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六義
Ⅰ 翻譯 一篇文言文
翻譯 一篇文言文
懸賞分:0 - 離問題結束還有 12 天 15 小時
祜字承吉,南陽人,來寓姑蘇。樂高尚,稱處士,騷情雅思,凡知己者悉當時英傑。然不業程文。元和、長慶間,深為令狐文公器許,鎮天平日,自草薦表,以詩三百首獻於朝,辭略曰:「凡制五言,苞含六義,近多放誕,靡有宗師。祜久在江湖,早工篇什,研幾甚苦,搜象頗深,輩流所推,風格罕及。謹令繕錄,詣光順門進獻,望宣付中書門下。」祜至京師,屬元稹號有城府,偃仰內庭。上因召問祜之詞藻上下,稹曰:「張祜雕蟲小巧,壯夫不為。若獎激太過,恐變陛下風教。」上頷之。由是寂寞而歸,為詩自悼雲:「賀知章口徒勞說,孟浩然身更不疑。」遂客淮南。杜牧為度支使,極相善待,有贈雲:「何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祜苦吟,妻孥每喚之皆不應,曰:「吾方口吻生華,豈恤汝輩乎!」性愛山水,多游名寺,如杭之靈隱、天竺,蘇之靈岩、楞伽,常之惠山、善權,潤之甘露、招隱,往往題詠唱絕。同時崔涯亦工詩,與祜齊名,頗自行放樂,或乘興北里,每題詩倡肆,譽之則聲價頓增,毀之則車馬掃跡。涯尚義,有俠詩雲:「太行嶺上三尺雪,崔涯袖中三尺鐵。一朝若遇有心人,出門便與妻兒別。」嘗共謁淮南李相,祜稱「釣鰲客」,李怪之曰:「釣鰲以何為竿!」曰:「以虹。」「以何為鉤?」曰:「新月。」「以何為餌?」曰:「以短李相也。」紳壯之,厚贈而去。晚與白樂天日相聚宴謔,樂天譏以「足下新作『憶柘枝』雲:『鴛鴦鈿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乃一問頭耳。」祜曰:「鄙薄之誚是也。明公『長恨歌』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都不見』,又非目連尋母邪?」一座大笑。「初過廣陵」曰:「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大中中,
Ⅱ 求古文里序、傳、論、賦等的定義
1、序:介紹評述一部著作或者一篇文章的內容;
2、傳:闡述一種經義或者記載一人事跡的文字;
3、論:講述一種議論或者指一種學說的主張;
4、賦:古詩之流的文體名,如稱作詩為賦詩。
一、序拼音:xù
釋義:
1、次第:順序。秩序。次序。工序。程序。序數。
2、排列次第:序次。序列。
3、開頭的,在正式內容之前的:序言。序跋。序曲。序幕。序論。
4、古代指送別贈言的文字。
5、指季節:四序。
6、古代地方辦的學校:庠序。
二、傳拼音:zhuàn
釋義:
1、解說經義的文字:經傳。《左傳》。
2、記載某人一生事跡的文字:小傳。自傳。紀傳。傳記。傳略。樹碑立傳。
3、以演述歷史和人物故事為中心的文學作品:《水滸傳》。
4、古代設於驛站的房舍,亦指驛站上所備的馬車:傳舍(供來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三、論拼音:lùn
釋義:
1、分析判斷事物的道理:論斷。論點。論辯。論據。論者。議論。討論。辯論。
2、分析闡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論和言論:理論。輿論。專論。社論。
3、學說,有系統的主張:系統論。
4、看待:一概而論。
5、衡量,評定:論罪。論功行賞。
6、按照:論件。論資排輩。
7、姓。
四、賦拼音:fù
釋義:
1、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2、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3、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4、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稟賦。
5、古同「敷」,鋪陳,分布。
(2)文言文六義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歲序[suì xù]
年份更易的順序。
2、序目[xù mù]
(書的)序和目錄,有時專指目錄。
3、隨序[suí xù]
依照自然的次序。
4、冠序[guàn xù]
在書前加序言。
5、旻序[mín xù]
秋為旻天,故稱秋季為「旻序」。
Ⅲ 古詩文有那幾種寫作文體
文體,是指獨立成篇的文本體栽(或樣式、體制),是文本構成的規格和模式,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某種歷史內容長期積淀的產物。它反映了文本從內容到形式的整體特點,屬於形式范疇。文體的構成包括表層的文本因素,如表達手法、題材性質、結構類型、語言體式、形態格式,以及深層的社會因素,如時代精神、民族傳統、階級印記、作家風格、交際境域、讀者經驗等。文體的特徵及其劃分,往往取決於其層面結構中某些因素的強化、突出或變異。
文體通常指由交際環境、交際目的的不同,而逐步相對穩定下來的篇章結構及言語總體格調。作為特定的程式,它既可以成為學科理論體系中的重要關注對象,又能為人們的應用提供最為切實的規則範例。正因為這樣,相關的學科領域里邊,如寫作學、文藝學、語文學、語法學、修辭學、文章學等等,大都要論及該內容。(見《應用寫作》2003年第9期《文體分類中的誤區》)
文體的客觀存在是一種社會文化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依賴於自身的獨特的功能。德國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學》中認為:「文學的形式類型既不是作家主觀的創造,也不僅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而主要是一種社會現象。類型與形式的存在依賴於它們在現實世界中的功能。」每一種文體都具有其他任何一種體裁所無法取代的功能,以及審美效應。正如萊辛在《漢堡劇評》中所說:「各種體裁的詩歌不可能改善一切,至少說兩種體裁不可能產生完全相同的完美效果;但是每一種體裁可以盡其所能做到最好的改善,而且在其范圍之內做得比其他體裁更好——那才是它的特定目的。
文體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就是表達,就是選擇,就是風格,甚至也可以說是一種強調。每種文體都具有某種對現實社會內容的表達功能,這是文體的本質特徵,也是它產生和存在的前提。它在表達同一思想內容時,可以在對等的種種方式中進行選擇,即選用最恰當的再現思想內容的形式外衣。作家在構思創作過程中,總要選擇最符合創作意圖和對象的某種體裁結構及其規定性。因為有人視文體為藝術創作的選擇性。它往往以歷來展現在作家面前的體裁可能的豐富性為前提。它能代表某個作家、某個時期、某……在於任何地方,只存在於文本的文本品格之中,或者用D.H.勞倫斯的話說,存在於它『為語言意識而作斗爭』之中」。在接受美學的觀點看來,文體又是讀者的一種強調。達克爾.里法泰爾在《文體分析標准》中說:「文體被認為是在不改變意義的情況下給語言結構所傳達的信息添加的一種強調(表達的、感情的或美學的)。這也就是說,語言表達,而文體強調。」
文體的意義,主要不是來自於文體結構的自身屬性,而根本上取決於某種非語言的個人或文化的特質,也可以說取決於某種民族文化的思維方式和心理機制等深層結構。而後者又歸根結底受制約於-個民族的生存境況,以及它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每一種文體只有當它的先決條件、它的文化為它獲得了地位時才能存在。因此,文體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受文化制約的相對觀念。
文體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文本內容決定體裁形式,選擇、運用哪種文體,取決於表現對象的特點以及作者反映的具體方式。任何文體都同其一定的表達內容相適應,新文體的產生依賴於新的歷史環境,然而文體一經形成和確定,又會反作用於表達內容,對它具有一定的制約和要求。同時,文體形式本身就具有內容的牲質。沒有不與內容相聯系的形式,外在形式的性質完全取決於藉助它們得以表現的內容性質。內在的東西無一不溢於其表。從根本上來說,審美形式就是起源於現實內容,並是它長期沉澱、風化的結果。前蘇聯莫?卡岡《藝術形態學》:「種類和體栽不是學究們臆想出來的,已經衰亡的,『裸露的』,『空洞的』形式結構,而是其中歷史地發生著『內容的凝固和穩定』的形式。」而德國西奧多·阿多爾諾在《論藝術與社會的關系》中所說的話則更為深刻:「藝術與現實世界的對立存在於形式領域;但是一般說來,這只會以諸如審美形式是內容的積淀這樣一種經由中介的方式發生。」
文體又是歷史性和穩定性的統一,每種文體都具有獨特的歷史形態和表達內容,既同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生產力狀況以及人們的表達需求相適應,又有某種在歷史上比較穩定的結構方式。這種統一,反映了發展和繼承的關系,穩定性保證了文體自身的優良傳統被繼承下去,是文體發展的一種方向性「羅盤」。而歷史性則使文體不斷發展、創新,逐漸走向成孰和完善。隨著歷史文化積淀層的加厚,文體的內涵會不斷更新,有時也能相對獨立於產生它的社會根源,「獲得它們自身的生命與自足性,超越歷史的命運」,( 克勞斯:《論文學類型》)會具有「重新獲得功能」的可能性,從而被開掘出新的表達功能、社會功能和審美功能。
文體界定的理論極其重要,沒有它文體世界將不可思議,與經驗也不相符合,理論上的文體同「歷史的」或「實際的」,即從文本寫作這-事實中產生的文體,其差異是不斷變化、相互影響的。關於文體的定義不可能固定不變,它總是在事實的描述和理論的抽象之間不停地徘徊。
1、記敘文:
(1)、定義:記敘文是以記人、敘事、寫景或狀物、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
(2)、六要素:時間、地點、任務、時間的起因、經過和結局。
文體分.類
一、 詩歌
我國最早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源於原始人的勞動呼聲,是一種有聲韻、有歌詠的文學。
古詩多四言,如《詩經》,東漢魏晉以後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體和近體之分,"五四"有了新詩。
我國古代將合樂的詩歌稱為歌,將不合樂的詩歌稱為詩。無論合樂與否,都具有很強的音樂美。
詩歌按時代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新詩;按表達方式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山水詩、科學詩和詠物詩四類。
1、古體詩
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以前(主要是漢魏)的詩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詩歌創作的作品。它由民歌發展而來,不求對仗、平仄,用韻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樂府的形式創新題,稱新樂府,仍屬古體詩的范圍。
2、近體詩
與古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稱"今體詩""格律詩",句數、字數、平仄、用韻都有嚴格的規定。分律詩和絕句兩類。
