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說課稿
❶ 有沒有小學科學說課稿模板啊
數學說課稿模版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XX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 它是 年級上冊第 單元《 》第 節的內容。這一節課的學習平台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 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為過度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鋪墊的作用,學好這節課的知識,對今後進一步學習 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 在本單元的地位和作用,結合 年級學生年齡的特點,我從以下三個角度制定教學目標:
一是知識目標:結合生活實例,
二是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操作, 培養學生觀察、判斷、合作、探究等思維能力。
三是情感目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在提升自我的同時,尊重他人;在表現自我的同時,心中有他人的情感。
本節課的重點是:
難點是:
教學策略是:1、把數學生活化,把生活數學化,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2、對中下層生的不良行為習慣要不斷的教育,直到絕望為止。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可以將一匹馬牽到河邊,但是你決不可能按著馬頭讓它飲水。」這句話也道出了數學教學的靈魂在於主體探究。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基於本節課的特點,我緊緊扣住生活實例採用合作教學法、探究教學法、快樂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結合,並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在我的課堂上,我一直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結合教學策略,教法和學法,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慾不會自然涌現,它取決於教師所創設的學習情境,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課的一開始,我設計了 這一情境: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於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從而使教材與學生之間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發的關系。讓學生既認識了自身,又大膽而自然地提出猜想。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
活動一:
設計意圖:數學是現實的。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讓學生體會到身邊有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藉助生活經驗,學會探索解決數學問題。
活動二:
設計意圖:
活動三:
設計意圖:
三、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本環節,我主要圍繞著如何讓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這兩方面來進行設計,根據學生的好勝心強、喜歡競爭的心理特點,我設計了一套五星級練習,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解答,使學生在解答問題時享受到成功和快樂。
一星級題目和二星級題目:(課本)
設計意圖:以基礎為主,主要激發中下層生的學習興趣。
三星級題目:(課本)
設計意圖:以生活中的實例為主,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星級題目和五星級題目:(課外,投影)
設計意圖:此題是給中上層的學生做的,從而達到培優的效果;在培優方面,我鼓勵他們多提問題,培養他們成為「問題」少年。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培優補差在課堂中同樣可以落實。以上的練習我採用開放評價,不僅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放手讓學生互評,引起共鳴與爭論。
四、總結回顧,擴展延伸。
在這一環節里,讓學生說自己在這節課的收獲,說說學了這節課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有何幫助,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能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實用價值。
五、說板書設計(可以寫也可以說)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如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❷ 10小學科學《光是怎樣傳播的》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小學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光 》第 3 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理念、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四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在本課內容之前學生探究了光和影的關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在這一基礎上再研究光是怎樣傳播的。我認為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鞏固光和影子的科學關系,又為後續學光在傳播途中碰到障礙物會怎樣的研究打下基礎,使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探究精神得到全面的發展。
這一課的內容分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第二部分是「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五年級學生的已經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同時對實驗課興趣非常濃厚。但是在思維上,邏輯性、嚴謹性不強,考慮問題不周全,實驗操作,對學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鍛煉。本節課無論是實驗設計還是實證光是直線傳播的探究活動,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發現、探究、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發展學生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力及多方面的素養。
根據「科學課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的課程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我將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光是直線傳播的。
2、過程與方法: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測要有依據;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實驗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
難點:尋找假設的依據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教具准備: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屏、空心管和直管。
教師演示的圖片和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有人將科學比喻為引導學生過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好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過河」的下腳石,但又不能越過這個度,教師只作啟發式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根據《新課程標准》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法確定如下:
