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類文言文

類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19 00:46:42

文言文類的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一、【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二、【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
3.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三)作語助詞,相當於"啊"。
①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麼樣""怎麼辦""為什麼"。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
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三、【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③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後》)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於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④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於是乎書。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於)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後一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於)
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四、【乃】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①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鍾山記》)
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②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於""如果"等。
(缺例文)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①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
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報任安書》)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五、【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③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後》)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③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孔雀東南飛》)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①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
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 。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何其】譯為"多麼"。
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六、【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系,而且,並且。例:
①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
②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赤壁之戰》)
③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
2.遞進關系,況且,再說。
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②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③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3.讓步關系,尚且,還。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②故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4.並列關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石鍾山記》)
④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②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③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④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餚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
③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報任安書》)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
七、【若】
(一)動詞,像,好像。
①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二)用作代詞。
1. 表對稱,相當於"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①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
③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2.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
①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設"等。
①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
②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赤壁之戰》)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2.表選擇,相當於"或""或者"。
①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o高帝紀》)
3.至,至於。
①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齊桓晉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
①指揮若定。(《赤壁之戰》)
【若何】怎麼樣。
①以閑敝邑,若何?(《崤之戰》)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於"幾許"、"多少"。
①車後若干遞送夫。
八、【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②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③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片語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③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2."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②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為……所】"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 "是用來……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2.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所謂】所說的。
①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
②急趨之,折過牆隅,迷其所在。(《促織》)
九、【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③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⑤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今日嬴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為(劃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⑧為(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
2.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⑤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庄暴見孟子》)
③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庄暴見孟子》)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請為王言樂。(《庄暴見孟子》)
4.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③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十、【焉】
(一)兼詞。
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里)。(《勸學》)
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於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於"於何"。譯為"在哪裡""從哪裡"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代詞。
1.相當於"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2.哪裡,怎麼。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於"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②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於"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鍾山記》)
十一、【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②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鍾山記》)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後》)
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
③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
十二、【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鍾山記》)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②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②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②夜以繼日(成語)③秋以為期(《詩經o氓》)
(二)連詞。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②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鍾山記》)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3.表示目的關系,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後》)②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①無以,則王乎?
【以為】
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⑵把……作為或製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①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麼辦法用來……""沒有什麼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鴻門宴》)
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庄暴見孟子》)
③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

② 文言文中表示種類的字有哪些,除了類,屬

文言中表示「種類」表示復數的詞語主要有以下一些:
類、屬、倫、輩、徒、人、儕、曹等。

③ 古文中「類」是什麼意思

1、種類

如:《莊子·漁父》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意思是物之同類者互版相依從,同權樣的聲音能產生共鳴,這是天理。

2、歸類

如:類考(學院的科考);類族(事物因習性相近而形成的類別);類神(迷信占卜名詞。六壬課中十二個用來判別吉凶的「十二支神」的總稱)

3、族類

如:元末明初 羅貫中《三國演義》吾三番擒之而不殺,誠欲服其心,不欲滅其類也。意思是我三次擒殺了他而不,就是想讓他們心悅誠服,不想消滅他們的族類。

4、事例;條例

如:西漢 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舉類邇而見義遠。意思是屈原每次舉的例子雖然都很貼近生活,但是表達的意義卻極其深遠。

5、通「颣」。缺點,毛病。

如:民之生也,辟則愚,閉則類。——《管子·乘馬》意思是民眾的生活了,開辟就愚蠢,關閉就有毛病。

6、 古祭名,祭天

如:東漢 許慎《五經異義》非時祭天謂之類。意思是不是時候祭祀上天對之祭天。

7、事理,理論

如:春秋 墨子《公輸》不可謂知類。意思是不能說明白事情的道理。

8、相似;像

如:東漢 王充《論衡·自紀》不類前人。意思是不像以前的人

明·魏禧《大鐵椎傳》語類楚聲。意思是說話像楚地一帶口音。

④ 人物傳記類的文言文(經典點的)帶翻譯!