3、律詩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韻、平仄、句式、對仗上都有一定規格和要求。全詩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4、絕句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絕和七絕,四句一首,一般認為是"截律詩之半"而成。
5、楚辭
詩歌的一種體式,因產生於戰國時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離騷》為代表,又稱"騷體"。
特點:熔匯大量神話故事,富於幻想和浪漫氣息;除抒情外,大用鋪陳的方法;句式比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詩
又稱"現代詩",指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產生的新體詩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舊體詩歌格律的限制,採用了較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語的白話,便於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
新詩要求做到精練、押韻,大體整齊。
7、歌行體
樂府民歌的一種體式。歌是總名,鋪張本事而歌稱行,與"吟""曲""引""嘆""篇""調"等均稱"樂府歌行體",其間無嚴格區別。
特點①
有固定的詞調,而大多篇無定句,句無定字,以雜言為主,語多口語化,通俗生動;②音韻節奏上押韻比較自由,不講平仄、對仗;③表現手法:除比興外,多用排比鋪陳,敘事曲折淋漓,長於對話和細節描寫來刻劃人物,塑造形象。
二、賦
本為一種文學的表現手法,為《詩經》"六義"之一,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成為一種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講究鋪陳,重視詞藻、對偶、押韻的文體。以鋪敘事物為主的是"大賦",以抒情為主的叫"小賦",接近於散文的稱"文賦"。
它有別於今天的散文標題的"賦",已不是鋪陳的字眼,而是"贊""頌"意。
古人"辭""賦"合稱,是因二者都體形靈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為主,且允許有錯落參差;從風格上看,都講究文采,多用鋪張手法。二者的區別是:"辭"在句中或結尾多用"兮"以調節音節,而"賦"則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韻文中夾雜完全不押韻的散文語句。
三、駢體文
是以雙句(即儷偶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與散文相對的一種韻文。最大特點是,全文用對偶句組成,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對稱,詞性、詞義相互合對。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起於漢末,形成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唐初仍沿習此,到韓、柳繼起後,這種文體才衰落。
和韓、柳倡導的古文相比,古文講"氣勢",駢文講"氣韻";古文講通暢,駢文講含蓄;古文講古樸,駢文講典麗。
四、詞
古代適合合樂歌唱而產生的一種新詩體,(即"倚聲填詞")。又叫"曲子詞""長短句""樂府"等。
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曲調名(曲牌),它規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也規定了作為歌詞的"詞"的字數、句數、韻數、韻位等。大部分都分為片(段),"片"也叫"遍"或"闋",是音樂唱完一遍的意思。
詞概括樂調長短,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慢詞)。
詞遠在梁代時已有雛形,晚唐定型,盛於宋朝。
五、小說
文學作品的一大樣式。通過描寫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廣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會生活。
中國小說淵源於古代神話傳說,經歷了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小說和"五四"現代小說的發展過程。
按篇長短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按內容不同分為社會小說、神話小說、歷史小說、科學小說和偵探小說。
1、志怪小說
指我國漢魏六朝的談鬼神怪異的一種舊小說。起源於古代神話和傳說。如《搜神記》。
2、軼事小說
用於記敘魏晉以來崇尚清談的知識分子的狂放傳聞和軼事是一種小說。
3、傳奇小說
是一種情節多奇、神異的古典小說。一般指唐、宋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是元、明、清三代小說、戲劇作家吸取題材的寶庫。其源出於六朝"志怪"。
4、話本小說
指宋元說話藝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語言把小說、講史的內容記錄下來自己備忘或為傳授別人。後成為小說的一種樣式,即話本小說。它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
(擬話本小說)
5、章回小說
我國古代長篇小說的一種樣式。是在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分章敘事的小說。
特點是概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矛盾沖突的段落,劃分為若干回,並多用對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內容。每回開頭常有詩詞。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內容,以便銜接本回內容;每回結尾,多在情節高潮時戛然而止留下懸念。
6、譴責小說
以揭露社會弊病,並對封建官場和社會的種種病態進行鞭笞與譴責的一類小說的總稱。產生於辛亥革命前後。
7、演義小說
舊體長篇小說的一種,。概括史書、傳說,用近代口語鋪敘成文。是由講史話本發展而來的。
六、散文
古代,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概稱散文。現代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文學體裁。
散文的特點是取材廣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語言不受韻律限制,表達含蓄,意味深長。
按內容的差異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可分為:
記敘散文--以記人、事敘、狀物、寫景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通過對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記敘描寫,達到托物詠志、寓情於物的目的。常用象徵手法表達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導人們去追思和聯想。
議論散文--說理往往藉助於事例的簡述,形象的描繪和感情的抒發來進行。不需要邏輯推理,和嚴密的論證。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寫的散體文,別於駢文而言。唐韓愈反對魏晉以來駢儷的文風,提倡先秦漢代所普遍使用的散體文,並稱散體文為古文,後用為散文的專稱。
2、記
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②游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
③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 文體裁。
④記……事:是古代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⑤筆記:古代以記事為主的篇幅短小,內容豐富的文體。《夢溪筆談》。
3、古議論文體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議論文體。《原君》(黃宗羲)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議論文體。
③說:是古代用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馬說》《師說》
④論:古代析理推論的議論文體。《六國論》
4、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屬議論文體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條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又稱奏章、奏議。《論積貯疏》(賈誼)
②表: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的文體。《陳情表》(李密)
③策:科舉考試問之於策而令應舉者作答被稱之為策問的文體。
④諷諫:古代用比喻暗示一類的方式委婉規勸別人接受下級意見的文體。《鄒忌諷齊王納諫》
5、序、跋
6、贈序
古代文體之一,是為贈別而寫的。《送東陽馬生序》
7、史傳
①本紀:傳記的一種,專門記述帝王事跡。
②世家:主要敘述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跡。
③列傳:用於記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跡,也有用來記載少數民族和其他國家歷史的。
8、報告文學
散文中的一種新興樣式,是特寫、文藝通訊等的總稱。運用文學的表現手法,迅速及時的報道社會生活中人們關心的事物,具有新聞性、形象性和政論性的特點。被稱為文藝戰線上的"輕騎兵"。
中國報告文學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誰是最可愛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七、戲劇
綜合性舞台藝術,是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雕塑、建築等藝術手段塑造舞台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的。
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在西方指話劇。
戲劇的基本要素是矛盾沖突。
戲劇的語言包括對白、獨白;舞台說明。
戲劇的結構:獨幕、多幕。
分類:按作品類型分有悲劇、喜劇、正劇;按題材分有歷史劇、現代劇、童話劇;按結構分有獨幕劇、多幕劇。
