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小學科學探究

小學科學探究

發布時間: 2020-11-19 01:32:53

❶ 小學科學課題研究

窗檯植物的觀察與研究方案
-——植物生活條件的研究
一、 課題的提出:
最容易使學生產生興趣的客觀事物是身邊的生物。上學期的科學課上同學們就提出了許多關於植物的問題。新學期開始,我們組織三年級各班學生學習了學校《窗檯綠化的觀察與研究方案》,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提出了許多感興趣的問題。例如:植物為什麼長在土上?為什麼植物不吃飯也能長大?我認為利用窗檯這個同學身邊的「基地」,在三年級同學中開展窗檯植物的觀察與研究。
二、活動內容:
各班根據季節的不同自行選擇綠化窗檯的植物,觀察了解植物的形態、生活習性、種植技術。
1.寒假開學(春季)開展種花養花活動。讓學生選擇花的品種,知道花的名稱,了解種子的萌發過程、條件;植物的移栽技術、影響移栽成活的條件。詳細記錄種子萌發,花卉移栽、成活的過程等。
2. 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行幾種對比實驗:光照對植物生活的影響,無機鹽對植物生活的作用,沒有土植物能生長嗎?
3.對研究記錄整理、分析,提出各小組活動報告。
4.的冬季來臨之時,研究無土栽培技術,栽培蒜苗、綠豆苗等涮菜類食品,鼓勵學生走入社區,為社區服務。
三、活動的意義
1.讓學生自己動手種植、栽培植物,體驗植物、空氣與人的關系。進而使學生理解植樹造林、綠化荒山保護環境的作用。從中受到環保教育
2.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種植、栽培植物的知識、技術與方法。使學生受到勞動教育和技術教育。
3. 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使學生通過觀察、設計、想像、實驗探究、體驗一系列活動,發現和解決具體的現實問題。
4. 學生通過栽培蒜苗、綠豆苗等涮菜類食品,鼓勵學生去賣,去討價還價。
四、活動目的
使空曠的窗檯變得生機勃勃,凈化空氣,減少冬季感冒病的發生。同時,學生以小見大,由教室窗檯的綠化想到大自然的綠化。培養學生走入社區,服務社會的思想意識和品質。
五、活動目標
1.意識:培養學生關心環境的意識,教育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培養社會責任感,鼓勵他們用新的思想和技術解決不同的問題.
2.知識:了解植物的形態、生活習性、種植栽培技術,適宜生活的土壤特點等。
3.態度:幫助學生獲得關心環境的感情,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領學生積極參加科學實踐活動。
4.技術:幫助學生學會觀察、描述植物的生長狀態,生活習性,記錄、分析觀察到的現象,整理、統計、分析調查資料。獲得判別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5.參與;幫助學生理解個人對社會的作用,樹立信心,相信小學生也能搞科學,能夠用他們的意識、知識態度和技術,為家鄉、為社會做出貢獻。
六、活動類型
1.觀察:觀察植物種植嫁接的形態、記錄生長變化情況;觀察記錄教室空氣的干濕度。
2.調查:那些野生植物是人們喜愛的食品,人工栽培繁殖情況。
3.種植,在不同的時間播種的植物,種子的發芽情況,驗證植物能不能在不同的季節播種,長勢如何等。
4.嫁接:學習植物嫁接原理、技術和方法。
七.活動安排:

計劃2009年3月——2011年1月實施窗檯綠化活動
時間 課程內容 活動形式
2009年3月 各班成立小組,選擇課題,確定方案。種植、移栽花卉等植物。准備對比實驗材料(相同的種子、植株等) 討論、搜集、觀察、記錄、
2009年4月——2009年11月 栽培花卉,了解植物的形態、生活習性、生長條件 實驗、操作觀察、記錄 總結。
2009年10月——2011年1月 進行無土栽培實驗,栽培蒜苗、綠豆苗等涮菜類植物 實驗、操作,觀察、記錄
各班參考選題:
1、 選擇一種(或幾種)植物,相同的小苗,生活在不同的環境,生長情況有什麼不同?認真記錄,分析原因,也許有新的發現。
2、 研究植物生長的條件。例如:植物生活需要陽光嗎?(燈光行嗎?);植物必須生活在土裡嗎?栽培植物為什麼要施肥?
3、 改變植物的生活習性,滿足人們的一種需要。例如:讓夜來香白天開花,室內充滿芬芳。

