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文言文
A. 沈括傳文言文翻譯
沈括,字存中.由於父親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蔭,擔任了沭陽縣主簿
的官職.考中進士後,被派編集校對昭文館的書籍,擔任館閣校勘,刪節制
定三司的條例.按照慣例,皇帝每三年一次往南郊外的圜丘祭祀天地的禮儀,
是由有關機關按照典籍記載安排,然後收藏起副本.辦事人員往往借著行儀
式之機謀取私利.祭祀前,在祭壇下面張起帳幕,在宮城外幾里的地方修建
園林,種植樹木,裝飾得五彩斑斕,雕刻飛禽走獸,綿延不斷放置於林木之
間.將要從事祭祀的那一天傍晚,皇帝親自來觀賞園林景色,登上端門的南
面正門,陳列儀仗衛隊,檢閱戒嚴警衛的部隊,游覽玩賞,這些都不是齋戒
祭祀時所應該有的景象.皇帝使用的器物,一個就需要六七十個工匠製作.
沈括考察了禮制的發展變化,寫成一本《南郊式》.朝廷於是命令他掌管郊
祀的事務,按照新禮儀辦事,這樣一來,每次節省的經費數以萬計,宋神宗
十分滿意.
不久後,沈括升為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當時,掌管
天文歷數的官員都是些碌碌無為的人,對於天體的現象,圖象及觀象的器械,
幾乎一竅不通.沈括任提舉司天監後,才設置了渾儀,景表,五壺浮漏,並
招請衛朴修成新的歷法,向天下徵集太史用的觀測天象的書,此外他還在司
天監中任用讀書人,把方技科分為五項,這些辦法後來都被採納.
淮南發生飢荒,朝廷派沈括去巡視調查.他到達淮南後,便下令發放常
平倉的錢和糧食,同時組織修通河渠,修治荒蕪的田地,以此來消除水災造
成的困難.隨後他又升任集賢校理,奉命巡視調查兩浙地區的農田水利情況.
當時,朝廷大量徵集民間的車輛,人們不了解官家的意思,都引以為憂;市
易司憂慮四川禁止不了私販販鹽謀取暴利,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鹽井,而運
解池的鹽去解決四川的吃鹽問題.上書議論這兩件事的奏疏多得如織布機上
的紗線,但都沒有把問題講清楚.沈括侍立在神宗身旁,神宗看著他說:"你
知道徵集車輛的事嗎 "沈括回答說:"知道."神宗問:"這事怎麼樣 "
沈括說:"請問徵集車輛要做什麼用途呢 "神宗說:"北面的遼軍用馬來
取勝,沒有車是不能夠抵擋他們的."沈括說:"車戰的好處,在歷代都可
以看到.但是,古人所說的兵車,是輕車,有五匹馬來拉,有利於快速進軍.
現在民間的載重貨車龐大而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所以人們都叫它'太
平車',只能供平時用用罷了."神宗高興地說:"別人的話沒有提到這些,
我要好好考慮一下."又問他川鹽的事,他回答說:"把所有的私人鹽井都
填塞掉而運解州的鹽去,使鹽都由官府發售,當然好.但是,忠州,萬州,
戎州,瀘州一帶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小鹽井特別多,是不能夠一下子禁絕
的,勢必要派人去守衛它們,這樣一來,恐怕就得不償失了."神宗點頭,
認為很對.第二天,兩件事都停止了.隨即又提升沈括為知制誥,兼管通進,
銀台司.從升任太子中允之職到這個時候,才不過三個月.接著沈括又出任
河北西路察訪使.按以前的慣例凡是河北西路有人煉銀的地方,轉運司就設
置官員,收取利息.沈括發表意見說:"靠近寶藏就會使國家貧窮,這是必
然的事.人如果多了,那麼窩藏的奸偽之徒怎樣檢查呢 朝廷每年送給契丹
數十萬兩銀子,正因為它不是北方所有的東西,所以他們看重它,認為獲得
它是有利的.現在,原來的銀成縣,銀坊城都在他們境內,假如他們知道開
鑿山中礦產的利益,中國的貨幣就更被看輕了,每年拿什麼東西送給他們呢
與鄰國契丹的矛盾就要從這兒開始了."
當時,朝廷要靠近京城的居民每戶都交出馬匹來作賦稅,用來守衛邊境,
人民認為這是一種災難.沈括說:"北方的契丹地區馬匹多,人又熟悉騎馬
作戰,這就好比中國擅長用強勁的弓箭.現在舍棄我們擅長的技藝,勉強去
做不擅長的事,怎麼能取勝呢 "另外,邊境的人們學習軍事技術時,只用
拉開弓的強度來確定高下,但不一定能射穿皮革;沈括說,應該考慮他們射
箭的距離和射入硬物的程度.沈括提出的類似建議有三十一件,朝廷都下詔
同意施行.