《王溫舒傳》

王溫舒者,陽陵人也。少時椎埋①為奸。已而試補縣亭長,數廢。為吏,以治獄至廷史。事張湯,遷為御史。督盜賊,殺傷甚多,稍遷至廣平都尉。擇郡中豪敢任吏十餘人,以為爪牙,皆把其陰重罪,而縱使督盜賊。快其意所欲得,此人雖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因其事夷之,亦滅宗。以其故齊趙之郊盜賊不敢近廣平,廣平聲為道不拾遺。上聞,遷為河內太守。

素居廣平時,皆知河內豪奸之家,及往,九月而至。令郡縣私馬五十匹,為驛自河內至長安,部吏如居廣平時方路,捕郡中豪猾,郡中豪猾相連坐千餘家。上書請,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家盡沒入償臧②。奏行不過二三日,得可事。論報,至流血十餘里。河內皆怪其奏,以為神速。盡十二月,郡中毋聲,毋敢夜行,野無犬吠之盜。其頗不得,失之旁郡國,黎③來,會春,溫舒頓足嘆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其好殺伐行威不愛人如此。天子聞之,以為能,遷為中尉。

溫舒為人少文,居延惛惛④不辯,至於中尉則心開。督盜賊,素習關中俗,知豪惡吏,豪惡吏盡復為用,為方略。溫舒為人諂,善事有勢者,即無勢者,視之如奴。有勢家,雖有奸如山,弗犯;無勢者,貴戚必侵辱。舞文巧詆下戶之猾,以焄⑤大豪。其治中尉如此。姦猾窮治,大抵盡靡爛獄中,行論無出者。其爪牙吏虎而冠。於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有勢者為游聲譽,稱治。治數歲,其吏多以權富。

溫舒擊東越還,議有不中意者,坐小法抵罪免。是時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溫舒請覆中尉脫卒,得數萬人作。上說,拜為少府。徙為右內史,治如其故,姦邪少禁。坐法失官。復為右輔,行中尉事,如故操。

歲余,會宛軍⑥發,詔征豪吏,溫舒匿其吏華成。及人有變告溫舒受員騎錢,他奸利事,罪至族,自殺。

(節選自《史記·酷吏列傳》)

註:①椎埋:盜墓。②償臧:償還過去所得的贓物。臧,通「贓」。 ③黎:追捕。④惛惛:昏聵糊塗的樣子。⑤焄:同「熏」,以火煙熏炙。此指脅迫。⑥宛軍:指討伐大宛的軍隊。

附《王溫舒傳》翻譯:

王溫舒是陽陵人。年輕時做盜墓等壞事。不久,當了縣里的亭長,屢次被免職。後來當了小官,因善於處理案件升為廷史。服事張湯,升為御史。他督捕盜賊,殺傷的人很多,逐漸升為廣平都尉。他選擇郡中豪放勇敢的十餘人當屬官,讓他們做得力幫手,掌握他們每個人的隱秘的重大罪行,從而放手讓他們去督捕盜賊。如果誰捕獲盜賊使王溫舒很滿意,此人雖然有百種罪惡也不加懲治;若是有所迴避,就依據他過去所犯的罪行殺死他,甚至滅其家族。因為這個原因,齊地和趙地鄉間的盜賊不敢接近廣平郡,廣平郡有了道不拾遺的好名聲。皇上聽說後,升任王溫舒為河內太守。

王溫舒以前居住在廣平時,完全熟悉河內的豪強姦猾的人家,待他前往廣平,九月份就上任了。他下令郡府准備私馬五十匹,從河內到長安設置了驛站,部署手下的官吏就象在廣平時所用的辦法一樣,逮捕郡中豪強姦猾之人,郡中豪強姦猾相連坐犯罪的有一千餘家。上書請示皇上,罪大者滅族,罪小者處死,家中財產完全沒收,償還從前所得到的贓物。奏書送走不過兩三日,就得到皇上的可以執行的答復。案子判決上報,竟至於流血十餘里。河內人都奇怪王溫舒的奏書,以為神速。十二月結束了,郡里沒有人敢說話,也無人敢夜晚行走,郊野沒有因盜賊引起狗叫的現象。那少數沒抓到的罪犯,逃到附近的郡國去了,待到把他們追捕抓回來,正趕上春天了,王溫舒跺腳嘆道:「唉!如果冬季再延長一個月,我的事情就辦完了。」他喜歡殺伐、施展威武及不愛民就是這個樣子。天子聽了,以為他有才能,升為中尉。

