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蘇軾抗洪的文言文翻譯

蘇軾抗洪的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1-24 08:48:13

1. 《蘇軾列傳》全文翻譯

《蘇軾列傳》

【全文翻譯】

蘇軾十歲時,父親蘇洵到四方游歷求學,母親程氏親自教他讀書。聽有關古今成敗的事,蘇軾都能馬上說出它們的要點。程氏讀東漢《范滂傳》,發出長長的嘆息。蘇軾問道:我如果做范滂,母親會應允嗎?程氏說: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親了么?」等到二十歲的時候(行冠禮的年齡),蘇軾對經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

蘇軾(到徐州赴任),有洪水決堤要淹沒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濫,就要溢出南清河。水匯集在城下,漲水時不時地會泄入城中,城市就要敗了,富民們爭著要逃出城避水。蘇軾說:富民們如果都出了城,就會動搖民心,那我還和誰來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絕不會沖了城。

將富民們趕回城中,蘇軾到武衛營,將卒長呼出說:河水將要沖進城裡,事情很緊迫了,即使是禁軍也要為我盡力。卒長說:太守尚且不逃走,我們這些小人一定效命於您。於是率領眾人拿著畚鍤出城,從東南方向築起長堤,首起戲馬台,一直到城門口。

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卻沒有沉。蘇軾住在那上面,路過家門口也不進去,讓官吏們分別守在各個地方,士兵們全都出了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贊賞他。

蘇軾路過金陵(今南京),拜見王安石,說:「大興戰爭和刑罰,是漢、唐兩朝滅亡的徵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這些事。如今西邊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見停戰,東南地區發生多起重大犯罪事件,您就不說一個字來解決這種局面嗎」王安石曰:「這兩件事都是呂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為官,怎麼敢去進言?」蘇軾說:「在朝做官就進言,不在朝做官就不進言,這是侍奉皇帝的常理。

皇上不按一般禮節對待您,您對待皇上,怎麼也可以用一般的禮節呢?」王安石大聲說:「那我必須得要進言了。」又說:「今天這些話從我的最里說出來,從你的耳朵聽進去(意思是不要外傳,保密)。」又說:「人一定要明白每一個不正確的行為,處死的每一個人都不是無辜的,直到天下人都不做(錯誤的事),才可以。」

蘇軾開玩笑說:「現在的當官的,都為了爭取減少半年的磨勘(相當於磨合、試用期)時間,就算殺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沒有回答。

蘇軾經常把自己鎖在翰林院在皇宮里邊過夜,被召進宮在偏殿面見皇上,宣仁太後問他:「你前年做什麼官?」蘇軾回答:「臣當時是常州團練副使。」太後又問:「現在做什麼官。」蘇軾回答:「臣現在是待罪(謙稱,表示不稱職)的翰林學士。」太後又問:「知道為什麼突然這樣(升到翰林學士)嗎?」

蘇軾回答說:「因為遇到聖主太皇太後和皇帝陛下。」太後說:「不是這樣。」蘇軾又說:「難道是大臣們的討論推薦?」太後又說:「也不是。」蘇軾驚慌的說:「臣雖然沒有什麼才能品行,確也不敢利用不正當途徑陞官。」太後說:「這是先帝的意思。

先帝每次誦讀你的文章,必然贊嘆說『奇才,奇才!』但還沒來得及提拔你。」蘇軾不覺痛哭失聲,宣仁太後與宋哲宗也跟著哭泣,左右跟隨的人也都感動落淚。隨後賜作賜茶,撤下皇帝跟前的金蓮蠟燭照明把他送回翰林院。

(1)蘇軾抗洪的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1、蘇軾列傳原文:

(蘇軾)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於梁山泊,溢於南清河,匯於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驅使復入。軾詣武衛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

卒長曰:「太守猶不避塗潦,吾儕小人,當效命。」率其徒持畚鍤以出,築東南長堤,首起戲馬台,尾屬於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軾廬於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蘇軾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嘉祐進士,任鳳翔府簽判,主張改革弊政。神宗時反對變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後以「謗訕朝廷」貶黃州。

