴人請觀之,良久曰:「非真也。」眾賓次第咸曰:「是誠非真也。」敦不平,辨數⑥不已。眾共折辱⑦之,敦噤不敢言,歸而嘆曰:「吾今然後知勢之足以變易是非也。」龍門子聞而笑日:「敦何見之晚哉?士之於文亦然。」
(選自明•宋濂《宋學士文集》)
[注釋]①申屠敦:復姓申屠。這是作者虛構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兩耳。後演變為工藝品。⑧雲螭(chī)斜錯:雲與螭(獸名,外形像龍而無角)互相掩映交錯。④其文爛如:它的花紋斑斕。⑤淬(cuì):金屬燒熱後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數:多次爭辯。辨,通「辯」。⑦折辱:挖苦。
[文言知識]
說「誠」。「誠」可指「誠實」、「誠心」。如「心誠則靈」,又如「無誠意則去」。上文「是誠非真也」中的「誠」,解為「確實」、「的確」,作副詞用,句意為這的確不是真品。又,「吾誠章某之子」,意為我確實是姓章的兒子。它又解為「如果」,如「誠能如此,則王業可興矣」,意為如果能這樣,那麼大王的功業可興盛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布衣_________②焉_________③象________④穴________⑤略類________⑥第________⑦孰_______⑧次第________⑨已________⑩噤________
2.翻譯:①貴人寶之,饗賓而玩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形酷肖是__________________;③吾今然後知勢足以變易是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士之於文亦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題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班昭續《漢書》
1.①終②總是2.①漢和帝下令班昭到東觀藏書閣繼續完成《漢書》(就,到;踵,繼續);②像跟老師一樣向她學習。
2、蔡文姬求情
1.①拜見②赤足③馬棚④勇敢的士卒 2.①表露的思想極悲哀,聽的人都因此改變了臉色;②確實同情你(相,你); ③救助將要被處死的人。 3.被動詞。
3、炳燭而學
1.①遲、晚②怎麼敢③好 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國君開玩笑的呢?②點燃蠟燭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個好呢? 3.下面一段話。4.活到老學到老;學習總比不學習好。
4、薛奎識范鎮
1.①使②更加③退讓④到、前往⑤超過 2.①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②等到薛奎回京城,便帶著他一同走;③必然憑文學出名。
5、芮伯獻馬賈禍
1.①同「率」②拋棄③滿足④最終⑤趕走 2.①以[之]獻於王;②使[人]求焉。 3.①你沒什麼用來應付他們;②這會招致災難的;③就在周厲王前誣陷他;④你明知周厲王貪財卻開了口,這是芮伯的過錯。
6、及之而後知
1.①哪②翻閱 2.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嵩山 3.①走了之後才知道艱難;②通曉各種佳餚的菜譜,還不如廚師的嘗一口。 4.實踐第一。
7、管仲破厚葬
1.①沒有什麼用……②回答③作為、行動 2.①齊桓公為這事而擔憂;②用什麼辦法禁止?③不是為了名譽就是為了有利可圖。 3.①句首語氣詞,無義;②那些 4.非名之則利之也。
8、董叔攀附權貴
1.①往後的某一天②抓起來 2.①范氏是富貴人家,何不放棄(這門親事)!②你為什麼不替我(這門親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為什麼要我替你求情呢?
9、王昭君出漢宮
1.①畫②只是③中途 2.想要召哪個宮女,就翻看容貌圖召喚她。 3.容貌平常;畫工
4.報出。
10、商於子駕豕
1.①小牛②責備③錯④回答⑤近於⑥回頭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掙脫了,整天不能耕一塊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訴你;③你為什麼不把責備我的話去責備那些統治百姓的人呢? 3.抨擊統治者不用賢人。
11、魏收改武學文
1.①等到②停,此指懈怠 2.①很能寫文章;②想通過練習武藝求得功名;③經過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損了很多;④憑文章華麗而著名。 3.①
12、申屠敦之鼎
1.①平民②指代漢鼎③模仿④打地洞⑤大體相同⑥只是⑦哪個⑧依次⑨停⑩閉口 2.①那權貴把它當成珍寶,在招待賓客宴飲時欣賞它;②那開頭極像這鼎;③我召集經歷這事之後知道權勢竟可以改變是非(顛倒是非);④讀書人評價文章也是這樣。 3.抨擊社會上有權勢就可顛倒黑白的現象。

