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高中文言文語法

高中文言文語法

發布時間: 2020-11-24 06:54:16

Ⅰ 高中所有文言文的語法有哪些

文言文語法簡析
句式倒裝
古今漢語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正常情況下,漢語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順序的。如主語在前,謂語在後;動詞謂語在前,賓語在後;修飾限制或在中心詞前,補充成份在謂語後。
但在古代漢語中,有些詞在充當句子成分時,與現代漢語的位置順序不一致。有時賓語可以放在動詞謂語前面,定語可以放在中心語的後面,甚至有時候謂語還可以放到主語的前面等。
常見的倒裝有以下的五種:
1賓語前置:
疑問句中
否定句中
出現結構助詞

2定語後置:
數量性定語後置
修飾性定語後置
「者」字短語作定語後置
3介詞並語前置
4介詞賓語的位置,
5謂語前置
(1) 賓語前置
賓語在一定的語境中,要放在動詞謂語之前,這是古代漢語中最為突出的一種語序現象。一般地說這種前置是有條件的。其類有三:
一、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提前。
例如,
① 大王來 何操 ?
② 沛公安在 ?
③ 臣實不才,又誰 敢怨 ?
④ 聖王有百,吾 孰法 焉?
⑤ 「許子冠乎?」曰:「冠。」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誰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問代詞「何」、「安」、「誰」、「孰」、「奚」,都是用作賓語而置於謂語的前邊的。例(3)的「敢」是能願動詞,它必須與動詞連在一,所以「誰 」用在「敢」之前。最有啟發性的是例(6),「欺天乎」當然也是疑問句。但由於「天」這個賓語是名詞。不是疑問代詞。所以放在動詞「欺」的後面。
二、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要前置
常見的否定詞有:不、母、無、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聞 也 (未聞之)
③我無 爾詐 ,爾無我虞。 (無詐爾…)
④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問代詞作賓語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漢語中相當嚴格的。據統計,《左傳》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的佔98.4%。而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置於動詞前面的,並不那麼嚴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後置的情況。例如:
①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 何求 。
漢代以後,這種賓語更是大量後置,例如:
②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 為之 。
雖然漢代以後的文言文,前置和後置並存。我們可以認為前置是沿襲先秦語法規則,是文人仿古的結果。
(三)賓語後有結構助詞「是」、「之」等
為了突出賓語而把賓語提前,並在提前的賓語和動詞之間用上「是」或「之」,構成「賓語+是(之)+動詞」的格式,例如:
① 宋何 罪之有 ?
② 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 也。
③ 將 虢是滅 ,何愛於虞?
④ 我周之東遷, 晉鄭依 焉。
⑤ 王貪而無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
⑥ 子曰:「求,無乃 爾是過 與?(責備你)
其各例意思分別是:宋有何罪、說的是虞虢、將滅虢、依晉鄭、感蔡、過爾。
為了強調行為的單一性、排他性和論斷性,便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唯」、「惟」,構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就是這種格式。這種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語中,如「惟命是從」「唯利是圖」「唯才是舉」等。其他語句如:
1惟余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馬頭就行了)
2惟陳言之務去。 (只要是陳舊的語言就務必去除)
以上各句翻譯要體現出「只要…就」的意思來,如只要是命令就聽從,只要有利就圖,只要是人才就舉薦。
古漢語中,還有些沒有形式標志的賓語前置,但並不多見。
(2)定語後置:
在現代漢語里,定語一般都放在名詞中心語前面,用來修飾中心語。但在古代漢語里為了強調和突出定語或者因為定語過長沒,而為了使語言更流暢,於是常把定語放在中心語後邊。今譯時,一般都應提到中心語前面,其格式有三類
〈1〉數量性定語後置
① 命子封帥 車--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
〈2〉修飾性的定語後置
①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②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分別譯為:「長長的劍」(陸離,形容劍之長),「高高的切雲冠」(崔嵬,形容冠之高)。高高的廟堂,遠遠的江湖。
〈3〉「者」字短語作定語後置
① 太子賓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馴養一蟲。
譯為「知其事的太子賓客:「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的石頭:「好事的少年」。都因為有「者」字標志而將定語後置 。
(2) 介詞賓語前置
介詞結構的賓語通常是在介詞後面,但在古代漢語中,也可放在介詞之前,主要以下兩種:
〈1〉疑問句中,介詞的賓語前置
①許子 奚為 不自織? (為什麼?)
②何以 戰? (憑什麼?)
③客 胡為 若此 (為什麼?)
④曷為 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 (為何?)
⑤ 學 惡乎始 ? 惡乎終 ? (從哪裡?)
〈2〉一般句式中的介詞賓語的前置。
為了強調介詞的賓語,雖無形式標志,但也可以將賓語提到介詞之前。例如:
① 楚國 方城以 為城, 漢水以 為池。
② 楚戰士無不 一以當十。
③ 沛公北向坐,張良 西向待。
在現代漢語中,還有「 夜以 繼日」這類成語是古漢語的遺夠
(3) 介賓語短語的位置
介賓短語可以作狀語,也可以作補語,這是古今漢語相同的。但是,古漢語中表示方式、時間、處所、原因、比較、被動等的介賓斷語務作補語。「以、賓」式短語作狀語。補語參串,而這些補語的短語,今譯時一般要作狀語翻譯。若仍作補語直譯,便感到生際別扭,如:
① 何不 試之以足 ?(用腳試試)
② 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 。
③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從……比……)
④ 兵數 破於齊秦 。
⑤ 名垂乎後世 。
例①、②是介對象,③介處所,主動者,⑤介時間,今譯時,都應譯作狀語。
(4) 謂語前置
主倒置,是為了突出謂語的意義加重謂語的語氣或感情色彩,或是為了合乎講對仗,押音韻,如
①子耶,言伐莒者?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 美哉室!
④ 大哉,其之為君也!
⑤ 灼灼其華
⑥ 竹喧歸浣女,動下漁舟
以上之例分別體現了謂語前的三種情況。
A.疑問句 B.感嘆句 C.舊詩詞押韻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以上來自網路知道

