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文言文翻譯
『壹』 文言文翻譯
1、時陳蕃為太守,以禮請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謁而退.
譯文:
當時陳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照禮節請求徐稚暫時代理功曹一職,徐稚無法推辭,拜見陳蕃之後就退回去了。(時,當時;免,推辭;謁,拜見。)
2、為我謝郭林宗,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何為棲棲不遑寧處?
譯文:
請替我向郭林宗致謝。大樹要倒了,不是一根繩子所能維系的。為什麼要忙碌不停、四處奔波呢?(謝,感謝;顛,倒;維,維系;何為,為什麼。)
『貳』 古文翻譯(一字師)中的攜和謁字翻譯
攜:攜帶,帶著
謁:拜見
『叄』 文言文(請翻譯)
【譯文】 有人給楚王獻來不死的葯,稟報人員拿了葯進宮去。侍衛官問稟報人員說:「它可以吃嗎?稟報人員回答說:「可以吃。」侍衛官奪過不死之葯便把它吃了。楚王大怒,派人要殺侍衛官,侍衛官給楚王解釋說:「我問過稟報人員,他告訴我:『可以吃。』所以,我就吃了。這說明我是無罪的,有罪的是稟報人員。再說,有人給大王獻來不死的葯,我吃了,大王就把我殺死,這葯就成了死葯,就是有人欺騙大王。大王殺了無罪之臣,說明有人拿了所謂『不死之葯』來欺騙大王,不如放了臣。」楚王於是沒有殺侍衛官。
『肆』 文言文+翻譯
(一)楚莊王謀事而當①,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進曰:「君退朝而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君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穀②之不肖而議於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國其幾於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
注釋:①當,妥當。②不穀:古代姓自稱的謙詞。
逮:及,達到。 王:稱王。 足:意動用法,以己為足,認為……足夠。
莫之若:沒有誰比得上他。 幾:接近,幾乎。
楚莊王謀劃一件事情,做得很妥當,群臣沒有誰能趕上他,退朝以後,臉上露出憂愁的神色。申公巫臣進前說道:「您在退朝之後面露憂色,這是為什麼呢?」楚王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現在憑我這樣沒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們國家大概要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
(二)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①以為養,孔子辭(1)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2)而行。孔子布衣也,萬乘②難與比行,三王之佐不顯焉,取捨不苟也夫!
注釋:①廩丘,齊國地名。②萬乘,指萬乘大國的君主。
致:招引。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把……作為。 辭(1):推辭。 之:代詞。
辭(2):告辭。 顯:顯揚,顯耀。 苟:苟且,不嚴肅,馬虎。
孔子會見齊景公,齊公送給他廩丘作為他的奉養之地,孔子推辭不接受,回去告訴弟子說:「我聽說君子有功勞才接受俸祿。如今我游說齊景公,景公沒有實行我的主張就賞賜我廩丘,他也太不了解我了。」讓弟子急忙駕車,告辭後就走了。孔子是平民,萬乘大國的君主很難與他有同等的品行,夏禹、商湯、周王的輔佐大臣也沒有他顯耀,這是由於他在取捨上不馬虎啊!
