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伯文言文
❶ 求一句文言文的翻譯
翻譯關鍵的地方,一樓的某些地方不是很准確。
不輕易顯露喜怒,管理好自己的「氣」(也可以回說性答格等等),隱晦、含蓄自己的面部表情,明確明察自己的志向(長遠打算),謹慎的言語(不輕易出口),能察言知意,一定能夠成功(或擔當)的。
再來啰嗦的解釋一下幾個關鍵的詞彙:
重(凝重,把持)於色(古人成喜怒等表情為顏色,簡稱色),抑於氣(古人認為人身體里有一股氣,相當於今人說的精氣神),晦(含蓄,隱晦的意思)於面,明於志,結(古代的結就是打結的意思,比如心結,就是心上打了個結,不舒服,把口打結就是緘默慎言的意思)於口,運於意,必能(不是做有意義的,是擔當的意思)之也
❷ 盧叔武的文言文翻譯
陽斐,字叔鸞,北平漁陽人也。[一]父藻,魏建德太守,贈幽州刺史。孝庄時,斐於西兗督護流民有功,賜爵方城伯。歷侍御史,兼都官郎中、廣平王開府中郎,修起居注。
興和中,除起部郎中,兼通直散騎常侍,聘於梁。梁尚書羊侃,魏之叛人也,與斐有舊,欲請斐至宅,三致書,斐不答。梁人曰:"羊來已久,經貴朝遷革,李、盧亦詣宅相見,卿何致難?"斐曰:"柳下惠則可,吾不可。"梁主乃親謂斐曰:"羊侃極願相見,今二國和好,天下一家,安得復論彼此?"斐終辭焉。使還,除廷尉少卿。
石濟河溢,橋壞,斐修治之。又移津於白馬,中河起石潬,兩岸造關城,累年乃就。東郡太守陸士佩以黎陽關河形勝,欲因山即壑以為公家苑囿。遺斐書曰:"當諮大將軍以足下為匠者。"斐答書拒曰:"當今殷憂啟聖,運遭昌歷。故大丞相天啟霸功,再造太極;大將軍光承先構,嗣績丕顯。國步始康,民勞未息。誠宜輕徭薄賦,勤恤民隱,詩不雲乎:『民亦勞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古之帝王亦有表山刊樹,未足盡其意;下輦成宴,詎能窮其情。正足以靡天地之財用,剝生民之髓腦。是故孔子對葉公以來遠,酬哀公以臨民,所問雖同,所急異務故也。相如壯上林之觀,揚雄騁羽獵之辭,雖系以隤牆填,亂以收□落網,而言無補於風規,祗足昭其愆戾也。" 尋轉尚書右丞。天保初,除鎮南將軍、尚書吏部郎中。以公事免,久之,除都水使者。顯祖親御六軍,北攘突厥,仍詔斐監築長城。作罷,行南譙州事,加通直散騎常侍,壽陽道行台左丞。遷散騎常侍,食陳留郡干。未幾,除徐州刺史,帶東南道行台左丞。干明元年,征拜廷尉卿,遷□大將軍,兼都官尚書,行太子少傅,徙殿中尚書,以本官監瀛州事。抗表致仕,優詔不許。頃之,拜儀同三司,食廣阿縣干。卒於位。贈使持節、都督北豫光二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中書監、北豫州刺史,謚曰敬簡。子師孝,中書舍人。
盧潛,范陽涿人也。祖尚之,魏濟州刺史。父文符,通直侍郎。潛容貌偉,善言談,少有成人志尚。儀同賀拔勝辟開府行參軍,補侍御史。世宗引為大將軍西合祭酒,轉中外府中兵參軍,機事強濟,為世宗所知,言其終可大用。王思政見獲於潁川,世宗重其才識。潛曾從容白世宗雲:"思政不能死節,何足可重!"世宗謂左右曰:"我有盧潛,便是更得一王思政。"天保初,除中書舍人,以奏事忤旨免。尋除左民郎中,坐譏議魏書,與王松年、李庶等俱被禁止。會清河王岳將救江陵,特赦潛以為岳行台郎。還,遷中書侍郎,尋遷黃門侍郎。黃門鄭子默奏言,潛從清河王南討,清河王令潛說梁將侯瑱,大納賂遺,還不奏聞。顯祖杖潛一百,仍截其須,左遷魏尹丞。尋除司州別駕,出為江州刺史,所在有治方。 肅宗作相,以潛為揚州道行台左丞。先是梁將王琳為陳兵所敗,擁其主蕭庄歸壽陽,朝廷以琳為揚州刺史,□潛與琳為南討經略。琳部曲義故多在揚州,[二]與陳寇鄰接。潛輯諧內外,甚得邊俗之和。陳秦、譙二州刺史王奉國、[三]合州刺史周令珍前後入寇,潛輒破平之,以功加散騎常侍,食彭城郡干。遷合州刺史,左丞如故。又除行台尚書,尋授儀同三司。王琳銳意圖南,潛以為時事未可。屬陳遣移書至壽陽,請與國家和好。潛為奏聞,仍上啟且願息兵。依所請。由是與琳有隙,更相表列。世祖追琳入京,除潛揚州刺史,領行台尚書。
潛在淮南十三年,任總軍民,大樹風績,甚為陳人所憚。陳主與其邊將書雲:"盧潛猶在壽陽,聞其何當還北,此虜不死,方為國患,卿宜深備之。"顯祖初平淮南,給十年優復。年滿之後,逮天統、武平中,征稅煩雜。又高元海執政,斷漁獵,人家無以自資。諸商胡負官責息者,宦者陳德信縱其妄注淮南富家,令州縣征責。又□送突厥馬數千疋於揚州管內,令土豪貴買之。錢直始入,便出□括江、淮間馬,並送官□。由是百姓騷擾,切齒嗟怨。潛隨事撫慰,兼行權略,故得寧靖。
武平三年,征為五兵尚書。揚州吏民以潛戒斷酒肉,篤信釋氏,大設僧會,以香華緣道,流涕送之。潛嘆曰:"正恐不久復來耳。"至鄴未幾,陳將吳明徹渡江侵掠,復以潛為揚州道行台尚書。五年,與王琳等同陷。[四]尋死建業,年五十七,其家購屍歸葬。贈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兗州刺史。無子,以弟士邃子元孝為嗣。
士邃,字子淹,少為崔昂所知,昂雲:"此昆季足為後生之俊,但恨其俱不讀書耳。"歷侍御史、司徒祭酒、尚書郎、鄴縣令、尚書左右丞、吏部郎中,出為中山太守,帶定州長史。齊亡後卒。
潛從祖兄懷仁,字子友,魏司徒司馬道將之子。懷仁涉學有文辭,情性恬靖,常蕭然有閑放之致。歷太尉記室、弘農郡守,不之任,卜居陳留界。所著詩賦銘頌二萬余言,又撰中表實錄二十卷。懷仁有行檢,善與人交,與琅邪王衍、隴西李壽之情好相得。曾語衍雲:"昔太丘道廣,許劭知而不顧;嵇生性惰,鍾會過而絕言。吾處季、孟之間,去其泰甚。"衍以為然。武平末卒。
懷仁兄子庄之,少有名望。官歷太子舍人、定州別駕、東平太守。武平中都水使者,卒官。
懷仁從父弟昌衡,魏尚書左僕射道虔之子。武平末尚書郎。沉靖有才識,風儀蘊籍,容止可觀。天保中,尚書王昕以雅談獲罪,諸弟尚守而不墜,自茲以後,此道頓微。昌衡與頓丘李若、彭城劉泰□、河南陸彥師、隴西辛德源、太原王修並為後進風流之士。
昌衡從父弟思道,魏處士道亮之子,神情俊發,少以才學有盛名。武平末,黃門侍郎,待詔文林館。
思道從父兄正達、正思、正山,魏右光祿大夫道約之子。[五]正達尚書郎,正思北徐州刺史、太子詹事、儀同三司,正山永昌郡守。兄弟以後舅,武平中並得優贈。
正山子公順,早以文學見知。武平中符璽郎,待詔文林館。與博陵崔君洽、隴西李師上同志友善,從駕晉陽,寓居僧寺,朝士謂"康寺三少",[六]為物論推許。
正達從父弟熙裕,父道舒。為長兄道將讓爵,由是熙裕襲固安伯。虛淡守道,有古人之風,為親表所敬重。
潛從祖兄愻之,魏尚書義僖之子。清靖寡慾,卒於司徒記室參軍。
崔劼,字彥玄,本清河人。曾祖曠,南渡河,居青州之東,時宋氏於河南立冀州,[七]置郡縣,即為東清河郡人。[八]南縣分易,更為南平原貝丘人也。[九]世為三齊大族。祖靈延,宋長廣太守。父光,魏太保。
劼少而清虛寡慾,好學有家風。魏末,自開府行參軍歷尚書儀曹郎、秘書丞,修起居注,中書侍郎。興和三年,兼通直散騎常侍,使於梁。天保初,以議禪代,除給事黃門侍郎,加國子祭酒,直內省,典機密。清儉勤慎,甚為顯祖所知。拜南青州刺史,在任有政績。皇建中,入為秘書監、齊州大中正,轉鴻臚卿,遷□省度支尚書,俄授京省,尋轉五兵尚書,監國史,在台閣之中,見稱簡正。世祖之將禪後主,先以問劼,劼諫以為不可,由是忤意,出為南兗州刺史。代還,重為度支尚書、儀同三司,食文登縣干。尋除中書令,加開府,待詔文林館,監撰新書。遇病卒,時年六十六。贈齊州刺史、尚書右僕射,謚曰文貞。
初和士開擅朝,曲求物譽,諸公因此頗為子弟干祿,世門之胄,多處京官,而劼二子拱、撝並為外任。弟廓之從容謂劼曰:"拱、撝幸得不凡,何為不在省府之中、清華之所,而並出外藩,有損家代。"劼曰:"立身以來,恥以一言自達,今若進兒,與身何異。"卒無所求。聞者莫不嘆服。
拱,天統中任城王湝丞相咨議參軍、管記室。撝,揚州錄事參軍。廓之沉隱有識量,以學業見稱。自臨水令為琅邪王儼大司馬西合祭酒,遷領軍功曹參軍。武平中卒。