Ⅱ 高中常用文言文語法

多義字:
學:
1) 學校 [school]。又曾稱學廬、學教、學館、學堂、學宮、學院、學屋、學園

學,官也。——《廣雅·釋室》

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

學則三代共之。——《孟子》

萬用入學。——《夏小正》

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禮記·王制》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韓愈《進學解》

(2) 又如:學俸(教師的薪水);學憲(學台);學台(學政);學里(明清時設立的管理各級地方儒生的機構)

(3) 學問 [learning]

天子積學。——《後漢書·列女傳》

學有未達。——清· 劉開《問說》

是芋視乃學。——清· 周容《芋老人傳》

生平為學。——清· 張廷玉《明史》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暴:

1) 顯露;暴露 [expose]

暴於南榮。——《史記·司馬相如傳》

今我使二國暴骨。——《左傳·宣公十二年》

屍捐不收,骨暴不葬。——《論衡·禍虛》

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於天下矣。——司馬遷《報任安書》

(2) 又如:暴師(駐扎在野外的軍隊);暴骸(暴露屍骸);暴骨(暴露屍骨);暴屍(暴露屍骸)

(3) 糟蹋,損害 [spoil]

田不以禮,曰暴天物。——《禮記》

(4) 又如:自暴自棄;以眾暴寡;暴殄輕生(肆意踐踏,輕視生命);暴殄(殘害自然)

(5) 欺凌 [bully and humiliate]

自是之後,以強陵弱,以眾暴寡。——《莊子·盜跖》

(6) 又如:暴陵(欺壓凌辱)

(7) 徒手搏[虎] [attack a tiger unarmed]

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詩·小雅》

見:
1)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頭上加隻眼睛,就是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義:看見,看到)

(2) 同本義 [see;catch sight of]

見,視也。——《說文》

未見君子。——《詩·周南·汝墳》

利見大人。——《易·乾》

見龍在田。——《易·乾》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禮記·大學》

見而不見,聞而不聞。——《韓非子·主道》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樂府詩集·木蘭詩》

見兩小兒辯斗。——《列子·湯問》

兒童相見不相識。——唐· 賀知章《回鄉偶書》

虎見之。——唐· 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里尋常見。—— 唐·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3) 又如:見雌雄(看到結果);見人(見證人);見喜(出痘疹的忌諱說法);見不過(看不慣;見不得);見頭知尾(比喻聰明透頂)

(4) 進見;會見 [meet;call on]

往見楚王。—— 晉· 干寶《搜神記》

見蔡桓公。——《韓非子·喻老》

扁鵲復見。

正見清河。——《世說新語·自新》

(5) 又如:見駕(參見皇帝);見面鞋腳(古時風俗新娘拜見公婆和諸姑姊妹時,所奉上作為見面禮的刺綉鞋面);見禮(朝見之禮)

(6) 遇到;碰見 [come into contact with;be exposed to]

宋華父 督見 孔父之妻於路。——《左傳·桓公元年》

(7) 又如:這種葯怕見光;見齒(露齒而笑);見顧(光顧);見難(遇到危難);見禮(受到禮遇)

(8) 指死——主要用於口語中 [kick]。如:見閻王

(9) 聽到 [listen]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東揖 山東隆準公。—— 李白《梁甫吟》

(10) 又如:見說(聽說);見話(聽說,聽講)

(11) 觀察;知道;了解 [observe;know]

道在不可見。——《韓非子·主道》

本無辭輦意,豈見入空官。——李賀《感諷》

(12) 又如:見幾(明察事物細微的傾向);見知(知道);見便(識相;知趣)

(13) 比試;較量 [match]。如:見高低;見陣(交戰,對陣);見仗(交戰)

古今異義:
爪牙:古,好的助手褒義詞,今,幫凶,貶義詞。

江河:古,專指長江、黃河,今,泛稱大江河流

虛詞用法:之
1) 的 [of]

(2) 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領屬關系或一般的修飾關系

謝庄少年之精技擊者。——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開火者,軍中發槍之號也。

(3) 又如:鍾鼓之聲;一家之長;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於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吾見師之出。——《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5) 用於實詞與介詞之間

口之於味,有同耆也。——《孟子》

而:
1)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並列關系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3) 表示遞進關系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4) 表示承接關系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鍾山記》

(5) 表示轉折關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6) 表示假設關系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7) 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 而 ér

〈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豈不知而作。——《詩·大雅·桑柔》

余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2) 又如:而翁(你的父親)

(3) 這樣,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這人)

◎ 而 ér

〈助〉

(1) 表示偏正關系,相當於「之」,「的」 [of]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系辭上》

◎ 而 ér

<語氣>

(1) 用於句中,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2) 用於句末,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詞類活用:
水:游泳;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用心一也,一,數作形,專一

特殊句式: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判斷句,表比較,也有狀語後置句)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排比句)

定語後置句(蚓無爪牙之力,筋骨之強)

Ⅲ 高二人教版語文文言文語法

《陳情表》
一. 虛詞
1. 以
(1)臣以險釁,夙遭閔凶(連詞,因為)
(2)猥以微賤,當侍東宮(介詞,憑借)
(3)臣具以表聞(介詞,用)
(4)謹拜表以聞(連詞,表目的)
(5)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介詞,用)

2. 於
(1)急於星火(介詞,比)
(2)是以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 (介詞,對,向)

3. 之
(1)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助詞,的)
(2)臣之進退(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二. 實詞
1. 通假字
(1)夙遭閔凶(通「憫」,憐憫)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獨的樣子)
(3)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4)四十有四(通「又」)
(5)五尺之僮(通「童」,童僕)

