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臨床學科架構

臨床學科架構

發布時間: 2020-11-24 06:24:12

Ⅰ 簡述學科結構與學科功能的關系。

本研究從高等教育學、社會學、科學學、組織論、學科學、制度教育學等多學科的視角,把學科視為科學、教育、社會三維結構中的一個中心要素,以學科這一具有多重含義的概念為文章的邏輯起點,運用歷史法、比較法、個案分析法、辯證邏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從大學學科是以結構形式存在的前提入手,依次討論大學學科結構、學科組織、學科制度、學科文化,試圖使大學學科的研究體現一定理論性和系統性。 學科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概念,我們取其最基本的含義即學術知識的分類或學問的分支。將大學學科界定為以知識分類為依據,以高深專門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承擔大學基本職能的基本形式,並從七個方面揭示大學學科的如下特徵:基本組成材料的高深專門性;結構性,即形成一定的學科結構;大學學科是實現大學三大職能的基礎;人才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和影響著學科的走向;大學學科活動的學術性;大學學科的自主性與集聚性並存;大學學科的發展是科學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及一個國家不同時期政治、經濟、科技等多種需要綜合作用的結果。 大學的學科呈現出結構性特徵,即形成一定的學科結構。文章將大學學科結構界定為大學中學科組成及其相互關聯的方式,考察了大學學科結構發展的四個階段,梳理了國外一流大學特別是美國一流大學在學科結構上的特徵。我國大學學科經歷了綜合到單一再到多科性和綜合化的歷程,現在,以學科水平為基礎的學科及大學的分層正在形成,但學科結構趨同化傾向嚴重,一些大學逐步形成了以基礎學科為根基,以應用學科為主幹的合理學科結構,但仍有不少大學學科結構失衡,學科整體水平提升不明顯。因此,在今後的發展中,要充分發揮辦學者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關注相關學科的高水平協調發展,而不是一味追求學科門類齊全;要注重傳統,追求特色,善於尋找學科突破口。最後,提出大學學科結構調整與優化要遵循適應性、可行性、共生性、非均衡性和引導性原則。 大學學科組織是學科結構的物質體現,是以學科作為直接操作材料的學術組織,它由學科發展目標、學者、學術物質資料、學術信息等要素構成,協調和組織四要素並使學科組織正常運作的運行機制是需求導向機制、正反饋機制、交流互動機制。國外一流大學中,院系研究所等傳統學科組織仍然是大學學科組織的主體,以德國的研究所制和以美國的學系制為代表的兩類模式差異明顯,既堅持傳統又相互借鑒,學科組織結構上,職業科層與矩陣結構有機結合,同時注重國際化。我國大學在學科組織的模式移植過程中,存在不加改造盲目照搬的現象,在調整與改革中,趨同化現象嚴重,務實性和應變性不足等。因此,需要借鑒學習與改造創新並重。大學學科組織發展變化的動力何在?文章將其歸結為大學學科組織的矛盾運動,並提出了四種內在動力與三種外在動力,提出了大學學科組織集成創新的內容及集成機制,認為要注重通過學科發展目標、發展動力、人員、知識、工作等的集成來推動學科組織的發展,特別是合並型大學在運用科層機制、市場機制、文化機制來整合和優化大學學科組織時要特別注意根據自己的學科結構和辦學傳統來確定哪種機制起主要作用,在合並的不同階段所採取的主導機制也應不同,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學科文化、院校文化、職業文化、全國學術系統文化的影響和作用。 學科制度是大學學科組織中規訓學科新人,控制學者學術職業樣式的規范,主要包括學科劃分與設置制度、課程標准、學科研究規范、學科評價標准、學科獎懲制度等。我們認為,現行學科制度起源於中世紀大學的教學方法和學位制度的規訓,形成於18世紀後期三種新的教育實踐方式相結合並引入到三種新的精英教育場所,19世紀後期開始,選修制的推行,大學職能的變化與研究生院成立帶來了學科制度的變革,二戰後,跨學科研究與學習制度以及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在高層次上的整合帶來了學科制度的變化。學科制度具有一定的功能和局限,其功能主要體現在:基本功能是訓練,派生功能是約束、秩序與激勵,其局限主要體現在:學科制度的運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科專業之間的隔閡與封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學術自由;學科制度的規定性與人們選擇性的矛盾;學科制度的穩定性與變化的矛盾等。當前,我國學科制度建設上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必須進行制度創新。 學科文化是學科組織與學科制度的靈魂,它是學科形成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學科所特有的語言、學科理念、價值標准、思維方式、倫理規范等,它是一種以學科知識為本的文化,學科文化的分化與學科知識的專門化密切相關,同時還具有封閉性與開放性相統一、影響持久性等特徵。其功能主要是分界功能、化人功能、生產功能、凝聚功能,其作用主要是中介作用、整合作用、增殖作用。合並型大學因學科價值取向多元、不同學科之間符號系統的差異和封閉及其溝通障礙、不同學科思維方式差異等帶來了學科文化的種種沖突,因此需要通過重樹組織目標,引導學科文化整合;重塑院校文化,實現學科文化整合;重構學科組織和學科制度,促進學科文化整合

Ⅱ 一個成熟的學科教學法有哪些框架和要求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他的知識框架和對這門課程的理解,這是最主要的。

Ⅲ 人類學的學科架構

考古:古人類;文明起源。
人類體質:群體遺傳學;人體構造;種族;靈長類;分子科技。
文化:聚落;城市。
經濟體系:農業;工業化;交換體系。
政治制度:分配體系;殖民與資本主義。
宗教與巫術:儀式;族群性;婚姻與家庭;親屬與繼嗣;親屬體系。
兩性研究:現代世界;文化變遷。
藝術:繪畫藝術;音樂藝術;雕刻藝術;口頭藝術。
神話學:文化與生態;語言與溝通。
語言:歷史語言學;肢體語言;語音;語義。