哲宗時任翰林學士,出知杭、潁、揚、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還。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最高成就。

蘇軾的詩大都抒寫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現實黑暗之作。詩風豪邁清新,尤長於比喻。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蘇軾的詞題材廣泛,記游、懷古、贈答、送別、說理無不入詞,對嚴格的音律束縛也有所突破,促進了詞的發展。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蘇軾散文中議論文汪洋恣肆,記敘文結構謹嚴,明白條暢,如《石鍾山記》、《放鶴亭記》等與《赤壁賦》、《後赤壁賦》同為傳誦名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後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當亦系他的作品。詩文有《東坡七集》,詞有《東坡樂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

2. 文言文背水一戰翻譯

原文: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聚 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 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斗,其鋒 不可當。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 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 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吾奇兵絕 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願君留意臣之計。否, 必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 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不聽廣武君策,廣武君策不用。 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裨將傳飧, 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謂軍吏曰:「趙已先據 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信乃使萬人 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 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於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 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 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 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 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 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

譯文:韓信和張耳率領幾十萬人馬,想要突破井陘口,攻擊趙國。趙王、成安君陳余聽說漢軍將要來襲擊趙國,在井陘口聚集兵力,號稱二十萬大軍。廣武君李左車向成安君獻計說:「聽說漢將韓信渡過西河,俘虜魏豹,生擒夏說,新近血洗閼與,如今又以張耳輔助,計議要奪取趙國。這是乘勝利的銳氣離開本國遠征,其鋒芒不可阻擋。可是,我聽說千里運送糧餉,士兵們就會面帶飢色,臨時砍柴割草燒火做飯,軍隊就不能經常吃飽。眼下井陘這條道路,兩輛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排成行列,行進的軍隊迤邐數百里,運糧食的隊伍勢必遠遠地落到後邊,希望您臨時撥給我奇兵三萬人,從隱蔽小路攔截他們的糧草,您就深挖戰壕,高築營壘,堅守軍營,不與交戰。他們向前不得戰斗,向後無法退卻,我出奇兵截斷他們的後路,使他們在荒野什麼東西也搶掠不到,用不了十天,兩將的人頭就可送到將軍帳下。希望您仔細考慮我的計策。否則,一定會被他二人俘虜。」成安君,是信奉儒家學說的刻板書生,經常宣稱正義的軍隊不用欺騙詭計,說:「我聽說兵書上講,兵力十倍於敵人,就可以包圍它,超過敵人一倍就可以交戰。現在韓信的軍隊號稱數萬,實際上不過數千。竟然跋涉千里來襲擊我們,已經極其疲憊。如今像這樣迴避不出擊,強大的後續部隊到來,又怎麼對付呢?諸侯們會認為我膽小,就會輕易地來攻打我們。」不採納廣武君的計謀。
韓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沒有採納廣武君的計謀,回來報告,韓信大喜,才敢領兵進入井陘狹道。離井陘口還有三十里,停下來宿營。半夜傳令出發,挑選了兩千名輕裝騎兵,每人拿一面紅旗,從隱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隱蔽著觀察趙國的軍隊。韓信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沖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又讓副將傳達開飯的命令。說:「今天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將領們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韓信對手下軍官說:「趙軍已先佔據了有利地形築造了營壘,他們看不到我們大將旗幟、儀仗,就不肯攻擊我軍的先頭部隊,怕我們到了險要的地方退回去。」韓信就派出萬人為先頭部隊,出了井陘口,背靠河水擺開戰斗隊列。趙軍遠遠望見,大笑不止。天剛蒙蒙亮,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趙軍打開營壘攻擊漢軍,激戰了很長時間。這時,韓信張耳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河邊陣地的部隊打開營門放他們進去。然後再和趙軍激戰。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奪漢軍的旗鼓、追逐韓信、張耳。韓信、耳新已進入河邊陣地。全軍殊死奮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韓信預先派出去的兩千輕騎兵,等到趙軍傾巢出動去追逐戰利品的時候,就火速沖進趙軍空虛的營壘,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豎立起漢軍的兩千面紅旗。這時,趙軍已不能取勝,又不能俘獲韓信等人,想要退回營壘,營壘插滿了漢軍的紅旗,大為震驚,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了趙王的將領,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荒潛逃,趙將即使誅殺逃兵,也不能禁止。於是漢兵前後夾擊,徹底摧垮了趙軍,俘虜了大批人馬,在泜水岸邊生擒了趙王歇。

