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前學科組織

前學科組織

發布時間: 2020-11-24 11:32:18

⑴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學科設置

公共管理
本學科屬管理學門類一級學科(學科代碼120400),我院具有一級學科授予權,可授予公共管理碩士和博士學位。
公共管理博士學位教育致力於為高等院校、研究機構、黨政機關、非盈利組織等部門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獨立研究能力的公共管理領域的高級專門人才。
公共管理碩士學位教育致力於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現代公共管理理論、分析方法及技術,從事公共管理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的專業人才。
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公共政策、政府管理與創新、國際經濟政治與國際組織、公民社會與治理。
公共管理學位教育實行課程學習與論文研究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課程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從事本領域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課程知識結構主要包括:⑴ 基礎理論:根據學校有關規定和本學科特點,達到堅實寬廣的要求,著重學習經濟學、政治學、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學的前沿理論;⑵ 研究領域:根據本研究領域發展的特點,注重對本領域前沿知識的學習和掌握;⑶ 交叉學科:鼓勵學生根據論文研究的需求,跨學科選擇人文、社科、經濟及理工科研究生課程。
管理科學與工程
本學科屬管理學門類一級學科(學科代碼120100),我院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並設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
本學科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以及信息技術和信息管理方法,獨立從事研究並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或具有綜合應用這些理論、方法和技術進行組織領導及決策的高級管理人才,主要就業方向為高等院校、研究機構、企事業單位、非營利組織等部門。
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能源經濟與管理、資源管理與可持續發展。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位教育實行課程學習與論文研究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論文研究工作是學位教育的核心環節。學位論文研究工作實行導師負責制,吸收完成論文研究所需學科的相關教師參加。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培養質量和學術水平的集中反映,要求在導師指導下由研究生獨立完成。 區域經濟學專業
本專業屬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我院招收碩士研究生。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適用於現代市場經濟的區域經濟及城市管理的理論和方法,獨立從事研究並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級專業人才,或具有綜合應用這些理論、方法和技術進行區域經濟和城市管理的中高級管理人才,主要就業導向為地方黨政機關、高等院校、研究機構、非營利組織、企事業單位等部門。
本專業的專業課程結構包括:⑴ 基礎理論課;⑵ 專業課;⑶ 選修課。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一、區域發展與管理。應用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環境學、空間區位等相關理論與方法,研究區域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以及與之相關的區域及城市政府管理及創新等問題;加強區域發展與管理方面的案例研究。二、區域經濟關系。從政治、經濟、管理和文化等方面,理論上著重研究區域經濟關系的核心問題,研究政治利益與經濟邏輯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兩者之間均衡所構成的區域經濟關系。同時在實證方面,把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這四個中國的單獨關稅區(四個WTO成員)之間的經濟關系作為研究重點,彌補國內區域經濟學研究領域在此方面的薄弱環節。

⑵ 機構設置與學科結構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國家公益性科學事業單位,主要開展地球科學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研究及國土資源地質調查研究,承擔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評價任務。中國地質科學院幾經改革、調整、發展,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和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土資源部「科技興地」核心力量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科技創新研究基地。

中國地質科學院目前由院部、地質研究所、礦產資源研究所、地質力學研究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岩溶地質研究所、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等8個事業單位組成,擁有8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和6個院級重點開放實驗室;設有研究生部、博士後流動站,擁有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8個博士學位授予專業和11個碩士學位授予專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中國國際地球科學計劃全國委員會秘書處、世界數據中心中國地質學科數據中心、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地質遺產北京辦公室等國際地學組織與相關機構及中國地質學會、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全國地層委員會掛靠在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通過科技體制改革和學科結構調整,將原有學科整合為5個學科群、25個重點研究領域及5項公益類工作。5個學科群包括:大陸地質與地球動力學、成礦作用和資源評價、地下水資源與表層動力學、地殼變形與地質災害動力學、應用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探測及分析測試技術。形成了10個優勢領域:①大陸動力學研究;②地球生命起源和古生物研究;③同位素地質研究;④成礦作用研究與礦產資源評價;⑤地應力測量與地殼穩定性評價;⑥地下水資源與地質環境調查評價;⑦實驗測試技術方法;⑧勘查地球物理;⑨應用地球化學;⑩基礎地質圖件編制。

