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A. 七年級文言文閱讀題原文,題目,答案。
一、《傷仲永》的作者
是
代
家、
家,本文選自《
》。
二、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麼。
1.忽啼求之(
)
2.借旁近與之(
)
3.邑人奇之(
)
4.或以錢幣乞之(
)
5、余聞之也久(
) 6、不能稱前時之聞 (
)7、卒之為眾人(
)
8、傳一鄉秀才觀之(
) 9、於舅家見之(
)10、受之天也(
)
(二)、解釋下列句中的「於」
①環謁於邑人。
②於舅家見之。
③賢於材人遠矣
④受於人者不至
(三)其
其詩以養父母
其文理皆可觀者
父利其然
其受之天
如此其賢也
彼其受之天
(四)解釋下列加點字
①邑人奇之
②賓客其父
③利其然
④傷仲永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用一句話概括這兩段文字的段意。
2、填出相應的動詞:
⑴ 描寫爺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阿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描寫小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描寫木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選段表現了木蘭怎樣的心情?選出正確的一項( )
A、表現了木蘭立功受賞、驕傲自豪的心情。
B、表現了木蘭與家人團聚、重溫和平的女兒生活的喜悅心情。
C、表現了木蘭不圖榮華富貴的樸素心理。
4、選段運用了( )修辭方法。
A、比喻;B、排比;C、擬人;D、對偶;E、反問
1.我能解釋下面各句中的劃線字。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②見往事耳
③及魯肅過尋陽
④即更刮目相待
2.我能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②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3.有兩個成語典故涉及到本文,請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我的關聯:
、
。
4.本文雖短,但通過人物的對話描寫,刻畫了鮮明的人物性格。請各用一兩個短語來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
孫權:
呂蒙:
魯肅:
5.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內容,你知道是什麼嗎?結合我們已掌握的寫作知識,談談這樣寫的好處。
省略的內容:
最後一篇《孫權勸學》難一點,就挑戰一下吧
B. 適合初一的文言文閱讀題目,附加答案和翻譯。越多越好!!!
一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題(12分)
先公(指歐陽修)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與蘆葦相似的草本植物)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抄錄未畢,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唯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1、選出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
)3分
A、以荻畫地
以:用
B、教以書字用
書:寫
C、使學為詩
為:作為
D、及其稍長把
及:等到
2、歐陽公「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
A、歐陽修聰明過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閭里士人家慷慨借書
D、歐陽修刻苦攻讀
3、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多誦古人篇章。
(2)唯讀書是務。
二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題(14分)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世說新語??容止》
4、簡要分析魏王是個怎樣的人。(3分)
5、「捉刀」流傳下來已成為一個固定詞語。不查詞典,模仿推敲的寫法,對「捉刀」進行解釋。()(4分)
[推敲]
傳說唐代詩人賈島騎著驢做詩,得到「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猶豫不決,就用手作推、敲的樣子,無意中碰上了韓愈,向韓愈說明原委。韓愈想了一會兒說,用「敲」字好(見於《苕溪漁引叢話》卷十九引《劉公嘉話》)。後人就用「推敲」來比喻斟酌字句,反復琢磨。例:反復推敲/推敲詞句。
[捉刀]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一成語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當?為什麼?(3分)
7、用匈奴使的眼光,對魏王作一個肖像描寫。(4分)
只見那床頭捉刀人,
三
閱讀文言短文《鄭人買履》,完成8-11題(22分)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8、給加點字注音並解釋。(6分)
(1)先自度其足(
)(
)
(2)吾忘持度
(
)(
)
(3)寧信度
(
)(
)
9、翻譯下列句子。(6分)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4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現五次,它們的意思一樣嗎?任意選擇三句,說說句中的「之」是什麼意思,或有什麼作用。(只允許回答三個)(6分)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反歸取之(
)
何不試之以足(
)、
四
閱讀下面文段,回答12--14題(14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釋文段中加點的詞語。(8分)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顧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是故聰與敏___________
13、翻譯劃橫線的語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別舉「貧者」「富者」的例,採用的是一種________方法,這樣寫,是為了說明人之為學,關鍵在____________。(4分)
五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7題(15分)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而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5、給加點字解釋(8分
①華捉(
)而擲(
)去之
②歆廢(
)書而觀(
)
16、翻譯下列句子。(4分)
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假如你遇到如華歆那樣的人,你會和他交朋友嗎?為什麼?(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求初一文言文閱讀題(要有答案,不要太難)
題目: 2006-2007學年七年級上語文期末考試卷
(滿分100分 完卷時間:120分鍾)
一、語言知識積累與運用26%(1-7題)
1、下列各組字詞的注音有錯的一項是( )2%
A、 醞釀(niàng) 滑稽(jī) 洗濯(zhuó) 孿(luán)生
B、夢寐(mèi) 稱職(chèn) 賞賜(cì) 嫩芽(rùn)
C、訣別(jué) 什物(shí) 籠罩(lǒng) 猝然(cù)
D、厄運(è) 虐殺(nüè) 炫耀(xuàn) 匿笑(nì)
2、根據語境在空白處填上恰當的詞語( )2%
友情,是人生一筆 的儲蓄。這儲蓄,是患難中的傾囊相助;是錯誤道路上的 ;是生病時的 ;是跌倒時的真誠攙扶;是痛苦時抹去淚水的春風。
A 、受益匪淺 逆耳忠言 苦口良葯 B、 苦口良葯 逆耳忠言 受益匪淺
C、 逆耳忠言 受益匪淺 苦口良葯 D、 逆耳忠言 苦口良葯 受益匪淺
3、下列作家作品配對有錯誤的一項是( )2%
A、《皇帝的新裝》--安徒生--丹麥 B、《紙船》--謝婉瑩--中國
C、《金色花》--泰戈爾--泰國 D、《綠色蟈蟈》--法布爾--法國
4、語文實踐活動:某學校的一位老師,接到一份請他參加學術討論會的通知,但他因病不能出席。如果他給大會秘書處寫信說明情況,比較得體的一句話是( )2%
A 我因病不能參加這次大會,失去了一次學習良機,對此,深感內疚。
B 我因病無法前去參加大會,失去了一次與同行切磋學問的良機,對此深感遺憾。
C 我因病不能到會,失去了一次學習的絕好機會,對此深感不幸。
D 我因病無法參加這次會議,辜負了你們的美意,對此深感慚愧。
5、名著閱讀題:
①有關《愛的教育》正確的一項是( )2%
A、《愛的教育》是義大利作家德·亞米契斯所作。
B、《愛的教育》原名《心》。
C、《愛的教育》書中不僅有主人公恩利科的日記,還有他的父母及老師講的故事。
D、《愛的教育》中《義大利》一文父親是要教育恩利科要勤儉節約的美德。
②寫出下列一則寓言的寓意。3%
夏天,將至中午的時候,幾個行人曬得很苦,看見一棵闊葉樹,就走過去,躺在樹蔭底下休息。他們仰望著闊葉樹,彼此議論說:"這樹不結果子,對人無用。"闊葉樹回答說:"忘恩負義的人,你們正在享受我的恩惠,還說我不結果子,對人無用?"
