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復習
文言文占據高考(包括普通高考與高職高考)語文閱讀部分的半壁江山,與現代文閱讀平分秋色,隨著課改的全面推廣和不斷深入,對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將會逐步加大(如2006年廣東高考題已將文言文句式單獨設題考查).那麼,怎樣才能搞好文言文的復習呢?筆者認為大體上可分三大階段進行:一、整體把握階段(一)、明確要求和考點.在進行高考文言文條塊復習前,我們務必要抽出一堂課時間講解文言高考要求以及歷年高考相關情況,使同學們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學生復習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知己知彼,做到有的放矢.1、總要求: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淺易的標準是:(1)詞彙:文言文中的常用詞和次常用詞.(2)語法結構:採用常見的文言句式.(3)體裁:非專門性較強的學術著作.(4)內容:較少出現生疏的古文化常識或艱澀的古文化背景,少用典故.(5)風格:屬於典範的文言文作品(古白話不在考查之列).劉國正先生曾舉出了四部書作為淺易文言文的代表,它們分別是:《孟子》、《史記》的傳記部分、《夢溪筆談》、《聊齋志異》.2、具體的考點要求:(1)、理解①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②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高職高考仍是在文章內容的理解或翻譯上涉及).④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2)分析綜合①篩選並提取文中的信息.②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二)、牢固樹立知識樹,初步把握各考點所涉及的基本知識通過初中、高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知識已有一定的積累,但在腦海中是較為凌亂的,欠系統化.這時,應幫助學生依據考點牢固地樹立起文言文知識樹.知識樹主體框架有文字、詞語、句式、翻譯.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詞語有實詞如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包括使動、意動、為動等用法),虛詞如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還有兼詞與雙音詞如連綿詞、同義復詞、偏義復詞、復式虛詞等以及一些語義比較固定的語詞;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疑問句、成分省略句等;翻譯涉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牢固地建立知識樹會讓學生對文言文有個更為全面、系統的整體上的把握,復習才會更有針對性.那麼,怎樣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牢固地樹立起知識樹呢?筆者認為,教師應依據知識樹的走勢,利用三周左右的時間由下而上地幫助學生對各考點進行學習,學習的內容應是較為全面的,以幫助學生進行初步地識記和理解.以學習實詞這個考點為例,內容大致有:精析考點;對有關此考點的近二三年的高考題進行回顧,以了解其考法;更重要的是要對此考點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識(如以單音節為主、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等)進行歸納,歸納工作應做得詳細一些,如對於120個常見的文言實詞,要歸納出其常用義項,盡可能多的把課文中的例句找出來加以印證.其它考點的學習、梳理與歸納也大致如此.二、夯實課本中的文言文知識階段在目前緊張的復習備考中,不少老師及考生在文言文的復習時,往往忽略了課本.一些考生認為,高考中的文言文測試,選文全部出自課外,沒有必要對課本上的文言文花費太大氣力;有些老師在輔導中也只注重了針對考綱的系統的考點復習,而沒有對課本予以充分重視.筆者在輔導高考的實踐中和對高考試卷的解讀中深刻認識到,對教材中的課文棄之不顧,無疑是捨本逐末的做法.第一,學習文言文培養語感最為重要.只有多讀,在長期的日積月累中,才能逐漸體悟進而掌握文言文的語言特點.隨著對文言文語言感受力的逐漸增強,那麼你的文言文語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而教材中的文言文,歷經專家學者對古典文學的精心篩選後,集中安排在中學課本中,可謂是最為經典,最為集中,最為規范.如果把這些文章學深讀透,應該說基本奠定了一個人的文言基礎.在考前,如對課本中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再熟讀鞏固,甚而成誦,再把文後注釋溫習幾遍,加深記憶,對高考肯定會大有裨益!第二,高考的命題原則應該說還是以課本上的知識點為基礎和標准,命題者絕不會脫離課本隨意從課外選取文章來擬題考核.說到底,高考測試就是課本知識向課外的遷移和延伸,就是考查學生運用課本知識解決課外問題的水平和能力.或者說,題目在課外,而答案在課內.文言文的考核內容無外乎實詞、虛詞、句式、翻譯、理解等方面,只要把課本上出現的實詞、虛詞、句式等很好的掌握了,那麼對於高考中的這些知識點的考核也就不難解決了,對於高考中課外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譯也就容易了.縱觀近幾年來的高考題,均有上述特點.現以2006年的廣東省高考題中的文言文閱讀題為例略作分析.第一題是這樣的: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重然諾,好周人急救濟B.母如其言,附舟詣譚往見C.譚謝不納,母大困道歉D.奉糜食母,抱衾寢母給……吃C項中的「謝」是一個多義項的常見實詞,除有「道歉」、「辭別」、「感謝」、「告訴」、「凋落」等意義外,用作「推辭、謝絕」也是常用義項.如《孔雀東南飛》:「阿母謝媒人」.根據原文常允恭的母親張氏無所依,想投靠兒子的朋友譚敬先而不被接納,最後只好到金陵找杜一元這個語境,可斷定「謝」的意義應是「謝絕」而不是「道歉」.B項中的「詣」,只有「往、到」的意思,根據上下文,常母是跟隨人往見譚敬先,所以解為「往見」.「往見」這個義項在初中課文《桃花源記》曾學過:「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高中課文《促織》也學過:「成妻具資詣問」.D項中的「食」常用意義是「吃」、「食物」、「給吃、喂養」等,根據上下文,應是杜環的妻子捧粥給常母吃,所以解為「給……吃」.初中課文也有「給吃、喂養」之意的例子,如《馬說》:「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又如第二道題: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A.竟紿以他事辭去以小易大,彼惡知之B.因訪一元家所在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C.至暮,果無所遇而返,坐乃定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D.環購布帛,令妻為制衣衾秦王為趙王擊缶不難看出,用來作比較的8個例句中,除原文外,其餘4個全部選自中學課本《齊桓晉文之事》《廉頗藺相如列傳》《觸龍說趙太後》中的句子.由此可見,解答課外問題是離不開課內知識的.忽視課本的復習顯然是不明智的.如果把課本的文言文知識掌握得非常熟練了,並注意再次把課本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把感性的知識規律化,那麼高考中的文言文閱讀也就穩操勝券了.那麼,怎樣再次把課本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把感性的知識規律化呢?其途徑是,在復習課文時,應該把涉及到考點的感性材料的積累與第一階段中所學到的理性知識結合起來.由於在上一階段已對古漢語的一些詞法和句法進行了歸納和梳理,已在學生心中形成了知識樹,如果每復習一篇課文都能把其中的知識要點放在知識樹中對應的位置上去,並注意前後聯系,總結規律,不但有利於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能不斷地讓知識樹枝繁葉茂起來.三、實戰操練階段依據高考文言文的選材特點選好文言文短文進行實戰操練.通過一定量的課外文段閱讀和練習,鞏固課內已學知識,拓展必要的課外知識,把握解題方法和技巧,這在高考備考中是尤其重要的.為此,我們應注意下面的兩大方面:第一、高考文言文試題的選材特點方面近年來高考文言閱讀材料多從經典史籍中(可能是為了突出典範性)選取,均為淺易的文言文,一些疑難生僻的字句都有適當的處理,或加註釋.字數在四五百左右.所選文段均是人物傳記.這類文章的特點是:一般記載幾個人,有的人物關系簡明,有的人物關系復雜;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壞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現一種特殊的品格和性格.