他為人缺少斯文,在朝廷辦事,思想糊塗,不辨是非,到他當中尉以後,則心情開朗。他督捕盜賊,原來熟悉關中習俗,了解當地豪強和凶惡的官吏,所以豪強和凶惡官吏都願意為他出力,為他出謀劃策。王溫舒為人諂媚,善於巴結有權勢的人,若是沒有權勢的人,他對待他們就象對待奴僕一樣。有權勢的人家,雖然姦邪之事堆積如山,他也不去觸犯。無權勢的,就是高貴的皇親,他也一定要欺侮。他玩弄法令條文巧言詆毀姦猾的平民,而威迫大的豪強。他當中尉時就這樣處理政事。對於姦猾之民,必定窮究其罪,大多都被打得皮開肉綻,爛死獄中,判決有罪的,沒有一個人走出獄中。他的得力部下都象戴著帽子的猛虎一樣。於是在中尉管轄范圍的中等以下的姦猾之人,都隱伏不敢出來,有權勢的都替他宣揚名聲,稱贊他的治績。他治理了幾年,他的屬官多因此而富有。

王溫舒攻打東越回來後,議事不合天子的旨意,犯了小法被判罪免官。這時,天子正想修建通天台,還沒人主持這事,王溫舒請求考核中尉部下逃避兵役的人,查出幾萬人可去參加勞動。皇上很高興,任命他為少府,又改任右內吏,處理政事同從前一樣,姦邪之事稍被禁止。後來犯法丟掉官職,不久又被任命為右輔,代理中尉的職務,處理政事同原來的做法一樣。

一年多以後,正趕上征討大宛的軍隊出發,朝廷下令徵召豪強官吏,王溫舒把他的屬官華成隱藏起來。待到有人告發王溫舒接受在額騎兵的贓款和其他的壞事,罪行之重應當滅族,他就自殺了。

《王尊傳》

王尊字子贛,涿郡高陽人也。少孤,歸諸父,使牧羊澤中。尊竊學問,能史書。年十三,求為獄小吏。數歲,給事太守府,問詔書行事,尊無不對。太守奇之,除補書佐,署守屬監獄。久之,尊稱病去,事師郡文學官,治《尚書》《論語》,略通大義。復召署守屬治獄,為郡決曹史。數歲,以令舉幽州剌史從事。而太守察尊廉,補遼西鹽官長。數上書言便宜事,事下丞相御史。初元中,舉直言,遷虢令,轉守槐里,兼行美陽令事。後上行幸雍,過虢,尊供張如法而辦。以高弟①擢為安定太守。到官,出教告屬縣,威震郡中,盜賊分散,入傍郡界。豪強多誅傷伏辜者。坐殘賊免。起家,復為護羌將軍轉校尉,護送軍糧委輸②。而羌人反,絕轉道,兵數萬圍尊。尊以千餘騎奔突羌賊。功未列上,坐擅離部署,會赦,免歸家。涿郡太守徐明薦尊不宜久在閭巷,上以尊為郿令,遷益州刺史。先是,琅邪王陽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阪,嘆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後以病去。及尊為刺史,至其阪,問吏曰:「此非王陽所畏道邪?」吏對曰:「是。」尊叱其馭日:「驅之!王陽為孝子,王尊為忠臣。」尊居部二歲,懷來徼③外,蠻夷歸附其威信。遷東郡太守。久之,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③,老弱奔走,恐水大決為害。尊躬率吏民,投沉白馬,祀水神河伯。尊親執圭璧,使巫策祝④,請以身填金堤,因止宿,廬居堤上。吏民數千萬人爭叩頭救止尊,尊終不肯去。及水盛堤壞,吏民皆奔走,唯一主簿泣在尊旁,立不動。而水波稍卻回還。吏民嘉壯尊之勇節。

(選自《漢書·列傳第四十六》)