寓意:
6、古詩文背誦默寫題。10%
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壯心不已。
② ,天光雲影共徘徊。
③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
④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 。
⑤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⑥辛棄疾在 《西江月》中,運用嗅覺、聽覺結合寫農村夏夜美景的詞句是:
, 。
⑦《〈論語〉十則》中,表達當別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誤解自己時,應當採取的正確態度是:
,不亦君子乎?
⑧春節將至,調動你的積累,和大家分享一句完整的寫"春"的詩句吧。
, 。
7、仿造劃線的句子再續寫一句。3%
也許你無法擁有深邃的藍天,但是你可以做飄逸的白雲;也許你無法擁有浩瀚的大海,但是你可以做清幽的小溪;也許 ;但是 。
只要你滿懷信心,善於發現,你會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二、文言文閱讀15%(8-11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8、解釋下列加點的詞的意思5%
①期日中( ) ②已去( ) ③引之:( )
④友人慚( ) ⑤尊君在不( )
9、為下列句子劃分節奏。2%(標注兩處)
過 中 不 至 太 丘 舍 去 去 後 乃 至。
10.當友人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時,元方從" "和" "
兩點對答反駁。友人"下車引之"的用意是
從故事主人的言談中可知,做人要 。4%
11、翻譯下列的句子。4%
與兒女講論文義。
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三、現代文閱讀29%(12-23題)
(一)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種姿勢(16%)
①看看日歷,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戶外,覺得風還是冬天的風,冰涼刺骨。A太陽依舊病懨懨的樣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濛蒙的顏色,鉛筆畫似的。哪裡有一絲春天的蹤跡?有一天,我卻意外地從學生的課桌上,發現了第一抹春痕。
②我在靜悄悄的教室里巡視,驀然看見,一張課桌的縫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細細的白線嬌嬌的扎著。草芽針一樣細,頂端嫩綠,往下是鵝黃,根部則嫩白。我站在那裡端詳了許久,心中一時有些感動。我相信,這是天地間第一抹春色。在寒風料峭的二月里,灰黃蒼茫的天地間,發現這一抹淡到極致的春色,需要怎樣的耐心和細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纖細的草芽看了看,又插進桌面的裂縫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臉望著我,笑了。
③這以後,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從學生的課桌上,感受到春意的( )和( )了。桌縫里,有一二截剛剛泛青或萌發芽苞的小樹枝,還有三五朵小野花。B花朵那麼小,白的似米粒,黃的、紅的,像蠟筆上削下的碎屑。想這些鮮艷的粉末,該是二月的風盪來的春天的水彩,細心的孩子發現了,使用小手指將它們拾起來,染在了他們的課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④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紅百嬌千艷,絢麗多姿。學生的課桌上花事紛繁起來,演示著春天的進程。一到春天,孩子們翻山越嶺來學校,路上只要一彎腰,便能采一把在手裡。這些山裡孩子,有的還穿著露趾的鞋,穿著哥哥姐姐肥大的舊衣褲,他們吹著柳笛,搖著野花到了學校,便把花插在課桌上。有的孩子,還用細線把花枝綁在鉛筆上。花枝輕撫小臉,讓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紅了小臉,還是小臉染紅了花枝。
⑤有一天,我迎著學生的歌聲走進教室,看見我放著教科書的課桌上,循著縱橫的縫隙,長滿了青草、綠葉、小花。C那課桌,彷彿是從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塊芳草地。我打開教科書,書頁里也夾了幾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學生們也喜形於色。那一笑,已使師生的心溝通了。這一節課,學生始終情緒高昂。下課後,我拿起一枝開著淡紫色花朵的葛條,嗅了嗅,對學生說:"真是春天了,連咱們的課桌也都開花了!"學生大笑,歡呼起來。這時候,一個調皮的男孩,指著一個女孩子說:"老師,她也開花了!"我看,可不,她的小辮子上,簪了一枝粉紅的野花。學生們又是一陣擊掌大笑。
⑥在這開花的課桌間踱步,聽著學生們那晴朗的笑聲,我覺得,這教室該是春天的源頭了。春天從孩子們的身上產生,先染了他們的課桌,然後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們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起了一位詩人的句子: 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種姿勢。
12、文章開頭描寫戶外初春的景色的作用是什麼?2%
13、根據語境,在備選詞中選出恰當的詞填在括弧內:2%
這以後,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從學生的課桌上,感受到春意的( )和( )了。
備選詞:萌動 涌動 蔓延 洋溢
14.從②③④小節中各找出一句具體描寫花草的句子,放在一起反映出春意由淡入濃的變化。3%
第②小節:
第③小節:
第④小節:
15.完成下面對本文中心思想的概括。2%
本文通過對教室里插遍鮮花的描述,反映了孩子們 ,贊頌了師生之間 ,進而指出了孩子就是最美的春光。
16.第②小節中,男孩"仰臉望著我,笑了",男孩的笑的原因是什麼?3%
17.文中有三處畫波浪線的比喻句,任選一句,說說它在文中的作用。 4%
(二)上帝沒有給它魚鰾(13%)
上帝造了一群魚。這些魚種類多樣,大小各異。為了讓它們具有生存本領,上帝把它們的身體做成流線型,而且魚表面十分光滑,這樣游動起來可以大大減少水的阻力。上帝使每種魚擁有短而有力的鰭,使魚在大海中自由自在地游動。
待上帝把這些魚們放到大海中的時候,忽然想起一個問題:魚們的身體比水重,這樣,魚一旦停下來,它們就會向海底沉下去,沉到一定深度,就會被水的壓力壓死。於是,上帝趕緊找到這些魚,又給它們一個法寶,那就是魚鰾。魚鰾是一個可以自己控制的氣囊,魚可以用增大縮小氣囊的辦法,來調節沉浮。這樣,魚在海里就輕松多了,有了氣囊,它不但可以隨意沉浮,還可以停在某地來休息。魚鰾對於魚來講,實在太有用了。
出乎上帝預料的是,他沒有找到鯊魚。鯊魚是個調皮的傢伙,它一入海,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上帝費了好大的勁也沒有找到它。上帝想,這也許是天意吧,既然找不到鯊魚,那麼只好由它去吧。上帝想,這對於鯊魚來講實在是太不公平了。它會由於缺少鰾可能很快就淪為海洋中的弱者,最後被淘汰。為此,上帝感到很悲傷。
億萬年之後 ,上帝忽然想起那群魚。他想看看當年那些魚現在到底如何。他尤其想知道,沒有魚鰾的鯊魚如今到底怎麼樣了,是否已經被別的魚吃光了。
當他將海里的魚家族都找來的時候,他已經分不清哪些是當初的大魚小魚,白魚黑魚了。因為,經過億萬年的變化,所有的魚都變了模樣,連當初的影子都找不到了。
面對千姿百態、大大小小的魚,上帝問:"誰是當初的鯊魚?"這時,一群
的魚游上前來,它們就是海中的霸王--鯊魚。上帝十分驚訝,心想,這怎麼可能呢?當初只有鯊魚沒有魚鰾,它要比別的魚多承擔多少壓力和風險啊,可現在看來,鯊魚無疑是魚類中的佼佼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鯊魚說:"沒有魚鰾,我們就無時無刻不面對壓力,一刻也不能停止游動,否則就會沉入海底,死無葬身之地。所以,億萬年來,我們從未停止過游動,因此,我們自然練就了最強壯的軀體。正是因為沒有魚鰾,我們才成了海中的霸王。"
