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日喻

文言文日喻

發布時間: 2020-11-23 16:52:01

㈠ 日喻 翻譯

【原文】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其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譯文】
南方能潛水的人很多,天天跟水打交道。七歲能趟著水走,十歲能在水面浮游,十五歲就能潛水了。那些能潛水的人,難道是輕易做到這樣的嗎?必定是懂得水性的。天天跟水打交道,十五歲就能掌握水性了。生來就不認識水的,即使到了成年,看見船也害怕。所以北方勇敢的人,向能潛水的人請教,打聽他們能夠潛水的道理,按照他們的話到河裡試驗,沒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想不通過下水刻苦實踐而只掌握潛水理 論的人,他的結果和北方潛水的人是一樣的。

㈡ 蘇軾的文言文《日喻》的翻譯

正確翻譯:很久以前,有一個生下來就眼瞎的人。他經常能聽到人們講述太陽,但是太陽到底是什麼樣子卻無從得知。
於是盲人央求人們給他描述太陽。便有人告訴他:「太陽長的圓圓的,就好像銅盤一樣。」 這個人敲了敲銅盤讓盲人聽,盲人使勁點頭表示自己明白了。同時,盲人就真的記住了敲銅盤的聲音。
過了幾天後,盲人坐在家裡,突然聽到遠處傳來「當,當,當」的聲音。盲人高興得大叫:「太陽出來了!,太陽出來了!」 看到此情景的人說:「不對,這是敲鍾的聲音,不是太陽。」 聽到這話盲人便趕緊走過去讓他給講講太陽是什麼樣子。
此人便如此描述:「太陽是會發光的,比燭光還要亮很多.」 說著便把蠟燭拿出來讓他摸。盲人又使勁點頭表示他這次真的明白了。並反復撫摸蠟燭牢牢地記住了它的樣子。
之後又過了幾天,一次偶然的機會,盲人摸到了龠(龠是古代樂器的一種,模樣與笛子相似。)他發現這個與之前摸過的蠟燭一樣,便忍不住驚奇,大叫起來。「呀~呀!太陽在這里!」
這樣人們雖然反復多次的給盲人描述了太陽的模樣,但是到最後盲人也沒能正確的歸結出太陽到底是長什麼樣子。
對於我們沒有見過的東西,光聽別人的描述是無法正確掌握的。我們知道學習新技術或知識難,同樣學習別人的管理方法或操作技術是更難的事情。如果只是片面的了解後就隨意的採取行動,就將會犯扣盤捫燭似的錯誤。

㈢ 誰能給我文言文<<日喻>>翻譯

(一個)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向有眼睛的人問太陽是什麼樣子。有的人告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敲銅盤就聽到了它的聲音。有一天(他)聽到了鍾聲,把發出聲音的鍾當作太陽。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用手摸蠟燭就曉得了它的形狀。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把它當作太陽。太陽和敲的鍾、吹奏的龠差別也太遠了,但是天生雙眼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陽的知識啊。

抽象的"道"(道理、規律等)難認識的情況比太陽難認識的情況嚴重,而人們不通曉道的情況比生來就認識太陽的瞎子沒有什麼不同。通曉的人告訴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啟發誘導,也無法使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銅盤和用蠟燭來說明太陽的比喻或教法好。從用銅盤比喻太陽而到把銅鍾當作太陽,從把銅鍾當作太陽而到把樂器龠當作太陽,像這樣輾轉連續地推導它,難道還有個完嗎?所以人世上的大談"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來闡明它,有的沒有理解它卻主觀猜度它,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麼這個"道"最終不可能求得嗎?蘇先生說:"道能夠通過自己的虛心學習,循序漸進使其自然來到,但不能不學而強求它(道)。"什麼叫做"致"?孫武說:"會作戰的將軍能招致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招致(處於被動的境地)。"子夏說:"各行各業的手藝人坐在店鋪作坊里,來完成他們製造和出售產品的業務;有才德的人刻苦學習,來使那道自然到來。"不是強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來,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潛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歲就能趟水過河,十歲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歲就能潛入水裡了。潛水的人能長時間的潛入水裡,哪能是馬虎草率而能這樣的呢?一定是對水的活動規律所領悟的。天天與水生活在一起,那麼十五歲就能掌握它的規律。生來不識水性,那麼即使到了壯年見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潛水的人詢問來求得他們能潛入水裡的技術,按照他們說的技術到河裡試驗它,沒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實實地刻苦學習而專力強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學潛水的一類的人。