Ⅳ 本專科臨床專業有什麼不同

(1)學制不同:專科只要學3年,本科一般5年。
(2)錄取分數:本科分數一般比較高
(3)學習方向:專科方向更偏重於實際操作,本科可能還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要求更高。
(4)畢業後就業:一般本科現在基本上都只能去縣級醫院,專科可能就業壓力更大。
(5)就業後職稱:本科畢業可以一年後考職業醫師資格證,而專科只能考助理醫師資格證。

Ⅳ 簡述史學的學科結構

亦稱「歷史學」。是社會科學的一個部門。研究和闡述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及其規律性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認為,史學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其主要任務是按照時代順序,運用具體歷史事實,闡明並揭示從原始公社制經過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進到社會主義並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歷史發展的規律。歷史的記載和編纂,很古已出現。自古以來,世界各國家、各民族出現過許多有名的歷史學家,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著作,積累了豐富的歷史資料,也表述了各種史學思想、觀點以及治史方法。這些從不同角度對人類進步所作的記錄,乃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歷史理論和史學觀點,就其主流而言,基本上是從保護剝削階級利益的立場出發的。

Ⅵ 機構設置與學科結構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國家公益性科學事業單位,主要開展地球科學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研究及國土資源地質調查研究,承擔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評價任務。中國地質科學院幾經改革、調整、發展,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和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土資源部「科技興地」核心力量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科技創新研究基地。

中國地質科學院目前由院部、地質研究所、礦產資源研究所、地質力學研究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岩溶地質研究所、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等8個事業單位組成,擁有8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和6個院級重點開放實驗室;設有研究生部、博士後流動站,擁有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8個博士學位授予專業和11個碩士學位授予專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中國國際地球科學計劃全國委員會秘書處、世界數據中心中國地質學科數據中心、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地質遺產北京辦公室等國際地學組織與相關機構及中國地質學會、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全國地層委員會掛靠在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通過科技體制改革和學科結構調整,將原有學科整合為5個學科群、25個重點研究領域及5項公益類工作。5個學科群包括:大陸地質與地球動力學、成礦作用和資源評價、地下水資源與表層動力學、地殼變形與地質災害動力學、應用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探測及分析測試技術。形成了10個優勢領域:①大陸動力學研究;②地球生命起源和古生物研究;③同位素地質研究;④成礦作用研究與礦產資源評價;⑤地應力測量與地殼穩定性評價;⑥地下水資源與地質環境調查評價;⑦實驗測試技術方法;⑧勘查地球物理;⑨應用地球化學;⑩基礎地質圖件編制。

裝飾—新的中國地質科學院辦公樓實景圖

(北京市西城區阜外百萬庄大街26號)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中國地質科學院科學技術委員會

主任:陳毓川

副主任:董樹文李廷棟

委員:陳毓川李廷棟張宗祜肖序常袁道先許志琴盧耀如任紀舜鄭綿平趙文津楊文采朱立新董樹文吳珍漢尹明龍長興侯增謙耿元生王春書王瑞江毛景文石建省王弭力劉敦一王小鳳季強肖克炎楊振宇羅立強張永波劉再華呂國印

中國地質科學院第五屆學位評定委員會

主席:李廷棟

副主席:朱立新董樹文鄭綿平

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安建王登紅龍長興毛景文石建省朱祥坤肖序常陳毓川吳珍漢吳淑琪吳樹仁楊經綏楊永亮楊振宇侯增謙姚建新袁道先聶鳳軍高銳韓子夜

Ⅶ 保險學科架構是什麼

親,你肯定誰西財的對不對,肯定是大一的對不對

Ⅷ 學科結構和學科組織結構有什麼區別

離問題結束還有 1 天 23 小時

Ⅸ 新醫改總體框架包括哪些

新醫改總體框架包括哪些?新醫改總體框架包括醫改後報銷的問題,質量葯品質量中問題。

Ⅹ 人類學是什麼樣的學科有什麼學科特點,架構啊

人類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通過分析田野工作所得的資料為主,運用文化比較的方法,從人的生物和文化性兩大方面來研究人類自身。
人類學不僅研究部落社會和鄉民社會,也研究都市社會;不僅研究異文化,同時也從文化的比較中來反思自我,從而達到增進人類不同族群之間彼此了解、達成共識的目的。
人類學大約在20世紀初傳入中國,中國學者對它進行了積極建設。率先建系並設有人類學博士點、碩士點的中山大學是依照文化人類(含民族學、語言學和考古學)與體質人類學相結合的模式來培養學生的。目前,除中山大學外,僅香港中文大學有人類學系(未計台灣),許多院校分別設有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人類學所、民族學與人類學所、人類學與社會工作系。
人類學主要研究方向:文化社會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影視人類學、人類學理論史、分支人類學研究、中國民族研究等。

熱點內容
二年級語文園地一 發布:2024-11-05 21:10:25 瀏覽:684
2017二卷數學文科 發布:2024-11-05 19:23:13 瀏覽:401
歷史課評語 發布:2024-11-05 16:16:22 瀏覽:117
信用卡多久能下來 發布:2024-11-05 15:10:20 瀏覽:842
一年級語文上冊聽課記錄 發布:2024-11-05 14:31:54 瀏覽:4
細思極恐的文言文 發布:2024-11-05 14:15:26 瀏覽:574
學校師德建設先進集體事跡材料 發布:2024-11-05 14:11:23 瀏覽:190
scientist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4-11-05 13:03:28 瀏覽:943
物化學習方法 發布:2024-11-05 12:20:33 瀏覽:544
鄭的英語 發布:2024-11-05 11:29:04 瀏覽: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