聽完這番話,上帝恍然大悟。
18、讀了這篇短文,我們知道了,魚在水中能自由自在地游弋,是因為魚身上有: ;
魚之所以能在水中上下沉浮,是因為有: 。2%
19、結合語境在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語句來形容現在的鯊魚:3%
上帝問:"誰是當初的鯊魚?"這時,一群
的魚游上前來,它們就是海中的霸王--鯊魚。
20、鯊魚沒有魚鰾,卻在水中存活了下來,並且成了海中霸王,原因何在?3%
21、讀了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麼道理?聯系生活談談感想。5%
四、作文30%
家庭給我們的有愛,有溫暖,有教益,也許還會有煩惱和痛苦……
請以《家庭給我的 》為題寫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詩歌除外文體不限。
2006-2007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卷
語 文 答 卷 紙
一、語言知識積累與運用26%(1-7題)
題號 1 2 3 4 5①
答案
5②、
6、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
⑦
⑧ , 。
7、也許 ,但 。
二、文言文閱讀15%(8-11題)
8、① ② ③ ④ ⑤
9、過 中 不 至 太 丘 舍 去 去 後 乃 至。
10、 , ; ;
。
11、①
②
三、現代文閱讀29%(12-23題)
(一)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種姿勢(16%)
12、
13、
14、
15、 ;
16、
17、
(二)上帝沒有給它魚鰾(13%)
18、
19、
20、
21、
22、作文:
答案: 2006-2007學年七年級上語文期末考試卷答案
一、語言知識積累與運用26%(1-7題)
題號 1 2 3 4 5①
答案 B C C B D
5②、不要太功利地評價事物;要學會感恩等。寫出一個方面既給分,言之有理即可。
6、①烈士暮年 ②半畝方塘一鑒開 ③背起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④總希望有一隻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⑤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⑦人不知而不慍
⑧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7、略
二、文言文閱讀15%(8-11題)
8、約定 離開 拉 慚愧 同否
9、過 中 不 至/ 太 丘 舍 去/ 去 後 乃 至。
10、無信,無禮;意識到自己錯了,想博取元方的好感以求得原諒;守信用,講禮貌。
11、和孩子們講解詩文 只有這個人因為瘸腿的緣故,父子倆人的性命得以保存。
三、現代文閱讀29%(12-23題)
(一)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種姿勢(16%)
12、與後文形成對比,突出了教室里春意盎然。
13、萌動 蔓延
14、草芽針一樣細,頂端嫩綠,往下是鵝黃,根部則嫩白。
剛剛泛青或萌發芽苞的小樹枝,還有三五朵小野花。
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紅百嬌千艷,絢麗多姿。
15、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和諧美好的關系。
16、為老師跟自己一起領略春光而會意的笑
17、略
(二)上帝沒有給它魚鰾(13%)
18、魚鰭;魚鰾。2%
19、威猛強壯、神氣飛揚
20、3%沒有魚鰾,我們就無時無刻不面對壓力,一刻也不能停止游動,否則就會沉入海底,死無葬身之地。所以,億萬年來,我們從未停止過游動,因此,我們自然練就了最強壯的軀體。
21、圍繞化壓力為動力這一中心來談
22、作文:評分標准:21分切入評分
D. 適合初一的文言文閱讀題目,附加答案和翻譯。越多越好!!!
一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題(12分)
先公(指歐陽修)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與蘆葦相似的草本植物)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抄錄未畢,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唯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1、選出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 )3分
A、以荻畫地 以:用 B、教以書字用 書:寫
C、使學為詩 為:作為 D、及其稍長把 及:等到
2、歐陽公「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
A、歐陽修聰明過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閭里士人家慷慨借書 D、歐陽修刻苦攻讀
3、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多誦古人篇章。
(2)唯讀書是務。
二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題(14分)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世說新語
E. 初一課外文言文練習題答案及原文翻譯是什麼
一.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題(12分)
先公(指歐陽修)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與蘆葦相似的草本植物)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抄錄未畢,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唯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1、選出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
A、以荻畫地以:用B、教以書字用書:寫
C、使學為詩為:作為D、及其稍長把及:等到
2、歐陽公"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歐陽修聰明過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閭里士人家慷慨借書D、歐陽修刻苦攻讀
3、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多誦古人篇章。
(2)唯讀書是務。
答案:1、C2、D3、多讀古人的文章只是致力於讀書.
二.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題。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世說新語?容止》
4、簡要分析魏王是個怎樣的人。
5、"捉刀"流傳下來已成為一個固定詞語。不查詞典,模仿推敲的寫法,對"捉刀"進行解釋。()
[推敲]傳說唐代詩人賈島騎著驢做詩,得到"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猶豫不決,就用手作推、敲的樣子,無意中碰上了韓愈,向韓愈說明原委。韓愈想了一會兒說,用"敲"字好(見於《苕溪漁引叢話》卷十九引《劉公嘉話》)。後人就用"推敲"來比喻斟酌字句,反復琢磨。例:反復推敲/推敲詞句。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一成語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當?為什麼?
