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認識
有位名人曾經說過:「美術的審美本質決定了它對人們有著美化人的心靈、美化生活的意義與作用。因此,通過這種教育活動,可升華人的感情,凈化人的靈魂,培養人的審美能力以及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生活。」
眾所周知,美術的社會意義與作用主要不是藉助於理性的啟示,而是著重是以「美」起真。我們就拿中學課本中的美術欣賞學習來,日觀賞印度的佛教美術作品,其欣賞的過程就是神聖與凈化的過程,又是一種審美享受的過稱。這是因為宗教是人性的另一種表現的異化,是主觀審美對客觀對象的理想,在欣賞中,由於審美的介入,人的的本質得到了肯定與贊揚。人們是通過審美的欣賞活動,從感情的角度反映了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中國現代美學家們幾乎都十分強調審美、藝術的獨立性。王國維肯定地說,哲學和藝術是「天下最神聖、最尊貴而無與當世之用者」,「願今後之哲學美術家,毋忘其天職,而失其獨立之位置」。
我們生活中離不開審美活動的過程,即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或審美的發現、藝術的構思、情感的表達。因為我們在創作活動中,「不僅是單純的美術技法,而是藝術情感的表達來實現審美的價值。」??
美術欣賞具有調節精神與情緒的節奏,豐富學習內容能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還能進化我們的生活。如:學習書籍裝幀到為自己裝飾筆記本與作業本,從學習服裝設計地沒自己裝扮衣服,從學習環境藝術到沒自己美化居室等等。這就是一些美化生活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表現。
人們掌握美術這一交流手段,在交際活動中能夠增強自身的群體意識和認同感。這種群體意識與認同感通過美術的中介活動,便反映為人類情感的共同性或人類精神的感召力。人一旦進入此境,便踏上了通往他人、通往群體、通往社會乃至通往全人類心靈的道路。正如瑞士心理學家容格所說:「只有在藝術中,人們才理解到一種能允許所有人去交流他們情感的韻律,從而使人結合成一個整體。」…所以藝術又被幽默地稱為調節人際關系的特殊處方。
B. 談談對美術的認識和感受!
美術鑒賞涉及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風格,不同流派,我們在欣賞中提高,在比較中進步。其欣賞價值,文化價值都是不容忽視的,廣泛的汲取人類一切文化成果的養分,不斷的拓寬我們的視覺感受領域,是提高和完善我們美術欣賞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從不了解美術,到懂得欣賞美術;從無視美的存在,到學會發現美;從對美術不感興趣,到喜歡上美術,這就是這學期學習美術鑒賞課的最大收獲。美術欣賞課將我帶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帶到了一個我以前從未涉足過的領域,帶到了藝術的殿堂,我可以說出那些美麗的作品的故事,它讓我發現原來世界是這么美,原來一個人的思想可以這樣表達,原來先代們是那麼的智慧。
美術鑒賞課堂,老師講述了許多美術作品,例如:梵高的。我國的民族美術可以說是藝術聚集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凝聚著民族藝術的精華,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大家也都知道,我國有56個民族,擁有數以萬計色彩獨特的民族藝術,它們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庫,美術是不分國界的,了解博大精深的美術藝術是一種修養,可以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
美術鑒賞涉及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風格,不同流派,我們在欣賞中提高,在比較中進步。其欣賞價值,文化價值都是不容忽視的,廣泛的汲取人類一切文化成果的養分,不斷的拓寬我們的視覺感受領域,是提高和完善我們美術欣賞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從稚嫩的遠古美到沉雄博大的秦漢藝術,到文人登場的魏晉南北朝,到雄渾壯麗的隋唐氣象,從繼往開來的五代到宋元意象,到畫派林立的明清,再到新舊交替的中西交融,最後到個性十足的現代,每個時期都呈現出獨特的繪畫特點,都留下了一批優秀的畫作,讓後人去贊嘆。
繪畫是造型藝術中最主要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是指運用線條、色彩和形體等藝術語言,通過造型、設色和構圖等藝術手段,在二維空間(即平面)里塑造出靜態的視覺形象,以表達作者審美感受的藝術形式。