裝飾—新的中國地質科學院辦公樓實景圖

(北京市西城區阜外百萬庄大街26號)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中國地質科學院科學技術委員會

主任:陳毓川

副主任:董樹文李廷棟

委員:陳毓川李廷棟張宗祜肖序常袁道先許志琴盧耀如任紀舜鄭綿平趙文津楊文采朱立新董樹文吳珍漢尹明龍長興侯增謙耿元生王春書王瑞江毛景文石建省王弭力劉敦一王小鳳季強肖克炎楊振宇羅立強張永波劉再華呂國印

中國地質科學院第五屆學位評定委員會

主席:李廷棟

副主席:朱立新董樹文鄭綿平

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安建王登紅龍長興毛景文石建省朱祥坤肖序常陳毓川吳珍漢吳淑琪吳樹仁楊經綏楊永亮楊振宇侯增謙姚建新袁道先聶鳳軍高銳韓子夜

⑶ 按照研究對象的組織層次劃分,生態學包括哪些分支學科

按所研究的生物類別分,有微生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等;還可細分,如昆蟲生態學、魚類生態學等。按生物系統的結構層次分,有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等。按生物棲居的環境類別分,有陸地生態學和水域生態學;前者又可分為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荒漠生態學等,後者可分為海洋生態學、湖沼生態學、河流生態學等;還有更細的劃分,如植物根際生態學、腸道生態學等。生態學與非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有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地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等;與生命科學其他分支相結合的有生理生態學、行為生態學、遺傳生態學、進化生態學古生態學等。應用性分支學科有:農業生態學、醫學生態學、工業資源生態學、環境保護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等。