1、元雜劇
包括散曲和雜劇。
1)散曲
元代興起的一種新形式的韻文,是在金"俗謠俚曲"的基礎上發展成長起來的。分小令、套數二種。
小令是一支單調的曲,簡短精練,在格律上不像詞那樣嚴格,常用以抒情寫景,如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套數是由兩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規則聯綴起來的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須屬於同一宮調。套數可用於敘述較完整的情節、事跡或夾議論,如元睢景臣〔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2)雜劇
是包括音樂、歌舞的綜合藝術。分曲詞、賓白、科迅三部分。
曲詞由散曲中的套曲組成,供演員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獨唱,其他演員只有對白。科迅是動作、表情。
結構:"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說明或介紹人物,聯系情節的。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
元雜劇的角色:"末""旦"等。
八、應用文
應用文體可分為四大類:記寫事實類、闡述觀點類、解說知識類、經辦事務類。這四類缺一不可。有人認為,只有經辦事務那一類才算應用文體,前三類都不算。這種看法不符合兩分法。如果前三類既不屬於文學文體,又不屬於應用文體,那它們屬於哪一類呢?如果把它們與文學文體和應用文體並列,顯然是不科學的。它們的實用性是如此明顯,理應屬於應用文體的范疇。
像報告文學、雜文、科普小品等文學味相應較濃的文體的歸屬,爭議尤甚。我們認為,它們首先應該屬於應用文體。因為它們或是對人們極端關注的重要人、事的生動記寫,或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熱點問題的獨到闡發,或是對科普知識的形象解說,都有較為明顯的實用目的與實用功效。並且它們分別所在的那一大類(記寫事實類、闡述觀點類、解說知識類)屬於應用文體,它們恐怕也不好單獨劃分出來歸屬於文學文體。至於它們對某些文學手法的運用,只不過是為了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從而更好地為實用目的服務而已。(《應用寫作》雜志1992年第5期《淺談應用文體的范圍與分類》)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78539.htm
Ⅳ 文言文的雅字的一詞多義…急用…跪求……
雅 yā
〈名〉
(1) 同「鴉」 [crow]
雅,楚烏也。一名鷽,一名卑居,秦謂之雅。——《說文》。按:「大而純黑反哺者烏,小而不純黑不反哺者雅。雅即烏之轉聲。字亦作鴉,作鵶。」
流之為雕。——《書·古太誓》。鄭注:「鴉烏也。」
鴟鴉耆鼠。——《莊子·齊物論》
雅 yǎ
〈形〉
(1) (形聲。從隹,牙聲。從隹( zhuī),與鳥有關。( yā)本義:鳥名,烏鴉的一種。《說文》:「楚烏也。」)
(2) 正確;合乎規范 [correct,right;standard]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毛詩序》
文章爾雅。——《史記·三王世家》。索隱:皆訓正也。
雅之為言正也。——《風俗通·聲音》
雅者,古正也。——《白虎通·禮樂》。按:說文疋下古文,以為詩大雅字。疋字隸體似正,故傅會訓正,其實古文借疋為諝,後又借雅為諝也。風,諷也。雅,諝也,頌,誦也。此四始之本字。
辭令就得謂之雅。
君子安雅。——《荀子·榮辱》。注:「正而有美德者謂之雅。」
察納雅言。——諸葛亮《出師表》
(3) 又如:雅道(正道,大道);雅音(正音);雅算(正確的決策);雅學(正道之學。指儒家經典之學)
(4) 高尚;美好 [fine;refined;elegant]
張耳雅游。——《史記·張耳陳餘傳》
忽忘雅素。——《漢書·張禹傳》
雅步擢纖腰。——《陸雲詩》。注:「閑雅謂妖麗也。」
都督閻公之雅望。—— 王勃《滕王閣序》
(5) 又如:雅操(稱彈奏樂曲高雅精妙);雅望(美好的願望);雅篇(優美的篇章);雅像(雅相);雅量高致(氣度不凡,情趣高尚);雅馴(溫文不俗);雅坐(文靜地坐著);雅人深致(風雅的人有深遠的意趣);雅俗(雅士與俗人);雅客(高雅的客人)
(6) 尊敬他人的敬辭 [your]。如:雅飭(對別人告誡的敬稱);雅誨(尊稱別人的教誨);雅命(尊稱對方囑咐或建議之事)
詞性變化
◎ 雅 yǎ
〈副〉
(1) 素常;向來 [often]
予雅道冠,拄杖二癖,每自笑嘆。——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後漢書·張衡傳》
(2) 又如:雅好(平素所喜好);雅志(平素的志向);雅尚(平素的喜好);子所雅;善雅鼓琴
(3) 表示程度很甚,相當於「很」、「極」 [very]
帝雅重瑞名。——《明史》
(4) 又如:雅重(甚為敬重)
◎ 雅 yǎ
〈名〉
(1) 平素的交情 [friendship]
況與左右無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宋· 蘇軾《與謝民師推官書》
(2) 又如:同朝之雅;同寅之雅;雅素(故舊的情誼);雅故(故交,舊友)
(3) 《詩經》中六義之一
古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詩序》
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宋· 鄭樵《通志》總序
(4) 訓詁中多有名雅的書 [standard book]
《爾雅》:爾,昵也;昵,近也;雅,義也;義,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為主也。——《釋名》
(5) 又如:《爾雅》;《廣雅》;《通雅》
(6) 姓
(7) 另見 yā
Ⅳ 文言文中風有哪些意思
文言文中,風字有三種讀音,每種都有不同的意思:
fēng 「飌」的今字。
1. 空氣流動的現象。
例:《詩·鄭風·萚兮》:「萚兮萚兮,風其吹女。」
2. 風教;教化。
例:《書·說命下》:「咸仰朕德,時乃風。」
3. 習俗,風氣。
例:《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天子省風以作樂。」
4. 風操,節操。
例:《孟子•萬章下》:「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5. 猶風范,風度。
例:宋蘇軾《送水丘秀才敘》:「頭骨磽然,有古丈夫風。」
6. 風格流派。指某種技藝、作品或思想的特點。
例:《北史•李弼宇文忻等傳論》:「忻武藝之風,名高一代。」
7. 收采。
例詞:風聽
8. 任意、沒有拘束。
例詞:風議
9. 聲音。
例:《淮南子•原道訓》:「結激楚之遺風。」
高誘註:「遺風,猶余聲也。」
10. 流傳的,沒有確實根據的。
例詞:風聞
11. 趨勢;情勢。
例:唐牛肅《紀聞·李虛》:「天下不信之徒,並望風毀拆,雖大屋大像,亦殘毀之。」
12. 消息。
例:《紅樓夢》第一一九回:「賈芸慌忙跺足道:『了不得,了不得!不知誰露了風了。』」
13. 意旨。
例:《新唐書•張鎰傳》:「鎰按驗當免官,有司承風以死論。」
14. 風波;事端。
例: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四章:「不許地方上壞人借故生風。」
15. 景象。
例詞:風景、風光。
16. 謂獸類雌雄相誘。
例:《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
孔穎達疏引賈逵曰:「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
17. 指獸類放逸走失。
例:《魏書•崔敬邕傳》:「庫莫奚國有馬百匹因風入境,敬邕悉令送還,於是夷人感附。」
18. 指男女間的情愛。
例:元蘭楚芳《四塊玉·風情》曲:「雙漸貧,馮魁富,這兩個爭風做姨夫。」
19. 《詩》六義之一。指《詩經》中三種詩歌類型的一種,即《國風》這一部分。
例:《詩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20. 指鄉土樂曲;民間歌謠。
例:《左傳•成公九年》:「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
楊伯峻註:「土風,本鄉本土樂調。」
21. 泛指詩作。
例:清劉大櫆《沈椒園詩序》:「沈君椒園出其平生所為詩曰《初卉集》者視余,余讀之終篇,嘆嗟不能去,曰:此盛世之風也。」
22. 奮起,振作。
例詞:風發
23. 中醫學謂人體的病因之一。「六淫」之一,為陽邪。外感風邪常致風寒、風熱、風濕等症。亦指急症。如中風、痛風等。
例:《素問•風論》:「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
24. 癲狂。後作「瘋」。
例: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三:「呂吉甫在趙韓王南園,京師丐人曰『風乞兒』者,持大扇造呂求詩,呂即書扇上。」
25. 形容人的言行十分輕狂。後作「瘋」。
例:《金瓶梅詞話》第二回:「西門慶笑道:『你看這風婆子,只是扯著風臉取笑。』」
26. 指嬉戲,戲鬧。
例:《水滸傳》第七四回:「眾人憂得你苦,你卻在這里風!快上山去!」
27. 落。
例:《呂氏春秋•審時》:「其粟圓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彊,如此者不風。」
高誘註:「風,落也。」
28. 借風力吹(使東西乾燥或純凈)。
例詞:風干
亦指借風力吹乾的。
例詞:風雞。
29. 姓。
例:伏羲氏之姓。
feng
1. 刮風;吹。
例:《書·金縢》:「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
2. 被風吹,受風。
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中軍風於澤,亡大旆之左旃。」
3. 引申為乘涼。
例:《論語•先進》:「浴乎沂,風乎舞雩。」
4. 教育,感化。
例:《詩·周南·關雎序》:「《關雎》,後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
5. 顯揚,表彰。
例: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六:「夫匹夫匹婦,固窮守志,至死不移,事固可風矣。」
fěng 通「諷」。
1. 勸諫;諷諫。
例《史記•樊酈滕灌列傳》:「嬰行至滎陽,乃與絳侯等謀,因屯兵滎陽,風齊王以誅呂氏事,齊兵止不前。」
2. 泛指勸說。
例:宋范正敏《遯齋閑覽•人事》:「姑蘇馮氏三人甚相友愛。其季娶婦逾年,輒風使其夫分異。」
3. 諷誦。
例:清戴名世《程偕柳淮南遊草序》:「摹情綴景,婉麗可風。」
Ⅵ 語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譯
《竇娥冤》—關漢卿
(1)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2)你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的六齣冰花滾似綿,免著我屍骸現;要什麼素車白馬,斷送出古陌荒阡?