❷ 如何落實小學科學課堂的探究式教學

摘要: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是,在教學中適當增加一些探索性實驗,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探索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探索性實驗為載體可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包括培養提出問題,建立假說能力;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設計方案和實施計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推斷和反思能力等。

關鍵詞:探究性教學小學科學科學實驗

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科學知識,認識和解決科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它涉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和解釋實驗現象、反思和評價、表達與交流等一系列探索歷程,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體驗實驗探究活動,激發科學學習的興趣,理解科學的本質,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小學科學的主要內容,對發展學生的素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創新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和技巧,使以學生為主的主體性得到真正體現,讓學生時常有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同時也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在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突破點可以通過科學探究來實現,變「驗證性」為「探究性」,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智慧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而科學實驗是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種重要載體。

1、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條件

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重新設計教室的環境,其中主要是座位的變更,座位設計成活動模塊型,可以四人為一探究單元,四人自由組合,小組內經過討論合理分工,一人主持實驗探究的全過程,稱為首席主持人;一人負責在小組探究過程中聯系老師和其他小組成員,稱為信息使者;一人負責記錄寫報告,稱為書記員;一人負責匯報展示講解小組成果,稱為發言人;小組內四人分工,責任到人,成果歸四個人共有。通過這種編排方式,增強學生交流的效果和質量,也使學生的競爭關系轉變為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學生在這樣的融洽和諧的環境中能自由地參與探究和創新,學習效果更佳。

2、為學生提供合理的探究課題[1]

由於小學生學習科學的時間較短,對科學知識的認識還不夠深,因此探索性實驗課題的確定要有可行性,宜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理論水平之上,使學生觀察到實驗現象後,經努力後能夠確定問題的關鍵,能夠用已有的理論基礎提出幾種可能的推斷,並能通過科學實驗進行驗證。例如:設計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的探究實驗,蚯蚓對環境的選擇的探究性實驗。

3、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參與探究

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協調,把學生引入與所提問題有關的情境中,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願望,誘發出探求性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啟動學生思維的閘門,並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能力和習慣。[2]

課例1:在對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實驗的教學過程中,巧設問題情境:將同一個馬鈴薯分別放在1號不知名的液體和2號不知名的液體中,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發現,馬鈴薯在1號液體中是沉下去的,而在2號液體中是浮起來的,從而引起學生的疑問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液體不一樣之處,以及可採用哪些方法來比較兩種液體。

在一堂課中,不僅在課的開始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動機,而且還應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不斷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處在問題情境中,從而始終保持認真、主動的態度和情緒,提高學生的學習情感。

4、利用探索性實驗培養小學生設計方案和實施計劃的能力

科學研究過程中,提出假說後,就要設計研究方案來檢驗自已的假說並執行有關的計劃。研究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第一,研究方法的選定,即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和假說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如實驗法、調查法、觀察統計法等;第二,研究步驟的具體化,包括所使用的適當設備、地點、操作過程、安全措施等;第三,變數的控制和設置對照,應當弄清計劃中哪些變數是需要控制的、如何進行控制;第四,在實行中,進行系統地觀察、精確地測量並收集和整理所獲得的數據。小學科學教學中,在讓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的前提下,再給學生傳授科學研究方案設計和實施中的一般程序。在這個基礎上再有計劃地選擇一些探索性實驗課題,讓學生根據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設計實驗方案、執行實驗操作計劃,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課例2:探究綠豆種子發芽的條件,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他們會提出需要水、陽光、適宜的溫度、土壤、空氣這些條件,確定研究的方法是實驗法,緊接著制定相應的實驗計劃,重要的討論如何控制對比實驗的條件,例如探究空氣對綠豆種子發芽的影響,採用什麼方法控制對照組中的綠豆始終不接觸到空氣,這是實驗的重點和難點,所以,通過這種方式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鍛煉他們的探究能力。實驗進行的過程當中,學生進行持續的觀察與記錄。