2. 古今異義
(1)九歲不行
古義:不能走路 今義:不可以或能力不夠
2)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古義:優秀人才
今義:明清兩代生員的通稱
(3)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古義:報答
今義:向上級報告或刊登在報紙上
(4)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古義:成人自立 今義:(組織、機構等)正式建立
(5)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古義:申訴,訴說 今義:說給別人聽,讓人知道
(6)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古義:辛酸苦楚,苦衷 今義:身心勞苦
(7)臣欲奉詔賓士
古義:趕快往前 今義:很快地跑
(8)拜臣郎中
古義:尚書部的屬官 今義:中醫醫生

3. 詞類活用
(1)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形容詞作動詞,遠離)
(2)臣具以表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知道)
(3)且臣少仕偽朝(名詞作動詞,做官)
(4)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
(5)夙遭閔凶(形容詞作名詞,憂患不幸的事)
(6)臣之進退(動詞作名詞,是否出來做官之事)
(7)舉臣秀才(名詞作動詞,做秀才,為秀才)
(8)察臣孝廉(名詞作動詞,做孝廉,為孝廉)
(9)猥以微賤(形容詞作名詞,微賤的身份)
(10)沐浴清化(形容詞作名詞,清明的政治教化)
(11)凡在故老(形容詞作名詞,年老之人)
(12)少多疾病(名詞作動詞,患疾病)
(13)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名詞作狀語,像犬馬一樣)

4. 一詞多義

猶蒙矜育(動詞,憐惜)
小矜名節(動詞,自誇)

夙遭閔凶(名詞,通「憫」,指可憂患的事)
憫臣弧弱(動詞,悲痛,憐惜)
(3)薄
門衰祚薄(形容詞,淺薄)
日薄西山(動詞,靠近)

三. 文言句式
1. 判斷句
(1)非臣隕首所能上報(用「非」表否定判斷)
(2)今臣亡國賤俘(直接表判斷)
(3)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非」表否定判斷)

2. 變式句
(1)急於星火(於星火急,介賓後置)
(2)是以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臣於陛下盡節之日長,介賓後置)

3. 被動句
而劉夙嬰疾病(動詞「嬰」本身具有被動語態)

四. 重點語句翻譯
1. 臣以險釁,夙遭閔凶。
譯文:臣子因命運不好,小時候就遭遇到了不幸。

2.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譯文:我進退兩難,處境十分狼狽。

3.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譯文:因為這些,我的內心實在是不忍離開祖母而遠行。

4. 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譯文: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夠准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願。

5. 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譯文:現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實在卑微到不值一提,
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優厚,怎敢猶豫不決另有所圖呢?

6.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譯文:臣下我懷著牛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聞達。

7.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譯文:在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裡又沒有照管門戶的僮僕。

《項脊軒志》
一. 虛詞
1. 以
(1)娘以指叩門扉曰(介詞,用)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連詞,表承接,可譯為「來」)
(3)能以足音辨人(介詞,憑借,根據)
(4)以手閹門(介詞,用)

2. 而
(1)而庭階寂寂(連詞,表並列)
(2)牆往往而是(連詞,表修飾)
(3)客逾庖而宴(連詞,表修飾)
(4)而母立於茲(代詞,你,你的)
(5)呱呱而泣(連詞,表修飾)

3. 之
(1)頃之,持一象笏至(語助詞,調整音節)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語助詞,調整音節)
(3)他日汝當用之(代詞,代象笏)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詞,的)

二. 實詞
1. 通假字
某所,而母立於茲(通「爾」,你的)
古今異義
(1)人至不去
古義:離開 今義:前往
(2)吾妻來歸
古義:女子出嫁 今義:返回、還給
(3)牆往往而是
古義:處處 今義:常常
(4)比去,以手閹門
古義:及、等到、並排的 今義:較量、緊靠

2. 一詞多義

不能得日(動詞,得到,獲得)
得不焚(助動詞,能,能夠)

日過午已昏(動詞,指時間超過)
不能得日(名詞,陽光)

大母過余曰(動詞,探望,看望)
人往,從軒前過(動詞,經過)

吾妻來歸(動詞,女子出嫁)
吾妻歸寧(動詞,返回。歸寧,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探望)

借書滿架(名詞,書,書籍)
或憑幾學書(名詞,字,文字)

吾從板外相為應答(介詞,自,由)
從余問古事(介詞,向)

余自束發(介詞,從,由)
自語曰(代詞,自己)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動詞,安放)
內外多置小門(動詞,設置)

以當南日(動詞,擋住)
他日汝當用之(副詞,理當,該當)

3. 詞類活用
(1)前辟四窗(名詞作狀語,在……的前面)
(2)東犬西吠(名詞作狀語,向西,朝西)
(3)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詞作狀語,親手)
(4)垣牆周庭(名詞作動詞,砌上圍牆)
(5)明月半牆(名詞作動詞,月兒明亮地照著)
(6)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名詞作動詞,上朝)
(7)垣牆周庭(形容詞作動詞,圍繞著)
(8)亦遂增勝(形容詞作名詞,美好的景緻)
(9)時至軒中(名詞作狀語,時常)
(10)客逾庖而宴(名詞作動詞,吃飯)

三. 文言句式
1. 判斷句
(1)項脊軒,舊南閣子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直接表示判斷)

2. 省略句
(1)(余)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省去主語「余」)
(2)日過午(室內)已昏(省去主語「室內」)
(3)使(之)不上漏(省去動詞賓語「之」)
(4)讀書(於)軒中(省去介詞「於」)

3. 變式句
(1)家有老嫗,嘗居於此(於此居,介賓後置)
(2)其制稍異於前(於前稍異,介賓後置)

4被動句
得不焚,殆有神護者(「不焚」,即不被焚毀)

四. 重點語句翻譯
1. 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譯文:在農歷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牆上,月光下桂樹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風吹來,枝影搖動,煞是可愛。
2. 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
譯文:東家的狗(聽到西家的動靜)對著西家叫,客人得越過廚房去吃飯,雞在廳堂內棲宿。
3. 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
譯文:我家的讀書人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功名,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成就功名)了。
4. 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譯文:回憶往日的這些事,好像昨天剛發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場。
5.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譯文:院中有一棵枇杷樹,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親手栽種的,今天已經是干直葉茂,像把打開的巨傘一樣了。