從教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採用「引導—發現—探究」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每位學生都能像科學家那樣研究科學,從而讓學生學到探究科學規律的本領。本課通過讓學生對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實驗觀察、研討、推測、驗證、解釋。為了能使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中我還同時綜合運用了(討論法、實驗法、探究——研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
從學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採用(觀察法、探究實驗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對光傳播的現象進行有意識的初步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能充分發揮手、腦、眼的功能,從而獲取新知識,培養技能技巧。從小組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使他們樂於交流,並善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三、說教學程序
我的教學設計是以「探究、開放、自主、合作」為基本指導思想的。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的說明。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活動一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光照的現象(出示圖片及課件)
清晨,太陽出來,房間灑滿了陽光;黑夜,打開手電筒,燈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在觀察中提出問題。這些光是怎樣到達被光照的物體上的?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猜測,激發學生利用實驗獲得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
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引入,使學生的思維產生強烈的碰撞,這一錘就敲到了學生的心坎上,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可以很快使學生積極思維,進入科學探究的活動中來,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組織探究,得出結論。 (重點)需修改
活動二
出示有結構的材料,組織學生討論實驗的方法,猜測實驗的結果。因為教科書上學生操作的
驗證實驗,器材簡單,操作容易,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行合作制定實驗方法和步驟,自行操作,但要求實事求是的記錄實驗結果,在圖中的卡紙上直接用箭頭標出光前進的路線。在過程與方法中推測依據很重要。通過實驗得出小孔在一條直線上,手電筒的光就能到達最後的屏上,形成小斑點。否則就不會有此結果。
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先讓學生自主合作、大膽猜測光的傳播是否沿著直線的方式進行的問題產生認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這時,教師讓學生進行驗證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學、有效的。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安排下,有的到實驗材料區去選取實驗所需的材料,有的負責記錄,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後小組長把全組的意見整理、匯報,得出了「光是直線傳播」這一結論。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充分的體現新課程自主探究的精神。
(三)擴展探究,培養熱情
接著激發學生用其他的方法也來驗證光的傳播路線,可以是直管和彎管的對比觀察,直管眼睛就能看到另一頭的光,彎管就不能,進一步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同時提醒學生不要用眼睛只對很亮的光源。還要給學生留個思考的空間,說說還有哪些方法驗證光的直線傳播。再利用光是直線傳播的理論解釋影子總是在光的背面的道理。為了更有效知識延伸,還可以用課件圖片出示,光的傳播速度以太陽為例,進一步擴展了學生的探究活動,使學生所形成的概念得以鞏固。令科學知識從書本走向實踐,由課堂走向社會。
(四)、板書設計
為了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我用簡潔明了的詞語進行板書,概況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一目瞭然,讓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
❸ 怎麼撰寫小學科學課說課稿
轉貼一文章,但是我覺得寫的一般。其實怎樣說課,要靠你自己的具體情況,不同要求有不同的說法。 <點亮我的小燈泡>說課稿冰溢 發表於 2006-4-12 7:38:00 一.教材分析 <點亮我的小燈泡>是教科版小學科學第四冊"電"單元第二個課題的內容,它是學生在充分感知了電與人類生活關系的基礎上,真實觸摸和運用電的一次嘗試活動,是為下一步學習串聯和並聯電路奠定的基礎工程. 教材在設計上安排了2大主要活動:一則是"讓小燈泡發亮",在這個活動中內設了"觀察小燈泡、連接小燈泡、猜測電流路線、畫電路裝置圖」4個小活動,期間引發出電流、電路等科學概念。 二則是討論電路的4種接法來認識通路、短路、斷路等現象,從而深刻理解電路的概念和外延。 教材的這種布局,體現了2大優勢: 1.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為點亮小燈泡是小學生很感興趣的活動,特別是當小燈泡在自身努力下發出燦爛光芒時,會帶給學生個體十足的成就感。而課程在設計時,首先介入了「讓小燈泡亮起來」的活動,這是非常迎合學生心理需求的。 2.非常有利於學生掌握電路的具體連接方法,「過程與方法」目標得以有利突破。 但這樣的安排是否最大價值化地挖掘了教材活動的科學內涵,學生是否在親歷活動中,生發了科學概念,體會到了科學學習中一些內在品質的重要性,認識到了科學學習不但要面對成功,更要從容地、冷靜地面對失敗,在失敗中找到科學研究的種子與動力。 基於這樣的思考,所以我認為需要重新來權衡這些活動的權重,給予新的組合. 首先,描述「小燈泡內電流是怎樣流動的?」,這會令學生覺得有很大難處。要突破這個難點,必須安排一定的時間來認識小燈泡的內外結構,同時掌握相關的名詞術語。所以觀察小燈泡應成為教學的起始活動,且佔到一定的位置。 其次,在連接小燈泡這個活動中,學生經歷的是一場嘗試,是一個從偶然到必然的嘗試過程,是一場成功與失敗交織在一起的嘗試活動。其間的探索是坎坷的,有的學生第一次成功了,或許第二次又失敗了;有的學生也許嘗試了幾次才獲得成功;有的同學幫助同伴點亮了小燈泡;有的同學的電路接發竟然不與同伴相同,但結果卻都亮了。 這些在努力付出後求的的成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我們需要花大力氣讓學生「胡搞」,讓他們去面對自己的失敗,總結自己的失敗,在失敗中體會科學學習的真諦,認識到「科學的成功是建立在無數次失敗的基礎上」的真理。 再次,「電流、電路」等概念的建立,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因為電流是不能用眼睛看到的,只有憑借想像和猜想。而電路是建立在電流上的一個概念,它的內涵是電流過的路,外延又很豐富,有通路、短路、斷路等。要突破這個難點,我們必須要把電流和電路概念的教學捆綁在一起,設立成獨立的一個活動,存放於「連接小燈泡」的活動之後。 因此,本課將圍繞「觀察小燈泡」,「嘗試接亮小燈泡」,「討論電流、電路概念」3大主要活動而展開。 所以本課教學目標定位於: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經歷畫印象中的小燈泡,體會到科學觀察需要細致認真的科學態度; 經歷連接小燈泡成功與失敗的過程,體會到科學成功是建立在失敗基礎上的。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嘗試經歷小燈泡連接的過程,同時學會用一根導線、一節電池、連接亮一個小燈泡,探究出接亮小燈泡的不同方法。 3.科學概念: 認識小燈泡、電池本身的結構,如小燈泡由錫點、螺線、燈絲等部分,電池有正負極; 掌握電流、電路等概念,特別是要知道通路、短路、斷路等現象,並能清晰地描述出電流的流向。二.教學方法 目標的達成需要科學的教學方法,為了在教學中達成目標的要求,突破重難點,所以教學中主要採用「嘗試---探究」法開展教學,具體方法如下: 1.結構觀察法 新課程提出「科學學習的觀察不再是傳統教學中提倡的『亦步亦趨「的觀察,而是「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它包含2層含義:一是無意觀察,二是結構觀察。本課在觀察小燈泡的環節,採用了「結構觀察法」。 2.自主操作法 科學學習與常識教學的不同之一是讓學生親歷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會動手,所以「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是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重頭戲。