就像梵谷的藝術是偉大的然而在他生前並未得到社會的承認。他作品中所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代的前面的確難以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他以環境來抓住對象他重新改變現實,以達到實實在在的真實,促成了表現主義的誕生,在人們對他的誤解最深的時候,正是他對自己的創作最有信心的時候。因此才留下了永遠的藝術著作。 他直接影響了法國的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至於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肖像。
C. 學習美術的作用和意義
有位名人曾經說過:「美術的審美本質決定了它對人們有著美化人的心靈、美化生活的意義與作用。因此,通過這種教育活動,可升華人的感情,凈化人的靈魂,培養人的審美能力以及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生活。」
眾所周知,美術的社會意義與作用主要不是藉助於理性的啟示,而是著重是以「美」起真。我們就拿中學課本中的美術欣賞學習來,日觀賞印度的佛教美術作品,其欣賞的過程就是神聖與凈化的過程,又是一種審美享受的過稱。這是因為宗教是人性的另一種表現的異化,是主觀審美對客觀對象的理想,在欣賞中,由於審美的介入,人的的本質得到了肯定與贊揚。人們是通過審美的欣賞活動,從感情的角度反映了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中國現代美學家們幾乎都十分強調審美、藝術的獨立性。王國維肯定地說,哲學和藝術是「天下最神聖、最尊貴而無與當世之用者」,「願今後之哲學美術家,毋忘其天職,而失其獨立之位置」。
我們生活中離不開審美活動的過程,即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或審美的發現、藝術的構思、情感的表達。因為我們在創作活動中,「不僅是單純的美術技法,而是藝術情感的表達來實現審美的價值。」
D. 如何理解美術的認識功能
美術的三大社會功能: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美術是對世界的一種認識」。我們知道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是對生活的反映。美術也是通過典型的藝術形象去反映生活。欣賞者從不同的美術作品中去認識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具體生動的生活情景,從而認識真理、認識歷史、認識現實。這就是美術的認識作用,也叫認識功能。
美術的認識作用體現在美術這種特殊的描寫方式,也即語言形態中。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美術作品一旦被創作出來,就具有了超越時空的可能性,不同時代的歷史,不同民族的精神,也就會因此而有可能被保存下來,成為後人認識的對象。其次,美術作品的形式,比如說它的風格樣式,結構特徵等也可以成為人們認識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主體精神面貌的依據。比如說我們能從古埃及與古希臘雕塑型風格樣式的巨大差異中,看到兩種不同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宗教信仰的不同視覺表達形式:古埃及的雕塑風格刻板、平直,顯然與其專制的社會結構有關系;而古希臘雕塑表現出來的「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的形式意味,則反映了古希臘民主專制的特徵。
E. 對美術學的認識與理解
美術學為美術史論、美術教育領域培養教學和科研,美術評論和編輯、藝術管理和博物館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學生畢業後能從事美術教育、美術研究、文博藝術管理、新聞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培養具備堅實的科學文化和藝術理論知識,具有美術史研究、美術評論、美 術教育、當代視覺文化策劃與管理、文化遺產研究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從事美術教育、美術研 究、文博藝術管理、視覺文化活動策劃、新聞出版、畫廊、博物館、美術館、網路媒體等方面的工作 應用型人才。
(5)美術認識擴展閱讀:
知識技能: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全面理解和掌握美術學的專業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去闡述美術發展的規律;
3、具有較好的藝術鑒賞能力、邏輯思辨能力、綜合分析研究能力、理論表達能力;
4、了解和關注美術學的理論動向及前沿課題;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
F. 談談你對美術欣賞課的認識