5、利用探索性實驗提高小學生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3]

科學研究過程中,會得到許多資料和數據,要對所得的資料和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這個過程中會涉及:第一步,使用符號、圖表等對資料進行分類和轉換,很多數據和資料在最初時是分散的,通過轉換和分類,才能明確數據和資料之間的關系。在處理過程中,往往需要使用數學工具來處理,包括用圖、表、統計等數據處理方法,這樣才能使得數據和資料能說明問題;第二步,在進行處理的基礎上,根據資料和數據,確立因果關系;第三步,運用有關科學原理對資料和數據進行解釋科學教學中,可通過一些實驗課題,設置不同類型實驗資料,讓學生對實驗現象和實驗數據進行加工處理,把握定性的、定量的因果關系,尋找科學規律,培養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

6、利用探索性實驗培養小學生分析推斷和反思評價的能力

這個過程須涉及:第一,根據證據推出結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綜合各種信息,同時又要基於已有的理論和經驗;第二,假說與證據之間的關系有以上幾種可能:證據支持假說——假說確定;證據部分支持假說——假說要進行修訂;證據不支持假說——需要重新設定假說。確定是哪種關系需要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第三,在驗證假說的過程中,需對研究過程的可信度進行反思,

❸ 淺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開展探究學習活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改的思想已逐步深入到每位教師的精神世界,並積極地影回響著他們的教學行為,改答變著他們傳統的教學結構設計和方式方法。當前的小學科學教學,老師們已逐步重視引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自主探究活動,藉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學生的探究水平。本文具體從優化教學氣氛,激發探究興趣;注重學習過程,落實探究核心;倡導質疑問難,挖掘創新火花三個方面闡述了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嘗試。