⑷ 簡述學科結構與學科功能的關系。

本研究從高等教育學、社會學、科學學、組織論、學科學、制度教育學等多學科的視角,把學科視為科學、教育、社會三維結構中的一個中心要素,以學科這一具有多重含義的概念為文章的邏輯起點,運用歷史法、比較法、個案分析法、辯證邏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從大學學科是以結構形式存在的前提入手,依次討論大學學科結構、學科組織、學科制度、學科文化,試圖使大學學科的研究體現一定理論性和系統性。 學科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概念,我們取其最基本的含義即學術知識的分類或學問的分支。將大學學科界定為以知識分類為依據,以高深專門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承擔大學基本職能的基本形式,並從七個方面揭示大學學科的如下特徵:基本組成材料的高深專門性;結構性,即形成一定的學科結構;大學學科是實現大學三大職能的基礎;人才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和影響著學科的走向;大學學科活動的學術性;大學學科的自主性與集聚性並存;大學學科的發展是科學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及一個國家不同時期政治、經濟、科技等多種需要綜合作用的結果。 大學的學科呈現出結構性特徵,即形成一定的學科結構。文章將大學學科結構界定為大學中學科組成及其相互關聯的方式,考察了大學學科結構發展的四個階段,梳理了國外一流大學特別是美國一流大學在學科結構上的特徵。我國大學學科經歷了綜合到單一再到多科性和綜合化的歷程,現在,以學科水平為基礎的學科及大學的分層正在形成,但學科結構趨同化傾向嚴重,一些大學逐步形成了以基礎學科為根基,以應用學科為主幹的合理學科結構,但仍有不少大學學科結構失衡,學科整體水平提升不明顯。因此,在今後的發展中,要充分發揮辦學者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關注相關學科的高水平協調發展,而不是一味追求學科門類齊全;要注重傳統,追求特色,善於尋找學科突破口。最後,提出大學學科結構調整與優化要遵循適應性、可行性、共生性、非均衡性和引導性原則。 大學學科組織是學科結構的物質體現,是以學科作為直接操作材料的學術組織,它由學科發展目標、學者、學術物質資料、學術信息等要素構成,協調和組織四要素並使學科組織正常運作的運行機制是需求導向機制、正反饋機制、交流互動機制。國外一流大學中,院系研究所等傳統學科組織仍然是大學學科組織的主體,以德國的研究所制和以美國的學系制為代表的兩類模式差異明顯,既堅持傳統又相互借鑒,學科組織結構上,職業科層與矩陣結構有機結合,同時注重國際化。我國大學在學科組織的模式移植過程中,存在不加改造盲目照搬的現象,在調整與改革中,趨同化現象嚴重,務實性和應變性不足等。因此,需要借鑒學習與改造創新並重。大學學科組織發展變化的動力何在?文章將其歸結為大學學科組織的矛盾運動,並提出了四種內在動力與三種外在動力,提出了大學學科組織集成創新的內容及集成機制,認為要注重通過學科發展目標、發展動力、人員、知識、工作等的集成來推動學科組織的發展,特別是合並型大學在運用科層機制、市場機制、文化機制來整合和優化大學學科組織時要特別注意根據自己的學科結構和辦學傳統來確定哪種機制起主要作用,在合並的不同階段所採取的主導機制也應不同,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學科文化、院校文化、職業文化、全國學術系統文化的影響和作用。 學科制度是大學學科組織中規訓學科新人,控制學者學術職業樣式的規范,主要包括學科劃分與設置制度、課程標准、學科研究規范、學科評價標准、學科獎懲制度等。我們認為,現行學科制度起源於中世紀大學的教學方法和學位制度的規訓,形成於18世紀後期三種新的教育實踐方式相結合並引入到三種新的精英教育場所,19世紀後期開始,選修制的推行,大學職能的變化與研究生院成立帶來了學科制度的變革,二戰後,跨學科研究與學習制度以及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在高層次上的整合帶來了學科制度的變化。學科制度具有一定的功能和局限,其功能主要體現在:基本功能是訓練,派生功能是約束、秩序與激勵,其局限主要體現在:學科制度的運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科專業之間的隔閡與封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學術自由;學科制度的規定性與人們選擇性的矛盾;學科制度的穩定性與變化的矛盾等。當前,我國學科制度建設上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必須進行制度創新。 學科文化是學科組織與學科制度的靈魂,它是學科形成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學科所特有的語言、學科理念、價值標准、思維方式、倫理規范等,它是一種以學科知識為本的文化,學科文化的分化與學科知識的專門化密切相關,同時還具有封閉性與開放性相統一、影響持久性等特徵。其功能主要是分界功能、化人功能、生產功能、凝聚功能,其作用主要是中介作用、整合作用、增殖作用。合並型大學因學科價值取向多元、不同學科之間符號系統的差異和封閉及其溝通障礙、不同學科思維方式差異等帶來了學科文化的種種沖突,因此需要通過重樹組織目標,引導學科文化整合;重塑院校文化,實現學科文化整合;重構學科組織和學科制度,促進學科文化整合

⑸ 基本概念,學科體系等角度,解析為什麼組織管理心理學將組織看作一個動力體系

。將組織視為一個系統,意味著組織內部有多個關鍵變數,而且這些變數以復雜的關系相互影響。某個事件可能看起來僅僅與某個人或者某個部門相關,但實際上它可能會對組織的其他部分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因此,管理者在採取行動之前,必須超越與該事件直接相關的情境范圍,以便在更大的系統中考察各種影響因素。系統的方法(system approach)促使管理者以整體的觀點看問題。整體論的組織行為學(Holistic 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從整體的人、整體的群體、整體的組織和整體的社會系統出發,來看待人與組織的關系的。它主張對組織中的人採取跨情境的觀點以嘗試理解盡可能多的影響人行為的因素。

⑹ 請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的七大基礎學科都是什麼制定的標準是什麼謝謝了

七大基礎學科依次為數學、邏輯學、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

劃分依據未知。

⑺ 策劃與組織屬於哪個學科範圍

會展策劃與管理
[課-程-目-的]
 了解國際會展發展趨勢
 會展的營銷推廣技巧
 掌握會展的組織、策劃、內部管理、績效評估方法

[課-程-大-綱]