美術鑒賞這門學問改變了人們的觀看方式。美術鑒賞是運用自己的視覺感知、過去已經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 欣賞一般局限於感知、想像、情感體驗等感性認識方面。 而鑒賞是運用視覺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綜合作用、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一種比較深刻的認識。 在美術鑒賞的基礎上就能夠產生一定的「美術批評」,自己根據一定的標准,對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所做出的理論分析和價值判斷。 要在文化情境中來認識和理解美術,「情境」,即指影響各個時期美術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美術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種思想、觀念,都與藝術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的影響有關。感悟式鑒賞所要求的主要是從觀看者自身的經驗出發,充滿想像力和激情地去欣賞美術作品。在欣賞過程中,可以任由思維馳騁而不受限制。這種鑒賞方式比較適合於寫意性和表現性的藝術作品,因為這類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觀地記錄形象,而是通過主觀化的形象處理來表達藝術家的情感。 應該意識到美術這種文化現象不是存在於真空環境之中,而是有著特定社會階層和社會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創作目的以及社會背景對藝術家的影響。這些因素不是單靠表面的觀察就能完全了解的,所以社會學式鑒賞的核心在於探究、追問,了解作品的主題,發現作品的獨特之處,並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積累一定的知識才能有很好的把握。比較式鑒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但在比較式鑒賞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美術作品的好壞是可以通過比較來確定的;但在很多情況下,作品之間並不存在誰好誰壞的問題,僅僅是表現方式和風格上的不同而已。比較的內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但根據這些形式方面的差異也可以引導我們去尋找原因,這就需要涉及一些社會的因素了。至於具體對比哪些內容,還需要依靠感覺的指引,所以比較的方法其實是幾種鑒賞方式的綜合運用。
G. 美術學,請說說你對美的認識。談談你對美的認識和理解(定義,種類,特徵任選其一)
美的定義
其實定義本身就一種對美的局限,就象人類意識信仰與懷疑的關系一樣,美也需要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我們需要一種認識的基礎,然後在這樣的一種層面之上進行理解,不同的自我意識會對美有不同的感受。而基於個體意識的對美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是唯一正確的。美的感受從來就不是相同的,因為我們有著不同的自我意識;但美感卻是可以相通的,因為我們同樣屬於整體意識的一部分。美的定義在於對美的感受,對美的理解,對美的想像,美是我們意識的內在的部分,是基於意識整體的方向。
對於美的定義已經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因為美感對於任何一個有意識的人來說都並不陌生,但對於美究竟是什麼,卻似乎總是無法找到一個確切的答案。給美定義的想法似乎比審美過程更具有誘惑力,這就象人類可以見到上帝的願望比信仰上帝更強烈,只是這種願望因為一直無法實現而淡忘。而美卻並不如此,因為我們都察覺到美的存在,卻不象上帝那樣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美的感受是如此地真切就象乞力馬扎羅山上的雪。下面將對一些美的歷史進行描述,看看不同意識對美的理解。
我們先了解古希臘哲學對美的理解,柏拉圖的美學與其哲學一樣是基於理念論的,美的理念(存在)是美的具體事物(感性存在)之所以美的惟一和根本原因。肯定和諧是美的基本特徵,認為不僅藝術,一切合理的完善的和美的事物,都象音樂一樣達到內部各種傾向、力量的和諧。這種和諧作為美的范疇是畢達哥拉斯提出的,畢氏認為美就是一定數量關系構成的和諧。比如音樂就是由各種音調組成,而這些音調又與發音體在數量上的差別有直接關系。整個宇宙所以使人感到美,還不是由於太陽、月亮和所有的行體明暗相間,參差錯落所形成的偉大和諧嗎?
還有一個希臘修辭學家郎吉弩斯[Longinus,213-273]提出了另一個美學范疇——崇高。《論崇高》「從生命一開始,大自然就向我們人類心靈里灌注進去一種不可克服的永恆的愛,即對於凡是真正偉大的,比我們自己更神聖的東西的愛。」認為藝術應具有崇高的風格,作者須有「偉大的心靈」,崇高不是別的,正是「偉大心靈的回聲」。崇高的思想當然屬於崇高的心靈,崇高是人超越自身的一種境界,崇高是自然的賜予。英國人博克在《論崇高與美兩種觀念的根源》中認為「當一個對象以美打動我們的感官,使我們產生一種滿足感而不是佔有欲時,我們就沉浸在真正的美的享受里;當一個對象使我們聯想到危險和痛苦,但不是真正面臨危險欲痛苦的威脅時,我們所體驗到的便是崇高的感情。」提出崇高不屬於美,而是與美並列的范疇。
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錄》中提出 「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題,認為「美和愉快的都不過是我們的判斷和對象之間的一種關系」。休謨認為對於美決定性東西還在於「人性本來的構造」、「習俗」或者「偶然的心情」,審美活動「用心情借來的色彩去渲染一切的自然事物」。盧梭在《論科學和藝術》中認為隨著科學和藝術的興起,人類失去了「那種天生的自由情操」,人類應該回歸自然情感中。鮑姆嘉通提出應建立一門專門研究感性認識的學科,叫做「埃斯特惕卡」[Aesthetics],認為美是「感性認識自身的完善」。