7、用匈奴使的眼光,對魏王作一個肖像描寫。
只見那床頭捉刀人,
答案:4.他狡詐,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畢後派間諜聽消息;他殘酷,怕匈奴使對自己不利,派人追殺。
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見匈奴使臣,自己卻持刀站立床頭。接見完畢,叫人問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說:"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見於《世說新語?容止》)後來把代替別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不恰當。因為匈奴使就是從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實際上卻很有本領的場合。
7.能寫出傳神的眼神和氣勢,就是佳作。
三.閱讀文言短文《鄭人買履》,完成8-11題。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8、給加點字注音並解釋。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3)寧信度()()
9、翻譯下列句子。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現五次,它們的意思一樣嗎?任意選擇三句,說說句中的"之"是什麼意思,或有什麼作用。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歸取之() 何不試之以足()
答案:8.(1)dúo量(長短)(2)dù尺寸尺碼(3)dù尺寸尺碼
9.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測量腳的尺碼,然後把測量出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辦事過於死板,只信教條,講形式,不相信實際的人,告訴人們做事不能過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實際。
11.而置之其坐(腳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腳的尺寸)
反歸取之(腳的尺寸)何不試之以足(鞋子)
四.閱讀下面文段,回答12--14題。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者也力。
12、解釋文段中加點的詞語。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顧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④是故聰與敏___________
13、翻譯劃橫線的語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別舉"貧者""富者"的例,採用的是一種________方法,這樣寫,是為了說明人之為學,關鍵在____________。
答案:12.①邊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
13.您憑借什麼到(南海)?14.對比,立志。
五.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6題。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而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5、給加點字解釋(8分)
①華捉()而擲()去之②歆廢()書而觀()
16、翻譯下列句子。
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給加點字解釋:捉:撿擲:扔廢:放下觀:觀看
16.句子翻譯:管寧劃開席位分開而坐,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六.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至18題。
(季梁)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駕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④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注釋: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駕:拿著韁繩,駕著他的車子。④奚為:何為,做什麼。⑤御者:車夫。
17.翻譯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
18.①用一個成語概括本文內容,這個成語。
②讀了這則短文後,你受到什麼啟發?
答案:17、①我想要去楚國②馬雖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
18、①南轅北轍或背道而馳。②要想達到預期的目標,必須認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動與目標完全相反,即使有許多優點和長處,也不一定能獲得成功。
七.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9至20題。
北人生而不識菱1者,仕於南方,席上食菱,並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2強不知以為知也。
[注釋]1菱:俗稱菱角,水生植物,果實可以吃。2坐:因為。
19.理解文中加點詞語,完成題目。
(1)席上食菱食(2)欲以去熱也去
20.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19、(1)吃(2)除掉、去掉。20、菱角生長在水中卻說成是在土裡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說成知道的。(關鍵詞:曰,土產,強,知)
8、閱讀並翻譯。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以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1.【譯文】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2.【譯文】魏武帝曹操將要接見匈奴來的使節,自己認為外貌不好,不足以震服遠方的國家,於是便命令崔季扮成自己去接待,武帝則拿著刀站在座位的旁邊。已經接見完畢,命令間諜問匈奴來的使節:"魏王怎麼樣?"匈奴的使節回答說:"魏王風采高雅,非同一般;但是座位旁邊拿刀侍立的人,這個人才是個英雄。"曹操聽說這件事,連忙派人追趕,殺掉了那個使者。
3.【譯文】鄭國有一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畫了一個底樣的尺碼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買鞋子時,忘記把量好的尺碼帶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說:"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他趕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鞋子也就沒有買成。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4.【譯文】四川的偏遠山區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有。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嗎?"富和尚說:"你依靠什麼去呢?"窮和尚說:"我只要一隻水瓶和一個飯缽就夠了。"富和尚不以為然:"我幾年前就想雇條船順江下南海,到現在還沒去成;你一無所有,就別做美夢吧!"可第二年,窮和尚竟然從南海朝佛回來了。他把自己的雲游經過講給富和尚聽,富和尚聽了,慚愧得羞紅了臉色。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
5.【譯文】管寧和華歆一起鋤菜園子.掘出了一塊金子.管寧如同沒見到一樣.照常幹活,華歆將金子拿到手裡看了看.然後扔掉了.管寧和華歆一起同席讀書.門外邊有官員的儀仗喧嘩而來.管寧聽而不聞照樣念書.華歆則放下書跑出去看熱鬧去了.等華歆回來.管寧已經將坐席割開.表示志趣不同.要和華歆分座.
6.【譯文】魏王准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折,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善於趕車。'我最後說:'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
7.【譯文】北方人生來不認識菱角的,(有個北方人)在南方當官,酒席上吃菱角,連角殼一起放進口裡。有人(就)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那人自己保護自己的缺點,說:"我不是不知道,連殼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來清熱解毒。"有人問道:"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回答說:"前山後山,什麼地方沒有!"
