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吉維尼美術

吉維尼美術

發布時間: 2020-11-23 17:05:50

Ⅰ 藝術派有哪些主要藝術家及他們的藝術特色

莫奈的童年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1840年生於巴黎,童年在阿弗爾渡過。他沒有按照畫家的常路走,而是以畫漫畫起家,在畫漫畫方面有了一些名聲,並受到歐·布丹(Eugène Boudin, 1824-1898)的注意。布丹曾對莫奈說「當場畫下的任何東西,總是有一種以後在畫室里所不可能取得的力量、真實感和筆法的生動性。」莫奈在他今後的繪畫生涯中也是按布丹說的話去做的,因為在他的內心裡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

不久,莫奈又被荷蘭的畫家約翰·巴托爾·德·瓊康的創作所吸引。這位畫家以動盪、興奮、活潑而且比他同時代的法國人更為活躍的筆觸畫小橋、村景、河岸和破舊的茅草屋。莫奈就是從布丹和瓊康那裡接受到了基本藝術修養的。

1840年10月14日,莫奈生於法國巴黎。父親庫路多、阿多洛夫、莫奈是一位商人,在法國北部港口阿弗爾與他的姐夫合夥經營著一家儀器店。莫奈5歲時。來致函父親的身邊。在當地就學後,他將學校視同牢獄,在懸崖和海邊嬉戲的時光多於聽課,故此學習成績不佳,在班上總是排在倒數幾名的位置上,這個孩子唯一的愛好是繪畫,他常常在筆記本上作素描,以老師和同學為對象畫漫畫,日積月累,倒也掌握了一些繪畫技巧。不過,父母對此不贊成。小莫奈樂此不疲,加上與生俱來的秉賦,幾年過後,他的漫畫居然開始在文具里展出並且出售。15歲的時候,莫奈在當地已小有名氣,他為自己作品開出的 格是每幅20法郎。經過畫商的介紹,這位少年畫家被專門描繪海上風光的畫家布丹所看中,二人從此結識。布丹動員他「學慣用油畫和素描來畫風景」,乍開始莫奈並沒在意,甚至是找借口有禮貌地加以拒絕。由於布丹的一片誠心,終於感動了這位少年。自學成才的布丹,習慣於在露天作畫,他主張「一定要去尋找自然的純朴的美」、「要頑強地保留最初的印象」。對此,莫奈也深以為然,因為在他的內心裡也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從1858年起,莫奈開始從布丹那裡接受了有同於學院派的繪畫思想,學習並動筆畫外光畫。布丹所強調的:要特別注意對所描繪對象的第一印象、要注意光。更是在他的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就在二人一起到戶外作畫的過程中,莫奈創作了一些有關阿弗爾港、海港、日出、海上小船等題材的作品。其中的1幅還與布丹的4幅作品一起在魯昂的展覽會上展出。

寫生巴黎

在布丹的建議下,莫奈於1859年5月到了巴黎。

在巴黎,他看到了特羅容、杜比尼、柯羅等人的作品之後,極為贊賞。經布丹介紹,莫奈與巴比松畫派的畫家有了接觸,認識了該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特羅容。特羅容提醒他「道德要進一個專門畫人體的畫室,要學習素描」,要「常常到鄉村去畫速寫」。1860年,莫奈進了斯維賽學院,練習人體寫生。這個所謂的「學院」,不過是一間畫室,斯維賽是它的主人的名字,這里既不講課,也沒有考試,只要交上一點錢,就可以畫人體模特兒。在這里,他接觸到了後來成為印象派的一些畫家,比如畢沙羅等。在這里,還創作了一些風景畫。

這一年的秋天,經抽簽決定莫奈需服兵役。此時,其父提出只要服從父母的意願,安心在家做生意,就可以出錢僱人替他從軍。莫奈對此毫不理會,毅然參軍,入伍後被編入法國的非洲軍團。不久,即隨軍到了阿爾及爾。在畫家的眼裡,非洲的景色與光線是美麗迷人的,經過部隊的允許,他得到了可以作畫的時間,在那裡,他曾為隊長的夫人畫了肖像。

1862年初,因為貧血,莫奈從軍營回到阿弗爾家裡養病。這時他認識了荷蘭畫家瓊康,並與瓊康入布丹一起從事創作。布丹作畫的纖細,瓊康對動感的重視,以及二人注意捕捉第一印象的畫風,都給這位初出茅廬的畫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於醫生提出警告,如果莫奈回到非洲,將對他的身體極為不利,11月間,莫奈的父親向當局提出了免除獨生子兵役的申請,在交付了一定的費用之後,莫奈再次到了巴黎。並進入了古典派畫家格萊爾的畫室。在畫人體的習作中,格萊爾要求大家按照古典的范畫來修正自己的作品,要將人體描繪的盡量完美。莫奈則堅持准確、真實地反映模特兒的特點。他的主張得到了同室的巴齊依、雷諾阿、西斯萊的贊同。

這一年舉辦的沙龍落選畫展中,莫奈看到了馬奈的作品之後,受到了震動和啟示。在1863年,借復活節的休假之機,莫奈將同窗的畫友帶到了巴黎南郊巴比松村附近的楓丹白露森林,在那裡進行創作。在外光下,大家創作了一批具有巴比松風格的作品。

1864年,莫奈與這些畫友離開了格萊爾的畫室。來到了昂弗勒作畫。在這里,莫奈的兩幅描繪塞納河的風景畫《落潮的埃沃海角》與《昂弗勒港》,由於不同於學院派的造作手法,被選入1865年官方沙龍。這一年裡,他在楓丹白露開始了大幅油畫《草地上的午餐》的創作該作品於1866年問世。在總結了馬奈同名作品在「沙龍落選畫展」上引起的爭議的基礎上,莫奈是在畫景之後才描繪的人物。畫面上的人物朴實無華,具有自然的動感,顯示了畫家的現實主義功力。1866年,以戀人卡繆為模特兒,全身大幅肖像畫《綠衣女》在同年的沙龍展出,該畫受到了評論家左拉的好評;有一位詩人為作品烏 詩,被發表在《藝術家》雜志上;有的畫商還要求莫奈根據原作再復制一件,准備送到美國去。由於這次的成功,家裡恢復了對他經濟方面的支持。

同年夏天,莫奈創作的《庭院里的女人們》,在1867年沙龍中落選。1866年的秋天,為了避開討債的人,莫奈自毀了約二百幅作品後,回到阿弗爾。這時他的經濟狀況十分不妙,原因是父親對於他和卡繆的關系很反感,從而斷絕了經濟上的支持,莫奈作品的銷路又尚未打開。為了解決繼續創作用的畫布,他不得不將業已畫好油畫上的油彩刮掉,重復使用。1867年,懷孕的卡繆為莫奈的父親所不容,留在了巴黎,莫奈住在姑母家。7月卡繆生下第一個孩子,只好請在巴黎的巴齊依作教父代為照顧。此後的幾年中,莫奈始終在阿弗爾及其附近,與布丹、瓊康,有時與庫爾貝一起作畫。在這個時期里,由於與父親的關系緊張,經濟拮據,生活艱難。為此,莫奈曾一度有過輕生的念頭。1869年,他回到巴黎,參加了「蓋爾波瓦咖啡館」里藝術家的聚會。可能因為很早就離開了學校自感在受教育方面的不足,故而很少參與爭論。這時他的窮困程度,從8月間寫給巴齊依的信中可以看出,信中提到:由於雷諾阿送來的麵包,才沒有餓死。一個星期屋裡沒有爐火、沒有照明。到了該月月底,顏料用光,不得不停止了作畫。這時候的巴齊依也窮的典當了自己的表,雷諾阿連寄信的郵費都湊不齊。對於莫奈也是愛莫能助。

1870年6月,莫奈與卡繆正式結婚。9月,莫奈將妻、子託付給布丹照顧,隻身一人去了倫敦。在那裡與杜比尼、畢沙羅相會,然後,和畢沙羅一起在泰晤士河及公園中作畫。在參觀美術館時,英國畫家透納(1775-1851)。康斯太勃(1776-1837)的作品,使其為之傾倒。為了給莫奈的作品找到銷路,經杜比尼介紹,在這里認識了畫商丟朗、呂厄。此人對於窮畫家們表示了同情,在經濟方面從此一直在支援著他們。

1871年初,父親去世,莫奈離開英國。在杜比尼的動員下,到了荷蘭並滯留到年底。在阿姆斯特丹,他看到了日本 的「浮世繪」版畫之後,其中色調極富生氣的風景畫,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日後,他曾說到:它們的精緻,使我欣喜。我贊成它們的美學原則,利用陰影引起實感,利用片斷引起整體感。荷蘭的港灣、運河、教堂、人家,特別是那裡的風車,使他著迷。回到巴黎後,在馬奈的幫助下,莫奈在巴黎以北的阿讓特伊定居。對水情有獨鍾的這位畫家,於1873年在塞納河上建造了船上的畫室,此後,他經常在船上作畫。充分運用了不同方向,角度的光照、顫動的空氣來描繪水及水面上的景物,通過鮮明的輪廓,陰影以及閃動的亮點,創傷了一批作品。此時,與他一起進行創作的還有西斯萊、馬奈、雷諾阿。

1872年,莫奈創作了日後揚名於世的《日出、印象》。這幅油畫描繪的是從遠處觀望阿弗樂港口晨霧中日出的景象。它在1874年3月25日開幕的印象派畫家第1次聯合展覽會上展出。這幅作品本不是莫奈畫作中最典型的,但是,由於一位名叫勒魯阿的評論家,在4月25日的《喧噪》雜志上,發表了題為《印象主義的展覽會》的文章之後,此畫才名聲鵲起。該文對參展的許多作品逐地進行了潮諷,針對莫奈的《日出、印象》,他寫道「糊牆花紙也比這海景更完整」。與這幅作品標題不無關系地,該文作者將這次展覽會戲謔地稱之為「印象主義的展覽會」。加之莫奈本人曾經表述過「我所畫的不過是印象而已」這樣的觀點,以及以他為首的這批年輕畫家,確實注意捕捉對描繪對象的最初印象等因素,盡管這些畫家中有要並不同意這個提法,但印象主義、印象派這個稱號已經是不脛而走。以致在1877年第3次聯展時,乾脆將其用作展覽會的標題。1874年的這次聯展,是由莫奈倡議並和朋友們一起組織的獨立畫展出 ,以攝影家納達爾騰出的幾間工作室為展廳,參展畫家共有30多人,其中包括德加、畢沙羅、塞尚、雷諾阿、西斯萊、摩里索等。參展作品共165件,其中莫奈作品12件,通過這次展覽,事實上確立了莫奈在印象派畫家中的領袖地位,畫家本人也已形成了用光、色的變化,來表現所捕捉的瞬里印象的畫風。作為這一新畫風的典型作品,當數這次參展的莫奈的油畫《卡普辛大街》。

1875年,經濟上再次跌入窘境的莫奈,又向朋友們伸出了求援的手。6月份,在給馬奈的信中他寫道:從前天起,已身無分文,肉鋪和麵包房都不再賒帳。你能夠寄給我20法郎嗎?1876年,在第2次聯合展覽會上,展出莫奈作品18件。對於此次展覽,社會上反映比較冷淡。莫標的油畫《穿和服的女子》,以2千法郎的高價售出。同年,畫家還創作了《火雞》等作品。並開始了有關聖拉扎爾火車站的一系列創作。1877年,第3次聯合展覽會在丟朗、呂厄的畫店中舉辦。展出作品共252件,莫奈作品30件。為了維持生計,畫家以每幅40—50法郎的低價,賣給了畫商肖凱一部分作品。