⑥ 高考文言文考點有哪些

一、考綱要求
對於文言文閱讀,考試大綱規定的考查內容及相應的能力層級如下:
1.理解 B
(1)理解文中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4)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2.分析綜合 C
(1)篩選文中的信息
(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二、要點解說
要點1:理解文中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要點解說】「常見文言實詞」指在文言文中出現頻率較高、古今詞義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實詞;《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中附錄的120個實詞是主要考查對象;根據「考題在課外,知識在課外」的原則,課本內的重點實詞是考查的重點。「在文中的含義」指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不只考查文言實詞知識,還要考查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涉及的主要考點包括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偏義復詞等文言現象,考生要能夠根據具體的語境對其作出正確、合理地推斷與解釋。
要點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要點解說】本考點有兩個具體要求:一個是「常見」,一個是「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所謂「常見」是指《考試大綱》中明確的常見文言虛詞18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所謂「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一指虛詞的含義(即「意義」)及其在句子中的詞性或在句子中承當的成分等語法功能(即「用法」),另一方面是指對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的理解要根據具體語境(即「在文中」)辨別推斷,而不是靠死記硬背。新課標全國卷雖未就此考點單獨出題考查,但具備此種能力不僅對疏通文意、讀懂文章有很大幫助,對准確翻譯句子更為重要,因此不能忽視。
要點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要點解說】本考點的關鍵點是「與現代漢語不同」,這表明本考點考查的著眼點在於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的差異性上。《考試大綱》明確規定需要掌握的「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等文言句式,需要掌握的「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用法」是文言實詞的詞類活用現象。新課標全國卷雖未對這幾種文言句式專門設題,但在翻譯句子一題中卻可能涉及,不僅如此,熟練掌握這幾種句式,也有利於理解文意;至於詞類活用現象,除了在翻譯句子中可能遇到外,還可能出現在對文言實詞含義理解的考查中。
要點4: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要點解說】本考點的要求有二:一是正確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據語境讀懂某一個句子的意思,能從思想內容、表達效果、語氣等方面對這個句子作深入地分析。翻譯句子,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將文言句子轉換成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合乎邏輯的白話文,做到語意准確、文從字順、規范明了。准確理解並翻譯文言句子,是閱讀文言文的基礎與關鍵,務必高度重視。
要點5:篩選文中的信息
【要點解說】本考點要求考生對文章進行有目的的閱讀。所謂「文中的信息」,一般是指選文中反映人物思想品格、個性氣質、和行為舉止等方面的語言材料。所謂「篩選」,是要求考生根據一定的要求或指向,劃定區間,從某一角度對文中的語言材料進行辨別和判斷,選出符合要求的主要信息,去除次要和冗餘信息。它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能篩選出與題目要求吻合的語句,二是能對照材料辨析題目中信息的正誤。
要點6: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要點解說】本考點考查的是在篩選信息的基礎上對文章材料和思想更進一步的理解能力。所謂「內容要點」,就新課標全國卷所選的文言文閱讀材料(史傳類)來說,主要包括人物的基本情況、主要事跡、影響以及對人物的評價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內容是人物的事跡。所謂「中心意思」指的是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質、道德情操等。「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就是要求考生在准確理解詞義、句意的基礎上,能夠通過辨析篩選主要信息,把握人物的主要事跡,並據此准確概括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質、道德情操。
要點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要點解說】「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是指史傳作者在記述某一人物時所體現出的自己對人物的褒貶態度或愛憎感情。史傳作者對人物的這種褒貶態度或愛憎感情一般隱含於對所述人物一生主要事跡的敘述中,因此,「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首先要梳理分析把握人物的主要事跡,然後從中概括出人物的精神品質、道德情操,最後據此判斷作者對人物的褒貶態度或愛憎感情。需注意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必須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為依據和基礎,因此,對這兩個考點的考查一般是不能分開的。

