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來的文言文
『壹』 巜趙延壽傳》文言文翻譯
趙延壽,本姓劉,恆山人。父趙亢阝,縣縣令。梁開平初,滄州節度使劉守文攻陷縣,其稗將趙德鈞俘獲延壽,養為己子。延壽少時容貌俊美,喜讀經史典籍。唐明
宗先是將女兒嫁給他,待到即位,封其女為興平公主,拜延壽為駙馬都尉、樞密使。明宗子李從榮自恃權勢,專橫跋扈,內外官員無不震恐,延壽請求補為京外官避
禍,便出為宣武軍節度使。清泰(934~936)初,加魯國公,再次出任樞密使,鎮許州。石敬瑭自太原發兵,唐派張敬達前往討伐。適逢敬達敗退,守晉安
寨,延壽與德鈞前往援救,聽得晉安已破,逃至團柏峪。太宗追及之,延壽與他父親一同投降。
次年(937),德鈞卒,以延壽為幽州節度使,封燕王。待到改幽州為南京,遷之為留守,總理山南事務。天顯末(938),因延壽妻在晉,詔令取回。從這以後更加振奮昂揚,一心思報皇上之恩。會同
(938~947)初,皇上幸其府第,加政事令。六年(943)冬,晉人背叛盟約,皇上親征,延壽為先鋒,攻下貝州,授魏、博等州節度使,封魏王。敗晉軍
於南樂,俘獲其將賽項羽。駐軍元城,晉將李守貞、高行周率兵來迎戰,破之。至頓丘,遭遇大暴雨,皇上想班師。延壽上諫說:「晉軍屯駐於河濱,不敢出戰,如
果徑直進入澶州,奪占其橋,則平晉不在話下了。」皇上覺得有理。適逢晉軍先回澶州,高行周到了析城,延壽率輕兵迎戰;皇上親統騎兵沖擊其陣角,敵人於是潰
敗。大軍回,留延壽攻戰掠地於貝、冀、深三州。
八年(945),再伐晉,晉主派延壽族人趙行實帶著書信招他回晉。當時晉軍堅守壁壘不
出戰,延壽騙他們說:「我身陷胡虜雖久,豈能忘了父母之邦。如果派兵來迎,我就回來。」晉人信以為真,派杜重威派兵迎接。延壽到滹沱河據守中渡橋,與晉軍
力戰,親手殺其將王清,兩軍相持不下。太宗暗地裡從別的渡口渡河,留下延壽與耶律朔古據守橋梁,敵人不能奪取,且屢敗於延壽,杜重威舉全軍投降。皇上大
喜,賜給延壽龍鳳赭袍,又說「:漢兵都歸你所有,你該親自前往撫慰。」延壽至軍營,杜重威、李守貞拜迎於馬前。
後來太宗攻下汴京,延壽通過李崧請求立為皇太子,皇上說:「我對於魏王,即使割下肉來給他也在所不惜,只是皇太子必須是天子的兒子才能做,魏王怎麼能做呢?」原來皇上曾允諾滅
晉之後,以延壽為中原皇帝,所以摧堅壘,破強敵,延壽往往身先士卒。到這時通過李崧傳達心意,皇上命遷延壽之職位。翰林學士承旨張礪擬進之為中京留守、大
丞相、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皇上抹去「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
世宗即位,以擁戴之功,授樞密使。天祿二年(948)薨。
『貳』 傳記文言文的翻譯
宋清,長安西部葯市①人也,居善葯。有自山澤來,必歸宋清氏,清優主之。長安醫工得清葯輔其方,輒易讎②,咸譽清。疾病庀瘍者,亦畢樂就清求葯,冀速已。清皆樂然響應,雖不持錢者,皆與善葯,積券如山,未嘗詣取直③。或不識,遙與券,清不為辭。歲終,度不能報,輒焚券,終不復言。市人以其異,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 或曰:「清其有道者歟?」清聞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謂我蚩妄者也亦謬。」 清居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數十人,或至大官,或連數州,受俸博,其饋遺清者,相屬於戶。雖不能立報,而以賒死者千百,不害清之為富也。清之取利遠,遠故大,豈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則怫然怒,再則罵而仇耳。彼之為利不亦翦翦乎?吾見蚩之有在也。清誠以是得大利,又不為妄,執其道不廢,卒以富。求者益廣,或斥棄沉廢,親與交;視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與善葯如故。一旦復柄用,益厚報清。其遠取利皆類此。吾觀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棄,鮮有能類清之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嗚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報如清之遠者乎?幸而庶幾,則天下之窮困廢辱得不死亡者眾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鄉黨以士大夫自名者,反爭為之不已,悲夫!然則清非獨異於市人也。」 (取材於柳宗元《宋清傳》【參考譯文】宋清是長安西部葯材市場上的人,他搜集出賣好葯。有從深山大澤來的采葯人,一定把葯賣給宋清,宋清很好地接待他們。