1878年3月,當卡繆生下第2個孩子的時候,莫奈又面臨困境,他在寫給左拉的信中說:家中無法生火,妻子又在病中,昨天我跑了一天也未借到錢。在另一封信中又說:如果明晚我付不出6百法郎,我們將被趕到街上。在生活的重壓下,加上長期與官方沙龍對立的結果,背離了當時被多數人維護的路線,這時的莫奈已在考慮如何適時抓住機遇,改善個人處境。於是,在1880年將自己的兩件作品送交了沙龍,莫奈此舉被德加視為「變節」印象派畫家之間出現了裂痕。為此,莫奈沒有參加第5、6次聯展。

進入80年代,大海成了莫奈新的創作源泉。此後的幾年當中,在英法海岸,埃托塔等地,莫奈多次捕捉光與影的瞬間效果,創作了一批較之以前更富有沖擊力的作品,為此有人將這一時期稱作莫奈的「埃托塔時代」,圖31、32是這個時期作品中的兩件。

1882年3月1日,第7次聯合展覽會開幕,據馬奈說:在這里,他「發現了印象主義的全部光輝作品」。這次展覽中有莫奈作品35件。1886年的第8次聯合展覽,也是最後的一次,莫奈沒有參加。它標志著印象主義運動的解體。

自從1883年起,莫奈開始在吉維尼定居後,再也沒有遷居。吉維尼位於巴黎沿塞納河到魯昂的中間。住所內環境幽美,景色宜人,有林蔭路、花壇、池塘、小橋┉畫家晚年的許多作品都是在這里完成的。

1889年6月,為了紀念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莫奈與羅丹兩位大師舉辦了作品的聯合展出,其中包括1864—1889年莫奈的作品66件,博得了好評。

進入90年代,莫奈創作了若干組作品,即「組畫」。所謂的「組畫」,就是畫家在同一位置上,面對同一物象,在不同時間、不同的光照下,所作的多幅畫作。這大概是莫奈晚年作品中的一個特色。比如1890—91年間,對同一乾草垛,畫家分別對在不同季節的早、午、傍晚的陽光下,物體所呈現出的不同色彩,任職多達15次的描繪,圖44、45是其中的兩幅。在1891—92年間,以同樣的作法創作了「白楊組畫」,圖46、47是其中的兩幅。1900—04年間,創作了「倫敦風光組畫」,圖51是其中的一幅。當1892—974年創作「魯昂大教堂組畫」時,莫奈租下了教堂對面的一間房子,從天明開始動筆,隨著陽光的變化作畫,一天下來,作品竟有20件,圖48、49是其中的兩幅。在進行這種創作時,他常常是很早起來,滿載著成車的畫布,根據日光的變化,每隔兩個小時改畫一幅。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創作的組畫還有《睡蓮》。1900年11月,在丟朗、呂厄的畫廊展出莫奈的《池中睡蓮》組畫26件,獲得極大成功。1904年,又在該畫廊展出了剛剛完成的有關泰晤士河風光的組畫。

1908年9—12月,莫奈與夫人阿里斯一起前往威尼斯旅行。南國的風光、溫和的氣候、濕潤的空氣,映在水面上的白雲、建築物,這一切都激起了畫家的創作慾望。在這里他創作的作品達30多件。圖52、53是這些作品中上兩件。

1911年5月,繼1879年莫奈夫人卡繆去世後,他的第2位妻子阿里斯又先他而去。畫家深陷於悲痛之中,視力也隨之下降。1914年,47歲的長子在長期患病後不幸亡故,已是高齡 的莫奈更是形單影孤。在老朋友,曾任法國總理的克雷孟梭的勸說下,莫奈在自己的庭院中建成了長23米、寬20米、高15米的大畫室,並著手創作大型裝飾畫《睡蓮》毓系列。1922年3月,他決定將完成後的該大型裝飾畫捐獻給自己的祖國,4月12日,他在「贈與書」上簽了名。不久,由於白內障,畫家幾乎喪失了視力,9月,被醫生禁止作畫。轉年後,經過手術,視力有所恢復。1925年,85歲的老畫家獨自一人,又在畫定室、室外投入了大型壁畫的創作之中。在人們期待的目光里,這件足以反映出畫家對光與色認識的深度,描繪技巧嫻熟的大型壁畫《睡蓮》,業已耗盡了他的全部心力。就在這件巨作完成的第2天、1926年12月6日,這位僅存的印象派大師永遠地告別了人間,按照既定計劃,《睡蓮》被安置於盧浮宮旁、原法王亨利二世王後的土伊勒宮里宮中桔園的 園形大廳,作為永久性陳列品。1927年建成的該廳,被譽為「印象派的西斯廷禮拜堂」。(西斯廷禮拜堂內有波提切利等名家壁畫,特別是米開朗琪羅的《最後的審判》,更是馳名世界)按照死者生前願望,在他去世的第2天上午,舉行過簡單的告別儀式之後,即將遺體安葬於當地莫奈夫人的墓地。送葬的除去一些藝術家外,還有當地的群眾,以及克雷孟梭,期間並未安排講話,獻花等。在靜靜中大家送走了這位藝術大師。

從印象主義的產生、發展看,始作俑者非馬奈莫屬,但真正完全實現印象主義理念和技法、並且一以貫之的當推莫奈。是他將畢生精力獻給了對西方畫界產生了重要影響的印象主義,是以他為首的一批藝術家的不懈努力,突破了此前學院派的保守思想,極大地沖擊了19世紀後半葉占據西方畫壇統治地位的官方藝術,從而為掀開西方現代繪畫史新的一頁,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應該說莫奈是印象派畫家中最先獲得成功的人,盡管後來的野獸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等藝術流派,並未遵循印象派創立的一些原則,但創立這些流派的藝術家,都從印象派那裡汲取過營養。

還要提及的是印象派的理念、技法,本是基於現實的觀察而提出的,但是,由於熱中於描寫光與色,甚至將其神秘化,從而出現了不顧及現實物象的傾向。莫奈曾說過:作畫里,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種物體,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蘭色、一小塊長方形的粉紅色、一絲黃色。因此,就出現了畫家的創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於要表現的景物上,而是放到了景物周圍的空間環境、光線、煙霧、氣流所產生的效果上,或只是局限於表達在一定條件下,景物著光給畫家留下的瞬間印象上。因此,就有可能導致只抓住了細微的變化,而失去了解對全局的把握;只反映了微妙的色彩層次,而忽略了景物形體的後果。

莫奈來到巴黎,在那裡見識到了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以及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的創作。他認真鑒賞了他們的繪畫長處,並且以驚人的速度運用了他們的成就。但莫奈並不是他們的追隨者,而是一個反叛者。莫奈並不想在學院完成他的學畫過程,他只在1863年在格萊爾學院的畫室里呆了一段時間。當他遇到了巴齊依(Bazille)、阿爾弗萊德·西斯萊(Alfred Sisley,1839-1899)和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以後,他便勸說他們也放棄那些學字派課程。當格萊爾學院的畫室停辦後,他便把他的夥伴們帶到楓丹白露林邊的一個小村莊——舍依,在那裡畫戶外寫生。

當莫奈離開了格萊爾學院畫室後,他並沒有去充實他那相當貧乏的藝術修養,而是懷著火熱的信念投入了自然生活的純直覺觀察;他根本不買各種理論學說的帳,而是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繪畫方法。

莫奈一生對造型漠不關心,他關心的是正確的層次關系。正是因為莫奈對造型格格不入,所以他能夠輕而易舉地表現出他所確實看見的事物,但也正因為此,他卻表現不出事物的幻覺真實感。

莫奈不只滿足於能夠畫他所看到的事物和按照他所看見的那種方式來做畫;他想要創造一種獨特的效果,達到一種在繪畫上似乎是不可能達到的目的。他喜歡所有使人眼花繚亂的東西,他描繪的河水、天空、房屋和樹木都洋溢著非同尋常的生命感。他的內心滿懷著難以遏止的激動;從他的觀念看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然而從他本性看,他卻是一個幻想家。

1864年,莫奈完成了「翁費勒的塞納河口」,此畫是1865年的官方沙龍上展出,並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當評論家評論此畫時說:「用調子所組成的和諧色彩……頗能吸引觀眾們的大膽感覺」。這表現出官方對人們很喜歡這幅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油畫表現了豐富的中間調子和那種暗淡、沉著的色階。向深處展開的空間,通過河岸線而處理得十分成功按照傳統,河岸線標志著中景和遠景。在這幅畫上,出於莫奈自己的東西,就是表現在前景水的筆觸和雲的筆觸上的「頗能吸引觀眾的大膽感覺」;這些筆觸加強了畫面的傳統效果。

在1866年,莫奈用了幾天功夫完成並展出了他未來夫人的肖像「穿綠衣的女士——卡美伊」。這幅肖像引起了爭論,但總的說來是成功的;有人甚至把它同馬奈的肖像畫相媲美。這幅肖像充分顯示出了莫奈的個性:他對造型的淡漠態度,以及這個女人的動勢和她的裙子上顫動的光都賦予整幅畫特殊的說服力;由此而產生了一種動力感和生動性。

同年,莫奈展出了「聖日爾曼·俄塞羅瓦教堂」一畫,這幅畫對於他未來風格的發展具有更大的意義。油畫是他從羅浮宮的一個陽台上畫的,這幅畫是要表現樹葉上的反光。並排的筆觸生動地表現了空氣的振動,依靠這些筆觸的結合而取得了綠黃色的光和綠黑色的影的生動效果。這里的用筆方法已經省印象主義①的了,但色彩還不夠透明,甚至藍色的陰影也還是渾濁的;它們畫得就像是黑色。教堂和房子在顫動的樹葉相比之下顯得過於密集了。畫中沒有整體的形象,但樹葉的畫法卻給我們透露出一點莫奈的色彩理想來

「穿綠衣的女士——卡美伊」是在畫室里完成的人物畫;「聖日爾曼·俄塞羅瓦教堂」是在外光下畫成的風景畫。「花園中的女人」一畫把這兩種觀察方法結合起來了。這里的畫面基本上是根據一幅照片安排的,這說明莫奈並不介意使構圖服從了自然景物的偶然性。照片本來也該使莫奈想到空間的深遠效果的,然而,莫奈對此也並未介意。使他感興趣的僅僅是平面和色彩對比而已。正因為這幅畫的人物沒有立體感和起伏,色彩才能在這里大放其光彩和充分顯示其多樣性。婦女衣裙上的花飾,草坪上的鮮花,突出在大片濃綠之中的葉子,從樹葉的空隙之間透露出來的天空,穿透陰影的光線,這一切造成了一幅色彩妍麗的鑲嵌畫的效果。但這幅油畫缺乏色調效果:光線和陰影落在了人物所佔據的同一個平面上,因此,光線不能滲透人體,不能成為形的實體。大片固有色起了過多的作用。所有這些合在一起,與其說是真實表現了所見的事物,不如說是一種公式,但這種公式正是一個空前大膽的綱領。這一綱領的公式化一旦消失,光線便將滲入中間調子,生命也將滲透每一個筆觸,而整體的統一也就將要形成,那時,藝術就會變得花團錦簇,印象主義就要完全成熟了。

印象·日出和印象主義的誕生

1872年,莫奈創作了揚名於世的 「印象·日出」。這幅油畫描繪的是透過薄霧觀望阿佛爾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點的繪畫筆觸描繪出晨霧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種色彩賦予了水面無限的光輝,並非准確地描畫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見。真實地描繪了法國海港城市日出時的光與色給予畫家的視覺印象。由於它突破了傳統畫法的束縛,有位批評家就借用詞畫的標題,嘲諷以莫奈位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創造的青年畫家位「印象主義」,這一畫派以此得名。這幅畫在1874年3月25日開幕的印象派畫家第1次聯合展覽會上展出,這幅作品是莫奈畫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歷史銘記

莫奈在視覺觀察方面無疑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天才。他善於從光與色的相互關系中發現前人從未發現的某種現象。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光與色上,從而找到了最適於表達光與色的明度差別變化的形式,他把這種光色明度差別變化從繪畫的各種其它因素中抽象出來,把它提到了不可攀登的高度。莫奈的視覺觀察是天才的、創造性的、非凡的,可是在這種觀察的背後又是什麼呢?他所看見的東西同他所感覺和他所想像的東西之間關系又是如何的呢?