從前以講究聲律的詩賦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合儒家墨家還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現在以經學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只知道強求義理,而不是專力踏踏實實地學。渤海人吳彥律,是有志對經學作實實在在地學習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禮部主管的進士考試,我寫《日喻》來勉勵他

㈣ 日喻說 蘇軾 文言文閱讀

生而眇(miǎo)①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②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③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 ,以為日也。日之為鍾、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鍾,自鍾而之龠(yuè)④,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於道;今世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有志於學者也,方求舉於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編輯本段譯文
(一個)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向有眼睛的人問太陽是什麼樣子。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敲銅盤就聽到了它的聲音。有一天(他)聽到了鍾聲,把發出聲音的鍾當作太陽。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用手摸蠟燭就曉得了它的形狀。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yuè),把它當作太陽。太陽和敲的鍾、吹奏的龠(yuè)差別也太遠了,但是天生雙眼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陽的知識啊。 抽象的「道」(道理、規律等)難認識的情況比太陽難認識的情況嚴重,而人們不通曉道的情況比生來就認識太陽的瞎子沒有什麼不同。通曉的人告訴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啟發誘導,也無法使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銅盤和用蠟燭來說明太陽的比喻或教法好。從用銅盤比喻太陽而到把銅鍾當作太陽,從把銅鍾當作太陽而到把樂器龠yue4當作太陽,像這樣輾轉連續地推導它,難道還有個完嗎?所以人世上的大談「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來闡明它,有的沒有理解它卻主觀猜度它,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麼這個「道」最終不可能求得嗎?蘇先生說:「道能夠通過自己的虛心學習,循序漸進使其自然來到,但不能不學而強求它(道)。」什麼叫做「致」?孫武說:「會作戰的將軍能招致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招致(處於被動的境地)。」子夏說:「各行各業的手藝人坐在店鋪作坊里,來完成他們製造和出售產品的業務;有才德的人刻苦學習,來使那道自然到來。」不是強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來,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潛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歲就能趟水過河,十歲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歲就能潛入水裡了。潛水的人能長時間的潛入水裡,哪能是馬虎草率而能這樣的呢?一定是對水的活動規律所領悟的。天天與水生活在一起,那麼十五歲就能掌握它的規律。生來不識水性,那麼即使到了壯年見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潛水的人詢問來求得他們能潛入水裡的技術,按照他們說的技術到河裡試驗它,沒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實實地刻苦學習而專力強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學潛水的一類的人。從前以講究聲律的詩賦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合儒家墨家還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現在以經學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只知道強求義理,而不是專力踏踏實實地學。渤海人吳彥律,是有志對經學作實實在在地學習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禮部主管的進士考試,我寫《日喻》來勉勵他。

㈤ 文言文《日喻》的閱讀答案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雖壯,見舟而畏之。故並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 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
(選自蘇軾《日喻》)
1.「沒」的意思是「沉入水底」,所以「沒人」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 」。
2.從「涉」到「 」到「 」是游水的三個階段,這里「涉」的意思可理解為「 」。
3.文章中說游泳高手是因為「有得於水之道」,這名話的大意是…………( )
a.找到過水的道理。
b.領會游水的方法、規律。
c.弄清了游泳的道理。
d.得到會游泳人的傳授。
4.不會游泳的人只是按別人的經驗介紹去游泳,沒有被水淹沒的。這個意思在原文中的語句是 。
5.文中加橫線的句子【 】 是一個()句,大意可譯成 。
6.這段話的作者設喻說理。用浪線標出體現這個道理的中心句。

參考答案
1.「沒人」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指會潛水的人。
2.從「涉」到「浮」到「沒」,是游水的三個階段,這里「涉」的意思是「徒步過水」。
3.b
4.「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的大意是「按別人的經驗介紹去游泳,沒有被水淹沒的。」
5.反問句,可譯成【「那會潛水的人難道是輕易能做到這樣的嗎?」 】
6.本文的中心句是「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㈥ 求蘇軾的《日喻》文言文翻譯

