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復文言文
⑴ 初二文言文歸納
初二語文知識點大全:文言文重點總結(上學期)
21、桃花源記
1、基礎知識
l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東晉著名田園詩人。不滿當時現實,棄官歸隱。《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都是傳世名篇。我們還學過他的《歸園田居》、《飲酒》《五柳先生傳》等
文章知識:( 1)線索:漁人(武陵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發現——訪問——離開——再尋」貫穿起來。(2)順序:時間先後
l 文言詞語
【一般詞語】
[緣]沿著,順著。[夾岸]兩岸。夾,在兩旁。[數]幾。[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英,花。[繽紛]繁多樣子。[復]再。[彷彿]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才]僅。[平曠]平坦開闊。[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阡陌]田間小路。[悉、咸
]全,都。[黃發]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悅。[乃]竟然。[具]詳細。[問訊]打聽消息。[雲]說。
[嘆惋]感嘆驚訝。惋,驚訝,驚奇。[延]邀請。[語(yù)]告訴。[扶]沿,順著。[向]從前,舊的。[及]到。[詣]到。[遣]派。[欣然]高興的樣子。[規]計劃。[果]實現。
【一詞多義】
[中] ①年間。(晉太元中)②中間。(中無雜樹)
[志] ①標記。(尋向所志)②做標記。(處處志之)
[為] ①(wéi)作為(武陵人捕魚為業)②(wèi)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尋] ①尋找。(尋向所志)②隨即,不久。(尋病終)
[聞]①聽說。(村中聞有此人)②聽到的事情。(具言所聞)
[舍]①(shě)舍棄,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儼然)
[作] ①勞作。(其中往來種作)②做。(設酒殺雞作食)
【古今異義】
[鮮美]古:鮮艷美麗。今:食物味道好。
[開朗]古: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樂觀,暢快,不陰郁低沉。
[交通]古:交錯相通。今:各種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
[妻子]古:妻子兒女。今: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與世隔絕的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無論]古:不要說,(更)不必說。今: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相同。
[如此]古:像這樣。今:這樣。
[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滿。
【詞類活用】
[異]感到詫異。[窮]盡,有走完或窮究根源之意。[盡]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成語】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也比喻對某個道理長期思索不解而後突然明白。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
[無人問津]比喻無人探問價格或情況。津,渡口。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世外桃源] 與世隔絕,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後用此成語指虛構的超脫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地方。
[落英繽紛];落英:落花。繽紛:繁多凌亂的樣子。鮮花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
l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語句回答:
1.描寫桃花林美麗景色的語句是: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描寫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定平和的語句是: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描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語句是: 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4.表現桃花源中自然環境美好的句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的安寧的句子: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髻。並怡然自樂。
5.表現人民生活恬適的句子: 往來種作;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人民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描寫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黃發垂髻,並怡然自樂 。
6.表明漁人進入桃源後總體感受的句子: 豁然開朗 。
7.表明桃花源中人來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先世避秦時亂。
8.表明漁人背信棄義的句子:詣太守,說如此。
9、本文中是什麼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10、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 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B.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11、本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人為何嘆惋不已? 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
12、交代桃源人來歷的句子: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
(二)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寫桃花林又什麼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麗的氣氛,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寫桃花源的美好做鋪墊。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現了漁人怎樣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窮其林」中的「窮」字表現了漁人怎樣的心理?
由於「甚異之」,想探個究竟。
4. 「豁然開朗」照應前文什麼內容?
初極狹,才通人。
5. 為什麼村人「見漁人,乃大驚」?
村人對陌生人出現感到驚異,表明桃花源與世隔絕很久。
6.「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會環境是怎樣的?
社會動盪,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狀況、精神狀態怎樣?
自然環境:美麗富饒;②社會環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狀況:安居樂業;④精神狀態:自由快樂。
8.「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從文中可推斷漁人向桃花源中人說了什麼?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會動亂,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為什麼嘆惋?作者為什麼不一一寫出漁人的話?