長安的醫生得到宋清的葯配製他們的方劑,便容易出賣,都稱譽宋清。生瘡害病的人,也都願意到宋清處買葯,希望迅速治癒。宋清總是樂於滿足他們的要求,即便是沒有現錢的人,都給予好葯,積累下來的債券堆積如山,從前往討取葯錢。有的不相識的人從遠地來寫債券購葯,宋清也不推辭。到了年底,估計人們無力償還,便把債券燒掉,始終不再提起。市場上的人因為他的行為與眾不同,都笑他,說:「宋清是個愚蠢荒唐的人。」也有的人說:「宋清大概是個有道德的人吧?」宋清聽到這些議論,說:「我不過追求利潤以養活妻子兒女罷了,並不是有道德,然而說我愚蠢荒唐也是錯誤的。」 宋清買葯四十年,燒掉葯債債券的有一百幾十人,有的人後來做了朝廷的大官,有的人成了管領幾個州郡的封疆大吏,享有很高的薪俸,他們一個接一個地上門饋贈宋清財物。即使有不能立刻報答,而且賒賬以後即死去的人成百上千,這也並不妨害宋清發財致富。宋清求利的目光遠,目光遠所以收益大。哪裡像那些小商人啊!一次討不到貨款,就勃然大怒,兩次就詈罵並與之結仇了。他們求利的方法,豈不是太狹隘了嗎!我發現愚蠢的人倒是有的啊。宋清的確是用上述方法獲得大利,行為又不荒唐,堅持他的做法不改變,終於致富。來求他的人更多,他接待的范圍更廣。有被貶官放逐沉淪失意,親戚和朋友都冷眼看待他的人,宋清也並不怠慢;遇到他們有病,一定像過去一樣給好葯。一旦他們重新當權,就更加厚重地報答宋清。他從長遠考慮來求利,都類似這樣。我看現在的朋友,得勢時便攀附,失意時便拋棄,很少有能像宋清的行為的。唉!宋清是個買賣人,現在的朋友有能期望別人報答像宋清那樣目光長遠的么?假使能有,那麼天下窮困潦倒。廢黜受辱的人得免於死亡的就多了!柳宗元先生說:「宋清身在市場卻不用市場的道理,可是身在朝廷、在官府、在學校鄉里自稱為士大夫的人,反倒爭著不停地做買賣,可悲啊!這樣說來宋清就不僅僅不同於一般的買賣人了。」
『叄』 許將傳文言文翻譯
譯文:
密佑,他的祖先是密州人,後來渡過淮水定居在廬州。密佑為人剛正堅毅,質樸直爽,多次擔任官職到廬州駐札、御前游擊中軍統領,後來還臨時擔任江西路副總管。
咸淳十年,密佑以圖門宣贊舍人的身份擔任江西都統。這年冬天,元朝丞相伯顏率軍攻克鄂州,讓右丞相阿裏海牙留下來駐守此地,自己率領大軍繼續向東進發。
第二年二月,朱祀孫派遣高世傑去攻取鄂州,阿裏海牙帶領軍隊抗擊高世傑,並在荊江口俘獲高世傑,高世傑所帶領的軍隊完全潰散,有一半人逃入江西。擔任江西制置史的黃萬石把他們招募在一起,同時招募了寧都、廣昌、南劍的一千多個義兵,這些人全部歸屬密佑統領。
十一月,元兵攻至隆興,劉槃戰敗,於是龜縮城內自守。當時黃萬石調任官職擔任撫州知州,乘機想選跑,又擔心密佑不會依從,於是調遣密佑的軍隊去援助劉槃,同時又告誡他們不要直接與元兵作戰。軍隊還沒有到達隆興,劉槃已經投降,都統夏驥率領自己所屬士兵在混亂中突圍而出。
不久元軍統帥張榮實、呂師夔率領軍隊逼近撫州,密佑帶領軍隊抗擊敵軍並進駐賢坪,元軍士兵趕來呼喊著:「投降呢?還是抗戰呢?」密佑回答:「抗戰啊。」率領士兵們突擊作戰,軍隊進駐龍馬坪,元兵把此地包圍了好幾層,箭頭像下雨一樣射來。
密佑告誠所屬士兵:「今天是為國戰死的日子,如果奮力抗戰,或許還有生存的可能。」各位士兵都憤然堅韌,力主抗戰。戰斗從上午辰時一直打到下午太陽偏西,密佑臉上被箭頭射中,拔掉箭頭繼續作戰,身上又中了四箭、被刺中四槍,眾多士兵都戰死了,只剩下幾十個人。
密佑揮動雙刀奮力殺敵,突出重圍向南撤退,在前行渡過浮橋的時候,騎馬踏破了橋板,密佑受困被俘。大家看到密佑十分勇猛,相互告誡不要殺他,用車裝著他回到隆興,元軍統領末都說:「是一個壯士。」想讓密佑投降,關押了一個多月,最終密佑還是沒有屈服。密佑曾痛罵黃萬石是賣國小人,使自己的報國志向不能夠得到施展。
宋都命令劉槃、呂師夔坐在城樓上,邀請密佑到樓下入座,把金符贈送給他,並且許諾讓他擔任宮職,但密佑都不接受,還在言語上責罵劉槃、呂師夔,而且說話毫不客氣。
宋都又讓密佑的兒子來勸降他,說:「父親死了,孩兒怎麼辦?」密佑怒斥兒子:「你在集市上乞討,只要說是密都統的兒子,又有誰不會憐惜關照呢。」於是慨然解開衣服接受刑法處置,慷慨赴死。周圍看到的人都為之動容。
『肆』 來鵬傳文言文翻譯
來鵬,豫章人,家住在徐孺子亭邊上。他以林園自賞自樂,寫文章仿效韓愈、柳宗元的風格。在大中、咸通年間,他的才名很高。來鵬長於作詩,已經等待銳進很久,他感傷自己年紀老大,家裡貧窮,身未顯達,很有些忿忿不平,所以詩中多含譏諷嘲笑之意。當政者雖然欣賞他詩風清麗,但也感到抵觸,所以來鵬常常被忌恨。如來鵬的《金錢花》詩寫道:「青帝若教花里用,牡丹應是得錢人。」《夏雲》詩寫道:「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閑處作奇峰。」《偶題》詩寫道:「可惜青天好雷電,只能驚起懶蛟龍。」因為這些詩句,來鵬一共十次應進士舉都沒有登科。惟獨韋燦尚書欣賞來鵬的詩才,邀請他到幕府任職,又帶他到蜀中,還想收納他當自己的女婿,結果未成。這一年,韋帕向朝廷極力推薦來鵬。來鵬當年夏課詩卷所獻詩有兩句說:「一夜綠荷風剪破,嫌它秋雨不成珠。」韋帕覺得很不吉利,來鵬果然落榜了。當時遭逢廣明庚子之亂,來鵬為避亂游於荊州、襄州一帶,備嘗艱難險阻,回到江南。中和年間,來鵬遠離家鄉死在揚州的一個旅館中,旅館主人賢德,將他遺體收葬。來鵬有詩集一卷,流傳至今