本課在設計上突出了「動手操作」這項技能的訓練,切割10分鍾的時間塊用於學生連接小燈泡。 操作,從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程度而言,它可分為「引導式操作」、「挑戰性操作」、「自主性操作」這樣三種狀態。針對「接亮小燈泡」這個環節而言,由於內容本身能吸引兒童,而且從本活動的教育意義出發,我把操作定位在突出「自主性」的層面,這樣不但有利於發揮學生在連接中的創造性,而且能讓學生在成功與失敗的交織中達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 3.對比理解法 事物通過對比,更能突顯其本質特色,科學知識的學習亦是如此。本課教學中存在著多出對比: 首先,自我認知與活動結果的對比。主要體現在本認為很容易接亮的小燈泡在實踐中卻花了一大筆力氣;本認為很容易畫的燈泡,卻沒能自信地畫出來。 其次,多種電路連接方式的對比。這些對比是促成學生對電路認知進一步發展的催化劑。 4.再認識法(或再體會法)。也稱反思法,是達成情感目標的有效手段,課堂中主要體現在讓學生談談活動後的各種想法環節上。三.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學習過程要與學生認知特點相統一,才能發揮科學教學的最大效益。這就需要我們立足學生認知結構來布局活動的結構,立足學生心理需求來解析每一個具體的活動,讓每一個活動成為承載科學概念、激發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導體。 所以我設計的教學過程分為三個環節進行: 1.創設矛盾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小燈泡。 2.布局自由心境,激發學生連接小燈泡。 3.建構對比環境,激發學生討論小燈泡。 具體闡述如下: (一)創設矛盾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小燈泡。 在這個環節中,主要立足「嘗試畫小燈泡——產生觀察需求——再認識小燈泡」3個小活動而展開。 在這些活動中,學生需要有一定的觀察和描述小燈泡樣子的時間塊,因為掌握小燈泡的結構是突破描述電流走向的介質。 教師則在活動中做好學生情緒的調控與把握,同時給學生提供一幅小燈泡的內部放大圖,提供給學生一些有關小燈泡的專有名詞術語。 這樣的設計,主要是基於這樣的思考:學生對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缺乏細膩的認識, 課堂中,教師通過設計「畫小燈泡」這個環節來揭露兒童對小燈泡粗略的、不完整的認識,從而引發學生自主地產生對小燈泡進行細致認真觀察的願望。這種先抑後揚的手段,是對兒童心理深刻解讀的基礎上得以運用的,它在設計上把畫燈泡與觀察小燈泡兩個活動有結構地串聯了起來,在「潤物細無聲」中影響了孩子觀察周圍事物的態度和方法,讓他們在體會中明白科學探究不能憑借印象想當然,要躬行,要細致。 (二)布局自由心境,激發學生連接小燈泡。 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學習環節,其目的是希望學生在自由的心境中大膽發揮自己的創意,經歷科學探究的成功與失敗,感受到失敗也是科學探究的無形資源,認識到科學失敗的借鑒、啟發意義。 所以,活動一開始,教師就提醒學生邊嘗試邊思考「自己是怎樣接亮小燈泡的?是一次就成功了,還是幾次連接才換回的成功,當時遇到什麼困難,有什麼樣的心理想法?」 學生就是圍繞這樣的問題自主嘗試10分鍾,同時把成功的、失敗的實物裝置圖都記錄下來。 在學生自主連接的過程中,由於考慮到班級學生水平層次發展不同步,所以「近距離層次指導」顯得很重要—— 對於班級中的弱勢群體,教師要多與其對話,並做出示範,提供一些失敗的經歷,讓他們在變革中糾正教師的錯誤,從而體驗成功感。 對於班級中一般的群體性學生,他們在連接小燈泡的活動上,可以經過摸索獲得成功,有的可能一次就成功。所以教師在指導中把重點放在指導他們反思自己連接的過程,同時學會用語言來描述整個經歷。 對於班級中的強勢群體,他們很喜歡這種自由的發揮,他們拿到材料會立即行動起來,他們也會不費力氣的把小燈泡連接亮。教師引導他們思考新的連接方法,同時提供反例,引導他們思考:為什麼這樣的連接不能使小燈泡發亮?從而初步建立起電流、電路等模糊概念。 最後,教師和學生談談嘗試連接小燈泡的一些感受,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的科學道理,促使情感、態度、價值觀目的的達成。 (三)建構對比環境,激發學生討論小燈泡。 這是本課教學最大的難點,是「知其所以然」的科學學習環節,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對電流、電路等概念已經建立了「知其然」的印象,但還不能在大腦中清晰地建立相關概念。所以這個環節的學習重點是依據「認識電流流向——理解電路內涵——擴大電路外延」這樣一個概念箭來布局的。 首先,教師拿出通路電路,要學生猜猜電流是怎樣流動的?在大家各抒己見、集思廣義的基礎上,給出科學家討論的結果,從而讓學生明白通路電路電流的流向是「從電池的正極流出,流過導線——錫點——燈絲——螺線,最後回到電池的負極」。同時引出電路的概念。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細致觀察,比較通路、短路、斷路電路的迥異,在討論中明晰「電流沒有通過小燈泡,直接從電池正極出發回到負極,是短路現象,短路導線會發熱,電池會燒毀。」「電流從正極流出,不能回到負極的是斷路現象。」進一步豐富電路的外延。 在這個環節中,重點是要培養學生「科學概念的描述」能力和「在細微處發現差別的觀察能力」。四.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態度和能力,所以評價時,不應過於看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及作品的優劣,而應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及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評價可採用多種形式,如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基於這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例如:在「創設矛盾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小燈泡.」環節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布局自由心境,激發學生連接小燈泡」,「建構對比環境,激發學生討論小燈泡」,這兩個環節採取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
❹ 科教版小學科學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說課稿
有些物質在水中不能溶解,如:小鐵塊;有些物質在水中會溶解,如:鹽和糖。但鹽和糖在水中的溶解不明顯,所以,我們可以用高錳酸鉀來做實驗。高錳酸鉀為紫黑色顆粒,有消毒殺菌的作用,但又有很強的腐蝕性,手接觸到高錳酸鉀應該趕快用清水洗干凈;同時,用高錳酸鉀做實驗,也是小學第一次用化學葯品做實驗,我們可以選擇做演示實驗:使用器材:高錳酸鉀,小勺,燒杯,水。先讓同學們猜測高錳酸鉀在水中是這樣溶解的?並讓同學們仔細觀察。實驗步驟:用小勺勺一點高錳酸鉀,慢慢地倒入有水的燒杯,觀察並說出現象。結論:紫色液體雲霧狀散開。然後讓紀律好的同學上來實驗,最後拓展小結。
❺ 小學科學《光是怎樣傳播的》說課稿
《光是怎樣傳播的》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背景與教學設想
本課是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光》的第三課,其重點是探究光是如何傳播的。人們很早以來就是通過對光照射下的物體和影子的觀察,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認識。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記述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小孔成像的實驗。本課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路,在前面觀察光和影的活動後,先讓學生建立一些感性的認識,獲得一些關於光和影的信息,再研究光是怎樣傳播的。
第一部分: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這個活動的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初始想法,教科書是從學生司空見慣的情境中提出問題的,當光照亮周圍的物體時,我們是否想過它從哪裡來,又是怎樣到達被照亮的物體上的?尋找推測的依據,是本節課的重點。
第二部分:驗證光的傳播路線。教科書詳細具體地介紹了實驗的器材、方法和步驟,卡紙上藍色的點表示小孔。學生要在圖中的卡紙上直接用箭頭標出光前進的路線。教科書中左圖,小孔在一條直線上,手電筒正對最前面卡紙上的小孔把光射進去,光線能夠前進到最後的屏上,形成一個明亮的光斑;而教科書中右圖,因為不是所有的小孔都在一條直線上,手電筒射進第一個小孔,就被擋住,所以光屏上沒有光斑。實驗結果明顯地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除了以上實驗方法外,還希望學生能自己想辦法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這有兩個用意,一是希望學生明白,一個結論的得出應該是反復驗證,最好是用多種方法驗證。二是學生想辦法證明的過程也是加深理解的過程。教科書插圖所示的方法,是直管和彎管對比的方法。如果用直管,光從這頭射進去,就會從另一頭射出來,我們的眼睛在另一頭能看見光亮。如果用的是彎管,光從這頭射進去,就不會從另一頭射出來,我們的眼睛在另一頭就不能看見光亮。這證明了光是直線傳播的。還有其他方法可以驗證,教科書沒有介紹出來,是為了給學生留一個思考的空間。