這要求考生解讀人物關系,體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寫人物傳記,或出於某種政治需要,或出於個人目的,以此來表現作者的觀點和態度,這也就要求考生能分析傳記的基本內容,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那麼,在今年或者說在今後,是不是一定也考史傳類的散文呢?筆者認為未必如此.史傳類的散文已考了多年,師生都摸索出了一套應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之短小的的段落很難表現出傳記的人物性格而使命題者很難取捨,且考查形式比較單一,缺少變化,易將文言文考查導向一潭死水.而古代抒情性或議論性散文卻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濃烈的感情和深刻的理性思辨成為了文言文閱讀試題很理想的文段.它們篇幅一般短小,容易取捨,且符合「淺易文言文」的標准.所以,在備考中我們還是應該注意一些短小精悍、文質兼美的其它類型的散文的閱讀訓練.因此,我們在選取用來練習的文言文段時,應注意上述特點.第二、文段練習應注意的方面一些老師在復習時為了貪多求快,在做材料練習時,只要求學生完成文章後的練習就行了,至於文章有沒有起碼是大致的讀懂,文章中涉及的重要的知識點有沒有掌握等則很少過問了.這種盲目追求數量而不顧質量的做法是要不得的.筆者認為,在做材料練習時應讓學生注意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注意鞏固已學知識教師應能就閱讀材料依據考綱考點設計好有關實詞、虛詞、句子的翻譯等方面的練習.通過練習,能使學生對常用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加以理解、鞏固,對詞法、句法的理解得以進一步的加強,對翻譯句子的方法掌握得更為純熟;通過這方面的練習,帶動學生去讀懂全文,這不但為做文後的練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也為學生擴大文言文閱讀面進而更多地獲取讀文言文的語感提供了條件.2、注意拓展必要的文言文知識僅僅掌握考綱所規定的120個實詞和18個虛詞是不夠的.在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所規定的實詞與虛詞的同時,還應讓學生了解其它次常用的實詞與虛詞的含義與用法.另外,學生只有字詞句方面的古漢語知識仍是不夠的.因為古代文章反映的是古代社會的現實,涉及古代社會的許多文化情況和文化常識,如天文地理、科舉官場、禮儀習俗、年齡稱謂、尊稱謙稱等等.要讓學生在考場上較快地讀懂一篇文言文,平時就應當讓他們有意識地積累有關這些方面的知識,在做材料練習時就更應注意到這一點.3、注意掌握解題技巧要讓學生能在考場快速答題,拿高分,除了要有扎實的文言文知識外,還應能靈活運用解題方法與技巧.因此,平時就應注意讓他們體悟和掌握解題方法與技巧.下面以掌握正確的文言應試閱讀方法為例談談:高考時,不少學生心理上比較緊張,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讀完一篇就去選擇答案.其實這種作法是很不正確的.這時,老師就應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答題方法並多加操練.筆者認為,作為文言應試的閱讀應分以下四步進行:第一步,倒讀最後一題,搜索「內容提要」.文言文閱讀的最後一道題,在題目設置上有這樣的規律:將閱讀材料的內容,按照原文行文的先後順序,擬設四種對文章的概括性敘述,要求考生根據文意進行綜合分析,選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也就是說,在這題的四個選擇中,只有一項錯誤,而其餘都是正確的.那麼,未讀原文之前先讀這些選項的表述,無異於是在搜索原文的「內容提要」.這樣可以消除學生對原文的陌生感,樹立讀懂原文的信心.第二步,整體感知原文,確認「內容提要」.此步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要求做到:基本弄清全文寫了幾個人,人與人之間是什麼關系;寫了幾件事,事情的前因後果怎樣;這些事表現了人物什麼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社會問題.然後一一驗證最後一題的四個選項,同時為第三步解決詞句問題打下基礎.第三步,細讀相關部分,解決詞句問題.這一步要求落實將要作答的題目在原文中的具體位置,並運用所學知識技巧,進行解答.第四步,定向跳讀原文,排查人物行為.文言文閱讀題中的第三題是對人物行為或思想方面的考查,這道題的設置在2006年的普通高考廣東題中已換成了對句式方面的考查,但高職高考中仍無變化.另外,在整個備考階段應貫徹始終地切實落實好識記古代文學常識與背誦文言文重點篇目的工作.特別是背誦文言文篇目,顯得尤其重要,它不但能使學生在默寫方面拿好分,還能使學生形成較良好的文言語感而在文言文閱讀方面拿好分.
B. 如何上好文言文復習課
可以提供關於復習和學習的方法給你:
1、促進記憶,使學習的成果牢固地儲存在大腦里,以便隨時取用。有些學生總抱怨自己記性太壞,學過的知識,到了該用的時候卻想不起來,對學習喪失信心。有些學生則認為,學過的東西反正要忘,早記沒用,寄希望於考前突擊。但由於臨考前要記的內容太多了,又記不過來,感到很煩惱。
2、查漏補缺。影響學習的因素很多,在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中,很難保證各種因素都處於最佳狀態。因此,完整的學習內容學下來,難免出現漏洞和欠缺。通過復習,自己檢查出來及時補上。凡是抓緊復習的學生。學習中的漏洞和欠缺,都及時得到了補足,因此,他們的知識總是比較完整的 。
3、最重要的一點,你可以通過提高記憶力和理解力,來讓你學習事半功倍,這是提高學習成績最關鍵的一點。前幾年我的學習成績很不好,記憶力也很差。然後下載了《尼古拉特斯拉大腦訓練》,這是一套開發潛能的課程,通過課程的訓練,我的內心變得非常平靜,記憶力,理解力,想像力都提高了,我掌握了各種高效率使用大腦的技巧,通過調理了自己的心態,輕松自學各科知識,同時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C. 如何復習文言文
今年語文中考還是遵循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初中語文教學的要求,考查基礎知識能力,閱讀能力、分析能力、綜合概括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它考的幾乎都是我們以前所遇到的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知識及運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漢語拼音及標點符號的使用,漢字的區分,詞語的運用,語法修辭的考核,以及對重要作家作品的考查。在閱讀方面,主要考查的是現代文閱讀,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在文言文考查上,體現的是對文言文中的字、詞、句式、段落的分析、概括,以及背誦默寫。第三卷主要考查的是作文,是同學們的寫作能力,主要考查的是學生能否寫好一篇記敘文和簡單的議論文。以上就是今年中考語文的大體情況。 現在已經進入到總復習階段,各個學校已經結束了新課,那麼學生應該如何復習呢?我認為有一點就是要完成語文中考試卷考試的第一部分,基礎知識及運用部分的復習,最好的方法是同學們把已學過的一至六冊書所規定的基本課文認真地讀讀。讀指的是把裡面的關鍵字讀音讀准,字要記住它的形,就是我們所說的書寫。詞語要結合語境進行掌握。把握文章的內容。達到把基礎知識應該考核的漢語拼音、標點、漢字、詞語、語法、修辭、作家作品、文體知識全部掌握的目的。中考第二卷考的是閱讀,閱讀是指課內閱讀遷移到課外閱讀,即我們所說的遷移能力,我們的原則是以讀現有的基本課文為例,因為基本課文是一個例文,從文章的結構、內容、語言都是非常規范的,特別是初中學生,要想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必須要把已學過的名家名篇的作品搞清楚,這樣我們才能在試卷中遇到課外閱讀試題時把問題中的考點搞清楚,准確地解答試題。第三點是作文的提高,也是通過我們在閱讀五至六篇文章中體會到作者的寫作意圖,明白作者的寫作目的,從而,仿照作者的一些寫法,我們叫做借鑒,借鑒他人的寫法。有一些文章,寫人的文章:《我的老師》、《背影》,寫事的文章:《棗核》,有很多事的文章組合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如果同學們定下心來認真讀這些文章,不但能夠把自己的基礎知識搞扎實,也提高了我們的閱讀能力,更重要的也給我們在寫作上以很大的啟示。所以我們說讀寫結合,舉一反三。 文言文一般都是考課內文章,我們首先要避免一個浮躁的心態,因為學生對已學過的文章很熟悉了,所以掉以輕心,怎麼辦呢?首先,要順暢朗讀基本課文,這裡面,我強調幾點,第一個要讀准字音,讀准字音指的是讀准生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和形似字的字音。因為文言文的讀音除了有特定的要求,一般說來,要以新華字典的普通話標音為准。第二個,讀好停頓,除了要讀好課文中有標點處的停頓外,還要注意讀好句中的停頓。要弄懂句子的意思,才能讀好句中的停頓,並避免因為錯誤停頓可能引起的歧義。其次,同學們了解,現代漢語多是雙音詞,而文言文中多單音詞,有的詞義與現代漢語也有所不同,這就要將兩個單音詞分開讀,不要再把兩個相鄰的單音詞誤讀為現代漢語的合成詞。第三,背誦基本課文。