❹ 如何確定小學科學探究的問題

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所以說問題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的邏輯力量,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可見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對科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對小學科學教學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小學科學課是以科學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探究為主的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探究活動包括科學研究的過程與方法,即: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觀察實驗操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與結論、表達與交流。其中,提出問題是這一系列探究活動的首要環節,問題不明確,學生就無從探究,教學就無法展開。因此,課堂上如何有效的指導學生提出研究的問題,是科學教師必須研究的一個課題,是展開有效探究實現有效課堂的前提。但是在目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有不少數量的課不是真正從問題出發,圍繞問題建立假說,進而制定方案,收集證據檢驗假說。表現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往往直接呈現或引入要研究的教學內容,並未對內容的引出進行設計。顯然這樣的導入使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沒有引發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調動學生想了解和解決問題的慾望,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是不符合科學探究的思想和本質,與科學教師缺少問題意識有關,仍然沿襲傳統的導課方法進行教學。還有相當數量的課,導入盡量創設問題情景引發學生思考並提出問題,但由於教師缺少相應的課堂技能與策略,費盡周折最後仍形不成問題。即使是形成問題也是教師強加給的,不是通過學生真正思考提出的。現就課堂導入階段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一環節教學,發表自己的看法。一、 通過觀察促使學生產生問題觀察是指學生在自然狀態下,憑借感官和儀器親自感知自然事物的屬性的教學方法,觀察可以使學生獲得生動、具體的感性知識,是科學課最基本的認識事物的方法。在教學導入階段,可以通過觀察使學生獲得有關事實,根據事實提出探究的問題。如:《搭支架》一課,一位老師是這樣教學的。師:同學們!你們聽說過法國的艾菲爾鐵塔吧! 生:聽說過。師:老師搜集到了它的圖片,請同學觀察和欣賞。師:(講解) 艾菲爾鐵塔是世界聞名的建築,是建築史上的奇跡…師:現在請同學們仔細認真觀察它的形狀有什麼特點?生:從每一個面看是三角形。師:再看各個部分有什麼特點?生:都是由三角形結構組成。師:那你們由此有什麼問題?生:為什麼都造成三角形結構?三角形結構有什麼作用?師:這節課我們就通過親自動手搭支架研究三角形結構在物體中的作用。這節課的導入,老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艾菲爾鐵塔的各個部分結構,使學生獲得具有三角形結構的事實,進而根據這一事實思考產生三角形結構在物體中起什麼作用的問題,從而揭示課題。這樣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獲得事實,在事實的基礎上思考提出問題,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不但指向了問題,還調動學生想了解這個問題的慾望。這一方法簡單而有效。二、 通過實驗使學生發現問題實驗是藉助儀器和器材創設一定的條件,指導學生在人為控制條件下研究自然事物的教學方法,實驗可以使學生獲得生動具體的感性知識。在導入階段,通過實驗可以使學生獲得有關事實,根據事實發現提出探究問題。例:(降落傘)一課,一位老師是這樣教學的:師:同學們在課前已經製作了降落傘,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製作的降落傘測試一下降落的速度。現在以小組進行測試。(老師講解要求和注意事項)生:(學生測試活動)師:現在以小組匯報測試情況。生:(小組匯報)師:看來各組降落傘下降的速度是不一樣的,由此你們發現什麼問題?生:為什麼不同的降落傘下降的速度不一樣?降落傘下降的速度和什麼因素有關?師:降落傘下降的速度到底和那些因素有關?現在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通過組織學生測試降落傘下降的時間,發現其速度各不相同,從而提出降落傘下降的速度和什麼因素有關的問題,展開探究。這樣通過實驗感知物體的屬性不同,尋找其原因從而提出問題,也是一種指導學生提出問題的好方法。三、 引起認知沖突,促使學生產生問題小學科學課引入階段,還可以製造一些學生認知上的沖突,使學生在知有與不知中產生矛盾,從而提出問題。例(果實和種子)一課的教學:師:課前老師讓學生收集一些果實,你們帶來了嗎?生:帶來了。師:現在開一個果實展覽會,將帶來的果實以小組放在一起。組里每位同學都認一認叫什麼,然後請一位同學把名稱介紹給大家。(學生活動)師:老師也帶來了一些蘿卜、馬鈴薯、蔥頭現在就發到各個組里。師:你們認為今天帶來的都是果實嗎?有沒有不是果實的?說明理由。(學生對蘿卜、馬鈴薯、蔥頭等發生爭執,有的認為是,有的認為不是。)師:現在出現了兩種意見,那你們認為什麼是果實?生:能吃的,地里長出來的、樹上結的。師:看來判斷一個物體是不是果實,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准,是什麼?生:果實都具有的共同特徵。師:這節課就來找一找果實的共同特徵。以上導入,教師故意讓學生判斷果實,當學生的已有經驗與事不符發生沖突時,引起爭議,自然就產生了問題。這一方法關鍵在老師製造矛盾,引發矛盾,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探究的問題。四、 通過分析事例引出問題有些課的探究內容也可以通過分析具體的事例引出問題。如: (運動的快慢)一課,導入是這樣設計的:師:老師有一個問題請同學們幫助判斷。有一條商船在海上行使遇到了海盜的襲擊,這條商船就向附近執行護航任務的兩條船隻發出了求救信號,護航船接到求救信號後,以最快的速度向商船趕去使商船免遭劫難,其中一條船用了1小時,另一條船用了1.5小時。你們認為哪條船跑得快?生:用了一小時的快。 不一定 、還要看哪條船距離近。師:看來有兩種說法,那你們認為要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必須具備那些因素?生:距離和時間。師:是不是像同學們所說的,這節課就來研究(運動的快慢)這個問題。教師通過讓學生判斷一個事例,使學生通過分析回答問題。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教師抓住產生問題。總之,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情景,使用恰當的方法去指導學生提出問題,使問題有價值有效果。