⑦ 高中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答案

我只有翻譯啊

72.《淝水之戰》

前秦的軍隊緊逼淝水而布陣,東晉的軍隊無法渡過。謝玄派使者對陽平公苻融說:「您孤軍深入,然而卻緊逼淝水部署軍陣,這是長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戰的辦法。如果能移動兵陣稍微後撤,讓晉朝的軍隊得以渡河,以決勝負,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嗎!」前秦眾將領都說:「我眾敵寡,不如遏制他們,使他們不能上岸,這樣可以萬無一失。」苻堅說:「只帶領兵眾稍微後撤一點,讓他們渡河渡到一半,我們再出動鐵甲騎兵奮起攻殺,沒有不勝的道理!」苻融也認為可以,於是就揮舞戰旗,指揮兵眾後退。前秦的軍隊一退就不可收拾。謝玄、謝琰、桓伊等率領軍隊渡過河攻擊他們。苻融馳馬巡視軍陣,
想來率領退逃的兵眾,結果戰馬倒地,苻融被東晉的士兵殺掉,前秦的軍隊於是就崩潰了。謝玄等乘勝追擊,一直追到青岡,前秦的軍隊大敗,自相踐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聽到刮風的聲音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東晉的軍隊將要來到,晝夜不敢停歇,慌不擇路,風餐露宿,凍餓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當初,前秦的軍隊稍微後撤時,朱序在軍陣後面高聲呼喊:「秦軍失敗了!」兵眾們聽到後就狂奔亂逃。朱序乘機與張天錫、徐元喜都來投奔東晉。繳獲了前秦王苻堅所乘坐的裝飾著雲母的車乘。又攻取了壽陽,抓獲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謝安接到了驛站傳遞的書信,知道前秦的軍隊已經失敗,當時他正與客人玩圍棋,拿著信放到了床上,毫無高興的樣子,繼續下棋。客人問他是什麼事,他慢條斯理地回答說:「小孩子們已經最終攻破了寇賊。」下完棋以後,他返回屋裡,過門檻時,高興得竟然連屐齒被折斷都沒有發覺。

73《白洋潮》

這是以前的事情了。在三江看潮,實際上無潮可看。午後有人喧鬧著傳到:「今年暗漲潮啊!」每年都這樣。 庚辰八月,吊朱恆岳少師到白洋,與陳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余迅速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站在塘上,遠見潮頭像一條白線,從海寧奔來,一直到塘上。潮水越來越近,噴出的泡沫濺起的水花,湧起的潮水如百萬雪白的雄獅一般,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們一樣,所有的獅子聚集在一起,沒有一頭干爭先搶後的。看到的人驚恐的推開,跑到塘下避之。潮到塘上,盡力噴薄而起,水花激射,濺起來有好幾丈高,地面都濕透了。潮水旋卷著向右而去,被龜山一擋,轟隆著好像十分憤怒一樣,龍湫之水像炒菜一樣翻滾不止,在半空中飛舞,看了驚嚇眩目,坐了好一會兒,臉色才鎮定下來。 先輩說:「浙江潮頭,從龕、赭兩座山沖刷激盪而起。白洋在這兩座山之外,潮頭卻更大了,這是為什麼呢?」