(三)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
比:副詞,接連地。 之:代「賣的是駿馬」。 還:通「環」,環繞。 顧:回頭看。
有個賣駿馬的人(注意:定語後置),接連在市場上站了三天,沒有人知道他賣的是駿馬。(他)便前往拜見伯樂說:「我有駿馬要賣掉它,接連在市場上站了三天,沒有人理我。希望您環繞著馬察看它,離開時再回頭看一下它,我願意付給你一天賣馬的錢。」伯樂便繞著圈看看馬,假裝要走了又回頭看看馬,一天那馬的價錢(就漲了)十倍。
(四)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或聞諸曹案典,多有受賂者,乃遣人以財物試之。有司門令史受饋絹一匹,太宗怒,將殺之。矩進諫曰:「此人受賂,誠合重誅。但陛下以物試之,即行極法,所謂陷人以罪,恐非導德齊禮之義。」太宗納其言,因召百僚謂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每事如此,天下何憂不治!」貞觀元年卒,贈絳州刺史,謚曰敬。
務:致力。 受:接受。 誠:確實,的確。 因:於是。 廷:當廷,名作狀。
唐太宗剛剛即位的時候,致力於制止作姦犯科的官吏。一次,聽人說,在辦理案件的官署、部門里,有很多官員受賄,於是(唐太宗)暗中派人(給主事官員)用財物試驗一下(這件事的真假)。主管的官吏通過屬下接受了贈給他的絹帛一匹,唐太宗非常憤怒,要下令殺掉他,裴矩進諫說:「這個人接受賄賂,確實應該嚴懲。可是,是您用東西引誘人家,所以,即使對他處以極刑,在性質上也還是屬於誣陷人家犯罪,這恐怕不是倡導德行、合乎禮儀的行為。」唐太宗於是採納了他的建議,並因此而召集百官,對百官們說:「裴矩竟然能夠當廷辯駁,不肯當面順從(我)。如果每一件事都能夠這樣處理的話,還用擔心不能治理好國家嗎!」貞觀元年裴矩辭世,贈官至絳州刺史,謚號敬。
(五)木之生,或孽①而殤,或拱②而夭;幸而至於任為棟梁,則伐;不幸而為風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則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沒③於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其激射嚙食之餘,或彷彿於山者,則為好事者取去,強之以為山,然後可以脫泥沙而遠斧斤。而荒江之濆④,如此者幾何,不為好事者所見,而為樵夫野人⑤所薪者,何可勝數?則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注釋:①孽(niè)聶):樹木的嫩芽。②拱(gǒng鞏):指樹有兩手合圍那般粗細。③汩(gǔ古)沒:沉沒。④濆(fén墳):水邊高地。⑤野人:村野之人,農民。
殤:未成年而死。 為:被。 患:災禍。其:其中的。強:勉強。 薪:動詞,打柴。
樹木的生長,有還在幼苗時便死了的,有長到兩手合圍粗細時而死了的。幸而長成可以用作棟梁的,也就被砍伐了。不幸而被大風拔起,被流水漂走,有的折斷了,有的腐爛了;幸而能夠沒有折斷,沒有腐爛,便被人認為是有用之材,於是遭受到斧頭砍伐的災禍。其中最幸運的,在急流和泥沙之中漂流沉埋,不知經過幾百年,在水沖蟲蛀之後,有形狀好似山峰一樣的,就被喜歡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從此它就可以脫離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災難了。但是,在荒野的江邊,像這樣形狀似山峰的樹木有多少啊,不被好事的人發現,卻被樵夫農民當作木柴的,哪裡數得清呢?那麼在這最幸運的樹木中,又存在著不幸呢!
(一)善呼者
公孫龍①在趙之時,謂弟子曰:「人而無能者,龍不能與游。」有客衣帶索而見曰:「臣能呼。」公孫龍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對曰:「無有。」公孫龍曰:「與之弟子籍!」後數日,往說燕王。至於河上,而航在一汜②。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來。故曰:聖人之處世,不逆有伎能之士。
(《淮南子•道應訓》)注釋:①公孫龍:戰國時趙人,姓公孫,名龍,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②汜:河岸。
游:交際,交往。 帶:作動詞用,系帶。(「衣」字用法同) 故:原來。 逆:拒絕。