菱角生長在水中卻說是在土裡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
8.譯文:我小時侯就非常好學,但因家中貧窮,沒錢來買書看,因此常常向有書的人家借書看,並親自抄錄,按預定的日期歸還。天氣寒冷時,硯台上的墨水都凍成堅實的冰了,手指凍僵了,屈伸很不靈便,但抄錄從不怠慢。抄錄完了,急忙把書送還,一點也不敢超過預定的日期。所以人家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我因此能夠讀到大量的書。
F. 七年級文言文閱讀題原文,題目,答案。
一、《傷仲永》的作者 是 代 家、 家,本文選自《 》。
二、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麼。
1.忽啼求之( ) 2.借旁近與之( ) 3.邑人奇之( ) 4.或以錢幣乞之( )
5、余聞之也久( ) 6、不能稱前時之聞 ( )7、卒之為眾人( )
8、傳一鄉秀才觀之( ) 9、於舅家見之( )10、受之天也( )
(二)、解釋下列句中的「於」
①環謁於邑人。 ②於舅家見之。 ③賢於材人遠矣 ④受於人者不至
(三)其
其詩以養父母 其文理皆可觀者 父利其然 其受之天 如此其賢也 彼其受之天
(四)解釋下列加點字
①邑人奇之 ②賓客其父 ③利其然 ④傷仲永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用一句話概括這兩段文字的段意。
2、填出相應的動詞:
⑴ 描寫爺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阿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描寫小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描寫木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選段表現了木蘭怎樣的心情?選出正確的一項( )
A、表現了木蘭立功受賞、驕傲自豪的心情。
B、表現了木蘭與家人團聚、重溫和平的女兒生活的喜悅心情。
C、表現了木蘭不圖榮華富貴的樸素心理。
4、選段運用了( )修辭方法。
A、比喻;B、排比;C、擬人;D、對偶;E、反問
1.我能解釋下面各句中的劃線字。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②見往事耳
③及魯肅過尋陽 ④即更刮目相待
2.我能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②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3.有兩個成語典故涉及到本文,請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我的關聯: 、 。
4.本文雖短,但通過人物的對話描寫,刻畫了鮮明的人物性格。請各用一兩個短語來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
孫權:
呂蒙:
魯肅:
5.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內容,你知道是什麼嗎?結合我們已掌握的寫作知識,談談這樣寫的好處。
省略的內容:
最後一篇《孫權勸學》難一點,就挑戰一下吧
G.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練題
文言文閱讀§1
管 仲 相 齊
齊襄公無道,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無知弒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奔魯。魯人以兵納之。未克,而小白入,是為桓公。使魯殺公子糾於魯之生竇。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鮑叔牙為宰相。辭曰:「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請於魯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於群臣,故請之。」庄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比至,三釁三浴之。桓公親迎於郊,而與坐而問焉。遂以為相。注雲:三釁者,以香塗身曰釁。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此答子貢問管仲不能死之辭也。大抵召忽之死,為守節;管仲不死,為樹功。蓋桓公兄也,合立當事之。子糾,弟也,不當輔以爭國。 故聖人不責其死而稱其功。
(《勸忍百箴》)
1.對下列句子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 奉:奉命
B.魯人以兵納之 納:接納
C.辭曰:若必治國家者 辭:告訴
D.故請之 請:請求
2.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魯人以兵納之 而與坐而問焉
b.合立當事之 不當輔以爭國
A.「之」和「焉」相同,「合」和「當」不同
B.「之」和「焉」相同,「合」和「當」也相同
C.「之」和「焉」不同,「合」和「當」相同
D.「之」和「焉」不同,「合」和「當」也不同
3.「民到於今受其賜」一句中「其」指代的內容是
A.召忽之死節 B.管仲之惠澤 C.叔牙之薦能 D.桓公之德政
4.下列句中加點的「死」字與「召忽死之」中的「死」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B.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C.等死,死國可乎
D.管仲不死,為樹功
以下5—6兩題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5.此答子貢問管仲不能死之辭也
A.這是子貢回答管仲為什麼不死時說的話。
B.這是子貢回答管仲為什麼不能死的原因的托辭。
C.這是孔子回答子貢所問的管仲為什麼不死時說的話。
D.這是孔子回答子貢所問的管仲為什麼不死的原因的托辭。
6.故聖人不責其死而稱其功
A.所以聖人並不要求召忽去死,但稱贊他守節的功德。
B.所以聖人並不責問召忽為什麼去死,但稱贊他守節的作用。
C.所以聖人並不要求管仲去死,反而稱贊他的作用。
D.所以聖人並不責問管仲為什麼不去死,反而稱贊他的功德。
7.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從分句語意關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組是
①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
②寡君……欲以戮之於群臣,故請之。
③桓公親迎於郊,而與坐而問焉。
④蓋桓公兄也,合立當事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下列敘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鮑叔牙保護公子小白逃到莒後,讓公孫無知殺了襄公,立小白為桓公。
B.管仲、召忽奉公子糾之命逃到魯國,子糾死後,召忽為他守節而死,而管仲不死,各得其所。
C.鮑叔牙認為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管仲,治理好國家,一定要請回他,故向桓公舉薦管仲。
D.管仲任相後,輔佐桓公,稱霸於諸侯,統一了天下,百姓感激他的恩德。
柯 邑 之 盟
昔者齊桓公與魯庄公為柯之盟。魯大夫曹劌謂庄公曰:「齊之侵魯,至於城下,城壞壓境,君不圖與?」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劌曰:「然而,君請當其君,臣請當其臣。」及會,兩君就壇,兩相相揖。曹劌手劍援刃而進,迫桓公於壇上,曰:「城壞壓境,君不圖與?」管仲曰:「然則,君何求?」曹劌曰:「願請汶陽田。」管仲謂桓公曰:「君其許之。」桓公許之。曹劌請盟,桓公遂與之盟,已盟,棄劍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劌可仇,請倍盟而討曹劌。」管仲曰:「要盟可負,而君不負;曹劌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諸侯翕然而歸之。為鄄之會,幽之盟,諸侯莫不至焉;為陽谷之會,貫澤之盟,遠國皆來。南伐強楚,以致菁茅之貢;北伐山戎,為燕開路。 三存亡國,一繼絕世,尊事周室,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為五伯長,本信起於柯之盟也。
(《新序·雜事四》)
1.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讀音、釋義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①要盟可負 ②為鄄之會
A.①yo 重要 ②wi 為了
B.①yo 要挾 ②wi 主持
C.①yo 要挾 ②wi 為了
D.①yo 重要 ②wi 主持
2.對下列各組中加點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君請當其君 ②君其許之
③曹劌手劍援刃而進 ④請倍盟而討曹劌
A.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D.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3.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用法與「要盟可倍」中「倍」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曹劌手劍援刃而進 B.桓公遂與之盟
C.被明月兮佩寶璐 D.舍相如廣成傳舍
4.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A.尊事周室 周室:周,朝代名。周室,指周王朝。
B.九合諸侯 諸侯:西周、春秋時分封的各國國君。
C.功次三王 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一說指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
D.為五伯長 五伯:指古代五個佔領一方的首領。
5—6兩題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5.三存亡國,一繼絕世
A.三次保存了滅亡了的國家,一次繼承斷代的國家
B.三次保存了滅亡了的國家,一次使斷代國家得以延續
C.三次使即將被滅亡的國家得以保存,一次繼承斷代的國家
D.三次使即將被滅亡的國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斷代國家得以延續
6.本信起於柯之盟也
A.根本的信義是從柯邑的盟約而來的
B.根本的信義是從柯邑締結盟約時開始建立起來的
C.尋根追源,(齊桓公的)信義是在柯邑締結盟約時開始建立起來的
D.尋根追源,(齊桓公的)信義是從柯邑的盟約而來的
7.對曹劌在壇上迫近齊桓公時講的一句話的用意,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責問齊桓公為什麼侵犯魯國。
B.追問齊桓公是不是還要進攻魯國。
C.警告齊桓公趕快放棄進一步攻打魯國的打算,不然的話,將與他拚命。
D.暗示齊桓公:不許進攻魯國,並且必須接受自己的條件,不然的話,將與他拚命。
8.下面是對管仲的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管仲被「曹劌手劍援刃而進」的氣勢嚇破了膽,連連勸齊桓公接受對方的條件。
B.管仲力排左右「倍盟而討曹劌」的議論,認為不負不仇可以「著信天下」,表現了過人的見識。
C.管仲將計就計,利用曹劌強迫齊桓公訂立盟約一事來改變齊桓公在諸侯中的形象,表現了他的雄才大略。
