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美術
Ⅰ 唐代的盛唐美術是怎樣產生的
雄厚的基礎,促使社會思想意識蓬勃向上,文化藝術也得到了高度的繁榮和發展。到唐玄宗開元,天寶約四十年的「平」時代達到了頂峰。所謂盛唐美術,主要就是產生在這一時期。
Ⅱ 唐代佛教美術的基本成就
佛教到隋唐有一大飛躍,由以往吸收消化印度佛教為主,轉而為獨立創造中國式的佛教為主,這是佛教最有生命力最為活躍的時期,佛教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此時的佛教學派林立,名僧輩出。著名的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凈土宗,以及源於印度而被創造成為中國式的佛教的禪宗均在唐代興盛,達摩禪變成為中華禪,而玄奘,慧能等大德名僧千古不朽。隋唐時代的佛教藝術亦如隋唐佛教一樣,由以往對印度藝術的吸收消化日趨中國化為主,轉而為獨立創造中國式佛教藝術為主。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國佛教藝術的繁榮鼎盛時期。隋代結束了兩晉南北朝歷時三百多年分裂動盪的社會局面而統一了中國。隨著經濟的迅速恢復,新王朝統治者更藉助於佛教來鞏固政權。隋煬帝楊廣在推動佛教的復活和發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主持開鑿的大運河溝通了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從而為佛教及其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良機。盡管隋代只存在了三十七年,但卻將佛教及其藝術推到又一高度,並起著從魏晉、南北朝到唐代的橋梁作用。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安定以及對各種外來文化兼容並蓄的氣度給文化藝術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唐代的文化藝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並傳至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家。
體現唐代佛教藝術燦爛輝煌的是敦煌莫高窟壁畫和龍門石窟。唐代莫高窟壁畫佛像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精彩,造像總體精神面貌已呈中國式。從題材內容上,隋以前的本生故事大大減少,代之而起的是大量經變故事(經變故事是中國對佛教的一大創舉,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唐代壁畫完全是一片經變的海洋,各種經變故事均能在此找到,反映了唐代凈土宗的盛行。如《葯師經變》《凈土經變》《維摩經變》等等,尤其是維摩經變一改「示病」之形象,表現出來的是一位張目須眉,目光炯炯,身體強碩,健康智慧的老者形象,表現出唐代昂揚勃發、奮進豪邁的時代精神。菩薩的形象也更具人情味、世俗化, 「菩薩如宮娃」的情況為我們在莫高窟唐代壁畫中所見菩薩形象相合。這些菩薩曲眉豐肌,穠麗多姿,親切溫和,充分體現了唐代女性美的特點。供養人的形象也大量出現,他們完全是按照當時的審美標准創造出來,男的褒衣博帶,雍容不凡,女的 麗華貴,氣態悠閑,完全是張萱、周 筆下的仕女形象,只是服飾不同罷了。在壁畫其間穿插著眾多的飛天樂伎,洋溢著歡樂、輕松、熱烈的氣氛。總之唐代的壁畫歡樂明亮的氣氛代替了陰森憂郁的情調,喜樂昇平的極樂世界代替了陰森血腥的場面,呈現出一個歡樂祥和的盛世氣象。無論是經變故事、菩薩、還是供養人,他們都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憑著對佛教的理解,對審美及生活的認識,憑借著非凡的創造力和高超的表現技能,中國唐代的藝術家們完成了外來藝術中國化、宗教藝術世俗化的轉變,從而創造出中國式的佛教藝術。