要按照教材的要求背誦規定的篇或段,在這里,我提醒同學們,背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如下,第1,在朗讀的同時了解文章內容。第2,在了解內容的基礎上熟讀。第3,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第四點,了解課文基本內容。了解課文基本內容應做到以下五點。第1,能藉助課本的注釋或工具書了解課文基本內容。第2,了解一些文言文的主要句式。如判斷句、省略句,但不要求同學們死記硬背概念,只要求讀懂這些句式的大意就可以了。第3,把握文章內容要點,能夠概括課文的中心意思,寫出段落大意。第4,結合內容,了解文章的主要寫作方法。第5,能夠回答有關課文內容方面的問題。 總之,文言文的考試重在於同學對課文的內容把握,所以我建議同學們要反復閱讀一至六冊書中規定的基本課文。 現在最好的時機是讀書。每位同學都要讀書,一至六冊的重點篇目,可以一一再加以熟悉,及掌握好一至六冊書中規定的基本課文裡面的字句,作家作品。我建議同學每天用十到十五分鍾讀一些文章,讀的時候,語文基礎知識帶進去,口腔運動,把每一個字讀准,遇到讀得準的,用字典查一下,這樣記憶更清楚。在讀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問自己,文章是什麼文體,知識是什麼,作者告訴我們什麼,寫作意圖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安排結構。這樣可以把語文基礎知識扎扎實實落實。同時也提高了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同學在家裡一定要讀書。 試卷中的第二卷是閱讀,閱讀包括了三大問題,記敘文閱讀、說明文閱讀、議論文閱讀,拿到文章以後,第一區分所給的材料是什麼,是考課內還是課外的,是考篇還是考段,題目的編排是怎樣的。面對閱讀試題,先看文後的題目,帶著問題讀文章,有助於正確解題。關鍵是按照精讀的一般規律和方法,認真讀文章。下面我分三方面來講閱讀記敘文。通讀全文時,想以下幾個問題,文章寫了什麼人,寫了他什麼事,這件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過程是什麼樣的,結果如何,寫文章的目的是什麼,讀了這篇文章明白了什麼,特別要強調,記敘文的閱讀一定要遵循整體感知文章的順序,由前到後,仔細讀一遍,由淺入深地想一想,第二是要掌握整體感知的規律,這個規律有兩個,一個是答案的來源,考題答案的來源一般都在原文里,一個是答案的形成,從原文中摘抄關鍵語句。 第二種文體是閱讀說明文,要注意幾個方面,一個是拿到一篇說明文,要整體感知全文所介紹的內容。了解說明的對象,根據說明對象確定這篇文章說明的類型是什麼,是事物說明文還是事理說明文,根據事物說明文的特點,找它的特徵,這篇說明文的順序,採用了什麼樣的說明方法,注意作者在介紹事物時用了哪些關鍵性詞語體現這個事物的特點。同學們遇到說明方法及作用的試題,感覺比較吃力,做這種題,一定要顧及上下文,多數情況是在全文找答案,如果遇到問代詞的指代內容,一般原則是就前不就後,就近不就遠,說明文遇到的題干是段與段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說明文段與段之間的關系有五種,並列關系、層進關系,總分關系,總分總關系,分總關系,要了解段間關系,要概括出各自然段段意。還要抓住各段之間前後呼應的句子或過渡銜接句子。 第三個文體的閱讀,即議論文。議論文的閱讀,不要著急先找論點,而要耐心通讀全文,弄清楚作者究竟要議論什麼問題,依據論題來找出論點。初讀全文,弄清了作者究竟要議論什麼問題之後,就可以認真仔細閱讀,仔細閱讀每一個自然段,理清文章論述的層次,從文中找出論點。了解作者的觀點和主張是什麼。同學們要注意,一般來講,要先知道論點的位置,論點的位置一般都是在標題,一篇文章的開頭、中間或結尾。有時候要歸納總結,分析論據來理解論點。論據是作者闡述或論證論點的根據,論據大體有兩類,一類是事實論據,一類是道理論據,閱讀議論文時分析論據是我們准確地把握論點的不可忽視的基礎,也是對所找論點是否正確的最好驗證。其次是了解論證方法,論證方法對我們學習一篇議論文能否把握其論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初中階段主要學了例證法,引證法、對比論證法。其次就要了解論證方式,議論文的論證方式有立論和駁論兩種方式。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並闡述證明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駁論是反駁錯誤的,反動的見解或主張,從而表明自己正確的見解和主張。其次,體會議論文的語言特點,重點應體會語言的准確,嚴密和強調的感情色彩。比如《最後一次講演》,這篇文章運用了多種褒義詞語,如光明、榮譽、寶貴的生命,無限的光榮等等,這些詞都贊頌先烈,贊頌與黑暗社會做斗爭的人民,同時,還選了一些貶義詞,如卑劣、無恥、瘋狂、屠殺等等,表示了對敵人強烈的譴責。
D. 復慣用文言文怎麼說
溫故。
語出《論語》: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復習舊知識,可以得到新的了解,自己也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了。
E. 高三文言文如何復習
1、明確當地高考文言的考點,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2、買當地回3至5年的高考語文原題,專門看文答言文部分的試題,自己認真做,然後對照標准答案,反復比照,摸清規律,總結自己做題的經驗教訓,舉一反三。
3、實詞意義推斷要注意練習上下文的語境,虛詞要注意詞彙意思和語法意義。翻譯題,首先要辨明句式特點,其次要明確句中重點詞的用法和意思,比如: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等,最後,要注意文通字順、書寫工整無誤。
以上拙見,希望對你有些幫助。祝學業進步,高考順利!
F. 文言文復習資料
文言文綜合閱讀,幾乎可以包含學習文言文的所有知識點、能力點;而且文言文語段的閱讀理解,更著重於考查學生將學到的各個知識點、能力點在語段的理解中進行實際運用的能力。我們認為,在進行文言文語段閱讀時,必須強化四種意識。
1、整體意識。
《考試說明》要求學生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一般說來,提供的語段都是淺易的,我們要在疏通字詞的基礎上,樹立整體意識,首先從內容上分辨是記人,還是敘事,抑或寫景;然後看文章寫了幾個人物,人物之間是什麼關系,人物與事件之間關系,事件的起因是什麼,情節是怎樣展開的,最後的結局如何……
通讀全文,整體把握,利於抓住關鍵,濃縮全文,化繁為簡,以少馭多,從而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要點和脈絡結構。
樹立整體意識,還應將字、詞、句、段和注釋等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把語段與試題連為一個完整的整體。
2、考點意識。
考點意識,就是力求一見題目就對該題「考什麼」和「怎麼考」有一種「一呼即起」、「聞聲響應」的意識。
閱讀文言文語段,其最終目的要歸結到《考試說明》的具體考點上,要在考點的指導下洞察考試意圖——「應該考什麼」,揣摩出題方法——「可能怎麼考」。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針對性強。
3、語境意識。
在文言文綜合閱讀中,常常會碰到個別字、詞、句一時無法理解,就需要有根據語境推測文意的功夫,可以根據上文、詞義的慣性來順推,也可以根據下文的語脈、文意來逆推。俗話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篇),只有將字、詞、句置於段乃至篇的整體語境框架內,才能較為准確地把握。
4、互參意識。
閱讀文言文語段,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來幫助閱讀,幫助答題。主要有以下四種方法:
A、新舊知識互參,化新為舊。高考文言文閱讀的材料、題目一般來說是嶄新的、陌生的、未知的,但它往往和固有的舊知識有這樣或那樣的聯系,甚至它的「影子」就在課本上。碰到某些字、詞、句的陌生用法和意義時,不妨思考:這個字、詞、句的這種用法和意義在課本上有沒有出現過?在復習迎考的訓練中有沒有碰到過這種現象?在當時的具體語境中是如何理解其用法和意義的?能否用過去的思路、方法、技巧來解答?如果不能,那麼,這個字、詞、句的用法和課本中、訓練時出現的情況有什麼不同?兩者有沒有必然的聯系、內在規律?……這樣,就在新知識和舊知識中牽了線、搭了橋,可以利用舊知識解答新知識,利用已知啟發未知。
B、語段試題互參。「研讀語段,理解文意」—「閱讀題干,把握要求」—「篩選信息,解答試題」,這是一般的正向的閱讀和解題思路。逆向來看,由於高考文言文目前還是以客觀題為主要考查形式,諸多選項(尤其是可以判斷為表述正確無誤的選項)對理解語段是有一種補充或驗證作用的。
C、試題之間互參。文言文綜合閱讀題幾個題目之間不是孤立的,不但有著從分析到綜合、從簡單到復雜的內在序列,也往往可以利用後面試題中可以判斷的正確無誤的信息,來解答前面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或者驗證前面沒有把握的答案。