從前,公孫龍在趙國的時候,曾對他的弟子說:「無能的人,我不與交往。」一天有個穿著粗布衣服、系著破舊腰帶的人,登門自薦說:「我擅長呼喊!」公孫龍環顧眾 弟子問道:「你們當中原來有善於大聲呼喊的人嗎?」眾弟子回答:「沒有。」公孫龍便說 :「收下他吧!把名字登記在名冊上。」過了幾天,公孫龍前去說燕王,走到一條大河邊,而擺渡的船卻靠在對岸。公孫龍叫來那個善呼的人,那人一聲呼喊,渡船應聲搖了過來。所以說:聖人處世,也不能拒絕有一技之長的人。
(二)廢弈向學
魏甄琛舉秀才入都,頗以弈棋廢日,至通夜不止,令蒼頭(僕役,僕人)執燭,或時睡頓,則杖之。奴曰:「郎君辭父母仕宦,若讀書,執燭即不敢辭,今乃圍棋日夜不息,豈是向京之意乎?琛悵然慚感,遂詣赤彪(人名)許,假書研習,聞見日優。
頗:程度副詞,很。 乃:副詞,卻,竟然。 向:趨向,奔向,來。 詣:到。 假:借。
甄琛應試秀才來到京都,他因特別喜愛下圍棋浪費了很多有用的時間,通宵達旦都不停止,讓僕役給他執掌蠟燭照著下棋,僕役有時睏倦到了極點,打起瞌睡,他便用杖責打他。僕役說:「郎君辭別父母來京都進取做官,如果因為讀書,差我替你執掌蠟燭,我當然不敢推辭,但現在你卻日夜不停下圍棋,這難道是你來京都的原意嗎?甄琛聽了感到很慚愧,於是(開始悔改),到赤彪跟前去借書研習,從此學問一天比一天長進。
(三)牛不能生馬
齊桓公出獵,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見一老公而問之,曰:「是為何谷?」對曰:「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對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視公之儀狀,非愚人也,何為以公名?」對曰:「臣請陳之,臣故畜牸(zì,雌的、 母的牲畜。)牛,生子而大,賣之而買駒。少年曰:『牛不能生馬。』遂持駒去。傍鄰聞之,以臣為愚,故名此谷為愚公之谷。」
何故:什麼原因。 以:因為。 名:命名。 請:請求。
齊桓公外出荒效打獵,追趕一隻鹿,走進了一道不知名的山谷。他見到一位老人,問道:「這叫什麼谷?」老人回答:愚公谷。」桓公又問:「為什麼叫這樣的名字?」老人又答:「是因我命名。」桓公說:「我看你容貌神態、言談舉止都不象個愚蠢的人,怎麼會因你而得名呢?」老人說:「請允許我告訴你。我原來喂養著一頭母牛,生下的牛犢長大後,我把它賣掉又買 了一匹馬駒。一個年輕人說:『牛不能生馬。』說完就牽走了我的馬駒。鄰居們聽了都認為 我很愚蠢。所以就稱這道山谷為愚公谷。」(其實這是一位聰明的老人,他清楚問話者的身份,才故意假託解釋地名,講了一個傻得荒唐的寓言故事,意在諷刺齊國司法的廢亂。)
(四)高山流水
伯牙子鼓琴,其友鍾子期聽之,方鼓而志在太山(即「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一會兒)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復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為鼓琴者。非獨鼓琴若此也,賢者亦然。
方:開始。 志:抒發心意,名作動。 絕:斷。 足:值得。
伯牙彈琴,鍾子期在一旁欣賞。伯牙開始用琴聲抒發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懷,鍾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嘆說:「彈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過了一會兒,伯牙又表達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鍾子期又禁不住說:「彈得太好了,迴旋跌宕,如臨滔滔江河。」後來,鍾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斷,終生不再彈琴,認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無值得為之彈琴的人了。不但彈琴是這樣,賢人也這樣。
(五)曹瑋用計
曹瑋帥秦州。當趙德明叛,邊庭駭動,瑋方與客對弈。吏報有叛卒投德明者,瑋弈如常。至於再三,徐顧吏曰:「此吾所遣,後勿復言。」德明聞,殺投者。卒遂不復叛。
帥:做地方長官,名作動。 駭:害怕,吃驚。 弈:下棋。 徐:慢慢地。
曹瑋鎮守秦州時,發生了趙德明叛亂之事,一時間邊庭驚動。這消息傳到時,曹瑋正在與人下棋。有小吏進來報告,說是有叛卒投奔趙德明,曹瑋神色自若,仍舊下他的棋。那小吏說了好幾遍,曹瑋才慢慢抬起頭,看看那小吏,不慌不忙地說:「那是我派過去的,你以後不要再說了。」趙德明聽說後,就把那個投奔他的人殺了。此後,土卒便不再有人投奔趙德明了。
(六)教學相長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旨:味美。 困:困惑。 反:返回,引申為反省。 長:增長。
