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東山記文言文答案
Ⅰ 100分,求文言文游東山記全文翻譯
作品名稱:游東山記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楊士奇 作品體裁:散文 選自:《東里集》 作品原文洪武乙亥(1),余客武昌。武昌蔣隱溪先生(2),始吾廬陵人(3),年已八十餘,好道家書。其子立恭,兼治儒術,能詩。皆意度闊略(4)。然深自晦匿(5),不妄交遊,獨與余相得也。 是歲三月朔(6),餘三人者,攜童子四五人,載酒餚出遊(7)。隱溪乘小肩輿(8),余與立恭徒步。天未明,東行,過洪山寺二里許,折北,穿小徑可十里,度松林,涉澗。澗水澄澈,深處可浮小舟。傍有盤石,容坐十數人。松柏竹樹之陰,森布蒙密(9)。時風日和暢,草木之葩爛然(10),香氣拂拂襲衣(11),禽鳥之聲不一類。遂掃石而坐。 坐久,聞雞犬聲。余招立恭起,東行數十步,過小岡,田疇不衍彌望(12),有茅屋十數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餘歲,素發如雪,被兩肩,容色腴澤,類飲酒者。手一卷,坐庭中,蓋齊丘《化書》(13)。延余兩人坐。一媼捧茗盌飲客。牖下有書數帙(14),立恭探得《列子》(15),余得《白虎通》(16),皆欲取而難於言。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 還坐石上,指顧童子摘芋葉為盤,載肉。立恭舉匏壺注酒(17),傳觴數行(18)。立恭賦七言近體詩一章(19),余和之。酒半,有騎而過者,余故人武昌左護衛李千戶也(20)。駭而笑,不下馬,徑馬去。須臾,具盛饌,及一道士偕來。道士岳州人劉氏(21),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圖》求詩。余賦五言古體一章,書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飲道士不已。道士為能勝,降跽謝過(22)。眾皆大笑。李出琵琶彈數曲。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簘聲。隱溪歌費無隱《蘇武慢》(23)。道士起舞蹁躚,兩童子拍手跳躍隨其後。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立恭援筆書數絕句,語益奇。遂復酌。余與立恭飲少,皆醉。 起,緣澗觀魚。大者三四寸,小者如指。余糝餅餌投之(24),翕然聚(25),已而往來相忘也。立恭戲以小石擲之,輒盡散不復。因共嘅嘆海鷗之事(26),各賦七言絕詩一首。道士出茶一餅,眾析而嚼之。余半餅,遣童子遺予兩人(27)。 已而歲陽距西峰僅丈許,隱溪呼余還,曰:「樂其無已乎?」遂與李及道士別。李以率從二騎送立恭及余。時恐晚不能入城,度澗折北而西,取捷徑,望草埠門以歸(28)。中道,隱溪指道旁岡麓顧余曰:「是吾所營樂丘處也(29)。」又指道旁桃花語余曰:「明年看花時索我於此。」 既歸,立恭曰:「是游宜有記。」屬未暇也。 是冬,隱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與立恭豫約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幾,余歸廬陵,過立恭宿別,始命筆追記之。未畢,立恭取讀,慟哭;余亦泣下,遂罷。然念蔣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屢矣,而樂無加乎此,故勉而終記之。手錄一通,遺立恭。嗚呼!人生聚散靡常,異時或望千里之外,一展讀此文,存沒離合之感其能已於中耶(30)?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記(31)。 【注釋】東山:在古零陵城東。東山之上,現有高山寺,始建於唐代中期。宋哲宗時尚書右仆謝(宰相)范純仁(范仲淹次子,死後謚忠宣)謫居永州時曾寄寓該寺。
Ⅱ 河南高考文言文出自那裡
主要是《史記》
1、夏侯端。《新唐書·列傳·忠義》
2、申屠丞相嘉者。
3、魯定公問於顏回。《 孔子家語· 顏回》
4、疏廣字仲翁。《漢書 · 疏廣傳》
5、魏元忠。《資治通鑒 · 唐紀》
6、 放鶴亭記 蘇軾
7、(許)君諱逖。《司封員外郎許公行狀》
8、任城威王(曹)彰。《三國志·曹彰傳》