『伍』 文言文 《韓褒傳》 翻譯
韓褒,字弘業,潁川潁人。韓褒從小有大志,喜好學習而不拘泥於章句之學。他的老師感到奇怪就問他,他回答說:「章節句讀的學問,常常聽取您的教導,至於研究比較道理的異同,請(允許)我依從我個人的喜好。」老師因此感到他奇特。到長大以後,廣泛地涉獵經史,個性深沉,謀略遠大。當時周文帝做刺史,一向聽說韓褒的名聲,以客禮相待。到賀拔岳被侯莫陳悅所害。各位將領派人迎請周文。周文拿(是)去(是)留的計策問韓褒,韓褒說:「這是上天賜給的,還能遲疑嗎!」周文採納了他的計策。大統初年,調任行台左丞。
出京外任為北雍州刺史。雍州北面環繞著山,常常有盜賊。韓褒暗地裡查訪.都是豪門大族所為,卻假裝不知道這件事(賓語前置)。對他們多加禮遇,對他們說:「我是讀書人出身,怎麼懂查究盜賊的事情?仰仗各位與我共同分擔憂愁。」於是把那些是鄉里禍患的凶暴狡猾的年輕人(定語後置)都召集起來。讓他們負責照管,劃分地界,有盜掠的事情發生而不能抓獲的,以故意放縱論處。於是那些被任命的人沒有不驚惶恐懼的,都自首認罪說:「以前發生的偷盜劫掠的事情,都是我們做的。」所有同夥.都列出他們的姓名,有的逃亡隱藏起來的,也說出他們藏身的地方。韓褒於是把寫有盜賊名字的簿子收起來。在州門口出文告說:「自己知道自己做盜賊的人,可以趕快來自首,就免除他的罪。過了這個月不自首的,(一旦捉拿到了)要暴屍示眾,沒收財產,妻子兒女歸官,用來賞給先前來自首的人。」十來天之間,所有盜賊都來自首了。韓褒取來寫有盜賊名字的簿子核對,完全沒有差錯,一並寬宥了他們的罪行,允許他們改過自新,從此盜賊不敢作亂。入京做給事黃門侍郎,調任侍中。
累官調任汾州刺史。在此之前,齊國軍隊多次入侵,百姓不能正常耕作,先前的刺史,沒有人能防禦抵擋。韓褒到任以後,恰好敵寇來犯,於是不告知屬縣。百姓既然沒有防備,因此多被搶掠。齊國人很高興沒被發覺,認為汾州先前沒有集中軍隊,現在回去一定不會被追擊,因此(防備)更加鬆懈,不築營壘。韓褒已在此前率領精銳的部隊,埋伏在北山中,分別占據險要的地方.在他們回去的路上堵截。乘著他們的士兵懈怠,放出伏兵攻擊他們,把他們的士兵都俘虜了。按照舊例.俘獲活口的,一並送到京師,韓褒趁機上奏道:「所俘獲的敵人的士兵,不值得以多為能,俘虜他們而羞辱他們,只是增加他們內心的憤怒罷了。請允許全部放還,用恩德回報仇怨。」皇上下詔書答應了。從此搶掠的事情很少發生。
韓褒先後為三代皇帝做事,以忠厚而知名。武帝非常敬重他,常常用對待老師的禮節對待他.每次入朝覲見,一定先下詔讓他坐下。才開始談論政事。
『陸』 關於《明史.何楷傳》的文言文翻譯
翻譯:楊士奇楊士奇,名寓,以字行於世,泰和人。很早就失去父親,母親改嫁,他隨母親到羅家,不久恢復本宗。家中十分貧困。他努力學習,教授學生以維持自己的生活。經常出遊湖、湘之間,在江夏設立書塾最久。建文初年,朝廷召集各地儒士修纂《太祖實錄》,楊士奇已因推舉召為教授正要出發,王叔英又以有治史之才推薦,於是被召進翰林院,充任編纂官。不久,朝廷命吏部考核評定史館的各位儒士。尚書張魷得到楊士奇的策論,說:「這不是經生所能說的話。」上奏為第一。授官吳王府審理副,仍舊在史館供職,成祖登位,改任編修。不久,被挑選進入內閣,主管機要事務,幾個月後晉升為侍講。永樂二年,挑選太子屬官,任命楊士奇為左中允。永樂五年,晉升為左諭德。楊士奇任職十分謹慎,在私人居室從不談公事,即使是最親密交厚的人也從來聽不到。在皇上面前,舉止恭敬謹慎,善於應答,論事總是合乎皇上意旨。別人有小過失,曾經為之掩蓋。廣東布政使徐奇裝載著嶺南的土特產饋贈給朝廷的大臣,有人得到他准備送人的捆目名冊進呈皇上。皇上看上面沒有楊士奇的名字,就召見詢問他。楊士奇回答說:「徐奇去廣東時,各位大臣作詩歌文章送行,臣正值生病沒有參加,所以只有我沒上名單。現在各位大臣接受與否還不知道,況且禮物輕微,應當沒有其他的意思。」皇上急忙下令燒毀了名冊。永樂六年,皇上出巡北方,命楊士奇與蹇義、黃淮留下輔助太子。太子喜愛文章詞采,贊善王汝玉以作詩之法進呈。楊士奇說:「殿下應當留心《六經》,有空閑可看兩漢的詔令。詩歌是雕蟲小技,不值得去做。」太子稱好。當初,皇上起兵的時候,漢王多次奮力作戰有功,皇上許諾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後來沒有得到冊立,就怨恨失望。皇上又憐惜趙王年紀輕,十分寵愛他。於是兩位親王就聯合起來離間太子和皇上的關系,皇上很是心動。永樂九年,皇上返回南京,召見楊士奇詢問太子代理國事的情況,楊士奇回答說很孝敬,並且說:「殿下的天資高,即使有了過失一定會知道,知道了一定會改正,一心愛人,決不會辜負陛下的託付。」皇上很高興。永樂十一年正月初一,出現日食。禮部尚書呂震請求不要免去朝賀。侍郎儀智堅持說不行。楊士奇也引用宋仁宗的事竭力論說。於是免去了朝賀。第二年,皇上出征北方。