為時代變遷,桃花源外社會黑暗動盪,人民生活痛苦而嘆惋。
本文主要寫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戰亂;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沒有必要一一寫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復出焉」的原因是什麼?
先人已飽受戰亂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會中再過痛苦的生活。
11.為什麼村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對漁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後破壞他們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為什麼要寫「尋向所志,不復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個似有實無的虛幻世界,並不存在。也表達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為什麼要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給桃花源增添奇異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隱含了作者無力改變社會現實的無奈。
14.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生活?)
環境優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風淳樸;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自食其力,安居樂業,和平安寧的理想社會。
15.作者為什麼要虛構一個與現實對立的美好世界?
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願望;對美好生活嚮往,對黑暗社會批判。
16.寫出文章的整體思路。
(漁人)發現桃源、訪問桃源、離開桃源。
17、 漁人離開桃源後,還寫太守與劉子驥先後探訪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麼?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這是一個虛構的無法實現的理想世界)
l 遷移拓展
1.與「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語是什麼? 豁然開朗。
2.你怎樣看待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
它與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當時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跡,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3.漁人是個怎樣的人?寫漁人有怎樣的作用?
漁人背信棄義、不守諾言。
寫漁人的作用:一方面與桃花源中人的淳樸好客形成對比,加深了人們對桃花源外社會的認識,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會;另一方面,本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漁人是組織材料的需要。
4.針對第二段語句作簡要評注。
本段駢散結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連貫流暢,精煉有意境。「黃發垂髫」又運用借代修辭,增強了語言表現力。
5.由「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你能從中聯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啟示?
圍繞「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為,必須經歷一些艱難苦難」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入手描寫的?請你以「桃花源美在……」領起,寫兩點賞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環境的優美,桃花源美在社會生活寧靜。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難於桃花源,不復出焉的行為的?
桃花源人在當時是很幸運的,能躲避禍患,生活安定;但從積極意義上來講,躲避不是永遠的,應該起來抗爭。(談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國,你的理想王國是怎樣的?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來。
(自我做答)
愛蓮說
l 基礎知識
l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 周元公集 》。作者 周敦頤 ,字茂叔, 北宋哲學 家。元公是周敦頤的謚號。
文言詞語
l 【常規詞語】
【蕃(
fán)】多。【獨】僅。【盛】大規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滌。【清漣】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植】立。【褻(xiè)玩】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謂】認為。【隱逸】隱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鮮】少。【宜】應當。【眾】多。
l 詞類活用
【蔓】生枝蔓。【枝】張枝節。【亭亭】聳立的樣子。
l 【翻譯】: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我只愛蓮花,(因為它)出於污泥卻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凈後卻不妖冶。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芬芳遠播。(就)更顯清香,高高地潔凈地直立在那裡。
3、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卻不能輕易地玩弄它。
4、噫 !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唉!愛菊花(的人),(從)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過。
l 閱讀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蓮的可愛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意在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操?
從 環境習性、體態香氣、清高氣質 等方面,表達作者 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的情操。
2.「陶後鮮有聞」中的「陶」指誰?文中的「鮮」與哪個詞語構成反義詞?
指 陶淵明 。文中與「鮮」構成反義詞的是: 眾(蕃) 。
3.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
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的氣節和高尚的品德。
6.「予獨愛蓮」中的「獨」表現了作者什麼態度?
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
7.「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表現了蓮花什麼特點?
莊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蓮和牡丹對舉,其用意是什麼?
批判貪圖名利、追求富貴的世風,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願隱逸,也不貪圖富貴,他追求什麼?