雖然有美味的菜餚,不去吃它,不會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深遠的道理,不去學習它,(也)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習了以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導別人之後才發現自己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就能夠反過來要求自己;發現自己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然後就能自己奮發圖強。因此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的。
文言文翻譯訓練十三
(一)
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韓信反。高帝問諸將,諸將曰:「亟發兵坑豎子耳。」高帝默然。問陳平,平固辭謝,曰:「諸將雲何?」上具告之。陳平曰:「人之上書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陳平曰:「陛下精兵孰與楚?」上曰:「不能過。」平曰:「陛下將用兵有能過韓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將不能及,而舉兵攻之,是趣之戰也,竊為陛下危之。」上曰:「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雲夢,陛下弟出偽游雲夢,會諸侯於陳。陳,楚之西界,信聞天子以好出遊,其勢必無事而郊迎謁。謁,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為然。
亟:馬上。 固:堅持 之:取獨。 過:超過。 趣:通「促」,催促。
以:因為,連詞。 特:只,不過。 以為然:「以之為然」,認為(他)是對的。
漢高祖六年,有人上書告發楚王韓信謀反。漢高祖向眾將詢問(對策),眾將領說:「馬上發兵消滅這小子。」漢高祖(聽了之後)沒有說話。(漢高祖又)問陳平,陳平堅持不發表意見,說:「眾將領都說些什麼?」高祖(把眾人的意見)全都告訴他。陳平說:「有人上書說韓信造反這件事,還有別的人知道嗎?」(高祖)說:「沒有。」陳平說:「韓信知道這件事嗎?」(高祖)說:「不知道。」陳平說:「陛下的精兵跟楚國比,誰更強呢?」高祖說:「(我的精兵)不能超過(楚國的精兵)。」陳平說:「陛下的將領(在)用兵打仗(上)有能夠超過韓信的嗎?」高祖說:「沒有人比得上(韓信)。」陳平說:「現在(陛下的)部隊不如楚國(的部隊)精銳,而將領(在用兵打仗上)不能夠比得上韓信,卻出兵進攻韓信,這是在催促他跟你打仗,我私下裡替陛下(對此)感到危險。」高祖說:「(那麼)該怎樣對付(這件事)呢?」陳平說:「古代天子有巡察天下,召集諸侯(的做法)。南方有雲夢這個地方,陛下只管假裝外出巡遊雲夢,在陳地召集諸侯。陳地在楚國的西邊邊境上,韓信聽說天子因為愛好外出巡遊,看形勢必然沒有什麼大事,就會到國境外來拜見陛下。(他來)拜見(的時候),陛下(就可以)趁機抓住他,這只是一個力士(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而已。」高祖認為(這話)有道理。
(二)
房玄齡與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監竇德素,問之曰:「北門近來有何營造?」德素以聞太宗。太宗謂玄齡、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門小小營造,何妨卿事?」玄齡等拜謝。魏徵進曰:「臣不解陛下責,亦不解玄齡等謝。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營造,何容不知。責其訪問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為若是,當助陛下成之;所為若非,當奏罷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齡等問既無罪,而陛下責之,玄齡等不識所守,臣實不喻。」太宗深納之。
以:介詞,把。 聞:使動用法,使……知道。 謝:謝罪,道歉。 是:正確,對的。
罷:停止。 喻:明白。