盧叔武,[一○]范陽涿人,青州刺史文偉從子也。父光宗,有志尚。叔武兩兄觀、仲宣並以文章顯於洛下。叔武少機悟,豪率輕俠,好奇策,慕諸葛亮之為人。為賀拔勝荊州開府長史。勝不用其計,棄城奔梁。叔武歸本縣,築室臨陂,優游自適。世宗降辟書,辭疾不到。天保初復征,不得已,布裘乘露車至鄴。楊愔往候之,以為司徒咨議,稱疾不受。
肅宗即位,召為太子中庶子,加銀青光祿大夫。問以世事,叔武勸討關西,畫地陳兵勢曰:"人□敵者當任智謀,智謀鈞者當任勢力,[一一]故強者所以制弱,富者所以兼貧。今大齊之比關西,強弱不同,貧富有異,而戎馬不息,未能吞並,此失於不用強富也。輕兵野戰,勝負難必,是胡騎之法,非深謀遠算萬全之術也。宜立重鎮於平陽,與彼蒲州相對,深溝高壘,運糧積甲,築城戍以屬之。彼若閉關不出,則取其黃河以東,長安窮蹙,自然困死。如彼出兵,非十萬以上,不為我敵,所供糧食,皆出關內。我兵士相代,年別一番,穀食豐饒,運送不絕。彼來求戰,我不應之,彼若退軍,即乘其弊。自長安以西,民疏城遠,敵兵來往,實有艱難,與我相持,農作且廢,不過三年,彼自破矣。"帝深納之。又願自居平陽,成此謀略。上令元文遙與叔武參謀,撰平西策一卷。未幾帝崩,事遂寢。
世祖踐阼,拜儀同三司、都官尚書,出為合州刺史。武平中,遷太子詹事、右光祿大夫。叔武在鄉時有粟千石,每至春夏,鄉人無食者令自載取,至秋,任其償,都不計校。然而歲歲常得倍余。既在朝通貴,自以年老,兒子又多,遂營一大屋,曰:"歌於斯,哭於斯。"魏收曾來詣之,訪以洛京舊事,不待食而起,雲:"難為子費。"叔武留之,良久食至,但有粟飧葵菜,木□盛之,片脯而已。所將仆從,亦盡設食,一與此同。齊滅,歸范陽,遭亂城陷,叔武與族弟士遂皆以寒餧致斃。周將宇文神舉以其有名德,收而葬之。
叔武族孫臣客,父子規,魏尚書郎、林慮郡守。臣客風儀甚美,少有志尚,雅有法度,好道家之言。其姊為任城王妃,天保末,任城王致之於朝廷,由是擢拜太子舍人。遷司徒記室,請歸侍祖母李。李強之令仕,不得已而順命,除太子舍人、太子中庶子。武平中,兼散騎常侍聘陳,還,卒於路。贈鄭州刺史、鴻臚卿。
陽休之,字子烈,右北平無終人也。父固,魏洛陽令,贈太常少卿。休之□爽有風概,少勤學,愛文藻,弱冠擅聲,為後來之秀。幽州刺史常景、王延年並召為州主簿。
魏孝昌中,杜洛周破薊城,休之與宗室及鄉人數千家南奔章武,轉至青州。是時葛榮寇亂,河北流民多湊青部。休之知將有變,乃請其族叔伯彥等曰:"客主勢異,競相凌侮,禍難將作。如鄙情所見,宜潛歸京師避之。"諸人多不能從。休之垂涕別去。俄而邢杲作亂,伯彥等咸為土民所殺,[一二]一時遇害,諸陽死者數十人,唯休之兄弟獲免。
庄帝立,解褐員外散騎侍郎,尋以本官領御史,遷給事中、太尉記室參軍,加輕車將軍。李神□監起居注,啟休之與河東裴伯茂、范陽盧元明、河間邢子明等俱入撰次。永安末,洛州刺史李海啟除冠軍長史。普泰中,兼通直散騎侍郎,加鎮遠將軍,尋為太保長孫稚府屬。尋□與魏收、李同軌等修國史。太昌初,除尚書祠部郎中,尋進征虜將軍、中散大夫。
賀拔勝出為荊州刺史,啟補驃騎長史。勝為行台,又請為右丞。勝經略樊、沔,又請為南道軍司。俄而魏武帝入關,勝令休之奉表詣長安參謁。時高祖亦啟除休之太常少卿。尋屬勝南奔,仍隨至建業。休之聞高祖推奉靜帝,乃白勝啟梁武求還,以天平二年達鄴,仍奉高祖命赴晉陽。其年冬,授世宗開府主簿。明年春,世宗為大行台,復引為行台郎中。
四年,高祖幸汾陽之天池,於池邊得一石,上有隱起,其文曰"六王三川"。高祖獨於帳中問之,此文字何義。對曰:"六者是大王之字,王者當王有天下,此乃大王符瑞受命之徵。既於天池得此石,可謂天意命王也,吉不可言。"高祖又問三川何義。休之曰:"河、洛、伊為三川,亦雲涇、渭、洛為三川。河、洛、伊,洛陽也;涇、渭、洛,今雍州也。大王若受天命,終應統有關右。"高祖曰:"世人無事常道我欲反,今聞此,更致紛紜,慎莫妄言也。"
元象初,錄荊州軍功,封新泰縣開國伯,食邑六百戶,除平東將軍、太中大夫、尚書左民郎中。興和二年,兼通直散騎常侍,副清河崔長謙使於梁。武定二年,除中書侍郎。時有人士戲嘲休之雲:"有觸藩之羝羊,乘連錢之驄馬,從晉陽而向鄴,懷屬書而盈把。"尚書左丞盧斐以其文書請謁,啟高祖禁止,會赦不治。五年,兼尚食典御。七年,除太子中庶子,遷給事黃門侍郎,進號中軍將軍、幽州大中正。八年,兼侍中,持節奉璽書詣□州,敦喻顯祖為相國、齊王。是時,顯祖將受魏禪,發晉陽,至平陽郡,[一三]為人心未一,且還□州,恐漏泄,仍斷行人。休之性疏放,使還,遂說其事,鄴中悉知。於後高德政以聞,顯祖忿之而未發。齊受禪,除散騎常侍,修起居注。頃之,坐詔書脫誤,左遷驍騎將軍,積前事也。尋以禪讓之際,參定禮儀,別封始平縣開國男,以本官兼領軍司馬。後除都水使者,歷司徒掾、中書侍郎,尋除中山太守。顯祖崩,征休之至晉陽,經紀喪禮。干明元年,兼侍中,巡省京邑。仍拜大鴻臚卿,領中書侍郎。皇建初,以本官兼度支尚書,加驃騎大將軍,領幽州大中正。肅宗留心政道,每訪休之治術。休之答以明賞罰,慎官方,禁淫侈,恤民患為政治之先。帝深納之。大寧中,除都官尚書,轉七兵、祠部。河清三年,出為西兗州刺史。天統初,征為光祿卿,監國史。休之在中山及治西兗,俱有惠政,為吏民所懷。去官之後,百姓樹碑頌德。尋除吏部尚書,食陽武縣干,除儀同三司,又加開府。休之多識故事,諳悉氏族,凡所選用,莫不才地俱允。加金紫光祿大夫。武平元年,除中書監,尋以本官兼尚書右僕射。二年,加左光祿大夫,兼中書監。三年,加特進。五年,正中書監,余並如故。尋以年老致仕,抗表辭位,帝優答不許。六年,除正尚書右僕射。未幾,又領中書監。
休之本懷平坦,為士友所稱。晚節:說祖珽撰御覽,書成,加特進,及珽被黜,便布言於朝廷,雲先有嫌隙。及鄧長顒、顏之推奏立文林館,之推本意不欲令耆舊貴人居之,休之便相附會,與少年朝請、參軍之徒同入待詔。又魏收監史之日,立高祖本紀,取平四胡之歲為齊元。收在齊州,恐史官改奪其意,上表論之。武平中,收還朝,□集朝賢議其事。休之立議從天保為限斷。魏收存日,猶兩議未決。收死後,便諷動內外,發詔從其議。後領中書監,便謂人雲:"我已三為中書監,用此何為?"隆化還鄴,舉朝多有遷授,封休之燕郡王。又謂其所親雲:"我非奴,何意忽有此授。"凡此諸事,深為時論所鄙。
休之好學不倦,博綜經史,文章雖不華靡,亦為典正。邢、魏殂後,以先達見推。位望雖高,虛懷接物,為搢紳所愛重。周武平齊,與吏部尚書袁聿修、□尉卿李祖欽、度支尚書元修伯、大理卿司馬幼之、司農卿崔達拏、秘書監源文宗、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李若、散騎常侍給事黃門侍郎李孝貞、給事黃門侍郎盧思道、給事黃門侍郎顏之推、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李德林、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舍人陸乂、中書侍郎薛道衡、中書舍人高行恭、辛德源、王劭、陸開明十八人同征,令隨駕後赴長安。盧思道有所撰錄,止雲休之與孝貞、思道同被召者是其誣罔焉。尋除開府儀同,歷納言中大夫、太子少保。大象末,進位上開府,除和州刺史。隋開皇二年,罷任,終於洛陽,年七十四。所著文集三十卷,又撰幽州人物誌並行於世。
子辟強,武平末尚書水部郎中。辟強性疏脫,無文藝,休之亦引入文林館,為時人嗤鄙焉。
袁聿修,字叔德,陳郡陽夏人。魏中書令翻之子也,出後叔父躍。七歲遭喪,居處禮度,有若成人。九歲,州辟主簿。性深沉有鑒識,清凈寡慾,與物無競,深為尚書崔休所知賞。魏太昌中,釋褐太保開府西合祭酒。年十八,領本州島中正。尋兼尚書度支郎,仍歷五兵左民郎中。武定末,太子中舍人。天保初,除太子庶子,以本官行博陵太守。數年,大有聲績,遠近稱之。八年,兼太府少卿,尋轉大司農少卿,又除太常少卿。皇建二年,遭母憂去職,尋詔復前官,加冠軍、輔國將軍,除吏部郎中。未幾,遷司徒左長史,加驃騎大將軍,領兼御史中丞。司徒錄事參軍盧思道私貸庫錢四十萬娉太原王乂女為妻,[一四]而王氏已先納陸孔文禮娉為定,聿修坐為首僚,又是國之司憲,知而不劾,被責免中丞。尋遷秘書監。