在污濁的世間,堅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 蓮 自況,表現了他 潔身自好 的生活態度,委婉地批判了 趨炎附勢、追求富貴 的世風。
11.文中的蓮花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不追求名利,在污濁的環境中,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寫蓮表白自己 潔身自好 的生活態度,寫菊表白自己 不願隱逸 的生活態度,寫牡丹表白自己 對追逐名利世風鄙棄的生活態度。
13.「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慨嘆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趨炎附勢的人太多。
14.怎樣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嘆?
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既不想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本文採用了 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課文中的「牡丹」、「菊」、「蓮」分別象徵什麼樣的人?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贊美寄寓著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貴者「象徵:追求功名、富貴的人。
(2) 菊---「花之隱逸者」象徵:不趨炎附勢的隱士。
(3) 蓮---「花之君子者」象徵:品行高尚的賢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潔身自好,要在污濁的世間保持高潔的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16.用原文語句回答。
1)本文概括蓮花高潔品質的句子的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全文的中心句是: 花之君子者也。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隨俗浮沉,又莊重、質朴,不孤高自許、嘩眾取寵(或表現蓮的高潔,概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高貴品德和堅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3)高度概括蓮高貴品質的句子(點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蓮,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或特立獨行,正直不苟,豁達大度)因而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5)比喻君子志潔行廉,又有莊重的儀態,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的句子是: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6)「世人甚愛牡丹」,這是因為牡丹是: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予獨愛蓮」的根本原因是: 蓮,花之君子者也。
17.請在文中找出一句駢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8.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兩種。本文用 菊花 和 牡丹 來襯托蓮,其中菊花屬於 正襯 ,牡丹屬於 反襯。
19、本文所用的修辭有: 排比、設問、比喻 表達方式有: 記敘、描寫 表現手法有: 象徵、襯托。文章的最後一段運用了多種句式:分別有感嘆句(噫 !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設問句(蓮之愛,同予者何人?)陳述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l 遷移拓展
1.細細考慮,「菊之愛」可以有兩重含義:①做一個避世的隱士;②像陶淵明那樣保持獨立的人格。你贊成哪一種說法?談談看法。(自圓其說既可。)
如:贊成兩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塵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魯迅有詩:「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好問濂溪稱凈植,英隨殘葉墜寒塘。」這首詩稱頌的是哪一種花?
蓮花。
3.喜歡哪一種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現。你喜愛哪一種花?說明喜愛的原因(包含駢句)。
梅花。它頂風冒雪,「凌寒獨自開」。(傲雪盛開人皆頌,迎寒綻放世堪揚。)
蒲公英花。花朵雖小,卻遍布各地,有極強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葉瘦能醫疾。)
菊花。在萬花紛謝之時獨自開放,決不隨波逐流,且不畏嚴寒,堅強不屈。(百花凋謝始露面,孑身盛開也吐香。)
4.孟子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與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種觀點,談談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觀點。人的思想受環境的影響,「孟母擇鄰」說的即是這個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頤的觀點。只要人保持堅貞的操守,潔身自好,即使處於污濁的環境中也能不受其影響。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
22陋室銘
l 基礎知識
l 文學常識
1.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唐代詩人。世稱劉賓客。有《劉禹錫集》。
2.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形成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l 文言詞語
【名】有名,著名。【靈】靈異。【斯】這。【德馨(
xīn)】品德高尚。馨,香氣。【鴻儒(rú)】博學的人。鴻,大。儒,舊指讀書人。【白丁】平民。這里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調】調弄。【素琴】不加裝飾的琴。素,樸素,不加裝飾。【金經】指佛經。【絲竹】琴瑟、簫管等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絲,弦樂器。竹,管樂器。【案牘(dú)】官府的公文。案,文書,案卷。牘,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形,形體,身體。
l 理解探究
1.統領全篇並點明主旨的句子(詞語)是: 惟吾德馨(德馨) 。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類比,表面陋室也具有「 名 」、「 靈
」的性質。《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卧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
3.文章的點題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4.文章是從 居室環境 、 交往人物 、 日常生活 三方面表明陋室的 景色之雅 、 交往之雅 、 情趣之雅,見「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寫陋室環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語句是: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由此可知其環境特點是: 恬靜雅緻。
6.寫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語句是:談 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 鴻儒 。用一成語概括室中情景: 談笑風生。