9、王羆字熊羆。《北史·王羆列傳》
10、吳隱之字處默。《晉書·吳隱之傳》
11、桑懌,開封雍丘人。《歐陽文忠公集·桑懌傳》
12、孟嘗字伯周。《後漢書·孟嘗傳》
13、徐績字元功。《宋史·徐績傳》
14、齊桓公出獵,逐鹿而走。《說苑·政理》
15、(李)廣行無部伍、《史記-李將軍列傳》
16、王衷裒。《晉書·孝友傳》
17、何遠字義方。《南史·何遠傳》
18、季布者,楚人也。《史記·季荀欒布列傳》
19、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史記·橘林列傳》
20、樊英字季齊。《後漢書》)
21、寇恂字子翼。《後漢書·鄧寇列傳》
22、蚊對 (明)方孝孺
23、張養浩,字希孟。《元史•列傳第六十二》
24、齊民者,若今言平民也。《齊民要術》
25、景公之時,霖雨十有七日。《晏子春秋》)
26、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史記·老予伯夷列傳第一》
27、杜環,字叔循。其先廬陵人。宋濂《杜環小傳》)
28、夫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於物耳。《顏氏家訓》
29、《湖南文征》序 曾國藩
30、董槐,字庭植。《宋史·董槐傳》
31、醉書齋記《續古文觀止》
32、宋均字叔癢《後漢書·宋均傳》
33、安重榮,小字鐵胡。《五代安氏名人錄》
35、民無廉恥,不可治。《淮南子•泰族訓》
36、夫傳言不可以不察。《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
37、仲長統字公理。《後漢書》
38、《酌古論》序 陳亮
39、李東陽,字賓之。《明史•李東陽傳》
40、古硯說 [明]許獬
41、書博雞者事(明)高啟
42、郭生,邑之東山人。 《聊齋志異•郭生》
43、韋丹字文明。《新唐書•韋丹傳》
44、先祖事略 王士禎《漁洋山人自撰年譜》
45、明主之道,如有若之應宓子也。陳其猷《韓非子新校注》
46、高進之,沛國人。《三十國春秋》
47、催 科 [明]江盈科《雪濤閣集》
48、冉氏烹狗記 清•崔述
49、王戎,字濬沖《晉書•王戎傳》
50、賀仁傑,字寬甫。《元史•賀仁傑傳》
51、王定國詩集敘 (宋)蘇軾
52、裴俠字嵩和,河東解人也。《北史·裴俠傳》
53、優孟,故楚之樂人也。廖《史記·滑稽列傳》
54、丙吉字少卿,魯國人也。《漢書·丙吉傳》
55、崔杼與慶封謀殺齊庄公。字《呂氏春秋·慎行》
56、送天台陳庭學序 宋濂
57、武 技 蒲松齡
58、記舊本韓王後 歐陽修
59、馮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 《舊五代史·馮道傳》
60、鞠詠為進士 《宋史》
古大將之才,類出天授《聊齋佚文輯注》
61、昔趙文王喜劍。《莊子·說劍》
62、書褒城驛壁(唐)孫樵
63、唐臨,京兆長安人。《舊唐書.唐臨傳》
64、嘉慶元年,余游富陽。清·張惠言《周維城傳》
65、朱暉字文季,南陽宛人也。《後漢書·朱暉傳》
66、陽城,字亢宗。《新唐書·陽城傳》
67、侯可字無可,華州華陰人。《宋史·列傳》
68、豫人張氏者,其先齊人。《聊齋志異·張誠》
69、鄭濂,字仲德,浦江人。《明史·鄭濂傳》
70、子產為政。《左傳》
71、韓擒字子通,河南東垣人。《隋書·韓擒虎傳》
72、龍淵義塾記 [明]宋濂《文憲集》
73、歐陽)公諱潁,字孝叔。《歐陽修全集》
74、吳漢,字子顏,南陽宛人也。《後漢書·吳漢傳》
75、周訪字士達,本汝南安城人。《晉書·周訪傳》
76、嵇紹字延祖。《晉書·嵇紹傳》
77、韓休,京兆長安人。《新唐書·韓休傳》
78、晏子之晉,至中牟。《晏子春秋》)
79、景公出遊於寒途節。《晏子春秋》
80、延壽字長公。《漢書·韓延壽傳》
81、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墨子·兼愛中》
82、廖剛字用中,南劍州順昌人節選自《宋史·廖剛傳》)
83、王曇首,琅邪臨沂人。《宋書·王曇首傳》
84、居易字樂天
85、蔡廷玉,幽州昌平人。《新唐書·蔡廷玉傳》
86、魏德深,本巨鹿人也。《北史魏德深傳》
87、郭原平字長泰。《宋書·郭原平磚》
88、叔孫通者,薛人也。《史記·叔孫通傳》
89、桓公自莒反於齊,使鮑叔牙為宰。《管子·小匡》
90、沈周,字啟南。《明史》
91、南方號桂海,秦取百粵。《嶺外代答》
92、人有明珠,莫不貴重。《貞觀政要•貪鄙》