《報任安書》
一. 虛詞
1. 以
(1)及以至是(通「已」)
(2)仆以口語遇遭此禍(介詞,因為)
(3)退論書策以舒其憤(連詞,來)
(4)重為鄉黨所戮笑,以污辱先人(連詞,以致)
(5)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介詞,用)
(6)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連詞,因而)

2. 為
(1)為十表,本紀十二(動詞,寫成)
(2)季布為朱家鉗奴(動詞,做了)
(3)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動詞,當作)
(4)然此可為智者道(介詞,給,替)
(5)古人所以重施刑於大夫者,殆為此也(介詞,因為)
(6)重為鄉黨所笑(介詞,被)

3. 且
(1)且勇者不必死節(連詞,況且)
(2)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副詞,暫且,姑且)
(3)且西伯,伯也(連詞,再說)

4. 於
(1)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介詞,比)
(2)幽於圜牆之中(介詞,在)
(3)至激於義理者不然(介詞,被)
(4)少卿視仆於妻子何如哉(介詞,對)
(5)無益於俗(介詞,對)

5. 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副詞,卻,竟然)
(2)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副詞,才)
(3)然後是非乃定(副詞,才)
(4)至激於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動詞,是)

6. 然
(1)至激於義理者不然(代詞,這樣)
(2)然此可為智者道(連詞,表示轉折)
(3)闕然久不報(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二. 實詞
1. 通假字
(1)及以至是(通「已」,已經)
(2)其次剔毛發(通「剃」,剃光)
(3)被棰楚受辱(通「棰」,木杖)
(4)古者富貴而名摩滅(通「磨」,磨滅)
(5)見獄吏則頭槍地(通「搶」,碰撞)
(6)幽於圜牆之中(通「圓」)
(7)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通「抵」)
(8)網羅天下放失舊聞(通「佚」,散失)
(9)則仆償前辱之責(通「債」,債務,指下獄受腐刑)
(10)及罪至罔加(同「網」,法網)

2. 古今異義
(1)所謂強顏耳
古義:厚顏無恥 今義:勉強裝出笑容
(2)下流多謗議
古義:負罪受辱的處境 今義:下游;卑鄙齷齪
(3)所自樹立使然也
古義:立身處世
今義:建立(多用於抽象的好的事情)
(4)念父母,顧妻子
古義:妻子和兒女 今義:配偶
(5)意氣勤勤懇懇
古義:誠懇,懇切 今義:勤勞而踏實
(6)南面稱孤
古義:面向南
今義:方位名詞,與「北面」相對
(7)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
古義:落入,沉沒
今義: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
(8)恨私心有所不盡
古義:自己的心願 今義:為自己打算的念頭
(9)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古義:不一般
今義:程度副詞,相當於「很」「十分」
(10)仆以口語遭遇此禍
古義:言論
今義:談話時所用的語言,與「書面語」相對

3. 一詞多義

卒就死耳(動詞,接近,趨向)
草創未就(動詞,完成)

而用流俗人之言(動詞,採用,引申為「附和」)
用之所趨異也(介詞,因為)

古人所以重施刑於大夫者(形容詞,慎重)
重為鄉黨所笑(副詞,更加)

通邑大都(動詞,暢通,沒有阻礙)
通古今之變(動詞,通曉,精通)
通其狂惑(動詞,達,這里指抒發)

4. 詞類活用
(1)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名詞作狀語,像牛馬一樣)
(2)倡優畜之(名詞作狀語,像樂師優伶一樣)
(3)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名詞作動詞,這里指囚禁)
(4)太上不辱先(動詞使動用,使……受辱)
(5)且勇者不必死節(動詞為動用,為……而死)
(6)韓非囚秦(動詞被動用,被……囚禁)

三. 文言句式
1. 判斷句
(1)素所自樹立使然也(「也」表判斷)
(2)李斯,相也(「也」表示判斷)
(3)至激於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乃」表示判斷)
(4)古人所以重施刑於大夫者,殆為此也(「所以……者,……也」,解釋原因的判斷)

2. 疑問句
(1)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疑問語氣詞「乎」,表疑問)
(2)與螻蟻何以異(疑問代詞「何」,表疑問)
(3)安在其不辱也(疑問代詞「安」,表示疑問)
(4)少卿視仆於妻子何如哉(疑問代詞「何」,表疑問)
(5)寧得自引深藏於岩穴邪(「寧」與疑問語氣詞「邪」,表反問)
(6)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無乃」與疑問語氣詞「乎」,表反問)

3. 省略句
(1)(書)草創未就(省去主語「書」)
(2)(先人職位)近乎卜祝之間(省去主語「先人職位」)
(3)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賢進士(省去賓語「之」)
(4)聲聞(於)鄰國(省去介詞「於」)
(5)韓非囚(於)秦(省去介詞「於」)

4. 變式句
(1)不得通其道(其道不得通,主語後置)
(2)灌夫受辱於居室(於居室受辱,狀語後置)
(3)無益於俗(於俗無益,狀語後置)

5. 被動句
(1)至激於義理者不然(「於」,表被動)
(2)重為鄉黨所笑(「為……所……」,表被動)
(3)韓非囚秦(「囚」,被囚之意)
(4)文王拘而演《周易》(「拘」,被拘之意)
(5)流俗之所輕也(省去的「為」與「所」,表被動)

四. 重點語句翻譯
1.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譯文:人總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要輕,這是由於應用死節的地方不同的緣故。
2. 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檻阱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
譯文:猛虎在深山(的時候),所有的野獸都非常害怕它;待到被關進籠子里或落入陷阱之中,(卻)搖尾(向人)討吃的,這是(人)以威力逐步制服了它的結果。
3. 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
譯文:落入微塵一般輕賤的境地,從古至今都是如此,怎能不受侮辱呢?
4. 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
譯文: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願被囚禁在糞土一般的牢獄之中,是因為我的心願尚未完全實現,恥於默默無聞而死,而文采不能顯露給後世的人們。
5. 《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譯文:《詩經》三百篇,也大多是聖賢們為抒發郁憤而寫出來的
6.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譯文:也想用來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規律,弄清從古至今的歷史發展過程,成就一家的學說。