註:①高弟:政績考核等第高。②委輸:運送。③徼:邊界。③瓠子金堤:瓠子,地名;金堤,堤壩名。④策祝:占卜祝禱。

附參考譯文:

王尊字子贛,是涿州高陽人。少年時死了父親,回到幾個叔父那裡,叔父讓他在草澤中牧羊。王尊暗中學習求問,能讀史書。十三歲時,他請求官府作了管監獄的小官吏。過了幾年,在太守府任職,太守問他皇帝詔書要求做的事,王尊全都能回答。太守認為他與眾不同,任命他補任書佐官,安排太守屬下監管監獄事務。過了很久,王尊稱病離開職位,侍奉郡文學官,並拜他為師,學習研究《尚書》《論語》,大略通曉了它們的主要內容。太守又徵召並安排他在太守屬下管理訴訟案子,做郡決曹史。過了幾年,因皇帝命令地方官推薦人才,他被舉薦為幽州刺史從事。接著太守察看王尊廉正,讓他補任遼西鹽長官。王尊多次上奏章提出對國家有利應辦的事情,這些事情下傳到丞相御史那裡。初元年間,因敢於直言被舉薦,提升為虢縣縣令,調任槐里地方官,兼任美陽縣令政事。後來皇帝出行到雍州,經過虢縣,王尊供應物品符合法制,並且辦得好。王尊因政績優等被提拔為安定太守。到任後,王尊發布教令,通告所屬的縣,威勢震動郡內,盜賊不敢聚集而分散逃入旁邊郡界之內,當地有勢力的人大多受到嚴厲的懲處而服罪。王尊因此被訴告犯傷害罪免官。後來從家中起用王尊,他又作了護羌將軍運轉物資的軍官,負責護送軍糧運輸。然而羌人反叛,斷絕了運糧道路,幾萬兵包圍了王尊。王尊帶領一千多騎兵突圍攻擊羌人叛兵。他的功勞沒有列在上報朝廷的奏章中,因擅自離開命令駐守的地區而犯罪,趕上大赦,免官回家鄉。涿州太守徐明薦舉王尊,說他不應長久在民間不任官職,皇帝讓王尊做郿民縣縣令,提升益州刺史。在這之前,琅琊郡的王陽做益州刺史,巡行州內區域來到邛郟的九折阪,感嘆說:「一個人接收了先人留給自己的身體,怎麼能多次登上這種危險的地方呢!」後來王陽因生病離開益州。等到王尊做益州刺史,來到這個陡山坡,問隨行的官吏道:「這里不是王陽畏懼的道路嗎?」官吏回答說:「是的。」王尊大聲對他的駕車人說道:「趕馬向前跑!王陽要做孝子,王尊要做忠臣。」王尊居住在州內區域兩年,安撫前來依附的部族,巡行外部環境,各部族百姓因他有威望和信譽都來歸附。他提升為東郡太守。過了很久,黃河水大漲,淹沒了瓠子(地名)的金堤(堤壩名),老弱的百姓奔跑,恐怕大水決口造成災害。王尊親自率領官吏百姓,投沉白馬,祭祀水神河伯。王尊親自拿著玉圭玉璧,讓巫師占卜祝禱,他請求用身體堵住金堤缺口,於是晚上住下,住在大堤上的臨時房子里。官吏百姓成千上萬人爭著磕頭求王尊離開危險之地,王尊終究不肯離開。等到大堤壩毀壞,官吏百姓爭相奔逃,只有一個主簿在王尊旁邊哭,王尊站著不動。後來洪水漸漸退去回落。官吏百姓贊美王尊,認為他勇敢有節操。

《衛綰傳》

建陵侯衛綰者,代大陵人也。綰以戲車為郎①,事文帝,功次遷為中郎將,醇謹無他。孝景為太子時,召上左右飲,而綰稱病不行。文帝且崩時,屬孝景曰:「綰長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歲余不噍呵②綰,綰日以謹力。