一、會展的開發與營銷策略
 會展的宣傳推廣要點
如何運營會展的營業推廣
 會展與公共關系
 電子商務下的會展推廣
二、會展發展的國際經驗和會展發展趨勢
 會展發展的國際經驗
 會展國際化發展的總體趨勢
 德國的會展經濟
 如何開發以會展經濟為中心的會展大業務
三、會展管理
 展會的構成要素
 會展管理機構與會展管理
 展會的績效評估
 會展後續管理
 會展人事管理和職責分配管理
四、會展策劃與組織
 會展創意與主題確定
 針對主題的會展市場調研
 針對主題的會展環境分析與預測
 會展人事安排與會展費用綜合策劃
 針對主題的會展宣傳
五、會展選擇與展覽計劃
 參展條件的市場因素和能力分析
 企業的展出目標分析和參展定位
 會展選擇與參展企劃
 如何設計參戰的步驟和具體內容
六、會展設計與布局
 會展設計、布局的基本要素與相關 因素
 會展設計的人員素質要求和崗位安排
 會展的設計標准與設計管理
 會展設計的制約因素和相應規則
七、展品的運輸、保管與陳列
 展品的運輸管理
 展品的保管與儲存管理
 展品的陳列與陳列管理
 展品陳列過程中的緊急問題處理
八、會展前台工作與管理
 站台工作的人員配備、訓練與商務工作管理
 展前管理和展中控制
 站台外圍環境的控制與管理
九、會展後台的支持與規劃
 會展後台的支持要點
 後台規劃
 後台人事安排和人事管理的要點
十、展會的後續工作與客戶溝通
 展後工作處理要點
 展品的撤除與拍賣
 善後工作的人員管理
 展後經濟成本核算
 會展效果和建議的展後客戶溝通的要點
十一、淺談國際會展的相應策略和應注意的問題

新興專業,隨著經貿活動的日益增多,會展也將越來越多,前景還是很好的,待遇也不會差

(一)助理會展師

1、職業要求:會展行業中,掌握實際操作的各類技能型、應用型、實務型專業人員。

2、報考條件:高中、中專或中職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3、考核科目:

(1)會展綜合知識

(2)會展禮儀

(3)會展實務X模塊(可選以下任一或多個專業方向)

X1會展接待實務

X2會展展示實務(06年下半年試點)

(二)會展師

1、職業要求:會展行業中,掌握一定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初、中級經營管理人員或專業技術人員。

2、報考條件:

具備相當於國家四級英語水平並符合以下任一條件者均可報考。

(1)大專(高職)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2)獲得助理會展師資格證書2年及以上。

(3)大學本科應屆畢業在讀生(以考試當月為基準)。

3、考核科目:

(1)會展概論

(2)會展實用英語(①筆試+聽力;②口試)

(3)會展文案

(4)會展專業X模塊(可選以下任一或多個專業方向)

X1會展管理

X2會展市場營銷

X3會展接待管理(06年上半年試點)

X4會展設計與布置☆

X5會展多媒體技術☆

X6 會展場館管理☆

X7會展物流☆

註:凡1964年12月31日前出生,已在會展行業工作滿5年,參加會展師資格考試的人員可以申請免試會展實用英語。

各科考試要求詳見《2006年「會展策劃與實務」項目助理會展師資格考試大綱》和《2006年「會展策劃與實務」項目會展師資格考試大綱》。
參考資料:http://www.shanghaifeeling.net/bbs/archiver/?tid-383.html

⑻ 管理學科有哪些

轉載
管理學是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管理學是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產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的水平。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