天統中,詔與趙郡王叡等議定五禮。出除信州刺史,即其本鄉也,時人榮之。為政清靖,不言而治,長吏以下,爰逮□寡孤幼,皆得其歡心。武平初,御史普出過詣諸州,梁、鄭、兗、豫疆境連接,州之四面,悉有舉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見知如此。及解代還京,民庶道俗,追別滿道,或將酒脯,涕泣留連,競欲遠送。既盛暑,恐其勞弊,往往為之駐馬,隨舉一酌,示領其意,辭謝令還。還京後,州民鄭播宗等七百餘人請為立碑,斂縑布數百疋,托中書侍郎李德林為文以紀功德。府省為奏,□報許之。尋除都官尚書,仍領本州島中正,轉兼吏部尚書、儀同三司,尚書尋即真。
聿修少平和溫潤,素流之中,最有規檢。以名家子歷任清華,時望多相器待,許其風監。在郎署之日,值趙彥深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彥深後被沙汰停私,[一五]門生藜藿,聿修猶以故情,存問來往。彥深任用,銘戢甚深,雖人才無愧,蓋亦由其接引。為吏部尚書以後,自以物望得之。初馮子琮以僕射攝選,婚嫁相尋,聿修常非笑之,語人雲:"馮公營婚,日不暇給。"及自居選曹,亦不能免,時論以為地勢然也。在官廉謹,當時少匹。魏、齊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饟遺,聿修在尚書十年,未曾受升酒之饋。尚書邢卲與聿修舊款,每於省中語戲,常呼聿修為清郎。大寧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經歷兗州,時邢卲為兗州刺史,別後,遣送白紬為信。聿修退紬不受,與邢書雲:"今日仰過,[一六]有異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願得此心,不貽厚責。"邢亦忻然領解,報書雲:"一日之贈,率爾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來旨,吾無間然。弟昔為清郎,今日復作清卿矣。"及在吏部,屬政塞道喪,若違忤要勢,即恐禍不旋踵,雖以清白自守,猶不免請謁之累。
齊亡入周,授儀同大將軍、吏部下大夫。大象末,除東京司宗中大夫。隋開皇初,加上儀同,遷東京都官尚書。東京廢,入朝,又除都官尚書。二年,出為熊州刺史。尋卒,年七十二。
子知禮,武平末儀同開府參軍事。隋開皇中,侍御史,歷尚書民部考功侍郎。大業初,卒於太子中舍人。
史臣曰:崔彥玄奕世載德,不忝其先;盧詹事任俠好謀,志尚宏遠;陽僕射位高望重,郁為時宗;袁尚書清明在躬,以器能見任;與陽斐、盧潛並朝之良也。有齊季世,權歸佞幸,賴諸君維持名教,不然則拔本塞源,裂冠毀冕,安可道哉。
贊曰:惟茲數公,心安寵辱,不夷不惠,坐鎮流俗。
校勘記
[一]北平漁陽人也南本及魏書卷七二、北史卷四七陽尼傳都稱"北平無終人",本卷陽休之和陽斐是同族,休之傳也稱北平無終人。按兩漢漁陽縣屬漁陽郡。晉時郡縣俱廢。北魏幽州漁陽郡有漁陽縣,且無終亦屬漁陽郡。見魏書卷一○六地形志上。自漢以來,漁陽縣無屬北平郡的紀載。這里稱"北平漁陽人"當誤。
[二]琳部曲義故多在揚州諸本"義故"倒作"故義"。按南、北朝史籍習見"部曲義故"一語,今據冊府卷六九二八二五二頁乙正。
[三]陳秦譙二州刺史王奉國諸本"秦譙"作"泰譙",冊府卷三八二四五四二頁作"秦雍"。按陳之秦州見隋書卷三一地理志下江都郡六合縣條及梁、陳書,今據冊府改。冊府"雍"乃"譙"之訛。
[四]五年與王琳等同陷北史卷三○盧潛傳此事□於武平四年五七三後。按本書卷八後主紀補,陳取壽陽在四年十月,陳書卷五宣帝紀在太建五年十月,即武平四年。這里"五"字誤。
[五]魏右光祿大夫道約之子諸本"約"作"幼",殿本依北史卷三○作"約"。按魏書卷四七盧玄傳也作"道約",今從殿本。
[六]從駕晉陽寓居僧寺朝士謂康寺三少冊府卷七七七九二三一頁"康"作"唐"。按晉陽古唐國,疑作"唐"是。
[七]居青州之東時宋氏於河南立冀州魏書卷六七、北史卷四四崔光傳並雲:"居青州之時水。"按"時水"見水經注卷二六淄水注。疑"東時"為"時水"之倒訛。
[八]即為東清河郡人魏書卷六七、北史卷四四崔光傳並雲:"即為東清河鄃人",疑"郡"乃"鄃"之訛。
[九]南縣分易更為南平原貝丘人也北史卷四四無上"南"字。按上"南"字於文義不洽,必誤,北史則脫去此字。又魏、齊都沒有南平原郡。貝丘縣在魏屬東清河郡,北齊以東清河、東平原並入廣川郡,合為東平原郡,貝丘始屬東平原。具見隋書卷三○地理志中齊郡長山縣條、淄川縣條及太平寰宇記卷一九淄州及長山縣條。據此,北魏到高齊只有東平原郡,齊代改易郡縣,貝丘也屬於東平原郡,別無"南平原"之名。這里"南"字當是"東"之訛。
[一○]盧叔武錢氏考異卷三一雲:"北史卷三○作『叔彪』。唐人諱『虎』,史家多改為『武』,亦有作『彪』者,此人蓋名『叔虎』也。"按魏書卷四七盧溥傳,溥五世孫有叔虔,父兄名與此傳合,亦即一人。"虔"是"虎"字形似而訛,也可能唐人避諱追改唐人避諱偶亦用形近字代。亦可證其人本名"叔虎"。
[一一]人□敵者當任智謀智謀鈞者當任勢力諸本"智謀"二字不重,今據冊府卷八四九一○○八八頁補。
[一二]伯彥等咸為土民所殺諸本"土民"作"士民",北史卷四七陽休之傳作"土人"。按魏書卷一四元天穆傳□邢杲起事雲:"所在流人,先為土人凌忽。"土人亦屢見魏書、北史,這里"土"訛作"士",今據北史改。
[一三]發晉陽至平陽郡按平陽在晉陽西南,由晉陽赴鄴不會經過平陽。本書卷三○高德政傳雲"帝便發晉陽,至平都城"雲雲。平都城,他處又倒作"平城都"。這里"平陽郡"當是"平城都"之訛。詳卷三○校記。
[一四]娉太原王乂女為妻諸本"乂"作"義"。北史卷四七、冊府宋本卷五二二作"乂"明本"乂"訛"文"。按北史卷三五王劭傳末見王乂,當即其人。"義"字訛,今據改。
[一五]彥深後被沙汰停私諸本"私"作"秩",北史卷四七袁聿修傳、冊府卷四五八五四三六頁、御覽卷四○八一八八四頁引後齊書並作"私"。按南齊書卷三四虞玩之傳載建元二年四八○詔雲:"停私而雲隸役。""停私"即在家閑住,"停"是休停,"私"與官相對。這里本同北史作"私",後人臆改作"秩",今據北史改。
[一六]今日仰過諸本"仰過"作"仰遇",北史卷四七作"傾過",冊府卷六五四七八三七頁作"仰過"。按文義當作"仰過",今據冊府改。
❸ 有哪些經典的文言文
向你推薦:李密《陳情表》
陳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
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
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湯葯,未嘗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
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待東宮,非臣隕首所
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
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以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
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
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
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
