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文言文
『壹』 含類字的文言文原句
上天歆享,鬼神佑焉。
——《漢書·匡衡傳》
論詩三十首
元好問
出處殊途聽所安,山林何得賤衣冠?
一擲金隨重,大是渠儂被眼謾。
明堂樂章二首
王安石
穆穆在堂,肅肅在庭。
於顯辟公,來相思成。
神既歆止,有聞惟馨。
錫我休嘉,燕及群生。
秋冬之交雜賦
陸游
蓬戶終年閉,靈台一事無。
貧猶能自活,衰未藉人扶。
兒學無歆異,孫啼有啟呱。
東鄰麴道士,折簡也能呼。
『貳』 文言文含以的一句話越多越好
1 忠不抄必用兮,賢不必以
2 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3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4 歿以六月二日
5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6 宮之奇以其族行
7 余船以次俱進
8 以故法為其國者與此同時
9 秦亦不以城予趙
10 欲以客往赴秦軍
11 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12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13 秦亦不以城予趙
14 還軍霸上以待將軍
15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16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17 欲以客往赴秦軍
18 作師說以貽之
19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
20 木欣欣以向榮
21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22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23 余是以記之
『叄』 含但字的古文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經常用的題目。塞(sài):邊關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漢朝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龍城」:地名,是匈奴聖地,漢朝大將軍衛青曾奇襲龍城,後與匈奴作戰七戰七勝。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漢之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指一人,實指衛李,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 5.胡馬:指敵方的戰馬。胡,古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 6.陰山:山名,指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境內,漢時匈奴常常從這里南下侵擾中原地區,也是衛青墳冢的模樣。 7. 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8. 度:越過
【譯文】仍然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可是去萬里之外打仗的戰士還未回來。 倘若攻襲龍城的英勇善戰衛青現在依舊健在,絕不會讓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肆』 文言文含有〝所以
《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
《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莊子•天運》:「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宋 蘇洵 《幾策•審勢》:「故威與惠者,所以裁節天下強弱之勢也。」
《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 舜 冠,所以不對。」
《史記•魏公子列傳》:「 勝 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諧謔》:「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團團。」
《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以上《廉頗藺相如列傳》)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禪山記》)
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鍾山記》)
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察今》)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譚嗣同》)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與妻書》)
學之所以不能幾於古者,非此之由乎!(《問說》)
『伍』 文言文中意為「包含,含有,包括」的字
答案就在你說的幾個字里
包:包藏,有包含的意思,但是比較隱秘的包含,如:專包藏禍心。
含:容屬納,包含,如:窗含西嶺千秋雪。
括:包含,包容,如:囊括四海之意。
有:古時表示「含有」的意思,常用「有」來表示,如要表示「含有...的意思」,就說「有...之意」。
一時想不起許多,得看樓主在什麼語境用呢,具體語境具體分析,
『陸』 文言文中含知的句子
知 zhī
1. 曉得,了解。
例:《孟子 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2. 認識;辨別。
例:漢劉向《列女傳 阿谷處女》:「五音不知,安能調琴?」
3. 聞,聽到。
例: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4. 告訴;使知道。
例:《南史 梁南康簡王會理傳》:「湖熟有吾故舊三千餘人,昨來相知,剋期響集。」
5. 知覺;省悟。
例: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6. 記憶。
例:《論語 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朱熹集註:「知,猶記憶也。」
7. 見解;知識。
例:《商君書 更法》:「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於民。」
8. 為,作。
例:《易·系辭上》:「干知大始,坤作成物。」
高亨註:「王念孫曰:『知猶為也,為亦作也。』『干知大始』,謂天之所為是創始萬物。」
9. 主持;執掌。
例:《國語•越語上》:「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10. 知遇;賞識。
例:唐岑參《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詩:「何幸一書生,忽蒙國士知。」
11. 結交;交遊。
例:《史記 項羽本紀》:「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
12. 知己者,知交。
例:《左傳 昭公二十八年》:「遂如故知。」
13. 匹配。
例:《詩·檜風·隰有萇楚》:「樂子之無知。」
14. 表現。謂有動於中,表現於容色。
例:《管子•心術下》:「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見於形容,可知於顏色。」
15. 慾望,欲求。例:「知誘」。
16. 病癒。
例:《素問•刺瘧》:「二刺則知。」
17. 猶得;得到。
例:《列子•湯問》:「臣恐彼國之不可知之也。」
張湛註:「此國自不可得往耳。」
18. 猶管;過問。
例:唐杜甫《鸚鵡》詩:「翠襟渾短盡,紅嘴漫多知。」
19. 代詞。猶之。
例:《戰國策•楚策四》:「﹝孫子﹞因為賦曰:『寶珍隋珠,不知佩兮……閭姝、子奢,莫知媒兮。』」
20. 助詞。猶夫。
例:《北史•周齊煬王憲傳》:「吾心公寧不悉?但當盡忠竭節耳,知復何言!」
21. 助詞。無義。
例:《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須達已蒙老人斷,即知和顏稱本心。」
蔣禮鴻通釋:「『即知』就是『即』,意謂就稱了心願,顏色也和下來了。」
知 第四聲 「智」的古字。
1. 聰明;智慧。
例:《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
2. 姓。
『柒』 文言文中含有及,至含義的詞有哪些
及:本義:追趕上,抓住.及,逮也。——《說文》
使人追宋義子,及之 齊,殺之。——《版史記`項權羽本紀》
禍且及汝。——明· 魏禧《大鐵椎傳》
至:本義:到來,到達.
上古時期多用「至」,中古時期多用「到」.
鳳鳥不至。——《論語》
遠道不至。——《墨子·辭過》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荀子·勸學》
至則行矣。——《論語·微子》
至則無可用。——唐· 柳宗元《三戒》
風雨驟至。——漢· 王粲《登樓賦》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小國寡民》
『捌』 含文言文的成語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玖』 含"與"字的文言文句子
含「與」字的文言文句子有:1、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戰國策·魏策》2、孰與君少長。——《史記·項羽本紀》3、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彊。——《史記》4、昔者仲尼與於蠟賓。——《禮運·大同》5、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
『拾』 含有文言文的成語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