3. 蘇軾抗洪

超凡入聖的人格魅力
絕世罕見的文藝才情
真誠善良的性格品性
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千年難遇的全能奇才
——願做東坡看門人!

4. 《鯀禹治水》文言文的翻譯(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大水泛上天際,鯀偷竊了天帝的息壤用來堵塞洪水,卻沒有經過天帝的同意。天帝便讓祝融在羽郊殺害鯀。鯀腹中生下禹,於是天帝最終讓禹布施土壤用來平定九州(的洪水)。

5. 范沖淹賑災文言文翻譯

皇佑二年,吳中發生大飢荒,餓死者的屍體遍布於道路。這時范仲淹主管浙西,調發國家倉庫糧食,募集民間所存的錢物來賑濟災民,救荒之術很是完備。

吳中百姓喜歡比賽舟船,愛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勵民間多舉辦賽事,太守每日出遊宴飲於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規模出遊,盡情玩賞。

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諭他們說:「災荒年間民工工價最低廉,可以趁此時機大力興建土木工程。」於是各個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興盛。

官府也翻修倉庫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監察機關彈劾杭州長官不體恤荒政,嬉戲游樂而無節制,以及官府、私家興建房舍,傷耗民間財力。

范仲淹於是自己草擬奏章,申述所以飲宴和興造房舍的緣由,是要調發有餘的錢財,來救濟貧民。那些從事貿易、飲食行業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養活的。

每天大概可達幾萬人。救濟災荒的措施,沒有比這一做法更好的了。這一年兩浙路災區唯有杭州平安無事,百姓沒有流亡的,這都是範文正公的恩惠。

飢荒年份打開司農寺糧倉的糧食賑濟災民,募集民間財力為地方興利,近年來已定為法令。這種措施,既賑救了飢荒,又趁荒年替民間興利,這是先王的功績。

出自:《沈括·夢溪筆談·官政一》,《夢溪筆談》,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

原文:

皇祐二年,吳中大飢,殍殣枕路。是時範文正領浙西,發粟及募民存餉,為術甚備。吳人喜競渡,好為佛事,希文乃縱民競渡,太守日出宴於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遊。

又召諸佛寺主首,諭之曰:「飢歲工價至賤,可以大興土木之役。」於是諸寺工作鼎興。又新敖倉吏舍,日役千夫。監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遊不節,及公私興造,傷耗民力。

文正乃自條敘所以宴遊及興造,皆欲以發有餘之財,以惠貧者。貿易飲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於公私者,日無慮數萬人。荒政之施,莫此為大。

是歲,兩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歲飢發司農之粟,募民興利,近歲遂著為令。既已恤飢,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澤也。

(5)蘇軾抗洪的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賞析:

此文記述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杭州任上的一件德政。北宋皇佑年間,浙江一帶發生了大飢荒,赤野千里,餓殍遍地。

范仲淹於此時率先倡導、鼓勵百姓游樂飲宴。並出資財大肆興建官府寺廟。這種做法看似荒唐,但卻是頗有實效的救荒措施。

從這則筆記中,固然可以看到一個傳統社會的廉潔官吏那種忠於職守,體恤民情的品格,另一方面它也為我們揭示了當時社會「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嚴酷現實。

