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美術教案
重點、難點部分的教學是一節課的關鍵,教師的課堂教學的水平主要體現在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上。一般說來,一節課中學生要把握的主要知識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學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難的地方就是教學難點。
② 八年級美術教案
用明暗及漸變表現立體
上3節我們粗略地研究了一下立體感的構成。可以得出一個大概的結論:亮部與陰影構成了立體感。這個感覺是感性的,我們還要把這個「黑白配」的印象繼續深化。
單純的黑白配(或者說明暗配)就能塑造出讓人信服的立體感嗎?——是的,但還不夠。黑白能讓人有光線的感覺,但從白到黑所產生的變化又是非常微妙的。
下面我們來觀察一組漸變。
這些漸變都是PS自帶的漸變工具製作的。大家覺得哪根柱子最立體呢?答案是最後一根最符合現實中的光線,最立體。前面幾根漸變都簡單,我們著重分析最後一根的漸變構成。
我們看看這個漸變的灰度變化。從左到右,一共有5個關鍵色。
其中最主要的是第3和第4個關鍵色,就是我們以前說過的「黑白配」。但其他輔助的關鍵色呢,卻是必不可少的。左邊均為亮部,右邊為暗部。但亮部會有亮部的變化,比如因為柱子的形狀,關鍵是慢慢亮起來,越來越亮,到了第3個關鍵色,就是高光部分,然後就到了讓人感覺最暗的「明暗交界線」,最右邊卻又因為對環境的反光而略為亮一點點(注意右邊的深灰色調子)。
這就是從白到黑的光線過渡層次。有這些復雜的層次,我們才得以塑造出真實。其實在實際運用中,我們也沒有辦法做的這么細致。因此上面5色就會被精簡到三色:高光、暗部、反光。反光一定要有,因為它提醒了我們周圍環境的存在。
漸變是很機械的,但是是基本。下面我們來看看如果通過一系列的簡單操作,作出復雜的陰影變化。
這是我事先畫好的一個圓柱體,柱體部分使用了單純的白-黑漸變。大家可以看到,如此單純的線性漸變顯然是不符合要求的,造成的結果是陰影死板而無變化。下面我們來看看如何改進。
首先我們要重新定位一下最高亮度與最低亮度的位置。如圖:
使用最基本的左白右黑漸變,如圖拉出。注意白點與黑點的位置。
然後我們要製作右邊的環境反光,用選擇工具拉出一個矩形的選區,覆蓋暗部的右邊:
然後按CTRL+ALT+D,鍵入適當的羽化值。這里羽化10象素。為什麼是這個值?——憑經驗,呵呵 因為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大小,我們要根據大小來決定羽化的半徑。羽化,就是為了讓選區的邊緣「柔化」,以此來達到柔化應用的程度,產生平滑過渡的效果。如下圖:
然後按CTRL+U,把明度提高,把右邊的暗部提亮一點,製作出環境反光的樣子。
這種做法就是我教程里典型的基本操作:選擇,然後羽化,然後調整色相與飽和度(我在以前的教程,質感表現基本手法 里有詳細的說明,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
同樣做法,把左邊變暗一點,把高光提亮一點,記得要羽化。如圖:
這幾步熟練之後,操作起來速度很快。可能有人問,為什麼不直接調整漸變?漸變雖然好,但每次根據不同的光照條件去調整那個漸變條還是很麻煩的,而且效果無法得到直觀的預覽。而這幾步的好處就是,能夠以最直接的方式去表現我們需要的真實。 現在我們把兩個圓柱體擺在一起看看差異(這里忽略了地面上的投影)。
左邊是初始的圓柱體,右邊是修改後的。顯然,效果是後者好的多,對嗎?