7.寫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語句是: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從前兩句正面實寫的句子可知室主人
高雅脫俗的情致;從後兩句反面虛寫可知室主人 不受世俗羈絆 之情。
8.以古代名賢自況,表現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話是: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運用類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與抱負,進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畫龍點睛的句子是: 孔子雲:「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話有 以君子自居 之意,說明 「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
10.本文通過描寫陋室,表達室主人 高潔傲岸 的節操和 安貧樂道 的情趣。
11.《陋室銘》和《愛蓮說》都採用了 托物言志 的寫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 陋室 ,引出主旨。「 德馨 」立意貫穿全篇。
12.寫出文中的駢句,散句。
駢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散句:孔子雲:「何陋之有?」
13.「仙」和「龍」比喻 品德高尚 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詞語是: 德馨 。
14.本文寫陋室,卻沒有一個表現「陋」字,請用四個字概括本文的意思: 陋室不陋。
l 遷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這個看法?為什麼?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質條件的好壞,而是精神世界的純潔與充實。他們鄙棄功名利祿,不趨炎附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保持著堅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覺其陋。
2.作者做此銘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負和情操,也流露出諷刺現實的意味。你能看出當時的現實是怎樣的嗎?
官僚士大夫階層思想庸俗、頹廢,居豪宅,尋歡樂。
3.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從本文表達的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來看,作者的思想是積極的;從他獨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來,使自己與污濁的社會隔離開來等做法來看,又是消極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歡的居室是什麼樣的?請描繪出來,並說明你喜歡的原因。(略)
26、三峽
l 基本知識
l 文學常識
《三峽》選自《水經註疏》。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
作者:酈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 。《三峽》一文出自《水經注》這是記敘我國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書。
l 文言詞語
【通假字】
[闕]通「缺」, 中斷。
【一詞多義】
[絕]①沿泝阻絕[斷,斷絕] ②絕巘多生怪柏[極] ③哀轉久絕[停止;消失]
[自] 1 自三峽七百里中(從) 2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屬] 1 屬引凄異(連續) 2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類)
【詞類活用】
①乘 奔 御風 [飛奔的馬] ②素 湍 綠潭[急流的水] ③回 清 倒影[清波]
【常見短語】
[略無]毫無。略,幾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當。 [夜分]半夜。[榮]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屬(zhǔ)引]連續不斷。屬,連續。引,延長。
【其他詞語】
[嶂(zhàng)] 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ī)]日光。這里指太陽。[襄(xiāng)]上。 [沿]順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時。 [宣]傳達。 [雖]即使。 [御]駕,乘。 [疾]快。 [素]白色。[回]迴旋。[巘(yǎn)] 險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沖刷。
[旦]早晨。 [肅]寂靜。 [哀]悲哀。 [轉(zhuǎn)]婉轉。 [沾]沾濕。 [三]表示概數。
l 理解探究
l 整體把握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 雄奇險拔、清幽秀麗 的景色,激發人們 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 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作者寫景,採用的是
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餘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凄」「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
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文章 先寫山,後寫水 ,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 分不同季節 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
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 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l 結構提綱
總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側重寫山: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分特點:( 1)夏:水漲流速,交通斷絕。(2)春冬:水退潭清,風景秀麗。(3)秋:水枯氣寒,猿鳴凄涼。(側重寫水:四季不同,風景各異。)
l 理解性背誦:
1)寫山連綿不斷(長)的句子: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寫山高峻的句子: 重岩疊嶂,隱天蔽日 。從側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
3)寫夏水的句子: 1 寫水勢凶險的句子: 夏水襄陵,沿泝阻絕 。 2 寫水流湍急的句子: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
4)寫春冬三峽水的特點的句子: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
5)烘托三峽秋景凄涼的語句是; 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
6)引用漁歌反襯三峽深秋清幽寂靜的句子是: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
l 問題探究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2、第一段總寫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1)峽長(七百里)嶺連(連山,略無缺處)(3)山高峽窄(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第一段中三峽的山具有怎樣的特點?