康德《判斷力批判》認為審美判斷是「憑借完全無利害觀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對某一對象或其表現方法的一種判斷力」,是「惟一的獨特的一種不計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強調藝術創作的精髓在於意志的自由,卻不是毫無節制的,而建立在自然的必然基礎上的。費希特創立以「自我」為中心的哲學體系,認為「自我」是唯一的實在,一切存在物都在自我之中並通過自我而存在。
黑格爾《美學》中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觀存在里與它本身的這種協調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質」。自然美是理念發展到自然階段的產物,藝術美是理念發展到精神階段的產物,藝術美高於自然美。藝術只有通過心靈理念才能變為真正真實的和顯示的,才能具有自由和無限的形式。美學的范圍在於藝術美,而不是自然美。藝術從象徵、古典到浪漫的轉化是精神自由的、無限的理念要求沖破一切物質形式的束縛回到其本身,在繪畫、音樂、詩歌中物質因素削弱到最低限度,精神得以更自由的表現。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義,堅持美以及藝術都來源於現實生活,強調現實美高於藝術美,反對純藝術論。藝術再現生活現實,是生活的代替品。桑塔耶納《美感》給美下了一個定義:美是積極的、固有的、客觀化的價值。門羅在《走向科學的美學》指出「美學作為一門經驗科學,它的研究領域主要有兩組現象,藝術品以及於藝術作品有關的人類活動。
從上述的簡單羅列可以了解美的定義同樣是兩種傾向,即唯物的和唯心的。其實美本身並不在於這兩者的區別,美是意識的內在,美感是意識對於美的感受,而物質更多是審美的對象。美學僅僅在於研究美的意識機制,而並不在於美究竟在那個域。美在畢達哥拉斯、柏拉圖表現為和諧,在郎吉弩斯、博克表現為崇高,在康德、黑格爾表現為自由,在車爾尼雪夫斯基、桑塔耶納表現為客觀或現實。由於不同意識的觀察美存在的角度,對於美的理解是不同的,而這種不同恰恰是美之所以為美的一個理由。
在這里我們並不準備確定美的定義是自然、自由、崇高或者和諧,因為美是一種意識現象,它具有基於自由意識的不同。因此對美的定義是一個並不現實的課題,但是我們可以確定作為美內在的要素,那就是自由、崇高、和諧,而所有的要素都基於自然的或者說意識的精神。自由是基於意識自身的,崇高是基於意識超越的,而和諧是基於意識目的的。美對於我們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定義,也並不在於發現它的本質,而在於我們對美的理解,在於美在某種意義上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美的特徵】
美的特徵是指美的特性和品格。美的特徵主要有
①客觀社會性。就是說,美既是客觀的,又是社會的,它既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同時又不是脫離人的社會生活的純粹的自然存在的東西。
②個別形象性。就是說,一切審美對象必須是個別的,具體的,形象的,人們可以通過感覺、知覺、直覺等一系列審美心理活動直接感受得到的,否則就無法進入人的審美領域。
③感染性。就是說,美具有誘人的魅力。美的事物作為實踐的產物,積淀著人的個性、智慧、才能、理想和情感等,因此,審美主體在審美過程中,自己的情感和理想社會與審美對象相調和而引起感情波動或濃烈的感情向縱橫方向擴充,這就是感染性的實質。
④社會功利性。美既有非功利、超功利的一面,又有社會功利性的一面。從個體美感的瞬間心理特點來看,是非功利或超功利的;從美所包含的內容來看,又具有功利性,這種功利性是隱蔽的、曲折的、往往不為審美主體所察覺。
H. 對美術的認識限500字。
美術這個詞,是社會文化生活中隨處可見、應用非常普遍的一個詞。但如何准確地理解它,卻又是普遍不甚瞭然的。因此,本卷開篇,我們首先就來講講什麼是美術。
美術這個詞,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演變的過程。開始,人們把美化生活的一切技藝都稱之為美術,如美化生活用品生活環境、首飾服裝,以及反映和表現生活諸種表象的技術,都稱之為美術。總而言之,一切表現美的技術都是美術,這時主要突出的是一個作為動詞的「術」字,即美之術。後來,美術一詞逐漸用來專指繪畫、雕塑、文學、音樂,此時美術一詞雖然從動詞轉變為名詞,但和藝術一詞還沒有明確地區別開來。歷史進入現代,美術一詞逐漸從藝術一詞中分離出來,逐漸固定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門類的稱謂,專指靜態造型藝術,把繪畫、雕塑、建築和工藝美術等靜態造型藝術統稱為美術。這就是我們今天對於什麼是美術的基本所指對象的界定。