景帝幸上林,詔中郎將參乘,還而問曰:「君知所以得參乘乎?」綰曰:「臣從車士幸得以功次遷為中郎將,不自知也。」上問曰:「吾為太子時召君,君不肯來,何也?」對曰:「死罪,實病!」上賜之劍。綰曰:「先帝賜臣劍凡六,劍不敢奉詔。」上曰:「劍,人之所施易,獨至今乎?」綰曰:「具在。」上使取六劍,劍尚盛,未嘗服也。郎官有譴,常蒙其罪,不與他將爭;有功,常讓他將。上以為廉,忠實無他腸,乃拜綰為河間王太傅。吳楚反,詔綰為將,將河間兵擊吳楚有功,拜為中尉。三歲,以軍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綰為建陵侯。

其明年,上廢太子,誅栗卿③之屬。上以為綰長者,不忍,乃賜綰告歸,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膠東王為太子,召綰,拜為太子太傅。久之,遷為御史大夫。五歲,代桃侯舍為丞相,朝奏事如職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終無可言。天子以為敦厚,可相少主,尊寵之,賞賜甚多。

為丞相三歲,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時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職,免之。其後綰卒,子信代。坐酎金④失侯。

(選自《史記 · 萬石張叔列傳》)

①戲車:指在車上表演與車有關的游戲,猶如今天雜技中的車技。②噍呵:申斥。噍,通「譙」。③栗卿:太子的舅父。④酎金:漢代宗廟祭祀時,諸侯助祭所獻金。

附《衛綰傳》參考譯文:

建陵侯衛綰,是代郡大陵人。衛綰靠在車上表演雜技而做了侍衛皇帝的郎官,侍奉文帝,由於不斷立功依次升遷為中郎將,除了忠厚謹慎一無所長。景帝做太子時,他請皇帝身邊的近臣飲宴,而衛綰借口生病不肯去。文帝臨死時囑咐景帝說:「衛綰是年高望重的人,你要好好對待他。」等到文帝死去,景帝即位,景帝一年多沒責斥過衛綰,衛綰只是一天比一天更謹慎地盡責。

景帝有一次駕臨上林苑,命令中郎將衛綰和自己共乘一輛車,回來後問衛綰:「知道你為什麼能和我同乘一車嗎?」衛綰說:「我從一個小小的車士幸運地因立功逐漸升為中郎將,我自己不知道這是什麼緣故。」景帝又問:「我做太子時召請你參加宴飲,你不肯來,為什麼呢?」回答說:「臣該死,那時實在生病了!」景帝賜給他一把劍。衛綰說:「先皇帝曾經賜給我總共六把劍,我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賞賜。」景帝說:「劍是人們所喜愛之物,往往用來送人或交換他物,難道你能保存到現在嗎?」衛綰說:「全都還在。」皇帝派人去取那六把劍,寶劍完好地在劍套中,不曾使用過。中郎將屬下的郎官犯了錯誤,衛綰常常代他們受過,不和其他的人去爭辯;有了功勞,常常謙讓給他人。皇帝認為他品行方正,對自己忠誠沒有雜念,就任命他做了河間王劉德的太傅。吳楚七國之亂時,皇帝任命衛綰做了將軍,率領河間王的軍隊攻打吳楚叛軍有功,任命他做了中尉。過了三年,因為戰功,在景帝前元六年受封為建陵侯。

第二年,景帝廢黜栗太子劉榮,殺了太子的舅父等人。景帝認為衛綰是忠厚的人,不忍心讓他治理這件大案,就賜他休假回家,而讓郅都逮捕審理栗氏族人。處理完這件案子,景帝任命膠東王劉徹做了太子,徵召衛綰做太子太傅。又過較長時候,升遷為御史大夫。過了五年,代替桃侯劉舍做了丞相,在朝廷上只奏報職份內的事情。然而從他最初做官起直到他位列丞相,終究沒有什麼可稱道或指責之處。皇帝認為他敦厚,可以輔佐少主,對他很尊重寵愛,賞賜的東西很多。

衛綰做丞相三年,景帝死,武帝即位。建元年間,因景帝卧病時,各官署的許多囚犯多是無辜受冤屈的人,他身為丞相,未能盡職盡責,被免去丞相官職。後來衛綰去世,兒子衛信承襲了建陵侯的爵位。後來因為上酎金不合規定而失去爵位。