《漁父》
一. 虛詞
1. 之
(1)漁父見而問之(代詞,代屈原)
(2)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詞,定語後置的標志)
(3)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助詞,的)
2. 於
(1)聖人不凝滯於物(介詞,對)
(2)屈原既放,游於江潭(介詞,在)
(3)何故至於斯(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
3. 而
(1)漁父見而問之(連詞,表承接)
(2)而能與世推移(連詞,表轉折)
(3)漁父莞爾而笑(連詞,表修飾)

二. 文言句式
1. 判斷句
子非三閭大夫與(「非」表否定判斷)
2. 疑問句
(1)自令放為(疑問語氣詞「為」,表疑問)
(2)何故至於斯(疑問代詞「何」,表疑問)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疑問代詞「安」與疑問語氣詞「乎」,表反問)
(4)子非三閭大夫與(「非」與疑問語氣詞「與」,表反問)
3. 省略句
(1)行吟(於)澤畔(省去介詞「於」)
(2)(漁父)遂去,不復與(之)言(前省去主語「漁父」,後省去介詞賓語「之」)
4. 被動句
(1)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
(2)是以見放(「見」表被動,相當於「被」)

三. 重點語句翻譯
1.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譯文:普天下都混濁,只有我還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2. 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譯文:真正賢明的聖人不會拘泥於一事一物,而能隨世情流轉相應地改變。
3.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譯文:怎能讓潔凈光明的純白之質,卻蒙上世俗的塵埃?
4.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譯文:(湖上的)碧波清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湖上的)碧波混濁,可以洗我的雙足。
《逍遙游》
一. 虛詞
1. 之
(1)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助詞,的)
(2)其翼若垂天之雲(助詞,的)
(3)鵬之徙於南冥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而莫之天閼者(代詞,它)
(7)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動詞,到,往)
(8)之二蟲又何知(代詞,這些)
(9)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代詞,他,指宋榮子)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詞,他,指彭祖)

2. 而
(1)怒而飛(連詞,表修飾)
(2)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連詞,表修飾)
(3)決起而飛(連詞,表修飾)
(4)而控於地而已矣(連詞,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連詞,表並列)
(6)而宋榮子猶然笑之(連詞,表轉折)
(7)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連詞,表轉折)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連詞,表轉折)

3. 則
(1)海運則將徙於南冥(連詞,就)
(2)時則不至(連詞,或者)
(3)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連詞,那麼)

4. 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詞,這樣)
(2)雖然,猶有未樹也(代詞,這樣)
(3)未數數然也(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5. 以
(1)以五百歲為春(介詞,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
(3)奚以知其然也(介詞,憑)

6. 且
(1)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連詞,而且)
(2)彼且惡乎待哉(連詞,還)
(3)且適南冥也(副詞,將要)

7. 於
(1)彼其於世(介詞,對於)
(2)覆杯水於坳堂之上(介詞,在)

8. 其
(1)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用在選擇問句中,是……還是……)
(2)其名為鵬(代詞,它的)
(3)其負大舟也無力(代詞,它,指水)

二. 實詞
1. 通假字
(1)北冥有魚(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別)
(4)而徵一國(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後反(通「又」;通「返」,往返)
(6)御六氣之辯(通「變」,變化)

2. 古今異義
(1)雖然,猶有未樹也。
古義:雖然這樣 今義:轉折連詞,用於上一個分句
(2)眾人匹之
古義:一般人 今義:多數人,大家
(3)腹猶果然
古義:食飽之狀
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連詞,假設事實
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4)之二蟲又何知
古義:泛指動物 今義:蟲子
(5)窮發之北
古義:毛,草木 今義:頭發
(6)小年不及大年
古義:壽命短的
今義:農歷臘月;節日,臘月二十三或二十
四日,舊俗就在這天祭灶。
古義:壽命長的
今義:豐收年;農歷十二月有30天的年份;春節

3. 一詞多義

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別)
而御六氣之不辯(通「變」,變化)

之二蟲又何知(動詞,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詞,智慧)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詞,名稱)
聖人無名(名詞,聲名)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里指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

4. 詞類活用
(1)彼於致福者(使動用法,使……到來)
(2)而後乃今將圖南(名詞用作動詞,往南飛)
(3)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名詞用作動詞,往南飛)
(4)德合一君(使動用法,使……投合,使……滿意)
(5)而徵一國者(使動用法,使……信任)

三. 文言句式
1. 判斷句
(1)此小大之辯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2)《齊諧》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
(3)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

2. 省略句
(1)翱翔(於)蓬蒿之間(省略介詞「於」)
(2)且舉世譽之而(宋榮子)不加勸(省略主語「宋榮子」)
(3)眾人匹(於)之(省略介詞「於」)
(4)眾人匹之,(眾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語「眾人」)

3. 疑問句
(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表示疑問語氣)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問語氣)
(3)彼且奚適也(「奚」,表示疑問語氣)

4. 變式句
(1)而莫之夭閼者(夭閼之,賓語前置)
(2)彼且奚適也(適奚,賓語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賓語前置)
(4)覆杯水於坳堂之上(於坳堂之上覆杯水,介賓短語後置)
(5)翱翔蓬蒿之間(<於>蓬蒿之間翱翔,介賓短語後置)

《蘭亭集序》
一. 虛詞
1. 為
(1)引以為流觴曲水(動詞,作為,當作)
(2)已為陳跡(動詞,成為)
2. 於
(1)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
(2)當其欣於所遇(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
(3)暫得於己(介詞,對或在)
(4)終期於盡(介詞,到)

3. 以
(1)引以為流觴曲水(介詞,把)
(2)亦足以暢敘幽情(連詞,用來)
(3)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介詞,因為)