造型藝術(美術)作為四大藝術形態之一,與語言藝術、音響藝術、表演藝術一樣,都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藝術。它既具有社會意識形態的一般規律和藝術的一般規律,又具有自身造型藝術的特殊規律。美術的特殊性,就在於它是人工塑造的靜態視覺藝術,它是美術家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工具,塑造可視的平面和立體的形象來反映生活和理想的藝術。
繪畫本身的可塑性決定了它具有很大的自由創造度,它既可以表現現實的空間世界,也可以表現超時空的想像世界,畫家可以通過繪畫來表現對生活和理想的各種獨特的情感和理解,團為繪畫是可視的靜態藝術,可以長期對畫中具有美學性的形式和內容進行欣賞、玩味、體驗,所以它是人們最容易接受而且最喜愛的一種藝術。
I. 談談我對美術的認識
美術單從字義上來講上來講,它是一種的藝術,是什麼藝術? 是美的藝術 。 藝術層次上包括審美,創造美,感受美等。情感上用具普通的說就是某時某刻能讓人感覺很美好的事物。它可以是人,比如人長相能讓你感受到他她的美;也可以是物,物美價廉之美;也可以是抽象的,心靈之美。。。。。 一提到美術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畫畫啊,畫家啊,還有美術作品啊之類的,其實美術涉及范圍是很廣的,它是一種藝術,或許也只能用藝術來定義它,如果強加給他某種定義他就成為死的了,就不叫藝術了 。總之他是與藝術緊密聯系起來的 ,是不可分割的。 美術當然顯而易見的就是美了,就如某幅畫為什麼說它美啊。不學美術的人他也懂點美術 ,為什麼呢,原因就是他能看到MM說,他長的真漂亮啊!說個笑話。雖是笑話,也是百話。 意思是美的事物。那麼丑是美吧?丑也是一種美,它可以襯托美。大概這就是廣義上的美術吧!
J. 談談你對美術的看法
這里有幾篇你看行不行,如果覺得不怎麼樣,你可以去美術論文網看看,裡面篇數很多
http://www.teachercn.com/Jylw/Mslw/
-----------------------------------
「線」在美術作品中的功能與審美特徵
線,或稱線條,是一種存在於現實生活或者美術作品中的視覺形態要素,由於它們往往是和形、體、色、光等視覺翌累同時並存的,所以,造型觀念中的線,往往和視覺上的概括提煉與抽象相聯系,然而這些能力的形成,又必須通過美術欣賞和美術創造的實踐去訓練。如何加深對「線」的概念的認識並在實踐中藝術地去運用,是中學美術教學的重要環節。
一、欣賞以線造型的中外美術作品,提高學生對「線」這一藝術形式的審美能力。
線條是美術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構成視覺藝術形象的一種基本因素,無論平面的還是立體的作品;不論是寫實,還是裝飾;不論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在長期的美術發展過程中.「線」作為美術家創造形象和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藝術語言,一直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並越來越顯示出豐富的表現力及藝術美感。中國著名繪畫大師吳冠中的《山水》一畫,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筆線條勾勒,但其中線條流暢自由,輕重虛實的變化,隨意性較強,具有濃厚的抒情意味和鮮明的時代感。法國後期野獸派大師勻蒂斯的《紅沙發上的注女》(油畫)以簡潔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極富裝飾件的線,極為和諧、簡練地勾畫出一個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二、重點強調中國傳統美術中線的作用。
中國畫的線,可以追溯到仰韶時代的彩繪畫,晚周帛畫,楚器漆畫和漢唐壁畫。仰韶文化的彩陶紋樣。是中國最早用線的作品,鮮明、生動、挺拔的線條,描繪了漩蝸紋、弦紋以及人的面形、蟲魚、鳥獸等形象,體現了原始藝術樸素、稚拙的美。唐宋以來,隨著人物畫創作的興盛,線描藝術發展到廠一個高潮。吳道子是唐代的線描大師,人們稱吳氏的線條為「吳帶當風」,他畫中的人物,衣袖飄動,生動異常,體現了高度的「運動感」和「節奏感」,充分發揮了線描藝術的效果。南宋畫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圖》是一幅「寫意」線描的人物畫,畫中人物元祖為佛教禪宗六世祖慧能.畫家用寥寥數筆,把一個正在勞動中的老翁刻畫得十分生動,中國畫家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從「文人畫」「院體畫」到民間畫,對線的運用各具風采(在表現物象的同時,還傳達出入的情緒),傳統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種線的生動畫法。
三、東西方繪畫用線的異同。