《魏豹傳》

魏豹者,故魏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時封為寧陵君。秦滅魏,遷咎為家人。陳勝之起王也,咎往從之。陳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與立周市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亂,忠臣乃見。今天下共畔秦,其義必立魏王後乃可。」齊、趙使車各五十乘,立周市為魏王。市辭不受,迎魏咎於陳,五反,陳王乃遣立咎為魏王。
章邯已破陳王,乃進兵擊魏王於臨濟。魏王乃使周市出請救於齊、楚。齊、楚遣項它、田巴將兵隨市救魏。章邯遂擊破殺周市等軍,圍臨濟。咎為其民約降。約定,咎自燒殺。
魏豹亡走楚。楚懷王予魏豹數千人,復徇魏地。項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餘城,立豹為魏王。豹引精兵從項羽入關。漢元年,項羽封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於河東,都平陽,為西魏王。
漢王還定三秦,渡臨晉,魏王豹以國屬焉,遂從擊楚於彭城。漢敗,還至滎陽,豹請歸視親病,至國,即絕河津畔漢,漢王聞魏豹反,東方憂楚,未及擊,謂酈生曰:「緩頰往說魏豹,能下之,吾以萬戶侯封若。」酈生說豹,豹謝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耳。今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也,吾不忍復見也。」於是漢王遣韓信擊虜豹於河東,傳詣滎陽,以豹國為郡。漢王令豹守滎陽。楚圍之急,周苛遂殺魏豹。

(選自《史記 · 魏豹彭越列傳》)

附《魏豹傳》譯文:

魏豹,原是(六國時)魏國的公子。他的哥哥叫魏咎,原來魏國時被封為寧陵君。秦國滅亡魏國,就把他放逐外地廢作平民百姓。陳勝起義稱王,魏咎前往追隨他。陳王派魏國人周市帶兵奪取魏國的土地,魏地被攻佔後,大家互相商量,想要擁立周市為魏王,周市說:「天下混亂,忠臣才能顯現出來。現在天下都背叛秦國,從道義上講一定要擁立魏王的後代才可以。」齊國、趙國各派戰車五十輛,協助周市做魏王。周市辭謝不肯接受,卻到陳國迎接魏咎,往返五次,陳王才答應把魏咎放回去立為魏王。
章邯打敗陳王不久,於是進兵臨濟攻擊魏王。魏王於是派周市到齊國、楚國請求救兵。齊、楚派遣項它、田巴帶領著軍隊跟隨周市援救魏國。章邯竟然擊敗了援軍,殺死了周市,包圍了臨濟。魏咎為了他的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提出降服的條件。談判成功,魏咎就自焚而死。
魏豹逃往楚國。楚懷王給了魏豹幾千人馬,回去奪取魏地。這時項羽已經打敗了秦軍,降服了章邯。魏豹接連攻克了二十多座城池,項羽就封魏豹做了魏王。魏豹率領著精銳部隊跟著項羽入關了。漢元年,項羽分封諸侯,自己打算佔有梁地,就把魏王豹遷往河東,建都平陽,封為西魏王。
漢王回師平定了三秦,從臨晉率兵橫渡黃河,魏豹就把整個國家歸屬漢王,於是跟隨著漢王攻打彭城。漢王戰敗,回師滎陽,魏豹請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國後,就馬上斷絕了黃河渡口,背叛了漢王。漢王雖然聽到魏豹反叛的消息,可是正在憂慮東邊的楚國,來不及攻打他,就對酈生說:「你去替我婉言勸說魏豹,如果能說服他,我就封你為萬戶侯。」酈生(就前去)游說魏豹。魏豹婉轉地拒絕說:「人生一世是非常短促的,就象日影透過牆壁的空隙那樣迅速。如今漢王對人傲慢而侮辱,責罵諸侯群臣如同責罵奴僕一樣,一點也沒有上下的禮節,我沒法忍耐著去見他。」於是漢王派韓信去攻打魏豹,在河東俘虜了魏豹,讓他坐著驛站的車子押送到滎陽,把魏豹原有的國土改制為郡。漢王命令魏豹駐守滎陽。當楚軍圍攻緊的時候,周苛就把魏豹殺了。

http://hi..com/%D6%D0%D1%A7%CE%C4%D1%D4%CE%C4%D1%A7%CF%B0%CD%F8/blog/category/%C8%CB%CE%EF%B4%BA%C7%EF
歡迎參考~有很多啊