《周禮》記載,連續十二年的飢荒,主政者應盡量提供百姓工作機會,減少失業人口。可惜一般主政者都做不到,只有范仲淹做到了。

凡是可以外出宴遊者,一定是具有宴遊的財力,一人外出宴遊,而靠此人宴遊花費的金錢生活的,不知道有幾十人。

明朝萬曆年間,蘇州一帶鬧飢荒,主政者下令禁止百姓遊船,於是富家子弟日日在僧院宴飲,而靠劃船生活的船家,都因失業而背井離鄉,主政者的愚昧,不識時務,大都如此。

作者介紹:

沈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

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

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後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

紹聖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6. 泓水之戰 文言文 翻譯

原文 楚人伐宋以救鄭(1)。宋公將戰。大司馬(2)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3)。宋人既成列(4),楚人未既濟(5)。司馬曰(6):「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7)。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8),宋師敗績(9)。公傷股(10),門官殲焉(11)。 國人皆咎(12)公。公曰:「君子不重傷(13),不禽二毛(14)。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15)。寡人雖亡國之餘(16),不鼓不成列(17)。」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18),隘而不列(19),天贊我也(20)。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21)!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23),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24)?明恥教戰(25),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26),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27)。三軍以利用也(28),金鼓以聲氣也(29)。利而用之(30),阻隘可也;聲盛致志(31),鼓儳可也(32)。」 —— 選自《十三經註疏》本《左傳》注釋 (1)宋公:宋襄公,名茲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鄭,這年冬天宋 楚兩軍交戰於泓.。 (2)大司馬:掌管軍政、軍賦的官職,這里指公孫固,字子魚。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這)城縣西。 (4)既:已經。 (5)濟:渡過。 (6)司馬:統帥軍隊的高級長官,此指子魚。 (7)告:報告。 (8)陳:通「陣」,這里作動詞,即擺好陣勢。 (9)敗績:大敗。 (10)股:大腿。 (11)門官:國君的衛士。 (12)咎:怪罪,歸罪,指責。 (13)重(chóng從)再次。 (14)禽:通「擒」,俘虜。二毛:頭發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5)阻,迫也。隘,險也。言不迫人於險。 (16)寡人:國君自稱。亡國之餘:亡國者的後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後代,商亡於周。 (17)鼓:擊鼓(進軍)名詞做動詞。 (18)勍(qíng)敵:強敵,勁敵。勍:強而有力。 (19)隘:這里作動詞,處在險隘之地。 (20)贊:助。 (21)成列:排成戰斗行列。 (22)胡耇(gǒu苟):年紀很大的人。胡:年老。 (23)何有於二毛:意思是還管什麼頭發花白的敵人。 (24)明恥:使認識什麼是恥辱.教戰:教授作戰的技能。 (25)愛重傷:憐憫受傷的敵人。 (26)服:(對敵人)屈服。 (27)三軍崐:春秋時,諸侯大國有三軍,即上軍,中軍,下軍。這里泛指軍隊。用:施用,這里指作戰。 (28)金鼓:古時作戰,擊鼓進兵,鳴金收兵。金:金屬響器。聲氣:振作士氣。 (32)儳(chán讒):不整齊,此指不成陣勢的軍隊。譯文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稱霸諸侯成為盟主。楚國實力強大,鄭國附庸推舉,楚國做了盟主。宋襄王不忿,盛怒討伐鄭國。 楚軍攻打宋國以援救鄭國。宋襄公將要迎戰,大司馬公孫固勸阻說,「上天遺棄商朝已經很久了,君王要振興它,就是不可原諒的了。」襄公不聽。 宋襄公和楚國人在泓水交戰。宋軍已經排成戰斗的行列,楚國人沒有全部渡過泓水。子魚說:「對方人多,我方人少,趁著他們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行。」楚軍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陣勢,(子魚)再次報告(宋襄公)。宋襄公說:「還不行。」(楚軍)擺好陣勢(宋軍)才攻擊楚軍。