❺ 小學科學答案: 4、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包括:( )到( )到 (

提出問題
猜想假設
制定計劃
實驗操作
收集數據
解釋結論
反思評價
表達交流

❻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有效開展探究活動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在小學階段,學生進行的科學學習活動大多屬於接受性的探究活動.作為科學教師,重要的是應該學會選擇足量而合適的有思維價值的觀察和實驗研究活動.在活動中,特別是在高年級的活動中,要利用結構性材料,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理解科學概念、科學規律,加強思維訓練,注意挖掘科學問題中的隱含條件,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全面性和推理的嚴密性,促進學生科學邏輯思維的形成.沒有問題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沒有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沒有思維發展的課堂,不是真正的科學課堂.「讓思考成為習慣」,應該成為所有科學教師的追求.然而,當科學課改變了以往《自然》課以知識傳授為目標,採用了以探究等活動為主的教材結構後,我們往往把科學課局限於學生的動手課、實驗課,忽略了對科學課本質的全面把握.學生停留在原有的知識層面上,只經歷了一個動手做的過程,缺少了嚴謹、求實,教學深入不到、影響不了思維活動.因此出現了看似熱熱鬧鬧,學生卻獲之甚少的場面.活動有餘思維不足等諸多問題便顯現了出來.
1 探究過程要體現科學的思維和研究方法,注重邏輯性
人類認識自然、深入研究自然,必然不能違背自然的本來規律.科學是一項尊重事實的活動,讓學生們知道獲得客觀事實是科學的核心.而獲得客觀事實、正確結論的前提是獲取過程要科學,推導要合乎邏輯.具體表現在對問題假設應指向邏輯性.探究從問題和猜想開始,猜想並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建立在平時知識的積累和生活經驗之上的.
其次,探究方案設計應體現邏輯性.簡單的實驗不能簡單做.學生在學習《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這一課中,設計一份可行的計劃是本課的重點.如何讓學生的計劃體現出實驗的真實性呢?在討論實驗方案中我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淤怎樣才能確定杯中的食鹽已經溶解完?於怎樣才能確定食鹽不能在溶解?盂如果杯中的食鹽多出來了怎麼辦?榆用什麼攪拌,攪拌時能不能把水濺出來?我的詢問讓孩子知道了做什麼實驗,怎麼做實驗和如何高效率地做實驗.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討論和交流,使自己的方案趨於完善和科學,12 組的計劃都注意到了每放一勺之前都應在前一勺的食鹽溶解完以後;每一勺的食鹽量都要一樣等.從而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有效地指導了實驗的開展.
2 證據的獲取、信息的處理、結論的得出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
課程標准在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提出「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的課程目標.然而我們的學生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意無意地表現出很多種「說謊」的行為.如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進行實驗數據記錄的時候,總是有些小組記錄的數據是不真實的,有些是借別人的數據有的甚至是編造出來的.又如有些學生在結論的處理上為了證明自己的某一觀點,使獲得的證據和得出的結論牽強附會.這樣長期下去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是格格不入的,它將影響著學生今後生活工作中正確的思維和處事方式.我們的科學課堂應充滿實事求是和誠信的氛圍.對科學理性思維的培養更應體現實事求是的作風.
記得聽過一節科學課,學生在探究黑色塑料筒和白色塑料筒在陽光照射下哪個升溫更快的對比實驗中,12 小組中11 組都發現黑色塑料筒溫度上升很快,白色塑料筒上升很慢.而有一小組卻發現他們的都下降了,而且白色下降的要比黑色的快.他們通過與其它小組交流,很快發現自己的溫度數據有很大差別.然而他們並沒有隱瞞事實,更沒有屈從,他們勇敢地把自己的發現說了出來.這時全班一片嘩然,很多小組指責他們.然而事實就是事實,他們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時全班都等著教師的看法.做課教師並沒有指責更沒有批評他們,而是大力表揚了他們能實事求是地說出自己的發現,並給予了充分地肯定,同時與全班同學一起分析原因.原來這一小組在實驗前把溫度計頭部握在了手中,在放進筒之前溫度計已經上升,因此出現了剛才的現象.最後讓他們再次實驗,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讓學生明白說實話的重要性,體會科學的嚴謹.科學課堂上當學生因為自己失誤造成數據的遺漏或是實驗過程中的發現與自己已有經驗不符甚至相矛盾的時候,教師應當引導鼓勵學生說真話.還要善於指導學生去獲得客觀的、可靠的數據資料,幫助他們分清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念;什麼是不相關的事實,什麼是有用的證據.只有這樣,才可能從小培養好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素養.