93、游東山記 [明]楊士奇《東里集》
94、張自新傳[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
95、李迪字復古,其先趙郡人。《宋史·李迪傳》
96、朱昭字彥明,府穀人。《宋史·朱昭傳》
97、送秦少章赴臨安薄序 (張耒)《張耒集》
98、孟 德 傳【宋】蘇轍《欒城集》
99、書沈通明事高考資汪琬高考資源網
100、賣酒者傳 魏禧《魏叔子文集》
101、孫謙字長遜,東莞莒人也。《梁書·孫謙傳》)
102、晉文公攻原,裹十日糧。《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103、天下不可一日而無政教。宋·王安石《明州慈溪縣學記》
104、寶繪堂記(宋)蘇軾
Ⅲ 在那篇文言文里有皆、載、欲、懷。
《游東山記》
皆、載、欲、懷在文中已加粗供參考:
洪武乙亥(1),余客武昌。武昌蔣隱溪先生(2),始吾廬陵人(3),年已八十餘,好道家書。其子立恭,兼治儒術,能詩。皆意度闊略(4)。然深自晦匿(5),不妄交遊,獨與余相得也。
是歲三月朔(6),餘三人者,攜童子四五人,載酒餚出遊(7)。隱溪乘小肩輿(8),余與立恭徒步。天未明,東行,過洪山寺二里許,折北,穿小徑可十里,度松林,涉澗。澗水澄澈,深處可浮小舟。傍有盤石,容坐十數人。松柏竹樹之陰,森布蒙密(9)。時風日和暢,草木之葩爛然(10),香氣拂拂襲衣(11),禽鳥之聲不一類。遂掃石而坐。
坐久,聞雞犬聲。余招立恭起,東行數十步,過小岡,田疇不衍彌望(12),有茅屋十數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餘歲,素發如雪,被兩肩,容色腴澤,類飲酒者。手一卷,坐庭中,蓋齊丘《化書》(13)。延余兩人坐。一媼捧茗盌飲客。牖下有書數帙(14),立恭探得《列子》(15),余得《白虎通》(16),皆欲取而難於言。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
還坐石上,指顧童子摘芋葉為盤,載肉。立恭舉匏壺注酒(17),傳觴數行(18)。立恭賦七言近體詩一章(19),余和之。酒半,有騎而過者,余故人武昌左護衛李千戶也(20)。駭而笑,不下馬,徑馬去。須臾,具盛饌,及一道士偕來。道士岳州人劉氏(21),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圖》求詩。余賦五言古體一章,書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飲道士不已。道士為能勝,降跽謝過(22)。眾皆大笑。李出琵琶彈數曲。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簘聲。隱溪歌費無隱《蘇武慢》(23)。道士起舞蹁躚,兩童子拍手跳躍隨其後。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立恭援筆書數絕句,語益奇。遂復酌。余與立恭飲少,皆醉。
起,緣澗觀魚。大者三四寸,小者如指。余糝餅餌投之(24),翕然聚(25),已而往來相忘也。立恭戲以小石擲之,輒盡散不復。因共嘅嘆海鷗之事(26),各賦七言絕詩一首。道士出茶一餅,眾析而嚼之。余半餅,遣童子遺予兩人(27)。
已而歲陽距西峰僅丈許,隱溪呼余還,曰:「樂其無已乎?」遂與李及道士別。李以率從二騎送立恭及余。時恐晚不能入城,度澗折北而西,取捷徑,望草埠門以歸(28)。中道,隱溪指道旁岡麓顧余曰:「是吾所營樂丘處也(29)。」又指道旁桃花語余曰:「明年看花時索我於此。」
既歸,立恭曰:「是游宜有記。」屬未暇也。
是冬,隱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與立恭豫約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幾,余歸廬陵,過立恭宿別,始命筆追記之。未畢,立恭取讀,慟哭;余亦泣下,遂罷。然念蔣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屢矣,而樂無加乎此,故勉而終記之。手錄一通,遺立恭。嗚呼!人生聚散靡常,異時或望千里之外,一展讀此文,存沒離合之感其能已於中耶(30)?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記(31)。
Ⅳ 高分求部分文言文翻譯!急急急!時間方面很要緊!