在表現形式技巧上,也經歷了從外來形式到中國式的轉化,產生了張、曹、吳、周四大佛教藝術流派。六朝時期張僧繇的「張家樣」與曹仲達的「曹家樣」其佛像的衣紋線條就帶有明顯的外來因素。唐代畫聖吳道子又在張家樣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吳家樣」 ——吳帶當風。吳道子運用傳統線條發展創造出遒勁挺拔,一波三折,錯落有致的「蒓菜條」式的線描方法,所繪人物的衣紋、飄帶、衣袖具有迎風飛舞之勢,造成「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藝術效果,把線條的造型能力與表現能力發展到一個完美的境地,吳家樣這種純粹中國式的佛教繪畫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唐之際,周穠改而為「穠麗豐肌」的人物形象,被稱為「周家樣」。周穠所創菩薩形象有著濃厚的人情味和世俗情調,他「妙創水月觀音」具有女性美的特徵,十分流行,影響後世。可以說從曹家樣、張家樣到吳家樣、周家樣,中國佛教藝術已完全擺脫天竺的影響,確立了中國式的佛像風格和民族繪畫格式,外來樣式已被完全吸收消化了,中華禪在唐朝已確立,中國式的佛教藝術亦在唐代基本完成, 正如蘇東坡所言「能事畢矣」。
最具大唐風採的是於672 年營建由武則天助脂粉錢二萬貫的龍門石窟奉先寺中的盧舍那大佛座像。佛像高大雄偉,完全是在以寫實的手法為基礎又不違背佛教儀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原則下創造而成。大佛整體精神特徵也趨向中國式, 面容庄嚴典雅,臉型豐滿圓潤,眉如新月,鼻樑直挺,面部表情溫和慈祥,把大唐盛世對外來文化兼容的恢宏氣度、大唐民族開朗健康的性格和高度民族自信心的風貌表現得淋漓盡致。大佛周圍的阿難、菩薩、天王、力士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他們之間性格特徵不同,但又相互關聯,構成一組完滿的群雕。唐代的佛教藝術在形象塑造與內在精神的結合上,宗教性與世間性,理想性與表現性方面已達到完美的境地,可謂「燦爛求備」。
Ⅲ 總結唐代美術的總體特徵
唐代工藝美術風格唐代是我國封建歷史階段工藝美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從工藝美術的藝術風格看,唐代起,就脫離了商、周、漢魏六朝以來的那種古樸特色,而是 ...
唐代的工藝美術特點有:(1)人的意識的解放(2)裝飾生活的情趣化。唐代的裝飾,一變以前以動物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特點,開始面向自然生活,富有濃厚的生活情趣,擺脫了拘謹、冷靜、神秘、威嚴的氣氛,使人感到自由、舒展、活潑、親切。(3)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高度發展時期,人們充滿自信,採取開放的策略,人的思想意識得以解放,這是唐代工藝美術在裝飾意匠上追求清新、自由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原因。(4)裝飾技法的應用。陶瓷工藝出現了多種釉色,運用灑釉、流釉等色釉技法;染織工藝有蠟纈、拓印等印染法;從造型看多運用較大弧度的外向曲線。從色彩看,多運用色彩退暈的方法表現深淺層次色階,有富麗華美的藝術效果。從裝飾紋樣看,植物紋中多以牡丹為主題,早期清秀、工整,受傳統圖案影響,中期(盛唐)富麗、豐滿,表現手法有色稱和對比,有撇絲晚期則比較洗練、簡朴。卷草是唐代裝飾紋樣中應用最廣的一種。總之,唐代工藝美術的藝術風格,具有博大清新華麗豐滿的特點可用「滿」字形容,由於它富於情趣化,也可用「清」字形容。
漢代的工藝美術中,青銅器也仍佔了一定的位置。漢代漆器、絲織和陶瓷等都成為美術史上值得重視的項目。 ... 人的形象都富於地方的及種族的特色,並具有生活的內容。