楊士奇仍然輔助太子駐守京師。漢王暗中攻擊太子更加急迫。皇上返京,因太子接駕慢了一步,將太子屬官黃淮等人全部關進監獄,楊士奇後到,原諒了他。召見他詢問太子的事。楊士奇叩頭說:「太子還和原來一樣孝敬。拖延接駕的事,都是臣等人的罪過。」皇上怒意緩解了。隨皇上出征的各大臣紛紛上奏章彈劾楊士奇不應當被單獨寬宥,於是被關進錦衣衛的監獄,不久釋放。永樂十四年,皇上返回京師,稍微聽說了一些漢王爭奪嫡位的陰謀以及各種越軌的行為,以此事詢問蹇義,蹇義不回答,於是問楊士奇。回答說:「臣與蹇義都侍奉太子,外面人沒有敢對我們兩人說漢王事情的。但是漢王兩次被派去藩地,他都不肯動身。現在知道陛下將要遷都,就馬上請求留守南京。希望陛下深入地觀察漢王的意圖。」皇上沉默,起座還宮。過了幾天,皇上全面了解了漢王的事情,削減了兩個護衛,將他安排在樂安。第二年,晉升楊士奇為翰林學士,兼任原來的官職。永樂十九年,改任左春坊大學士,仍然兼任學士。第二年再次以輔助教導太子有差錯而獲罪,關進錦衣衛監獄,十天後被釋放。仁宗登位,提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皇上駕臨便殿,蹇義、夏原吉奏事還沒有退下。皇上遠遠看見楊士奇,對兩人說:「新任華蓋殿大學士來了,一定有正直的言論,我們試著一起聽他說。」楊士奇入殿說:「皇上下恩詔減去每年宮廷用度才二天,惜薪司就傳下旨意徵收紅棗八十萬斤,與前面恩詔相抵觸。」皇上立即下令減少一半。朝廷中穿喪服守孝二十七天期滿,呂震請求馬上換成吉服。楊士奇認為不可以,呂震厲聲地斥責他。蹇義兼取雙方意見奏進。第二天,皇上穿戴著白帽和麻衣麻帶臨朝聽政。朝廷大臣中只有楊士奇及英國公張輔的衣服和皇上一樣。朝見結束,皇上對左右的人說:「靈柩還停留在宮中,換下喪服難道是臣子所忍心說的?楊士奇堅持是對的。」晉升為少保,與同僚楊榮、金幼孜一起被賜予「督察過失糾正謬誤」的銀質徽章,准許密封奏章論事。不久晉升為少傅。當時布政使、按察使、知府、縣令等地方官員來京朝見皇上,尚書李慶建議發派軍隊中多餘的馬給這些官吏,每年向他們徵收產下的馬駒。楊士奇說:「朝廷選擇賢才授予官職,卻讓他們去養馬,這是重視牲畜而輕視士子,用什麼給天下後世的人樹立榜樣呢?」皇上同意並親自頒發聖旨取消這一做法,旋即又沒有聲息了。楊士奇再次竭力上言,又沒有答覆。過了一段時間,皇上駕臨思善門,召見楊士奇對他說:「朕以前豈是真的忘了這件事?聽說呂震、李慶等人都不喜歡你,朕是擔心你孤立,恐怕被他們所傷害,不想是因為你的上言而取消這件事罷了,現在有托辭了。」拿出陝西按察使陳智論養馬不便利的奏疏,讓楊士奇起草敕令並實行之。楊士奇叩頭謝恩。群臣練習正月初一朝賀的禮儀,呂震請用音樂,楊士奇與黃淮上疏制止。沒有答覆。楊士奇又上奏,在庭中一直等到夜漏下十刻,答覆說同意。過了一天,皇上召見楊士奇對他說:「呂震每件事情都耽誤朕,不是你們上言,後悔也來不及了。」命楊士奇兼任兵部尚書,同時領取三種職務的俸祿。楊士奇辭掉了尚書的俸祿。皇上代理國事時,怨恨御史舒仲成,到這時候想加罪於他。楊士奇說:「陛下登位,下詔說從前違逆過皇上意旨的都將得到寬宥。如果治舒仲成的罪,那麼詔書就失去信用,害怕的人就多了。如漢景帝那樣對待衛綰,不也很好嗎?」皇上立即作罷,不治罪了。有人議論說大理寺卿虞謙上言論事不機密,皇上發怒,將他降了一級。楊士奇為他辯白其中的冤屈,得以恢復原來的級別。又,大理寺少卿弋謙因上言論事而獲罪。楊士奇說:「弋謙響應皇上的詔令陳述自己的意見。如果加罪於他,那麼各位大臣從此就不敢說話了。」皇上立刻晉升弋謙為副都御史,並下敕令承認自己的過失。當時有上書歌頌天下太平的人,皇上把它拿給眾大臣看,都認為確實如此。只有楊士奇說:「陛下雖然是恩澤遍布天下,然而流離失所的人還沒有返回家鄉,滿目瘡痍還沒有恢復,人民的生活還十分艱難。再休養生息幾年,也許太平盛世就可以期待了。」皇上說:「是這樣的。」因此回頭看著蹇義等人說:「朕以至誠對待你們,希望得到匡救輔助。只有楊士奇曾五次上奏章。你們都沒有一句話。難道果真朝廷中沒有錯誤的政事,天下太平了嗎?」眾大臣慚愧謝罪。這一年的四月,皇上賜給楊士奇詔書說:「從前朕受命代理國事,你侍奉左右,同心同德,為了國家而捨身,多次經歷艱難險阻,從不改變志向。一直到朕繼位以來,有好的建議就入宮稟告,期望朕治理好國家,堅貞而沒有貳心,這些都刻在朕的心中。現在製作『楊貞一印』賜給你,希望能繼續盡心匡輔,以成就君主賢明臣下良善的美譽。」不久修纂《太宗實錄》,與黃淮、金幼孜、楊溥一起充任總裁官。不多久,皇上病了,召楊士奇與蹇義、黃淮、楊榮到思善門,命令楊士奇起草敕令去南京召回太子。。宣宗登位,修纂《仁宗實錄》,仍然充任總裁。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反叛。皇上親自征討,平定了叛亂。軍隊返回,駐扎在獻縣的單家橋,侍郎陳山迎接覲見皇上,說漢、趙二位親王其實是同一條心,請求乘此機會襲擊彰德拿下趙王。楊榮竭力贊同。楊士奇說:「事情應當有實據,天地和鬼神是可以欺騙的嗎?」楊榮厲聲說:「你想阻撓大計嗎!