D、閱讀之間互參。現代文閱讀和文言文閱讀,在閱讀載體、考查基點、閱讀方法等方面有著諸多差別,但同作為文章的閱讀,又有其相通之處,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把現代文閱讀的某些思想、方法、技巧有意識地、巧妙地移植到文言文閱讀上來,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進行文言文綜合閱讀時,除強化四種意識外,還應掌握臨場應試技巧。
1、高考文言文語段固然大多是陌生的材料,必然有這樣、那樣的語言障礙,要字字句句都能落實難度恐怕也很大。一般文言文語段理解上有障礙的字、詞、句,從考試的角度來說,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可以將課堂中所學知識遷移過來,解決問題,以考查遷移能力,或者是可以根據上下文語境來推測字、詞、句未知的用法、含義,以考查語境意識;另一種是即使不理解,也不影響答題。對於這兩種情況,要使用不同的策略,對前一種,要善於激活積累,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善於瞻前(上文)顧後(下文),「連蒙帶猜」。對後一種情況,則可以大膽一些,一跳而過。
2、加大閱讀的投入,恰當地控制閱讀與做題的時間比例。一般說來,閱讀與做題的時間比例以2:1為宜。
3、努力克服解題方面存在的兩種不良傾向。一是只停留在就題解題的層面,思維僅僅限定在一個語段、五個題目、二十個選項中;二是機械地一個題目一個題目地解,忽視了語段和試題、試題之間的有機聯系。
正確做法是:解題時,要有意識地打開思路,充分調動一切積累(包括語言積累、情感積累、思維積累等),化陌生為熟悉,變復雜為簡單,同時,要從整體上把握文言語段與試題、試題間的互參因素,利用選項中的正確選項或思維導向來解決問題。
《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1、給加點字注音
土礫( ) 鶴唳( ) 闕處( ) 飛漱( )
【指破迷津】:對於文言文中字詞的讀音,除注意音形義之間的聯系,注意與形似字,義近字的區別外,關鍵是平時多讀多寫。
參考答案:lì,lì,quē,sù,qiè,ráng
2、課文填空
①《三峽》中寫三峽的秋天景象的句子有 。
②《三峽》中寫三峽的山連綿不斷的句子 。
③《<論語>八則》中指 為「文」的原因的句子 。
【指破迷津】:完成課文原句填空題的關鍵是平時的認真朗讀、背誦,朗讀背誦時尤其要突出重點句段。在此基礎上還要求對課文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弄清一些語句在內容、結構等方面的作用。
參考答案: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③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3、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鄭人買履》、《刻舟求劍》兩則寓言都諷刺了那種因循守舊,固執己見,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採取靈活對策的人。
B、《幼時記趣》體裁是散文。文章採用了先總後分,點面結合的結構形式,緊扣「明察秋毫」這一線索。主體部分描繪了五幅圖畫,突出了「記趣」這一中心。
C、《三峽》選自《水經》,它不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記和民俗風土錄。
D、《夢溪筆談》中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京時期的科學成就,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等。
【指破迷津】:解答選擇題,首先要認真審題,我們有時只憑主觀經驗答題,四選一。看不準或看不全題干,將「有誤」看成「無誤」,將「不正確」看成「正確」。其次要將排除法和直選法相結合,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提高答題的准確性。此題抓住題干中的「有誤」,用排除法可以排除A、B、D;用直選法可以確定為C。
參考答案:C
4、指出下列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 )
A、故/時有/物外之趣
B、拔山/倒樹而來
C、乃/以瓦/布之
D、土人/謂之/「傍不肯」
【指破謎津】:朗讀節奏的劃分,首先要重視朗讀、理解課文,推敲詞句的含義,琢磨停頓,其次根據句子內部結構,注意語法,重視文言虛詞和特殊實詞的作用,掌握朗讀停頓的規律。一般停頓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語之間;「蓋」、「夫」、「且」、「若夫」、「至若」、「故」、「乃」等詞語之後,「而」字之前。B項中的停頓應在「而」之前。
參考答案:B
強化訓練
1、注音正確的一組是 ( )
A、項為之強jiāng 龐然大物páng
B、遽契其舟jù 遂不得履suì
C、自度其足ó 而忘持度dù
D、梵天導木塔fén 其喙有鉗huì
2、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呂氏春秋》是春秋末期秦相呂不韋組織編寫的論文集。
B、《幼時記趣》作者通過細致觀察,運用奇特的想像,從而使事物形象描寫的真實、生動、富有生活情趣。
C、《水經注》的文體駢散相雜,寫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富有文字氣息,對後世影響較大。
D、沈括,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晚年居潤州,築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舉平生見聞,撰《夢溪筆談》。
3、根據提示默寫課文
①《三峽》中寫出三峽的山高峻的句子。
②《三峽》中寫出三峽夏季江水迅疾的句子。
③《<論語>八則》中論述學與思的辨證關系的句子。
4、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之 至之市 ( )
故時有物外之趣 ( )
則以鉗搏之 ( )
其蟲舊曾有之 ( )
為 方為秋田之害( )
二蟲盡為所吞( )
項為之強( )
以 歲以大穰( )
何不試之以足( )
以叢草為林( )
5、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問題
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①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今者臣來(我)
B、方北面而持其駕(向著北方;面向北方)
C、將奚為北面(為什麼)
D、吾用多(用處)
②解釋下列句子中的「之」字
我欲之楚( )
此非楚之路也( )
③翻譯句子
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
④這則寓言形成的成語叫做
⑤寫出它的寓意或給你的啟示(不超過30字)
6、閱讀《地震》,完成下列各題
地 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適客稷下,方與表兄李篤之對燭飲。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眾駭異,不解其故。俄而幾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樑椽柱,錯折有聲。相顧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牆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河水傾潑丈余,鴨鳴犬吠滿城中。逾一時許,始稍定。視街上,則男女裸聚,競相告語,並忘其未衣也。後聞某處井傾仄,不可汲;某家樓台南北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廣數畝。此真非常之奇變也。
①.選出朗讀節奏正確的一項( )
A、雞鳴犬吠/滿城/中
B、俄而/幾案/擺簸
C、人眩暈不能/立
D、棲霞山/裂;沂水陷/穴
②.將文中的比喻句摘抄在下面的橫線上
③.選出下列加點字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 )
A、眾駭異,不解其故(原因)
未布瓦,上輕,故如此(因為)
B、方與表兄李篤之對燭飲(正在)
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才)
C、自東南,向西北去(從)
六幕相持,自不能動(自然,當然)
D、方知地震,各疾趨出(疾病)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快)
④翻譯下面的句子
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
⑤本文按什麼順序來寫的?請找出這些標志性的詞語。
⑥找出文中體現人們情緒變化的詞語
⑦文多角度描繪出地震時的情景。試分析文章是怎樣表現自然界的變化的?又是這樣表現人們的反應的?
參考答案:
文言文閱讀
1.D 2. A 3. 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②.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4.之:到……去;助詞,的; 代詞,它,指子方蟲;助詞,無意義。為:成為; 被; 因為。 以:因為;用;當作。
5.①. D ②.之:到……去;的。 ③.馬即使是好馬,但這並不是去楚國的路啊!