74《夔一足》

傳聞不可以不審察,經過輾轉相傳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獼猴,獼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別就很遠了。這是愚人所以犯大錯誤的原因.聽到什麼如果加以審察,就有好處;聽到什麼如果不加審察,不如不聽。 凡是聽到傳聞,都必須深透審察,對於人都必須用理進行檢驗。魯哀公問孔子說:「樂正夔只有一隻腳,真的嗎?」孔子說:「從前舜想用音樂向天下老百姓傳播教化,就讓重黎從民間舉薦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樂正。夔於是校正六律,諧和五聲,用來調和陰陽之氣。因而天下歸順。重黎還想多找些象夔這樣的人,舜說:『音樂是天地間的精華,國家治亂的關鍵。只有聖人才能做到和諧,而和諧是音樂的根本。夔能調和音律,從而使天下安定,象夔這樣的人一個就夠了。』所以說『一個夔就足夠了』,不是『夔只有一隻足』。」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人。」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都城的人人紛紛傳說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人使用,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象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

75《顏之推勉學》

梁朝鼎盛時期,貴族子弟大多不學無術,以至於諺語說:「上車不掉下來就可以當著作郎,提筆能寫日常問候的書信就可以做秘書郎。」 這些貴族子弟都用香草熏衣,把臉颳得乾乾凈凈,塗脂抹粉,乘長檐車、穿高齒木屐,坐著絲綢縫制的方形坐褥,靠著雜色絲綢縫制的靠枕,就玩賞之物擺在身邊,進進出出,悠閑安逸,遠遠望去,猶如神仙一般。參加科舉考試就僱人考,參加三公九卿的宴會,就請人替他做詩。在 當時,這些人也算得上快活的人。 戰亂之後,改朝換代,掌握推薦人才大權的人,不再是從前的親戚,朝中當權的人,不再是從前的同黨,進而想躋身於社會,竟毫無本事,退而想講求個人的品行,又一無是處。他們披著粗布衣服,失去了珠寶,華麗的外表被揭去。露出真實的面目 ,呆頭呆腦像一截枯木,像一條乾涸的河流。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他們顛沛流離。暴屍荒野。到了這時候,他們才覺得自己是個無用的人。那些具備真才實學的人,就能隨遇而安。自離亂以來,可以看到那些俘虜中,有些人即使世代都是平民,只要讀過《論語》、《孝經》,還可以 去當教師謀生;有些人即使是世代為官,如果不懂得書寫記錄,只好淪為種地養馬的奴僕。從中可以看出,怎麼能不勉勵自己刻苦學習呢?如果能熟讀百卷經書,永遠也不至於淪為低賤的人。

76《張釋之執法》

漢文帝外出行至中渭橋,突然有一個人從橋下跑 出來,驚了文帝御駕的馬。於是命令侍衛人員抓住他,交給廷尉查辦。 張釋之審問這個人 ,他說:「是長安縣人,進城後聽說皇帝要來, 就躲在橋下。過了很長一會兒,認為皇帝 已經過去了,可是一出來正好碰上車駕,我就跑開了。」張釋之根據情節判決,並上報說, 「這個人冒犯了車駕,判處罰金四兩。」漢文帝生氣地說:「他直接驚了我的御馬;幸好馬 性馴順,要是別的馬,豈不就;傷害了我嗎?可是你卻只判罰金!」張釋之說:「法律是皇帝 與全國百姓共同遵守的。現在法律條文就是這么規定的, 要是加重處理了,法律就不能取 信於民了。當初,皇帝叫侍衛人員把他殺掉也就算了,現在既已送交廷尉處理,而廷尉的責任就是公正地掌管全國的法律,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辦事。如果廷尉不公正,偏向一邊,各地 執行法律就也會有輕有重,老百姓就要慌恐不安,無所適從,請皇帝慎重考慮!」漢文帝沉思了一會兒,說,「你的判決是對的!」