莫奈在1874-78年間在阿爾讓特依所畫的一些畫可以回答這些問題。如創作於1872年的「阿爾讓特依的帆船」。在這幅圖里中間調子代替了色彩對比,但不是借了色彩的混合,而是通過形成一種光的綜合作用的色彩分解或組合。黑色已不再出現於畫家的調色板,剩下的只是造成明與暗的光譜色彩,它們形成了形的實體。統一的色彩風格很自然地遍及整個畫面:遠景和近景,物體、水和天空,把這一切改造成為一種美妙動人的景象,而渾然一片、不分層次的空間透視,則把這遠景和近景聯成一個整體。紫色和黃色的調子同河水和天空的蔚藍色交織在一起,這些顏色的調子差別把這些自然現象區分得清清楚楚,而且平靜如鏡的河面,彷彿就成了天穹的基礎。幾何學的透視已被忘卻;它已讓空氣的不斷運動代替了。每一種顏色單獨看來十分柔和,它們的整體卻又是強烈的;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天邊焰火彌漫,白晝即將消逝的圖景,一條大帆船靜靜地停在一片灰色的半陰影之中。這是一個幻想家的直觀,在這煙霧繚繞、夕陽西下、一片憂郁的氣氛之中,莫奈彷彿就是那光的生命,直接參與著它的逐漸熄滅。這是莫奈創作中的豐收時期,是他創作了色彩的傳奇。

聖拉查爾火車站

繪於1877年的「聖拉查爾火車站」是一幅表現巴黎火車站的畫,這是一個日常生活場面的實際「印象」。莫奈神往於光線穿過玻璃頂棚射向蒸氣煙雲的效果,神往於從混沌之中顯現出來的機車和車廂的形狀。莫奈相信光線和空氣的神奇效果是最為重要的,他巧妙的平衡了畫面的調子和色彩,這幅畫出色的表現了力量、空間、對比和運動。

1883年莫奈過日維爾尼定居,他在那裡建造了一座小花園,以便在那裡畫畫;他在池溏里種了許多蓮花,這使他發現了實現他綱領的主題:畫一些堅硬的形體、水和空氣,盡量使它們融合在一起。這便產生的組畫「睡蓮」,「仙女池,玫瑰色的和諧」就是這組畫其中之一。這幅畫反映了莫奈一種物我兩融的願望,但它沒有一點悲愴的情調。

每一個研究莫奈創作活動發展的人都會發現,如果說最初的命運促成了莫奈的發展趨勢,那麼後來就是他自己創造了他的命運。之所以莫奈成為「印象主義」風格奠基人、被他的朋友公認為「班首」,是因為莫奈不可動搖的堅強意志。從所周知,印象主義意味著感覺和觀察方式的變革,它不僅改變了繪畫,而且改變了雕塑、音樂、文學,就是到了今天,它也沒有失去影響力,仍然改變著我們。