④.南轅北轍 ⑤.做事如果方法不對,把方向搞錯了,往往條件越好,距離目標越遠。 6.①.B ②.「有聲如雷」「喧如鼎沸」句 ③. C ④.人們頭暈目眩,不能站立,(只能)坐在地上,任憑大地旋轉傾側。 ⑤.時間順序:戌刻 俄而 久之 逾一時許等 ⑥.駭異—失色—稍定 ⑦.主要從聲音和情態兩個方面來寫自然界的變化的。如「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 「幾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樑椽柱,錯折有聲」「樓閣房舍,仆而復起」 等。
寫人們主要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等表現其驚恐心理,側面表現大地震的情形。「眾駭異,不解其故。「相顧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男女裸聚,競相告語,並忘其未衣也。」
G. 文言文知識點怎麼復習
一、文言文復習方案
1、夯實基礎,課本復習三遍
分析歷年高考試題,我們就會發現,文言文的考查,無論是實詞虛詞、特殊句式、文句理解,還是翻譯語段、默寫名篇,無一不是源自於課內,幾乎歷年的考點設置,都可以從課本中找到相關聯的知識點(這里,我就不再舉例了),尤其是辨析虛詞意義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寫,其中例句和考查內容,全部都是課文原句。可見,學好課本,鞏固基礎知識,是關鍵。
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加強對課本的復習。那麼為什麼要復習三遍呢?這是遵循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規律而確定的,為了真正做到「溫故而知新」。三遍復習法,採取由淺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個體到群體的方式。
第一步,從高一開始,每學完一冊書,利用寒暑假,要求學生將所有要求背誦的篇目(這里也有老師要求的),在假日里,復習背誦並且默寫在作業本上,三年一貫,「學而時習之」。這是疏通重點的一步,旨在熟記要點,形成口筆交互效果,增強記憶。
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讀,將1---6冊課本所有文言篇目(這時,最好不包括古詩與戲劇,這兩部分單獨復習,效果會更好),採取5、4、3、2、1、6的先後順序,每周三節晨讀,一周一個單元,十一周可以復習完。要求學生每篇必讀兩遍,第一遍連注釋一起讀,重點讀注釋,解義;第二遍,通讀全篇,如有背誦,復習背誦。之所以照前面順序安排,是為了提高復習的效率(一般高三先講第五冊,大約兩個月後能講到第六冊,如此安排這兩冊就可以及時復習)。這一步,是以學生個體的活動為主,教師僅指導而已,目的在於熟悉課文內容,在淺表意義上,力圖增強語感和熟悉程度。
第三步,在高三上學期末,利用一個月的課上時間,師生共同逐篇復習課文。這一步,是最關鍵的一步,尤其是對於第二步的深化與提高。要求教師必須認真備課,形式上,好象是在串講文言文,而實質上,教師一定要對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識要點爛熟於胸,在課上復習時,要拎出要領,觸類旁通,注意知識前後聯系,總結規律,授之以漁。所以,這一復習過程中,一定要突出重點,做到每課有得,充分體現知識體系的連續性相關性和取法於課內、應用於課外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從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才能從淺表的熟識達到深層的理解進而從容的運用。
2、加強針對訓練,復習穩扎穩打
前面的三步復習,如果缺乏有力的督導措施,極容易半途而廢或者事倍功半。
第一步,檢查作業即可。而對於二、三兩步,則必須加強針對訓練。以考核來促進復習,以成績來檢驗效果。
第二步,一單元一測,命題側重課本中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以及詞類活用和文學文化常識,加上課文重點句子的翻譯、名句名篇的默寫。測試時間以一課時為宜。
第三步,一冊一測,時間以兩課時為宜。除了以上內容以外,再加入課外考查,翻譯和閱讀一律選自課外(最好選用最近六年來的高考文言文閱讀,翻譯也從中命題,這樣可以一舉兩得,節約復習時間),考查要點要與本冊知識點銜接,體現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轉化。
這種檢測題,必須教師自己命題,針對課本,針對學生,針對自己的教學。備課組里,幾個老師最好分工合作,根據具體情況,各分一部分命題任務,便於集體備課腦力資源共享,也避免重復考查無效勞作。
3、演練高考,學以致用
復習課本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得心應手遷移知識的運用能力。這種能力具備與否,或者說,能不能有效的發揮出來,最終體現在對試題的解答上。所以,面對高考,夯實基礎之後,就需要解決學以致用的問題。
高三下學期前兩周,在這方面做一下集中訓練,以便使學生能夠有效的把課本知識運用起來,游刃有餘的去解決問題。歷年的高考題已經通過復習課本時的檢測訓練全部練過了,這時還不要急於做文言文大閱讀與翻譯的模擬題,先用四課時,將實詞、虛詞、活用與句式分別集中匯總一下,聯系課文與高考,總結特點,抓住規律,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分析,達到透徹理解。然後,採取集中強化訓練的方式,選擇優秀的模擬試題,做十個文言文大閱讀。最後,在高考前一個月里,應當要求學生每天做一個文言文閱讀(包括翻譯),其目的,就是為了保持良好的語感,最好選擇附有答案的習題,如果需要講解,教師只需在課前用八到十分鍾就足夠了。
二、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分析
縱觀近十幾年的文言文試題,除了在選材方面注重史傳類,文質兼美,命題點多,適合高中生閱讀外,還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從考試內容看,文言文測試是「言」「文」並重。這里的「言」,即文言知識,如實詞虛詞理解、古今詞辨析等;「文」主要指對文意的理解。近三年(1999年)以來的文言文試題,題量一般是6道,6道題的測試內容分工明確,基本上是前三題注重測試「言」,後三題注重測試「文」,分數「平分秋色」,各佔9分。文言文測試「言文」並重的特點,改變了過去重「言」不重文,實質上僅僅是古漢語測試的不良傾向,對中學文言文教學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受到了廣大中學語文教師的好評。故這一命題特點一直在文言文命題中保留著。2002年雖然有調整,但閱讀部分的命題不會出現大的變化。
2.從測試能力看,文言文測試著重考查文言知識的遷移能力和對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可能考慮到考生答卷的總書寫量和閱卷等多種因素,在題型方面,文言文測試一直採用選擇題,命題的指導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夠閱讀淺易文言文」。而這必須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識,這是閱讀的「階梯」。因此,從測試能力看,對「言」的重視,實質上是考文言知識的遷移能力,即利用有關文言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文」的重視,主要是考文意的理解能力,只有個別題目(一般是最後一道題)考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層級分別是B級或C級。這就使考生在掌握較扎實的文言文知識的前提下,感到文言文試題相對簡單,心中有「底」。因而,文言文整體得分情況相對穩定,區分度較好。文言文測試能力的相對穩定,對中學文言文教學改革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從答案的編制看,文言文測試是題目出在「課外」,答案在「課內」。這里「課外」的含義一般指「選材」是學生沒學過的,題目是沒做過的;「課內」的含義可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指測試的知識是學生「課內」學過的,二是學生可以利用學過的知識加以推斷。近幾年的文言文選材多出自封建社會官修的所謂「正史」,如2001年選自《史記·田單列傳》,2000年選自《三國志·胡質傳》「裴松之注」,1999年蘇瓊選自《北齊書·蘇瓊傳》,1998年李若水選自《宋史·忠義一·李若水》等,以上史書都列在「二十四史」中。選文內容或忠孝,或法制,或處事高明,或英勇有智謀,或清正廉潔……這些都是教材沒有出現過的,其包含著的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等積極因素,有一定的教益作用,適合中學生閱讀。高考把學生沒學過的內容和課內學過的內容結合起來,非常巧妙地測試出學生課內文言文學習的水平。例如2001年《田單列傳》11題中的實詞「拔、附、乘、龍」和12題中的古今詞,「反間、南面、鼓噪、擾亂」等都是課內學過或涉及的,只不過換了一下語境而已。學生可以利用學過的知識推斷的題目,如1991年第18題「頑魯者亦當矜憐」中「頑魯」的意思,如果注意到上文的「賢俊者自可賞愛」,二者是對舉比較,則不難據「賢俊」一詞推斷出「頑魯」的意思是「愚昧而蠢笨」。
4.文言句子翻譯由辨析改為筆譯,即由選擇題改為語言操作題。如前所述,這是2002年將增加的新要求,說其「新」,只是與近十幾年的高考相對而言,在1990年以前的高考中,文言文筆譯的題目並不少見。增加文言文筆譯的好處,一方面體現命題「穩中有變」的原則,另一方面,從測試的目的看,既考了理解文意,又考了語言表達,可以說一舉多得,導向良好。三、解題方法與技巧
1、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詞語含義必須結合語境。
A①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推斷。
如1998年高考試題第16題B項「金人曳出,擊之敗面」的「曳」字,題面釋為「蜂擁」。如果僅就這個句子看,「金人蜂擁而出」,似乎也可通,但是聯繫上下文來看就不行了。「(金人)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金人曳出,擊之敗面」,可知「曳「擊」的對象都是李若水。又「曳」後跟著「出」字,可知「曳」應是「拖、拉」的意思。
②詞彙、成語聯想法。文言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今天見得少,但在某些詞語或成語里保留著,我們可以聯想有關的詞彙、成語,推測其在文中的意思。
如1997年第12題A項「善才繩之」,題面解釋為「捆綁」,是否正確呢?我們可以聯想「繩之以法」這個成語,「繩」是「制裁」的意思,可以推斷出「善才繩之」也應該是制裁的意思,這里作「捆綁」講是不正確的。B項「先涕泣不自勝」,題面注為「控制」,是否正確?可以聯想「勝任愉快「喜不自勝」,「勝」都作「承受」講,可知作「控制」講是不準確的。
③分析語法結構,確定詞性。
如1986年全國試題第9題2小題「宣王既與亮對渭而陳」,為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和解釋:A.chen陳列B、zhen陣地C.zhen陣容D.zhen列陣。為了正確把握「陳」字的讀音和意義,我們對其進行語法分析。「陳」字前有「而」字與「對渭」連接,說明「陳」是個動詞,所以B項、C項都不對。再聯繫上下文來看,他們是在打仗,故不是「陳列」而是「列陣」,應選D。
④利用相似的語言結構,處在相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進行推斷。
如1991年全國試題18題「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頑魯」的正確意義是:A.愚笨而魯莽B.固執而粗魯C.頑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
我們在選擇的時候,就可以根據「頑魯」與上面「賢俊」相對的特點來加以推斷。「賢俊」是「賢能而俊俏」,那麼,能與之相對的只能是「愚昧而蠢笨」了,其他幾項中有些東西如「魯莽」「固執而粗魯」「頑皮」等都是人品,而非天生
B「常見文言實詞」是指考查范圍,包括通假字、異讀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等。新大綱中列出了120個重點實詞,原語文課本中共列了340個,根據十年的高考統計,在所考查的50多個實詞中,有40多個是上述詞語表中所列,特別是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更是考試的重中之重。復習時應注意兩點:一是結合教材和查閱古漢語詞典,弄清所列每個實詞的基本含義,並對多義詞進行歸納整理,要特別留心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義項,避免形成思維定勢,望文生義,如「愛」,古代多指「吝惜」,「坐」古代有兩個含義與今不同,「停車坐愛楓林晚」中的「坐」作「因為」解;「何坐?坐盜」中的「坐」當「犯……罪」解,也可以引申為「治……罪」、「觸犯」等。二是根據上下文,即詞的語言環境和語言結構確定詞義,要掌握「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
C推斷文言實詞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聯想推斷