遼國的蕭禧來爭論河東黃嵬一帶地方,留在賓館不肯辭去,說:"我一
定要達到目的,才能返回."神宗派沈括出使遼國.沈括到樞密院翻看以前
的檔案文件,查找到往年商定邊境的文件,文件上指定以古代的長城為邊界,
而現在所爭的地方與長城相差三十里遠,就上表議論這件事.神宗特地在休
假日打開天章閣,召見沈括,讓他陳述.神宗聽後,高興地說:"大臣們根
本不去探討事情的原委,幾乎誤了國家大事."於是,神宗命令,將所畫地
圖拿給蕭禧看.蕭禧理屈詞窮,才不再爭論了.神宗賞賜了沈括白金一千兩,
讓他出發去遼國.他到了契丹宮廷,契丹宰相楊益戒來同他面談.沈括找到
爭論土地的文件數十件,預先讓辦事人員和幕僚背熟它.楊益戒提出問題,
沈括就讓辦事人員舉例回答.另一天再提出,還是同樣回答.楊益戒無話可
答,傲慢地說:"你們連幾里的地方也不願意放棄,難道想輕易斷絕兩國的
和好嗎 "沈括說:"出兵有理,士氣就高,沒有理,士氣就低落.現在你
們北朝舍棄你們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用暴力來役使你們的人民,這對我們
宋朝沒有什麼不利."總共會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會屈服,
就丟開黃嵬地區不談,只要求將天池一帶地方劃歸他們.沈括於是啟程回朝.
他在路上畫下沿途山川的險峻和平緩,道路的迂曲和順直,風俗的單純和復
雜,人心的擁護和不滿,寫成《使契丹圖抄》一書,獻給朝廷.朝廷任命他
為翰林學士,權三司使.
沈括曾經到丞相府中報告事情,吳充問他:"自從下了免役令後,人民
詆毀攻擊他,到現在還沒有能減輕一些.這件事到底對人民怎樣 "沈括說:
"認為不方便的,只是士大夫和城中歷來被免除徭役的人,這不必憐惜他們.
只是,貧窮寒微的人戶本來沒有出力役的,現在也要讓他們出錢,那是應該
考慮的.如果對這些人全部放寬,不收他們的錢,就好了."吳充認為他說
得對,上表報告朝廷,施行了這項建議.
蔡確抨擊沈括,說他前後不一致,暗中危害司農寺頒布的法令,因此,
沈括以集賢院學士的職名被派出去擔任宣州知州.第二年,復官龍圖閣待制,
知審官院,再次被派出朝,擔任青州知州;他還沒有去青州上任,就又改任
延州知州.到延州後,他把朝廷額外賜給的錢全部買成酒,命令街道平民中
清白人家的子弟參加騎馬射箭,比賽高下,每當看到有超群出眾的,就親自
起身,斟酒慰勞.邊境上的人們因而歡欣奮發,拿著弓箭,唯恐不能參加.
過了一年,沈括共選得能夠射穿箭靶,跳躍上車的人一千多名,都補充到中
軍做志願兵,因此,延州軍隊的威名和聲望超過其他州府.由於副總管種諤
攻下西夏銀州,宥州立了功,沈括也因功加官為龍圖閣學士.朝廷將守衛京
師的部隊派出到邊疆駐防,兩次賞賜他們財物,都沒有賞給地方的士兵,沈
括認為,京師的士兵雖然重要,但是每年都參加戰斗的還是地方士兵,像現
在這樣賞賜不均,會引起變亂.於是藏起敕書,假稱有命令,賜給地方士兵
幾萬貫錢,並通過驛站報告朝廷.神宗下詔回答他說:"這是樞密院頒布賞
賜時的失誤,如果不是你看到事情的要害,必然會擾亂軍政."從這以後,
辦事時有來不及報告的,沈括都可以自己作主.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將士中,
自皇城使以下的官職,也允許他以朝廷的名義補充授官.