管理活動自有人群出現便有之,與此同時管理思想也就逐步產生。事實上,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我們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論述。而現代管理學的誕生是以泰羅(F .W. Taylor)的名著《科學管理原理》( 1911年)以及法約爾(H.Fayol)的名著《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為標志。現代意義上的管理學至今不過經歷了80多年。80多年來,管理學有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管理學的研究者、管理學的學習者、管理學方面的著作文獻等等均呈指數級數上升,顯示了作為一門年輕學科勃勃向上的生機和興旺發達的景象。然而,管理學仍然需要發展,因為人類將進入21世紀,人類文明需要管理學。
一、管理學的規定性 管理學的規定性是指管理學這門學科的研究內容。而管理學的規定性又取決於管理學研究對象的規定性,即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哈羅德•孔茨( H Koontz,《管理學》):
——「本書目的是闡明經營理論和管理科學的基礎知識」。換句話說,孔茨認為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經營理論和管理科學,或者說管理學就是這兩部分的組合。 詹姆斯•H•唐納利(J. H. Donelly,《管理學基礎》):
——「討論只與某一待定的(雖然也是相當廣泛存在的)事例有關的管理過程。我們將就有限的資源(包括其他人的力量)的管理展開我們的討論」,即管理學說是研究有限資源的管理。 羅納德•科斯(新制度經濟學的奠基者,《企業的性質》)
—— 「經營意味著預測與通過簽訂新契約,利用價格機制進行操作。管理則恰恰意味著僅僅對價格變化作出反應,並在其控制之下重新安排生產要素。」 羅納德•科斯教授對經營與管理的界定盡管是從契約、價格應變角度出發,但把握了管理的本質:即經營是與市場打交道,它利用價格機制使自己生產的產品和勞務在市場上獲得有利於自己的利益。而管理則是一個組織內部如何用行政命令機制調配組織有限資源而獲得最佳配置效率的過程;管理不與市場打交道,盡管它要對市場上價格作一定的反應。 如果按照科斯的定義,那麼管理學就應該以這么一個規定性的管理作為研究對象。這樣,管理學的研究范圍就應該是兩大方面:
 組織本身包括組織的動力學機制、組織的構造及運行等等;
 組織內依靠行政機制運作的各種管理方式方法包括對資源配置的整體性系統方法和針對局部問題的各種職能性方法。
事實上大多數著名的管理學著作和教材,盡管其章節安排、行文方式、觀點採納均有各自的特點,但基本上是圍繞著這兩個方面展開論述,事實上哈羅德•孔茨和西里爾•奧唐奈的《管理學》也是如此。 管理學的定義:研究和探討組織及組織內資源配置的構造、過程、方式、方法的學科,是一門應用性理論學科,是管理學科群中最為基礎的學科。 對管理學的這么一種規定原本是美國管理學界的看法,其他一些國家如德國、日本的學者們卻不這么認為,他們在把管理局限於企業時,認為管理學還應該包括經營這一內容,於是便有了經營學一說,之後在我國便有經營管理學的稱法。
二、管理學的流派及構成
1、管理學的流派 20世紀初誕生的管理學隨著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努力,理論與實踐均呈現出空前的繁榮,流派疊出,新理論新思想不斷產生,人才輩出。哈羅德•孔茨曾寫過兩篇著名的論文《論管理理論的叢林》(1961年)和《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1980年),對1980年前的管理學領域內精彩紛呈的理論、主張等作過一個精闢的歸納與分析。他認為到1980年為上,管理學至少已發展有十幾個學派,典型的有:
 古典學派
 行為學派
 社會系統學派
 決策理論學派
 系統管理學派
 經驗主義學派
 權變理論學派
 管理科學學派
 組織行為學派
 社會技術系統學派
 經理角色學派
 經營管理學派等等。
2、各流派研究的內容這些流派盡管各有自己對管理的看法,各有自己的理論主張,但從內容上來看不超出三大內容:即組織、管理方式以及經營。