在明白了光是直線傳播的道理後,希望學生能用這個道理解釋影子是怎樣產生的,以及為什麼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這也是對本課所學知識的鞏固和運用。
(二)教學目標
●光是直線傳播的。
●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
●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
●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
●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三)教學准備
分組實驗器材: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屏、空心彎管和直管。
教師演示:有關光是直線傳播的圖片和課件。
二、設計理念
本節課是在學生對光和影有了一定的了解後,對光是如何傳播的進行進一步探究。主要內容是:通過合理的推測和進一步的實驗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這一規律,並利用這一規律去解釋影的形成原因。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制定實驗方案並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分析、總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這一規律,以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的能力和概括推理的思維能力;再引導學生利用光沿直線傳播的這一規律去解釋影的成因,以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我在教材已有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小孔成像、射擊、排隊看齊、這樣一些應用光是直線傳播規律的事例,以拓寬學生視野,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課程的情感。
三、本節課的幾個特點
(一)設計合理的科學活動。
本課的思路是「問題—解釋—設計方案—實驗驗證—解釋—拓展」。這是一個由表象到認識的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螺旋遞進的過程,圍繞這個過程我安排了五個科學活動。即:情境導入,引入課題;提取經驗,進行猜測;設計方案,實驗驗證;應用規律,解釋現象;拓展延伸,課堂小結。第一個活動課件展示吸引學生的眼球,引起學生研究的興趣,迅速的把學生帶入神奇奧妙的光學世界;第二個活動藉助教材上的插圖讓學生猜一猜這些光是怎麼射進來的,畫一畫這些光的傳播線路,說一說對光的傳播的一些想法,找一找光是直線傳播的其他實例。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作出比較合理、科學的假設;第三個活動是在第二個活動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實驗方案並進行實驗驗證,做好記錄進行交流,通過這些活動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第四個活動運用光是直線傳播的規律去解釋一些有趣現象,為什麼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陽光下的影子形成,小孔成像、射擊、排隊是怎麼一回事。第五個科學活動是拓展研究的,引導學生去關注更多的光現象。
(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探究活動一般應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教師扶著走到逐步放開、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原則進行,要給學生一個由生疏到熟悉的過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學實施中,科學探究活動可以是全過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進行,如某些課側重在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假設和預測的訓練,某些課則側重在制定計劃和搜集信息的訓練。
因此,本節課在科學探究活動的安排上通過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測—設計方案—實驗驗證來訓練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我重點進行了小組討論製作實驗研究方案,由於時間緊,我把實驗方案以表格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按照表格的要求進行填寫。這個實驗方案實際上就是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就是要讓學生懂得做什麼都要有個計劃,要按計劃進行,也要讓學生會寫實驗方案
(三)科學素材貼近學生生活。
小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具有明顯的年齡特徵,他們對於自然事物與現象的把握是很具體的,只有便於體驗和理解的內容在他們科學素養的形成過程中才有意義。因此科學教材的內容要注意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以便於他們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這些內容還要能夠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考慮他們原有的經驗基礎和具有適合於他們心理、生理發展需要的活動種類和活動方式,以利於他們更好地感受和體驗科學。因此,科學課所選擇的素材應盡量來源於自然、社會中的現象和問題。如與現實生活有關的圖片、圖形(照片、簡單的模型圖、平面圖、地圖等)、想像、趣事,使學生感受到科學的價值和趣味.選用這些素材,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內涵,還能夠更好地揭示相關科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理解科學,構建科學認知結構。
在本節課中我選取了以下科學素材:一組有關光的優美圖片,陽光下的影子視屏,射擊、排隊看齊、雷聲和閃電現象。在這些素材中大部分都是學生熟悉的,有些是教材安排的,還有些是根據本課內容補充的。通過這些素材一方面引起他們的興趣,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另一方面讓學生理解科學,構建科學認知結構。
(四)科學課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現代教學不應該是教師一個人講到底的單項的信息傳遞,而應是師生間、學生間的雙向交流與多項交流活動。這就要求在合作學習課堂教學中應該建立有利於合作學習的教學情境。為此,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互賴、互動的合作氛圍。
科學活動的完成離不開有效地合作學習,在本節課中我重點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從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測到設計方案、實驗驗證這些環節進行了有效的合作學習。我特別注意了合作學習的問題設計(設計實驗方案),合作學習前的准備,合作學習中的學生探究的指導,合作學習後的學生展示交流等環節的預設,讓學生在目標明確、任務驅動的過程中開展有效地合作學習。
(五)實驗與多媒體資源有效整合。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於科學教學,能使教學直觀形象、生動有趣,可以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更能解決實驗教學中的一些抽象問題。由於目前小學實驗室條件有限,實驗的科學性、直觀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
點在教學中很難充分體現,把現代教育技術中的多媒體技術應用於實驗教學,輔助實驗教學,不僅能克服實驗條件的限制,還能提高實驗的演示可見度,增強實驗的有效性,達到優化實驗的目的。
本節課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開課的一組優美的圖片直觀的向學生展示光的傳播路徑;在總結學生第一次實驗時我通過多媒體演示實驗展示給學生,很直觀,也很省時;在拓展提高環節我通過播放一段視屏,讓學生感知光不僅沿著直線傳播,而且還能改變傳播路徑。通過這些資源的利用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一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優化觀察實驗、加深印象、激發興趣;二是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強化學生實驗操作的技能,增強實驗的科學性、直觀性、探索性和操作性,解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因為失誤操作而導致實驗儀器的損壞和避免一些危險性;三是現代教育技術在實驗教學中地應用能解決小學科學儀器的不足。