Ⅳ 簡述唐代美術發展的新特點
人物畫得到迅速發展,成就斐然。題材內容廣泛,涉及政治事件、貴胄仕女、鞍馬人物、田園風物、人物形象擺脫程式化、概念化的描繪,更加註意人物神情的刻畫。逐漸成熟的山水畫,已有青綠、水墨之分野。花鳥畫在唐代也初放異彩。畫家或者兼能,或有專精。道釋畫家活躍於石窟寺院,創造了藝術價值極高的宗教藝術形象,成為千百年傳摹的典範。
背景
唐代的封建文化高度繁榮。美術受時代文化背景影響,文化的繁榮也帶動了藝術的繁榮。
唐朝國家富強,社會穩定,士大夫文人生活舒適優越,他們無需像前朝人一樣通過書畫來藝術來超越黑暗現實的痛苦,優沃的現實物質基礎提供給他們能夠再藝術領域不斷探索,標新立異的保障。
宗教世俗化。宗教特別是佛教到了唐朝已經開始全面的中國化,佛教漸漸融入社會生活中,世俗化的宗教推動了民間宗教藝術的發展,同時來自宮廷的支持使大型的佛教壁畫、寺廟、石窟美術的發展和形成成為可能。這一時期涌現了大量的道釋畫家,大大推動了人物畫的發展和民間畫派的產生。
開放的民族政策。由於唐朝皇室身有少數民族血統,同時唐朝實行開放的民族政策,民族文化藝術交流頻繁,當時中原地區甚至出現了以少數民族的穿著打扮為時尚的社會風氣。這一社會背景也影響了美術領域,使畫家們廣泛吸收各民族的藝術風格和長處,大大豐富了中原地區的美術形式。
國家統一。從南北朝的戰亂進入統一,隋朝挖掘的大運河在唐朝也大大發揮了他溝通南北的功能,原本置於一隅的南北文化開始互相影響,互相融合,廣泛吸取了各地不同了藝術特點。
表現
1.書法上的體現。從張旭的草書到顏真卿的顏體,唐人的書法已經完全突破了晉書的藩籬,形成了新的、獨具特色的書風氣象。唐人在書法領域對筆墨的突破,也極大程度地影響到了繪畫,畫壇巨匠吳道子秉承筆意,用書法用筆表現繪畫的勾勒用線,開創了『吳帶當風』的全新的人物畫樣式,對宮廷和民間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繪畫詩學的體現。王維兼長青綠和水墨山水,在繪畫的雅俗上建立了其內在聯系,將詩寓於畫中,用畫體現詩意,達到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提升了繪畫的文化地位,對後世文人畫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董其昌奉為繪畫南宗之祖。
3.新的繪畫題材的出現。仕女畫成為唐代獨有的特色。開放的社會風氣使女性地位大大提高,尤其是周武之後,女性在繪畫中的表現逐漸脫離了原本教化的內容,更多的畫家去描繪女性本身和她們的日常生活,遊玩嬉戲,表現了唐代社會對現實美好生活的眷戀和嚮往。同時,人物畫在這一時期,漸漸脫離原本的教化功能,而更多地開始描繪現實生活,(這是受到當時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影響)。
4.文化傳播上的體現。唐代繁榮的文化藝術也對周邊的鄰國產生了許多影響。
5.宮廷對藝術的大力支持。統治者的審美能極大的影響視覺藝術。唐朝多位皇帝信奉佛教,宮廷在對佛教美術的發展上功不可沒。
6.新的畫科的出現和發展。唐朝時期,山水已經在南北朝的基礎上有所發展,花鳥也成為獨立的畫科登上歷史舞台。山水花鳥漸漸脫離了原本只作為人物畫襯托的地位,它們在宮廷、民間、寺廟和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得以日漸精進,同時產生了劃時代的藝術大師。
7.墨法形式和山水語言形成的初端。水墨形式從書法用筆發展而來,不僅改變了人物畫的語言也對山水語言乃至整個中國畫的發展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從盛唐到中唐,『潑墨』『破墨』都體現了畫家們表達其個性的期望和潛力,在此基礎上,漸漸形成了代表山水語言的『皴法』五代荊浩在南朝謝赫『骨法用筆』的基礎上提出了『筆』『墨』的概念,也是深受唐時畫家們大膽實驗的影響。