4. 之
(1)暮春之初(結構助詞,的)
(2)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結構助詞,的)
(3)雖無絲竹管弦之盛(結構助詞,的)
(4)夫人之相與(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不知老之將至(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及其所之既倦(動詞,到,往)
(7)感慨系之矣(代詞,它)
(8)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代詞,它)
(9)仰觀宇宙之大(助詞,定語後置的標志)

5. 所
(1)或因寄所託(構成所字結構,相當於名詞短語)
(2)當其欣於所遇(構成所字結構,相當於名詞短語)
(3)及其所之既倦(構成所字結構,相當於名詞短語)

二. 實詞
1.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內(通「晤」)
(2)趣舍萬殊(通「取」)

2. 一詞多義

修楔事也(動詞,做,從事)
茂林修竹(形容詞,高)
況修短隨化(形容詞,長)

其致一也(統一,一致)
悟言一室之內(數詞)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動詞,把……看作一樣)

4. 詞類活用
(1)群賢畢至(形容詞作名詞,賢才)
(2)不知老之將至(形容詞作名詞)
(3)所以游目騁懷(動詞的使動用法,使……縱展;使……賓士)
(4)所以興懷(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興起)
(5)固知一死生為虛誕(形容詞作動詞,把……看作一樣)
(6)齊彭殤為妄作(形容詞作動詞,把……看作相等)
(7)況修短隨化(形容詞作名詞,壽命長;壽命短)
(8)死生亦大矣(形容詞作名詞,大事)

三. 文言句式
1. 判斷句
(1)死生亦大矣(直接表示判斷)
(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動詞「為」,表示判斷)
(3)齊彭殤為妄作(動詞「為」,表示判斷)
3. 變式句
(1)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會,介賓短語後置)
(2)仰觀宇宙之大(仰觀大宇宙,定語後置)
(3)俯察品類之盛(俯察盛品類,定語後置)
(4)不能喻之於懷(不能於懷喻之,介賓短語後置)

Ⅳ 高中文言文語法知識大全 謝謝

**********************************************************************

祝你寒假快樂,學習進步!如果不明白,請再問;如果對你

有所幫助,請點擊本頁面中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謝謝!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


一些文言文語法知識,例如使動,狀語後置,重要的句式結構
答:同學你好,具體知識如下
文言常用句式和現代漢語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對應的,主要要求同學們掌握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變式句等五種。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錶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司馬光《赤壁之戰》)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 (蘇軾《石鍾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問句
文言中的疑問句,一般要用疑問代詞(誰、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問語氣詞(乎、歟、耶等)提出問題。
用疑問代詞的,例如:
誰為哀者? (張溥《五人墓碑記》)
獨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同上)
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司馬遷《鴻門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韓愈《師說》)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問語氣詞的,例如:
壯士,能復飲乎? (司馬遷《鴻門宴》)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而》)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蘇溝《六國論》)
三、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書》)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四、省略句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後省,自述或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柳宗元《捕蛇者說》)
沛公謂張良曰:「……(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手自筆錄,( )計日以還。……錄畢,( )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 )問:「( )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 )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左傳·曹判論戰》)
2.省略謂語。與現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尉劍挺,廣起,奪( )而殺尉。(司馬遷《陳涉世家》)
每字為一印,火燒( )令( )堅。(沈括《活板》)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 )斗卮酒。(司馬遷《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 )謀。(同上)
此人一一為( )具言所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於」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鍾磬置( )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蘇軾《石鍾山記》)
激昂( )大義,蹈死不顧(張博《五人墓碑記》)
五、變式句
所謂變式句,是比照現代漢語說的。文言中句子的語序多有變化,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主語後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 (《晏子春秋·晏子辭千金》)
2.賓語前置。賓語前置相當多見,有幾種情況。一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蘇軾《石鍾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9)
一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 (操何) (司馬遷《鴻門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為學》)
微斯人,吾誰與歸? (與誰) (范仲淹《岳陽樓記》)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馬遷《鴻門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韓愈《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3.定語後置。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常置於中心詞之後。例如:
遂率子孫荷擔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閹之亂,紹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張溥《五人墓碑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
4.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里,介詞結構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則往往置後作補語。例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得雙石於潭上。(蘇軾《石鍾山記》)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司馬遷《陳涉世家》)

Ⅳ 高中文言文語法

文言文語法知識點
一、句子成分的劃分
句子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和補語
1、 主語和謂語在句子中,陳述的對象和陳述的內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陳述的對象叫主語,回答「誰」或「什麼」的問題,陳述的內容叫謂語,回答「怎麼樣」的問題。(主謂之間用「//」分開)。
例如:①語文老師//正在點名 ②今天天氣//非常暖和 ③鄰國之民//不加少
2、 當謂語的中心詞是動詞時,在動詞後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賓語。(賓語用「﹏ ﹏」劃起來)。
例:①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
②我們//需要創新精神。
③古之學者//必有師。
④吾//師道也。
3、 定語:在句子中起修飾限制主語、或賓語中心詞的作用。(定語用()標出)。
例:①(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
②(這樣龐大而復雜)的結構//,該是(一項多麼艱巨)的工程啊!
③(秦)//東割(膏腴)之地。 ④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
4、狀語是修飾、限制用動詞或形容詞充當謂語中心語的句子成分。(狀語用「〔 〕」標出)。狀語一般在謂語中心語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時間、地點、范圍、情況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眾一萬多人//〔在南京路上〕舉行(反帝國主義)大示威。
②吾//〔嘗終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總之,一般的句式是:〔時間或地點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 二、文言文種特殊句式
(一)、賓語前置句
1、否定句中賓語前置 這類賓前的句子,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末」「毋」「莫」等否定詞表示。
例: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作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賦》)
3、介詞賓語前置
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於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現象。
例:①「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②「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4、 普通賓語前置