由於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東西方繪畫的線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東方繪畫中的線注重表現情感,富於韻律感和裝飾美;西方繪畫中的線具有較強的理性特徵,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應該指出線造型在東西方美術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樣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多彩的藝術美盛,只是由於欣賞習慣,繪畫造型的傳統觀念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表現方法和民族風格。從具體的作品來分析,東西方繪畫線的表現特點又往往交織在一起,如二十世紀初法國的馬蒂斯的作品就證明了這一點。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繪畫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東方藝術的特點,給人一種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國,隨著中西文化的不斷融合,中國傳統美術有廠新的發展和變化,特別是近十幾年來,這一點更加突出,如:吳謚械淖髕吩諳叩運用上有新意,線的節奏和韻律美十分強烈和鮮明。對中外美術作品的優良傳統,都應認真研究繼承,在學好我國傳統繪畫課的基礎上,還需了解西方美術。「西為中用用」,使我們民族的繪畫藝術具有當代性和世界性。
-----------------------------------
對於傳統色彩學的新認識
繪畫中的色彩,是一件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但色彩藝術同其它藝術種類一樣,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經過歷代藝術家的努力和探索,其觀念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如今,逼真地再現物象的色彩,表達物象的質感,已不是繪畫中色彩的最終目的,色彩自身應具有充分的表現力和相對的獨立性。
從早期文藝復興至今,繪畫中色彩的表現方法豐富多彩,一代代藝術大師們耕耘不止,給後人們留下了無數的藝術財富。
十五世紀上半葉,凡·愛克兄弟在再現人體和物體的固有色彩方面開始形成了藝術風格。他們的作品,在堅實的造型基礎上,加以逼真細膩的色彩表現。作品中的色彩主要是表現物象的固有顏色,這些色彩,通過模糊與鮮明、明亮與陰暗的調子,創造出了令人信服的自然形象。弗朗切斯卡在色彩繪畫中則強調鮮明的輪廓線和富有表現力的大色塊來進行創作,其色彩已具有一定的主觀因素;達·芬奇則採用極單純而又豐富的色調創造出了不朽的藝術形象;西班牙畫家格列柯用一種奇特的、只有他才具有的色彩來進行創作,其色調已經超越了物象本身的色彩范疇,達到了一種色彩的抽象概括,其色彩運用,更多的是為適應精神上富有表現力的主題的要求,不受物象色彩的制約,他根椐畫面上節奏、旋律的需要而重新組合色調,作品富有現代精神;倫勃朗利用強烈的明暗對照,單純而強烈的色彩來突出主題,人物在幽暗模糊的環境中閃閃發光,作品充滿了深度。
十九世紀,由於科學的發展,一些有關色彩理論的論述在歐洲問世,這為藝術家們進一步研究色彩的規律奠定了理論基矗由於印象派畫家對大自然的充分研究和描繪,使其達到了一個全新的色彩世界。印象派畫家大膽地拋棄了傳統的色彩觀念,採用鮮明的色彩來描繪天空、田野,畫家們致力於風景畫中環境與光線的研究,莫奈所作教堂系列充分體現了這一切。
藝術探索是無止境的,康定斯基則比印象派畫家更大膽地反叛了傳統。在印象派畫家那裡,色彩還是依附於形體之上,色彩所呈現出來的是具象的物體。而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已見不到傳統繪畫中的具象物體,色彩已不再依附於任何具體的物象而存在,他使色彩從繪畫中獨立出來並具有其價值。藝術貴在創新,而每一次創新,都需要勇氣打破條條框框,用全新的視角去重新認識和感應世界,推動藝術的發展。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色彩藝術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則,我們理應對色彩有一個廣泛的、全方位的認識,而不應將目光局限在某一點上。如何在色彩教學中汲取多種營養成份,全面推進學生的色彩感應力,應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當前在色彩教學中採用的理論依據,是在印象派前後時期的色彩理論加之俄羅斯畫派的色彩理論綜合而成。其核心內容是強調條件色,認為色彩的產生要依靠光源色、環境色及物體自身的顏色綜合而成。在色彩的對比上也有一定有規則,亮部冷,暗部就要暖;在色彩的訓練上比較強調作畫過程的程序性,即通常的畫大關系,然後深入,再回到大的關繫上來。這樣的訓練方法及色彩理論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過多地重視科學規則和相應的客觀因素,忽略了做畫者對於色彩的直接感應。但在做畫過程中這種感應又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它,藝術作品就會缺乏生氣,枯燥無味。所以,在色彩訓練中,從一開始就要重視對色彩的直接感應,不要讓過多的理論縛住做畫者的手腳。
傳統的色彩理論對於畫面的色彩構成更多的是依靠色彩的空間關系去表達(物體離觀者近則色彩鮮明突出,退遠則變淡變冷)。但在現代的許多繪畫大師的作品中,這種理論已被打破,藝術家們根椐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和感應,重新組合、安排色彩來構成畫面。空間關系,應理解為色彩結構上的位置關系,色彩的強與弱應根椐畫面的需要來分配。