代表作

《日出·印象》

《阿爾讓特伊大橋》

《阿爾讓特伊的帆船》

《盧昂大教堂》

《睡蓮》

Ⅱ 美術概論 藝術家的修養

[編輯本段]莫奈的簡介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1840年生於巴黎,童年在阿弗爾渡過。他沒有按照畫家的常路走,他最初小有名氣是因為他的木炭漫畫,這些畫開價十至十二個法郎。在諾曼底的海灘上,他遇到了藝術家歐仁·布丹(Eugene Boudin,1824-1898),他後來成了莫奈的良師益友並教授他學會畫油畫。布丹曾對莫奈說「當場畫下的任何東西,總是有一種以後在畫室里所不可能取得的力量、真實感和筆法的生動性。」莫奈在他今後的繪畫生涯中也是按布丹說的話去做的,因為在他的內心裡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
不久,莫奈又被荷蘭的畫家約翰·巴托爾·德·瓊康的創作所吸引。這位畫家以動盪、興奮、活潑而且比他同時代的法國人更為活躍的筆觸畫小橋、村景、河岸和破舊的茅草屋。莫奈就是從布丹和瓊康那裡接受到了基本藝術修養的。
1840年10月14日,莫奈生於法國巴黎。父親庫路多、阿多洛夫、莫奈是一位商人,在法國北部港口阿弗爾與他的姐夫合夥經營著一家儀器店。莫奈5歲時。來致函父親的身邊。在當地就學後,他將學校視同牢獄,在懸崖和海邊嬉戲的時光多於聽課,故此學習成績不佳,在班上總是排在倒數幾名的位置上,這個孩子唯一的愛好是繪畫,他常常在筆記本上作素描,以老師和同學為對象畫漫畫,日積月累,倒也掌握了一些繪畫技巧。不過,父母對此不贊成。小莫奈樂此不疲,加上與生俱來的秉賦,幾年過後,他的漫畫居然開始在文具里展出並且出售。15歲的時候,莫奈在當地已小有名氣,他為自己作品開出的 格是每幅20法郎。經過畫商的介紹,這位少年畫家被專門描繪海上風光的畫家布丹所看中,二人從此結識。布丹動員他「學慣用油畫和素描來畫風景」,乍開始莫奈並沒在意,甚至是找借口有禮貌地加以拒絕。由於布丹的一片誠心,終於感動了這位少年。自學成才的布丹,習慣於在露天作畫,他主張「一定要去尋找自然的純朴的美」、「要頑強地保留最初的印象」。對此,莫奈也深以為然,因為在他的內心裡也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從1858年起,莫奈開始從布丹那裡接受了有同於學院派的繪畫思想,學習並動筆畫外光畫。布丹所強調的:要特別注意對所描繪對象的第一印象、要注意光。更是在他的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就在二人一起到戶外作畫的過程中,莫奈創作了一些有關阿弗爾港、海港、日出、海上小船等題材的作品。其中的1幅還與布丹的4幅作品一起在魯昂的展覽會上展出。
在布丹的建議下,莫奈於1859年5月到了巴黎。
在巴黎,他看到了特羅容、杜比尼、柯羅等人的作品之後,極為贊賞。經布丹介紹,莫奈與巴比松畫派的畫家有了接觸,認識了該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特羅容。特羅容提醒他「道德要進一個專門畫人體的畫室,要學習素描」,要「常常到鄉村去畫速寫」。1860年,莫奈進了斯維賽學院,練習人體寫生。這個所謂的「學院」,不過是一間畫室,斯維賽是它的主人的名字,這里既不講課,也沒有考試,只要交上一點錢,就可以畫人體模特兒。在這里,他接觸到了後來成為印象派的一些畫家,比如畢沙羅等。在這里,還創作了一些風景畫。
這一年的秋天,經抽簽決定莫奈需服兵役。此時,其父提出只要服從父母的意願,安心在家做生意,就可以出錢僱人替他從軍。莫奈對此毫不理會,毅然參軍,入伍後被編入法國的非洲軍團。不久,即隨軍到了阿爾及爾。在畫家的眼裡,非洲的景色與光線是美麗迷人的,經過部隊的允許,他得到了可以作畫的時間,在那裡,他曾為隊長的夫人畫了肖像。 1862年初,因為貧血,莫奈從軍營回到阿弗爾家裡養病。
這時他認識了荷蘭畫家瓊康,並與瓊康入布丹一起從事創作。布丹作畫的纖細,瓊康對動感的重視,以及二人注意捕捉第一印象的畫風,都給這位初出茅廬的畫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於醫生提出警告,如果莫奈回到非洲,將對他的身體極為不利,11月間,莫奈的父親向當局提出了免除獨生子兵役的申請,在交付了一定的費用之後,莫奈再次到了巴黎。並進入了古典派畫家格萊爾的畫室。在畫人體的習作中,格萊爾要求大家按照古典的范畫來修正自己的作品,要將人體描繪的盡量完美。莫奈則堅持准確、真實地反映模特兒的特點。他的主張得到了同室的巴齊依、雷諾阿、西斯萊的贊同。
這一年舉辦的沙龍落選畫展中,莫奈看到了馬奈的作品之後,受到了震動和啟示。在1863年,借復活節的休假之機,莫奈將同窗的畫友帶到了巴黎南郊巴比松村附近的楓丹白露森林,在那裡進行創作。在外光下,大家創作了一批具有巴比松風格的作品。
1864年,莫奈與這些畫友離開了格萊爾的畫室。來到了昂弗勒作畫。在這里,莫奈的兩幅描繪塞納河的風景畫《落潮的埃沃海角》與《昂弗勒港》,由於不同於學院派的造作手法,被選入1865年官方沙龍。這一年裡,他在楓丹白露開始了大幅油畫《草地上的午餐》的創作該作品於1866年問世。在總結了馬奈同名作品在「沙龍落選畫展」上引起的爭議的基礎上,莫奈是在畫景之後才描繪的人物。畫面上的人物朴實無華,具有自然的動感,顯示了畫家的現實主義功力。1866年,以戀人卡繆為模特兒,全身大幅肖像畫《綠衣女》在同年的沙龍展出,該畫受到了評論家左拉的好評;有一位詩人為作品烏 詩,被發表在《藝術家》雜志上;有的畫商還要求莫奈根據原作再復制一件,准備送到美國去。由於這次的成功,家裡恢復了對他經濟方面的支持。
同年夏天,莫奈創作的《庭院里的女人們》,在1867年沙龍中落選。1866年的秋天,為了避開討債的人,莫奈自毀了約二百幅作品後,回到阿弗爾。這時他的經濟狀況十分不妙,原因是父親對於他和卡繆的關系很反感,從而斷絕了經濟上的支持,莫奈作品的銷路又尚未打開。為了解決繼續創作用的畫布,他不得不將業已畫好油畫上的油彩刮掉,重復使用。1867年,懷孕的卡繆為莫奈的父親所不容,留在了巴黎,莫奈住在姑母家。7月卡繆生下第一個孩子,只好請在巴黎的巴齊依作教父代為照顧。此後的幾年中,莫奈始終在阿弗爾及其附近,與布丹、瓊康,有時與庫爾貝一起作畫。在這個時期里,由於與父親的關系緊張,經濟拮據,生活艱難。為此,莫奈曾一度有過輕生的念頭。1869年,他回到巴黎,參加了「蓋爾波瓦咖啡館」里藝術家的聚會。可能因為很早就離開了學校自感在受教育方面的不足,故而很少參與爭論。這時他的窮困程度,從8月間寫給巴齊依的信中可以看出,信中提到:由於雷諾阿送來的麵包,才沒有餓死。一個星期屋裡沒有爐火、沒有照明。到了該月月底,顏料用光,不得不停止了作畫。這時候的巴齊依也窮的典當了自己的表,雷諾阿連寄信的郵費都湊不齊。對於莫奈也是愛莫能助。
1870年6月,莫奈與卡繆正式結婚。9月,莫奈將妻、子託付給布丹照顧,隻身一人去了倫敦。在那裡與杜比尼、畢沙羅相會,然後,和畢沙羅一起在泰晤士河及公園中作畫。在參觀美術館時,英國畫家透納(1775-1851)。康斯太勃(1776-1837)的作品,使其為之傾倒。為了給莫奈的作品找到銷路,經杜比尼介紹,在這里認識了畫商丟朗、呂厄。此人對於窮畫家們表示了同情,在經濟方面從此一直在支援著他們。
1871年初,父親去世,莫奈離開英國。在杜比尼的動員下,到了荷蘭並滯留到年底。在阿姆斯特丹,他看到了日本 的「浮世繪」版畫之後,其中色調極富生氣的風景畫,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日後,他曾說到:它們的精緻,使我欣喜。我贊成它們的美學原則,利用陰影引起實感,利用片斷引起整體感。荷蘭的港灣、運河、教堂、人家,特別是那裡的風車,使他著迷。回到巴黎後,在馬奈的幫助下,莫奈在巴黎以北的阿讓特伊定居。對水情有獨鍾的這位畫家,於1873年在塞納河上建造了船上的畫室,此後,他經常在船上作畫。充分運用了不同方向,角度的光照、顫動的空氣來描繪水及水面上的景物,通過鮮明的輪廓,陰影以及閃動的亮點,創傷了一批作品。此時,與他一起進行創作的還有西斯萊、馬奈、雷諾阿。
1872年,莫奈創作了日後揚名於世的《日出、印象》。這幅油畫描繪的是從遠處觀望阿弗樂港口晨霧中日出的景象.它在1874年3月25日開幕的印象派畫家第1次聯合展覽會上展出。這幅作品本不是莫奈畫作中最典型的,但是,由於一位名叫勒魯阿的評論家,在4月25日的《喧噪》雜志上,發表了題為《印象主義的展覽會》的文章之後,此畫才名聲鵲起。該文對參展的許多作品逐地進行了潮諷,針對莫奈的《日出、印象》,他寫道「糊牆花紙也比這海景更完整」。與這幅作品標題不無關系地,該文作者將這次展覽會戲謔地稱之為「印象主義的展覽會」。加之莫奈本人曾經表述過「我所畫的不過是印象而已」這樣的觀點,以及以他為首的這批年輕畫家,確實注意捕捉對描繪對象的最初印象等因素,盡管這些畫家中有要並不同意這個提法,但印象主義、印象派這個稱號已經是不脛而走。以致在1877年第3次聯展時,乾脆將其用作展覽會的標題。卡普辛大街1874年的這次聯展,是由莫奈倡議並和朋友們一起組織的獨立畫展出 ,以攝影家納達爾騰出的幾間工作室為展廳,參展畫家共有30多人,其中包括德加、畢沙羅、塞尚、雷諾阿、西斯萊、摩里索等。參展作品共165件,其中莫奈作品12件,通過這次展覽,事實上確立了莫奈在印象派畫家中的領袖地位,畫家本人也已形成了用光、色的變化,來表現所捕捉的瞬里印象的畫風。作為這一新畫風的典型作品,當數這次參展的莫奈的油畫《卡普辛大街》。
1875年,經濟上再次跌入窘境的莫奈,又向朋友們伸出了求援的手。6月份,在給馬奈的信中他寫道:從前天起,已身無分文,肉鋪和麵包房都不再賒帳。你能夠寄給我20法郎嗎?1876年,在第2次聯合展覽會上,展出莫奈作品18件。對於此次展覽,社會上反映比較冷淡。莫標的油畫《穿和服的女子》,以2千法郎的高價售出。同年,畫家還創作了《火雞》等作品。並開始了有關聖拉扎爾火車站的一系列創作。1877年,第3次聯合展覽會在丟朗、呂厄的畫店中舉辦。展出作品共252件,莫奈作品30件。為了維持生計,畫家以每幅40—50法郎的低價,賣給了畫商肖凱一部分作品。
1878年3月,當卡繆生下第2個孩子的時候,莫奈又面臨困境,他在寫給左拉的信中說:家中無法生火,妻子又在病中,昨天我跑了一天也未借到錢。在另一封信中又說:如果明晚我付不出6百法郎,我們將被趕到街上。在生活的重壓下,加上長期與官方沙龍對立的結果,背離了當時被多數人維護的路線,這時的莫奈已在考慮如何適時抓住機遇,改善個人處境。於是,在1880年將自己的兩件作品送交了沙龍,莫奈此舉被德加視為「變節」印象派畫家之間出現了裂痕。為此,莫奈沒有參加第5、6次聯展。
進入80年代,大海成了莫奈新的創作源泉。此後的幾年當中,在英法海岸,埃托塔等地,莫奈多次捕捉光與影的瞬間效果,創作了一批較之以前更富有沖擊力的作品,為此有人將這一時期稱作莫奈的「埃托塔時代」,圖31、32是這個時期作品中的兩件。
1882年3月1日,第7次聯合展覽會開幕,據馬奈說:在這里,他「發現了印象主義的全部光輝作品」。這次展覽中有莫奈作品35件。1886年的第8次聯合展覽,也是最後的一次,莫奈沒有參加。它標志著印象主義運動的解體。
自1883年,當43歲的莫奈(Claude Monet)在離巴黎80公里的Giverny小鎮上買下他的房子時,他似乎覺得他要在這里度過他的餘生了。吉維尼小鎮Giverny是法國西海岸諾曼底典型農村,位於巴黎沿塞納河到魯昂的中間。住所內環境幽美,景色宜人,有林蔭路、花壇、池塘、小橋┉畫家晚年的許多作品都是在這里完成的。事實上,莫奈在此居住了43年之久,其間建成了他房前的小花園。又在10年後,他買下了與他的小屋隔著一條鐵路遙遙相望的那片土地,借著Epte的支流Ru河,他又建成了他的小池塘,又稱水園。莫奈在此以他的花園和水園為題,創作了不少流世的大作。莫奈定居後,再也沒有遷居。
1889年6月,為了紀念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莫奈與羅丹兩位大師舉辦了作品的聯合展出,其中包括1864—1889年莫奈的作品66件,博得了好評。
進入90年代,莫奈創作了若干組作品,即「組畫」。所謂的「組畫」,就是畫家在同一位置上,面對同一物象,在不同時間、不同的光照下,所作的多幅畫作。這大概是莫奈晚年作品中的一個特色。比如1890—91年間,對同一乾草垛,畫家分別對在不同季節的早、午、傍晚的陽光下,物體所呈現出的不同色彩,任職多達15次的描繪,圖44、45是其中的兩幅。在1891—92年間,以同樣的作法創作了「白楊組畫」,圖46、47是其中的兩幅。1900—04年間,創作了「倫敦風光組畫」,圖51是其中的一幅。當1892—974年創作「魯昂大教堂組畫」時,莫奈租下了教堂對面的一間房子,從天明開始動筆,隨著陽光的變化作畫,一天下來,作品竟有20件,圖48、49是其中的兩幅。在進行這種創作時,他常常是很早起來,滿載著成車的畫布,根據日光的變化,每隔兩個小時改畫一幅。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創作的組畫還有《睡蓮》。1900年11月,在丟朗、呂厄的畫廊展出莫奈的《池中睡蓮》組畫26件,獲得極大成功。1904年,又在該畫廊展出了剛剛完成的有關泰晤士河風光的組畫。
1908年9—12月,莫奈與夫人阿里斯一起前往威尼斯旅行。南國的風光、溫和的氣候、濕潤的空氣,映在水面上的白雲、建築物,這一切都激起了畫家的創作慾望。在這里他創作的作品達30多件。圖52、53是這些作品中上兩件。
1911年5月,繼1879年莫奈夫人卡繆去世後,他的第2位妻子阿里斯又先他而去。畫家深陷於悲痛之中,視力也隨之下降。1914年,47歲的長子在長期患病後不幸亡故,已是高齡 的莫奈更是形單影孤。在老朋友,曾任法國總理的克雷孟梭的勸說下,莫奈在自己的庭院中建成了長23米、寬20米、高15米的大畫室,並著手創作大型裝飾畫《睡蓮》毓系列。1922年3月,他決定將完成後的該大型裝飾畫捐獻給自己的祖國,4月12日,他在「贈與書」上簽了名。不久,由於白內障,畫家幾乎喪失了視力,9月,被醫生禁止作畫。轉年後,經過手術,視力有所恢復。1925年,85歲的老畫家獨自一人,又在畫定室、室外投入了大型壁畫的創作之中。在人們期待的目光里,這件足以反映出畫家對光與色認識的深度,描繪技巧嫻熟的大型壁畫《睡蓮》,業已耗盡了他的全部心力。就在這件巨作完成的第2天、1926年12月6日,這位僅存的印象派大師永遠地告別了人間,按照既定計劃,《睡蓮》被安置於盧浮宮旁、原法王亨利二世王後的土伊勒宮里宮中桔園的 園形大廳,作為永久性陳列品。1927年建成的該廳,被譽為「印象派的西斯廷禮拜堂」。(西斯廷禮拜堂內有波提切利等名家壁畫,特別是米開朗琪羅的《最後的審判》,更是馳名世界)按照死者生前願望,在他去世的第2天上午,舉行過簡單的告別儀式之後,即將遺體安葬於當地莫奈夫人的墓地。送葬的除去一些藝術家外,還有當地的群眾,以及克雷孟梭,期間並未安排講話,獻花等。在靜靜中大家送走了這位藝術大師。
[編輯本段]莫奈對印象派的作用
從印象主義的產生、發展看,始作俑者非馬奈莫屬,但真正完全實現印象主義理念和技法、並且一以貫之的當推莫奈。是他將畢生精力獻給了對西方畫界產生了重要影響的印象主義,是以他為首的一批藝術家的不懈努力,突破了此前學院派的保守思想,極大地沖擊了19世紀後半葉占據西方畫壇統治地位的官方藝術,從而為掀開西方現代繪畫史新的一頁,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應該說莫奈是印象派畫家中最先獲得成功的人,盡管後來的野獸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等藝術流派,並未遵循印象派創立的一些原則,但創立這些流派的藝術家,都從印象派那裡汲取過營養。
還要提及的是印象派的理念、技法,本是基於現實的觀察而提出的,但是,由於熱中於描寫光與色,甚至將其神秘化,從而出現了不顧及現實物象的傾向。莫奈曾說過:作畫里,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種物體,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蘭色、一小塊長方形的粉紅色、一絲黃色。因此,就出現了畫家的創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於要表現的景物上,而是放到了景物周圍的空間環境、光線、煙霧、氣流所產生的效果上,或只是局限於表達在一定條件下,景物著光給畫家留下的瞬間印象上。因此,就有可能導致只抓住了細微的變化,而失去了解對全局的把握;只反映了微妙的色彩層次,而忽略了景物形體的後果。
莫奈來到巴黎,在那裡見識到了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以及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的創作。他認真鑒賞了他們的繪畫長處,並且以驚人的速度運用了他們的成就。但莫奈並不是他們的追隨者,而是一個反叛者。莫奈並不想在學院完成他的學畫過程,他只在1863年在格萊爾學院的畫室里呆了一段時間。當他遇到了巴齊依(Bazille)、阿爾弗萊德·西斯萊(Alfred Sisley,1839-1899)和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以後,他便勸說他們也放棄那些學字派課程。當格萊爾學院的畫室停辦後,他便把他的夥伴們帶到楓丹白露林邊的一個小村莊——舍依,在那裡畫戶外寫生。
當莫奈離開了格萊爾學院畫室後,他並沒有去充實他那相當貧乏的藝術修養,而是懷著火熱的信念投入了自然生活的純直覺觀察;他根本不買各種理論學說的帳,而是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繪畫方法。
莫奈一生對造型漠不關心,他關心的是正確的層次關系。正是因為莫奈對造型格格不入,所以他能夠輕而易舉地表現出他所確實看見的事物,但也正因為此,他卻表現不出事物的幻覺真實感。

Ⅲ 《藝術很難嗎》中提到的關於莫奈的書是什麼

印象·日出Impression,Sunrise:我曾以為,留住光就可以留住你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被譽為「印象派領導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
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光和影的色彩描繪是莫奈繪畫的最大特色。