房玄齡和高士廉一起走路,遇上少府少監竇德素,問他說:「北門近來有什麼建築工程?」德素將這件事告訴了唐太宗。太宗對房玄齡、高士廉說:「你們只須管好南衙的事務就行了,我在北門建造一項小小的工程,又妨礙你們什麼事呢?」房玄齡等人跪拜道歉。魏徵進諫說:「我不理解陛下您(為什麼)責備(房玄齡等人),也不理解房玄齡等人(為什麼)道歉。(他們)既然擔任大臣,就是陛下的得力助手,(陛下)有什麼工程建築,為什麼不能讓他們知道。(陛下您)責備他們向主管官員詢問(的做法),(是)我所不能理解的。陛下所做的事情如果是對的,(大臣們)就應當幫助陛下完成它;所做的事情如果是不對的,(大臣們)就應當奏請(陛下)罷免它。這是輔助君主的正道。房玄齡等的詢問既然沒有罪,而陛下卻責備他們,房玄齡等也不知道自己應當堅守職責,我實在不明白(這其中的原因)。」太宗很贊同他的話。
(三)
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俄而與子期逐;三易馬而三後。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進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逮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
御:駕車。 易:更換。 後:落後。 致:到達。
趙襄主向王子於期學趕車,學了不久便與王子於期比賽;在比賽 中他換了三次馬,結果每次都落在後面。趙襄主埋怨說:「你教我趕車,還留了一手呢。」王子於期回答說:「技術已經全教給您了,是您用的不對。趕車最要緊的是,要使馬套在車上能舒適妥貼,趕車人的注意力要集中放在調理馬上,然後才能趕得快,跑得遠。在這次比賽中,您落在後面的時候就光相趕上我,跑在前面的時候又怕被我趕上去。其實引馬上路去賽跑,不是領先就是落後;可是您無論領先還是落後,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哪裡還顧得上調理馬?這就是您落後的原因啊!」
(四)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汲:打水。 及:等到。 國人:國都的人。 於:被,介詞。
宋國有一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井就出去洗東西和取水,常常一個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裡打井時,他告訴別人說:「我打井得一人。」有的人聽了他的話然後轉述道:「丁氏打井得一人。」國人談論這件事,宋國的國君聽到了者件事。他就派人去問姓丁的。姓丁的回答說:「得一個人使用,不是在井裡得到一個人。」 象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
(五)
齊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見人操金,攫而奪之。吏搏而束縛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也?」對曰:「殊不見人,徒見金耳!」
被:通「披」。 鬻:賣。 所:處所,地方。 殊:完全。
齊國有個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前往賣金子的人聚集的場所,看見人拿著金子,就搶奪過來。衙役將他抓住並綁了起來,問道:「人們都在這里,您還搶別人的金子,為什麼?」回答說:「完全看不見人,只看見金子啊!」
文言文翻譯訓練十四
(一)千金買骨
臣聞古之君人(君人:人君,國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涓人:國君的近侍,又名「中涓」,即 閹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損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者三。
請:請讓我。 且:尚且。 市:買。 期年:讀jī,一年。 (安事:猶言「何用」。)
我聽說古時候有一個國君,有用千金尋求千里馬的事情。三年也沒能得到一匹。一個近侍對國君說:「請允許我(替您)去買馬。」國君派遣他(去買馬)。(近侍)三個月後終於找到一匹千里馬。(但)馬已經死了,(他便用)五百金買下(這副)馬骨 ,回來把(這件事)報告國君。國君大怒說:「所要的是活馬,要死馬何用?還損失了五百金!」近侍回答說:「一匹死的千里馬,(大王)尚且用五百金購買,何況活馬呢?天下的人必定認為君王是有能力買千里馬的,好馬現在(很快)就到了。」果然不到一年,就買到三匹千里馬。
(二)外藏不成
有為人妻者,人告其父母曰:「嫁不必成也,衣器之物,可外藏之,以備不成。」其父母以為然。於是令其女常外藏。姑公知之,曰:「為我婦而有外心,不可畜。」因出①之。婦之父母,以謂己謀者以為忠,終身善之,亦不知所以然矣。