法國藝術大師巴爾蒂斯對於東方繪畫非常崇尚;梵谷的作品中也充滿著東方情趣;米羅的作品更是如此。為什麼東方繪畫有如此之大的魅力,使這些藝術家頂膜禮拜呢?關鍵就是在東方作品中所蘊含的精神因素。東方的作品,如中國畫不受客觀條件的制約,而強調藝術家的主觀精神,使藝術中具有更多的抽象因素。如能較好地將東方繪畫中的精華運用到色彩實踐中的話,將會創造出更廣大的藝術天地。
-----------------------------------
美術課在美育中的作用
美育一般通過藝術審美的方式達到教育目的。美術課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直觀性,包括對自然美的直觀,社會美的直觀,藝術美的直觀。而美術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欣賞、繪畫、工藝三大類課業非常直接地體現著這種直觀性。
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藝術技巧來撥動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奮發,與之共鳴,從而產生強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賞董希文的油畫《開國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過構思,構圖和色彩,表現了中華民族永遠起來了的信心和氣魄。欣賞白石老人的國畫《卻教蜂蝶為花忙》,透過蜜蜂在艷麗的鳳仙花旁飛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頌揚了勤奮勞動的精神。作者從普通的生活景緻中表達出高雅的審美情趣,學生通過對作品的品味、鑒賞激起了對普通勞動者的敬慕。
美術繪畫課的教學除了學習線條、形體、空間、明暗、色彩和構圖等藝術、語言」之外,還要學習臨摹,寫生和創作等藝術的表現手法。例如靜物寫生課,不管是一瓶沐浴著陽光、擺在窗前的鮮花,還是隨意堆在桌上的肥碩水果;不管是一組閃耀著光澤的玻璃器皿,還是剛買回來的新鮮蔬菜,那生意盎然的色彩、情趣橫生的形態,都能人學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
人物頭像繪畫課,不僅使學生明白頭型的「八格」、五官的比例尺「三停五眼」,還要懂得「形神兼備」的意義。人像的美,並不是「濃眉大眼」或「櫻桃小嘴」等概念,關鍵是創造生活中有個性特徵的感人形象。例如周思聰先生的肖像畫《老礦工》,極為生動地刻畫了一位從舊社會生活過來的老礦工的形象。在老礦工布滿班痕的臉上,可以看到這位煤礦工人的艱苦勞動的一生,然而他又是那樣善良,淳樸和敦厚。美術作品並不是以「像不像」「美不美」「好看不好看」為評價標准。教師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對形象的感受、想像與思考,認識肖像畫的藝術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工藝課是一種帶有設計意識的藝術實踐活動。在美術課上學過色彩知識和造型規律,學生掌握這些形、色的審美常識,有助於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觀點,對於學生盲目追求流行時裝、奇怪發式的現象,有正確引導的作用,同時也有助於他們思想品德的提高。
另外,美術在開發學生智力發展中起著突出作用。根據科學研究,人腦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維,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維,許多復雜的精神活動是由大腦兩半球協同完成的。學生的文化課學習一般多用左腦思維,而美術課則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美術課的任務正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想像、創造等形象思維能力,特別是觀察能力。在繪畫課上,教師總是強調學生觀察、觀察、再觀察,由表及裡的觀察,由近及遠的觀察,由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觀察。只有正確的觀察,才有正確的感知,也才能形成積極的形象思維,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概念的東西形象化,進而是邏輯思維的發展。這樣也就有利於多方面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充分發揮人腦的潛力。
美育被明確地列入教育大綱,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重大發展和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美術課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學生培養成藝術創作家,但是對於提高學生的審美文化素質、發展創造性思維,陶治其情操,起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