77《晏子辭景公賜》

晏子正在吃飯,齊景公派使臣來到,(晏子)把食物分出來,給使臣吃,(結果)使臣沒吃飽,晏子也沒吃飽。使臣回去後,把(晏子貧困的情況)告訴了齊景公。齊景公驚嘆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說的)這樣窮!我不了解,這是我的過錯。」(於是)派公差送去千金與稅款,請他用千金與市租)供養賓客。晏子沒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終(晏子)拜兩拜而辭謝道:「我的家不貧窮,由於您的賞賜,恩澤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並以此救濟百姓,您的賞賜夠豐厚了,我的家不貧窮啊。我聽人這樣說,從君主那裡拿來厚賞然後散發給百姓,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統治人民,忠臣是不這樣做的;從君主那裡拿來厚賞卻不散發給百姓,這是用筐篋收藏財物歸為己有,仁義之人是不這樣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賞,在朝外,取得君主賞賜不能與士人共享而得罪他們,死後財物轉為別人所有,這是為家臣蓄積財物,聰明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有衣穿,有飯吃,(只要)心裡滿足就可以免於(一切)憂患。」 齊景公對晏子說:「從前我們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並沒有推辭,你推辭不接受是為什麼呢?」晏子回答說:「我聽人這樣說,聖明的人考慮多了,也難免會有失誤。愚蠢的人經過多次考慮,也有可取之處。想來這是管仲的錯,是我的對吧?因此再次拜謝而不能接。」

80.於是項羽就想東渡烏江。烏江的亭長撐船靠岸等待項羽,他對項羽說:「江東雖小,也還有方圓千里的土地,幾十萬的民眾,也足夠稱王的了,請大王急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也沒有船隻可渡。」項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干什麼?況且我項羽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現在無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憐愛我而擁我為王,我又有什麼臉見他們呢?或者即使他們不說,我項羽難道不感到內心有愧嗎?」接著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長者,我騎這匹馬五年了,所向無敵,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賞給你吧!」於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面向項羽,指項羽給王翳看,說道:「這個人就是項羽。」項羽便說道:「我聽說漢王懸賞千兩黃金要買我的腦袋,並封為萬戶侯,我就送你這點好處吧!」說完就自殺身亡了。
太史公說:我聽周生說舜的眼睛可能是兩個瞳人兒。又聽說項羽也是兩個瞳人兒。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嗎?不然他的發跡怎麼那麼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陳涉首先發難,各路豪傑蜂擁而起,你爭我奪,數也數不清。然而項羽並非有些許權柄可以憑藉,他趁秦末大亂之勢興起於民間,只三年的時間,就率領原戰國時的齊、趙、韓、魏、燕五國諸侯滅掉了秦朝,劃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項羽發出,自號為「霸王」,他的勢位雖然沒能保持長久,但近古以來象這樣的人還不曾有過。至於項羽舍棄關中之地,思念楚國建都彭城,放逐義帝,自立為王,而又埋怨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難了。他自誇戰功,竭力施展個人的聰明,卻不肯師法古人,認為霸王的功業,要靠武力征伐諸侯治理天下,結果五年之間終於丟了國家,身死東城,仍不覺悟,也不自責,實在是太錯誤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滅亡我,不是用兵的過錯」這句話來自我解脫,難道不荒謬嗎?

⑧ 提高高考古文閱讀看什麼書

你好!
《史記》是記載歷史的,而《古文觀止》則是收集一篇篇著名的優秀的古文。
個人覺得吧。如果你想提高得快,這種應試教育體制下,還是要多做歷年高考的古文閱讀題,總結方法和技巧。
書店也會有高考古文閱讀的專項練習。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熱點內容
韶關市安全教育平台 發布:2025-01-01 10:58:53 瀏覽:962
沈陽中和教育 發布:2025-01-01 10:53:27 瀏覽:531
三年級語文上冊反思 發布:2025-01-01 10:46:04 瀏覽:433
午托老師 發布:2025-01-01 09:32:15 瀏覽:788
中班數學教學計劃 發布:2025-01-01 09:23:37 瀏覽:574
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發布:2025-01-01 07:54:33 瀏覽:124
外研版英語電子課本 發布:2025-01-01 07:49:50 瀏覽:719
三年級數學周長 發布:2025-01-01 07:20:43 瀏覽:459
民生工程有哪些 發布:2025-01-01 07:02:31 瀏覽:957
家庭教師mp4 發布:2025-01-01 06:23:33 瀏覽: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