D.管仲以遵守可負的盟約來博取天下信譽的主張,為齊桓公一匡天下,成為五伯之長創造了條件。
介 推 拒 祿
介子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為己力,不亦誣乎?」文公即位,賞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與若俱隱。」至死不復見。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有龍矯矯,頃失其所,五蛇從之,周遍天下。龍飢無食,一蛇割股,龍返其淵,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處所,一蛇無穴,號於中野。」文公出,見書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使人召之則亡,遂求其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文公表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
(《說苑·介子推不受祿》)
1.下列加點字在句中的正確意思是
①天未絕晉 ②不食其食
A.①滅絕 ②俸祿 B.①絕望 ②糧食
C.①斷絕 ②吃 D.①截斷 ②給……吃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及」與「賞不及推」的「及」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疾在腠里,湯熨之所及也 D.及捕入手,已股落腹裂
3.對下列加點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必將有主 ②主晉祀者 ③推從者憐之 ④五蛇從之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見」與「至死不復見」的「見」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B.於是入朝見威王
C.大王見(臣列觀 D.才美不外見
5—6兩題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5.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A.歸罪而去模仿他們,我的罪過比他們還要大
B.責怪了他們而又效法他們,我的罪過比他們還要大
C.責怪了他們而又效法他們,在罪過上我比他們還要大啊
D.歸罪而去模仿他們,在罪過上我比他們還要大啊
6.言,身之文也,身將隱,安用文
A.言語是身體的花紋,身體即將隱居,哪裡還需要花紋
B.言語是自身的漂亮的裝飾,自身即將隱居,哪裡還需要漂亮的裝飾
C.言語是自身的漂亮的裝飾,自身即將隱居,哪裡還需要花紋
D.言語是身體的花紋,自身即將隱居,哪裡還需要漂亮的裝飾
7.以下八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與介子推母子到死再沒有露面有關的一組是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
③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④唯二三子者,以為己力,不亦誣乎
⑤能如是,與若俱隱
⑥盍亦求之
⑦言、身之文也,身將隱。安用文
⑧亦使知之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④⑤⑧ D.②③⑥⑦
8.下面是對本文主要意思的剖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贊同介子推把文公的復國歸功於天的觀點。
B.文章歌頌了介子推有功而不圖報的品德。
C.文章肯定了晉文公知過能改的賢君胸襟。
D.文章批判了介子推母親邀功請賞的思想。
H. 七年級上文言文練習題答案
七年級上文言文《口技》,《孫權勸學》等課後習題
一、設題目的是使學生熟悉課文的主體部分,揣摩文中的音響描寫,了解這場口技表演的藝術構思,感受口技藝人的高超技藝。口技是一種運用口部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的傳統民間藝術。本文根據口技的特點,生動逼真地描摹口技藝人所表演的音響,把讀者帶入這些音響所表現的特定生活情景之中。文中描寫這場口技表演,不僅有條不紊,而且奇妙紛雜,波瀾起伏,把一位口技表演者的技藝之「善」,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遙聞深巷中犬吠……眾妙畢備」,寫聲音由遠而近,由外而內,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動地表現了一個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遙聞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寫深夜的寂靜氛圍以及一家四口陸續醒來後的各種聲音;「當是時……眾妙畢備」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語勢,合寫五種聲音,猶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靜夜的喧鬧氣氛。「夫聲起……婦夢中咳嗽」,寫聲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聞余聲,表現了一家人由醒復睡的情形。「聲起」,寫丈夫由醒到睡;「漸拍漸止」,寫出拍兒聲由大到小的變化,給人一種輕慢的聲感,說明婦人和小兒正慢慢入睡;「微聞」的「微」字,表示聲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聲,盆器傾側聲,婦人夢中咳嗽聲,都很輕微,襯託了深夜寂靜的氛圍。「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寫響聲大作,由少而多;「中間力拉崩倒之聲……不能名其一處也」,寫聲音百千齊作,應有盡有。逼真地表現了發生在這個家庭附近的一場大火災的情形。先用三個「……大呼」、一個「……齊哭」,繼之以三個「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齊作」「又夾百千……」等句,寫發現火情、火勢漫延和人們救火的情景;「凡所應有,無所不有」,以及兩組相同的句式「雖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處也」,總寫火場的聲音之多之雜。極力渲染火場的緊張氣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緊急,火勢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亂,猶如置身於救火現場。二、1.文中三次描述聽眾的反應:一是「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伸頸」「側目」說明賓客聽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遺漏;「微笑」,表示賓客對表演心領神會,感到滿意;「默嘆」寫出賓客為表演者的技藝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態。此時,聽眾已經進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二是「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與「伸頸」「側目」對照。「稍稍」是「逐漸」「漸漸」的意思,細致地表現了賓客情緒由緊張到鬆弛的漸變過程。說明聽眾隨表演內容而變化心態,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難以自持。三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寫賓客驚慌欲逃的神態、動作,說明口技表演達到以假亂真的絕妙境界,使聽眾彷彿置身於火場,不禁以假為真,完全進入口技表演所營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這三處側面描寫,層層深入,生動細膩地刻畫出聽眾的心理變化過程,表現了這場精彩的演出對聽眾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從而烘託了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2.設題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側面描寫手法。指導學生答題不要孤立地講側面描寫。例如寫表演,除了要寫表演者和表演內容,往往還會自然地寫到欣賞表演的人的反應,而後者就是在運用側面描寫。又如開頭和結尾相照應,除了使結構保持完整以外,也具有側面烘托、表現口技之「善」的作用。三、這些句子中的加點的詞,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古今意義不同的,如「會」「但」「聞」「少」「稍稍」「雖」「股」「走」;另一類是古今用法不同的,如「宴」「乳」「嗚」「名」,在課文中都用作動詞,現在都用作名詞。1.會賓客大宴……會:適逢,正趕上,恰好。宴:舉行宴會。2.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座寂然,無敢嘩者。但:只。聞:聽見。3.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乳:餵奶嗚:發出嗚嗚的聲音4.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少:稍微。稍稍:漸漸。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名:說出。6.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臂出袖,兩股戰戰,幾欲先走。股:腿。走:跑。四、文言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較多,到一定時間應當加以整理,這樣才能有效地掌握它們的用法,獲得牢固的記憶。這道題實際上是給學生提供一種整理的方式,還可以採用其他的整理方式。本文為了說明聲音發生的先後,使用了一些表示時間的詞語,既准確又變化多端。例如,「少頃」用於聽眾入座到開演之間,除表示時間不長外,還有等了一會兒的意思;「既而」表示承接上一音響之後的短暫時間;「當是時」表示就在那個時間;「一時」表示同一時間;「忽」「忽然」都表示意外情況突然發生的時間。用詞的變化多樣,說明作者善於根據所反映的事物的特點和文章的需要而選擇最恰當的詞語准確地表達內容。1.表示突然發生:忽 忽然2.表示同時發生:一時3.表示相繼發生:既而4.表示在特定的時間內發生:是時5.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俄而 少頃 未幾
I. 求10篇初一文言文閱讀和10篇課外記敘文閱讀題 (100懸賞!快的加分)
【甲】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頹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悉如外人 悉: (2)無論魏晉無 論: (3)臨溪而漁 漁:
2.翻譯下面句子。
(1)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2)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
3.根據選段內容,在下面的空格處填入適當的成語。(4分)