⑤ 游記類文言文

永州八記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時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式,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鑽鉧潭記

鑽鉧潭,在西山西。其始蓋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東流;其顛委勢峻,盪擊益暴,嚙其涯,故旁廣而中深,畢至石乃止;流沫成輪,然後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畝。有樹環焉,有泉懸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門來告曰:「不勝官租、私券之委積,既芟山而更居,願以潭上田貿財以緩禍。」

予樂而如其言。則崇其台,延其檻,行其泉於高者而墜之潭,有聲潀然。尤與中秋觀月為宜,於以見天之高,氣之迥。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

鑽鉧潭西小丘記

得西山後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鑽鉧潭。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嶔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問其價,曰:「止四百。」余憐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已時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鏟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雲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遊,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枕席而卧,則清冷冷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古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杜,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之,賈四百,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已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書於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袁家渴記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鑽鉧潭。由溪口而西,陸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陽岩東南水行,至蕪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麗奇處也。

楚越之間方言,謂水之反流為「渴」。渴上與南館高嶂合,下與百家瀨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淺渚,間廁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窮,忽而無際。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叢,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詞,其下多白礫,其樹多楓柟石楠,樟柚,草則蘭芷。又有奇卉,類合歡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綠,蓊葧香氣,沖濤旋瀨,退貯溪谷,搖飃葳蕤,與時推移。其大都如此,余無以窮其狀。

永之人未嘗游焉,余得之不敢專焉,出而傳於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石渠記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鮮環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倏魚。又北曲行紆余,睨若無窮,然卒入於渴。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後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於是始窮也。

石澗記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橋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為底,達於兩涯。若床若堂,若陳筳席,若限閫奧。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龍鱗之石,均蔭其上。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之日,與石渠同。

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後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後石渠。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小石城山記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奇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⑥ 文言文的「敬辭類」有哪些

  1. 「令」字族:抄用於對方的親屬或與對方有關系的人。如:令尊、令堂、令郎、令愛、令兄、令弟、令姊、令妹、令侄、令坦(尊稱別人女婿)、令親。

  2. 「拜」字族:用於自己的行為動作涉及對方。如:拜望(探望對方),拜辭(告辭對方),拜訪(訪問對方),拜讀(閱讀對方的文章),拜託(托對方辦事),拜識(結識對方),拜賀(祝賀對方),拜服(佩服對方)。

  3. 「奉」字族:用法同上。常見的有:奉告(告訴),奉勸(勸告),奉還(歸還),奉陪(陪伴),奉送(贈送),奉托(拜託),奉達(告訴),奉復(回復)。後二者多用於書信。

  4. 「恭」字族:表恭敬地對待對方。常用的有:恭賀(恭敬地祝賀),恭請(恭敬地邀請),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賀對方的喜事)。

  5. 「貴」字族: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貴干(問人要做什麼),貴庚(問人年齡),貴姓(問人姓氏),貴恙(婉稱對方的病),貴子(稱對方薩迪兒子),貴國(對方國家),貴校(對方學校)。

⑦ 古代文言文大分哪幾種類型

古代文言文大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版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權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⑧ 文言文中助詞包括哪幾類

耳 矣 以 焉 之 乎 者 也 夫(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片語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③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2."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②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為……所】"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 "是用來……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2.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所謂】所說的.
①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
②急趨之,折過牆隅,迷其所在.(《促織》)
九、【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⑤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今日嬴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2.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庄暴見孟子》)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
4.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十、【焉】
(一)兼詞.
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里).(《勸學》)
2.相當於"於何".譯為"在哪裡""從哪裡"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二)代詞.
1.相當於"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哪裡,怎麼.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於"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②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於"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鍾山記》)
十一、【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②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鍾山記》)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後》)
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
十二、【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鍾山記》)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②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②夜以繼日(成語)
(二)連詞.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②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鍾山記》)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3.表示目的關系,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後》)②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①無以,則王乎?
【以為】
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⑵把……作為或製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①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麼辦法用來……""沒有什麼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鴻門宴》)
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庄暴見孟子》)