代表作品編輯
印象·日出Impression,Sunrise
魯昂的聖母院系列RouenNotre-Dame
睡蓮系列Waterlilies(Nymphéas 法文名字)

生平簡介
莫奈是印象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是印象主義大師中最有影響的一位。在有代表性的印象派畫家中,唯有莫奈以其86歲的漫長人生始終如一的將創作熱情傾注在印象派技法上。其他的印象派畫家,都是短期的探索者。像雖然沒有參加過印象派八次畫展卻被視為印象派的領袖和奠基人的畫家馬奈:而擅長於畫人物的雷諾阿在他的藝術人生中,前期和後期是從事印象派探索時期,中間十幾年的時間里,則將熱情轉向了古典主義。
1874-1886年間,巴黎舉辦了八次印象派畫展,畢沙羅參加了每一次畫展,他曾說:「我的一生與印象主義的是完全符合的。」而莫奈第五、六次和最後一次均未參加展出。由於在這三次展覽中的作品已經有悖於原來的創作手法。為了堅持信仰,莫奈拒絕參加展覽以示反抗。這是他始終如一的堅持印象派信條的表現,也是莫奈在印象派中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原因。
莫奈常常可以從普通的風景中挖掘其魅力。他觀察景物細致入微,對光線的變化十分敏銳。他可以就同一處場景畫出十幾幅作品。如《草垛》《睡蓮》等。而這僅僅是為了表現同一場景的不同天氣、光線下的不同表象,這是其他畫家很難做到的。
莫奈像個隱士,有時有很強的孤獨感。這一方面由於他的性格使然,他生性沉默寡言,喜愛思索:另一方面,因為他是印象派中的先行者,當他不得不單槍匹馬奮力前行的時候,自然有一種寂寞寥落的感覺。

《翁費勒的塞納河口》
此畫是1865年的官方沙龍上展出,並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當評論家評論此
睡蓮.水上景色
睡蓮.水上景色
畫時說:「用調子所組成的和諧色彩……頗能吸引觀眾們的大膽感覺」。這表現出官方對人們很喜歡這幅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油畫表現了豐富的中間調子和那種暗淡、沉著的色階。向深處展開的空間,通過河岸線而處理得十分成功按照傳統,河岸線標志著中景和遠景。在這幅畫上,出於莫奈自己的東西,就是表現在前景水的筆觸和雲的筆觸上的「頗能吸引觀眾的大膽感覺」;這些筆觸加強了畫面的傳統效果。
《日出·印象》
莫奈創作了揚名於世的 「印象·日出」。這幅油畫描繪的是透過薄霧觀望阿佛爾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點的繪畫筆觸描繪出晨霧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種色彩賦予了水面無限的光輝,並非准確地描畫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見。真實地描繪了法國海港城市日出時的光與色給予畫家的視覺印象。由於它突破了傳統畫法的束縛,有位批評家就借用此畫的標題,嘲諷以莫奈為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創造的青年畫家為「印象主義」,這一畫派以此得名。這幅畫在1874年開幕的印象派畫家第1次聯合展覽會上展出,這幅作品是莫奈畫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聖日爾曼·俄塞羅瓦教堂》
這幅畫對於他未來風格的發展具有更大的意義。此畫是他從羅浮宮的一個陽台上畫的,這幅畫是要表現樹葉上的反光。並排的筆觸生動地表現了空氣的振動,依靠這些筆觸的結合而取得了綠黃色的光和綠黑色的影的生動效果。這里的用筆方法已經是印象主義的了,但色彩還不夠透明,甚至藍色的陰影也還是渾濁的;它們畫得就像是黑色。教堂和房子在顫動的樹葉相比之下顯得過於密集了。畫中沒有整體的形象,但樹葉的畫法卻給我們透露出一點莫奈的色彩理想來。
埃普特河岸的白楊
埃普特河岸的白楊
《穿綠衣的女士——卡美伊》
這幅肖像引起了爭論,但總的說來是成功的;有人甚至把它同馬奈的肖像畫相媲美。這幅肖像充分顯示出了莫奈的個性:他對造型的淡漠態度,以及這個女人的動勢和她的裙子上顫動的光都賦予整幅畫特殊的說服力;由此而產生了一種動力感和生動性。這里的畫面基本上是根據一幅照片安排的,這說明莫奈並不介意使構圖服從了自然景物的偶然性。照片本來也該使莫奈想到空間的深遠效果的,然而,莫奈對此也並未介意。但這幅油畫缺乏色調效果:光線和陰影落在了人物所佔據的同一個平面上,因此,光線不能滲透人體,不能成為形的實體。大片固有色起了過多的作用。所有這些合在一起,與其說是真實表現了所見的事物,不如說是一種公式,但這種公式正是一個空前大膽的綱領。這一綱領的公式化一旦消失,光線便將滲入中間調子,生命也將滲透每一個筆觸,而整體的統一也就將要形成,那時,藝術就會變得花團錦簇,印象主義就要完全成熟了。
《聖拉查爾火車站》
每一個研究莫奈創作活動發展的人都會發現,如果說最初的命運促成了莫奈的發展趨勢,那麼後來就是他自
聖拉撒路火車站
聖拉撒路火車站
己創造了他的命運。之所以莫奈成為「印象主義」風格奠基人、被他的朋友公認為「班首」,是因為莫奈不可動搖的堅強意志。從所周知,印象主義意味著感覺和觀察方式的變革,它不僅改變了繪畫,而且改變了雕塑、音樂、文學,就是到了今天,它也沒有失去影響力,仍然改變著我們。繪於1877年的「聖拉查爾火車站」是一幅表現巴黎火車站的畫,這是一個日常生活場面的實際「印象」。莫奈神往於光線穿過玻璃頂棚射向蒸氣煙雲的效果,神往於從混沌之中顯現出來的機車和車廂的形狀。莫奈相信光線和空氣的神奇效果是最為重要的,他巧妙的平衡了畫面的調子和色彩,這幅畫出色的表現了力量、空間、對比和運動。
《睡蓮》
莫奈晚年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連作《睡蓮》。這是一部宏偉史詩,是他一
橋·睡蓮
橋·睡蓮
生中最輝煌燦爛的「第九交響樂」。1880 年之後,莫奈與印象派的其他畫家們疏遠了,他在吉維尼造了一座小花園,住在裡面作畫。他喜歡把水與空氣和某種具有意境的情調結合起來,這樣產生了《睡蓮》組畫。 沿著水面,美麗的睡蓮一片片向湖面遠處擴展開來,畫家利用了樹的倒影,襯托出花朵的層次,是十分有創造性的 構思。莫奈把整個身心都投在這個池塘和他的睡蓮上面了,睡蓮成了他晚年描繪的主題。此後27 年裡,他幾乎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主題。[7]
《野罌粟》
該畫作於1873年,當時莫奈的生活相對穩定。畫中的人物是畫家的妻子卡米耶和他們六歲的兒子讓。母子倆在田野里採集鮮花,盡情享受著陽光,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中。《野罌粟》中的人物給人以輕柔的、富有節奏的動感,然而畫中那一片片鮮紅的斑塊才是這幅作品的要旨,是畫家對映入眼簾的
光和色所做的如實描繪。盡管這些斑塊的形狀具有罌粟的特徵,卻不是具體的,它們有的重疊在一起,有的被隨意擺放,有的為了表現是在後面而被縮小,然而晦暗、單調的背景更加突出了鮮亮明快的暖色調。

Ⅳ 美術印象派的創始人是誰拜託了各位 謝謝

克洛德·莫奈(1840-1926),印象派創始人之一,被譽為印象派之父。 莫奈於1840年10月14日生於巴黎,一度隨父親居住在海邊小城阿弗爾做雜貨買賣,自幼就厭惡學校,視為「監獄」,像個流浪漢成天流連在海邊。他說:「我願永遠站在大海面前或波濤之巔。」他喜歡畫畫,15歲畫的畫就已掛在布丹的畫框店展出,並得到布丹的忠告:「當場直接畫下來的任何東西往往是有一種你不能再在畫室里找到的力量和用筆的生動性。」布丹的忠告滲透了莫奈的靈魂,成為他終生追求的畫旨:「我想在最易消逝的效果前表達我的印象。」在他19歲時來到巴黎,父親希望他進美術學院受教於著名畫家,而他的叛逆性使他拒絕學院派教育而流連於各種畫展,並和一些反學院派的青年畫家聚在一起高談闊論。 莫奈沒有逃避兵役,他被編入非洲軍團在阿爾及利亞度過了雖極為艱苦,但對青年畫家來說是美好的兩年,因病被父親贖回法國,又在家鄉阿弗爾海灘作畫了,在這里結識了熱愛大自然的畫家瓊坎。莫奈說:「從那時起他成為我真正的老師,他完成我眼睛觀察事物的教育。」 22歲的莫奈再次來到巴黎求學,入古典主義學院派畫家格萊爾畫室,在這里結識了同學巴齊依、雷諾阿和西斯萊,他們結成「四好友集團」,聽話的三個朋友與莫奈一道開始傾向於走出畫室向盧浮宮和大自然學習。學業結束後就完全轉向楓丹白露森林和自己家鄉大自然寫生。他開始了運用獨具慧眼和一雙早熟的技巧靈活的手,獨具匠心地盡情描繪大自然的光和色彩。 莫奈所關心的是整個大自然,人屬於它而它又屬於人的大自然,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為人而存在的。自然的壯觀顯示著人的壯觀,在莫奈的畫中人和大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他們融合在景色、陽光和空氣中,而這一切又融合在畫家特有的燦爛、艷麗,卻又像樂曲般和諧的色彩之中。色彩就是描繪壯麗的自然交響樂的音符!莫奈研究色彩入迷到了在守護病中妻子時竟下意識地去觀察搜索死亡在她面孔上引起褪色的跡象,看到的是藍色、黃色和灰色的細微變化。他曾說過:「當你去畫畫時,要設法忘掉你面前的物體,一棵樹、一片田野。只是想這是一小塊藍色,這是一長條粉紅色,這是一條黃色,然後准確地畫下你所觀察到的顏色和形狀。直到它達到你最初的印象時為止。」 莫奈很重視筆觸,它成為色彩表現的靈魂,不同的筆觸能表現出事物不同的質感和動勢,他運用不同的筆觸充分表現色彩以符合自然的本來面貌。在他29歲時開始和雷諾阿共同在塞納河上寫生作畫,他們為水面上閃爍和晃動不已的光所激動,為迅速變幻的豐富色彩所迷惑,於是自然而然產生了迅速疾馳粗獷的筆觸和燦爛斑駁的色塊。他們在迅疾揮毫中獲得了捕捉瞬間即逝的印象的有效方法。 巴黎公社誕生前,莫奈就曾和畫家巴齊依參加過保衛共和國的國民自衛軍,巴齊依英勇戰死。莫奈後來前往英國,在那裡會見過畢沙羅,曾取道荷蘭寫生。回國後又與雷諾阿共同作畫,於1874年展出驚世之作《印象·日出》。 歷經磨難的43歲莫奈帶著失去母親的兒子與阿麗絲組成新家庭定居於離巴黎40公里的吉維尼村,隱居作畫又生活了43年,在這里創作了許多作品,重要的《睡蓮》就是他晚年的名作。1926年11月5日,這位86歲的印象派之父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陽光與色彩。
求採納