❻ 小學科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3單元第2課《觀察水》。
教材簡析,本課與《生命離不開水》、《家鄉的水資源》《地球上的水》共同組成生命之源——水這一單元。本課在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水的一些性質。首先通過對一杯水的觀察,讓學生描述水,並能鑒別六種液體;然後引導學生觀察方塘在水中的變化,發現水能溶解一些物體;最後引導學生觀察水中紙巾變化和硬幣上杯口上水表面的變化,從而了解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課時安排二課時,根據實際情況,我把水能溶解一些物體作為另外一深時的教學內容。本課的中點是我定位為:讓學生經歷水的毛細現象,表面張力的探究過程,並體驗樂趣;難的是感悟,理解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要根據科學課程標准要求,以及學生全面素質發展的需要,從情感、知識、等方面制訂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能力方面,學會用多種感官認識水,能區分什麼是假改,什麼是事實。
情感方面,在探究過程中,能探究過程中能夠細心觀察,尊重事實,尊重別人的意見,喜歡研究與水有關的現象,願意與同學交流看法。
知識方面,了解水能產生細水現象,了解水的表面張力。
二、說教學方法。建構主義認為,科學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學習環境下,在教師和學生夥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自已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和學法指導作如下思考:
直觀教學,依據本課教學思路,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通過分組實驗和(實物展示)讓學生動口、動手、動眼、動腦,充分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感受獲得。
情境教學從兒童身邊自然事物,生活中關於水一些有趣的現象,開始探究活動,利用一些必要的工具,營造科學探究的學習情境,倡導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拓學習活動,在探究中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強調主動參與,小組合作,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參與或探究活動,促使學生自行獲取信息,讓學生自已找水喝。
繼續運用觀察分析,總結等方法。
三、說教程序,本課的教學准備主要是教師准備,噴水實驗器材,各種液體、硬幣、餐巾紙、滴管、回形針等。本課堂的教學力圖體現基於現代建構主義理論下,運用多元智力理論,將以往「個體戶」式的單向學習,轉為主動參與小組活動,並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根據教材教學對象分析,教學目標等回來採用如下教學流程。
情爾尋入,利用噴水實驗,刺激學生感官,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迅速讓學生進入角色,激發學生對水的探究慾望。
交流已有儲備,出示一杯水提問「水是一種怎樣的一種物體?」喚醒學生對水的已有認識;通過「找水游戲」,讓學生從六種液體中鑒別出水,這是對已有的知識的一次綜合運用,並且辨析找水的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建立科學的鑒別液體的方法「看聞嘗」。通「過讓學生說一些生活中關於水的一些有趣現象」這一設計,讓學生從已有的儲備中檢索並提取出生活中的有關水的現象,滲透了讓學生關注生活,關注身邊的每一樣事物,關察生活這一思想,並且教學也是從生活中的一些水的有趣現象,進入了另一個環節,體現了新課程探究從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的思想。
探究交流,首先是對毛細現象的探究,出示一杯加紅墨水的水,讓學生想辦法讓水往高爬,一來是發散學生的思維,二來是為毛細現象的特徵出現,作鋪墊,當學生一時想不到讓水自已往上爬時,教師適時出示餐巾紙,有了抓手,學生的生活經驗一下子被喚醒,辦法有了,都並沒有一下子把所有器材都陳列給學生,體現給學生的思維和自由。這一實驗結束後,學生提出「水為什麼會往上爬」這一問題,鼓勵學生分析與交流,並且辯析一此原因,盡量讓學生能找到餐巾紙中有小孔和縫隙這一原因,要是找不到原因怎麼辦,(結合課)這里就牽涉到「對一個問題探索到什麼程度才停止?」的問題,我們都希望學生能針對某一問題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進行螺旋式的、順暢的探究,最終找到原因,圓滿完成,但有時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不能理解,仍找不到原因,我認為不必急於讓學生強行記住這一概念,日後適當的時候,學生會明白這一道理的,我認為只要學生根據
現象亂舉出生活中的例子,這一探究過程能給學生留下痕跡就可以了。其次是對「水」表面張力的探究,共兩個實驗,硬幣裝水和滿的水杯中加回形針,都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並由學生提出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然後交流、分析、辨析一些原因,這兩個實驗之前充分讓學生進行猜測,作出假設,通過列數字的方式,讓假設和事實之間形成強烈的反差,震撼學生的心靈,關於水的表面張力在腦中刻下永久的痕跡,水的表面張力我的定位主要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樂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探究欲;科學知識方面我認為是次要的,只要學生能觀察到水面發生了變化,水面鼓了起來就可以了,至於表面張力這一概念我認為不一定要揭示。我認為「一節課下來教師不一定給學生一個肯定的、標簽式的結論」,這也是一種「留白藝術」,希望所課堂上引發的科學學習延伸到課外。4歸納總結,讓學生談收獲,談感受,也主要是側重於情感態度價觀方面,再讓學生提出觀察研究的關於水的問題,讓課堂探究延伸到課外,使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因課堂教學的結束而中止,課的結束成為學生新的探索的起點。當然,這只不過是我的單相思,課例沒出好,只會與這里,說課以及課堂中有很多問題存在,希望大家毫不保留地給我指出來。
❼ 小學科學 《怎樣搭配食物》說課稿
1、首先要了解人體必需營養素及每日需要量; 2、然後檢查日常飲食中缺少或缺乏哪種營養素,應該選擇哪些食物來補充及補充量; 3、還要考慮哪些營養素存在吸收問題,想辦法提高吸收率。比如鈣質吸收普遍存有一定障礙,可多曬太陽,或同時補充VD或飲用酸奶。 4、含有同種營養素的食物要輪換食用,不但能調節口味,還能避免某種攝入過多,影響其他營養素的吸收。 5、了解鹽、糖、食用油、動物脂肪的食用限量。 6、了解優質蛋白、非優質蛋白食物,盡量食用含優質蛋白食物(如蛋、奶),嚴格控制食用量。 做到以上所述,基本能堪稱健康飲食搭配。
❽ 小學科學說課稿反思與評價怎麼寫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簡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自選課題口語交際《可愛的小動物》。本課有三幅圖,圖上分別畫著小男孩喂小兔子、小女孩喂雞、小男孩觀看金魚。圖下有兩個討論題,第一題要求學生回答有沒有養過小動物,最喜歡哪種小動物;第二題要求學生回答喜歡這種小動物的原因。2.學習目標 根據新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本課學習目標如下: (1)能力目標: A.學習觀察畫面內容,培養觀察能力。 B.能用幾句話說出自己喜歡哪幾種小動物,為什麼喜歡,並通過問答、評議、補充等,培養口語交際能力。 (2)情感目標: A.培養喜愛小動物的感情。 B.與別人交談時注意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建立表達的自信心。 (3)知識目標: A.了解一些有關小動物的知識。 二、說教學方法、教具准備 1、教法、學法 針對學生和本課的特點,我認為應以形象思維為主,談話教學法貫穿始終,並輔以情境教學法、愉快教學法。引導學生主要採用提問法、小組交流法,鼓勵學生加強口語交際的雙向互動。 2.教學准備 根據兒童心理學的提示,低年級學生的無意注意佔優勢,為了刺激學生的無意注意,我在課前准備了CAI課件。 三、說教程 如果說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學法是教學成功的前提和基礎,那麼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則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環。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 (一)動畫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小朋友,你們養過小動物嗎?喜歡它們嗎?你瞧,小哥哥、小姐姐和它們多親密啊! (播放由課本中三幅插圖製作的動畫片) 教師:這節課,你們就把自己喜歡的可愛的小動物介紹給其他小朋友聽,好嗎? 板書課題:可愛的小動物 (二)依據課件,指導說話 1.請小朋友看圖畫,畫面中的小動物你最喜歡哪一個?