(3)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憐,不知皇天也肯從人願。做什麼三年不見甘霖降?也只為東海曾經孝婦冤。如今輪到你山陽縣。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
2《望海潮》—柳永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讞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3《雨霖鈴》—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賬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4《念奴嬌 赤壁懷古》—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5《定風波》—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6《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7《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8《醉花陰》—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9《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10《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於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Ⅶ 08浙江高考卷文言文譯文
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聲未起的時候,(有一次)去京城遊玩,拜見(當時名流)顧況。顧況是南方吳地人氏,自恃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人,於是就取笑白居易說:「長安城什麼東西都貴,想要『居』於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閱白居易的詩卷,讀到其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他就有感慨道:「能寫出這樣的詩句,想居天下都不難。老夫我之前的話是開玩笑的了。貞元十六年,中書舍人高郢主持僅是考試,選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為校書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寫作樂府及詩歌一百多篇,諷諫時事,流傳到了宮中。皇帝讀了他的詩後非常喜歡他,召見他並授任他為翰林學士一職,接著又歷任了左拾遺。當時,有盜賊刺殺的宰相,京城議論紛紛,白居易第一個上疏皇帝,請求緊急抓捕盜賊。有權貴厭嫌他越職行事,對他十分惱怒。不久就有傳言:「白居易的母親落井而死,他卻寫了篇《新井篇》,詞句十分浮誇華麗,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後來,白居易就被貶為江州司馬。起初白居易只是認為不應當讓被刺殺的宰相武元橫暴屍街頭,其實並沒有別的想法,(想不到卻)觸怒了奸黨,於是志向受挫。但他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接佛教的生死之說超脫形體的痛苦。很長一段時間後,又調任中書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發生暴亂,朝廷出兵無功,白居易又向朝廷進諫,沒有被採納,於是請求外調,擔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後,下詔升任白居易為刑部侍郎。會昌初年辭職回家,最後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為忠誠耿直遭到排斥,於是就縱情喝酒作詩。被重新任用後,(由於)遇到的有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頓時消沉。在履道里購宅定居,與香山僧人如滿等成立凈社。每天開挖溝池,栽種樹木,建造石樓,開鑿八節灘,作為遊玩之樂,茶壺鍋子杯酒不離身。曾經有一次光著頭,像箕一樣張開腿盤坐著,談論佛理,吟詠古詩,十分清靜安閑。自己號稱醉吟先生,並且還為此做了篇傳記。白居易十分喜歡佛教,也常常幾個月不吃葷,自稱香山居士。與胡果、鄭據、劉真、盧貞、張渾、如滿、李文爽等人宴飲集會。這些人都是年紀大卻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請,當時人們很羨慕他們,有人給他們畫了一幅《九老圖》。
白居易的詩以風雅頌賦比興六義為主,不推崇艱澀難懂,每寫成一篇,必定先讓他家裡的老婆婆讀一讀,詢問老婆婆直到她懂了才抄錄下來。後人評價白居易的詩作就像崤山以東的百姓談論農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實的話。雞林國的商人把他的詩作賣給他們的國相,每篇都是一百兩銀子,如果是偽造的,雞林國相馬上就能分辨出來。白居易與元稹十分要好,友情可謂如膠似漆,寫詩追求的音韻也相同,天下人把他們並稱為「元白」。元稹死後,白居易與劉禹錫齊名,並稱為「劉白」。白居易喜歡神仙,曾經自己造了一雙飛雲鞋,點起香舉起腳,好像在騰雲駕霧,雲霧冉冉降臨。剛來九江時,居住在廬阜山下,建了一座草堂,煉制丹葯。這座草堂如今還保存著。
Ⅷ 文言文翻譯
在裡面呢
、(18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A.刪除 膻味 秈米 潸然淚下
B.信箋 殲滅 緘默 間不容發
C.飆升 魚鰾 剽悍 彪炳青史
D.血緣 戲謔 噱頭 空穴來風
1.B【解析:A.刪、膻、潸都讀「shān」,秈讀「xiān」;B.箋、殲、緘、間、都讀「jiān」;C.飆、彪念「biāo」,鰾念「biào」,剽念「piāo」;D.血、謔讀「xuè」,噱、穴讀 「xué」。】
2.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書刊要裝幀,門面要裝潢,居室要裝修,營造一個舒適溫馨而又口味高雅的家可以說是工薪階層中許多人的夢想。
B.舞台上,弟弟的朗頌聲情並茂,姐姐的伴奏錦上添花;母親心中的那絲擔憂很快便煙消雲散了。
C.2008年1月以來,中國居民物價指數CPI出現了明顯的漲幅,不少低收入家庭倍感通貨膨漲的壓力。
D.在驕陽的曝曬下,牽牛花堰旗息鼓,美人蕉慵倦無力,矜持的牡丹也耷拉下了高貴的頭顱,失去了先前的神采。
2.A【解析:B頌—誦,C漲—脹,D堰—偃。】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能被括弧中的詞語替換且不改變句意的一項是
A.中國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時間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跨越,但大發展過程中,難免會泥沙俱下,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魚龍混雜)
B.她不屬於學院派,自然少受那些清規戒律的約束,其創作往往天馬行空,充滿神奇瑰麗的想像。(金科玉律)
C.最近,浙江手機上網資費全面下調,廣大用戶對此額手稱慶。專家預測,未來通過手機收看體育賽事或許會成為一種潮流。(彈冠相慶)
D.NBA季後賽中,由於缺少了主力姚明,火箭隊內線空虛,在防守上往往顧此失彼,實力明顯削弱。(捉襟見肘)
3.D【解析:A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一起隨河水流下來,比喻人或事物不論好壞都一齊顯現出來;B魚龍混雜:魚和龍混合攙雜在一起。比喻壞人和好人或凡人與聖人混成一起,好壞難分。B清規戒律:清規—佛教為僧尼規定的必須遵守的規則,戒律—教徒必須遵守的生活准則,泛指規章制度,多指束縛人的死板的規章制度。金科玉律:比喻不能變更的信條或法律條文,多含貶義。C額手稱慶:把手舉到額頭上,稱說慶幸得很。形容人們在憂困中獲得喜訊時高興和喜悅的神態;彈冠相慶:彈冠—撣去帽子上的塵土,將要入仕做官。慶—賀喜,指即將做官而相互慶賀。多用於貶義。D顧此失彼:顧了這個,顧不了那個,形容頭緒太多,不能兼顧,與「捉襟見肘」意思頗為相近;捉襟見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①形容衣服破爛;②比喻困難重重,應付不過來。】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5月8日,俄羅斯國家杜馬以壓倒性票數批准新任總統梅德韋傑夫對俄前任總統普京的總理提名,梅德韋傑夫於當日簽署了任命書。
B.這種無紡布環保袋經過工藝處理後,具備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滿足消費者對環保袋的客觀需求的優勢。
C.在交融與沖突並存的文化環境中,能否用東方雕塑語言來表達這個精神,恰恰是中國當代雕塑所欠缺的。
D.奧運聖火登頂珠峰的瞬間,無論是參與登頂的勇士,還是全世界觀看這一壯舉的人們,無不毫無例外地感受到了心靈的震撼。
4.A【解析:B句式雜糅,最後一句應改為「具備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的優勢,滿足了消費者對環保袋的客觀需求」;C表述不周,據語境意義應當刪除「能否」;D重復累贅,刪除「毫無例外地」。】
5.下列各句中,所引詩詞最符合語境的一項是
A.「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夏夜的西湖邊,熱鬧的不僅是那些可愛的小生靈,更有璀璨的華燈和絡繹的遊人。
B.「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到現在我才知道,原來桂花的風骨,在於它的孤傲;桂花的品格,在於它的清幽。
C.「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高亢的樂聲響徹蒼穹,回盪在黃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動了他那顆布滿傷痕的心。
D.「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在異鄉忙於追夢的遊子,又怎能體會到母親在故鄉牽掛和守望呢?