試卷上常出現一些難理解的文言實詞,我們可以聯想課文有關語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後初步確定文中實詞的含義。例如:
不以外夷見忽。
[簡析]要理解此句,關鍵是「見」。我們可以聯想到《孔雀東南飛》中學過的「蘭芝初來時,府吏見叮嚀」來推斷。「見」是第一人稱代詞「我」之意,且「見」作賓語,賓語前置。「不以外夷見忽」中的「見」據此可推斷為第一人稱代詞,此句句意為:不因為我是外夷而輕視我。
也可以聯想成語推斷。不少成語源自文言文,可藉助這些成語中的意義來推斷文言實詞的意義。例如:
①腥臊並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③登高而呼,聲非加疾也
④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
[簡析]①句中的「薄」字,可藉助成語「日薄西山」中的「薄」字來推斷,「日薄西山」中的「薄」為「接近」之意,那麼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試解。②句中的「速」字,可藉助成語「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斷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風知勁草」中的「疾」字推斷出是「強」的意思。④句中的「責」字可由成語「求全責備」推知是「尋求,尋找」之意。
二、語言結構推斷
有些文言文句子結構整齊,講求對仗,常常採用互文的修辭格,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結構特點推知詞義。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②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簡析]①句從句式結構來看,屬於對仗,「忠」和「賢」相對,「用」和「以」相對;「忠」和「賢」同義,那麼「用」和「以」同義,故「以」的意義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從句式結構來看,也屬於對仗句,「六國」與「秦」相對,「滅」與「族」相對,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滅」的意思。
三、辨析詞性推斷
根據詞語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詞性,根據詞性進而推知它的實詞詞義。例如:
①據餚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②帶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
[簡析]①句也為對仗句,「據」與「擁」相對,「固」與「地」相對,「地」是地方之意,名詞,那麼「固」也是名詞,據此推斷「固」為險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為對仗句,「帽」與「環」相對,「帶」與「腰」相對,「帶」為動詞,「腰」也為動詞,「腰佩」之意。
四、語法分析推斷
根據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是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是由副詞充當。根據它們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意義。例如:
辨析下列一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②今以蔣氏觀之,猶信
③信義著於四海 ④懷信亻宅 傺
[簡析]①句「信」處在謂語動詞「知」之前,作狀語;既作狀語,那麼一定是副詞,進而推斷它為「確實」之意。②句「猶」是副詞,作狀語,「信」處在謂語的位置上,是動詞,為「相信」之意。③句「著」為謂語動詞,「信義」處在主語的位置上,為名詞,故「信」為「信譽」之意。④句「懷」為動詞,處在謂語的位置,「信」處於賓語的位置,所以「信」為「忠誠」之意。
五、語境分析推斷
語境可分為句子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所謂內部語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所謂外部語境就是針對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語境,即上下文的語言環境。有些句子中的實詞義我們可以藉助句子內部語境來推斷。例如:
辨析下面一組加點字的實詞義
①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
②(屈原)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簡析]①的「應」搭配對象為節拍之「節」,「應節拍」即為「隨著節拍、和著節拍」,可釋為「隨著,和著」。②句中的「應」和「對」連用,都處於謂語動詞的位置上,而「對」為「回答」之意,故「應」為「應答」。
有些句子的實詞還需藉助句子外部語境來推斷,才能上下貫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點字的用法
①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
②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簡析]兩句話同出蘇軾的《石鍾山記》,大多數同學把兩個「言」,都理解為「說」。①句根據前文語境可知,酈道元對石鍾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觀點表述上說得不夠詳細,由此推知此「言」為「敘述」之意。②句我們聯系整篇文章的語言環境及歷史背景來看,漁工水師大多文化水平較低,所以漁工水師雖然知道石鍾山命名的真實原因,不是不能說,而是不能用文字記載下來。故此處的「言」應理解為「記載」較為准確。
D文言實詞常用的推斷方法
①利用現代漢語的組詞方式推斷詞義。古漢語單音詞佔多數,一詞多義的現象很普遍,確定一個多義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意義,可先把這個多義詞素組成若干個雙音詞,然後用「代入法」把這些詞放在具體語境中去體會,可以推斷一些詞語的意義。如1994年14題中「上年實未八十,親故所知」中「親」可以組成「親人」、「親戚」、「母親」、「親自」等,根據上下文就可確定其意義。
②根據詞法結構推斷詞義。漢語的構詞規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構詞法就可推斷詞義。如上面所舉的「親故所知」,「親故」是並列短語,學生不難明白「故」的含義是「故友」之意,那麼「親」與之是近義,是「親戚」之意。1995年第13題中的「如汝先群忠勤之士也」中「勤」的意思可由「忠」推之。
③利用互文、對偶、排比、對文等修辭推斷詞義。古人作文,講究句式整齊,對仗工整。如「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並吞八荒之心」中「囊括」、可根據「席捲」、「並吞」來推斷;「八荒」可根據「天下」來推斷。又如「嶺嶠微草,凌冬而凋;並汾喬木,望秋先損」中的「凌」和「望」是反義對文,由「凌」的意思「越過」就可以推知「望」的意思是「未到」。
④憑上下文推斷詞義。結合上下文的語意來推斷出要解釋的詞語的含義。例1993年的13題要求選擇「子訪得之」中「訪」的詞義,四個選項為「咨詢」、「探望」、「尋求」、「訪問」,聯繫上下文內容,李衡臨終告訴兒子,他身前曾購置有「千頭木奴」,只有「尋求」一義合適,其餘三詞都不合文義。
⑤隨文引申推斷詞義。詞有本義和引申義,如果我們按詞的本義解釋不通時,就可以從詞的引申義考慮。如1996年12題中解釋「或遂寢而不行」中的「寢」字的意義,可聯想到《周忌諷齊王納諫》中的「暮寢而思之」中的「寢」,但此「寢」的意義為「睡下」、「躺下」之意,但試題中的「寢」用此法解釋不通,引申為「停止」就合文意了。
⑥用析句法推斷詞義。在文言翻譯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對句法的分析來確定詞類,再根據詞類去推求詞義。和種方法,對解釋跨類別的多義詞、活用詞、通假字、虛詞的作用較大。如1996年17題「永械致之府,府為並它縣追還」中的「械」在句中要作動詞用。再結合「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左忠毅公逸事》)中「械」為「刑具」之意。可推知試題中的「械」應作「戴上刑具」之意。
⑦根據題意推斷原因或根據。1993年第18題「李衡奔魏的原因是」可以用順推法和逆推法來找答案。「奔魏」是結果,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條件)有哪些,可以根據這一逆推,在「奔魏」前面去找。「尋而帝立衡憂懼」是產生「奔魏」這一想法的直接原因,「衡數繩之以法」是害怕的(「憂懼」)原因,它和「不用卿言」而得罪新帝,又不聽妻子的話,以至惶惶不安,是產生「奔魏」這一想法的間接原因。只有這樣一步步推斷,才能准確地找出答案。
上面談的幾種推斷方法,在解題中可以根據題乾和題肢的要求採取其中的一種,也可綜合運用,從不同的幾個側面加以反復推斷,使解題的准確率大大提高。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所謂「用法」,包括弄清(1)虛詞的詞性,(2)語法作用,(3)與現代漢語的對應關系。考綱中列出了18個虛詞,一定要個個落實,結合教材,認真歸納其各種義項和用法,從常用義和非常用義方面進行比較區別,掌握常用義,照顧特殊義。例如「之」字,作代詞、助詞(結構助詞,語氣助詞,用於主謂之間,表前置賓語)是通常用法,而作動詞「到」、「用」(如「之其所短」中的「之」)講則是特殊義用法。
3 篩選文中的信息。
近三年來,主要考查的是以寫人為主的史傳文,且題目一般是用6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的形式,要求考生選擇全部表現人物某一方面品質的一組。解答這類試題的思路是,將6個句子逐句進行分析,篩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然後再對照編組情況作出判斷。如果是寫事的文章,則要求從記述的時間、地點、人物及其關系、事件的發展及其走向、故事的梗概等要素把握閱讀對象。
4、正確把握文意
A根據所選文章的體例特點,我們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驟來閱讀:
①初讀文章,弄清楚人物之間的關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把握選段的內容梗概。
②利用題目選項,再讀文章。在高考試題中,有很多題目都是三個正確的,一個錯誤的,其正確的選項實際起到了疏通字句的作用。對文意的敘述這類題(第15題),也可以這樣利用,如1999年第16題ABC三項對文意的敘述,就起到了疏通文意的作用。
③核對文章。根據設置的題目內容,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核對,判明選項的正誤。
B這是在信息篩選的基礎上對文章材料和思想的進一步把握,要求考生讀懂全文,不要出現理解與概括分析上的錯誤。設計這類題,一般將閱讀材料的內容分為幾個方面,選取其中的四個作為切入點進行概括分析。如2002年第15題,就李廣的品格業績設計了四個切入點:卓越功勛;足智多謀;廉潔自律;承認過錯。試題中擬設了四個選項對相關文章內容概括分析,要求考生選出不正確的一項。這類題目中的錯誤選項,常常是在大體正確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夾雜一兩處不正確的表述作為干擾,因此必須從細微處仔細核對原文,將選項中的每句話認真與原文對號,看是否對文意有所改動,切不可粗心大意。
C怎樣整體把握文意?常用的方法有兩種:
一是提取主要信息法。即拿來一篇文言文,通過整讀,應能快速准確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寫的是什麼人,其生活在什麼時代(朝代),幹了什麼事(起因、經過、結果),這些事有什麼意義,文中還涉及了什麼人,他與主要人物之間是什麼關系等等。
把握了上述信息,可以說基本上解決了文章的「大意」。在這個前提下再讀題、做題,也許仍會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會有大的失誤。如果不能整體把握文意,有時不僅會搞錯了主要人物,搞錯了人物之間的關系,還會混淆是非,如2001年第16題,如果不把握文意,就極易作出錯誤選擇。
二是倒啖甘蔗法。這是根據試題的測試特點,利用試題題面快捷地幫助我們把握文章的方法。考生速讀了一篇文章,有時受理解能力限制,可能不會迅速獲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便可試用此法:當考生速讀了一段文字,也已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但不能判斷自己提取的信息是否正確,也可使用此法印證。
把讀過原文獲取的信息與此相對應,便可印證自己的閱讀結果,有時自己想說而說不出的話,一讀最後一題的題面便可豁然開朗。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與前一條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夠分析概括出作者在記述某一人物事件時所體現出的自己的看法或愛憎感情,而文中作者的觀點態度有時表現得直露而明顯,有時表現得含蓄而曲折,這就要求考生從閱讀材料中首先篩選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然後再准確地進行分析或概括。