你為什麼喜歡? (學生說話時可播放相關的動畫) 2.指導學生說話 (學生可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表達自己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如小動物可愛的外形、動作、叫聲、生活習性、與人的關系、為人類所作的貢獻等) (教師利用教學條件,再現學生喜歡的小動物形象) (三)小組交流,練習說話 小動物是多麼可愛呀!每個小朋友都想把自己喜歡的小動物說給別人聽,是嗎?請同學們按共同的愛好自願結合成小組,互相說一說。 (自由組合,靈活的練說形式加強了學生口語交際的雙向互動,每個小組的同學可以利用課件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 (四)集體交際,反饋說話 1.在黑板上貼「小動物展覽會」的字樣,請學生根據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圖片、照片、錄音、錄像)或者把沒有危險的小動物帶來,進行展示,自己擔當講解員。提醒學生注意說出介紹的是哪種小動物,為什麼喜歡它? 2.小朋友根據展出的小動物互相質疑(如:對小動物不了解的方面),展示的同學要做出回答。同學之間也可以針對討論互相質疑答疑。 (五)動物欣賞,擴展說話 1.「小動物展覽會」多熱鬧呀!你要評選誰做最佳講解員?為什麼? 2.說一說你又了解了哪些小動物呢? (六)趣味練習,鞏固說話 播放「動物世界」的生動錄像,學生以搶答競猜形式指出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形象,並說明理由,教師獎勵表達優秀者小動物頭飾。 (七)擴展活動 請爸爸媽媽在節假日里帶你到動物園去參觀,並在參觀過程中向爸爸媽媽介紹一種你喜歡的小動物。
❾ 教師資格證認定小學科學說課稿
五年級上冊《凝結》說課
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水循環」的第三課《凝結》。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集中研究有關水的形態變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環,它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天氣與我們的生活》,第四單元《水的科學》構成小學階段對水的三態變化及水循環認識的整體框架。本課繼「蒸發」、「沸騰」兩課之後,指導學生認識水蒸氣凝結成水的現象,也為學習下面兩課《水的三態變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識鋪墊;使學生認識到在周圍熟知的事物中隱藏著我們不熟知的變化,而且是有規律的,是能夠被認識的,促使學生更多關注周圍常見事物,養成善於觀察、探索的科學態度。在能力培養方面,屬於「實驗能力」和「歸納能力」的系列。我們要秉承「小學科學是培養科學素養的科學啟蒙課程」 的宗旨進行教學設計。
課本內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個關於水蒸氣凝結的問題:對著鏡子哈氣,觀察有什麼現象?這是問題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過指導學生探究認識水蒸氣的凝結現象。建立初步的「凝結」概念: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小水珠,這種現象叫做凝結。
第三部分,說說生活中的凝結現象。
二、說學生
通過兩年多的學習,五年級的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對於科學儀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燈進行加熱已經比較熟練。
學生生活中雖然常見到凝結現象,像水燒開時的白氣,冬天我們呼吸的白氣,鍋蓋上的水珠,冬天窗戶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學生通過書籍,父母的教導可能知道凝結現象,但大多數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水珠的成因,對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比較陌生。
對比實驗的方法,學生剛剛在《蒸發》這一課接觸過,有一定的了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設計對比實驗,尤其對於實驗的細節還是有一定困難,需要老師的指導。
三、教學目標
《科學》新課程標准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的運用,從而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認識凝結,知道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2、能設計對比實驗探究小水珠的成因,鞏固使用對比的方法解決問題,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煉動手實驗能力。
3、體驗自主學習,自主發現的樂趣;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科學自然觀。
4、願意合作與交流。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認識凝結的條件。
五、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1、教法我將用到復習法、實驗探究法、學生演示法;2、學法以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集體討論法為主。
六、教學准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准備,為此我做了以下准備工作:
1、教師准備:
分組實驗器材:相同燒杯 2個、金屬盤2個、熱水、酒精燈、試管夾、火柴。
演示材料:燒杯2隻、熱水、金屬盤2個等。
2、學生准備:小鏡子等。
七、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標准》提倡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生活應用」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為了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先通過學生生活常見現象——向鏡子哈氣出現小水珠從而引出問題,通過思考,提出假設,再讓學生通過自己設計的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最後得出結論並嘗試應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教學導入
我將採用復習法:本課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生見過凝結現象,但除個別學生外,一般都不知道怎麼回事,學生對蒸發現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響著對凝結現象的認識,因此,這里我加入復習環節,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為後面的認知作了鋪墊。強化空氣中存在水蒸氣這一知識點。
老師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一起探究了蒸發現象、沸騰現象,誰說說什麼是蒸發現象?哪些地方有蒸發現象?水在蒸發過程中會怎樣?請生回答
老師小結:江河湖海,動植物體,只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發現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圍的熱量,變成水蒸氣,發散到了空氣中,因此空氣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氣。
這節課老師將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種很有趣的現象,下面我們從一個小游戲開始。對著鏡子哈氣,會有什麼現象發生?請同學們邊哈氣,邊觀察,邊思考。好,現在開始。
這就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提出問題,進入新課
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再匯報現象。
師:聯系剛才哈氣時看到的現象,你有什麼問題?【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提出問題:水珠是怎樣產生的呢?】
進入第三環節——
(三)學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熱)氣中含有水蒸氣,水蒸氣遇到鏡子變成了水珠。)水蒸氣真的能變成水嗎?我們做個實驗驗證一下。這里有個燒杯,倒入一些溫水,蓋上一個金屬盤,你猜一猜,會有什麼現象?
教師問:這些水珠是怎樣「跑」到杯蓋上去的?小組討論一下。
啟發他們推想出:杯內的水變成水蒸氣飛散到杯蓋上去。
小結:杯蓋內的小水珠是由杯內的水蒸氣變成的。【由於導入環節進行了鋪墊,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氣變成的。】
板書:水蒸氣 水
師:看來,鏡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們的呼出的水蒸氣變的。那,水蒸氣在什麼條件下能變成水呢?