1。賢德的人因為心中有令人激憤,怒目而視的仇恨,而來親近窮困僻遠的人,我怎麼可以默然不動呢?
2. 謝絕了讓他坐車走的人流,聶政辭別了以後獨自徒步行走。
3.語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 「不謝班張」,
「班」是指東漢史學家班固,《漢書》的作者。班固還擅長作賦,撰有《兩都賦》
「張」是指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地動儀的發明者。曾經模仿班固的《兩都》作了《二京賦》
「謝」有自謙的意思。
原文意思就是:
思量自己寫的這篇作品(《三都賦》)也許不及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二京賦》),擔心被別人說些不好的閑話。
廢言,就是閑話的意思
起因是左思寫了篇《三都賦》,所以才有這么些擔心了。
4.從此之後,他的著作在當時非常出名,已經很少能求到他的文章.
5.當左思的《三都賦》出現,陸機連連感慨,非常佩服,認為自己再不能超過他了,因此停下了手中的筆,(再不寫作)。
6. 鄧肅在城中得知有人假奉皇命,知道了這些人的姓名,就下令上奏朝廷。鄧肅建議皇上革職查辦這些人,沒收這些人的俸祿給禁衛軍,把他們送到司法部門定罪。。。
7老人知道我們的意思,說:「我不需要(這些書)了。」(於是我們)各自揣著書出來了。
9 劉邦當時擔任亭長,傷了人要從嚴處罰,(劉邦)上訴說從來沒有傷害夏侯嬰,夏侯嬰替劉邦作證。
10.漢王發怒,十幾次想軋殺嬰。
翻譯成:已經
Ⅵ 在文言文《游東山記》中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是一個善解人意,大方好客的人。
Ⅶ 在文言文游東山記中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叟就是老人的意思。
一般叟就是指老人,老頭,老年人
Ⅷ 誰有2009安徽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游東山記 [明]楊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蔣隱溪先生,年已八十餘,好道家書。其子立恭,能詩。皆意度闊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遊,獨與余相得也。
是歲三月朔,餘三人者,攜童子四五人,載酒餚出遊。天未明東行,過洪山寺二里許,折北,穿小徑可十里,度松林,涉澗。澗水澄澈,深處可浮小舟。旁有盤石,客坐十數人。松柏竹樹之陰,森布蒙密。時風日和暢,草本之葩爛然,香氣拂拂襲衣,禽鳥之聲不一類。遂掃石而坐。
坐久,聞雞犬聲。余招立恭起,東行數十步,過小岡,田疇平衍彌望,有茅屋十數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餘歲,素發如雪,被兩肩,容色腴澤,類飲酒者。延余兩人坐。牖下有書數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難於言。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
還坐石上,指顧童子摘芋葉為盤,載肉。立恭舉匏壺注酒,傳觴數行。立恭賦七言近體詩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騎而過者,余故人武昌左護衛李千戶也,駭而笑,不下馬,徑馳去。須臾,具盛饌,及一道士偕來,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圖》求詩。余賦五言古體一章,書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飲道士不已。道士不能勝,降跽謝過,眾皆大笑。李出琵琶彈數曲。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簫聲。隱溪歌費無隱《蘇武慢》。道士起舞蹁躚,兩童子拍手跳躍隨其後。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立恭援筆書數絕句,語益奇,遂復酌,余與立恭飲,少皆醉。
已而夕陽距西峰僅丈許,隱溪呼余還,曰:「樂其無已乎?」遂與李及道士別。中道隱溪指道旁岡麓顧余曰:「是吾所營樂丘①處也。」又指道旁桃花語余曰:「明年看花時索我於此。」
既歸,立恭曰:「是游宜有記。」屬未暇也。