⑨ 文言文五種文類句式

文言文句式總分兩大類:固定句式、特殊句式。而特殊句式有四種句式。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
倒裝句
其中倒裝句
包括賓語前置句、狀語後置句(介賓短語後置句)、
定語後置句、主謂倒裝句(謂語前置句)這四種。

⑩ 游記類文言文有哪些

1、《滿井游記》

明朝: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提,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試,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墮事,而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始,惡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2、《黃山游記》

清朝:錢謙益

山之奇,以泉,以雲,以松[1] 。水之奇,莫奇於白龍潭;泉之奇,莫奇於湯泉,皆在山麓。桃源溪水,流入湯泉,乳水源、白雲溪東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山空中,水實其腹,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無泉也。

山極高則雷雨在下,雲之聚而出,旅而歸,皆在腰膂間。每見天都諸峰,雲生如帶,不能至其冢。久之,滃然四合,雲氣蔽翳其下,而峰頂故在雲外也。鋪海之雲,彌望如海,忽焉迸散,如鳧驚兔逝。山高出雲外,天宇曠然,雲無所附麗故也。

湯寺以上,山皆直松名材,檜、榧、楩、楠,藤絡莎被,幽蔭薈蔚。陟老人峰,懸崖多異,負石絕出。過此以往,無樹非松,無松不奇:有干大如脛而根蟠屈以畝計者,有根只尋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有循崖度壑因依如懸度者,有穿罅冗縫、崩迸如側生者,有幢幢如羽葆者,有矯矯如蛟龍者,有卧而起、起而復卧者,有橫而斷、斷而復橫者。文殊院之左,雲梯之背,山形下絕,皆有松踞之,倚傾還會,與人俯仰,此尤奇也。始信峰之北崖,一松被南崖,援其枝以度,俗所謂接引松也。其西巨石屏立,一松高三尺許,廣一畝,曲干撐石崖而出,自上穿下,石為中裂,糾結攫拏,所謂擾龍松也。石筍工、煉丹台峰石特出,離立無支隴,無贅阜,一石一松,如首之有笄,如車之有蓋,參差入雲,遙望如薺,奇矣,詭矣,不可以名言矣。松無土,以石為土,其身與皮、干皆石也。滋雲雨,殺霜雪,勾喬元氣,甲坼太古,殆亦金膏水、碧上葯、靈草之屬,非凡草木也。顧欲斫而取之,作盆盎近玩,不亦陋乎?

度雲梯而東,有長松夭矯,雷劈之仆地,橫亘數十丈,鱗鬣偃蹇怒張,過者惜之。余笑曰:「此造物者為此戲劇,逆而折之,使之更百千年,不知如何槎枒輪菌,蔚為奇觀也。吳人賣花者,揀梅之老枝屈折之,約結之,獻春則為瓶花之尤異者以相誇焉。茲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也與?」千年而後,必有徵吾言而一笑者。

3、《記承天寺夜遊》

北宋: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4、《湖心亭看雪》

明代: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小石城山記》

唐代: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熱點內容
教學的教育性 發布:2024-10-19 23:30:08 瀏覽:176
濟南學易佳教育中心 發布:2024-10-19 21:58:57 瀏覽:25
關英語 發布:2024-10-19 21:40:32 瀏覽:898
世界生物工廠 發布:2024-10-19 21:33:07 瀏覽:856
長豐縣教育局 發布:2024-10-19 21:27:07 瀏覽:897
北京教育學院地址 發布:2024-10-19 21:06:05 瀏覽:161
師德小姐 發布:2024-10-19 20:58:46 瀏覽:569
語文教學質量分析 發布:2024-10-19 20:50:17 瀏覽:23
物理矯正陰莖 發布:2024-10-19 20:42:24 瀏覽:996
師錦教育 發布:2024-10-19 19:11:06 瀏覽: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