學生可能有許多種猜想。
(四)驗證猜想
1、在驗證猜想時,我加入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做了一個過渡。先認識水蒸氣可以變成水,再認識轉變的條件。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我們想要研究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我們先要製造出這種現象,利用我們的實驗材料,你能製造出水蒸氣並使它變成水嗎?)我採用了三個燒杯,分別用同樣多的熱水、溫水、冷水,同時蓋上金屬盤,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認識:水溫越高,蒸發越快,水蒸氣越多,越容易凝結。
2、之後探究:水蒸氣在什麼條件下能變成水?
學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條件下才能形成。這里我做好了兩手准備:如果個別學生知道,就引導學生直接進行設計,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師引導——這種現象什麼季節容易產生?學生可能答:冬季。為什麼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導學生猜想:冬季的氣溫比較低,那鏡子的溫度也比較低。可能是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遇到熱的物體行不行呢?
師:如果老師給你提供材料,你能否證明水蒸氣是遇到熱的物體,還是遇到冷的物體能變成水嗎?
3、實驗驗證
教師介紹實驗材料有:兩個同樣的燒杯,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盤,試管夾、火柴、酒精燈、熱水、冷水,對實驗材料,我進行了新的嘗試,用不銹鋼金屬盤代替了課本上要求的小瓷盤,這個金屬盤的好處在於加熱方便,安全,效果明顯,缺點就是不透明。
讓學生根據材料進行設計,先小組討論一下:如何進行探究,你們打算怎樣實驗。然後找同學邊演示,邊講解。
如果學生設計不出,教師就這樣引導:要證明水蒸氣遇到熱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還是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首先得製造水蒸氣,方法是向燒杯倒入熱水,(可以提問為什麼用熱水)。
引導學生說出:要用對比實驗方法,在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倒入同樣多的、溫度相同的熱水,在兩個杯口同時分別蓋上冷金屬盤和燒熱的金屬盤,過一會兒,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
【實驗前討論注意事項:怎樣找到熱的杯蓋?加熱時應注意安全,如用鉗子夾著小盤。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師:實驗中哪些條件相同?哪些條件不同?
學生思考討論:燒杯、水多少、水的溫度同、金屬盤相同、蓋金屬盤的時間相同。有一個條件不相同:一個金屬盤的冷熱程度。
教師:大家一起列表比較:
盤上水珠多少
金屬盤不加熱
金屬盤加熱
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師:同學們要知道,在科學研究中做一次實驗是不夠的,科學的結果不是偶然的,科學的結論必須經得起反復再反復的檢驗!所以採用多個小組實驗的方法。
小結:如果在兩個實驗中看到了不同的現象,這兩個實驗的其他條件完全相同,只有一個條件不同,那麼這個不同的條件可能就是發生不同現象的原因。根據這個道理,你認為小水珠是在什麼條件下形成的?
學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教師: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板書課題: 凝 結 )
我們可以用箭頭和簡單文字來表示這種變化。
板書:水蒸氣--受冷-→水
在對比實驗的設計上,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基礎,即對比實驗的特點,要求要清晰,明確。在講授對比實驗時,我先利用實例進行分析講解,(如研究怎樣加快蒸發的時候,我們用了什麼方法?對比實驗!一個盤加熱另一個不加熱,比較蒸發快慢。)然後讓學生自行設計,進行知識遷移。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思維的嚴密性不夠,不能簡單匯報一下就直接進入實驗,否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隨意性強、對變數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況發生。因此我在學生的匯報之後,會進行實驗方法的梳理,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實驗。並提示學生實驗注意事項。
(五)得出結論
對於對比實驗中條件的控制,實驗條件的分析記錄,我放在了實驗後,作為分析實驗進行出示,加深學生對對比實驗方法的認識。鞏固對比實驗的方法。
學生得出結論: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出示凝結的概念,並指導學生用簡單的文字和符號表示。
(六)生活中的凝結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凝結現象 ?
學生舉例:初冬早晨在門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一進入室內,眼睛上長一層白霧,早晨草葉上的水珠等等。師:請小組討論,嘗試解釋以上現象。
【讓學生嘗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加深對凝結的認識。】
師:老師有個問題,戴眼鏡的同學可能深有體會:在室外眼鏡明亮清晰,可一進入溫暖的室內眼鏡片就會長「白霧」,那是不是水蒸氣遇熱變水珠?【激發學生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沖突。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現象含有有趣的科學道理,培養科學興趣、質疑探究精神。】
(七)拓展應用
思考:冬季汽車玻璃內壁上常結有小水珠,影響司機叔叔的視線,想辦法防止它的出現。【讓學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從控制凝結產生的條件入手去思考。】
七、板書設計:
凝 結
凝結:水蒸氣--受 冷-→ 水
五年級 自身身體變化,聲光電現象,天氣變化現象,晝夜變化現象,日月星空現象,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等是學生新的關注和體驗對象,這些方面的生活經驗是五年級教材的「切入點」和「生長基」。教材以人的身體器官,動植物的身體器官,聲、光的產生與傳播,電的產生與安全應用,風、雨的形成,晝夜成因、月相成因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自然事物和現象的變化規律和變化原因;進行問題、假設、計劃、模擬實驗、製作等探究活動;培養「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珍愛生命,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❿ 小學科學《土壤里有什麼》說課稿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十課《土壤里有什麼》。
本課是《土壤和岩石》單元的第一課, 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土壤不是一種單一的物質,運用多種感覺器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學會觀察,實驗和記錄觀察結果,得出結論,了解土壤的成分。
為此,我制定如下三維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能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並用語言或圖畫描述所觀察事物的形態特徵;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並做實驗記錄;會查閱書刊及其他的信息源。