現在逆黨說趙王其實參與了陰謀,怎麼說沒有理由?」楊士奇說:「太宗皇帝有三個兒子,當今皇上只有兩位叔父。有罪的人不可赦免,而其無罪的應當厚待他,懷疑就防著他,只要不出事就行了。怎麼能突然使用軍隊,傷害皇祖在天之意呢?」當時只有楊溥與楊士奇的意見相同。正要入宮諫諍,楊榮先進去了,楊士奇跟在他後面,守門人不放他進去。不久皇上召蹇義、夏原吉進去。二人將楊士奇的意見告訴皇上。皇上當初就沒有加罪於趙王的意思,發兵的事得以平息。等到返回京師,皇上考慮楊士奇的意見,對他說:「現在議論的人大多上言論趙王的事情,怎麼辦?」楊士奇說:「趙王是皇上最親的人,陛下應當保全他,不要被群臣的言論所迷惑。」皇上說:「我想把群臣的奏章加封後給趙王看,讓他自行處理怎麼樣?」楊士奇說:「太好了,再得到一份詔書那就更好了。」於是派使者出發帶著詔書抵達趙王的藩地。趙王得到詔書大喜。哭泣著說:「我有生路了。」立即上表謝恩,並且獻上王府護衛,那些言官才不說了。皇上對趙王日益親近而疏遠陳山。對楊士奇說:「趙王之所以能保全,是你的功勞。」賜給金銀彩帛。當時交址幾次叛亂。朝廷多次發大部隊征討,都戰敗覆滅。交址的黎利派人來京假意請求冊立陳氏的後裔。皇上也厭倦了打仗,想准許這一請求。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以下的人,都說給他封號沒有名義,白白地向天下人示弱。皇上召見楊士奇、楊榮謀劃,二人竭力說:「陛下體恤百姓的生命所以安撫荒遠的邊地,不是沒有名義。漢代放棄珠匡,前朝史書以此作為美談,不算作示弱,准許他只會帶來便利。」不久皇上下令選擇出使交址的人,蹇義推薦伏伯安有口才。楊士奇說:「說話不符合忠信,即使是蠻荒之地也不能讓他去。伏伯安是小人,出使將會玷辱國家。」皇上贊同他的意見,另外派遣使者。從這以後放棄交址,停止出兵,每年節省軍事費用成千上萬。宣德五年春季,皇上侍奉皇太後拜謁祖先陵墓,召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以及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在皇太後所住的臨時宮殿中朝見太後。太後慰勞了他們。皇上又對楊士奇說:「太後對朕說,先帝在東宮做太子時,只有你不怕違忤,先帝能夠聽從,因此沒有壞過事。又教誨朕應當接受直言進諫。」楊士奇回答說:「這是皇太後具有美盛品德的話,願陛下記住。」不久皇上敕令鴻臚寺,楊士奇年老有病,趕著上朝有時落在後面,不必論罪上奏。皇上曾經改裝出行,夜晚駕臨楊士奇的宅邸。楊士奇慌忙出來迎接,叩頭說:「陛下怎麼能不珍惜自己關繫到國家社稷命運的身體呢?」皇上說:「朕想與你說句話,因此就來了。」過了幾天,抓獲二個盜賊,有不軌的企圖。皇上召見楊士奇,告訴他這件事,並且說:「從今以後知道你愛護朕了。」皇上因各地頻頻發生水災旱災,召見楊士奇商議下詔令寬大體恤,免除受災地區的租稅和養官馬所虧空數額的事情。楊士奇因而請求一並免除拖欠的賦稅以及徵收柴火乾草的稅錢,減少官田賦稅的定額,清理滯留的冤案,淘汰到京城服役的工匠,以擴大皇上布施恩德的意願。百姓非常高興。過了二年,皇上對楊士奇說:「體恤百姓的詔令下達已久,現在還有什麼可以撫恤的嗎?」楊士奇說:「上次詔令減免官田的租稅,但戶部仍然按以前的定額徵收。」皇上不高興地說:「現在開始執行詔令,違反規定的人將依法定罪。」楊士奇又請求安撫逃荒的人民,糾察貪官污吏,推舉有辭章修養的文人和勇猛果敢的武士,讓被判極刑人家的子孫都能夠在仕途上進升。又請求朝廷大臣三品以上的以及都察院和六科的官員各自推舉自己所了解的人才,以作為地方行政長官的人選。都答覆同意。在那一階段,皇上勵精圖治,楊士奇等輔臣同心輔助,四海之內號稱為政治修明,社會安定。皇上就效仿古代君王和臣子巡遊的事,每當一年的開始,賜百官休息十天。皇上的車駕也時常駕臨西苑、萬歲山,眾學士都隨從左右,賦詩唱和,皇上安詳地詢問民間的疾苦。有什麼論事上奏,皇上都虛心地傾聽接受。皇上當初登位的時候,內閣大臣有七人。陳山、張瑛因為是皇上當太子時的舊臣而蒙恩入閣,不稱職,調出內閣任別的官職。黃淮因病退休。金幼孜去世。內閣中只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楊榮爽朗果斷,遇事敢作敢為,幾次隨從成祖出征北方,能夠知曉邊疆將帥是否賢良,要塞的險阻平坦和距離遠近,敵國的歸附情況。但是他經常接受跡贈,邊疆的將帥每年按時送他好馬。皇上很清楚這事,就問楊士奇。楊士奇竭力上言:「楊榮精通邊塞事務,臣等人不如他,不應當以小毛病耿耿於心。」皇上笑著說:「楊榮曾經揭你和夏原吉的短處,你還要為他設想嗎?」楊士奇說:「願陛下能像寬容臣那樣寬容楊榮。」皇上的怒氣才緩解。這以後,楊士奇所說的話漸漸傳出,楊榮因此愧對楊士奇,兩人相處得十分愉快。皇上也更加親近厚待楊士奇,先後賜給楊士奇的精美果品、祭品美酒、金綺衣、錢幣、書籍器皿多得無法計算。宣宗崩,英宗登位,才九歲,軍事國務大事稟告太皇太後後作決定。