有一次,種諤率領部隊到達五原,遇上下大雪,糧食給養沒有及時運來,
殿直劉歸仁率領部下向南逃去,三萬多士兵全部潰散逃入邊關,當地居民十
分害怕.沈括出城,在東郊用酒食接待從河東回來的部隊,見到逃回的人有
幾千人,問他們說:"副都總管派你們回來取糧食,為首的人是誰呢 "他
們說:"在後面."便命令他們各自回軍營去.到晚上,又到了八百人.不
到十天,潰散的士兵全部回到營房.沈括去檢查部隊,劉歸仁來到,沈括說:
"你回來取糧食,為什麼沒有拿軍符呢 "劉歸仁無法回答,沈括就將他斬
首示眾.過了幾天,神宗派內侍劉惟簡來查詢叛亂的人,沈括將處理的情況
報告了朝廷.
大將景思誼,曲珍攻下西夏的磨崖,葭蘆,浮圖城後,沈括提議修築石
堡城來對付西夏.但是,給事中徐禧來到,他要先修建永樂城.朝廷命令徐
禧指揮將領們前去築城,命令沈括把他的帥府移到邊界,以便接濟軍用物資
和出兵救援.不久,徐禧失敗戰死,沈括因為西夏軍隊襲擊綏德,先去援救
綏德,因而沒有能夠援救永樂城,被貶為均州團練副使.元佑初年,又被改
派到秀州安置.接著,被任命為光祿少卿,在南京領取俸祿,居住在潤州.
八年後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沈括學問廣博,善於寫文章,對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葯,卜
算,沒有不通曉的,而且都有論述和著作.他又把平時和賓客談論的事記錄
下來,寫成《筆談》一書,記載了許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實,故舊老臣的情
況,流傳於世上.
B. 文言文《古鏡》沈括
原文 宗子授南班官,世傳王文政太尉為宰相日,始開此議,不然也。故事專:宗子無遷官法,屬唯遇稀曠大慶,則普遷一官。景佑中初定祖宗並配南郊,宗室欲緣大禮乞推恩,使諸王宮教授刁約草表上聞。後約見丞相王沂公,公問:「前日宗室乞遷官表何人所為?」約未測其意,答以不知。歸而思之,恐事窮且得罪,乃再詣相府。沂公問之如前,約愈恐,不復敢隱,遂以實對。公曰:「無他,但愛其文詞耳。」再三嘉獎,徐曰:「已得旨別有措置,更數日當有指揮。」自此遂有南班之授。近屬自初除小將軍,凡七遷則為節度使,遂為定製。諸宗子以千縑謝約,約辭不敢受。予與刁親舊,刁嘗出表稿以示予。
C. 煉鋼(沈括) 文言文翻譯
煉鋼
原文
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此乃偽鋼耳,暫假生鐵以為堅。二三煉則生鐵自熟,仍是柔鐵,然而天下莫以為非者,蓋未識真鋼耳。予出使至磁州鍛坊,觀煉鐵,方識真鋼。凡鐵之有鋼者,如面中有筋,濯盡揉面,則麵筋乃見;煉鋼亦然,但取精鐵鍛之百餘火,每鍛稱之,一鍛一輕,至累鍛而斤兩不減,則純鋼也,雖百煉不耗矣。此乃鐵之精純者,其色清明,磨瑩之,則暗暗然青且黑,與常鐵迥異。亦有煉之至盡而全無鋼者,皆系地之所產。
譯文
世上打鐵所稱的鋼鐵,是用熟鐵盤繞起來,再把生鐵嵌在它的中間,用泥把爐子封起來燒煉,鍛打使它們相互滲入,叫做「團鋼」,也叫做「灌鋼」。這只是假鋼罷了,暫時藉助於生鐵使它堅硬,燒煉2、3次以後生鐵就成了熟鐵,得到的仍然是熟鐵。但是天下沒有人認為不對的,那是因為不認識真鋼罷了。我出使時,到磁州打鐵作坊看煉鐵,才認識了真鋼。凡是有鋼的鐵,就像面里有麵筋,洗盡柔軟的面,麵筋就出現了。煉鋼也是這樣,只要選取精鐵鍛打百多次,每鍛打1次稱1次,鍛打1次就輕一些,直到多次鍛打斤兩卻不再減少,那就是純鋼了。即使再鍛打上百次也不會耗減了。這才是鐵裡面的精純部分,它的色澤清明磨得光潔明亮了,就呈現暗淡的青黑色,與一般的鐵明顯不同。也有鍛打到最後卻根本成不了鋼的,全是因為產地的緣故。
D. 活字印刷文言文沈括
活字印刷
【原文】
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版,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葯稍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我來幫他解答 圖片符號編號排版地圖 您還可以輸入9999 個字
【翻譯】
慶歷年間,有位叫畢升的平民,又發明了活字版。它的方法是:用膠泥刻成字,字模薄得像銅錢邊緣似的,每個字刻一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置一塊鐵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著紙灰這一類東西覆蓋好。想要印刷,就拿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便在鐵框內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一鐵框就成為一塊印板,把它拿到火上烘烤;等到鐵板上的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塊平板按壓字模上面,那麼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一樣平。