 科學管理原理代表人物泰羅,本質上可以歸結為一種管理方式或方法,因為人的科學工作和協作及對人的激勵與效率關系的研究實為發展出相應的管理方式方法而已。
 古典組織理論法約爾和韋伯的典型的組織研究成果。
 行為科學學派代表人物有梅奧(E.Mayo)、馬斯洛(A.H.Maslow)、麥格雷戈(D.MeGregor)、盧因(K.Lewin)以及穆頓(J.S.Mouton)等,他們有的研究人際關系,有的研究人的需求與行為關系,也有的探討人的本性及相應管理的問題,還有的研究正式組織中非正式組織問題以及雙因素模式、管理方式方法等。前者可歸結為組織的動力學過程,後者可歸結為以人為本的管理方法方式的探討。
 社會系統學派代表人物巴納德(C.I.Barnard),其研究成果不過是從經理人員在組織中的作用角度看組織如何有效運作。
 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西蒙(H.A Simon)(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認為決策貫徹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組織就是決策,組織是由作為決策者的個人所組成的系統。然綜觀其著作,除上述觀點為組織方面的外,其餘主要是發展了決策的科學方法體系。
 權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等等研究內容不過是組織及組織內管理的科學方式方法。  經營管理學派是專門研究經營理論及經營中的管理問題。
3、各流派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從另一個方面來看,20世紀的管理理論學派盡管派別林立,實際上從分析方法來看,每個學派均有那些代表人物習慣的學科分析方法來對管理進行研究。
 行為科學學派是用典型的心理學知識、行為分析方法來研究組織、組織中的非正式組織、人際關系;
 系統管理學派用系統理論和觀點來考察企業組織,分析組織的構造;
 經驗主義學派代表人物為德魯克(P.Drucker)、戴爾(E.Dale)等,他們的研究方法是實證的、案例分析性的,對象直接是組織、組織中的管理問題。
 管理科學學派數理分析方法
 組織行為學派群體心理學分析方法 根據上述分析,狹義的管理學主要由組織研究和管理方法研究兩塊內容構成;廣義一點的管理學則還要加上經營領域的研究,這一領域的研究與經濟學相關。這三個方面的演進在過去5O多年中,基本上遵循了下述路徑。
3、管理學各流派的演進路徑
(l)組織理論研究的演進路徑:
古典組織理論(古典理論、20年代)——組織行為學(組織行為、40年代)——組織(社會技術系統60年代)——領導科學(經理角色,7O年代)——組織文化(企業文化80年代)——?(90年代)
(2)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進路徑:科學管理理論(泰羅20年代)——行為科學(梅奧30年代)——管理科學理論(伯法50年代)——決策理論(西蒙60年代)——生產管理、信息管理方法(7O-80年代)——?(90年代)
(3)經營理論研究的演進路徑:廠商理論(2O年代)——產業組織(貝恩、40年代)——市場學(科特勒60年代)——消費者理論(70年代)——策略學(戰略管理)(波特80年代)——?(90年代) 在上述三個方面的演進路徑中,90年代管理學的進展均為空白,這並不說明90年代管理學在上述三個方面無進展,而是難以將90年代管理學的進展分類,進而填入上述三個方面的空白之處。不過仍可以一試,
 管理方式研究領域哈默(M.Hammer)和錢比(J.Champy)的《企業再造》;
 組織理論研究領域彼得•聖吉(P. M.Senge)的《第五項修煉》。
 經營管理理論研究領域哈默爾(Gary Hamel)和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的《競爭大未來》、波特(M. E. Porter)的《國家競爭優勢》。
三、21世紀管理學所面臨的課題
1、組織的資源由以勞動力、土地、資本為主向轉以知識與信息為主傳統的資源如勞動力、上地、資本和自然資源支撐了20世紀的發展。但有人說,到21世紀,知識與信息將成為發展的最大資源。假定這一說法成立,現行的資源配置模式是否應該放棄,未來的資源配置模式又應該如何? 90年代風行歐美的組織改造理論與實踐,似乎是先知先覺者的先行行為,然而確實有其歷史的背景和未來的呼喚。