注釋:①出:舊社會夫妻之間,男方不要女方,稱「 出妻」,也稱休妻」。
成:原義成功,這里指白頭到老。 外:名作狀,在外面。 姑公:妻子對丈夫的父母的稱呼,即公婆。 畜:xù,畜養,這里指由公婆家養。 (善:形作動,友好地對待。)
有一位做了別人的妻子的姑娘,有人告訴她的父母說:「出嫁不一定能白頭到老。(不如讓她早做准備,)貴重衣料器物,可以藏在外面,用來防備不能白頭到老。」她的父母覺得(那人說得)是對的。於是就讓女兒經常(把東西)藏在娘家。她的公婆知道這件事,(生氣地)說:「做我家媳婦,卻有二心,這樣的人不能要。」便把她休了。姑娘的父母更以為那個出主意的人是忠心的,一輩子都友好相待,而不知道(事情――指姑娘被休)為什麼這樣。
【題旨】應分請忠言和讒言,忠言可聽,切勿輕信讒言,以免上當。
(三)常羊學射
常羊學射於屠龍子朱,屠龍子朱曰:「若欲聞射乎?楚王田於雲夢①,使虞人②起禽而射之。禽發,鹿出於王左,麋交於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鵠拂王旃③而過,翼若垂雲。王注矢於弓,不知其所射。養叔進曰:『臣之射也,置一葉於百步之外而射之,十發而十中,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出處不明)
注釋:①雲夢:湖泊名稱。②虞人:掌管山澤的官。③旃:zhān一聲,赤色曲柄的旗。
起:本義發動,這里指轟趕。 若:你,第二人稱代詞。 田:同「畋」。打獵。 發: 。 註:附著。
常羊跟屠龍子朱學射箭。屠龍子朱說:「你想聽射箭的道理嗎?楚國國王在雲夢打獵,派掌管山澤的官員去哄趕禽獸出來(好)射(殺)它們,禽獸們出來了,鹿在國王的左邊出現,麋在國王的右邊交叉出現。國王拉弓准備射,有天鵝掠過國王的赤色旗飛過,翅膀大得猶如一片垂雲。國王將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誰。養叔上前說道:『我射箭的時候,放一片葉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發箭十發中。如果讓放十片葉子,那麼中不中不是我能肯定的啊!』」
【感悟】就一個人來說,要有明確的追求目標,在紛繁的世界,才容易實現自己的理想。就人性來說,貪心是很大的弱點,在紛繁的世界,常常因為弄不清自己到底要什麼,而使自己迷失的。就客觀來說,有所得必有所失;什麼都想得到,最終可能是什麼也得不到的;知足常樂,達觀的人,不奢望得到什麼,只是做好自己覺得該做的,得到的卻會很多很多!
(四)澄子亡衣
宋有澄子者,亡緇衣,求之塗。見婦人衣緇①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緇衣。」婦人曰:「公雖亡緇衣,此實吾所自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與我衣。昔吾所亡者紡②緇也,今子之衣禪③緇也。以禪緇當紡緇,子豈不得哉 ?」
亡:丟失。 塗:通「途」,路上。 援:拉,拽。 當:當做,抵。
宋國有個名叫澄子的人,丟失了(一件)黑色的衣服,到路上尋找它。(他)看見(一個)婦女穿著(一件)黑衣服,就拉住不放,想要取下人家的那件衣服,說:「今天我丟了(一件)黑衣服。」那位婦女說:「你雖然丟了黑衣服,(我身上穿的)這件黑衣確是我親手做的啊。」澄子說:「您不如快點把衣服給我!原來我丟的是件黑夾襖;而您現在穿的是件單褂。用單褂頂替夾襖,您難道不是佔了我的便宜了嗎?」
【題旨】巧取毫奪,是強盜邏輯,騙子行為。
(五)梧樹不善
鄰父有與人鄰者,有枯梧樹,其鄰之父言梧樹之不善也,鄰人遽伐之,鄰父因請而以為薪。其人不說曰:「鄰者若此其險也,豈可為之鄰哉!」
此有所宥也,夫請以為薪與弗請,此不可以疑枯梧樹之善與不善也。
遽:匆忙,馬上。 因:於是。 說:通「悅」。 宥:yòu,局限,指見識不廣。
有一位老者與人為鄰,有一棵枯死的梧樹,那老者說那棵死梧樹不吉利,鄰居就馬上把樹砍了,老者就請求給他當柴火。那鄰居很不高興說了:「做鄰居的這么陰險,怎麼能做鄰居啊!」
這是太過狹隘了,要枯樹當柴火和不要,這一點不能懷疑枯梧樹吉利還是不吉利
【題旨】謊言欺人,詐騙謀利,終會暴露,被人識破。
(六)宋人御馬
宋人有御馬者,不進,拔劍剄而棄之於溝中。又駕一馬,馬又不進,又剄而棄之於溝。若是者三,以此威馬至矣。然非王良之法也,王良①登車,馬無罷②駑。
注釋:①王良:傳說中我 國古代最著名的御手。②罷:同「疲」。罷駑,劣馬。
剄:jǐng,用刀割脖子,這里指殺。 威:形作動,威懾。 至:極點。
然:但是,轉折連詞。