8.美術文獻,畫史的發展。大收藏家張彥遠將司馬遷《史記》中的歷史觀念和紀傳體的格式引入藝術史,著成了《歷代名畫記》,開創了藝術史學的新領域,奠定了中國古代繪畫史學的穩定結構。
9.同時,在工藝美術上也各有所表現,如唐三彩等。
最近在復習美術史,查資料的時候翻到這個問題,雖然已經有人回答但個人感覺不大完整,所以順手補充了,每個字都是個人的總結,可能會有不完善或者不充分的地方,希望能給學習美術史的同學帶來一些參考,同時也希望能指正一些錯誤或者補充我沒說明白或者漏說的地方。
Ⅵ 中國唐朝或唐代美術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中國唐朝或唐代美術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書法
歐陽詢:《皇甫誕碑》、《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卜商帖》、《張翰帖》、《夢奠帖》。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褚遂良:《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
薛稷:《信行禪師碑》。
顏真卿:《多寶塔感應碑》、《東方朔畫贊碑》、《大唐中興頌摩崖》、《麻姑仙壇記》、《郭家廟碑》、《顏勤禮碑》、《顏家廟碑》、《祭侄文稿》、《自書告身》、《劉中使帖》
張旭:《古詩四帖》、《肚痛帖》、《郎官石記》。
懷素:《自敘帖》、《小草千字文》、《聖母帖》、《藏真帖》、《律公帖》。
柳公權:《玄秘塔碑》、《神策軍碑》。
山水畫
青綠山水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宋摹本)》。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海天落照圖(仇英臨本)》。
水墨山水
王維:《輞川圖(後世臨本 輞wǎng)》。
吳道子:吳道子也畫山水,尚無傳世作品。
盧鴻:記載中的畫作《草堂圖》。
當時的知名山水畫家但尚未有畫作傳世的畫家有:畢宏、王宰、項容、王洽(或稱王默、王墨)。
人物畫
閻立本:《步輦圖(輦niǎn)》、《職貢圖》、《歷代帝王圖》、《凌煙閣功臣圖》。未能傳下來的《文成公主降番圖》、《秦府十八學士圖》。記載中的《永徽朝臣圖》。
尉遲乙僧(Yù chí 尉遲):尉遲乙僧的作品無真跡流傳,畫過長安寶光寺東菩提院畫《降魔變》等壁畫,畫過長安慈恩寺塔下南門畫《千缽文殊》、《功德人物》和《濕耳獅子》等壁畫,他還畫過《仰摹蟠龍》、《花子缽曼殊》、《千手眼大悲》、《本國王及諸親族》、《彌勒佛像》《佛鋪圖》、《佛從像》、《羅漢朝天王像》、《胡僧圖》、《外國佛從像》、《大悲像》、《明王像》《外國人物像》、《番君圖》、《龜茲舞女圖》、《天王像》等。
吳道子:吳道子的可靠作品都已失傳。「曲陽北嶽廟鬼伯石刻」傳是吳道子畫本刻到了石上;《送子天王圖》傳為吳道子所畫。記載中的畫作有《鍾馗捉鬼》、《五聖圖》、《金橋圖》。
張萱:仕女畫,《搗練圖(宋摹本)》、《虢國夫人游春圖(宋摹本,虢國GuóGuó)》、《武後行從圖》。記載中的如《明皇納涼圖》、《明皇斗雞射鳥圖》、《明皇擊梧桐圖》、《明皇夜遊圖》、《楊妃出浴圖》、《太真教鸚鵡圖》,以及有關虢國夫人的圖畫。
周昉(昉,fǎng):傳世作品《揮扇仕女圖(又叫「紈扇仕女圖<紈wán>」)》、《調琴啜茗圖(啜茗,chuòmíng )》、《簪花仕女圖》;《蠻夷職貢圖(傳)》;畫跡有《五星真形圖》《楊妃出浴圖》《妃子數鸚鵡圖》等72件,著錄於《宣和畫譜》。
花鳥畫 畫家有薛稷、邊鸞,當時盛行畫鷹鶻題材。畫家無作品傳世,但墓室壁畫尚存花鳥形象。
鞍馬畫
韓干(干gàn):《牧馬圖》、《照夜白》。
韋偃:《牧放圖(北宋李公麟摹本)》
佚名畫家:《游騎圖》。
唐代壁畫
莫高窟壁畫:《張議潮統軍出行圖》等。
墓室壁畫:李壽墓壁畫、章懷太子墓壁畫、懿德太子墓壁畫、永泰公主墓壁畫、蘇思勖墓壁畫(勖xù)、呂村唐墓壁畫、王公淑墓壁畫、阿斯塔那唐墓絹畫、阿斯塔納-哈拉和卓唐墓壁畫等。