❼ 對小學科學教學的幾點思考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探究作為學習方式,它是一種教與學的策略。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都很重視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獲得發展。但是,怎樣的探究活動才是有價值的,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
有一節三年級的科學課,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液體的相同和不同。講台兩側擺滿了各種實驗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蠟光紙、小燒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學生開始試驗之前,老師提出的問題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麼不同?學生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說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顏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覺、用途等等。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接下來,就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學生一下子蜂擁到講台上領取材料,想領什麼材料就領什麼材料。學生頓時忙開了,課堂上很熱鬧。聽課的老師問一個同學,你們在研究什麼呀?學生搖搖頭„„
這節課,教師准備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各種液體更多的不同,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由於教師沒有讓學生確定自己要探究的課題,致使學生盲目地忙亂了一節課,無論是在科學概念方面,還是在科學態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東西很有限。

❽ 淺談如何有效培養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新的《科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要「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所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探究能力,是我們進行科學教學的重要任務。
科學探究能力 小學生 好奇心 探究慾望
一、激發慾望,賦於學生探究的動力
小學生對自然事物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而這種好奇心恰恰是進行科學探究的起點和原動力,有了這樣的好奇心,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那麼,如何在探究前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慾望呢?
首先,要呵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學生開展學習的原始動力,精心呵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有利於促進他們對身邊事物的觀察,並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提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科學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果學生對自己從事的探究活動具有強烈的好奇心,這種原動力就會把孩子的探究慾望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學生由好奇而產生的探究慾望,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由不自覺到自覺,由感性到理性,逐步變成學生自己的科學素養。盡管有時學生的探究願望與
課堂計劃有所偏離,但只要是不違背大綱,我們適當的做一下調整也無不可。
其次,要激發學生對探究目標的探究慾望。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學生的情緒影響著學生的思維,在學生探究前精心創設能引起學生濃厚學習興趣的情境,將會催動學生產生出強烈的探究慾望,使他們的思維處於異常活躍的狀態。而教師設計的情境則是「引領」學生進入探究活動的墊腳石,只有能讓學生能夠感動並為之
投入的情景設計,才能使學生對當前所研究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他們對科學探究活動的慾望。
第三,精心准備探究活動的材料。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有了強烈的探究慾望,他們在頭腦中會形成無數個為什麼,並且急於尋求答案。此時,我們應提供充足的

探究材料讓學生積極、投入地去進行探究活動,從而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所以說,課前探究材料的准備,我們一定要精心,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准備適宜探究的材料。只有這樣學生的探究才會有收獲,我們的引導才會有產生效果。
二、指導觀察,教給學生探究方法
觀察和實驗,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也是科學教學的特點。課標指出:「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觀察能力……啟發他們的創造精神。」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給方法,而關鍵是從指導觀察入手。由於少年兒童受知識水平,年齡特點和思維能力等局限,在感知事物的過程中,無意性、情緒性