欲脫塵網,陶淵明志寄□□□□;□□□□,歐陽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兩段文字都描寫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請說說它們所表現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處。(4分)
第二文段(甲)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1.在原文劃橫線的空缺處填寫原句。
2.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交通: 戶:
3.甲、乙兩文都反映了古人對人類美好社會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對理想社會進行了 ,乙文則是 。
4.乙文中與甲文「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相對應的句子是 。
5.概括甲文的大意
第三文段〔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上①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膚當去奢省費,輕徭③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④,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
注①〔上〕皇上,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顧不上。③〔徭〕古時統治者強制人民承擔的無償勞動。④〔昇平〕太平。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2分)
①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 ②自是數年之後( )
2.下列句子與成語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B.然則何時而樂耶 怏怏不樂
C.或請重法以禁之 鴻鵠之志D.故不暇廉恥耳 溫故知新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譯句:
(2)安用重法邪?譯句: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題。(3分)
(1)甲文表達了作者「 , 」的憂樂觀。(1分)
(2)乙文中唐太宗認為防止盜竊的三種辦法是「 , , 」 。(1分)
(3)從乙文中可以看出,作為國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語句回答,共九個字)(1分)
第四文段
[甲]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節選自<岳陽樓記))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節選自(醉翁亭記))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朝暉夕陰 (2)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3)山間之四時也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前人之述備矣。
(2)野芳發而幽香。
3.[甲][乙]兩段都寫了觀景時的感觸,請把有關句子摘寫出來。
[甲]: [乙]:
4. [甲]寫登樓所見,[乙]寫登山所見。除此之外,兩段文字所寫的景物還有哪些不同?
第五文段(甲)若夫日出而林霖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之間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乙)修之來此①,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於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②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④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註:①此:指滁州。②掇:拾取,採取。③上:皇上。④刺史:代稱知州。寫此文時,作者為滁州知州。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佳木秀而繁陰。秀: ②遂書以名其亭焉。名: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②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
3.乙文中,作者為什麼要取亭名為「豐樂亭」?(用文中詞語回答)
4.甲、乙兩文旨趣相同,都表現了怎樣的政治理想?
5.簡要分析甲、乙兩文在景物描寫方法上的異同。
第六文段(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乙)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相容否?」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衣服、飲食、牛畜、絲紗、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勿攜金珠錦綉珍珠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於人耳。」楊氏謝而從之。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南宋•康與之《昨夢錄》)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
(1)漁人甚異之(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3)老人引楊氏入山( ) (4)迫暮,與老人同出( )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忘路之遠近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蠶 以塞忠諫之路也
C、楊氏謝而從之 水落而石出者 D、不可取食於人也 生於憂患
3、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
4、閱讀理解。
(1)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 為線索,甲文段按 順序進行記敘描寫,乙文段是通過 來描寫洞內生活情況的。
(2)甲乙文段所寫的農民生活是有共同之處的,你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共同點嗎?你相信兩文段所寫生活的真實性嗎?為什麼?
第七文段 〔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節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①病篤,召亮於成都。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國,終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貞之節,繼之以死⑨!」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⑩之如父。」(節選自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注釋: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滅魏滅吳,統一中國。④〔嗣子〕此子劉禪。嗣:繼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謙詞。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輔佐之臣。⑧〔效〕獻出,呈獻。⑨〔繼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由是感激( )③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 ④若嗣子可輔( )
2.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3.閱讀文言文,要勤查工具書。下面是《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對「屬」字的幾種解釋,判斷哪一種解釋最適合「屬以後事」中的「屬」字。(只需填序號)
屬①zhǔ。連接。②zhǔ。委託,交付。③隸屬,歸屬。④親屬。⑤類。
4.簡要回答下面問題:
(1) 課外閱讀能擴大我們的知識面,加深我們對課文的理解。你認為〔乙〕段具體
說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請把該句子抄下來。
(2)你最欣賞諸葛亮哪一個特點?結合課內外閱讀所了解的諸葛亮事跡說說理由。
第八文段【甲】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出師表》
【乙】墨者①有鉅子②腹黃享 ③,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黃享 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黃享 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 ——選自《呂氏春秋•去私》
注釋:①墨者:指墨家。②鉅子:墨家學派對墨學有成就的人稱「鉅子」。③腹黃享 (tún):人名。④秦惠王:戰國時秦國國君。
1.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問題。
(1)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 )
A.以光先帝遺德 光:發揚光大 B.殺人者死,傷人者刑 刑:罰
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理:道理 D.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 賜:恩賜
(2)結合語境解釋(甲)文中的「引喻失義」和(乙)文中的「天下之大義也」中的「義」的意思。
①引喻失義 義:
②天下之大義也 義:
2.將選文中畫「 」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2)忍所私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
3.(甲)文和(乙)文雖然一段是以議論為主,一段是以記敘為主,但是告訴了我們一個相同的道理。請在讀懂(乙)文故事的基礎上,用(甲)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這道理。
答:這個語句是
4.讀完這兩段選文,你從中領悟到什麼呢?假如現在讓你向你的班主任老師(或班長)對今後的班級管理工作提出一條建議,你會提出怎樣的建議呢?請結合你在閱讀中所獲得的感悟,將你的建議寫在下面的橫線上。(不少於30字)
你的建議:
第九文段〔甲〕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乙〕宋濂嘗與客飲,帝①密使人偵視。翌日,問宋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②欺。」間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選自《明史》)?