山高嶺連,岸偉峽險(或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4、「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一特定環境下的情景綜合表現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山的「連」「高」「窄」。
5、第一段作者採用了什麼寫法表現三峽的特點?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6、三峽的夏水有何特點?
(1)水漲(襄陵,沿泝阻絕)(2)流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7、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麼?這是什麼寫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詩?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漲流急,也突出了三峽夾江對峙、狹窄險要的特點。寫法:側面描寫。想到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8、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峽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寫的?表現了三峽怎樣的季節特點?
抓住了碧水、怪木、飛瀑來寫的。表現了春冬三峽的風光秀麗。
9、總括春冬之景的四個字是什麼?
清榮峻茂。
10、「良多趣味」表現在何處?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11、第四段寫什麼季節的景色?作者是從哪一角度寫景的?表現了景物什麼特點?
秋季。聽覺。表現了幽靜、寂寥、凄異的特點。
12、「漁者歌」有什麼作用?
說明猿聲凄涼、悲哀,從側面渲染了秋天蕭瑟、肅殺的氣氛。也暗含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網路知道提醒:字數超出最大允許值,請刪減!)抱歉,只能到此結束。
⑵ 文言文翻譯:"謂不尋見母,誓不復還"
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
棄官尋母宋朝朱壽昌
宋。朱壽昌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復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訣。謂不尋見母。誓不復還。後行次同州得之。時母年已七十有餘。有詩為頌。
詩曰七歲離生母。參商五十年。一朝相見後。喜氣動皇天。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⑶ 韋世康傳文言文翻譯
括弧內為譯文:
韋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為關右著姓。(韋世康,京兆杜陵人,韋家世世代代都是關內的大姓。)幼而沉敏,有器度。(世康小時即沉穩敏捷,有器度。)年十歲,州辟主簿。(十歲,州里任他為主簿。)在魏,弱冠為直寢,封漢安縣公,尚周文帝女襄樂公主,授儀同三司。(在北魏,他二十歲左右,即在皇宮值班,封為漢安縣公,娶周文帝之女襄樂公主,授為儀同三司。)後仕周,自典祠下大夫歷沔、硤二州刺史。從武帝平齊,授司州總管長史。(後仕北周,從任典祠下大夫,歷任沔州、硤州刺史。隨周武帝平安北齊,授為司州總管長史。)於時東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綏撫之,士民胥悅。(那時東夏剛平定,百姓尚未安定下來,韋世康安撫他們,士民都很高興。)歲餘,入為民部中大夫,進位上開府,轉司會中大夫。(一年多後,回京任民部中大夫,升任上開府,轉任司會中大夫。)
尉迥之作亂也,高祖憂之,謂世康曰:(尉遲迥造反時,擔任北周丞相的隋高祖很擔憂,對韋世康說:)「汾、絳舊是周、齊分界,因此亂階,恐生搖動。 (「汾州、絳州過去是北周、北齊的分界線,那裡發生暴亂,恐怕動搖國家。)今以委公,善為吾守。」 (現在我把那裡委託給你,請你好好給我守住。」)因授絳州刺史,以雅望鎮之,闔境清肅。(因此讓他當絳州刺史,憑他的威望鎮守,全境安寧。)