唐代石刻畫像
李壽墓石槨畫像、懿德太子墓石槨畫像、永泰公主墓石槨畫像、韋頊墓石槨畫像、《道因法師碑》碑趺(fū 碑下的石座)上的畫像、大雁塔門框石畫像等。
Ⅶ 唐朝美術的成就有哪些
書法藝術高度繁榮,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張旭、懷素的草書,各成一體;繪畫創作達到新的高峰,閻立本以人物故事畫著名,吳道子人物畫和山水畫的造詣很高;敦煌莫高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藝術群,也是世界藝術的瑰寶,大量的塑像和壁畫表現了高超的藝術水平;隋唐時期的音樂家吸收西域和外國音樂的精華,創造了許多風格多樣、優美和諧的音樂作品,雄勁的《秦王破陣舞》和婉轉的《霓裳羽衣舞》是舞蹈的代表作。
Ⅷ 簡述唐朝的社會風尚與美術發展的關系
唐朝的社會風尚對美術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由於唐朝的社會風尚,唐代繪畫胖仕女畫多(以胖為美)、佛教畫作多(尊崇佛教)。
比如有一種風尚和後代很不一樣,就是崇拜士族。士族這個階層,主要活躍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到唐朝,那些保障士族政治、經濟特權的制度大多已經取消,很多老牌士族,諸如南方的琅琊王氏、陳郡謝氏之類,也完全破落了。正如詩人所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但是,還有一些士族勢力殘餘,主要是北方的士族,如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社會上仍然比較有影響。社會觀念經常是落後於時代變化的,時代變了,觀念可能還沒變過來。士族的情況就是如此。雖然那些士族實際上經常混得不怎麼樣,可社會上還是認為他們天生高人一等,並且他們自己也自命不凡,孤芳自賞。這是唐朝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唐朝的社會相對比較開放,不那麼保守。這一點最集中地體現在婦女地位上。一般認為,在中國古代,唐朝是婦女地位比較高的一個時期。一方面是因為這時候儒家的禮教還沒有特別強化,再一方面,是因為唐朝有一點少數民族背景,皇室有鮮卑族的血統。在鮮卑族這樣的少數民族裡面,男女地位相差沒有那麼大,因此唐朝上層社會里的婦女地位就高一些,進而對整個社會有所影響。所謂婦女地位較高,主要表現在她們比較受尊重,可以拋頭露面,參加一些男人參加的活動,不用天天關在家裡不出門。有的婦女還喜歡女扮男裝,這樣在外面混起來就更方便了。從這個角度說,唐朝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也不算是完全偶然的事情。
和上述現象有關,唐朝婦女還有一個特點和後來不太一樣,那就是在審美觀上,崇尚健康美,豐碩美,不崇尚那種有點兒病態的纖弱美。說白了,就是不必費勁減肥,胖點兒沒關系。當然,這主要說的是上層婦女,要是經常餓肚子的窮人,想胖也胖不起來,最多隻能是浮腫。大家去看唐朝的繪畫、壁畫、陶俑,其中的婦女,包括武則天和楊貴妃,基本都是胖乎乎的。不光胖,還很有力氣。比方說著名的《步輦圖》,畫唐太宗接見吐蕃的求婚使者。唐太宗要在少數民族面前擺譜,自己有腿不走路,坐著一個叫「步輦」、看上去像擔架的東西出來,抬擔架的竟然都是宮女。要知道唐太宗本人就很胖,抬著他到處走,力氣小了可不行。大概唐朝宮廷裡面這類力氣活兒也都是女人來干。總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氣,膀大腰圓的女人也算是唐朝、特別是盛唐的一個標志。
上面說到,唐朝婦女地位較高,與儒家禮教束縛不嚴有關。實際上,整個唐朝,儒家思想的社會影響相對來說都不算大,因為這時候的儒學仍然沿襲漢朝以來的舊傳統,沒什麼創新,也就不太受關注。比較起來,倒是各種宗教的社會影響更大一些。