上面這節對大家而言可能會感覺到有點悶。誠然,對於很多可能想在我這里找到一些效果捷徑的讀者而言,這部分的確很枯燥
但我還是要不厭其煩地提醒,只有懂得立體感原理的,做出來的東西才不會是呆板的、死氣沉沉的。
再拿剛剛上面的圓柱體的例子,右邊的那個圓柱體,效果上已經要比左邊那個完美很多了,但大家細心觀察得話,就一定會感到右邊的圓柱體,還是有點怪怪的。
對嗎?有點說不出所以然來?只是覺得怪?沒錯,右邊的圓柱體,柱體已經很完美,但頭頂的封蓋還不行。應該很容易猜到,它用的還是線形漸變(怎麼改善?這個也當作小練習,我想對大家而言,是很容易的事情)。
現實中的陰影不可能是完美線形的,正是由於光照強度的平方或立方的函數衰減,導致陰影深淺的非線性。
不僅僅是陰影如此,還有景深導致的模糊等等,都是非線性的。
因此,要塑造出真實感,就要避免「線性」的分布。比如剛剛我調整了漸變(以多階段的線性漸變來模擬非線性分布),或者是利用羽化/亮度這樣的操作,把原有的線性打破。
上面所說的都是一個陰影的變化。或者直接一點,我們說的是「光線在圓柱體上的分布」。但我們分析這個光線分布的時候,是把這個圓柱體本身的一個反射忽略了的。我們開始假定它是一個粗糙的無鏡面反光的物體,這樣有利於我們分析,究竟有哪些光線投射到它的表面上。
但如果說要研究金屬表面的話,就大不一樣了。金屬由於光滑的表面,導致它會發生鏡面反射。而鏡面反射,是一種很獨特的反射,我們能同時看到表面很亮,然後周圍很黑——呵呵,非常枯燥吧,可以理解,但請堅持看下去……
③ 人教版8年級上美術教案
第一單元:形象直觀的表現與交流語言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課題:繪畫的語言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欣賞和認識中外不同的美術作品,了解繪畫造型的語言和表現方法,培養初步的審美經驗。
2.學會從造型的角度評述美術作品,獲得初步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對美術作品的造型要素及造型藝術表現方法的了解。
教學難點:
運用藝術語言知識評述自己喜歡的中外繪畫作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提問:達芬奇創作的作品有哪些?
學生回答:
教師展示《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作品。
你如何理解這幅作品?
學生回答。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如何解讀一幅繪畫作品。
二、講新課
出示兩幅作品
教師提問:拋開畫面的內容,找這兩幅繪畫作品的共同之處。
教師總結:繪畫創作都要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造型藝術手段,即線條、形狀、明暗和色彩等造型要素進行表現。這些美術作品的造型要素及運用方式便成為作者進行藝術表現或與他人交流的藝術語言。
1.繪畫的造型要素
(1)線條造型要素:介紹幾幅以線條為主的繪畫作品,同學感受並評價這些作品給自己的感受。教師總結:線條既可以具體地描繪審美對象的生動形象,也可以表現主觀的審美感受和思想感情。
(2)色彩造型要素:介紹色彩的四種分類:再現性色彩和表現性色彩的不同。了解印象派、立體派、表現派、抽象派畫家及作品,如何用不同的色彩表達情感的。
(3)明暗造型要素:介紹幾幅以明暗為主的繪畫作品,同學感受並評價這些作品給自己的感受。教師總結:以明暗為主的繪畫既可以具體地描繪審美對象的生動形象,也可以表現主觀的審美感受和思想感情。
2.了解繪畫的三種不同的表現方法
(1)寫實性繪畫 分別介紹畫家及作品
(2)表現性繪畫 分別介紹畫家及作品
(3)抽象性繪畫 分別介紹畫家及作品
3.欣賞優秀作品:
三、教師總結
了解了繪畫的造型因素,我們在分析欣賞繪畫和創造繪畫作品時就要運用這些造型因素。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與人交流,表達自己的情感。
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
課題:繪畫作品中的形式美
教學目標:
1.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什麼是形式美以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則。
2.通過對繪畫作品的賞析,能夠正確地運用形式美的相關知識評析繪畫作品。
3.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體驗與感受繪畫作品的形式美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促進學生審美觀的發展。
教學重點:
繪畫作品中形式美規律的認識與運用。
教學難點:
運用藝術美與形式美的相關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描述與分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一、導入 說明辯論的主題以及辯論的方法。 分好辯論組,推舉主辯同學。 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可根據需要加入適當的音頻與視頻,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教學中的難、重點,並可更好地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作用。
二、新授 出示作品,提出問題。
針對所出示的作品,引導學生展開辯論。
根據學生辯論的結果得出結論,引出形式美的法則。 學生以組為單位討論。
正反方發言。
三、總結 對課堂辯論中各組的發言及學習的成果進行總結。
課後反思:
第二單元:豐富多彩的現實 多種多樣的表現
課時安排:四課時
第一課時
課題:美術可以再現生活的真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再現性美術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現手段及藝術效果上所體現的主要特徵,認識再現性美術作品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特徵。