太後一心任用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有事就派遣宦官去內閣咨詢商議,然後作出決策。三人也都很自信,從容不迫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楊士奇首先請求訓練士兵,嚴守邊防,設置南京參贊機務大臣,分別派遣文武官員鎮守巡撫江西、湖廣、河南、山東,取消偵事校尉。又請求按照次序免除租稅,慎重用刑斷案,嚴格考核各部門工作。都批准實行。正統的開頭幾年,朝廷政治清明,是楊士奇等人的功勞。正統三年,《宣宗實錄》修成,晉升為少師。正統四年,請求退休。不批准,敕令准他返鄉掃墓。不久,返回朝廷。當時宦官王振得寵於皇上,逐漸開始干預內庭之外的事務,引導皇上用威嚴管理下屬,大臣往往被關進監獄。靖江王佐敬私下贈金子給楊榮。楊榮已先返鄉掃墓,回來後不知道這件事。王振想藉此機會扳倒楊榮,楊士奇竭力緩解這件事,得以平息。楊榮不久去世,楊士奇、楊溥更加孤立。第二年就大規模發兵征伐麓川,庫銀耗費巨大,士兵馬匹死去達幾萬。後年,太皇太後崩,王振的勢力更是大盛,大肆作威作福,文武百官稍有抵觸,就遭執拿並拘禁。朝廷大臣人人恐懼不安,楊士奇也無法制止。楊士奇已經年老,兒子楊稷傲慢暴戾,曾經施暴殺人。言官紛紛上奏章彈劾楊稷。朝廷商議不立即定罪,將這些奏章封送給楊士奇看。又有人揭發楊稷橫行暴虐的幾十件罪狀,於是將他關進監獄。當時楊士奇因年老有病正在休假。皇上恐怕傷了楊士奇的心,降旨慰勞勸勉。楊士奇感激流淚,憂傷得不能起床。正統九年三月去世,年八十。贈官太師,謚號文貞。有關部門於是論罪誅殺了楊稷。當初,正統初年,楊士奇上言瓦剌漸漸強大,將成為邊疆的禍患,而邊疆軍隊缺少馬匹,恐怕無法抵禦。請求在附近的太僕寺馬群登記處領取馬匹,西番進貢的馬匹也全部發給軍隊。楊士奇死後不久,也先果然入侵,發生了「土木之難」,有識之士想起了楊士奇的話。又一直善於識別人才,喜歡推薦清貧的讀書人,他推薦的人中有從來沒有見過面的。於謙、周忱、況鍾等人,都是因為楊士奇的推薦,做官達一二十年,清廉和才幹為天下之首,成為當代的名臣。第二子楊樋,以上代余蔭的資格被任命為尚寶丞。成化年間,晉升太常寺少卿,掌管太常事務。
『柒』 文言文:《陶潛傳》翻譯
原文:
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恆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知
偃兆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乃使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
譯文:
陶潛(陶淵明),字元亮,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於做文章,灑脫大方不拘謹,自得於真性情,被鄉里鄰居所看重。曾經作《五柳先生傳》來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麼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所以以此為號。清閑安靜少說話,不愛慕虛榮實利。喜歡讀書,卻不去窮根究底的解釋,一旦對書的內容有所感悟,就高興得忘了吃飯。本性愛喝酒,可是家裡窮不能一直得到。親朋故舊知道這樣,有時就置辦酒招他過來,他去飲酒一定會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後回去,一點也不收斂情緒。家裡四壁空空,不能遮陽擋雨,舊衣衫十分破爛,盛飯的容器經常空著,也不在意。經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很能顯示自己的志向,不計較得失,用這來結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這樣,當世人說是實錄。(是不是缺了點?)
偃兆因為他親人年邁家裡貧窮,任用他為州祭酒。他不等忍受官吏這個職務,沒幾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為主簿,不去,自己種田來養活自己,於是得了瘦弱的病。
又做鎮軍、建威參軍,對親朋說:「想做個文官,來掙些補貼家用的錢(意譯)。」管這些事的人聽說了,任用他 為彭澤令。在縣里,公田全部命令種秫谷(可釀酒),說:「讓我一直醉酒就夠了。」妻子和孩子堅持請求種粳米。於是命令 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米。向來簡朴自愛,不諂媚長官。郡里派遣督郵到他的縣,他的下屬說應該束上帶子(穿正裝)見督郵,陶潛嘆息說:「我不能為五斗米(這些俸祿)彎腰(喪失尊嚴),小心謹慎的為鄉下的小人做事啊!」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於是作了《歸去來》。
全原創!