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
共鑒。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卒保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
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❹ 高中文言文翻譯
1.眾人皆 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酉離?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大家都醉了,(你)為何不跟著他們喝一些剩酒殘羹呢?為什麼要(如此)深刻地思慮,高高標舉自己高尚的人格,而讓自己被流放呢?
2.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我聽說,剛洗完頭的人一定要彈彈自己帽子上的灰塵,剛洗完澡的人一定要抖動一下自己的衣服。怎能讓我高潔的身體,沾染世俗的塵垢呢?
3.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所以,鵬高飛九萬里,那風就在它的下面,然後才乘著風力,背負青天而無阻礙地飛往南海。
4.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我們一下子飛起來,不過碰到榆樹、枋樹就停落在上邊;有時力氣不夠、飛不到,落到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高飛九萬里而到那遙遠的南海呢?
5.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那些才智可以勝任一官之職,行為可以聯合一鄉群眾,德行合於一君的要求而能取得一國信任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和蟬、斑鳩、鴳雀一個樣。
6.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若能順著自然的規律,而把握六氣的變化,以遨遊於無窮的宇宙,他還有什麼依持的呢!
7.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抬頭仰望宇宙空間之廣大,低首俯察萬物種類之繁多,因而放眼縱覽,舒展胸懷,也足以盡情享受所見所聞的樂趣,確實是很快活的啊。
8.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我稍微給它加以修補,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室前新開四扇窗戶,院子四周砌上圍牆,用來擋住南邊射來的陽光,經日光反照,屋子裡才明亮起來。
9.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一天,祖母來看我,她說:「我的孩子,好長時間沒看到你的影子。為什麼整天默默地在這里,真像個女孩子了?」
10.既無叔伯, 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既沒有叔叔伯伯,又很少兄弟,門庭衰微福氣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兒子。
11.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而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蜀漢的官,歷任郎中和尚書郎,本來圖的就是仕途通達,不顧惜名聲貞操。
12.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現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實在卑微到不值一提,被過分提拔,恩寵優厚,怎敢猶豫不決另有所圖呢?
13.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
我的辛酸苦楚,並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親眼目睹、內心明白,連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14.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
情意、態度十分懇切誠摯,但抱怨我沒有遵從您的意見去推薦賢才,而去附和俗人的見解。
15.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
所以,士子看見畫地為牢而決不進入,面對削木而成的假獄吏也決不同他對答,這是由於早有主意,事先就態度鮮明。
16.且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至於鞭棰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古人所以重施刑於大夫者,殆為此也。
況且人不能早早地自殺以逃脫於法網之外,而到了被摧殘和被杖打受刑的時候,才想到保全節操,這種願望和現實不是相距太遠了嗎?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對大夫用刑,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17.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
我之所以忍受著屈辱苟且活下來,陷於糞土般的污濁環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自恨我內心的志願有所未盡,如果在屈辱中離開人世,那我的文章就不能公諸於後世罷了。
18.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古時候身雖富貴而名字磨滅不傳的人,多得數不清,只有那些卓異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稱於世。
19.仆竊不遜,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
我私下裡也自不量力,近來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辭,收集天下散失的歷史傳聞,粗略地考訂其事實,綜述其事實的本末,推究其成敗盛衰的道理。
20.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於俗,不信,適足取辱耳。
如今少卿竟教導我要推賢進士,這不是與我個人的旨趣相違背嗎?現在我雖然想自我雕飾一番,用美好的言辭來為自己開脫,這也沒有好處,因為世俗之人是不會相信的,只會使我自討侮辱啊。
❺ 一段出自左傳記的文言文
秋,楚成得臣帥師伐陳,討其貳於宋也。遂取焦、夷,城頓而還。子文內以為之功,容使為令尹。叔伯曰:「子若國何?」對曰:「吾以靖國也。夫有大功而無貴仕,其人能靖者與有幾?」
譯文;秋天,楚國的成得臣率兵攻打陳國,討伐的原因是陳國親近宋國。於是佔領了焦,夷兩地。屯地築城後班師回朝。子文認為這是他(成得臣)的功勞。所以就任命他為令尹。叔伯說;「你如何治理國家」?子文回答說:「我用這些來安治國家。有大功而不居高位的,這樣能安治國家的人能有幾個」?