宋國有個駕馭車的人,(揮鞭驅使,)(馬卻)不肯前進。(他)拔出利劍,砍斷馬的脖子,把屍體扔到了陰溝。(接著,)他又駕一匹馬,(這一匹)也不肯前進,他又殺掉扔進溝里。就這樣,他接連殺死三匹馬。
用這種辦法威懾馬,可以說是到了極點。但這並不是名馭手王良(駕車的)方法。王良登車駕馭,是沒有劣馬的。
【題旨】不學無術,蠻橫行事,應該自責自問。
『伍』 文言文《游神女峰》翻譯 謁
二十三日,過巫山的凝真觀,拜謁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說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對著巫山,峰巒很高沖入高天,而山腳則直插入江水中,議論的人都說泰山、華山、衡山、廬山,都沒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並不能全看見,能看到的八九個山峰,只有神女峰纖巧修長,陡起而變幻多姿,確實適宜作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者說:「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明的時候,就能聽到優美的管弦音樂,在峰頂上來回走,能聽到山上的猿啼鳴,到天明才漸漸停止。」在廟的後邊,半山腰中有個石壇,比較平坦。傳說「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這個地方把符書送給禹。」在石壇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樣。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圍沒有絲毫雲煙,只有神女峰上有幾片白雲,就像鳳凰、白鶴在那裡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異的一個現象。
『陸』 在古文中謁什麼意思
謁(1)
yè
1)說明,陳述,告發:請~其故。
2)拜見:~見。拜~。進~。
3)請求:~歸。~醫。
4)名帖:"使者懼而失~,跪拾~"。
5)掌管晉見的近待。
部首:訁部
部首筆畫:2筆
筆畫:9劃
總筆畫數:11筆
筆順:點 橫折提 豎 橫 豎折鉤 橫橫 撇折折鉤 撇 捺 豎折
五筆字型86版編碼:yjqn
五筆字型98版編碼:yjqn
<動>
(形聲。從言,曷(hé)聲。本義:稟告,陳述)
1》同本義 [report (to one's superior)]
,白也。——《說文》
謁,告也。——《爾雅》
擯者謁諸天子。——《儀禮·覲禮》
能典謁矣。——《禮記·曲禮》
惟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左傳·隱公十一年》
不謁而歸。——《國語·晉語》
臣請謁其故。——《戰國策》
如:謁急(告急);謁言(進諫)
2》告發;檢舉 [inform against;lodge an accusation against]
伍、官、連、縣而鄰,謁過賞,失過誅。——《韓非子·八經》
如:謁過(揭發罪過)
3》請;請求 [request;ask]
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戰國策·燕策》
如:謁告(告假);謁歸(告假歸里);謁漿(乞求茶水)
4》進見[地位或輩分高的人] [call on(a superior or an older person)]
謁,訪也。——《增韻》
越日偃師謁見王。——《列子·湯問》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環謁,四處拜訪)。——宋·王安石《傷仲永》
鄉人子謁余。——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謁伊藤氏。——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台謁當以屬禮。——《明史》
如:謁索(探望;借拜訪之機索取財物);謁帝台(進見皇帝或權貴。喻指求官顯達);謁選(官員到吏部等候選派);謁刺(謁見人時所用的名刺);謁禁(禁止人來進見);謁托(投見求托)
5》到某人的陵墓表示敬意 [pay homage at sb』s mausoleum]
城外有新墳者,即往拜掃。禁中亦出車馬詣道者院謁墳。——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又如:謁墳(拜謁墳墓);謁聖、簪花(考取秀才後,由教官率領到孔廟行禮,叫謁聖。新秀才披紅,頭插兩朵金花,叫簪花);謁廟(進廟拜神 如已解決你的問題,望採納 ~~
『柒』 文言文翻譯
<子罕弗受玉>的翻譯