如果只印刷三兩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刷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速(非常快)。印刷時,通常製作兩塊鐵板,這一塊板正在印刷,另一塊板已經另外在排字模了,這一塊印刷剛剛印完畢,第二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相互交替使用,(很)極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幾個字模(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字模(印模),用來准備(防備)同一版裡面有重復的字。不用時,就用紙條給它們作標志(用紙條做標簽分類標出它們),按照字的韻部分類,每一個韻部做一個標簽,用木格把它們貯存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如果有生僻字平時沒有準備的),馬上把它刻出來,用草火燒烤,很快就可以刻製成功。不用木料製作活字模的原因,是因為木料的紋理有的疏鬆有的細密,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又會同葯物粘在一起,拆板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制的字模,使用完畢後再用火一烤,使葯物熔化,用手輕輕擦拭它,那些字模就會自己掉下來(自行脫落),一點也不會被葯物弄臟。
E. 沈括文言文
沈括傳【原文】沈括字存中,以父任為沭陽主簿。擢進士第,編校昭文書籍。遷提舉司天監,日官皆市井庸販,法象圖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渾儀、景表、五壺浮漏,後皆施用。淮南飢,遣括察訪,發常平倉錢粟,疏溝瀆,治廢田,以救水患。遷集賢校理,察訪兩浙農田水利。時大籍民車,人未諭縣官意,相挻為憂;又市易司患蜀鹽之不禁,欲盡實私井而輦解池鹽給之。言者論二事如織,皆不省。括侍帝側,帝顧曰:「卿知籍車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對曰:「敢問欲何用?」帝曰:「北邊以馬取勝,非車不足以當之。」括曰:「車戰之利,見於歷世。然古人所謂兵車者,輕車也,五御折旋,利於捷速。今之民間輜車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謂之太平車,但可施於無事之日爾。」帝喜曰:「人言無及此者,朕當思之。」遂問蜀鹽事,對曰:「一切實私井而運解鹽,一使出於官售,誠善。然忠、萬、戎、瀘間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絕也,勢須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償費。」帝頷之。明日,二事俱寢。遼蕭禧來理河東黃嵬地,留館不肯辭,曰:「必得請而後反。」帝遣括往聘。括詣樞密院閱故牘,得頃歲所議疆地書,指古長城為境,今所爭蓋三十里遠,表論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幾誤國事。」命以畫圖示禧,禧議始屈。賜括白金千兩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楊益戒來就議,括得地訟之籍數十,預使吏士誦之,益戒有所問,則顧吏舉以答。他日復問,亦如之。益戒無以應,謾曰:「數里之地不忍,而輕絕好乎?」括曰:「今北朝棄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會,契丹知不可奪,遂舍黃嵬。括乃還,在道圖其山川險易迂直,風俗之純龐,人情之向背,為《使契丹圖抄》上之。括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葯、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又紀平日與賓客言者為《筆談》,多載朝廷故實、耆舊出處,傳於世。【參考譯文】沈括,字存中,由於父親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蔭,擔任了沭陽縣主簿的官職。沈括考中進士後,被派編集校對昭文館的書籍,後來升為提舉司天監,當時掌管天文歷算的官員都是些碌碌無為的人,對於天體的現象、圖象以及觀象的器械幾乎全然不知。沈括設置了渾儀、景表、五壺浮漏,以後這些都被使用。淮南發生了飢荒,朝廷派沈括去巡視調查。他到達淮南後,便下令發放常平倉的錢和糧食,同時組織修通河渠,整治荒蕪的田地,以此來消除水災造成的困難。