❻ 經典文言文
去找本《古文觀止》吧,多是經典篇章。中學課本中的古文多出自此書。
卷一
周文篇次 篇目 出處 一 鄭伯克段於鄢 左傳 二 周鄭交質 左傳 三 石碏諫寵州吁 左傳 四 臧僖伯諫觀魚 左傳 五 鄭庄公戒飭守臣 左傳 六 臧哀伯諫納郜鼎 左傳 七 季梁諫追楚師 左傳 八 曹劌論戰 左傳 九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傳 十 宮之奇諫假道 左傳 十一 齊桓下拜受胙 左傳 十二 陰飴甥對秦伯 左傳 十三 子魚論戰 左傳 十四 寺人披見文公 左傳 十五 介之推不言祿 左傳 十六 展喜犒師 左傳 十七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十八 蹇叔哭師 左傳
卷二
周文篇次 篇目 出處 一 鄭子家告趙宣子 左傳 二 王孫滿對楚子 左傳 三 齊國佐不辱命 左傳 四 楚歸晉知罃 左傳 五 呂相絕秦 左傳 六 駒支不屈於晉 左傳 七 祁奚請免叔向 左傳 八 子產告范宣子輕幣 左傳 九 晏子不死君難 左傳 十 季札觀周樂 左傳 十一 子產壞晉館垣 左傳 十二 子產論尹何為邑 左傳 十三 子產卻楚逆女以兵 左傳 十四 子革對靈王 左傳 十五 子產論政寬猛 左傳 十六 吳許越成 左傳
卷三
周文篇次 篇目 出處 一 祭公諫征犬戎 國語 二 召公諫厲王止謗 國語 三 襄王不許請隧 國語 四 單子知陳必亡 國語 五 展禽論祀爰居 國語 六 里隔斷罟匡君 國語 七 敬姜論勞逸 國語 八 叔向賀貧 國語 九 王孫圉論楚寶 國語 十 諸稽郢形成於吳 國語 十一 申胥諫許越成 國語 十二 春王正月 公羊傳 十三 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傳 十四 吳子使札來聘 公羊傳 十五 鄭伯克段於鄢 穀梁傳 十六 虞師晉師滅夏陽 穀梁傳 十七 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禮記 檀弓 十八 曾子易簀 禮記 檀弓 十九 有子之言似夫子 禮記 檀弓 二十 公子重耳對秦客 禮記 檀弓 二十一 杜簣揚觶 禮記 檀弓 二十二 晉獻文子成室 禮記 檀弓
卷四
戰國文篇次 篇目 出處 一 蘇秦以連橫說秦 戰國策 二 司馬錯論伐蜀 戰國策 三 范雎說秦王 戰國策 四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五 顏斶說秦王 戰國策 六 馮諼客孟嘗君 戰國策 七 趙威後問齊使 戰國策 八 庄辛論幸臣 戰國策 九 觸詟說趙太後 戰國策 十 魯仲連義不帝秦 戰國策 十一 魯共公擇言 戰國策 十二 唐雎說信陵君 戰國策 十三 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 十四 樂毅報燕王書 戰國策 十五 李斯諫逐客書 李斯 十六 卜居 屈原 十七 宋玉對楚王問 宋玉
卷五
漢文篇次 篇目 出處 一 五帝本紀贊 史記 二 項羽本紀贊 史記 三 秦楚之際月表 史記 四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史記 五 孔子世家贊 史記 六 外戚世家序 史記 七 伯夷列傳 史記 八 管晏列傳 史記 九 屈原列傳 史記 十 酷吏列傳序 史記 十一 游俠列傳序 史記 十二 滑稽列傳 史記 十三 貨殖列傳序 史記 十四 太史公自序 史記 十五 報任少卿書 司馬遷
卷六
漢文篇次 篇目 出處 一 高帝求賢詔 漢高祖 二 文帝議佐百姓詔 漢文帝 三 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詔 漢景帝 四 武帝求茂才異等詔 漢武帝 五 過秦論上 賈誼 六 治安策一 賈誼 七 論貴粟疏 晁錯 八 獄中上樑王書 鄒陽 九 上書諫獵 司馬相如 十 答蘇武書 李陵 十一 尚德緩刑書 路溫舒 十二 報孫會宗書 楊惲 十三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漢光武帝 十四 戒兄子嚴敦書 馬援 十五 前出師表 諸葛亮 十六 後出師表 諸葛亮
卷七
六朝唐文篇次 篇目 出處 一 陳情表 李密 二 蘭亭集序 王羲之 三 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 四 桃花源記 陶淵明 五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 六 北山移文 孔稚珪 七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八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駱賓王 九 滕王閣序 王勃 十 與韓荊州書 李白 十一 春夜宴桃李園序 李白 十二 弔古戰場文 李華 十三 陋室銘 劉禹錫 十四 阿房宮賦 杜牧 十五 原道 韓愈 十六 原毀 韓愈 十七 獲麟解 韓愈 十八 雜說一 韓愈 十九 雜說四 韓愈
卷八
唐文篇次 篇目 出處 一 師說 韓愈 二 進學解 韓愈 三 圬者王承福傳 韓愈 四 諱辯 韓愈 五 爭臣論 韓愈 六 後十九日復上宰相書 韓愈 七 後廿九日復上宰相書 韓愈 八 與於襄陽書 韓愈 九 與陳給事書 韓愈 十 應科目時與人書 韓愈 十一 送孟東野序 韓愈 十二 送李願歸盤谷序 韓愈 十三 送董邵南序 韓愈 十四 送楊少尹序 韓愈 十五 送石處士序 韓愈 十六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韓愈 十七 祭十二郎文 韓愈 十八 祭鱷魚文 韓愈 十九 柳子厚墓誌銘 韓愈
卷九
唐宋文 柳宗元 1、駁復仇議 2、桐葉封弟辯 3、箕子碑 4、捕蛇者說
5、種樹郭橐駝傳 6、梓人傳 7、愚溪詩序 8、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9、鈷鉧沄西小丘記
10、小石城山記 11、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王禹偁 1、待漏院記 2、黃岡竹樓記
李格非 書《洛陽名園記》後 范仲淹 1、嚴先生祠堂記 2、岳陽樓記
司馬光 諫院題名記 錢公輔 義田記 李覯
袁州州學記 歐陽修 1、朋黨論 2、縱囚論 3、釋秘演詩集序
卷十
宋文 歐陽修 1、梅聖俞詩集序 2、送楊寘序 3、五代史伶官傳序 4、五代史宦官傳序 5、相州晝錦堂記
6、豐樂亭記 7、醉翁亭記 8、秋聲賦 9、祭石曼卿文 10、瀧岡阡表
蘇洵 1、管仲論 2、辨奸論 3、心術 4、張益州畫像記
蘇軾 1、刑賞忠厚之至論 2、范增論 3、留侯論 4、賈誼論 5、晁錯論
卷十一
宋文 蘇軾 1、上梅直講書 2、喜雨亭記 3、凌虛台記 4、超然台記
5、放鶴亭記 6、石鍾山記 7、潮洲韓文公廟碑 8、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剳子 9、前赤壁賦
10、後赤壁賦 11、三槐堂銘 12、方山子傳 蘇轍 1、六國論
2、上樞密韓太尉書 3、黃州快哉亭記 曾鞏 1、寄歐陽舍人書 2、贈黎安二生序
王安石 1、讀孟嘗君傳 2、同學一首別子固 3、游褒禪山記 4、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誌銘
卷十二
明文 宋濂 1、送天台陳庭學序 2、閱江樓記 劉基 1、司馬季主論卜 2、賣柑者言
方孝孺 1、深慮論 2、豫讓論 王鏊 親政篇 王守仁 1、尊經閣記
2、象祠記 3、瘞旅文 唐順之 信陵君救趙論 宗臣 報劉一丈書 歸有光 1、吳山圖記
2、滄浪亭記 茅坤 青霞先生文集序 王世貞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袁宏道 徐文長傳 張溥 五人墓碑記
❼ 求翻譯 文言文
這兩句話出自曾鞏《瀛州興造記》,以下是譯文,後附《瀛州興造記》全文及其詳細注釋和譯文,均為原創,供你參考。
【原句】
1、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
2、公開示便宜 使有攸處 遂行倉庫 經營蓋障。
【譯文】
1、(其餘)凡是坍塌毀壞的房屋,沒有不修繕的,都恢復舊貌(原先的樣子)。
2、李肅之先生指明有利國家,合乎時宜之事項,使各項事務都有所處理,於是重新修蓋倉庫,籌劃營造做遮蓋之用的帳篷之類的東西。
【注釋】
詳見後附部分的詳細注釋。