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玉石,把它獻給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石的人說:「(我)把它給雕琢玉器的工匠看過了,玉匠認為是一塊寶玉,所以敢把它獻給你。」子罕說:「我把不貪財作為珍寶,你把玉石作為珍寶;如果把玉石給我,那麼兩人都失去了珍貴的東西,不如我們各人都固守自己的珍貴的東西。」
褒揚了子罕。褒揚他潔身自愛、不貪錢財的精神。
【原文】
有獻不死之葯於荊王者,謁者操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葯,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葯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殺。
【譯文】
有人給楚王獻長生不老的葯,傳遞人拿著葯走入宮中。有個宮中衛士看見後問道:「這東西可以吃嗎?」答說:「是可以吃的。」衛士於是搶過來吃了下去。楚王為此甚為惱怒,就要殺死這個衛士。這個衛士託人向楚王解釋說:「我問傳達人,他告訴我說是可以吃的,我才拿過葯來吃下去,這事我沒有罪,有罪的乃是傳遞人。況且客人所獻的是長生不死葯,我吃了葯大王就殺我,這豈不成了喪死葯。大王殺死一個沒有罪的臣子,就證明有人在欺騙大王。」楚王就放了他。
齊有黃公者,好謙卑.有二女,皆國色.以其美也,常謙辭毀之,以為 丑惡.丑惡之名遠布,年過而一國無聘者...衛有鰥夫,時冒娶之,果國色.然後曰:"黃公好謙,故毀其子不姝美." 於是爭禮之,亦國色也. 國色實也,丑惡名
齊國有位黃公,喜歡謙虛。他有兩個女兒,都是全國少有的美女,由於她們很美,黃公就常用謙辭貶低她們,說是醜陋不堪。醜陋的名聲傳得很遠,以致她們過了適宜的婚齡而全國沒有人來聘娶。
衛國有位鰥夫,冒失的把他的一個女兒娶去,是絕色佳人,以後逢人就說:「黃公喜歡謙虛,有意貶低女兒,故意說她們長得不美。」
於是人們爭著送禮求婚,把另一個娶去,同樣是個漂亮無比的美人。
國色天香是實,丑惡是名,這是違名而得實了。
『捌』 卒卒無須臾之閑,得謁指意。 文言文翻譯,能精確到字最好😊
卒卒:匆促急迫的樣子。《漢書·司馬遷傳》:「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回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答之間得竭指意。」
顏師古
註:「卒卒,促遽之意也。」
唐
韓愈
《答劉秀才論史書》:「豈一人卒卒能紀而傳之邪?」
宋
陳亮
《祭楊子固縣尉文》:「俄凶問之卒卒,驚去我之堂堂。」
清
薛福成
《籌洋芻議序》:「官事牽擾,卒卒尠暇,不知何日能賡此志。」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關於小說目錄兩件》:「時我方將走
廈門
避仇,卒卒尟暇,乃托
景宋
君鈔其前者之傳奇演義類,置之行篋。」
『玖』 文言文翻譯
1、實際上是助長了那些學生姦猾懶惰的習氣,請按照他們上學請假次數的多少來排序。
2、我是諸位學生的表率,卻私下裡和朝中權貴見面,有何面目去面對學生?
(1和2選自《明史列傳第五十一》的陳敬宗的傳記)
3、有兩位山西客商,迎門號哭傾訴。說有四頭健壯的騾子,都被搶奪,路途遙遠,失去賴以生存的牲畜,不能回家,哀求各位大人為他求個人情。
4、征購民間騾馬,各位縣令征購的健壯牲畜栓滿庭院中也只有十分之七,而成百上千地征購,作騾馬買賣的情況,長山以外不常見。
(3和4來自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鴞鳥》)
『拾』 文言文翻譯
【原文】
有獻不死之葯於荊王者,謁者操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葯,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葯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殺。
【譯文】
有人給楚王獻長生不老的葯,傳遞人拿著葯走入宮中。有個宮中衛士看見後問道:「這東西可以吃嗎?」答說:「是可以吃的。」衛士於是搶過來吃了下去。楚王為此甚為惱怒,就要殺死這個衛士。這個衛士託人向楚王解釋說:「我問傳達人,他告訴我說是可以吃的,我才拿過葯來吃下去,這事我沒有罪,有罪的乃是傳遞人。況且客人所獻的是長生不死葯,我吃了葯大王就殺我,這豈不成了喪死葯。大王殺死一個沒有罪的臣子,就證明有人在欺騙大王。」楚王就放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