H. 文言文復習方法
一、分類整理法
分類整理所學知識是一種有效的復習方法,它是把同類知識點連成知識線,從而形成知識網,總結歸納所學文言文,並依靠考綱與課本找出文言詞語的用法與規律,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記憶,以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文言文知識點主要有文字、詞語、句式、翻譯。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詞語包括實詞(如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虛詞(如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句式涉及文言常用句式和特殊句式;翻譯涉及直譯、意譯。建立知識網會使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復習時更有針對性。
分類整理要求全面,要收集所學的古文篇目,將每一課中的知識點全部整理出來,最後匯總。例如在整理通假字時,就要將所學古文中的通假字全都挑選出來,製成「通假字表」,明確每個通假字的出處、所通字、本義、通假義。
分類整理的標准可以多種多樣,例如同類文章分類時,可根據文體、年代、作者、內容等的不同進行,具體選擇應因人而異,最好由學生自己決定。
二、重點強化法
分類整理能使所學知識系統化,重點強化能使復習更有針對性。因為考試必定有個重點,從知識體系來講,把握重點也是把握全局的關鍵,只有對重點內容重點復習,才能對細節問題產生更好的理解和認識;從記憶過程講,重點記憶有利於把握整體格局。那麼哪些內容才是重點呢?一般來講,復習或記憶重點包括下列內容:①考試大綱要求的內容;②考試要求中提到和強調的內容;③名篇、名段、名句;④各篇各段中的難點和關鍵點;⑤最近兩三年內未考的內容。在復習時,師生首先要列出每章內容的重點,及時復習,反復強化,對其中必須掌握的內容如名言警句要熟讀成誦。
抓重點的方法在臨考前非常有用。我經常在考試前十天將重點文言文篇目的重點內容如字詞解釋、警句默寫、關鍵句子翻譯、內容理解等直接印發給學生,讓他們反復誦讀,不斷練習。這樣做就使復習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特別是對中下水平學生來講,這是非常有效的復習和應考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重點復習可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應考效果,但必須以全面復習為前提,不能只盯住重點內容而不理會所謂的`「非重點」內容,更不能以點代面,以偏概全,忽略對全篇文章的整體把握。
三、知識競賽法
文言文學習也可開展生動活潑的活動課,通過舉行辯論會、朗誦會、知識競賽、古文化知識猜謎會,甚至改編課本劇等活動,變苦學為樂學,變學習為游戲,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文言文的渠道變寬,「苦惱」減少。其中,知識競賽法在文言文復習階段特別實用。我經常在總復習階段專門拿出一兩節課來搞一次「文言文知識競賽」活動。在活動之前要通知學生,明確復習的范圍、內容、深度。活動的形式要靈活多樣,有輪流答、抽查答、推薦答、搶答,內容最好是復習考試要掌握的,堅決不搞偏題怪題,不為競賽而競賽。為了渲染氣氛,可邀請別的老師參加,搞一搞頒獎活動等。這樣的活動,可活躍復習氣氛,梳理所學知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I. 語文中考文言文如何復習
中考的文言文復習復習可以採取如下辦法:
不妨在復習中按照5天計劃再進一步。
第一天:專攻背誦默寫
文言文要求背誦默寫的篇目較多,以H版為例,古文19篇,古詩32首,同學們基本上能夠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顛倒語序、不寫錯別字就沒那麼容易了,更不用提對一些語句的理解性記憶了。所以把默寫功夫做到細致准確、一字不差、深刻理解、靈活運用才能達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聲誦讀。誦讀確實是背誦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聲誦讀古文古詩,每篇連續誦讀五遍以上,一方面通過誦讀可以強化你對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隨著誦讀數的增加會逐漸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即自己對文章的感悟、體會,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另外,隨著誦讀的深入,你對每句話的意思也會更明白,有的同學讀完一句古文,這句話的意思也會馬上在他的眼前出現,這就是對古文相當熟悉的結果,這個步驟做得好,也會為下面的句子翻譯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步:出聲背誦。在前面大聲誦讀的基礎上,現在可以完全拋開書本,出聲背誦,每篇連續背誦五遍以上,你會發現在第一、二遍時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時你已相當流利了,到五、六遍時你已完全熟練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會發生漏字、添字和語序顛倒的情況了,這時候讓你背錯都難了。這兩個步驟中,出聲是關鍵,因為讀出聲音來是對人的記憶功能的再重復,能起到在心裡默背的雙重功效,而且出聲也使得同學能隨時發現、檢查自己的錯誤。尤其對一些背誦准確度不高的同學而言,出聲背誦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後,便是保證字的正確率。這時候,你可以再拿起書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將容易寫錯的字多練幾遍,保證不改字,不寫錯別字,這一步驟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將前功盡棄,所以要認真對待。
第四步:勾畫出每一篇古文、古詩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揭示主題、中心的關鍵性語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寫山水環境的語句(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等)和表現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等)。將這些句子重點背誦,並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備理解性記憶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誦的題目,仔細咀嚼題乾的要求,抓住關鍵字來思考該回答哪些內容,注意在回答題目時有可能要作一些細微變化。如「 安陵君拒絕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絕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學很容易混淆。這道題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應是「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話均不是理由,所以不應寫。
第六步:對於某一篇古文、古詩的理解性背誦,理解起來還是較簡單的;而對於在所有學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題干要求的語句,難度就大多了。這只能要求同學多積累,多貫通,如積累一些描寫山水景色、戰爭殘酷、愛好和平、悠閑自得的心境、自然環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給它們加以歸類,有意識地逐漸擴大你收集的范圍,在答題時可多想幾個詩句,然後選擇最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保證萬無一失。
第二天:文言實詞的掌握
文言實詞一向是文言考試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學已掌握了大多數的實詞解釋,可是還會在准確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動手一課一課地整理歸納一下。首先,調理一些特殊的實詞:通假字、典型的古今異義、詞性活用和一詞多義現象,這樣整理下來一是拓寬思路,提高遷移能力,二是掌握扎實,記憶深刻。其次,整理一些雖不特殊但卻很重要的實詞:在現代漢語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實詞和書下注釋中的實詞。
這一部分的整理很關鍵,因為實詞的掌握不僅是讀懂課內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閱讀課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實實地掌握每個實詞的確切意義,了解它的一詞多義,我們的文言語感才會逐漸形成,才能在閱讀課外文言文時舉一反三,為今後高中的進一步文言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實詞解釋時,要依據課本中的書下注釋為准,絕不能模稜兩可。
第三天:文言語句的翻譯
文言語句的翻譯實際上是在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讀文章的時候,就給句子翻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句子翻譯又要特別注重句中關鍵實詞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實詞整理又為它打下一層基礎,那麼,句子翻譯就顯得輕松多了。在全面翻譯課文的基礎上,同學不妨再一課一課地重點整理這些文言語句:首先,整理課文當中的句言警句,體現中心主題的關鍵性句子。其次,整理課文中帶有句式變換的句子,如倒裝句、省略句。再次,整理句中含有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的實詞的句子。最後,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見格式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句子翻譯是以文言實詞的掌握為基礎的,句中的幾個重點實詞的意思理解了,這句話的翻譯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本功要掌握扎實。句子翻譯還重在培養語感,只有課內有了一定的基礎,才能在課外文言閱讀中以不變應萬變。
第四天:課內語段閱讀的把握
語段閱讀也是在整篇課文的理解基礎上進行的,所以第一天的課文誦讀已讓同學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我們還可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整理:首先,概括每篇課文的中心,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寫作思路,並概括段意。其次,找出文中重點段落(能反映中心或體現作者心情的段落),體會它帶給人們的啟示、蘊涵的深刻哲理。再次,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點段落中的關鍵句,並體會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後,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人物語言的特點等。
這一部分中的中心句、關鍵句可以和理解性背誦的語句聯系起來,它們是相通的。答題時只要把文章的大方向(中心、寫作目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其它的題也就不會難倒我們了。
第五天:課外語段閱讀的把握
不要被課外語段所嚇倒,其實有很多課外語段並不比課內所學的難,只要我們循序漸進,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實詞的含義,具有了一定的文言語感,相信同學會輕松度過這一關。
首先,同學需要有一定量的簡單的課外語段的積累,以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為主,如《東施效顰》、《守株待兔》、《畫蛇添足》、《鄭人買履》等,了解這些文章中的重點實詞(以課內有的為主),會翻譯文中能揭示哲理或含有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現象的句子,並理解故事的主旨、寓意或人物的性格特點。同時積累一些故事,名言(如「業精於勤,荒於嬉」等),也可作為議論文的論據,何樂而不為?