隨後他又升任集賢校理,奉命巡視調查兩浙地區的農田水利情況。當時,朝廷大量徵用民間的車輛,人們不了解官家的意思,認為是對他們財物的奪取而憂慮;又加上市易司擔心蜀地禁止不了私販販鹽謀取暴利,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鹽井,而運解州的鹽去解決蜀地的吃鹽問題。上書議論這兩件事的奏疏多得如織布機上的紗線,但都沒有把問題講清楚。沈括侍立在皇帝身旁,皇帝看著他說:「你知 道徵用車輛的事嗎?」沈括回答說:「知道。」皇帝問:「這事怎麼樣?」沈括說:「請問徵用車輛要做什麼用呢?」皇帝說:「北面的遼軍用馬來取勝,沒有車是不能夠抵擋他們的。」沈括說:「車戰的好處,在歷代都可以看到。但是古人所說的兵車,是輕車,有五匹馬來拉,有利於快速進軍。現在民間的載重貨車龐大而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所以人們都叫它『太平車』,只能供平時用用罷了。」皇帝高興地說:「別人的話沒有說到這些,我要好好考慮一下。」接著又問他蜀鹽的事,沈括回答說:「把所有的私人鹽井都填塞掉而運解州的鹽去,使所有的鹽都由官府發售,當然好。但是,忠州,萬州,戎州,瀘州一帶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小鹽井特別多,是不能夠一下子禁絕的,勢必要派人去守衛它們,這樣一來,恐怕就得不償失了。」皇帝點頭,認為很對。第二天,這兩件事就都停止了。遼國的蕭禧來爭要河東黃嵬一帶地方,留在賓館不肯離去,說:「我一定要達到目的才得返回。」皇帝派沈括前去談判。沈括到樞密院翻看以前的檔案文件,查找到近年來商定邊境的文件,文件上指定以古代的長城為邊界,而現在所爭的地方與長城相差三十里遠,就上表述說這件事。皇帝聽後高興地說:「大臣們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幾乎誤了國家大事。」於是,皇帝命令將所畫地圖拿給蕭禧看。蕭禧理屈詞窮,才不再爭論了。皇帝賞賜了沈括一千兩白金,讓他出使去遼國。他到了契丹宮廷,契丹宰相楊益戒來同他面談。沈括找到爭論土地的數十份文件,預先讓辦事人員背熟它。楊益戒提出問題,沈括就讓辦事人員回答。另一天再提出,還是同樣回答。最後楊益戒無話可答,傲慢地說:「你們連幾里的地方也不願意放棄,難道想輕易斷絕兩國的和好嗎?」沈括說:「現在你們北朝舍棄你們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憑借暴力來役使你們的人民,這對我們宋朝沒有什麼不利。」總共會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會改變,就丟開了黃嵬地區不談,沈括於是啟程回朝。他在路上畫下沿途山川的險峻和平緩,道路的迂曲和順直,風俗的單純和復雜,人心的擁護和不滿,寫成《使契丹圖抄》一書,獻給朝廷。沈括學問廣博,善於寫文章,對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葯、卜算,沒有不通曉的,而且都有論述和著作。他又把平時和賓客談論的事記錄下來,寫成《筆談》一書,記載了許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實,有聲望的老臣的情況,流傳於世上。參考:http://..com/question/453046141.html
F. 《沈括傳》文言文翻譯
原文: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為沭陽主簿。擢進士第,編校昭文書籍。遷提舉司天監,日官皆市井庸販,法象圖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渾儀、景表、五壺浮漏,後皆施用。
淮南飢,遣括察訪,發常平倉錢粟,疏溝瀆,治廢田,以救水患。遷集賢校理,察訪兩浙農田水利。時大籍民車,人未諭縣官意,相挻為憂;又市易司患蜀鹽之不禁,欲盡實私井而輦解池鹽給之。言者論二事如織,皆不省。括侍帝側,帝顧曰:「卿知籍車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對曰:「敢問欲何用?」帝曰:「北邊以馬取勝,非車不足以當之。」括曰:「車戰之利,見於歷世。然古人所謂兵車者,輕車也,五御折旋,利於捷速。今之民間輜車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謂之太平車,但可施於無事之日爾。」帝喜曰:「人言無及此者,朕當思之。」遂問蜀鹽事,對曰:「一切實私井而運解鹽,一使出於官售,誠善。然忠、萬、戎、瀘間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絕也,勢須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償費。」帝頷之。明日,二事俱寢。