附錄:
瀛州興造記
曾鞏
【原文】
熙寧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壞城郭屋室,瀛州為甚。是日再震,民訛言大水且至,驚欲出走。諫議大夫李公肅之為高陽關路都總管安撫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曉,訛言乃止。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公開示便宜,使有攸處,遂行倉庫,經營蓋障。雨止,粟以石數之,至一百三十萬,兵器他物稱是,無壞者。初變作,公命授兵警備,訖於既息,人無爭偷,里巷安輯。
維北邊自通使契丹,城壁樓櫓御守之具,寢弛不治,習以為故。公因災變之後,以興壞起廢為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請於朝,力取於旁路之羨卒,費取於備河之餘材,又以錢千萬市木於真定。既集,乃築新城,方十五里,高廣堅壯,率加於舊。其上為敵樓,戰屋凡四千六百間。先時,州之正門,弊在狹陋,及是始斥而大之。其餘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周而覽之,聽斷有所,燕休有次,食有高廩,貨有深藏,賓屬士吏,各有寧宇。又以其餘力為南北甬道若干里,人去污淖,即於夷途。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其用人之力,積若干萬若干千若干百工;其竹葦木瓦之用,積若干萬若干千若干百。蓋遭變之初,財匱民流,此邦之人,以謂役巨用艱,不累數稔,城壘室屋未可以復也。至於始作逾時,功以告具。蓋公經理勸督,內盡其心,外盡其力,故能易壞為成,如是之敏。事聞,有詔嘉獎。
昔鄭火災,子產救災補敗,得宜當理,史實書之。衛有狄人之難,文公治其城市宮室,合於時制,詩人歌之。今瀛地震之所摧敗,與鄭之火災、衛之寇難無異。公御備構築不失其方,亦猶古也。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從父兄適與軍政,在公幕府,乃以書來,屬予記之。予不得辭,故為之記,尚俾來世知公之嘗勤於是邦也。
【注釋】
1、《瀛州興造記》:曾鞏,生於1019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子固,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舉進士,任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英宗時為實錄檢討官。神宗二年(1069)出為越州通判,轉知齊州、滄州等地。元豐三年(1080)留判三班院,為史館修撰。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歐陽修「古文運動」的支持者和參與者,其古文理論主張先道而後之,其文自然淳樸,不甚講究文采,但講究法度。曾鞏的文章絕少抒情作品,多為議論文和記敘文,風格古雅平正,章法嚴謹,長於說明。他的散文以議論見長,立論精策,代表作有《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論歷代治亂得失,感慨深切。《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傾吐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文風質朴,縱橫開闔。《宋史•曾鞏傳》評其文「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點」。曾鞏主要成就在文,但也能詩,現存詩400餘首,大都寫得比較質朴,與其文似。他的各體詩中以七絕成就最高,如《西樓》、《城南》、《詠柳》等,精深工密,形象鮮明,稱得上宋代近體詩中寫景佳作。曾鞏所作《瀛州興造記》記述了古瀛州熙寧六年七月大地震後的修建情況,其文敘而嚴謹,朴實無華,是研究河間歷史不可多得的佳作。曾鞏曾鞏任滄州知州。此前曾鞏先後在齊、襄、洪、福等許多地方任知州,頗有政聲。曾鞏在來滄州任職之前就對河北,特別是滄州一帶的百姓給予了殷切的關注。那是在熙寧元年(1068)的時候,河北數十州連續發生地震,樓宇、民居大多倒塌,死傷的人很多。受災最嚴重的是瀛州(今河間)一帶。九月霸州、保定、恩州、冀州又發生了水災。當時還在京都的曾鞏作《救災議》,向朝廷提出打破常規大力扶持災民生產自救的建議。當時,曾鞏的一位堂兄在瀛州任職,曾鞏通過這位堂兄了解了瀛州抗震救災的情況,寫了《瀛州興造記》,記述了瀛州知州李肅之在大地震時的救災表現。當時,瀛州發生地震,謠言四起,民眾驚恐欲逃。知州李肅之派人到各處安撫勸解,制止了傳言。他命令軍隊加強警備,維持治安。結果,全城「人無爭偷,里巷安輯。」地震之後,又下起了大雨,糧食物資暴露在外面。李肅之親自指揮查看,使糧食物資得到妥善處理。曾鞏的文中說,李肅之「經理勸督,內盡其心,外盡其力,故能易壞為成。」由於曾鞏的推介,李肅之受到了朝廷嘉獎。讀曾鞏的《瀛州興造記》,我們看到了李肅之這樣恪盡職守的官員形象,也看到了河間人民在災難到來時,由一開始的慌亂,到後來的理智守法的表現,看到了這個詩書傳承之地,百姓們的文明素質。2、河北地大震: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河北連續發生了嚴重的地震,河南開封、廣東潮州等地也發生了地震,其歷時時間之長,影響范圍之廣,實屬罕見。比起歷年的自然災害,《宋史》對這次災難用了較為詳盡的筆墨:「熙寧元年七月甲申,地震。乙酉、辛卯,再震;八月壬寅、甲辰,又震。是月,須城、東阿二縣地震終日,滄州清池、莫州亦震,壞官私廬舍、城壁。是時,河北復大震,或數刻不止,有聲如雷,樓櫓、民居多摧覆,壓死者甚眾。九月戊子,莫州地震,有聲如雷。十一月乙未,京師及莫州地震。十二月癸卯,瀛州地大震。丁巳,冀州地震。辛酉,滄州地震,湧出沙泥、船板、胡桃、螺蚌之屬。是月,潮州地再震。是歲,數路地震,有一日十數震,有逾半年震不止者。」與大地震先後相伴的,是大水。河水漫出,沖毀了河堤,流入了州郡。瀛州樂壽、滄州南皮、清池以及阜城等都遭受了水災。3、瀛州: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析定、冀兩州地置,治趙都軍城(隋置河間縣,即今河北河間市)。唐轄境相當今河北省博野、肅寧、高陽、蠡縣、獻縣、河間、大城等市縣地。4、壞:指(房屋)倒塌;坍塌。5、城郭:亦作「城廓」。城牆。城指內城的牆,郭指外城的牆。《逸周書·糴匡》:「宮室城廓脩為備,供有嘉菜,於是日滿。」孔晁註:「廓與郭同。」《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孔穎達疏:「城,內城;郭,外城也。」唐杜甫《越王樓歌》:「孤城西北起高樓,碧瓦朱甍照城郭。」清許秋垞《聞見異辭·返魂奇事》:「但覺飄忽凌空,身如生翅,俄而望見城郭宮殿。」後泛指城市。《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城郭倉庫空虛,民多流亡。」宋蘇軾《雷州》詩之六:「殺牛撾鼓祭,城郭為傾動。」李一《荊宜施鶴光復記》六:「二十八日早,宜昌各要地遍樹漢幟,城郭人民為之一新。」6、慰曉:也說曉慰。勸說安撫。《後漢書·陳禪傳》:「北匈奴入遼東……禪不加兵,但使吏卒往曉慰之,單於隨使還郡。」7、訛言:謠傳。《史記·趙世家》:「六年,大飢,民譌言曰:『趙為號,秦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毛。』」《舊唐書·楊虞卿傳》:「其年六月,京師訛言鄭注為上合金丹,須小兒心肝,密旨捕小兒無算。」8、出走:出奔;被環境逼迫不聲張地離開家庭或當地。《墨子·親士》:「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9、李肅之(1000——1081),字公儀,河南濮陽人。按照宋朝的官制,知州的任期最長三年,而1068年,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趕上了那場罕見的災難。耳邊有沉悶的聲音從大地的胸中傳出,大地搖晃著,嘩啦啦房屋倒塌的聲音,人們奔走呼救的聲音。還沒來得及想明白是怎麼回事,大雨如注。老百姓的房子倒了,官舍衙門也倒了。河水裹著泥漿四處泛流。剛剛平息的的大地忽然又搖晃起來,原來是餘震發生了。李肅之,這位68歲的老知州僥幸自己還活著。