比較明顯,而知識的選擇性較差。他們只注意表面現象,而不能仔細地,有目的、有順序地觀察。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要結合觀察的具體內容,給學生提出觀察的
要求,讓學生明確觀察什麼?為什麼要觀察這些內容?重點觀察什麼?
其實,教好科學,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養他們的觀察、實驗、理解、探究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三、著力實驗,提高學生探究興趣
「物聚於所好」,興趣往往成為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興趣愛好和求知慾是兒童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能力的前提,也是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能力的結果。小學生對實驗最感興趣,在觀察和實驗中,可以充分發揮兒童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等多方面的作用。通過實驗,讓孩子親自去探究大自然中的奧秘,感知大自然的神奇,來滿足他們的興趣。實驗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徑。為此,我設計多種實驗形式,如演示實驗、觀察實驗、分組實驗以及家庭實驗等,全面調動學生的實驗熱情。通過演示實驗、觀察實驗來培養他們的觀察能

力,提出問題的能力。通過分組實驗培養他們的小組合作與交流能力,並讓他們自己設計實驗過程、方法又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同時,家庭實驗的開展,讓他們將所學用於生活,能夠學以致用,並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實驗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學生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促進其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於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
四、鼓勵質疑,挖掘學生探究潛力
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地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疑問,這類疑問的解決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問題本質的認識和新知識結構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質疑是學生積極探索的內部動力,是學生認知水平的體現。所以,課堂上要盡可能地給學生多點思考問題的時間,鼓勵大家要大膽質疑。每個人對學習內容都有不同的體驗和獨立思考後的不同見解,「我認為」「我可以這樣」「我還可以這樣」……與他人不同的即是創新的「閃光點」。要正確對待學生的「傻問題,怪想法」。要通過學生的這些「幼稚」想法看到其背後的無

❾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的科學探究內容有哪些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的科學探究內容:
科學探究是科學研究過程的版本質特徵,具有重要的教權育價值。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這將有利於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激發兒童學習科學的主動性。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可以是多樣的。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與策略,讓學生將探究式的學習與其他方式的學習充分結合起來,以獲得最佳的學習結果。

❿ 新課標理念下什麼是小學科學探究

學習新課標 樹立新理念
——聽了朱慕菊同志報告有感
聽了朱慕菊同志的報告,受益匪淺.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師要求越來越高的.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加強學習,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學理念,不斷完善自我,努力提高業務水平.
一是加強學習,把握新課標.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應當把握好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實現教學觀念的轉變,採用相應的教學方法,為小學科學改革取得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是轉變教學觀念.新課改要求課程要以培養學生科學要素為宗旨,教師要轉變過去只注重傳授知識的教學觀念,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全面提高科學素養的過程,不僅要學生掌握科學知識,還要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作用關系.新課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生的體驗,將科學探究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教師要樹立科學探究的意識,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機會.教師要轉變自己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角色,放棄權威形象,將學生作為科學學習的主體,而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要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積極引導學生的興趣.
三是優化教學方法.新課程要求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動腦,學會自由思考,勇於提出猜想,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如觀察法、實驗探索法、自學指導法、問題討論法、學生講演法……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優化組合,才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四是做好自身「角色」的轉變.尊重學生,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和激趣的課堂環境.課堂上要讓學生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要成為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要轉變成為學生的學堂,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無聞的模範聽眾.他們的個性要在課堂中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組間交流,或挑戰權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際互動,環境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煉和表現的機會.

熱點內容
北京教育學院地址 發布:2024-10-19 21:06:05 瀏覽:161
師德小姐 發布:2024-10-19 20:58:46 瀏覽:569
語文教學質量分析 發布:2024-10-19 20:50:17 瀏覽:23
物理矯正陰莖 發布:2024-10-19 20:42:24 瀏覽:996
師錦教育 發布:2024-10-19 19:11:06 瀏覽:961
課堂教學紀實 發布:2024-10-19 18:38:47 瀏覽:593
大津是哪裡 發布:2024-10-19 18:12:20 瀏覽:338
確定起跑線教學設計 發布:2024-10-19 13:39:58 瀏覽:428
小學班主任的成長故事 發布:2024-10-19 11:36:21 瀏覽:19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要求 發布:2024-10-19 10:58:05 瀏覽: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