2、情感態度目標:想知道,愛提問;尊重證據;願意合作交流;增強保護土壤資源意識。
3、科學知識目標:知道土壤的構成成分。
雖然孩子們對土壤不陌生,但三年級的學生年齡大都在10歲左右,他們心智尚幼,對事物的認知多停留在表面,動手能力也不強,老師要適當引導。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知道土壤里有什麼。
引導學生設計出有效的實驗方案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我打算通過准備的實驗器材進行引導、「誘」學生小組合作設計實驗的方法進行教學,可以說「動手做」是本課的靈魂。
本課看似內容較多,為此要求學生課前採集土壤,並做好採集記錄,教師准備以下工具和材料:三腳架、酒精燈、火柴、石棉網、坩堝、土壤、盛水的燒杯、玻璃棒、衛生紙,外加一條濕毛巾,准備擦手。
課前准備:
組織學生到周邊的環境中去採集土壤,並做好觀察記錄,現場錄制視頻資料。
本課注重對學生科學技能的訓練,即提出問題——大膽猜想——精心設計實驗驗證——得出正確結論。本課的教學步驟就是按照這一理念設計的。
下面我來具體介紹一下課堂的每個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
一、播放視頻引出探究學習的主題
(課堂播放利用課前組織學生到學校周邊採集土壤的視頻,讓學生回憶親歷採集過程,激起孩子探索的興趣。)
同學們課前都採集了土壤,採集過程中,你有什麼發現?(學生交流記錄表格一)
同學們發現的真不少,土壤媽媽養育了許許多多的動物和植物,那它用什麼來養育它們的呢?土壤里究竟有些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師板書課題:7、土壤里有什麼)
二、實驗探究:
1、預測:學生預測我們挖來的土壤里有什麼。教師隨機板書。 【課前,學生已經歷過自己採集土壤的過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所得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推測出土壤里有枯枝爛葉、動物屍體、垃圾等,有的學生會質疑早都爛沒了。】
你很有想法,那麼他們哪裡去了呢?【激起孩子的好奇心,為下一步的方案設計做好鋪墊。】
2.設計研究方案。
關於土壤的成分,這些是我們通過觀察和猜想得到的,土壤里是否真的有這些物質呢?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物質嗎?我們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對,猜想需要實驗來證明)你想利用你面前的材料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證明你的想法嗎?你認識這些器材嗎?誰願意幫老師介紹一下?【學生初次接觸這些器材,僅憑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猜測,如酒精燈可以加熱,玻璃棒可以攪拌,滴管可以吸取液體等等。教師因勢利導,簡單介紹各種器材的用法,並將坩堝、石棉網、三腳架、酒精燈組合起來,讓學生了解這幾種儀器的通常用法。重點是演示酒精燈的用法,強調酒精燈平放,使用火柴點燃後及時甩滅火柴,使用完畢要用燈帽蓋滅,切不可用嘴吹,為防止下次打不開,要重復蓋一次。】
下面就請各小組的同學合作,共同設計出你們最想知道的內容的研究方案,並完成記錄表格二(課件呈現,學生合作設計方案,教師巡視指導)
【在科學探究學習活動中,學生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我為學生呈現器材並講解器材的用法,給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提供了一些隱性指導,有效的暗示了學生。】
3.交流設計方案。
商量好了嗎?誰願意把你們小組設計的方法告訴大家?
(學生自由交流,投影展示,注意引導孩子表達的條理性與准確性。)
(學生設計的方法可能多種多樣,如土壤中水分的探究,有些可能直接摸,有的可以放在衛生紙上握、擠壓等;之前的《空氣在哪裡》一課,學生已然知道粉筆之類的物體如果在水中會出現冒氣泡的現象,那就證明有空氣存在,學生也會自然而然的想到將土壤放入水中,看是不是有空氣的存在;對於設計沙和黏土分層的實驗,學生可能交流篩子篩,或者洗沙或者攪拌沉澱,只要能說明原因,都給予表揚;通過燒土壤的辦法試試是不是有腐殖質。)
【在這兒師生要一起把實驗方案設計的明明白白,而且還要適機引導學生先進行表象觀察,然後置入水中發現氣泡,再進行攪拌,靜止,觀察分層,由於沉澱需要一定的時間,我會引導學生科學統籌安排時間,去做驗證腐殖質的實驗,讓整個實驗過程更加的有條理性。因為驗證無機鹽存在對孩子來說較難,如果學生沒有設計出研究無機鹽方案,在此,我不強教給學生,暫時給本堂課留個空白。】
同學們真棒,想到這么多切實可行的方案。如果現在就開始研究,你認為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學生自己提出注意事項,教師課件呈現適當補充。)
【在提醒學生安全實驗的同時,教師將實驗中的觀察記錄作為指導重點,目的是讓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以便為學生互相交流、歸納結論提供事實依據。】
4.學生進行探究實驗。
現在我們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實驗」了,剛才我們一起想出了這么多研究土壤的方法,請各小組選擇你喜歡的方法來研究土壤,比一比,看哪個組實驗完成的多,發現的多!
(學生實施探究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大約需要10-15分鍾。在實驗過程中,同學們在得到自己想要的實驗現象的同時,可能也會有其他的發現。如,學生在對土壤加熱時還可能會看到有「熱氣」冒出,這說明土壤中有水分的存在,教師都要給予肯定。】
5.交流匯報實驗結果。
(簡單評價學生的實驗情況)
現在就請各小組來展示下你們的研究成果,讓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好嗎?
學生匯報用衛生紙握土壤,發現衛生紙變濕,說明土壤中有水分;把土壤放到水中,有氣泡冒出,證明有空氣;把土壤加熱,會聞到一股燒糊的氣味,教師解釋,動植物在土壤中腐爛後形成的物質叫腐殖質;土壤沉澱,發現分層,下層是粗粒的沙,上層是細的黏土;如果有的小組發現玻璃片上的水燒干後有「臟」的痕跡,我會告訴學生那是溶於水的物質——無機鹽;如果此時,孩子還未提出無機鹽的驗證方案,我會引導學生「沉澱後的上層水,僅僅是水嗎?還有沒有其他的物質呢?」引導學生觀察水的變化,從而進一步去研究,得出土壤中有無機鹽這樣的結論。(教師板書。)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提醒學生重點匯報實驗中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及實驗結論。】
三.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研究,你有了哪些收獲?(學生自由回答)
通過研究我們知道土壤里有空氣、沙、黏土、水、腐殖質、無機鹽等成分構成的。土壤的成分可真豐富,它就像一位母親,為動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的空間,也為我們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它無私地奉獻著,那我們應該為土壤媽媽做些什麼呢?(學生自由交流)
那我們面前這些土壤怎麼處理呢?(學生自由回答)
四、引導學生拓展活動,把課堂研究拓展到課下
說得真好,有了我們這些小衛士,相信土壤媽媽一定會越來越美麗。土壤是怎麼形成的呢?大家想知道嗎?(想)你可以搜集、查閱相關的資料,把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記錄下來,做成資料卡。以此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有什麼需要幫助的盡管找老師幫忙。
【提出新的研究課題,把課堂的研究拓展到課下,激發學生自己進一步去研究探索,同時也要不斷地給學生提供幫助,並不是簡單地把問題甩給學生便什麼也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