眼下,他得趕緊想辦法處理眼前這亂七八糟的局面。他把自己的人馬清點了一下,迅速把他們分成幾路,讓他們去安撫災民。當務之急,是住的和吃的。災民們沒有地方住,趕快就地取材,給他們搭建茅屋。沒有糧食吃,打開公家的糧倉,賑濟災民。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穩定。他下令嚴儆盜竊,如若發現,以軍法從事。李肅之整天在泥淖中呼來奔去。很快,百姓安然了,社會安定了。瀛州,這個與遼國毗鄰的軍事重地,避免了地震之後有可能發生的內憂外患。李肅之一下子覺得自己更加蒼老了。但他不能歇口氣。縣城原來是土城,城門狹窄簡陋。地震中,土城毀了,必須重建。不然,遼國的大軍一旦打過來,就會如履平地。李肅之邊著手救災,邊著手重建。瀛州的百姓們都投入了重建家園的浩大工程。大家齊心協力,把舊的城門進行了擴建,城內鋪設了南北若干里的甬道,原來泥濘不堪的道路變成了通途。修建後的河間城,周十五里,高三丈三尺,廣一丈五尺,還建起了4600間用於作戰的樓屋。從抗震救災到重建家園,李肅之和官兵百姓們一起奮戰,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瀛州,這座高陽關的重要城池,從災難的廢墟上,挺立出了一座「高廣堅壯」的新城。老百姓和士紳們感念李知州的恩德,表示要把李知州的事跡刻於石碑上,讓他的事跡永垂青史。而當時,曾鞏的一位堂弟正跟隨著李肅之,在寫給曾鞏的書信中,堂弟情不自禁地說起李知州。曾鞏了解了情況,於是寫下了《瀛州興造記》。神宗皇帝也由此了解了李肅之的「先進事跡」。不久,李肅之遷天章閣待制,知開封府,受到神宗皇帝的重用。10、暴露:露在外面,無所遮蔽。《荀子·王制》:「兵革器械者,彼將日日暴露毀折之中原,我今將修飾之,拊循之,掩蓋之於府庫。」《漢書·嚴助傳》:「今方內無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漬山谷。」宋曾鞏《瀛州興造記》:「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施二》:「僧房數十間,強半傾圮,佛像暴露,鍾魚闃寂。」11、倉儲:倉庫中儲存的糧食或其他物資。《宋書·劉真道傳》:「建忠將軍呂訓衛倉儲以侯王師。」《南史·沉攸之傳》:「廩財悉充倉儲。」12、庫積:庫存物資。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望見千餘人持火炬以俟,上駐蹕曰:『何用此為?』國忠對曰:『請焚庫積,無為盜守。』」宋曾鞏《瀛州興造記》:「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13、無所:沒有什麼。14、覆冒:蒙蓋;掩蔽。《漢書·谷永傳》:「黃濁四塞,覆冒京師,申以大水,著以震蝕。」《晉書·天文志上》:「天確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靜之體。當相覆冒,方則俱方,員則俱員。」宋曾鞏《瀛州興造記》:「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15、開示:指明。《後漢書·馬援傳》:「又於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埶,開示眾軍所從道徑往來。」《三國志·蜀志·後主傳》:「宣溫密之詔,申三好之恩,開示門戶,大義炳然。」16、便宜:指有利國家,合乎時宜之事。《漢書·劉敬傳》:「敬脫挽輅,見齊人虞將軍曰:『臣願見上言便宜。』」17、有攸:即有所。有什麼。18、經營:籌劃營造。《書·召誥》:「卜宅,厥既得卜,則經營。」 漢 揚雄 《法言·五百》:「經營然後知干楨之克立也。」 李軌 註:「言經營宮室,立城郭,然後知干楨之能有所立也。」19、蓋障:指作遮蓋用之物,如帳篷之類。20、稱是:謂與此相稱或相當。唐袁郊《甘澤謠·紅線》:「明日遣使齎繒帛三萬疋,名馬二百疋,他物稱是,以獻於嵩。」《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三年》:「時官有布二十萬匹,金銀五千斤,錢億萬,絹數萬匹,他物稱是。」胡三省註:「言他物與布金銀錢絹相稱也。稱,尺證翻。」《金史·仆散忠義傳》:「今已許宋講好,而屯戍尚多,可除舊軍外,選馬一萬二千,阿里喜稱是。」21、授兵:古代藏兵器於國,有戰事經祭告後發給兵士。《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以待軍事。及授兵,從司馬之法以頒之。及其受兵輸,亦如之。」孫詒讓正義引惠士奇曰:「古者兵器藏於國,有事而後授兵,既事復還兵。」22、里巷:街巷。23、安輯:安定。《漢書·王莽傳上》:「居攝之義,所以統立天功,興崇帝道,成就法度,安輯海內也。」宋曾鞏《救災議》:「疆內安輯,里無囂聲。」《明史·凌雲翼傳》:「成化中韓雍經略西山頗安輯,惟東山瑤阻深箐剽掠,有司歲發卒戍守。」24、通使:互通使節。25、城壁:城牆。《新五代史·雜傳·李仁福》:「夏州城壁素堅,故老傳言赫連勃勃蒸土築之,從進等穴地道,至城下堅如鐵石,鑿不能入。」26、樓櫓:亦作「樓樐」。古代軍中用以瞭望、攻守的無頂蓋的高台。建於地面或車、船之上。《後漢書·公孫瓚傳》:「今吾諸營樓樐千里,積谷三萬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後漢書·南匈奴傳》:「初,帝造戰車,可駕數牛,上作樓櫓,置於塞上,以拒匈奴。」27、寢弛:廢棄。28、興壞起廢:指重新修建百姓房屋住宅。29、重困:謂加重困苦。《史記·平準書》:「冶鑄煑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漢書·武帝紀》:「遣博士中等分循行,諭告所抵,無令重困。」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此士之所以重困,而廉恥之心毀也。」30、旁路:鄰近的路。路,宋代行政區劃名。31、羨卒:古代正卒以外的兵卒。《周禮·地官·小司徒》「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其餘為羨」唐賈公彥疏:「一家兄弟雖多,除一人為正卒。正卒之外,其餘皆為羨卒。」宋蘇軾《天子六軍之制策》:「夫千乘之積,雖為七萬五千人,而有羨卒處其半焉。」32、備河:防備河患。33、敵樓:城牆上御敵的城樓。也叫譙樓。34、戰屋:即戰棚。宋曾鞏《瀛州興造記》:「乃築新城,方十五里,高廣堅壯,率加於舊。其上為敵樓戰屋,凡四千六百間。」35、狹陋:窄小粗陋。《梁書·鄭紹叔傳》:「紹叔宅巷狹陋,不容輿駕。」36、斥大:開拓;擴大。《新唐書·郭孝恪張儉等傳贊》:「唐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為之牙距也。」宋歐陽修《河南府重修使院記》:「乃度地於府之西偏,斥大其舊居。」宋陸游《嚴州重修南山報恩光孝寺記》:「廣靈菴,慶歷中始斥大之為廣靈寺。」37、圮壞:毀壞;廢弛;坍塌。《魏書·禮志三》:「於此之日,而不遂哀慕之心,使情禮俱損,喪紀圮壞者,深可痛恨。」宋曾鞏《瀛州興造記》:「其餘,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明史·循吏傳·王源》:「城東有廣濟橋,歲久半圮壞,源歛民萬金重築之。」清鈕琇《觚賸續編·趙公裕後》:「武清縣學宮圮壞,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38、繕理:修理;修繕。《後漢書·郎顗傳》:「自頃繕理西苑,修復太學。」《新五代史·雜傳七·張全義》:「及梁太祖劫唐昭宗東遷,繕理宮闕,府廨倉庫,皆全義之力也。」39、故常:指舊貌。宋曾鞏 《瀛州興造記》:「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40、周覽:遍覽;巡視。戰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臣少曾遠游,周覽九土,足歷五都。」宋司馬光《進〈資治通鑒〉表》:「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徧,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清林則徐《體察洋面堵截情形折》:「擬於旬日之間,出赴中路之虎門、澳門等處,與水師提臣關(關天培)乘船周覽,以便相機度勢,通計熟籌……隨時會同鄧(鄧廷楨)等覈實辦理。」