有時候為了強調賓語,通過一定語法手段將賓語放在動詞之前,稱之為普通賓語前置。 例:①唯利是圖、惟命是從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二)定語後置句
在現代漢語語法中,定語是修飾主語或賓語的中心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前面。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突出主語或賓語中心詞的意思,或是為了使語氣更流暢,把定語放在中心詞的後面,這種現象叫做定語後置。
例:①「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過秦論》)
注意:有時候中心詞語與後置定語之間會用一個「之」字,即「中心詞+之+後置定語」,這時候這個「之」字就是定語後置的標志。
例: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三)狀語後置句
現代漢語中,狀語會置於謂語之前。在文言文中,狀語若置於謂語之後,就叫做狀語後置。
例:①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赤壁賦》
②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勸學》
③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鴻門宴》
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寡人之於國也》

Ⅵ 高中文言文語法總結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法大致相同,由於語言的發展和演變,也存在一些差異。掌握有別於現代漢語的常見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這里主要掌握判斷句、被動句、倒裝(變式)句、省略句 。

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採用否定副詞「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斷。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常見類型: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 皆為戮沒。」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語。

◆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 草 木,草木盡死。

◆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 (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鍾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四、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例如:「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碩鼠》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鍾山記》蘇軾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

例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鴻門宴》

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沛公安在? 《鴻門宴》

夫晉,何厭之有? 《燭之武退秦師》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

例:臆!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衛風•氓》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游》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例: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你是問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v 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v 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v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v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Ⅶ 高中文言文《六國論》、《阿房宮賦》3個語法小問題~