遼蕭禧來理河東黃嵬地,留館不肯辭,曰:「必得請而後反。」帝遣括往聘。括詣樞密院閱故牘,得頃歲所議疆地書,指古長城為境,今所爭蓋三十里遠,表論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幾誤國事。」命以畫圖示禧,禧議始屈。賜括白金千兩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楊益戒來就議,括得地訟之籍數十,預使吏士誦之,益戒有所問,則顧吏舉以答。他日復問,亦如之。益戒無以應,謾曰:「數里之地不忍,而輕絕好乎?」括曰:「今北朝棄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會,契丹知不可奪,遂舍黃嵬。括乃還,在道圖其山川險易迂直,風俗之純龐,人情之向背,為《使契丹圖抄》上之。
括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葯、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又紀平日與賓客言者為《筆談》,多載朝廷故實、耆舊出處,傳於世。
翻譯:
沈括,字存中,由於父親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蔭,擔任了沭陽縣主簿的官職。沈括考中進士後,被派編集校對昭文館的書籍,後來升為提舉司天監,當時掌管天文歷算的官員都是些碌碌無為的人,對於天體的現象、圖象以及觀象的器械幾乎全然不知。沈括設置了渾儀、景表、五壺浮漏,以後這些都被使用。
淮南發生了飢荒,朝廷派沈括去巡視調查。他到達淮南後,便下令發放常平倉的錢和糧食,同時組織修通河渠,整治荒蕪的田地,以此來消除水災造成的困難。隨後他又升任集賢校理,奉命巡視調查兩浙地區的農田水利情況。當時,朝廷大量徵用民間的車輛,人們不了解官家的意思,認為是對他們財物的奪取而憂慮;又加上市易司擔心蜀地禁止不了私販販鹽謀取暴利,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鹽井,而運解州的鹽去解決蜀地的吃鹽問題。上書議論這兩件事的奏疏多得如織布機上的紗線,但都沒有把問題講清楚。沈括侍立在皇帝身旁,皇帝看著他說:「你知 道徵用車輛的事嗎 」沈括回答說:「知道。」皇帝問:「這事怎麼樣?」 沈括說:「請問徵用車輛要做什麼用呢?」皇帝說:「北面的遼軍用馬來取勝,沒有車是不能夠抵擋他們的。」沈括說:「車戰的好處,在歷代都可以看到。但是古人所說的兵車,是輕車,有五匹馬來拉,有利於快速進軍。現在民間的載重貨車龐大而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所以人們都叫它『太平車』,只能供平時用用罷了。」皇帝高興地說:「別人的話沒有說到這些,我要好好考慮一下。」接著又問他蜀鹽的事,沈括回答說:「把所有的私人鹽井都填塞掉而運解州的鹽去,使所有的鹽都由官府發售,當然好。但是,忠州,萬州,戎州,瀘州一帶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小鹽井特別多,是不能夠一下子禁絕的,勢必要派人去守衛它們,這樣一來,恐怕就得不償失了。」皇帝點頭,認為很對。第二天,這兩件事就都停止了。
遼國的蕭禧來爭要河東黃嵬一帶地方,留在賓館不肯離去,說:「我一定要達到目的才得返回。」皇帝派沈括前去談判。沈括到樞密院翻看以前的檔案文件,查找到近年來商定邊境的文件,文件上指定以古代的長城為邊界,而現在所爭的地方與長城相差三十里遠,就上表述說這件事。皇帝聽後高興地說:「大臣們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幾乎誤了國家大事。」於是,皇帝命令將所畫地圖拿給蕭禧看。蕭禧理屈詞窮,才不再爭論了。皇帝賞賜了沈括一千兩白金,讓他出使去遼國。他到了契丹宮廷,契丹宰相楊益戒來同他面談。沈括找到爭論土地的數十份文件,預先讓辦事人員背熟它。楊益戒提出問題,沈括就讓辦事人員回答。另一天再提出,還是同樣回答。最後楊益戒無話可答,傲慢地說:「你們連幾里的地方也不願意放棄,難道想輕易斷絕兩國的和好嗎?」沈括說:「現在你們北朝舍棄你們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憑借暴力來役使你們的人民,這對我們宋朝沒有什麼不利。」總共會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會改變,就丟開了黃嵬地區不談,沈括於是啟程回朝。他在路上畫下沿途山川的險峻和平緩,道路的迂曲和順直,風俗的單純和復雜,人心的擁護和不滿,寫成《使契丹圖抄》一書,獻給朝廷。
沈括學問廣博,善於寫文章,對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葯、卜算,沒有不通曉的,而且都有論述和著作。他又把平時和賓客談論的事記錄下來,寫成《筆談》一書,記載了許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實,有聲望的老臣的情況,流傳於世上.