2.組織的成員由經濟人向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轉變在物質不甚豐富而又在逐步豐富的20世紀中,大眾迫於生計更多地像一個追逐利益的經濟人,經濟學家們以此構造了他們的理論體系和現實的經濟體系,然而在物質甚為豐富、人類生活有了大步提高之後,人們也許開始擺脫經濟人的頭銜,此時不僅經濟體系需要重構,對人們工作努力的驅動源恐怕也需要重構。現在不也有許多管理者在號稱進行「以人為本」的管理,似乎在尋找一種未來的範式嗎?

3.組織內外環境的變化在不斷加速發展的環境變化速度愈來愈快,一些巨大的僵化的組織已不能敏捷地變化自己以適應環境,從而導致衰落乃至消亡。新世紀的到來使得一些肩負組織重託的人不得不為組織的生存與發展而擔心,於是便有「第五項修煉」一說,以針對現時組織。然而使組織真正成為有學習能力,有超然思維的有機體又談何容易。21世紀中有哪些組織能真正成為這樣的組織,從而保持不敗的地位呢?

4、21世紀人們的倫理將發生全新的變化 20世紀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維方式是20世紀眾多約束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產物。這些約束因素在21世紀發生變化之後,作為管理的出發者,其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都將發生不可預知的變化。然而,重利不重義的20世紀倫理道德和行為方式應該轉為全新的倫理道德和行為方式,以此來構造未來的社會和經濟體系。21世紀的管理學將覆蓋全新的管理倫理、管理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現在開始探討未來的管理倫理也許會給從今天走入未來的管理者以莫大的幫助。

5、信息爆炸將導致自信息搜索的困難 21世紀是信息的世紀,是信息爆炸的世紀,信息越是充分越是豐富,人們就越難及時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除非有比現今更為有效的信息搜索方法與技術。信息社會中的人就像一艘孤立無援的船獨自在大海中尋覓。從所需信息的角度來看,一個個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不充分信息的擁有者,如何在他們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可能是21世紀市場營銷全新觀念和體系的拓展方向,整合抑或是分工?渠道抑或是媒體?

6、組織將在更大的范圍內謀求整體而不是局部的利益人類只擁有一個地球,21世紀的人們將更多地體會世界的渺小、地球的可愛,人們將更多地超越自己的國界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此意義上,人類是一個整體,他們將沒有國界,人類的經濟行為將從全球的長遠角度來考察。如果說20世紀的那些跨國公司在跨國經營時還僅僅從比較利益、突破市場壁壘、謀求更大利益的角度出發,那麼21世紀的跨國企業也許應為全球經濟的發展、人類福利的增長而設想,這是否是天方夜譚?

7.組織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發展是硬道理,21世紀也要發展。然而 20世紀的人們在發展時竭澤而漁,使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物種減少、氣候反常等等,這一切給21世紀的發展帶來困難,人們不禁要大聲地問:人類社會還能持續發展嗎?21世紀應該回答這個問題,作為支撐這個社會經濟支柱的企業也應有自己的答案。企業首要的是生存,就像人類一樣,然後才能有發展。21世紀中企業應以什麼方式發展,才能與可持續發展的命題相一致,這應該是未來管理學研究的首要問題。

8、組織內部由分工走向綜合即將過去的20世紀是專業化分工大發展的世紀,人類從專業化分工獲得了巨大的收益,20世紀的文明可以說是專業化分工的文明。然而分工愈深愈細愈有可能偏離本原要旨,使綜合性的問題難以處理和解決,如大至南極上空的臭氧層變薄的問題,小至一個企業拓展新市場的問題。21世紀可能是重返綜合的世紀,人類或許可從綜合中獲得更大的收益,企業或許能在綜合中獲得新生,管理學或許要創造綜合性的理論與方式方法。

⑼ 學科結構和學科組織結構有什麼區別

離問題結束還有 1 天 23 小時

熱點內容
歷史課評語 發布:2024-11-05 16:16:22 瀏覽:117
信用卡多久能下來 發布:2024-11-05 15:10:20 瀏覽:842
一年級語文上冊聽課記錄 發布:2024-11-05 14:31:54 瀏覽:4
細思極恐的文言文 發布:2024-11-05 14:15:26 瀏覽:574
學校師德建設先進集體事跡材料 發布:2024-11-05 14:11:23 瀏覽:190
scientist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4-11-05 13:03:28 瀏覽:943
物化學習方法 發布:2024-11-05 12:20:33 瀏覽:544
鄭的英語 發布:2024-11-05 11:29:04 瀏覽:504
西安楊付教育 發布:2024-11-05 11:29:02 瀏覽:626
教學資質掛靠 發布:2024-11-05 10:58:06 瀏覽: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