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傷,禁衛官殺絕了。 國人都責備宋襄公。襄公說:「君子不再殺傷已經受傷的敵人,不俘虜頭發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憑借險隘的地形阻擊敵人。我即使是亡國者的後代,(也)不攻擊沒有排成陣勢的敵人。」 子魚說:「主公不懂得作戰。強大的敵人,因地勢險阻而未成陣勢,這是上天幫助我們;阻礙並攻擊他們,不也可以嗎?還有什麼害怕的呢?而且現在強大的,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年紀很大的人,能俘虜就抓回來,還管什麼頭發斑白的敵人?明恥以鼓舞戰斗的勇氣,教戰使掌握戰斗的方法,就是為了殺死敵人。(敵人)受傷卻還沒有死,為什麼不能再殺傷他們?如果憐惜(他們,不願)再去傷害受傷的敵人,不如一開始就不傷害他們;憐惜頭發斑白的敵人,不如(對敵人)屈服。軍隊憑借有利的時機而行動,鑼鼓用以鼓舞士兵的勇氣。利用有利的時機,(敵人)遇到險阻,(我們)可以進攻。聲氣充沛盛大,增強士兵的戰斗意志,攻擊未成列的敵人是可以的。」 感想 真是個目光短淺的君主。既然要講仁慈,干嗎要與人為敵呢?!既然為敵了,卻偏又講起仁慈來了。實在是前後矛盾得可以啊。若要對敵人講仁慈,必先得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方可講得啊,否則傷了大腿還是小事,丟了卿卿性命便是連講仁慈的本錢也喪失了啊。再不,就必須消敵於無形,我不為人人之敵,人人亦不以我為敵,那才是最大的仁慈!宋襄公對敵人的仁慈,也正是對自己的殘忍,子魚在此之間,倒顯得很倒霉,輔佐了這樣一個『婦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繪的是一個腐敗,愚昧的君主。題解 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泓水邊發生戰爭。當時鄭國親近楚國,宋襄公為了削弱楚國,出兵攻打鄭國。楚國出兵攻宋救鄭,就爆發了這次戰爭。當時的形勢是楚強宋弱。戰爭開始時,形勢對宋軍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謂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條不放,拒絕接受子魚的正確意見,以致貽誤戰機,慘遭失敗。子魚的觀點和宋襄公的迂執形成鮮明對比。子魚,宋襄公同父異母兄目夷的字。他主張抓住戰機,攻其不備,先發制人,徹底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這樣才能奪取戰爭的勝利。 文章前半部分敘述戰爭經過及宋襄公慘敗的結局,後半部分寫子魚駁斥宋襄公的迂腐論調:總的先說「君未知戰」,後分駁「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駁「不禽二毛」、「不重傷」,最後指出正確的做法。寥寥數語,正面反面的議論都說得十分透闢。 宋襄公陳念固封、頑鈍愚閉,徒假諸於仁義之名而籠諸侯之心。而戰爭豈容此迂腐之輩。既無審時度勢之能,又無慧眼獨具之才。枉費興兵侵鄭而引火自焚於泓,空令子魚等賢暴殄於糞土之牆。春秋霸主乃此像乎?況無實力為後盾,天焉不棄。若真有仁義之心,以次而對天下黎庶,舉廣義、攜良材。何苦宋國不強,霸業不成。 悲亦,心術不正且不智,不敗而何? 縱觀子魚所論句句中肯,切於要害,無虛飾矯言。皆以戰爭實務為重。而此等英才,明珠暗投,淪落於襄公之溜下而湮一世苦學,豈不惋惜。 此一子魚,而萬千子魚皆無逢於燕昭之黃金台。 此一襄公,而萬千襄公皆雍塞良材於水火沉淪中。 千秋如此,萬世依然。宋襄公錯過了的戰機 1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宋軍已經排好隊列,楚軍還未全部渡河。 2 既濟而未成列.:楚軍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隊列. 人物概述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姓子,名茲甫(公元前?年—公元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為宋國君主,於前650年至前637年在位。 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立,以其庶兄目夷為相,行「東宮圖治」,核心有弦高、華元、華椒和樂祁。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助齊國平定內亂,擁立齊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氣。 平定齊亂後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與楚戰於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結果宋軍大敗,次年宋襄公因重傷而卒,其子宋成公王臣繼位。 在位時間:公元前650年—公元前637年 前任:(父)宋桓公 繼任:(子)宋成公 子魚:超人的戰略思想,懂得用兵之道; 子魚,名為胰(字子魚),是春秋時人,殷微子的17世孫,宋襄公的庶兄,和宋襄公同父異母。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襄公即位,胰為相。宋、楚大戰於泓水時的「子魚論戰」,可窺見其超人的戰略思想。胰由於景仰先賢圍微子,死後葬於微山島上。