G. 文言文《古鏡》作者沈括釋成現代文。
古 鏡
(宋)沈 括
原文:
[甲]古人鑄鑒①,鑒大則平,鑒小則凸。凡鑒凹則照人而大,凸則照人面小。小鑒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此工之巧智,後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鑒,鑒背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以鑒承日光,則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謂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後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鑒面隱然有跡,所以於光中現。予觀之,理誠如是。然予家有三鑒,又見他家所藏,皆是一樣,文畫銘字無纖異者,形制甚古,唯此鑒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別自有術 。(選自《夢溪筆談》,有刪節)
翻譯
古人製造鏡子的時候,大鏡子鑄成平的,小鏡子鑄成凸的。鏡面凹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大些,鏡面凸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小些。用小鏡看不到人臉的全像,所以作得稍為凸些,以使臉像變小,這樣的鏡子雖小仍可獲得人臉全像。造鏡時要量鏡子的大小,以決定增減鏡子凸起的程度,使臉像和鏡子大小相稱。古人做工巧妙,後人造不出來了,得到古鏡後,都把它們磨平了。
世上有透光鏡,鏡背面有銘文,共二十字,字體極其深奧,沒人能讀懂。用這個鏡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紋和二十個字就會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認為是由於鑄造時薄處先冷,唯獨有花紋和字的地方比較厚,冷得慢,以致銅收縮得多。銘文和花紋雖然在背面,但是鏡面上隱隱約約有痕跡,所以在光中顯現出來。我觀察了這面鏡子,認為道理確實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鏡子,又見到了別人家所收藏的鏡子,都是一個式樣,圖案銘文沒有絲毫差異,形制很古老。只有這種鏡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鏡子雖然也有很薄的,卻都不能透光。想來古人自有特殊的製作方法。
H. 文言文翻譯現代漢語沈括
沈括傳【原文】沈括字存中,以父任為沭陽主簿.擢進士第,編校昭文書籍.遷提舉司天監,日官皆市井庸販,法象圖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渾儀、景表、五壺浮漏,後皆施用.淮南飢,遣括察訪,發常平倉錢粟,疏溝瀆,治廢田,以救水患.遷集賢校理,察訪兩浙農田水利.時大籍民車,人未諭縣官意,相挻為憂;又市易司患蜀鹽之不禁,欲盡實私井而輦解池鹽給之.言者論二事如織,皆不省.括侍帝側,帝顧曰:「卿知籍車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對曰:「敢問欲何用?」帝曰:「北邊以馬取勝,非車不足以當之.」括曰:「車戰之利,見於歷世.然古人所謂兵車者,輕車也,五御折旋,利於捷速.今之民間輜車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謂之太平車,但可施於無事之日爾.」帝喜曰:「人言無及此者,朕當思之.」遂問蜀鹽事,對曰:「一切實私井而運解鹽,一使出於官售,誠善.然忠、萬、戎、瀘間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絕也,勢須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償費.」帝頷之.明日,二事俱寢.遼蕭禧來理河東黃嵬地,留館不肯辭,曰:「必得請而後反.」帝遣括往聘.括詣樞密院閱故牘,得頃歲所議疆地書,指古長城為境,今所爭蓋三十里遠,表論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幾誤國事.」命以畫圖示禧,禧議始屈.賜括白金千兩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楊益戒來就議,括得地訟之籍數十,預使吏士誦之,益戒有所問,則顧吏舉以答.他日復問,亦如之.益戒無以應,謾曰:「數里之地不忍,而輕絕好乎?」括曰:「今北朝棄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會,契丹知不可奪,遂舍黃嵬.括乃還,在道圖其山川險易迂直,風俗之純龐,人情之向背,為《使契丹圖抄》上之.括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葯、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又紀平日與賓客言者為《筆談》,多載朝廷故實、耆舊出處,傳於世.