完:保持完整 形容詞或用作動詞

卻: 使……退卻 動詞使動用法

族:滅族 名詞作動詞

Ⅷ 高中語文古文語法

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採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也作蒙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鍾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Ⅸ 文言文翻譯技巧(高中)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弧,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實詞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意義比較實在,表示事物、動作、行為、變化、性質、狀態、時間、處所等。 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區別詞、數詞、量詞、副詞、代詞等八類。 實詞可以根據意義和功能分成體詞和謂詞兩大類。八類實詞中,只有副詞既不屬於體詞,也不屬於謂詞。 體詞主要用來指稱人或事物,以名詞為代表,數詞、量詞、區別詞和代替這幾類詞的代詞。 謂詞主要用來陳述,主要包括動詞、形容詞和代替這兩類詞的代詞。 體詞和謂詞在語法功能上的主要區別是:體詞主要作主語和賓語,謂詞主要作謂語,謂詞前可以加上否定副詞「不」,體詞則不能加。 虛詞只表示語法意義,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 虛詞包括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等四類。常見虛詞:之、其、是、焉、爾、然、莫、或、相、見、豈、乃、於、與、因、為、以、而、且、則、雖、若、者、所、夫、蓋、也、矣、乎、哉
倒裝句
一、主謂倒裝。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
二、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有如下幾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a 介賓倒裝 例: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為什麼」 微斯人,吾誰與歸 ?「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同道呢?」 b謂賓倒裝 例:何有於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一樣」。 孔子雲:「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2、 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 用「之」或「是」把賓語提於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 例: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孔子雲:「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4、 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例:是以謂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
5、 其他,表示強調。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關山度」是「度關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道道山」。
三、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1、「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 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臨於泉上」是「翼然臨於泉上亭 」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2、 「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 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3、數量詞做定語後置 例:嘗貽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後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四、介賓結構後置
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都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 例:何有於我哉? 全句為「於我有何哉」的倒裝句,介賓結構「於我」後置。譯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告之於帝」是「於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帝」後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 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全句為「於南陽躬耕,於亂世苟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南陽、於亂世」後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例:屠懼,投以骨。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後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尉首」後置,可譯為「用將尉的頭來祭祀」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後置。
文言文里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而是徑直用名詞或名詞短語作謂語表示判斷,並往往藉助於一些助詞、語氣詞、副詞來表示或加強判斷的語氣。主要格式有以下幾種:
1.主語後用助詞「者」表提頓,謂語後用語氣詞「也」煞尾。如: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2.只在主語後用「者」表提頓。如:
①粟者,民之所種。(《論貴粟疏>)
3.只在謂語後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鍾山記))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5.謂語前用副詞「乃」「即」「必」「則」等加強肯定語氣。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鴻門宴》)
③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6.用副詞「非」表否定判斷。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
②拾視之,非字而畫。(《促織》)
(二)被動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動句,常藉助於一定的介詞、助詞、助動詞來造成被動的格式。
1.用介詞「為」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如:
①炮台悉為逆據。(《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五蠹》)
2.用介詞「於」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如:
①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不拘於時,學於余。(《師說》)
3.用介詞「被」表被動,「被」的賓語往往省略。如:
①內一人說是西洋兵頭,亦被殺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
4.用助動詞「見」表被動。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②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5.用「為……所……」的格式表被動
「為」是介詞,引進行為的主動者。「所」是助詞,置於動詞之前。如:
①贏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
6.用「見……於……」的格式表被動。「見」是助動詞;「於」是介詞,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如: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壁歸。(《廉頗藺相如列傳》)
7.意念上的被動。
動詞本身用於被動意義,不藉助於任何錶示被動的詞語。這種被動要根據文意來判斷。如:
①舉孝康,不行。(《張衡傳》)──「舉孝廉」,被舉薦為孝糜。
②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為上卿」,被封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函谷舉」,函各關被攻下。
(三)特殊的雙賓語
文言里有兩種特殊的雙賓語,不能按一般的雙賓語理解。
1.使動雙賓語。
動詞和近賓之間是使動關系。如:
①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負秦」,使秦負。「負秦曲」,使秦負曲,使秦國擔負理虧的責任。
②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論積貯疏》)──「歸之」,使之歸。「歸之農」,使之歸農。
2.為動雙賓語。
動詞和近賓之間是為動關系。如:
①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馮諼客孟嘗君>)──「為」(wéi),動詞,這里是「准備」的意思。「為之」,為(w苗)之為(wéi),替他准備。「為之駕」,為(wèi)之為(wéi)駕,給他准備車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為」,找。「為之辭」,替它找個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順序
文言里有幾種語序,和現代漢語里相應句式的語序不同。
1.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如:
①大王來何操?(《鴻門宴》)──此為作動詞的賓語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此為作介詞的賓語間置。
2.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如:
①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張衡傳))──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詞「未」,是否定句,賓語「之」是代詞。置於謂語動詞「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道理同上。
3.賓語前置,用助詞「之」「是」等置於前置的賓語和謂語之間。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苻救趙》)
②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4.定語以「者」字短語的形式置於中心詞之後。
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之間,可以加助詞「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②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馮諼客孟嘗君>)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組成成分,習慣上常常省略,譯成現代漢語時需要補充。
1.兼語省略。
省略的兼語必須是已見於上文,或者是從內容上看沒有必要說出來的。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語都是已見於上文的。
2.動詞的代詞賓語省略。
這種省略有兩個條件:一、省略的賓語必須是可以用代詞充當的,即可以從上文看出來的。二、後邊有「於」或「以」組成的介詞結構作補語。如:
①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赤壁之戰》)──追(之)於宇下。
②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詞的賓語往往省略。
省略的賓語必須是從上文可以看出來,能夠用代詞充當的。如:
①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怵然為戒」,怵然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來。「視為止」,視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為遲」,行為之遲,行動因此遲緩。
②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與謀」,與之謀,同他商量。
③左右以告。(《馮諼客孟嘗君》)──「以告」,以之告,把情況告訴(孟嘗君)。
④毋從俱死也。(《鴻門宴》)──「從俱死」,從之俱死,跟著他一起去死。
⑤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張衡宴》)──「因以諷諫」,因之以諷諫,通過它來委婉地勸諫(朝廷)。
4.介詞「於」「以」往往省略。如:
①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逼兵勢」,逼於兵勢,被兵勢所逼。
②又試之雞。(《促織》)──試之雞,試之以雞,用雞去試驗它。
(六)習慣句式
所謂習慣句式,是指那些結構比較固定的句式。
1.不亦……乎?
在這個格式中,「亦」起加強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可譯為「不是……嗎」「不也……嗎」。如:
①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論語·學而》)
2.無乃……乎?
表對某種情況的估計或對某件事情的認識,帶有反問兼感嘆的語氣。「無乃」可譯為「恐怕」「只怕」。如反問的語氣較重。也可譯為「莫不是」。如:
①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教之戰》)
②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句末的語氣詞用「與」,反問的語氣較強一些。
3.得無……乎?
表測度。「得無」可譯為「恐怕」「也許」。如果詢問的語氣稍重一些,可譯為「莫不是」「該不會」等。如:
①若翁廉,若輩得無苦貧乎?(《記王忠肅公翱事》)──也許。
②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莫非,莫不是。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詟說趙太後》)──該不會,該沒有。
4.如……何?若……何?奈……何?
這是三個意義相同的表示疑問的習慣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動詞,含有「辦~處置~對付」一類的意思。「何」是疑問副詞作補語,當「怎麼」講。可譯為「把……怎麼樣」「對……怎麼辦」或「怎麼對付(處置、安頓)……」等。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即可不死,而離散不見,……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與妻書>)
5.何……為?何以……為?
這是表詢問或反問的一種句式。「何」是疑問代詞,作狀語。「為」是語氣詞。「何……為」式「何」後邊是謂語動詞。可譯為「為什麼……呢?」「怎麼…呢」。「何以……為」式中「以」是動詞,當「用」講,作謂語,它後邊帶名詞或動詞作賓語。可譯為「哪裡(怎麼)用得著……呢」,也可譯為「為什麼……呢」。如: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為什麼要告辭呢?
②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顢臾》)──哪裡用得著攻打呢?為什麼要攻打呢?
6.……孰與……?
動詞性結構,用於表示比較的疑問句中,用來比較兩個人的高下、優劣,或兩件事的好壞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較的內容的(如例①),可譯為「與……相比哪個(誰)……」。句中沒有提出比較的內容的,(如例②)可譯為「與……比起來怎麼樣」。
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7.有所……,無所……
在這種句式里,「有」「無」是動詞謂語,「所……」是「所」字短語作「有」「無」的賓語。翻譯時應該結合上下文仔細體會「所」字指代的具體內容是什麼,靈活地譯出,不必機械地譯成原文的語法結構。如:
①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信陵君竊符救趙))──「所」指國君的命令。句子可譯為「大將在外,國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②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鴻門宴》)──兩個「所」分別指財物和婦女。句子可譯為「財物沒有拿取什麼,婦女沒有寵愛哪一個」。
③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毛遂自薦》)──「未有所」等於說「無所」。
8.有以……,無以……
對這種句式的結構,多數語法著作所作的分析是:「有以……」「無以……」等於說「有所以……」「無所以……」,「有」「無」是動詞作謂語,它後邊是一個省略形式的「所」字短語充當賓語。可譯為:「(沒)有什麼用來……」「(沒)有辦法……」等。如:
①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荊軻刺秦王》)──「有以報太子」,有辦法報效太子。
②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鴻門宴》)──「無以為樂」,沒有什麼用來作樂。
③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庄暴見孟子》)──「未有以對」,沒有什麼拿來回答。

熱點內容
二年級語文園地一 發布:2024-11-05 21:10:25 瀏覽:684
2017二卷數學文科 發布:2024-11-05 19:23:13 瀏覽:401
歷史課評語 發布:2024-11-05 16:16:22 瀏覽:117
信用卡多久能下來 發布:2024-11-05 15:10:20 瀏覽:842
一年級語文上冊聽課記錄 發布:2024-11-05 14:31:54 瀏覽:4
細思極恐的文言文 發布:2024-11-05 14:15:26 瀏覽:574
學校師德建設先進集體事跡材料 發布:2024-11-05 14:11:23 瀏覽:190
scientist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4-11-05 13:03:28 瀏覽:943
物化學習方法 發布:2024-11-05 12:20:33 瀏覽:544
鄭的英語 發布:2024-11-05 11:29:04 瀏覽: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