其次,你還要找10篇未讀過的文言短文,開始強化訓練。拿來一篇從未閱讀過的短文,先不要慌,先把文章瀏覽一遍,一邊瀏覽一邊將你知道的翻譯出來,而不翻譯的詞先拋到一邊,一遍下來,文章大致寫的內容應該理清。
高中文言文復習:
一、夯實基礎,課本復習三遍
新教材文言文篇目數量增多,課文難度增大。即便將古詩、古代戲劇單元除去,還有十一個單元。高中生在兩年半時間里(一般高三上學期就結束課本教學了),需要學習這么多古詩文,其記憶理解背誦的難度,可想而知。如果復習不及時,鞏固不理想,學生對於所學的文言文只能留下淺淡的痕跡,課上出現不知所雲、答非所問的現象是絲毫不足為奇的。
然而,分析歷年高考試題,我們就會發現,文言文的考查,無論是實詞虛詞、特殊句式、文句理解,還是翻譯語段、默寫名篇,無一不是源自於課內,幾乎歷年的考點設置,都可以從課本中找到相關聯的知識點(這里,我就不再舉例了),尤其是辨析虛詞意義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寫,其中例句和考查內容,全部都是課文原句。可見,學好課本,鞏固基礎知識,是關鍵。那麼,知識如何得到有效的鞏固?如何做到遷移,轉化成能力?歸根結底,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的飛躍,不能有三隅在胸,便不能以一隅反之,只有基礎扎實,才能觸類旁通。
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加強對課本的復習。那麼為什麼要復習三遍呢?這是遵循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規律而確定的,為了真正做到「溫故而知新」。三遍復習法,採取由淺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個體到群體的方式。
第一步,從高一開始,每學完一冊書,利用寒暑假,要求學生將所有要求背誦的篇目(這里也有老師要求的),在假日里,復習背誦並且默寫在作業本上,三年一貫,「學而時習之」。這是疏通重點的一步,旨在熟記要點,形成口筆交互效果,增強記憶。
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讀,將1---6冊課本所有文言篇目(這時,最好不包括古詩與戲劇,這兩部分單獨復習,效果會更好),採取5、4、3、2、1、6的先後順序,每周三節晨讀,一周一個單元,十一周可以復習完。要求學生每篇必讀兩遍,第一遍連注釋一起讀,重點讀注釋,解義;第二遍,通讀全篇,如有背誦,復習背誦。之所以照前面順序安排,是為了提高復習的效率(一般高三先講第五冊,大約兩個月後能講到第六冊,如此安排這兩冊就可以及時復習)。這一步,是以學生個體的活動為主,教師僅指導而已,目的在於熟悉課文內容,在淺表意義上,力圖增強語感和熟悉程度。
第三步,在高三上學期末,利用一個月的課上時間,師生共同逐篇復習課文。這一步,是最關鍵的一步,尤其是對於第二步的深化與提高。要求教師必須認真備課,形式上,好象是在串講文言文,而實質上,教師一定要對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識要點爛熟於胸,在課上復習時,要拎出要領,觸類旁通,注意知識前後聯系,總結規律,授之以漁。所以,這一復習過程中,一定要突出重點,做到每課有得,充分體現知識體系的連續性相關性和取法於課內、應用於課外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從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才能從淺表的熟識達到深層的理解進而從容的運用。
二、加強針對訓練,復習穩扎穩打
前面的三步復習,如果缺乏有力的督導措施,極容易半途而廢或者事倍功半。第一步,檢查作業即可。而對於二、三兩步,則必須加強針對訓練。以考核來促進復習,以成績來檢驗效果。
第二步,一單元一測,命題側重課本中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以及詞類活用和文學文化常識,加上課文重點句子的翻譯、名句名篇的默寫。測試時間以一課時為宜。
第三步,一冊一測,時間以兩課時為宜。除了以上內容以外,再加入課外考查,翻譯和閱讀一律選自課外(最好選用最近六年來的高考文言文閱讀,翻譯也從中命題,這樣可以一舉兩得,節約復習時間),考查要點要與本冊知識點銜接,體現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轉化。
這種檢測題,必須教師自己命題,針對課本,針對學生,針對自己的教學。備課組里,幾個老師最好分工合作,根據具體情況,各分一部分命題任務,便於集體備課腦力資源共享,也避免重復考查無效勞作。
三、演練高考,學以致用
復習課本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得心應手遷移知識的運用能力。這種能力具備與否,或者說,能不能有效的發揮出來,最終體現在對試題的解答上。所以,面對高考,夯實基礎之後,就需要解決學以致用的問題。
高三下學期前兩周,在這方面做一下集中訓練,以便使學生能夠有效的把課本知識運用起來,游刃有餘的去解決問題。歷年的高考題已經通過復習課本時的檢測訓練全部練過了,這時還不要急於做文言文大閱讀與翻譯的模擬題,先用四課時,將實詞、虛詞、活用與句式分別集中匯總一下,聯系課文與高考,總結特點,抓住規律,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分析,達到透徹理解。然後,採取集中強化訓練的方式,選擇優秀的模擬試題,做十個文言文大閱讀。到這一步,根據以往經驗,學生文言文閱讀題已經能夠十分有把握,讀得懂做得快,一般最多錯一個,大部分同學往往大獲全勝了(當然,在具體做閱讀題時,還有方法規律可探求,在此不再贅言)。最後,在高考前一個月里,應當要求學生每天做一個文言文閱讀(包括翻譯),其目的,就是為了保持良好的語感,最好選擇附有答案的習題,如果需要講解,教師只需在課前用八到十分鍾就足夠了。
如此復習文言文,課上時間(利用假期和晨讀的不包括在內)也就是六周—七周左右。與文言文相關的25分,就能夠有所保障了。
J. 文言文要怎麼復習 初中文言文復習方法
最重要的就是歸納
比如可以把詞語全部分為實詞和虛詞
虛詞無非就是之乎者也
而實詞又可以分為,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四種,還要歸納一些常見的實詞但又不在上面四類的。最好的話准備一個筆記本專門分類記詞語,只要詞語掌握好了,翻譯文言文只要注意一些語序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