7. 蘇軾抗洪古文

【蘇軾抗洪】抄北宋熙寧十年(1077)七月十七日襲,蘇軾到徐州任知州不久,黃河在澶州曹村決口,洶涌不可阻遏,淹沒45個縣,沖毀田地30萬頃。八月二十一日,洪水侵到徐州,一時城外水位高達2丈8尺。蘇軾目睹洪水咆哮、廬舍坍塌的慘狀,親率全城軍民晝夜苦戰,搶救災民,並築成一道長948丈、高10丈、寬2丈的東南防洪長堤,同時將城牆加高,牆基加厚,全城百姓生命財產賴以保全。次年,蘇軾修築外城時,在城東北角建立了10丈高的黃樓。

8. 蘇軾堵河決治水患 全文翻譯

哈哈 笑死我了 你們的題目剛出來 這網路上就有人懸賞剛剛那個文言文的翻譯
宋神宗熙寧十年(公元1077)七月,黃河決口於澶州曹村(今河南濮陽西),滔滔洪水,「泛於梁山泊,溢於南清河」,奪泗入淮,勢如「平郊脫轡萬馬逸,一夜徑度徐州洪」,很快包圍了徐州城。最高水位高出城中平地丈余。「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城裡人驚恐萬狀,許多富商大賈爭相逃離。當時剛上任三個月的知州蘇軾,鎮定自若,大聲疾呼:「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表示「與城共存亡」,及時安定了民心。隨著大水的壓力,古城牆到處漏水。他組織全城百姓一面用柴草堵塞洞穴,一面加固城防。由於人力不足,他又趟水涉泥連夜趕到武衛營禁軍駐地。禁軍為皇帝直接指揮,州官無權過問。他言辭懇切,請求卒長合作。卒長為蘇軾的精神所感動,當即回答:「太守猶不避塗潦,吾儕小人,當效命。」便急令士卒帶著畚鍤跟隨太守築城。城外洪水深達二丈八尺。蘇軾身先士卒,「過家不入」,堅守城頭,風餐露宿。他還命其他「官吏分堵以守」,各負其責。軍民們見長官都這樣拚命保城,也同心協力,奮勇抗洪。「自城中附城為長堤,壯其趾,長九百八十丈,高一丈,闊倍;公私船數百以風浪不敢行,分纜城下,以殺河之怒」。經過七十多晝夜的連續奮戰,終於保全了徐州城。水退後,蘇軾為徐州城以後的萬全之計,又立即趕到城東北查勘荊山下的溝河,盡力籌劃改造。並打算興建石牆大堤,但未獲朝廷批准。後經同意,僅建了一道木壩。還於第二年拆除戲馬台上的危房霸王廳,用其木料在城東牆興建了黃樓防洪工程。很快得到了朝廷的獎諭。
「自公去後五百載,水流無盡恩無窮」。從這次抗洪到明代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的五百四十多年間,徐州雖不斷發生水患,但終有長堤為屏,卻一直安然無恙。後人緬懷蘇軾治水保城的功績,就把他帶領軍民搶築的長堤,稱為「蘇堤」。
蘇軾還曾兩次出任杭州地方長官,「居杭州積五歲」。一次是在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任杭州通判(註:通判:官名,州府副長官,有監察所在州府官員之權,凡民政、財政、戶口、賦設、司法等事務文書,都須知州或知府與通判通署,方能生效。),另一次是在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任杭州太守。他在任內,多次主持杭州的水利建設。「坐陳三策本人謀,惟留一諾待我畫」。詩句記述的是他在杭州復修六井、疏浚茅山河和鹽橋河、整治西湖以及開錢塘江石門四件事。前三件均完成,唯第四件由於調任,未能實施。