在任數年,有惠政,奏課連最,擢為禮部尚書。(他在任幾年,有仁政惠風,賦稅也連年交得最多,被提升為禮部尚書。)世康寡嗜欲,不慕貴勢,未嘗以位望矜物。(世康清心寡慾,不慕權貴,未曾因自己地位、威望高而看不起他人。)聞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顯人過咎,以求名譽。(聽說人家有長處,就像自己有那樣高興,也不顯示人家的過失,以求取名譽。)尋進爵上庸郡公,加邑至二千五百戶。(不久晉爵為上庸郡公,增加食邑到二千五百戶。)其年轉吏部尚書,餘官如故。(這年轉任吏部尚書,其他官職依舊。)四年,丁母憂去職。(開皇四年(584),因母喪離職。)未期,起令視事。(不到一年,朝廷要他復職管事。)世康固請,乞終私制,上不許。(世康堅決請求皇上下制讓他退休,皇上不同意。)世康之在吏部,選用平允,請托不行。(世康在吏部時,選人任官公平,請求、託人之事行不通。)開皇七年,將事江南,議重方鎮,拜襄州刺史。(開皇七年,將到江南任職,當時朝中議論,要重視方鎮,於是授他襄州刺史。)坐事免。(因牽連他事被免官。)未幾,授安州總管,尋遷為信州總管。(不久,授他為安州總管,後又遷任信州總管。)十三年,入朝,復拜吏部尚書。(開皇十三年,回京入朝,重授他為吏部尚書。)前後十餘年間,多所進拔,朝廷稱為廉平。(前後十幾年間,他多有獎掖後進之事,朝廷稱他廉潔、公平。)嘗因休暇,謂子弟曰:(他曾在休閑時,對子弟們說:)「吾聞功遂身退,古人常道。 (「我聽說,功成身退,這是古人的常道。)今年將耳順,志在懸車,汝輩以為雲何?」( 現在我年齡快到六十,我想辭去官職,回家閑居,你們認為怎樣?」)子福嗣答曰:(他兒子韋福嗣回答說:)「大人澡身浴德,名立官成,盈滿之誠,先哲所重。「(大人修身養德,名立官成,防止盈滿的告誡,這是先哲所重視的。)欲追蹤二疏,伏奉尊命。」( 您想學習二疏,那就按您的意思辦吧。」)後因侍宴,世康再拜陳讓曰:(後來因侍奉皇上飲宴,韋世康又請求辭職,他說:)「臣無尺寸之功,位亞台鉉。(「我無尺寸之功,但地位卻僅在宰相之下。)今犬馬齒濆,不益明時,恐先朝露,無以塞責。(現在我已年老,對這個聖明的時代沒有什麼作用,恐怕先於朝露早早死去,無法對朝廷作交待。)願乞骸骨,退避賢能。」 (我想請求退休,以讓賢士出頭。」)上曰:(皇上說:)「朕夙夜庶幾,求賢若渴,冀與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我日思夜想,求賢若渴,想和你共治天下,以求太平。)今之所請,深乖本望,縱令筋骨衰謝,猶屈公卧治一隅。」(你今天的請求,與我的本意完全不符。即使你筋骨衰老,我仍想委屈你,讓你睡著治理一方。」)於是出拜荊州總管。(於是讓他出京任荊州總管。)世康為政簡靜,百姓愛悅,合境無訟。(世康為政清靜簡單,老百姓很喜歡,全境均無訴訟。)十七年,卒於州,時年六十七。(開皇十七年,在荊州去世,時年六十七歲。)上聞而痛惜之,贈賻甚厚。(皇上聽到消息,深感痛惜,贈送了很多財物。)贈大將軍,謚曰文。(追贈大將軍名號,謚號叫做「文」。)
⑷ 尋求古文翻譯
扶杖望硃砂庵而登復。十制里,上黃泥岡。向時雲里諸峰,漸漸透出,亦漸漸落吾杖底。
譯:駐著手杖望著硃砂庵攀登,行了十里,走到黃泥岡。先前雲霧籠罩著的那些山峰,漸漸地從霧里透出來,(隨著我向上攀登)也漸漸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
岡重嶺復,喬木蒼蒼,月一眉掛修岩巔,遲速若與客俱
譯:岡嶺重復,(山上)喬木蒼郁,一月眉稍掛於修岩之顛,遲速就好像與客人在一起
⑸ 翻譯個古文句子: 遂為光輔所譖,左授復州刺史,尋征還魏州刺史
為此狄仁傑被張光輔誣陷,被降爵任命為復州刺史。不久又被召回任魏州刺史
⑹ 尋復南奔文言文意思
【原文】尋復南奔
【解析】不久又尋找機會再次奔向南方
原文載:傅永列傳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隨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尋復南奔。有氣干,拳勇過人,能手執鞍橋,倒立馳騁。
⑺ 文言文翻譯 《宋史》卷四百二 1,召赴闕,高宗見其狀貌魁岸,除破敵軍統制。尋丁母憂,詔起復,以所部...