5.C【解析:A詩句出自北宋詞人辛棄疾的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用反襯手法表現的是鄉村深夜的清幽寧靜景色,故不適用於「熱鬧」的西湖夏夜;B原詩句出自宋朝詩人林和靖的七律《山園小梅》,是寫梅花的疏朗與幽香,不能用來描寫桂花;D詞句出自宋朝詞人李清照的詞《一剪梅》,適用於「愛情」而非「親情」。】
6.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加西亞?馬爾克斯是魔幻現實主義最傑出的代表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的《百年孤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制」。
B.中國古代戲曲主要指元雜劇和明清傳奇。關漢卿的《竇娥冤》和王實甫的《西廂記》代表了元雜劇的最高成就,湯顯祖的《牡丹亭》則是清傳奇的代表作。
C.「家國之思」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常見主題之一,唐代杜甫的《春望》和南唐後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都抒發了國破家亡的之痛。
D.詩人經營意象往往匠心獨運,徐志摩用「涼風」下的「水蓮花」比喻姑娘的嬌羞,而舒婷則用「木棉」「紅碩的花朵」象徵現代女性的獨立。
6.B【湯顯祖的《牡丹亭》則是明代傳奇的代表作,而非清代。】
二、(12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眾所周知,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體系穩態延續的基本前提。但人類社會的活動由於受到價值定位的影響,總會對某些生物物種過分偏愛,而對另一些生物物種漠然視之,甚至對某些物種厭惡有加,因而在地球生命體系中並存的生物物種,在人類社會中總會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這種不公正性,首先表現為人類社會控制下的生物群落,在物種數量上比自然生態系統中要少得多;其次表現為不同物種受到的待遇也互有區別,而且無視其原生特性;再次表現為相互間的關系得按照人類的意志加以調控。這些特徵體現了人類社會對地球生命體系的偏離。這樣的偏離積累擴大後,最終都會影響到地球生命體系的生物多樣性。
不同文化對生物物種的價值定位,完全屈從於相關民族文化穩態運行的需要,而這樣的需要又具有多重性,因而不同民族文化對生物的價值定位並不具有通約性。比較不同民族文化對生物物種的價值定位,其間也無規律可言。目前愈演愈烈的農田化進程和作物種植、牲畜飼養的單一化,恰好是全球范圍內文化輻合趨同演替的自然結果。要消除這些威脅,更好地維護生物多樣性,出路只有一個,那就是人類的食品結構必須盡可能多樣化,盡可能從更多的生物物種中獲取食物來源。而做到這一點的根本保證,也只能是民族文化的多元並存。
在文化輻合趨同演替的背景下,人類生產食品的辦法也會日趨單一化。目前,在全球范圍內,最為通行的作物保護措施就是化學農葯的使用。但任何化學農葯都會不加區別的消滅一切除作物和家養動物以外的物種,這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是不言而喻的事實。然而,隨著文化的輻合趨同,人類無法找到一種更好的化學農葯的替代品,以至於生物多樣的保護成了一紙空文。
生物多樣性維護的另一個重要的威脅是化肥的濫用。人類在使用化肥時關注的僅是作物本身,對使用化肥的負面效應即使了解,也往往是不加理會。化肥的使用對於土壤微生物的存活是一個重大威脅,而這又會導致其它眾多生物的生存壓力。加上過量化肥對水體的污染,還會威脅到水生動植物的生存。然而,在文化輻合趨同的背景下,這些對生物多樣性的明顯威脅卻無法得到緩解與消除。工業文明的食物生產模式在這一背景下,被不加區別地大范圍推廣,這同樣會使生物多樣性的維護更加艱難。
為了維護生物的多樣性,人類社會應當擁有盡可能多的食物來源渠道和食物生產辦法,以便分散對不同生物物種的生存壓力。要使食物生產的多樣化成為可能,同樣需要民族文化的多元並存。因此,文化的輻合趨同本身就是對生物多樣性的損害。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負面效應,維護生物多樣性永遠只能是一個理想,而無法落到實處。
7.對體現「人類社會對地球生命體系的偏離」的特徵,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類社會對地球生命體系中並存物種不公正是受到價值定位的影響。
B.在物種數量上,人類社會控制下的生物群落遠遠少於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
C.人類社會對待不同物種或厭惡、或漠視、或偏愛,且無視其原生特性。
D.人類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志調節控制物種與物種之間的相互關系。
7.A【解析:答非所問,問的是「特徵」,答的是「原因」,據第一段文意可知特徵有「三」,文中分別用「首先」「 其次」「再次」提領。】
8.對文化輻合趨同造成的結果,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食物來源集中於較少的生物物種,食品結構相對單一。
B.農田化進程愈演愈烈,作物種植、牲畜飼養單一化。
C.人類生產食品的辦法日趨單一化,如作物保護措施單一。
D.工業文明的食物生產模式使生物多樣性的維護更加艱難。
8.D【D講的是「工業文明的食物生產模式」造成的結果,而非「文化輻合趨同造成的結果」。】
9.根據全文內容,最適合做這篇文章標題的一項是
A.文化輻合趨同對人類生態安全的威脅
B.文化輻合趨同對生物多樣性的危害
C.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
D.生物多樣性與合理利用地球資源
9.B【縱觀全文可知:B是本文說明的核心與重心】
10.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地球生命體系的穩態延續與民族文化的輻合趨同之間存在沖突。
B.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之所以成為一紙空文,是因為客觀上存在的困難以及人類的漠視。
C.文化的輻合趨同意味著對地球生命體系的破壞,它對人類弊大於利。
D.民族文化的多元並存是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保證,也是地球生命體系穩態延續的客觀要求。
10.C【解析:文章只談文化輻合趨同的「弊」而沒有涉及「利」,故「它對人類弊大於利」一說在文中事出無據。】
三、(12分,每小題3 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題。
居易字樂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觀光上國,謁顧況。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謔之曰:「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及覽詩卷,至「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乃嘆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耳。」貞元十六年,中書舍人高郢下進士、拔萃,皆中,補校書郎。元和元年,作樂府及詩百餘篇,規諷時事,流聞禁中。上悅之,召拜翰林學士,歷左拾遺。時盜殺宰相,京師洶洶。居易首上疏,請亟捕賊。權貴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墮井死,而賦《新井篇》,言既浮華,行不可用。」貶江州司馬。初以勛庸①暴露不宜,實無他腸,怫怒奸黨,遂失志。亦能順適所遇,托浮屠死生說忘形骸者。久之,轉中書舍人,知制誥。河朔亂,兵出無功,又言事,不見聽,乞外,除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遷刑部侍郎。會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鯁遭擯,乃放縱詩酒。既復用,又皆幼君,仕情頓而索寞。卜居履道里,與香山僧如滿等結凈社。疏沼種樹,構石樓,鑿八節灘,為游賞之樂,茶鐺酒杓不相離。嘗科頭②箕踞,談禪詠古,晏如也。自號醉吟先生,作傳。酷好佛,亦經月不葷,稱香山居士。與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如滿、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時人慕之,繪《九老圖》。
公詩以六義為主,不尚艱難。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嫗讀之,問解則錄。後人評白詩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者也。雞林國③行賈售於其國相,率篇百金,偽者即能辨之。與元稹極善膠漆,音韻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與劉賓客齊名,曰「劉白」雲。公好神仙,自製飛雲履,焚香振足,如拔煙霧,冉冉生雲。初來九江,居廬阜峰下,作草堂,燒丹。今尚存。
(本文有刪節)
【注】①勛庸:這里指被刺殺的宰相武元衡。②科頭:不戴帽子,裸露發髻。③雞林國:朝鮮半島古國名。
11.對下列句子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會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累以忠鯁遭擯 累:屢次。
C.與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飲。
D.不賞艱難 艱難:艱澀。
11.A【解析:致仕:退休或辭職回家。】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權貴有嫌其出位 B.乃放縱詩酒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雞林國行賈售於其國相 D.與劉賓客齊名
今是溪獨見辱於愚 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
12.D【解析:與:介詞,跟,同。A第三人稱代詞,他/指示代詞,那個;B副詞,於是就/副詞,竟然,卻;C介詞,給/介詞,與前面的「見」構成「見…於」格式,表被動】
13.下列各句括弧中補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及覽(其)詩卷 B.流聞(於)禁中
C.(老嫗)問解則錄 D.偽者(國相)即能辨之
13.C【解析:正確的省略成分補全應是:(公)問(嫗)解(公)則錄,意思白居易每次向老婆婆請教,凡是老婆婆能理解的,他才抄錄下來。】
1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開篇以顧況對白居易的前「謔」後「嘆」,側面表現了白居易在詩歌創作上的非凡才華。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書直言論事,觸怒了權貴奸黨,這給他的仕途蒙上了陰影,也是他「放縱詩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詩歌內容真實,辭句曉暢,風格平易,在當時流傳甚廣。內至宮廷,外達異邦,詩名遠播。