〔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zhèn):皇帝自稱。
1、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學家。〔甲〕文寫宋濂 的故事;〔乙〕文寫宋濂 的故事。
2、解釋下面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患: (2)色愈恭,禮愈至 至:
(3)濂具以實對 具: (4)間問群臣臧否 臧否:
3、用現代漢語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加點詞語必須准確譯出。?
(1)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2)誠然,卿不朕欺。
【幫幫你】請聯系《隆中對》中「時人莫之許也」和《送東陽馬生序》中「弗之怠」兩句的翻譯來做(2)題,相信會對你有所幫助。
4、選擇一個角度,談談你讀了〔甲〕文或〔乙〕文後獲得的啟示。
第十文段
[甲]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選自《魚我所欲也》)
[乙]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選自《岳陽樓記》)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萬鍾於我何加焉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③然則何時而樂耶 ④微斯人,吾誰與歸
2、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3、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體體現是 ;甲乙兩段都運用了 的表現手法。
4、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促淹的思想激勵著一代代仁人志士身體力行,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請簡述一例。
答:
(一)答案:1.(3分)(1)「全」或 「都」 (2)「不要說」或「更不必說」 (3)釣魚 2.(4分)(1)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2)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3.(4分)世外桃源與民同樂4.(4分)共同之處: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風淳樸。③人與人和樂相處。
(二)1.講信修睦 貨惡其棄於地也 2.交錯相通 門 3.描寫 闡述 4.老有所終 幼有所長 5.描寫了桃花源優美的環境和幸福的生活
(三)答案:1. (2分)(1)他的(2)這2. (2分)B 3. (4分)(1)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2)何必要用嚴厲的刑罰呢?4. (1)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1分)(2)去奢省費,輕搖薄賦,選用廉吏((1分)(3)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1分)
(四)答案:1.(3分)(1)日光 (2)景象 (3)季節
2. (1)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 (2)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3 [甲]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答「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也可得分)[乙]而樂亦無窮也(答「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也可得分) 4.①[甲]是寫水景,[乙]是寫山景; ②[甲]寫了朝暮之景,[乙]既寫了朝暮之景又寫了四時之景; ③[甲]寫景突出其闊大壯觀,[乙]寫景突出其秀美多變。
(五)1.①滋長 ②命名 2.①遊人知道跟著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 ②於是經常同滁州人(在這里)抬頭望山,低頭聽泉水聲。 3.樂其歲物之豐成;安此豐年之樂。 4.與民共樂(或:與民同樂) 5.同:兩文都善於抓住景物的特徵來描寫,語句凝練,筆墨傳神。甲文以「香」言春,以「繁」狀夏,以「潔」喻秋,以「水」寫冬,無不情狀俱備,精確熨帖。乙文以「掇幽芳」言春,以「蔭喬木」指夏,以「風霜冰雪」「刻露清秀」概括秋冬之景象,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異:乙文用散句描寫。甲文則多用對偶句,句式變化,錯落有致;且巧用虛詞「而」「也」,增添了回環詠嘆的意味。
(六)、1、(1)覺得奇怪 (2)類 (3)拉,帶領 (4)接近 2、C 3、(1)源中人看見了漁人,竟然大吃一驚,就問他從哪裡來。(2)(在這兒)能享用的只有柴米魚肉,這些一點也不缺少。4、(1)行蹤 空間 人物對話 (2)第一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和平安定、自給自足的原始農耕生活。第二問:不真實。這樣的生活,只是表達了人民渴望過上平等、安寧、幸福的美好生活的願望,在當時的黑暗社會中只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七)1.解釋加點詞:(4分)
①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或:卑賤低下,見識短淺。) ②由是(因此,由於這樣) ③顧(探望,拜訪) ④輔(輔助,協助) 根據答題的正確程度,酌情給分。(每個解釋1分)
2.翻譯句子:(4分) ①只求在亂世之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諸侯那裡揚名顯貴。 或:只求在亂世間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 ②您的才能超過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國家安定,最後統一全國。 根據答題的正確程度,酌情給分。(每句2分)。
3.(②)(2分)
4.簡要回答下面問題:(4分) (1)答:臨崩寄臣以大事也。或: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1分) (2)開放題。答案略。 答題關鍵在於有自己的觀點,且能結合課內外閱讀所了解的諸葛亮事跡加以評說,答題能自圓其說。根據答題情況,酌情給分。(3分) 自己的觀點1分;能結合課內外閱讀所了解的諸葛亮事跡1分;說理由較清楚,能自圓其說1分。
(八)1.(3分)(1)C(應為「治」) (2)①適宜,恰當;②正義。(公正、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
2.(4分)(1)(2分)如有作壞事違犯法紀的,或盡忠心做善事的,應該一律交給主管部門加以懲辦或獎賞。
(2)(2分)(鉅子)忍心割去自己所偏愛的來推行正義,鉅子可以稱得上大公無私了。
3.(2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或: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4.(3分)此題是一道開放性表述題。目的在引導學生將閱讀讀文言文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思考,獲得一定的認識。學生回答的內容必須圍繞兩段選文的中心;為人做事應處
(九)1?艱難(謙恭)求學 誠實待君?
(大意對即可得分,每空1分,共2分)?
2?(1)擔心(2)周到(3)全,都(或通「俱」)(4)善惡?
(結合語境理解正確即可,每小題1分,共4分)?
3?(1)等到他(老師)高興了,就又去請教。?
(2)確實是這樣,你沒有欺騙我。?
(大意正確1分,譯出加點詞1分。每小題2分,共4分)?
4?示例1:從〔甲〕文中我得到的啟示是虛心求教才能學有所得。?
示例2:從〔乙〕文中我得到的啟示是只有坦誠相待才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信任。?
(緊扣文意談出啟示2分,語言表述1分,共3分)??
(十)1(4分)(1)益處 (2)止,這里是「止而不為」的意思 (3)(既然)這樣,那麼 (4)非,(如果)沒有(每個詞1分)
2.(3分)原先為了義寧願身死而不受(「呼爾」「蹴爾」的)施捨,今天卻為了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向」、「得」未翻譯正確的,每個扣1分)
3.(3分)(1)本來就有的羞惡廉恥之心(1分,答「義」也可以)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1分,用自己的話概括也可以) (3)對比(1分)
4.(3分)本題不設統一答案。評分要點:人物、事跡、思想各佔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