『捌』 密佑傳文言文翻譯
譯文:
密佑,他的祖先是密州人,後來渡過淮水定居在廬州。密佑為人剛正堅毅,質樸直爽,多次擔任官職到廬州駐札、御前游擊中軍統領,後來還臨時擔任江西路副總管。
咸淳十年,密佑以圖門宣贊舍人的身份擔任江西都統。這年冬天,元朝丞相伯顏率軍攻克鄂州,讓右丞相阿裏海牙留下來駐守此地,自己率領大軍繼續向東進發。
第二年二月,朱祀孫派遣高世傑去攻取鄂州,阿裏海牙帶領軍隊抗擊高世傑,並在荊江口俘獲高世傑,高世傑所帶領的軍隊完全潰散,有一半人逃入江西。擔任江西制置史的黃萬石把他們招募在一起,同時招募了寧都、廣昌、南劍的一千多個義兵,這些人全部歸屬密佑統領。
十一月,元兵攻至隆興,劉槃戰敗,於是龜縮城內自守。當時黃萬石調任官職擔任撫州知州,乘機想選跑,又擔心密佑不會依從,於是調遣密佑的軍隊去援助劉槃,同時又告誡他們不要直接與元兵作戰。軍隊還沒有到達隆興,劉槃已經投降,都統夏驥率領自己所屬士兵在混亂中突圍而出。
不久元軍統帥張榮實、呂師夔率領軍隊逼近撫州,密佑帶領軍隊抗擊敵軍並進駐賢坪,元軍士兵趕來呼喊著:「投降呢?還是抗戰呢?」密佑回答:「抗戰啊。」率領士兵們突擊作戰,軍隊進駐龍馬坪,元兵把此地包圍了好幾層,箭頭像下雨一樣射來。
密佑告誠所屬士兵:「今天是為國戰死的日子,如果奮力抗戰,或許還有生存的可能。」各位士兵都憤然堅韌,力主抗戰。戰斗從上午辰時一直打到下午太陽偏西,密佑臉上被箭頭射中,拔掉箭頭繼續作戰,身上又中了四箭、被刺中四槍,眾多士兵都戰死了,只剩下幾十個人。
密佑揮動雙刀奮力殺敵,突出重圍向南撤退,在前行渡過浮橋的時候,騎馬踏破了橋板,密佑受困被俘。大家看到密佑十分勇猛,相互告誡不要殺他,用車裝著他回到隆興,元軍統領末都說:「是一個壯士。」想讓密佑投降,關押了一個多月,最終密佑還是沒有屈服。密佑曾痛罵黃萬石是賣國小人,使自己的報國志向不能夠得到施展。
宋都命令劉槃、呂師夔坐在城樓上,邀請密佑到樓下入座,把金符贈送給他,並且許諾讓他擔任宮職,但密佑都不接受,還在言語上責罵劉槃、呂師夔,而且說話毫不客氣。
宋都又讓密佑的兒子來勸降他,說:「父親死了,孩兒怎麼辦?」密佑怒斥兒子:「你在集市上乞討,只要說是密都統的兒子,又有誰不會憐惜關照呢。」於是慨然解開衣服接受刑法處置,慷慨赴死。周圍看到的人都為之動容。
原文:
密佑,其先密州人,後渡淮居廬州。佑為人剛毅質直,累官至廬州駐札、御前游擊中軍統領,改權江西路副總管。
咸淳十年,以閣門宣贊舍人為江西都統。是冬,大元丞相伯顏下鄂州,留右丞阿裏海牙守之,而將大兵東下。明年二月,朱祀孫遣高世傑取鄂州,阿裏海牙以兵逆擊,執世傑荊江口,兵盡潰,半入江西。
江西制置黃萬石招集之,且募寧都、廣昌、南劍義兵千餘人,盡以屬佑。十一月,大兵至隆興,劉盤兵敗,乃嬰城自守。萬石時移治撫州,將遁,懼佑不從,乃調佑兵援盤,且戒以勿戰。未至隆興,盤已降,都統夏驥率所部兵潰圍出。
已而元帥張榮實、呂師夔提兵逼撫州,佑率眾逆之進賢坪,兵來呼曰:「降者乎?斗者乎?」佑曰:「斗者也。」麾其兵突戰,進至龍馬坪,大兵圍之數重,矢下如雨。
佑告其部曰:「今日死日也,若力戰,或有生理。」眾咸憤厲。自辰戰至日昃,佑面中矢,拔之復戰,又身被四矢三槍,眾皆死,僅余數十人。佑乃揮雙刀斫圍南走,前渡橋,馬踏板斷,遂被執。眾見其勇,戒勿殺,輿歸隆興。
元帥宋都曰:「壯士也。」欲降之,系之月余,終不屈。嘗罵萬石為賣國小人,使我志不得伸。宋都命劉盤、呂師夔坐城樓,引佑樓下,以金符遺之,許以官,佑不受,語侵般、師夔,益不遜。
又令佑子說之曰:「父死,子安之?」佑斥曰:「汝行乞於市,第雲密都統子,誰不憐汝也。」怡然自解其衣請刑,遂死。觀者皆泣下。
(8)傳來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文章選自《宋史》
《宋史》中《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國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一部史書。
《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
《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樂、儀衛、輿服、選舉、職官、食貨、兵、刑、藝文),約佔全書三分之一,僅次於《列傳》,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很大的,《職官志》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食貨志》、《兵志》亦編得好,敘述之詳,為二十四史中所僅見。
《食貨志》十四卷,相當於《舊唐書·食貨志》的七倍。
根據宋朝的情況,《宋史》還有《奸臣》四卷、《叛臣》三卷,為蔡京、黃潛善、秦檜、張邦昌、劉豫等所作的傳記;另有《道學》四卷,為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等道學人物所作的傳記。
『玖』 傳的文言文解釋有哪些
傳:傳 chuán
動詞義:
1、傳遞;傳送。
速於置郵而傳命。——《孟子·公孫丑上》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傳授。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3、讓位;傳代。
不傳於賢而傳於子。——《孟子》
4、留傳。
功如丘山,名傳後時。——《鹽鐵論·非鞅》
此世所以不傳也。——蘇軾《石鍾山記》
居第當傳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5、充分或確切地表明;表達。
傳神寫照。——《世說新語·巧藝》
6、召;叫來;發出命令叫人來。
老太太那裡傳晚飯了。——《紅樓夢》
傳:傳 zhuàn
動詞義:
1、作傳;記載。
漢史既傳其事,而後世工畫者又圖其跡。—— 唐·韓愈《送楊少尹序》