蘇軾的《日喻》譯文:
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向有眼睛的人問太陽是什麼樣子。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敲銅盤就聽到了它的聲音。有一天(他)聽到了鍾聲,把發出聲音的鍾當作太陽。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用手摸蠟燭就曉得了它的形狀。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狀像蠟燭的短笛,把它當做太陽。太陽和敲的鍾、吹奏的短笛差別也太遠了,但是天生雙眼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陽的知識啊。
抽象的「道」(道理、規律等)難認識的情況比太陽難認識的情況嚴重,而人們不通曉道的情況比生來就不認識太陽的瞎子沒有什麼不同。通曉的人告訴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啟發誘導,也無法使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銅盤和用蠟燭來說明太陽的比喻或教法好。從用銅盤比喻太陽而到把銅鍾當作太陽,從把蠟燭作太陽而到把樂器短笛當作太陽,像這樣輾轉連續地推導它,難道還有個完嗎?所以人世上的大談「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來闡明它,有的沒有理解它卻主觀猜度它,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麼這個「道」最終不可能求得嗎?蘇先生說:「道能夠通過自己的虛心學習,循序漸進使其自然來到,但不能不學而強求它(道)。」什麼叫做「致」?孫武說:「會作戰的將軍能招致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招致(處於被動的境地)。」子夏說:「各行各業的手藝人坐在店鋪作坊里,來完成他們製造和出售產品的業務;有才德的人刻苦學習,來使那道自然到來。」不是強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來,這就是「致」啊!」
南方有很多能潛水的人,天天與水生活在一起。七歲就能趟水過河,十歲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歲就能潛入水裡了。潛水的人能長時間的潛入水裡,哪能是馬虎草率而能這樣的呢?一定是對水的活動規律所領悟的。天天與水生活在一起,那麼十五歲就能掌握它的規律。生來不識水性,那麼即使到了壯年見到了船還是會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潛水的人詢問來求得他們能潛入水裡的技術,按照他們說的技術到河裡試驗它,沒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實實地刻苦學習而專力強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學潛水的一類的人。
從前以講究聲律的詩賦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合儒家墨家還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現在以經學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只知道強求義理,而不是專力踏踏實實地學。渤海人吳彥律,是有志對經學作實實在在地學習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禮部主管的進士考試,我寫《日喻》來勉勵他。 希望幫到你!~

㈦ 讀了「日喻」這篇文言文,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啟示: 文章一開頭就像講故事。作者說起一個盲人不識太陽。一個盲人從來沒見過太陽,就向有眼的人打聽。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形狀像銅盤。以這個比方向盲人解釋,本不算錯;可是比喻總是蹩腳的,打比方的人沒有考慮到銅盤有聲音而太陽沒有聲音。「扣盤而得其聲」,盲人一敲盤子就聽到了聲音。過了一天,聽見鍾響,他以為是太陽響了。又有人告訴他:太陽是有光的,正像蠟燭一樣,也是有光的。這個解釋也並不算錯,可是忘記了盲人根本不懂什麼是「光」,於是盲人就「捫燭而得其形」,心想太陽大概是長的。過了一天,他拿到一隻「龠」,發現也是長的,他想,這大概是太陽了。這是作者打的頭一個比喻。下面接著說太陽和鍾、龠相差也太遠了。然而盲人卻不知道它們有很大的區別,這是為什麼呢?「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一般人對「道」了解不足,與一個不知道太陽是什麼的盲人,可以說相差無幾。如果讓一個通達事理的人(「達者」)講給他聽,即使用了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誘導啟發,恐怕也不比用盤子和蠟燭來解釋太陽強多少,因為打比方總不能百分之百把道理講清楚。於是作者下結論說:「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這是說,當時一般談論「道」的人,誰也沒有真懂「道」是什麼,只就他自己所看到的一點點東西硬給起個名字,說這就是「道」,就是真理,有的人連看也沒看見,只是憑空瞎猜,這都是不動腦筋,專門依賴別人所發生的毛病。

滿意請採納

㈧ 文言文翻譯日喻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

(有一個盲人根本沒有見過太陽,有一天,有人)敲打盤盂時,【那個盲人】聽到了它的聲音;過了一天,這個盲人又聽到敲鍾的聲音,他以為這就是太陽。

㈨ 文言文日喻的說理特點

作者運用比喻說理和類比說理的方法,形象,通俗,使觀點明白曉暢,通俗易懂

熱點內容
有什麼歌好聽的 發布:2024-11-01 15:59:51 瀏覽:20
高中班主任工作交流 發布:2024-11-01 15:04:02 瀏覽:68
頂層美術學校 發布:2024-11-01 14:45:05 瀏覽:442
印度化學液體泄露 發布:2024-11-01 14:31:04 瀏覽:458
張江生物晶元 發布:2024-11-01 14:02:26 瀏覽:33
真的嗎英語 發布:2024-11-01 13:30:06 瀏覽:503
師德事跡簡要 發布:2024-11-01 11:16:50 瀏覽:24
班主任設備 發布:2024-11-01 10:39:53 瀏覽:384
七八年級數學 發布:2024-11-01 10:37:56 瀏覽:863
什麼是烏木 發布:2024-11-01 03:59:52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