41、聽斷:聽取陳述而作出決定。常指聽訟斷獄。《荀子·榮辱》:「政令法,舉措時,聽斷公。」《漢書·敘傳下》:「 中宗 明明,夤用刑名,時舉傅納,聽斷惟精。」42、燕休:閑居;休息。《後漢書·百官志三》:「孝武帝初置水衡都尉,秩比二千石,別主上林苑有離宮燕休之處。」宋蘇舜欽《處州照水堂記》:「政之始,眾務畢舉,乃歷訪雄勝之地,以圖燕休。」明高啟《生白室記》:「君好學善辯,嘗燕休是室之中。」43、高廩:高大的糧倉。44、賓屬:僚屬。唐韓愈《南海神廟碑》:「公乃盛服執笏以入即事,文武賓屬,俯首聽位,各執其職。」《新唐書·循吏傳·何易於》:「刺史崔朴常乘春與賓屬泛舟出益昌旁。」45、士吏:士人官吏。46、寧宇:指固定的住所。宋曾鞏《瀛州興造記》:「賔屬士吏,各有寧宇。」《明史·李化龍傳》:「野多暴骨,民無寧宇。」47、甬道:這里指兩旁有牆或其他障蔽物的馳道或通道。《史記·秦始皇本紀》:「自極廟道通酈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張守節正義引應劭曰:「謂於馳道外築牆,天子於中行,外人不見。」《三國志·魏志·武帝紀》:「連車樹柵,為甬道而南。」裴松之註:「今魏武不築垣牆,但連車樹柵以扞兩面。」《三國演義》第五八回:「賊若來時,陳兵於甬道外,內虛立旌旗,以為疑兵。」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凡聖躬拜獻登降,均由甬道步行咫尺。」48、污淖:泥淖。49、夷途:坦途。50、落成:古代宗廟、宮室蓋好時所行的祭禮。始成的意思。凡房屋建造完成都叫落成。51、以謂:以為;認為。52、不累數稔:不經過幾年。53、城壘:城池營壘。漢桓寬《鹽鐵論·繇役》:「自古明王不能無征伐而服不義,不能無城壘而御強暴也。」前蜀韋庄《過內黃縣》詩:「雲中粉堞新城壘,店後荒郊舊戰場。」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三·煞風景》:「目擊煞風景者四事……一金山築城壘。」54、逾時:一會兒;片刻。55、經理:經營管理;處理;治理。56、勸督:勸勉督促。《後漢書·劉虞傳》:「時處處斷絕,委輸不至,而虞務存寬政,勸督農植。」《三國志·吳志·陸遜傳》:「遜開倉谷以振貧民,勸督農桑,百姓蒙賴。」57、敏:奮勉;努力。58、得宜:得其所宜;適當。《史記·秦始皇本紀》:「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59、當理:合理。《漢書·敘傳下》:「不疑膚敏,應變當理;辭霍不婚,逡遁致仕。」唐吳兢《貞觀政要·論公平》:「且所言當理,未必加於寵秩。」清周亮工《書影》卷十:「此說當理而核,荊公、山谷二公皆有辯,不及之也。」60、摧敗:折損;損壞。唐元稹《獻滎陽公詩五十韻》:「張鱗定摧敗,折角反矜憐。」宋蘇軾《御試重巽申命論》:「發達萬物,而天下不以為德;摧敗草木,而天下不以為怒。」宋沈括《夢溪筆談·權智》:「歲久,井榦摧敗,屢欲新之。」61、寇難:謂由內亂外患所造成的災難。亦指蒙受敵人侵犯之難。《荀子·天論》:「禮義不修,內外無別,男女淫亂,父子相疑,上下乖離,寇難並至,夫是之謂人祅。」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昔獻帝東遷,逼以寇難。」唐李復言《續玄怪錄·李衛公靖》:「其後竟以兵權靜寇難,功蓋天下。」62、御備:防備。《北齊書·慕容儼傳》:「儼隨方御備,瑱等不能克。」《舊唐書·朱瑄傳》:「及徐、泗平,全忠乃移兵攻鄆。三四年間,每春秋入其境剽掠……瑄御備殫竭。」前蜀杜光庭《錄異記·忠》:「長家苑囿城隍,不啻百里,若外兵來逼,須有御備。」63、構築:構造建築。64、失方:指不合方略,不合規制。65、刻石:也說勒石。在石上雕刻。《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東行郡縣, 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唐白居易《蜀路石婦》詩:「後人高其節,刻石像婦形。」清龔自珍《說刻石》:「古者刻石之事有九。」李季《菊花石》二:「林家灣前柳成蔭,柳下住著刻石人。」66、著:使顯著;顯揚。67、從父兄:即從兄。堂兄。《漢書·劉賈傳》:「荊王劉賈,高帝從父兄也。」《北齊書·堯雄傳》:「雄從父兄傑,字壽。」宋曾鞏《撫州顏魯公祠堂記》:「(顏真卿)與其從父兄杲卿,皆有大節以死。」從,叔伯關系的。68、適:正好;恰好。69、以書:猶移書,指寫信。70、屬:通「囑」,囑托。71、俾:使。72、來世:後世;後代。《書·仲虺之誥》:「予恐來世以台為口實。」台(yí),我。唐韓愈《答張籍書》:「有一說:『化當世,莫若口;傳來世,莫若書。』」清黃景仁《城南晚步》詩:「無為末士感,永貽來世嘲。」73、知:了解。74、是邦:古代諸侯的一個封國。亦指一方。《論語·公冶長》:「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晉書·禮志上》:「王者以天下為家,未必一邦,故周平光武無廢於二京也。」唐李白《贈從孫義興宰銘》詩之三:「化洽一邦上,名馳三江外。」宋張載《橫渠易說上·否》:「古之人,一邦不治,則之一邦,直至天下皆無邦可之,則止有隱耳。」
【譯文】
熙寧元年(1068)七月甲申日,河北地區發生大地震,城市的房屋坍塌了很多,而瀛州最嚴重。這一天地震兩次,百姓之中謠傳將要發大水,於是百姓都非常震驚爭相要出逃。諫議大夫李肅之先生做高陽關路都總管安撫使,兼管瀛州事務,派人到處去勸說安撫,謠傳才消失。這一天下起大雨,官府和百姓的房屋財物都暴露在外,倉庫中儲存的糧食或其他物資,都沒有什麼東西蒙蓋。李肅之先生指明有利國家,合乎時宜之事項,使各項事務都有所處理,於是重新修蓋倉庫,籌劃營造做遮蓋之用的帳篷之類的東西。大雨停止,用石來計算粟米的數量,一共籌集到一百三十萬石,兵器以及其他物資的數量也與此相當,這都是各處搜集起來沒有毀掉的物資。當初地震發生的時候,先生命令給士兵發放武器時刻保持警戒防備維持治安秩序,一直到賑災之事結束以後,百姓之中沒有發生爭搶偷竊物資的事情,街巷之間都很安定。
瀛州北邊自從與契丹通使以來,城牆高台等防禦守城的裝備,都廢棄不加整治了,都是原先的裝備。先生因為瀛州經歷災變之後,把重新修建百姓房屋住宅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知道百姓不可再加重困苦了,於是就向朝廷請求,民力可以從鄰近地區多餘的士卒中征取,賑災的費用可以從防備河患的多餘的木材中征取,又拿一千萬錢從真定購買木材真定。這些人力物力都徵集完成以後,就開始修築新城,方圓十五里,城牆高大寬廣堅固結實,都比原先的好。在城牆的上面建成御敵的譙樓,戰棚一共四千六百間。原先的時候,瀛州的正門,缺點在太過窄小粗陋,到這時才擴建變大了。其餘凡是坍塌毀壞的房屋,沒有不修繕的,都恢復為原先的樣子。巡視全州,官員聽訟斷案都有地方,休息也井然有序,糧食都有高大的糧倉儲藏,其他財貨也都有深庫儲存,官府僚屬士人官吏,各自都有固定的住所。又用剩餘的人力休整了若干里南北甬道,讓人去除泥淖,就成為坦途。這些事務從七月庚子日開始做,直到十月己未日完工。工程所用的人力,前後一共若干萬若干千若干百的人工;使用的竹葦木瓦,前後也有若干萬若干千若干百。在遭遇大災變的開始時期,財物匱乏百姓流離失所,這個州的百姓,認為勞役工程巨大費用缺乏,不經過幾年,城池營壘居室房屋不可能復建完成。但是達到開始做很快就大功告成。這是因為先生經營管理勸勉督促,內部盡心,外部盡力,所以能夠完成難以完成的事,先生就是如此奮勉。他的事跡被上報給朝廷,有詔令嘉獎他。
過去鄭國國都發生火災,相國子產拯救火災補建毀壞的房屋,處理得非常得當,史官據實記載了下來。衛國有狄人攻敗的災難,衛文公修治衛國的城市宮殿,合乎當時的規制,詩人作詩歌頌他的事跡。現在瀛州地震所造成的損害,與鄭國國都發生火災、衛國遭遇敵人侵犯的國難沒有不同。而李肅之先生所進行的防備措施以及各項構造建築工程也很合宜,這也如同古制啊。所以瀛州的士大夫都想立碑刻記載顯揚先生的大功,而我的堂兄正好在瀛州參與軍政事務,在李肅之先生的幕府,(親身見到先生的所作所為)就寫信來,囑托我記下他的事跡。我不能推辭,所以就為他寫下了這篇記,也是想使來世的人了解先生曾經對這個地方這個國家如此勤勉。
❽ 古代文言文兄弟是什麼意思
兄 是歲數比你大 威望比你高 你比較服他! 弟 自然就是小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