是冬,隱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與立恭豫約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幾,余歸廬陵,過立恭宿別,始命筆追記之。未畢,立恭取讀,慟哭;余亦泣下,遂罷。然念蔣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屢矣,而樂無加乎此,故勉而終記之。手錄一通,遺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記。
(選自《東里集》,有刪節)
[注]①丘:墳墓。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延余兩人坐 延:邀請。
B.降跽謝過 謝:感謝。
C.過立恭宿別 過:拜訪。
D.而樂無加乎此 加:超過。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遂掃石而坐 棄甲曳兵而走
B.有茅屋十數家,遂造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C.樂其無已乎 其孰能譏之乎
D.遂與李及道士別 今君與廉頗同列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隱溪隱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謹慎,樂觀曠達,對生死也很淡然;雖然年事已高,還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飲酒,好讀書,擅長詩歌寫作,與作者有著很深的交往,對已逝的父親充滿懷念。
C.立恭提議出遊後應該有游記,可是作者因為事務繁忙,一直未能寫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動筆寫成。
D.文章主要記述了游東山的情況,表現了作者與隱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對老友逝去的感傷。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
(2)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簫聲。
(3)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
【答案和解析】文言文選文變化較大,但也在情理之中,自2006年安徽自主命題以來,文言文選文可以說是「千變萬化」,無規則性可言,2006年的「序」體文,2007年的「說」體文,2008年,人們猜測最熱門的「記」體文並沒有在人們的期望中出現,而讓大家大跌眼鏡的是又回到了傳統——「紀傳」體。正在大家不知今年到底會考什麼「體」的時候,「狼」終於來了——「記」體文出現了。命題者可能考慮到人們的「接受度」,文章閱讀的難度不大,三個選擇題的設置也沒有像人們預測的那樣有所變化,外甥打燈籠——照舊。但虛詞的考查有一定的難度。文言翻譯把近三年試題中兩句話翻譯變為三句,這實際上也就是降低了難度。
【答案】4.B 5.C 6.C
【解析】「謝」應該是「認錯、道歉」的意思。本題所考查的四個實詞中的「謝」、「過」是老大綱規定的120個詞語中的。;「是游宜有記」的意思是「這次游覽可得寫篇游記」,再者一直未能寫成,不僅僅是事務繁忙,還因為「未畢,立恭取讀,慟哭;余亦泣下,遂罷」。
【答案】7.(1)老人知道了我們的心思,說:「我不需要(它們)了。」(於是我們)各自揣著書出來了。
(2)立恭折斷一根竹子,鑿出孔吹奏起來,發出洞簫一樣的聲音。
(3)一會兒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禮說:「為什麼不給我詩呢?」
今年文言翻譯選取三個句子,應該說難度更低。第(1)句中的關鍵字是「識」、「無用」和「懷」,分別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認為譯為「沒有用處」也可),「懷藏、懷揣」(如「懷其璧,從徑道亡」)。第(2)句關鍵詞為「竅」、「作」,分別是「鑿孔」(本人以為「挖孔、鑽孔」更貼切)、「發出」。第(3)句的關鍵詞是「揖」、「奈何」、「與」,分別是「拱手行禮」、「為什麼」、「給」。(本人感覺答案的翻譯不夠貼切,不如譯為「先生為什麼不肯送我一首詩呢?」
楊士奇(1365—1444 年)名寓,明代泰和(今屬江西)人。與楊榮、楊溥並稱「三楊」,同為朝中重臣,是當時文學流派「台閣體」的代表人物。朝廷詔令、奏議多出其手,文風平正紆徐,典雅工麗,於「三楊」中最為著稱。
《游東山記》名為游記,卻由寫人開篇,以抒情結尾。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並非東山一帶宜人的景色,而是那些各具特色的人物情態:隱溪的持重,立恭的儒雅,千戶的豪爽,道士的憨態,以及著墨不多的無名老者,無不呼之欲出,如在眼前。作者看重蔣氏父子的交往和陶醉於東山之游,正是因為那種古樸淳厚的人際往來與寧和幽遠的田野之趣。而所有這些都以一種「極平不費力」的筆調淡淡寫來,卻叫人回味無窮,這正是楊士奇學歐陽修散文風格的成功之處。「東山」在湖北武昌東面。