Ⅳ 莫奈憑什麼達到繪畫事業巔峰

通過對莫奈作品的研究可見莫奈很可能是憑借「植物」達到繪畫事業巔峰,這在當時可算得上是「離經叛道」。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們由於當時社會思想的解放,科學與民主的崇尚,所畫的作品不再像中世紀的宗教禁錮時期那樣死板僵硬。
所表現的雖然與宗教人物與事件有關,卻有了更多豐富的表現,畫面形象飽滿、生動。這個時候繪畫的重心還是以人物為主。雖然已經是經歷過思想解放,但在人們的觀念中,人有著極其高的地位。
風景等作為畫中陪襯,地位較弱。 到了17世紀荷蘭畫派的風俗畫家們,比如維米爾,他擺脫了教會束縛,很有個性的表現自己周圍市井生活和平民形象,更加融入了人的生活氣息。
他們不是為教會服務而選擇為市民階層服務,此時的繪畫融入了獨立的靜物畫,對生活場景、生活用品、食物等的描繪,使得繪畫的重心開始從人身上脫離出來。
後來的19世紀印象派畫家們,不滿足於室內和宗教等的內容題材的束縛,將目光鎖定於神秘、美麗、雄偉的自然之中,通過實地親身寫生來體驗自然美帶來的不同感悟。崇尚個人感受,光與色感知的表達,尋找並捕捉自然中那種瞬間偶然的美好。
要知道,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都沒有把自然作為主要的表現對象的,所以當時是很不被認可的,「印象派」一詞最早也是一種諷刺的叫法。
眾所周知,莫奈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自然為主,多是通過實地寫生得來,他不喜歡以往「理想主義」下既定的規則,什麼文學、宗教故事,通通都沒有實際寫生來得真實親切,他可是個不折不扣的實幹家。從小就是個不喜歡被束縛的孩子,不愛上學,感覺學校就像個「監獄」。

莫奈的藝術生涯中,最被人們熟知的兩個時期是以《日出·印象》為代表的在故鄉勒阿弗爾居住的藝術道路中期階段(1870-1899年),也是「印象派」面貌開端。

另一時期是1900-1926年,就是以《睡蓮》為代表的在法國吉維尼莫奈花園生活創作晚期階段,「印象」的特點更加成熟。就是這個時期,植物小朋友們開始登上歷史舞台,成為莫奈繪畫作品中最突出的表現。

這或許不得不追溯到他與吉維尼小鎮的邂逅。1883年,乘坐火車到處遊走的莫奈,無意間經過了法國巴黎以西70公里的吉維尼小鎮,被小鎮的寧靜氣息和美好的自然環境所吸引,決定定居於此。居住在名為拉普雷斯瓦爾(Le Pressoir)的農舍。
莫奈的繪畫雖然特別有名,如今價值連城,但早期他也是經濟拮據。為了節省開銷,他和妻子會在花園里種一些蔬菜供家人食用。在過去租住房屋的時候,他就有種植花卉的愛好,待到經濟有所好轉,他就決定改造自家花園,為自己修建了一間「自然畫室」。

莫奈的繪畫雖然特別有名,如今價值連城,但早期他也是經濟拮據。為了節省開銷,他和妻子會在花園里種一些蔬菜供家人食用。在過去租住房屋的時候,他就有種植花卉的愛好,待到經濟有所好轉,他就決定改造自家花園,為自己修建了一間「自然畫室」。
根據生長條件不同,花園分為水園和花園。平日里,他會在農舍周圍閑逛,看到並認識了許多新奇的花花草草,後來都把它們種在了自己的花園里,也成為了他畫中我們常見的「植物模特」們。

莫奈在1897-1926年之間以《睡蓮》為主題的畫作大概有181幅,其中巨型《睡蓮》組畫,無論從技巧上還是情感上,都展示出了莫奈的藝術修養,雖然這時他的眼睛開始背叛他,眼疾使他無法捕捉到真實准確的色彩,只能依靠經驗來判斷,按照顏料盒上的標識選色。

其次,莫奈的水園作品中,除了睡蓮,他還會將自己建造的日式園林景色囊括其中。《日本橋》系列是他幾乎失明的情況下畫的。園林中的小拱橋配著水中的睡蓮,水中的倒影以及道旁柳樹、各類植物。同樣的景物,卻描繪了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不同心情下的體會與感知。

鳶尾花,同樣也是莫奈花園中最顯眼的角色之一。種植在一些小徑旁邊,茂盛濃密,開花時節,真是能讓人有種置身「花海」的感覺。

Ⅵ 莫奈和梵高的畫。莫奈和梵高的故事。

1、莫奈和梵高的畫都屬於印象派畫作,對於色彩的運用和表達都非常細膩,他們的畫都能通過色彩和色調表現出力量、空間、對比和運動。都愛以自然景物作為繪畫的題材,畫中的意境都能反映出畫家的現實生活和情趣。

2、莫奈和梵高的畫所不同的是:

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他的畫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光和影的色彩描繪是莫奈繪畫的最大特色。他用許多相同主題的畫作來實驗色彩與光完美的表達。

3、莫奈非常喜歡畫受約束的自然——他的花園、睡蓮、水塘和小橋。他也畫塞納河岸的上上下下。1883年至1908年間,莫奈在地中海畫了許多風景畫和海景畫。

莫奈代表作有《翁費勒的塞納河口》、《日出·印象》、《聖日爾曼·俄塞羅瓦教堂》、《穿綠衣的女士——卡美伊》、《聖拉查爾火車站》、《睡蓮》、《野罌粟》等。

而梵高獨愛肖像畫,一生中畫過35幅自畫像,11幅向日葵。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收獲景象》、《星月夜》、《向日葵》、《夜間咖啡館》、《柏樹》 等。他一生中有864張油畫,1037張素描,150張水彩畫,而他的水彩畫十分出眾和油畫不分上下。

4、莫奈的故事:

莫奈全名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是法國畫家,被譽為「印象派領導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

莫奈的父親庫路多·阿多洛夫·莫奈是一位商人,在法國北部港口阿弗爾與他的姐夫合夥經營著一家儀器店。莫奈5歲時來到父親的身邊。這個孩子唯一的愛好是繪畫,他常常在筆記本上作素描,以老師和同學為對象畫漫畫,日積月累,掌握了一些繪畫技巧。

但他沒有按照畫家的常路走,而是以畫漫畫起家,在畫漫畫方面有了一些名聲,並受到歐·布丹(Eugène Boudin, 1824-1898)的注意。布丹曾對莫奈說「當場畫下的任何東西,總是有一種以後在畫室里所不可能取得的力量、真實感和筆法的生動性。」

莫奈在他今後的繪畫生涯中也是按布丹說的話去做的,因為在他的內心裡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

莫奈1862年在巴黎加入了夏爾·格萊爾(Charles Gleyre)畫室。在那裡他結識了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弗雷德里克·巴齊耶(Frederic Bazille)以及阿爾弗雷德·西斯莉(Alfred Sisley)。

他們共同創造了一種新的藝術手法,後來被稱為印象派,即在戶外和自然光線下用濃厚的油彩作畫。

莫奈是印象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是印象主義大師中最有影響的一位。在有代表性的印象派畫家中,唯有莫奈以其86歲的漫長人生始終如一的將創作熱情傾注在印象派技法上。其他的印象派畫家,都是短期的探索者。

5、梵高的故事:

梵高全名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

梵高出生於1853年3月30日荷蘭鄉村津德爾特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早年的他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還當過礦區的傳教士最後他投身於繪畫。他早期畫風寫實,受到荷蘭傳統繪畫及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影響。

梵高1886年來到巴黎,結識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並接觸到日本浮世繪的作品,視野的擴展使其畫風巨變,他的畫,開始由早期的沉悶、昏暗,而變得簡潔、明亮和色彩強烈。1888年,來到法國南部小鎮阿爾,已經擺脫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響,走到了與之背道而馳的境地。

梵高1888年與高更交往,但由於二人性格的沖突和觀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敗。此後,梵高的瘋病(有人記載是「癲癇病」)時常發作,但神志清醒時他仍然堅持作畫,1890年7月,他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

(6)吉維尼美術擴展閱讀

1、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

除此之外,莫奈對於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他用許多相同主題的畫作來實驗色彩與光完美的表達。莫奈曾長期探索光色與空氣的表現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的描繪,從自然的光色變幻中抒發瞬間的感覺。

印象派運動可以看作是19世紀自然主義傾向的巔峰,也可以看作是現代藝術的起點。克勞德·莫奈的名字與印象派的歷史密切相連。

莫奈對這一藝術環境的形成和他描繪現實的新手法,比其他任何人貢獻都多。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印象派的創始人雖說是馬奈,但真正使其發揚光大的卻是莫奈,因為他對光影之於風景的變化的描繪,已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2、梵高是一位色彩主義畫家,他對色彩的偏好幾乎達到了一種癲狂的狀態,這雖然與他的精神疾病有著一定的聯系,但是也不能否認梵高對於色彩的創造性的發現和表現。他的畫作中的色彩都是較為奔放、誇張的,這也深深地影響了20世紀的表現主義和野獸派繪畫。

具體而言,梵高畫作中奔放的色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用光亮明快的誇張色彩進行裝飾。受新印象派畫家畢沙羅、修拉等色彩技法的影響,梵高摒棄了繪畫初期暗濁、沉重的色彩,開始採用一些高明度、高純度、高亮度的色彩,創作出了一種極具現代感和時尚感的色彩裝飾效果,他的油畫也因此越發鮮亮起來。

在所有的高純度、高亮度的色彩之中,梵高最偏愛黃色,簡單明了的黃色帶有另外一層寓意,即象徵著太陽和大地,代表著光明和希望。在黃色的帶動之卜,梵高繪畫作品的色彩明度和純度對比都十分鮮明,產生了一種光亮明快的裝飾美感。

例如,梵高的《向日葵》就是以大面積的黃色作為主要基調,然後配以土黃色、檸檬黃及中黃色等,使觀眾產生一種五彩繽紛、璀璨炫目的視覺感受,也表現出了梵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第二,用大色塊的對比進行裝飾。在裝飾色彩中,大色塊的並置對比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法,雖然這一表現手法早在梵高之前就己經提出,但在梵高的繪畫中得到了最淋漓盡致的表現。

梵高畫作中的對比色常常是大塊的且較為平整的,既簡化概括,又能夠增加畫面的厚重感,而且藉助色塊的對比還可以產生一種和諧的視覺效果。

例如,《夜晚的咖啡館——室外景》就是用大色塊的對比色進行裝飾,黃橙色的燈光和深藍色的夜空相互對比,使畫面產生了一種縱深感,同時也生動地描繪出了人們的夜生活。

第三,用絕對的黑白色進行緩沖。在繪畫過程中,梵高除了追求畫面色彩的明亮歡快及色塊對比之外,還經常用黑白色來緩沖、協調色彩,其常常和對比色出現在同一個場景中。

以《播種者》為例,畫面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半部分是鮮亮的黃色,下半部分是明亮的紫色,兩種顏色對比非常強烈,過渡也比較直接,會對受眾的眼睛產生刺激。而梵高將畫面中播種者的長褲畫為白色,在黃色和紫色之間產生了一個隔斷,受眾的眼睛也得以獲得片刻的休息。