D.白居易居廟堂之上,則「兼濟天下」;處江湖之遠,則「獨善其身」。儒、釋兩家思想的影響,並存於他人生的各個階段。
14.D【解析:「並存於他人生的各個階段」一說有誤,應是先「儒」後「釋」。】
第II 卷(共108分)
四、(18分)
15.(8分)
⑴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5分)
①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2分)
①(顧)況,是吳地人氏,自恃有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文(或詩人)。
②既復用,又皆幼君,仕情頓而索寞。(3分)
②(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後,(由於)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頓時消沉。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聲未起的時候,(有一次)去京城遊玩,拜見(當時名流)顧況。顧況是南方吳地人氏,自恃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人,於是就取笑白居易說:「長安城什麼東西都貴,要想『居』於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閱白居易詩卷,讀到其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詩時,他就又感慨道:「能寫出這樣的詩句,想居天下都不難。老夫我之前的話是開玩笑的了。」貞元十六年,中書舍人高郢主持進士考試,選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為校書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寫作樂府及詩歌一百多篇,諷諫時事,流傳到了宮中。皇帝讀了他的詩後非常喜歡他,召見他並且授任他翰林學士一職,接著又歷任了左拾遺。當時有盜賊刺殺了宰相,京城議論紛紛。白居易第一個上疏皇帝,請求緊急抓捕盜賊。有權貴厭嫌他越職行事,對他十分惱怒。不久就有傳言說:「白居易的母親落井而死,他卻寫了篇《新井篇》,詞句十分浮誇華麗,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後來白居易就被貶為江州司馬。起初白居易只是認為不應當讓被刺殺的宰相武元衡暴屍街頭,其實並沒有別的想法,(想不到卻)觸怒了奸黨,於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說超脫形體的痛苦。很長一段時間後,又調任中書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發生暴亂,朝廷出兵無功,白居易又向朝廷進諫,沒有被採納,於是請求外調,擔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後,下詔升任白居易為刑部侍郎。會昌初年辭職回家,最後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為忠誠耿直遭到排斥,於是就縱情喝酒作詩。被重新任用後,(由於)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頓時消沉。在履道里購宅定居,與香山僧人如滿等成立凈社。每天開挖溝池,栽種樹木,建造石樓,開鑿八節灘,作為遊玩之樂,茶壺鍋子酒杯不離身。曾經有一次光著頭,像箕一樣張開腿盤坐著,談論佛理,吟詠古詩,十分清靜安閑。自己號稱醉吟先生,並且還為此作了篇傳記。白居易十分喜歡佛教,也常常幾個月不吃葷,自稱香山居士。與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如滿、李文爽等人宴飲集會。這些人都是年紀大卻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請,當時人們很羨慕他們,有人給他們畫了一幅《九老圖》。
白居易的詩以風雅頌賦比興六義為主,不推崇艱澀難懂,每寫成一篇,必定讓他家裡的老婆婆先讀一讀,詢問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錄下來。後人評價白居易的詩作就像崤山以東的百姓談論農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實的話。雞林國的商人把他的詩作賣給他們的國相,每篇都是一百兩銀子,如果是偽造的,雞林國相馬上就能分辨出來。白居易與元稹關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謂如膠似漆,寫詩追求的音韻也相同,天下人把他們並稱為「元白」。 元稹死後,白居易與劉禹錫齊名,並稱為「劉白」。白居易喜歡神仙,曾經自己造了一雙飛雲鞋,點起香舉起腳,好像在騰雲駕霧,雲霧冉冉降臨。剛來九江時,居住在廬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煉制丹葯。這座草堂如今還保存著。
⑵用斜線(/)給下面的文言文斷句。(3分)
政姊榮聞人有刺殺韓相者賊不得國不知其名姓暴其屍縣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與嗟乎嚴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韓之巿而死者果政也《史記?刺客列傳》
政姊榮聞人有刺殺韓相者/賊不得/國不知其名姓/暴其屍縣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與/嗟乎/嚴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韓/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附標點後的文段:
政姊榮聞人有刺殺韓相者,賊不得①,國不知其名姓,暴其屍而縣之千金,乃於邑②曰:「其是吾弟與?嗟乎,嚴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韓,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①賊不得:指不知道兇手的姓名。②於邑(wūyè,烏葉):同「嗚咽」,哭泣。
【參考譯文】(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有人刺殺韓國宰相,不知道兇手是誰,都城人都不知道他的姓名,(韓相)已經把聶政的屍體暴露街頭並且懸賞千金(追查兇手及其同黨),於是哭著說:「大概是我的弟弟吧?唉,嚴仲子(聶政好友)一定知道我的弟弟!」聶榮立刻動身,前往韓國,來到集市上,一看死者果然是自己的弟弟聶政。
16.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日暮倚杖水邊①
(金)王寂
水國西風小搖落,撩人羈緒亂如絲。
大夫澤畔行吟處,司馬江頭送別時。
爾輩何傷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蒼知。
蒼顏華發今如許,便掛衣冠已慢遲。
【注】①此詩為王寂被貶官至河南蔡州時所作。
⑴此詩頷聯以 和 兩位被貶異鄉的古人自況,用典精當,對仗工整。(2分)
⑴屈原 白居易
⑵指出「羈緒」在全詩中的具體內容,並簡要賞析首聯在寫法上的特點。(4分)
⑵內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謫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內心不被理解的苦悶;④年華易逝的傷感;⑤宦海浮沉的厭倦。
特點:①觸景生情,以蕭瑟凄清之景引發詩人的紛亂愁思;②以「羈緒」領起全篇。
17.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選4個小題)(4分)
⑴ ,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
⑵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 。(李白《蜀道難》
⑶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⑷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
?(杜牧《阿房宮賦》
⑸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蘇軾《定風波》
⑴樓船夜雪瓜洲渡⑵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⑶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⑷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⑸也無風雨也無晴
五、(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題。
烏 米〔俄〕阿?馬?高爾基
①……每當早晨醒來,我便打開房間的窗戶,傾聽著從山上透過果園中茂密的綠陰向我傳來的心事重重的歌聲。無論我醒得多早,這歌聲都已經回盪在充滿著盛開的桃花和無花果的香甜氣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風從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頂簌簌吹來,微微地拂動著我窗前濃密的樹葉,樹葉的簌簌聲給歌聲增\添了許多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並不優美,而且有些單調,整個曲調很不和諧。在看來本應該停頓的地方,聽到的卻是悲傷而激動的呼號,隨後這一驚心動魄的喊叫又同樣出人意外地變作了柔腸百轉的怨訴。這歌是一個蒼老而顫抖的嗓音唱出來的,日復一日,從早到晚,什麼時候都能聽到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來的唱不盡的歌子。
③村民們對我說,這心事重重的歌聲他們已經聽了七個年頭。我問他們:「這是誰在唱?」他們告訴我,這是一個叫烏米的瘋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兩個孩子出海捕魚,至今沒有回來。
④從那時起,烏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門檻上,望著大海歌唱,等待著自己的親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著蜿蜒的小道,經過幾個佇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過一個個果園和葡萄園,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後翠綠樹叢中,我看到了烏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從亞伊拉山頂滾下的巨石中間,長著幾株法國梧桐、無花果樹和桃樹。溪水潺潺地流著,在它流過的地方形成許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頂上長著青草,牆上爬著曲曲彎彎的藤蔓,屋門正對著大海。