首先是佛教。佛教傳入中國已有幾百年,到唐朝進入了鼎盛時期。著名的佛教史專家湯用彤先生總結過這一時期佛教的四大特點。一是「統一性」。此前南北朝佛教各自發展,北方重實踐,南方重理論,現在則兩者並重,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二是「國際性」。成為與印度並峙的世界佛學中心,一方面仍從印度輸入理論,另一方面又成為日本等其他國家的學習對象。三是「自主性」。不再依附於玄學、方術,已經完全獨立。四是「系統性」。理論充分中國化,自成體系,並且形成幾個大的宗派。這四個特點總結得非常精闢。比方說國際性,唐朝的佛學確實是既輸入,又輸出,相當於一個中轉站。輸入的代表人物是玄奘,就是《西遊記》里唐僧的原型。他在唐太宗的時候去印度取經,算上來迴路程用了將近二十年,帶回佛經數百部,自己翻譯了七十多部。輸出的代表人物是唐玄宗時的鑒真,他應日本之邀東渡傳播佛法,先後出發六次才東渡成功,有一次竟然被風刮到海南島去了。又比如自主性和系統性。唐朝活躍著多種佛教宗派,其中影響最大,也最能體現中國特色的是禪宗。禪宗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頓悟成佛,把復雜的宗教理論簡單化、世俗化。後代士大夫的思想和生活情趣,好多都可以追溯到禪宗上面。
唐朝佛教勢力過盛,引發了一次滅佛運動,是唐朝後期武宗在位時搞的。當時一下子拆毀幾萬所寺院,強迫二十六萬多名和尚和尼姑還俗,執行的力度相當大。可武宗一死,滅佛措施全部取消,佛教又恢復了。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四次滅佛事件,因為佛教根基很深,哪一次也沒把佛教滅掉。頭兩次分別是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發起的,這兩人和唐武宗稱號中都有一個「武」字。加上最後一個滅佛的後周世宗,合稱「三武一宗」滅佛。以前我們在歷史系出題考試,有同學在「三武」裡面答出一個梁武帝。梁武帝雖然稱號中也有「武」字,但他可絕對沒滅過佛。不但沒滅過佛,他本人還是極其虔誠的佛教信徒,說他滅佛,那就成了大大的冤案了。
其次是道教。道教在唐朝具有「國教」的地位,因為唐朝皇帝聲稱老子是他們的祖先。這也是門第觀念給害的。我說是隴西李氏出身,你們不太拿我當回事兒,那我乾脆找一個更老的李姓名人做祖先,就選中了老子。老子確實早,再早姓李的人沒有了。於是把老子追尊為「太上玄元皇帝」。其他一些和道教有關的人物也跟著沾了光,莊子被加封為「南華真人」,列子被加封為「沖虛真人」。著名的史學大師陳寅恪,解放後住在廣州,中國科學院成立歷史研究所,請他到北京當所長。陳寅恪拒絕了,回信說,我「不能為太史公沖虛真人之新說」。他說的太史公,就是司馬遷,代指馬克思,沖虛真人,就是列子,代指列寧。意思就是,我不信奉馬列主義,這個所長還是不當為好。在這兒陳寅恪就用了唐朝加封列子的典故,你要是不了解典故的話,真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按照唐朝的規定,儒、釋、道「三教」的排名次序,是道在先,儒其次,釋就是佛教最後。當時還專門開辦了道教學校,科舉裡面也設立「道舉」。可實際上,道教仍然不如佛教影響大。尤其是在社會下層,傳播程度無法和佛教相比。
在唐朝,還有好幾種外來宗教比較流行。其中有祆教,又叫拜火教、是從波斯傳來的,粟特人,包括安祿山他們,大多信奉此教。摩尼教,又叫明教,也出自波斯,回鶻人當時信仰這種宗教。景教,是基督教中的聶思脫里教派,出自東羅馬。因為羅馬帝國在中國史書中被稱為「大秦」,所以唐朝景教的寺院叫做大秦寺。在陝西,還保存著唐朝後期樹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上面三種宗教,都是比較早從陸路傳到唐朝的,合稱「三夷教」。稍晚一點,伊斯蘭教也從海路傳到了唐朝,主要在南方發展。廣州的懷聖寺,是中國最古老的清真寺,就是在唐朝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