Ⅶ 誰第一個打破了繪畫的寫實主義,成為印象派創始人

克洛德·莫奈(1840-1926),印象派創始人之一,被譽為印象派之父。 莫奈於

1840年10月14日生於巴黎,一度隨父親居住在海邊小城阿弗爾做雜貨買賣,自幼就厭

惡學校,視為「監獄」,像個流浪漢成天流連在海邊。他說:「我願永遠站在大海面前或波

濤之巔。」他喜歡畫畫,15歲畫的畫就已掛在布丹的畫框店展出,並得到布丹的忠

告:「當場直接畫下來的任何東西往往是有一種你不能再在畫室里找到的力量和用筆的生

動性。」布丹的忠告滲透了莫奈的靈魂,成為他終生追求的畫旨:「我想在最易消逝的效

果前表達我的印象。」在他19歲時來到巴黎,父親希望他進美術學院受教於著名畫家,

而他的叛逆性使他拒絕學院派教育而流連於各種畫展,並和一些反學院派的青年畫家聚

在一起高談闊論。 莫奈沒有逃避兵役,他被編入非洲軍團在阿爾及利亞度過了雖極

為艱苦,但對青年畫家來說是美好的兩年,因病被父親贖回法國,又在家鄉阿弗爾海

灘作畫了,在這里結識了熱愛大自然的畫家瓊坎。莫奈說:「從那時起他成為我真正的老

師,他完成我眼睛觀察事物的教育。」 22歲的莫奈再次來到巴黎求學,入古典主

義學院派畫家格萊爾畫室,在這里結識了同學巴齊依、雷諾阿和西斯萊,他們結成「四好

友集團」,聽話的三個朋友與莫奈一道開始傾向於走出畫室向盧浮宮和大自然學習。學業

結束後就完全轉向楓丹白露森林和自己家鄉大自然寫生。他開始了運用獨具慧眼和一

莫奈所關心的是

雙早熟的技巧靈活的手,獨具匠心地盡情描繪大自然的光和色彩。

整個大自然,人屬於它而它又屬於人的大自然,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為人而存在的。自然

的壯觀顯示著人的壯觀,在莫奈的畫中人和大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他們融合在景色、

陽光和空氣中,而這一切又融合在畫家特有的燦爛、艷麗,卻又像樂曲般和諧的色彩之

中。色彩就是描繪壯麗的自然交響樂的音符!莫奈研究色彩入迷到了在守護病中妻子時竟

下意識地去觀察搜索死亡在她面孔上引起褪色的跡象,看到的是藍色、黃色和灰色的細

微變化。他曾說過:「當你去畫畫時,要設法忘掉你面前的物體,一棵樹、一片田野。只

是想這是一小塊藍色,這是一長條粉紅色,這是一條黃色,然後准確地畫下你所觀察到

的顏色和形狀。直到它達到你最初的印象時為止。」 莫奈很重視筆觸,它成為色彩

表現的靈魂,不同的筆觸能表現出事物不同的質感和動勢,他運用不同的筆觸充分表現

色彩以符合自然的本來面貌。在他29歲時開始和雷諾阿共同在塞納河上寫生作畫,他們

為水面上閃爍和晃動不已的光所激動,為迅速變幻的豐富色彩所迷惑,於是自然而然產

生了迅速疾馳粗獷的筆觸和燦爛斑駁的色塊。他們在迅疾揮毫中獲得了捕捉瞬間即逝的

巴黎公社誕生前,莫奈就曾和畫家巴齊依參加過保衛共和國的國

印象的有效方法。

民自衛軍,巴齊依英勇戰死。莫奈後來前往英國,在那裡會見過畢沙羅,曾取道荷蘭寫

生。回國後又與雷諾阿共同作畫,於1874年展出驚世之作《印象·日出》。 歷經磨

難的43歲莫奈帶著失去母親的兒子與阿麗絲組成新家庭定居於離巴黎40公里的吉維

尼村,隱居作畫又生活了43年,在這里創作了許多作品,重要的《睡蓮》就是他晚年的

名作。1926年11月5日,這位86歲的印象派之父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陽光與色彩。

印象的有效方法。

民自衛軍,巴齊依英勇戰死。莫奈後來前往英國,在那裡會見過畢沙羅,曾取道荷蘭寫

生。回國後又與雷諾阿共同作畫,於1874年展出驚世之作《印象·日出》。 歷經磨

難的43歲莫奈帶著失去母親的兒子與阿麗絲組成新家庭定居於離巴黎40公里的吉維

尼村,隱居作畫又生活了43年,在這里創作了許多作品,重要的《睡蓮》就是他晚年的

名作。1926年11月5日,這位86歲的印象派之父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陽光與色彩。

Ⅷ 美術印象派的創始人是誰

克洛德·莫奈(1840-1926),印象派創始人之一,被譽為印象派之父。 莫奈於1840年10月14日生於巴黎,一度隨父親居住在海邊小城阿弗爾做雜貨買賣,自幼就厭惡學校,視為「監獄」,像個流浪漢成天流連在海邊。他說:「我願永遠站在大海面前或波濤之巔。」他喜歡畫畫,15歲畫的畫就已掛在布丹的畫框店展出,並得到布丹的忠告:「當場直接畫下來的任何東西往往是有一種你不能再在畫室里找到的力量和用筆的生動性。」布丹的忠告滲透了莫奈的靈魂,成為他終生追求的畫旨:「我想在最易消逝的效果前表達我的印象。」在他19歲時來到巴黎,父親希望他進美術學院受教於著名畫家,而他的叛逆性使他拒絕學院派教育而流連於各種畫展,並和一些反學院派的青年畫家聚在一起高談闊論。 莫奈沒有逃避兵役,他被編入非洲軍團在阿爾及利亞度過了雖極為艱苦,但對青年畫家來說是美好的兩年,因病被父親贖回法國,又在家鄉阿弗爾海灘作畫了,在這里結識了熱愛大自然的畫家瓊坎。莫奈說:「從那時起他成為我真正的老師,他完成我眼睛觀察事物的教育。」 22歲的莫奈再次來到巴黎求學,入古典主義學院派畫家格萊爾畫室,在這里結識了同學巴齊依、雷諾阿和西斯萊,他們結成「四好友集團」,聽話的三個朋友與莫奈一道開始傾向於走出畫室向盧浮宮和大自然學習。學業結束後就完全轉向楓丹白露森林和自己家鄉大自然寫生。他開始了運用獨具慧眼和一雙早熟的技巧靈活的手,獨具匠心地盡情描繪大自然的光和色彩。 莫奈所關心的是整個大自然,人屬於它而它又屬於人的大自然,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為人而存在的。自然的壯觀顯示著人的壯觀,在莫奈的畫中人和大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他們融合在景色、陽光和空氣中,而這一切又融合在畫家特有的燦爛、艷麗,卻又像樂曲般和諧的色彩之中。色彩就是描繪壯麗的自然交響樂的音符!莫奈研究色彩入迷到了在守護病中妻子時竟下意識地去觀察搜索死亡在她面孔上引起褪色的跡象,看到的是藍色、黃色和灰色的細微變化。他曾說過:「當你去畫畫時,要設法忘掉你面前的物體,一棵樹、一片田野。只是想這是一小塊藍色,這是一長條粉紅色,這是一條黃色,然後准確地畫下你所觀察到的顏色和形狀。直到它達到你最初的印象時為止。」 莫奈很重視筆觸,它成為色彩表現的靈魂,不同的筆觸能表現出事物不同的質感和動勢,他運用不同的筆觸充分表現色彩以符合自然的本來面貌。在他29歲時開始和雷諾阿共同在塞納河上寫生作畫,他們為水面上閃爍和晃動不已的光所激動,為迅速變幻的豐富色彩所迷惑,於是自然而然產生了迅速疾馳粗獷的筆觸和燦爛斑駁的色塊。他們在迅疾揮毫中獲得了捕捉瞬間即逝的印象的有效方法。 巴黎公社誕生前,莫奈就曾和畫家巴齊依參加過保衛共和國的國民自衛軍,巴齊依英勇戰死。莫奈後來前往英國,在那裡會見過畢沙羅,曾取道荷蘭寫生。回國後又與雷諾阿共同作畫,於1874年展出驚世之作《印象·日出》。 歷經磨難的43歲莫奈帶著失去母親的兒子與阿麗絲組成新家庭定居於離巴黎40公里的吉維尼村,隱居作畫又生活了43年,在這里創作了許多作品,重要的《睡蓮》就是他晚年的名作。1926年11月5日,這位86歲的印象派之父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陽光與色彩。
希望採納

Ⅸ 簡述印象畫派的代表畫家及其代表作品的藝術特色

莫奈

從印象主義的產生、發展看,始作俑者非馬奈莫屬,但真正完全實現印象主義理念和技法、並且一以貫之的當推莫奈。是他將畢生精力獻給了對西方畫界產生了重要影響的印象主義,是以他為首的一批藝術家的不懈努力,突破了此前學院派的保守思想,極大地沖擊了19世紀後半葉占據西方畫壇統治地位的官方藝術,從而為掀開西方現代繪畫史新的一頁,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應該說莫奈是印象派畫家中最先獲得成功的人,盡管後來的野獸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等藝術流派,並未遵循印象派創立的一些原則,但創立這些流派的藝術家,都從印象派那裡汲取過營養。

還要提及的是印象派的理念、技法,本是基於現實的觀察而提出的,但是,由於熱中於描寫光與色,甚至將其神秘化,從而出現了不顧及現實物象的傾向。莫奈曾說過:作畫里,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種物體,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蘭色、一小塊長方形的粉紅色、一絲黃色。因此,就出現了畫家的創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於要表現的景物上,而是放到了景物周圍的空間環境、光線、煙霧、氣流所產生的效果上,或只是局限於表達在一定條件下,景物著光給畫家留下的瞬間印象上。因此,就有可能導致只抓住了細微的變化,而失去了解對全局的把握;只反映了微妙的色彩層次,而忽略了景物形體的後果。

《日出·印象》

這幅名畫是莫奈於1872年在阿弗爾港口畫的一幅寫生畫。他在同一地點還畫了一張《日落》, 在送往首屆印象派畫展時, 兩幅畫都沒有標題。一名新聞記者諷刺莫奈的畫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 只能給人一種印象」。莫奈於是就給這幅畫起了個題目——《日出·印象》。它作為一幅海景寫生畫, 整個畫面籠罩在稀薄的灰色調中, 筆觸畫得非常隨意、零亂, 展示了一種霧氣交融的景象。日出時, 海上霧氣迷朦, 水中反射著天空和太陽的顏色.岸上景色隱隱約約, 模模糊糊看不清, 給人一種瞬間的感受。

當1884年莫奈和一群青年畫家舉辦展覽時,這幅《日出·印象》遭到了誹謗和奚落。有的評論家挖苦說:「毛坯的糊牆紙也比這海景完整!」更有人按這幅畫的標題,諷喻一莫奈為首的青年藝術家們為「印象派」,於是「印象主義」也就成了這個畫派的桂冠。

該畫1985年前被搶劫,據法國被盜藝術品偵緝處1990年12月6日,在科西嘉島一座別墅中查獲。

《乾草垛》

進入90年代,莫奈創作了若干組作品,即「組畫」。所謂的「組畫」,就是畫家在同一位置上,面對同一物象,在不同時間、不同的光照下,所作的多幅畫作。這大概是莫奈晚年作品中的一個特色。比如1890—91年間,對同一乾草垛,畫家分別對在不同季節的早、午、傍晚的陽光下,物體所呈現出的不同色彩,任職多達15次的描繪。

該畫是一幅充滿陽光的風景,各種冷暖的色點與絮亂的小筆觸,在深思熟慮中被組合進畫面,使畫面陽光燦爛、風和日麗,洋溢著色彩的旋律。強烈的光被分散到樹叢、河流、大橋上,一切都被光所包裹,使阿爾讓特伊大橋成為光的傑作。這也是畫家藝術個性的表現。

《聖拉查爾火車站》

繪於1877年的「聖拉查爾火車站」是一幅表現巴黎火車站的畫,這是一個日常生活場面的實際「印象」。莫奈神往於光線穿過玻璃頂棚射向蒸氣煙雲的效果,神往於從混沌之中顯現出來的機車和車廂的形狀。莫奈相信光線和空氣的神奇效果是最為重要的,他巧妙的平衡了畫面的調子和色彩,這幅畫出色的表現了力量、空間、對比和運動。