2、為作傳。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轉》:「傳其事以為官戒。」
3、注釋、解釋。
名詞義:
1、傳記。
2、注釋、解釋的文字。
『拾』 文言文《新唐書·鄭珣瑜傳》翻譯
翻譯如下:
王縉,字夏卿,他原本是太原祁人,後來客居河中。年少好學,和兄長王維都名聞天下.參加草澤科、文辭清麗科考試都合格了,歷任侍御史、武部員外郎.安祿山叛亂,王縉升任太原少尹,輔佐李光弼,因功加授刑部侍郎,遷任兵部侍郎,太原將領王無縱、張奉瑋依仗有功,認為王縉是儒生而輕視他,不遵守律令,王縉斬殺他們示眾,諸將嚇得大腿戰粟.第二年王縉回京城,以本官再次參知政事。
當時元栽專權朝廷,天子無為,王縉曲意依附,不敢不順從元栽.王縉又依仗自己有才能對元栽多有輕侮,即使元栽也恨他冒犯戲弄.京兆尹黎干議論政事固執己見,元栽厭惡他,王惜羞辱黎千說:「京兆尹,淺陋卑微的人,怎麼知曉朝廷的事? 」王縉平素信佛,不吃肉葷,晚年尤其謹慎。王縉妻子死後,他就4巴道政里的宅第改為佛寺,各道節度使、現察使來朝,王縉必定逝請來那裡,婉言讓他們出錢幫助營建。
當初,代宗喜好立祠祭神,並不重視佛法,常常在閑暇時詢問王縉為什麼這樣,王縉與元栽大談福業報應,皇帝也有意崇佛了.由此在宮禁中祀佛,誦經供齋,號稱「內道場」,每天引進一百多僧人,飲食供奉珍饈豐盛,出入乘坐官嚴車馬,經費開支全由國庫給付。
有夷狄入侵,必定集合眾僧唱誦《護國仁王經》來祈禱消災取勝,僥幸夷狄離開,皇帝就胡亂賞踢,不知限度.京郊的上等田地美好產業,多歸佛寺.雖然咸奸宿亂的事情相繼發生,皇帝始終不覺悟,還下詔天下官員不得桂打羞辱僧尼.當初,五台山佛寺鑄鋼為瓦,塗上金粉,耗費錢財以億萬計.王縉發給中書省符牒,派遣幾十個僧人分行州縣,聚斂錢財.王縉對皇帝說:「國家福運長久,是憑借了福4良,雖然時事多難,不足桂齒.安祿山、之思明毒亂正盛時,他們的兒子都遭到了災禍,西戎入侵,還沒有反擊他們就退去了,都不是人為的事啊」。
因此皇帝信佛更加堅定.群臣遵奉順從這種風氣,都談論生死報應,所以人事擱置而不整治。大歷時期的政令刑罰,日益廢置,就是由王縉與元栽倡導造成的.王縉生性貪婪,放縱親成.和尚尼姑招財納賄,錙銖必較(一點一滴都要計較就像市場上商人的樣子.等到敗露時,劉晏等人審問他的罪行,同元栽一道被判處死刑,劉晏說:「重刑二次審查,是國家固定法典,何況是大臣呢!法律有首犯從犯之分,不客都處死」於是奏報皇帝,皇帝憐憫王縉年老,不加刑,就貶王縉為括州刺史^建中二年死,時年八十二歲。
(10)傳來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原文如下:
鄭珣瑜,字元伯,鄭州滎澤人。少孤,值天寶亂,退耕陸渾山,以養母,不幹州里。轉運使劉晏奏補寧陵、宋城尉,山南節度使張獻誠表南鄭丞,皆謝不應。大歷中,以諷諫主文科高第,授大理評事,調陽翟丞,以拔萃為萬年尉。崔祐甫為相,擢左補闕,出為涇原帥府判官。入拜侍御史、刑部員外郎,以母喪解。訖喪,遷吏部。貞元初,詔擇十省郎治畿、赤,珣瑜檢校本官兼奉先令。明年,進饒州刺史。入為諫議大夫,四遷吏部侍郎。
為河南尹。未入境,會德宗生日,尹當獻馬,吏欲前取印,白珣瑜視事,且內贄。珣瑜徐曰:「未到官而遽事獻,禮歟?」不聽。性嚴重少言,未嘗以私託人,而人亦不敢謁以私。既至河南,清靜惠下,賤斂貴發以便民。方是時,韓全義將兵伐蔡,河南主饋運,珣瑜密儲之陽翟,以給官軍,百姓不知僦運勞。凡迎送敕使,皆在常處,吏密識其馬,進退不數步差也。全義與監軍別檄有所取,非詔約者,珣瑜輒掛壁不酬。至軍罷,凡數百封。有諫者曰:「軍須期會為急,公可不報?」珣瑜曰:「武士統戎,多恃以取求。苟以為罪,尹宜坐之,終不為萬人產沴也。」故下無怨讟。時謂治河南比張延賞,而重厚堅正過之。
復以吏部侍郎召,進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實為京兆尹,剝下務進奉,珣瑜顯詰曰:「留府緡帛入有素,余者應內度支。今進奉乃出何色邪?」具以對。實方幸,依違以免。
順宗立,即遷吏部尚書。王叔文起州吏為翰林學士、鹽鐵副使,內交奄人,攘撓政機。韋執誼為宰相,居外奉行。叔文一日至中書見執誼,直吏曰:「方宰相會食,百官無見者。」叔文恚,叱吏,吏走入白,執誼起,就閣與叔文語。
珣瑜與杜佑、高郢輟饔以待。頃之,吏白:「二公同飯矣。」珣瑜喟曰:「吾可復居此乎!」命左右取馬歸,卧家不出七日,罷為吏部尚書。亦會有疾,數月卒,年六十八,贈尚書左僕射。太常博士徐復謚文獻,兵部侍郎李巽言:「文者,經緯天地。用二謚,非《春秋》之正,請更議。」復謂:「二謚,周、漢以來有之。威烈、慎靜,周也;文終、文成,漢也。況珣瑜名臣,二謚不嫌。」巽曰:「謚一,正也,堯、舜是也。二謚,非古也,法所不載。」詔從復議。
鄭珣瑜(738年—805年),字元伯,河南滎澤(今鄭州市)人。唐代宰相。少孤,值天寶亂,退耕陸渾山養母。代宗大歷中以諷諫主文科高第,授大理評事,累遷吏部侍郎,為河南尹,清靜惠下,頗有政績。進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順宗立,以王叔文,韋執誼用事,憂憤而卧家七日不出。罷為吏部尚書,數月病卒,謚號文獻。
《新唐書》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范鎮、呂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
全書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新唐書》前後修史歷經17年,於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書》修成後,其主編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其舊」,認為這是本書勝過《舊唐書》的地方。《新唐書》在體例上第一次寫出了《兵志》《選舉志》,系統論述唐代府兵等軍事制度和科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