⑤烏米坐在門旁的石頭上,她的身材勻稱頎長,白發蒼蒼。她那布滿細小皺紋的臉,已被太陽曬成了棕褐色。層層疊疊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熱的藍天襯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頂,以及在太陽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這一切在老人周圍形成了一種肅穆靜謐的氣氛。在烏米腳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過果園的綠樹叢看去,它們那五顏六色的屋頂,酷似一個被打翻了的顏料箱。從山下不時傳來馬具的叮當聲,還有潮水拍擊海岸的沙沙聲。偶爾還可以聽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館附近的人們的喧嚷聲。在這兒的山頂上是一片寧靜,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隨著還在六年前已經開始了的烏米的幽思漫漫的歌聲。
⑥烏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臉迎著我。她的臉在微笑時皺得越發厲害了。她的眼睛年輕而明亮,眼裡燃燒著專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溫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視著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聽著她歌唱。歌子是那樣奇特:滿懷信心的曲調不時為憂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調子,它時而中斷,寂然無聲;時而又響起來,充滿了喜悅和希望……
⑧但是不論這歌曲表現什麼樣的情緒,烏米老太太的臉上卻只有一種表情,那是一種堅信不疑的期待,一種滿懷信心的、安詳而喜悅的期待。
⑨我問她:「你的丈夫叫什麼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說:「阿布德拉伊姆……大兒子叫阿赫喬姆,還有一個叫尤努斯……他們很快就會回來的。他們正在路上,我馬上就會看到船了。你也會看見的確」
⑩她說「你也會看見的」這句話時,似乎深信,見到他們父子對我說來也將是莫大的幸福,似乎當她丈夫的漁船出現在海天之際,出現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曬幹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藍色的細線上時,我會感到莫大的快樂。
⑾隨後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著她,一面聽,一面想:「就這樣懷著希望該有多好啊!心裡充滿了對未來巨大歡樂的期待,這樣活著該有多好啊!」
⑿烏米一直在唱著,她微笑地搖晃著身軀,目不轉睛地凝視著在日光下閃爍著耀眼光輝的茫茫大海。
⒀她完全沉湎在一種思念里,不理會任何別的東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對她說來已不復存在。我對她這種全神貫注的神態滿懷敬意,我覺得,她這種只懷著一種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羨慕,我沉默著,情願讓她把我忘卻。這一天海上風平浪靜,它像一面明鏡,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並未使我產生什麼希望。隨後我便滿懷惆悵悄然離去。身後傳來了歌聲和溪水響亮的淙淙聲,海鷗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離岸不遠的地方盡情嬉戲,遠方是蒼茫的大海。
⒁年邁的烏米永遠等不到什麼了,但她將懷著希望活著和死去……
18.本文著意勾勒了烏米的形象,請從兩個方面概括烏米的主要性格特徵。(各不超過兩個詞)(2分)
⑴□□ ⑵□□
18.⑴堅忍(執著)⑵樂觀
19.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寫所採用的手法,並簡析該段景物描寫的作用。(5分)
19.手法:①襯托(以動寫靜,以景襯人);②分層寫景,遠近高低結合。
作用:①烘托出肅穆靜謐的氣氛;②突出烏米孤獨無助的處境;③暗示人物的命運。
20.(5分)
⑴請用一句概括烏米歌聲的情感內涵。(不超過10個字)(2分)
憂 怨 中 充 滿 希 望
⑵文中反復寫她的歌聲有何目的?(3分)
Ⅸ 文言文歷史怎樣說
文言文的歷史
自從商朝產生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刻寫甲骨卜辭以來,可以說就開始了文言文的歷史.我們知道文字有形音義三個方面,從古至今漢字的形音義都在變化.雖然我們不知道某個字在古代怎樣讀,但是我們仍然能夠根據字形來識別它的意義,這正是表意文字的特點.所以在不同地方使用不同方言的人,都能根據字形理解語句的意思.有人據此認為漢字具有很強的文化凝聚力,中華文明數千年來綿延不息,傳承至今,可以說漢字功不可沒.根據古代漢語發展史,結合古代文學史,在中學階段的文言文可以分為四大類.一是散文,二是辭賦,三是詩歌,四是古白話.下面按朝代為經,以作家作品為緯,分別敘述.
(1)先秦時期
散文
先秦諸子散文,包括春秋末年戰國初年語錄體的《論語》《墨子》;戰國中期逐漸由語錄體發展為對話式論辯文與專題論文的《孟子》《莊子》;戰國後期專題論文的《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另外還有儒家經典之一的《禮記》.
諸子散文大多是哲學著作,故又稱為哲理散文,屬於論說文的范疇.思想上,它們都堅持獨立思考,各抒己見,如孔子提倡仁義禮樂,墨子主張兼愛尚賢,莊子主張自然無為,韓非子則大倡法術勢.在文體發展上,先秦諸子散文首先確立了論說文的體制.先秦諸子散文,在思想和創作上,對我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等都產生了極為深遠影響.
諸子簡介
孔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字仲尼.排行老二,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他以濟世愛民為己任,帶著與統治者在政治、哲學上的巨大差距,轉化、更新了「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基礎,形成了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的一整套儒學理論體系,真正構建了古老中華的核心次序,鑄造了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精髓,鑄就了中華民族之魂.
孟子
先秦歷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應在《孟子》一書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內容.他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暴力治國,認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悅誠服」.「重民輕君」是他「仁政」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也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之一.《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關門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墨子
墨子(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山東滕州人,漢族,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提出「兼愛」「非攻」「 節用節葬」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與儒家的別愛(「親親有術,尊賢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同時,墨子也看到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戰爭,因此,從兼愛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反對戰爭,提倡和平.兼愛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
節葬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久喪厚葬無益於社會.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三代聖王一樣,過著清廉儉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年),名況,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趙國人.當時人們尊稱他荀卿,漢代因避宣帝諱,寫作孫卿.早年曾游學於齊國,廣泛接觸各派學說.到過秦國、燕國,回過趙國.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因為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為祭酒.晚年到楚國,春申君黃歇任他為蘭陵(今山東蒼山)令.失官後家居著書,死後葬於蘭陵.上有更多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宇宙觀具有唯物主義因素,反對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規律),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並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張禮治法治並用.一方面仍很重視「王道」,提倡「禮義」;同時主張「法後王」,同意武力兼並天下,用法禁、刑賞治理國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問題上,他針對孟子「性善論」提出「性惡論」,認為人性本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即經過後天改造才變善.這本身仍是唯心主義的.但他特別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他認為人的知識、品德不是天賦的,是後天經過禮義教化、學習改造獲得的.他寫《勸學》就是為了勉勵人們努力學習,「積善成德」,成為有知識有修養的人.