復修六井,解決杭州居民用水。杭州於隋代建市,是京杭大運河的終點。但由於瀕臨大海,「其水苦惡」,給人民生活與城市發展帶來很大不便。唐代宗大歷年間(公元766?79年)杭州刺史李泌開鑿了六井(六井:小方井、白龜池、方井、金牛池、相國井和西井,均居今杭州城西部沿西湖一帶。)。「穴平地以為凹池,取諸西湖而注之,此使然之井也。其功大,其費多,其利民也博」。這些井,也就是大小不等的地下蓄水池,引西湖水經暗管注入。唐穆宋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大詩人白居易任刺史,浚治六井,民賴其汲。宋仁宗時(公元1023?063年),沈遘任知州,也曾疏治六井,並增鑿了沈公井。當蘇軾通判杭州時,沈公井已不能用,「六井亦幾於廢」,市民叫苦不迭。於是,關心「民間疾苦」的蘇軾,便與太守陳襄組織市民重新整修了六井,終於解決了城市的飲用水問題。翌年,江浙一帶大旱,水貴如油。而杭州居民卻免除了久旱缺水之苦,全城人「汲水皆誦佛」,感戴蘇軾辦了一件大好事。十五年後,他出任太守第二次來到杭州時,發現用竹管引水需要經常更換,且不易維修,以致井水短缺而水價昂貴,於是又將引水竹管一律改為瓦筒,並以石槽圍裹,使「底蓋堅厚。錮捍周密,水既足用,永無壞理」。同時還開辟新井,擴大供水范圍,使得「西湖甘水殆遍全城」。
茅山河和鹽橋河是杭州城內的兩條大河,北連南北大運河而入錢塘江。由於江水與河水相混,自北宋天禧(公元1017?021年)以來,江潮挾帶的大量泥沙常常倒灌淤積到河內,殃及市內稠密的居民區,「房廊居舍,作踐狼籍,園囿隙地,例成丘阜」。每隔三五年就得開浚一次,既有礙航運,又費人力物力,「居民患厭」。況且,往年浚河挖出的淤泥一經大雨,復沖入河中,又使「漕河失利」。蘇軾「率僚吏躬親驗視」,了解到兩河淤塞,在於堰閘廢壞。於是,他果斷地調集捍江兵和廂軍一千人,用半年時間,修浚城中的這兩條河。接著,他又組織軍民在串聯兩河的支流上加修一閘,使江潮先入茅山河,待潮平水清後,再開閘,放清水入鹽橋河,以保證城內這條主航道不致淤塞。茅山河定時開浚,起到沉沙池的作用。自此「江潮不復入市」,免除了泥沙淤積之害。加上又在涌金門設堰引西湖水補給,較科學地完善了杭州城的水利系統。
今日西湖被譽為「人間天堂」,也是與蘇軾的整治分不開的。

熱點內容
二年級語文園地一 發布:2024-11-05 21:10:25 瀏覽:684
2017二卷數學文科 發布:2024-11-05 19:23:13 瀏覽:401
歷史課評語 發布:2024-11-05 16:16:22 瀏覽:117
信用卡多久能下來 發布:2024-11-05 15:10:20 瀏覽:842
一年級語文上冊聽課記錄 發布:2024-11-05 14:31:54 瀏覽:4
細思極恐的文言文 發布:2024-11-05 14:15:26 瀏覽:574
學校師德建設先進集體事跡材料 發布:2024-11-05 14:11:23 瀏覽:190
scientist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4-11-05 13:03:28 瀏覽:943
物化學習方法 發布:2024-11-05 12:20:33 瀏覽:544
鄭的英語 發布:2024-11-05 11:29:04 瀏覽: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