參考譯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蔣隱溪先生,祖上也是我們廬陵人,已經八十多歲,愛讀道家書。兒子立恭會寫詩。父子二人都是氣度曠達的人,平日深居簡出,隱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氣,不隨便與人來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這年三月初一,我們三人帶著四五個童僕,攜帶酒食,出門遠游。天還沒有亮,朝東走,走過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約十里,穿松林,趟水過山澗。澗水清澈,深處可以泛小舟。溪邊一塊大圓石,能坐十幾個人。青松翠竹,綠陰掩映,十分茂密。這時風和日麗,野草與樹木的花朵盛開,香氣飄拂沾染衣裳襲人,百鳥爭鳴。於是動手清掃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許久,聽見雞叫聲和狗吠聲。我招呼立恭起身,向東走了幾十步,翻過一道山岡,只見田野平坦廣闊,近處有十幾間茅舍。於是前去拜訪。一位約有七十多歲的老者,長長的頭發像雪一樣白,披落在雙肩,面容紅潤光澤,好像是會飲酒的人。老者邀請我們兩人坐下。窗下有幾套書。立恭抽出一冊《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書帶走卻不便開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們的心思,說:「這兩部書我沒有用處。」於是,我們兩人各自將書揣在懷里,告辭離開。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來芋葉當盤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舉起酒葫蘆斟酒,傳遞酒杯依次喝了幾輪,立恭乘興寫了一首七言近體詩,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個騎馬經過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護衛李千戶。他先是感到驚訝,相視一笑,卻並不停留,徑直驅馬離開。不久,便備辦了豐盛的酒菜,帶著一位道士一起來。於是我們和他們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幀《太乙真人圖》請我們題詩。我題寫了一首五言古詩。立恭不寫,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饒,引得眾人捧腹大笑。李千戶取出琵琶連彈數曲。立恭也折斷一根竹子,鑽了幾個孔,吹奏起來,發出洞簫般悅耳的聲音。隱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闋費無隱的《蘇武慢》。道士翩翩起舞,兩個童僕也跟在他後面拍著手跳了起來。之後,道士再次拱手行禮問立恭:「先生為何不肯為貧道賦詩!」立恭提筆寫了幾首絕句,詩句更加新奇。於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陽西下,距離西邊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隱溪先生喚回我倆,說:「玩樂難道沒有止境嗎!」於是,我們和李千戶、道士拱手作別。途中,隱溪先生指著道旁山岡腳下,回頭對我說:「這里就是我修建墳墓的地方。」又指著路邊的桃樹囑咐我:「明年賞桃花時就到這里來找我吧。」
回來之後,立恭對我說:「這次游覽可得寫篇游記。」可是當時我沒有閑暇寫作此文。
這年冬天,隱溪先生竟溘然長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節,與立恭相約去給老人家掃墓。沒想到那時我又鬧了一場病,未能如約前往。過了不久,我將要返回廬陵,臨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話別,這才動手追記東山之行。沒有寫完,立恭拿去讀,邊讀邊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淚下,於是再次擱筆。但是想到自己往日與蔣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給送立恭。
東山春遊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