莊子
莊子,約前369~前286,著名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家貧,曾借粟於監河候(官名),但拒絕了楚周王的厚幣禮聘.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的穩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文章汪洋恣肆,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豐富.《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
韓非子
韓非子是中國戰國時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韓非子生活於公元前3世紀,是戰國後期韓國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辭卻善著書.韓非子生活的時代,韓國國勢日益削弱,他出於愛國心,屢次上書韓國國王,建議變法,主張統治者應當以富國強兵為重要任務;但國王並沒有採納.於是,他根據歷史上治國的經驗教訓和現實社會狀況,寫出了《五蠹》、《孤憤》、《內外儲說》、《說林》、《說難》等十餘萬字的政治論文,輯為《韓非子》一書.他的這些論文在韓國不受重視,卻傳到當時的強國秦國,很受秦始皇的喜歡.秦始皇舉兵攻韓國,韓國國王派遣韓非出使秦國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備重用,當時任秦國丞相的李斯是韓非子的同學,深知韓非子的才能高過於他,出於嫉妒,於是向秦始皇進讒言誣陷他.秦始皇聽信讒言,將韓非子投入監獄並毒死了他.韓非子的主要著作《韓非子》是先秦法家學說集大成者的著作.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韓非子的法家學說堅決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韓非子攻擊主張「仁愛」的儒家學說,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韓非子提倡君權神授,自秦以後,中國歷代封建專制主義極權統治的建立,韓非子的學說是頗有影響的.韓非子的文章說理精密,文鋒犀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在他文章中出現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豐富的內涵,生動的故事,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至今為人們廣泛運用.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鄭國莆田(今河南鄭州)人,與鄭繆公同時.今鄭州市東30里圃田鄉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於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呂不韋
呂不韋,生年不詳,卒於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的大商人,在經商期間,遇到了流亡趙國的秦公子子楚,當時子楚在趙國的處境很艱難,呂不韋很同情他,並認為子楚是「奇貨可居」,於是用金錢資助子楚,並幫助他獲得了繼承王位的資格.公元前253年,子楚繼承王位,是為庄襄王.庄襄王以呂不韋為丞相,並封他為文信侯.庄襄王死後,其子政立,是為秦始皇.秦始皇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在他執政為相期間,秦國出兵滅東周,攻取韓、趙、衛三國土地,建立三川、太原東郡,為統一中國作出了積極貢獻.秦始皇親理政務後,將他免職,並遷去蜀,後憂懼飲鴆而亡.呂不韋為相期間,門下食客三千人,家僮萬人.他命門客「人人著所聞」,著書立說,為建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尋找理論根據,這些著作最終匯編成了《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呂氏春秋》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但舍棄了其中消極的成分.同時,融合儒、墨、法、兵眾家長處,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各方面的理論體系.呂不韋的目的在於綜合百家之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以後的秦國統治提供長久的治國方略.
劉向
(約前77—前6)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又名劉更生,字子政.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治《春秋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新序》,西漢劉向撰.原本三十卷,至北宋初僅存十卷.後經曾鞏搜輯整理,仍厘為十卷.內《雜事》五卷,《刺奢》一卷,《節士》二卷,《善謀》二卷.採集舜、禹時代至漢代史事和傳說,分類編纂,所記史事與《左傳》、《戰國策》、《史記》等頗有出入.作者尚編有《說苑》一書,性質與此類似.《新序》是歷史故事類編,是劉向現存最早的一部作品.盡管《新序》中的許多故事采自諸子史傳,但就其材料取捨、思想內容來看,無疑體現了劉向本人的社會政治思想.這主要可以歸納為德治仁政思想、賢人治國思想、民本思想、從善納諫思想諸方面. 《新序》中的許多章節故事完整,情節曲折生動,人物形象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特別是有了虛構的成分.這說明,《新序》已經具備了小說的某些因素.
歷史散文
先秦歷史散文包括,春秋末到戰國初期的《左傳》和《國語》,戰國中後期的《戰國策》.
《左傳》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者稱《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以《春秋》為綱,按魯國國君承繼為序,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系統而具體地記述了春秋時期魯國及其他國家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還記載了當時自然科學方面的日食、彗星、隕石和地震等多種珍貴資料.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有鮮明的政治與道德傾向.其觀念較接近於儒家,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但是,《公羊傳》和《穀梁傳》純用義理解釋《春秋》,而《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左傳》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著作.它表現在長於記述戰爭,又善於刻畫人物,注重細節描寫,重視記錄行人辭令.
古代使者的通稱.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記敘春秋時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書,人稱中國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晏子春秋》是中國最古老的傳說故事集,大約成書於戰國末期,是後人假託晏嬰的名義所作.《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內篇6卷(諫上下、向上下、雜上下)不完全真實,外篇2卷,計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組成.可與《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書相互印證,作為反映春秋後期齊國社會歷史風貌的史料.這部書詳細地記述了齊國靈公、庄公、景公三朝賢相晏嬰的生平軼事及各種傳說、趣聞,215個小故事相互關聯和補充,構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這部書的語言明快、簡捷、幽默和風趣,人物對話富於性格特徵,特別是洋溢於人物語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語言的辛辣和譏諷.作者還善於運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後來成為獨立的語匯或成語.
晏嬰生年不詳,卒於前550年,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夷維人(今山東高密)春秋時代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庄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晏嬰頭腦機靈,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國語》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全書共21卷,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個部分,《晉語》最多.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該書由西漢劉向考校最後定型.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在內容上偏重於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這是國語體例上最大的特點.可與《左傳》相參證,所以有《春秋外傳》之稱.《左傳》偏重於記事,而《國語》偏重於記言.《國語》也有對歷史事件因果關系的敘述,但不及《左傳》普遍完整.《國語》中許多事件的前因後果及經過都是一筆帶過,而把重點放在大段的議論文字上.但《國語》也有情節生動曲折,極富戲劇性的敘事,描繪出一系列生動的人物形象.司馬遷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報任安書》)認為《國語》是寫《左傳》的左丘明所寫,後人多有異議.現在一般認為產生於戰國初年,作者不詳. 《國語》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禮重民等觀念.但因它重在記實,所以表現出來的思想也隨所記之人、所記之言不同而各異.總體上來說,由於《國語》以記言為主,雖然敘事和刻畫人物有一定特色, 但文學成就比《左傳》還是稍遜一籌.
《戰國策》
《戰國策》簡稱《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是西漢末年由劉向編訂的.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約12萬字.《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斗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游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
2.詩歌
《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雅」是正聲雅樂,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頌」是祭祀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詩經》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西周、東周、東周春秋中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網路全書.《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於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運用賦比興的手法,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詩經六義」 《周禮•春官•大師》雲:「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六詩在《毛詩序》中又作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於《詩經》是易於記誦的、士人普遍熟悉的書,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後二者取姓氏).齊、魯、韓三家屬今文經學,是官方承認的學派,毛詩屬古文經學,是民間學派.但到了東漢以後,毛詩反而日漸興盛,並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
楚辭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在民間歌謠的形式上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楚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離騷》,後人因此又稱「楚辭」為「騷體」. 漢代人還普遍把楚辭稱為「賦」.西漢末年,劉向把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及漢代人模仿這種詩體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並成為繼《詩經》以後,《楚辭》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不僅開啟了後來的賦體,而且影響歷代散文創作,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張湯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這種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余論》).楚辭的文體特點.一. 從詩風言,鋪排誇飾,想像豐富,是楚辭的共同特徵.如《離騷》充滿奇幻不拘的想像,抒發真情層進反覆.二. 從體式言,楚辭較之《詩經》,篇幅極大增長,句式也由四言為主變為長短不拘,參差錯落. 三. 就語言說,楚辭多用楚語楚聲,楚地的方言詞語大量涌現,另外,「兮」字、「些」字作為虛詞嘆語成為楚辭的一個鮮明標志.
《楚辭》中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和《招魂》等共23篇,是屈原的作品(此外,還有宋玉等人的作品),絕大多數是楚辭體的詩,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楚辭》的代表作.屈原的作品主要是以楚國的民間文學為基礎,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從政遭遇而寫出.充滿了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感情,熱烈面富於幻想,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屈原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漢族,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新考古發現可能實際為龍陽,今湖南漢壽,注1)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郁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其作品文字華麗,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Ⅹ 文言文字詞積累 「雅」含義 及其例句
1 同「鴉」
雅,楚烏也。一名鷽,一名卑居,秦謂之雅。——《說文》。按:「大而純黑反哺者烏,小而不純黑不反哺者雅。雅即烏之轉聲。字亦作鴉,作鵶。」
2 正確;合乎規范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毛詩序》
文章爾雅。——《史記·三王世家》。索隱:皆訓正也。
雅之為言正也。——《風俗通·聲音》
雅者,古正也。——《白虎通·禮樂》。按:說文疋下古文,以為詩大雅字。疋字隸體似正,故傅會訓正,其實古文借疋為諝,後又借雅為諝也。風,諷也。雅,諝也,頌,誦也。此四始之本字。
君子安雅。——《荀子·榮辱》。注:「正而有美德者謂之雅。」
察納雅言。——諸葛亮《出師表》
3 高尚;美好
張耳雅游。——《史記·張耳陳餘傳》
忽忘雅素。——《漢書·張禹傳》
雅步擢纖腰。——《陸雲詩》。注:「閑雅謂妖麗也。」
都督閻公之雅望。—— 王勃《滕王閣序》
4 素常;向來
予雅道冠,拄杖二癖,每自笑嘆。——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後漢書·張衡傳》
5 表示程度很甚,相當於「很」、「極」
帝雅重瑞名。——《明史》
6 平素的交情 、友誼
況與左右無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宋· 蘇軾《與謝民師推官書》
7 《詩經》中六義之一
古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