【參考譯文】沈括,字存中,由於父親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蔭,擔任了沭陽縣主簿的官職.沈括考中進士後,被派編集校對昭文館的書籍,後來升為提舉司天監,當時掌管天文歷算的官員都是些碌碌無為的人,對於天體的現象、圖象以及觀象的器械幾乎全然不知.沈括設置了渾儀、景表、五壺浮漏,以後這些都被使用.淮南發生了飢荒,朝廷派沈括去巡視調查.他到達淮南後,便下令發放常平倉的錢和糧食,同時組織修通河渠,整治荒蕪的田地,以此來消除水災造成的困難.隨後他又升任集賢校理,奉命巡視調查兩浙地區的農田水利情況.當時,朝廷大量徵用民間的車輛,人們不了解官家的意思,認為是對他們財物的奪取而憂慮;又加上市易司擔心蜀地禁止不了私販販鹽謀取暴利,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鹽井,而運解州的鹽去解決蜀地的吃鹽問題.上書議論這兩件事的奏疏多得如織布機上的紗線,但都沒有把問題講清楚.沈括侍立在皇帝身旁,皇帝看著他說:「你知 道徵用車輛的事嗎?」沈括回答說:「知道.」皇帝問:「這事怎麼樣?」沈括說:「請問徵用車輛要做什麼用呢?」皇帝說:「北面的遼軍用馬來取勝,沒有車是不能夠抵擋他們的.」沈括說:「車戰的好處,在歷代都可以看到.但是古人所說的兵車,是輕車,有五匹馬來拉,有利於快速進軍.現在民間的載重貨車龐大而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所以人們都叫它『太平車』,只能供平時用用罷了.」皇帝高興地說:「別人的話沒有說到這些,我要好好考慮一下.」接著又問他蜀鹽的事,沈括回答說:「把所有的私人鹽井都填塞掉而運解州的鹽去,使所有的鹽都由官府發售,當然好.但是,忠州,萬州,戎州,瀘州一帶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小鹽井特別多,是不能夠一下子禁絕的,勢必要派人去守衛它們,這樣一來,恐怕就得不償失了.」皇帝點頭,認為很對.第二天,這兩件事就都停止了.遼國的蕭禧來爭要河東黃嵬一帶地方,留在賓館不肯離去,說:「我一定要達到目的才得返回.」皇帝派沈括前去談判.沈括到樞密院翻看以前的檔案文件,查找到近年來商定邊境的文件,文件上指定以古代的長城為邊界,而現在所爭的地方與長城相差三十里遠,就上表述說這件事.皇帝聽後高興地說:「大臣們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幾乎誤了國家大事.」於是,皇帝命令將所畫地圖拿給蕭禧看.蕭禧理屈詞窮,才不再爭論了.皇帝賞賜了沈括一千兩白金,讓他出使去遼國.他到了契丹宮廷,契丹宰相楊益戒來同他面談.沈括找到爭論土地的數十份文件,預先讓辦事人員背熟它.楊益戒提出問題,沈括就讓辦事人員回答.另一天再提出,還是同樣回答.最後楊益戒無話可答,傲慢地說:「你們連幾里的地方也不願意放棄,難道想輕易斷絕兩國的和好嗎?」沈括說:「現在你們北朝舍棄你們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憑借暴力來役使你們的人民,這對我們宋朝沒有什麼不利.」總共會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會改變,就丟開了黃嵬地區不談,沈括於是啟程回朝.他在路上畫下沿途山川的險峻和平緩,道路的迂曲和順直,風俗的單純和復雜,人心的擁護和不滿,寫成《使契丹圖抄》一書,獻給朝廷.沈括學問廣博,善於寫文章,對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葯、卜算,沒有不通曉的,而且都有論述和著作.他又把平時和賓客談論的事記錄下來,寫成《筆談》一書,記載了許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實,有聲望的老臣的情況,流傳於世上.
I. 沈括 隕石的原文和譯文
隕石
[宋]沈括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時,天有大聲如雷,乃一大星,幾如月,見於東南。少時而又震一聲,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墜,在宜興民許氏園中。遠近皆見,火光赫然照天,許氏藩籬皆為所焚。
是時火息,視地中只有一竅如杯大,極深。下視之,星在其中,熒熒然,良久漸暗,尚熱不可近。又久之,發其竅,深三尺余,乃得一圓石,猶熱,其大如拳,一頭微銳,重亦如之。
州守鄭伸得之,送潤州金山寺,至今匣藏,遊人到則發視。王無咎為之傳甚詳
翻譯
隕石
北宋治平元年,在常州,太陽落山的時候,天空中發出像打雷一樣的巨響,原來是一顆大
星,幾乎像月亮一樣,在東南方出現。不一會而又震響了一聲,移到西南方去了。又一震響後,星星就落在宜興縣一個姓許的人家的院子里,遠處近處的人都看到了,火光明亮照天,許家的籬笆都燒毀了。
這時火熄滅了,看地面上有一個像茶杯大小的洞穴,很深。往下看,星星在洞穴裡面,發著微弱的光。過了好久,才漸漸暗下來,還熱得不能靠近。又過了很長時間,掘開那個洞穴,有三尺多深,才得到一塊圓形的石頭,還很熱,它大小像拳頭一樣,一頭略微尖些,顏色像鐵,重量也像鐵似的。
常洲的太守鄭伸得到它,送到潤州金山寺保存。到現在還用匣子里藏著,遊人到了那裡就打開匣子給人們看。王無咎為此寫了篇文章,記載得很詳細。
J. 隕星沈括文言文答案
乃一大星的乃,表判斷,意思是「是」。又久之的久,形容詞,意思是「時間長」。遊人到側發現的發,動詞,意思是「挖掘」。
這次隕石降落的時間是治平元年一天的傍晚,地點是常州宜興縣一個姓許的人家的園子里。
讀到這里,我想到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