1、召見(他)來朝廷,高宗看到他長得魁梧高大,授予他坡地軍統制的官銜。不久(他)回家為母守孝,後來又被復詔啟用,讓他統帥的軍隊駐守太平州。
2、盛夏的時候起兵不合天時,況且金國的大部隊都在大梁這個地方,我們客場作戰,他們有主場優勢,勝負的情形基本已經明了。希望稍稍延緩(起兵)。
⑻ 「我們再次到那時,桃花源竟然找不到了」 用文言文怎麼翻譯
要翻譯「我們再次到那時,桃花源竟然找不到了」,如果能夠先把句子中的詞版語翻譯了,這樣翻譯句子就權容易多了。「我們」翻譯成文言詞語可以用「余等」。「再次」翻譯成文言詞語可以用「復」。「到那時」翻譯成文言詞語可以意譯為「至彼方」。「桃花源」文言詞語可以簡化為「源」。「竟然找不到」翻譯成文言詞語可以意譯為「即難覓」。「我們再次到那時,桃花源竟然找不到了」翻譯成文言文可以是這樣的:余等復至彼方,源即難覓也。
⑼ 尋作復輝 在古文中的意思
尋找過去的的輝煌
⑽ 幼隨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尋復南奔,翻譯句子
原文出自《傅永列傳》
原文:幼隨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尋復南奔。
翻譯:幼時跟隨叔父傅洪仲和張幸從青州進入北魏, 不久又回到南朝。
拓展資料
1.人物簡介
傅永,字修期。自幼拳勇過人,能手執鞍橋,倒立馳聘。年二十餘,又發憤讀書,涉獵經史,兼有才筆,曾為崔道固城局參軍。以父母老,在家侍親十數年。後被召為治禮郎,詣長安,賜爵貝丘(今臨清)人,加伏波將軍。不久,除中書博士,改議郎,轉尚書考功郎中,為大司馬從事中郎。又轉都督、任城王元澄長史,兼尚書左丞。後,王肅之任豫州刺史,以永為建武將軍、平南長史。南齊將魯康祚侵豫州,王肅之令傅永率兵迎擊,大獲全勝。後又破侵魏之齊將裴叔業,2月再捷。孝文帝稱贊說:"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拜永為安遠將軍、鎮南府長史、汝南太守、貝丘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魏宣武帝時,齊將陳伯之侵壽春(今安徽壽縣南),奉命馳援,駐軍城外,與城內相呼應,頻有克捷。中山王元英征義陽,以永為寧朔將軍、統軍。時年已70,揮戈披甲,單騎先入,被射傷左股,拔箭復入,大破敵軍,斬其將。三軍壯之。除太中大夫,行秦、梁二州事,鎮漢中。後任恆農太守。不久,還京,為太中大夫,行南青州事,遷左將軍、南兗州刺史。時年80,猶能馳射。還拜平東將軍、光祿大夫。熙平元年(516)卒,年83。贈安東將軍、齊州刺史。
2.文言文
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3.文言文特點: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和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比較而來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彙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