《魯昂大教堂》

《魯昂大教堂,從正面看到的大門,棕色的和諧》1892 克勞德·莫奈 油畫 107×73 cm 奧塞博物館1907年從畫家手中購藏

《棕色的和諧》這幅畫顯然是在一天下午畫的;當時天氣陰冷,氣氛憂郁,光線晦暗而又沉悶,只見大教堂聳立於一片灰色的天空下,畫面上用的是赭石色。灰色的大鍾,四周細細塗抹了一點既藍而又帶深灰的顏料,中央部分用的卻是黃褐色。中央三扇大門如同三個黑沉沉的洞穴;那木門的深暗色今日仍可從畫面上看出來。在以灰色為主的這種深暗色度的調和之中,我們仍可看到停留在各種雕塑上的光的符號,因為這些雕塑是用少量活躍的色彩繪出的。彩繪玻璃窗上的薔薇花飾,在正中大門小尖塔後面用的是沉濁的藍色,因而清晰可見。莫奈所關注的正是這一點;總之不是建築物本身,而是光線所演繹出的「悲喜劇」。作家、藝術評論家古斯塔夫-熱弗魯阿在欣賞了莫奈二十幾幅有關教堂的繪畫後,稱贊這些畫「畫出了生命在光線變幻的時時刻刻所呈現出的永恆美」。

1892年,克勞德·莫奈在其生前的最後居住地吉維爾尼安定下來後,便動身去了魯昂,處理一件家事。這古老的城市已實現工業化,港口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勃勃生機。畫家在此捕捉到了一幅他在其繪畫生涯中所見過的最美的圖景之一——魯昂大教堂。此大教堂是獻給基督的母親聖母的,是法國最為雄偉的一座哥特式建築。教堂於 12世紀開始建造,13世紀因遇大火而重建,到16世紀才建成今天這個樣子。

哥特式建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備受漠視,被認為太過粗俗;到18世紀末被重新發現,經過分析論證後得到修復;最後得到了1791年創辦於巴黎的法國古建築博物館的正式確認。到19世紀30年代,浪漫時期的詩人和小說家從中找到了黃金時代的影子;主張把純凈清新的中世紀藝術重新發掘出來。1837年成立的古建築委員會因而擔當起了修葺和恢復古建築的重任,此熱潮隨著19世紀鼎鼎有名的大建築師歐仁-艾瑪紐埃爾·維奧萊公爵所展開的拯救行動而達到頂峰。他的這一行動,受到了時任古建築總巡視員的作家普羅斯佩爾·梅里美的支持和鼓勵。

在此之前,已有英國的波寧頓和透納以及保爾·於埃和柯羅等浪漫派畫家,將魯昂大教堂作為其繪畫的主題。印象派之前的畫家,如布丁和容金德,以及隨後的卡米耶·畢沙羅,對此圖景所得出的印象仍屬傳統范疇,即高聳而又別致的教堂身影,在周圍的景色中清晰地顯現出來。

1892年2月至4月中旬及1893年,莫奈在兩次大行動中為此教堂繪制了30餘幅油畫。他是從三個不同的位置畫的。第一個位置差不多選在教堂的正對面,即一家襯衫店。商店內的工人來來往往,使得他無法工作;他於是又在一家時裝店二樓的試衣間安頓下來;由於顧客的埋怨不絕於耳,畫家只得用一扇屏風把自己同外界隔開。到了1893年,他又選了第三個地方;這一次,他經常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同時作畫,最多時候同時畫14幅畫,隨著光線和時間的轉換而不停地奔波於各幀畫幅之間,努力捕捉色調和明暗的變化,樹立起其色彩的構架。莫奈在這兩次大的行動中所經歷的探索、疑慮、困擾和失望,在他寫給妻子艾麗絲的信中表露無遺。信中寫道:「我每天都會有一些頭天未曾見到的新發現;於是趕緊將其補上,但同時我也會失去一些東西。就這樣,我在做常人難以辦到的事……我已殫精竭慮,幾乎要垮掉了。一天夜裡,我的噩夢一個接著一個;我夢見,教堂不知怎麼倒了下來,壓在我身上;其顏色好像變成了藍色,但很快又變成玫瑰色,最後竟又變成了黃色。」畫家此前已就同一主題而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和不同光線下,從不同的視覺角度畫了一大批畫:1891年創作的《草垛》及《白楊樹》便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對色彩斑斕的開闊視野情有獨鍾的莫奈,如今是第一次直接面對這巨大的、乍一看去幾乎是單一色調的石頭建築。畫家從他距哥特式教堂不到 50米的窗戶望去,所看到的只是教堂的中央大門,大門左側是聖羅曼塔樓,右側為波爾塔樓,二者的氣派和風格全然不同。塔樓、中央大門、三角楣、拱形曲線、小連拱廊、尖形拱肋、大門三角楣以及雕刻精細的長廊,時而淹沒於明亮的光線下,時而又處於暗影的籠罩之下;有時因諾曼底天空不斷變幻的大氣而在色調上造成難以言喻的微妙變化。莫奈所關注的正是這一點;總之不是建築物本身,而是光線所演繹出的「悲喜劇」。

《棕色的和諧》這幅畫顯然是在一天下午畫的;當時天氣陰冷,氣氛憂郁,光線晦暗而又沉悶,只見大教堂聳立於一片灰色的天空下,畫面上用的是赭石色。灰色的大鍾,四周細細塗抹了一點既藍而又帶深灰的顏料,中央部分用的卻是黃褐色。中央三扇大門如同三個黑沉沉的洞穴;那木門的深暗色今日仍可從畫面上看出來。在以灰色為主的這種深暗色度的調和之中,我們仍可看到停留在各種雕塑上的光的符號,因為這些雕塑是用少量活躍的色彩繪出的。彩繪玻璃窗上的薔薇花飾,在正中大門小尖塔後面用的是沉濁的藍色,因而清晰可見。

相反,《魯昂大教堂》這幅畫是莫奈在一天傍晚夕陽西下的時候改換窗口畫出來的,存放於馬爾莫當博物館。如今仍保留著草圖狀態的這幅畫,稍稍從側面看去,其黃色和淺玫瑰色已隨著侵入其基礎部分的巨大藍色暗影而看不出來了。在正中的三角楣頂端,陽光和暗影卻異常分明;珊瑚紅的筆觸在門框處呈曲折狀,為突出每個空隙處而使用的鮮紅色和橙色,使得整個建築熠熠生輝。各處雕塑則因用的是淡藍色而基本上難以看出,塔樓上的尖形拱肋、小尖塔以及高過淡紫色大圓花飾的長廊都用的是這種顏色……陽光及各種折射光的明滅不定似乎都在使得建築物得以形成,而又將其化解……除正門的上方,顏料都用得很淡。為恢復光的活力,莫奈發明了一種非常具體的「粗糙而又粘稠」的筆法。他的這些有關大教堂的畫是在吉維爾尼的畫室中完成的。

「魯昂大教堂的巨大身影聳立於大地之上,同時又彷彿消失、『蒸騰』於清晨的淡藍色薄霧中;各雕塑作品的細節、各蜿蜒曲折的裝飾以及各個空隙和凸起部分,在白天的時候會變得很清晰;黝黑的門洞宛如海洋中的『波谷』,牆壁上的石塊明顯留有時光流逝的印跡,如今在陽光、苔蘚和地衣的映襯下變成了金黃色和青綠色;建築物底部在暗影的包圍之下,頂部則被正在消失的夕陽余暉染成了玫瑰色;這是一首對古老教堂所佔空間抒發的絕唱,而這座教學本身則是自然之力和人類創造之間的一次巧遇及其相互作用的產物。」作家、藝術評論家古斯塔夫-熱弗魯阿在欣賞了20幾幅有關教堂的繪畫後就孤獨而焦慮的莫奈發表了一篇文章。這些畫是畫家在其朋友、印象派的最有力支持者、畫商保羅·杜朗-盧埃爾的家中拿給他看的。他稱贊這些畫 「畫出了生命在光線變幻的時時刻刻所呈現出的永恆美」。卡米耶·畢沙羅被他的朋友極富創新的力作折服了,而年輕畫家們則對此沒有多大熱情。

對莫奈的作品評價最為中肯、理解也最為深刻的當推其多年好友——政治家喬治·克萊蒙梭。後者在一篇題為「教堂革命」的文章中寫道:「灰暗的物體,其本身因陽光的照射而獲得生命,獲得給人們的感官以印象的能力。但這種圍在物體表面、深入其內部、反射至外部空間的光波,始終處於雜亂無章的狀態:有時如高聳入雲的『波濤』,有時如風平浪靜的『水花』,有時則像是一場『急風暴雨』。物體正是依靠這種『有生命』粒子的狂放不羈才得以顯現出來,我們也正因為這種狂放不羈才可以看見物體,同時物體也正是因此才得以顯出其確實存在;那麼一件東西在光的照射下究竟是什麼樣子,這是我們現在必須弄清楚的,是畫家所要闡明的,也就是通過畫家之手來進行化解和重新組合。」的變化,他反復畫同一景物,如他畫的《草垛》、《教堂》系列。普法戰爭時,他避難於荷蘭,研究了日本浮世繪版畫,從而引起了畫風的變化。晚期他作巨幅長卷式《睡蓮》,成為印象派最偉大的風景畫傑作。

莫奈有關魯昂大教堂的系列繪畫立刻獲得了成功。曾對他大加鼓勵的收藏家弗朗索瓦·德波向他買了一幅,並連同其他收藏一起捐贈給了魯昂博物館。在巴黎,雖然國家對克萊蒙梭提出的由國家將這批繪畫全部買下的強烈建議未予理睬,作為藝術保護人的伊薩克· 德·卡蒙多伯爵,卻在1894年直接從畫家手中購買了其中的4幅,並慷慨地將這些畫交由國家收藏,從而使我們今日有幸能在巴黎奧塞博物館一睹為快。卡洛琳·馬蒂厄(文)

《睡蓮》

這是畫家1908年的作品,是他著名的睡蓮系列作品之一,蘇富比估價為1000萬至1500萬美元。蘇富比一年前順利拍賣了莫奈的另一幅《睡蓮》。

《日本的橋》

這是一幅充滿外光的風景,各種冷暖的色點與絮亂的小筆觸,在深思熟慮中被組合進畫面,使畫面陽光燦爛、風和日麗,洋溢著色彩的旋律。強烈的光被分散到樹叢、河流、大橋上,一切都被光所包裹,使阿爾讓特伊大橋成為光的傑作,這也是畫家藝術個性的表現。

一八九九年夏季,莫奈再度開始創作,到一九零零年共畫了十八張以吉維尼花園的日本橋為景觀的油畫,大部分的構圖是在正方形的畫面上方三分之一處,一道由左到右拱型的日本橋從水塘左邊的草叢中伸出。橫跨過占滿畫面一半的水塘,布滿睡蓮的水面映出了橋後方的柳樹與樹叢。綠色和褐色是畫面上的主要基調。這一系列的「日本橋」不論是在技法上或題材上都反映了莫奈創作生涯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熱點內容
張江生物晶元 發布:2024-11-01 14:02:26 瀏覽:33
真的嗎英語 發布:2024-11-01 13:30:06 瀏覽:503
師德事跡簡要 發布:2024-11-01 11:16:50 瀏覽:24
班主任設備 發布:2024-11-01 10:39:53 瀏覽:384
七八年級數學 發布:2024-11-01 10:37:56 瀏覽:863
什麼是烏木 發布:2024-11-01 03:59:52 瀏覽:119
顧丹老師 發布:2024-11-01 03:47:18 瀏覽:145
大學班主任班會 發布:2024-11-01 03:47:09 瀏覽:579
婦科唐老師 發布:2024-11-01 01:57:00 瀏覽:268
交往教學論 發布:2024-11-01 01:39:57 瀏覽: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