2.方法與過程:(l)通過分析、評述,從不同畫種欣賞再現性美術作品,把握美術作品形象與現實生活形象的區別和聯系。(2)通過師生互相討論研究,認識再現性美術作品與表現性美術作品的區別和聯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活動,提高對再現性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力,引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學會從平淡的生活中發現美和創造美。
教學重點:
了解再現性美術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現方法及藝術效果上所體現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
再現性美術作品與現實生活的區別和聯系,再現性美術作品與表現性美術作品的區別和聯系。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一、組織教學 穩定學生情緒,集中注意力。
二、導入新課 1.教師向學生講述本課的目的是為了欣賞和了解再現性美術作品。
2.老師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不同畫種的再現性美術作品並出示課題。
3.請學生談談感受。 欣賞再現性美術作品,並發表意見。
三、知識要點講解 1.再現性美術作品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美術形象並不等同於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經過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選擇、提煉、概括、改造等藝術加工。
2.優秀的再現性美術作品要形神兼備。再現性美術作品不僅要真實生動地表現外部特徵,還要表現對象的精神、性格和氣質。
3.再現性美術作品強調「情」的感受和「美」的體現。任何藝術作品都要以情動人,再現性美術作品也是如此。
4.老師講述並板書:1.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2.形神兼備3.「情」的感受「美」的體現 欣賞並談感受,使學生主動了解再現性美術作品的表現方法和特徵,並在一開始就通過討論營造出一種氛圍。
四、分析和討論再現性美術作品的表現特徵及藝術效果 1.老師引導學生重點分析蔣兆和的《流民圖》和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流民圖》是中國畫,是以線條、墨色來再現形體、質感,達到「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效果。該作品創作於1942年到1943年,當時日本侵略者已經踐踏了我國的半壁河山,中國人民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民族的苦難激發了畫家創作這幅中國畫長卷。《開國大典》是油畫,以豐富的色彩層次,繪聲繪色地表現人物形象。作品是一幅深為群眾歡迎的革命歷史畫。它表現了新中國開國大典的宏偉壯闊的場面,再現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劃時代的一刻。
2.通過課件展示中國花鳥畫和油畫靜物,讓學生來談體會。 學生可以就課件上的作品發表自己的觀點,與老師共同探討再現性美術作品的表現方法及藝術效果上所體現的特徵。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從而獲得新知識。
五、學生討論研究 要求學生把握再現性美術作品和表現性美術作品的區別和聯系及再現性美術作品和現實生活的區別和聯系。 通過重點分析講解使學生加深對再現性美術作品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理解。
六、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和討論,同學們了解再現性美術作品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藝術家通過對生活素材進行藝術的提煉加工並融入藝術家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思想感情和時代的審美理想創造而成。
說一說自己的觀點。
談一談優秀的再現性美術作品應具備哪些要素。 自主探索再現性美術作品與現實生活之間關系,再現性美術作品與表現性美術作品之間的關系。
七、課後拓展 請同學們搜集美術作品圖片,注意區別哪些屬於再現性的美術作品,並與同學交流和評述,在教室里開闢作品專欄進行展示。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研究再現性美術作品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和區別及再現性美術作品與表現性美術作品的區別 這一活動的目的是通過欣賞、理解和討論提高學生對再現性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
第二課時
課題:靜物寫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生初步了解靜物寫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色彩的明暗、冷暖的表現方法,提高欣賞和分析再現性美術作品的能力。
2.方法與過程:
(l)通過講授、欣賞使學生了解色彩靜物寫生的步驟和技法。
(2)運用色彩造型的基本知識,嘗試進行靜物色彩寫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並加深對再現性美術作品的理解。
教學重點:
寫生色彩的一般規律,單件物體的明暗、冷暖色彩的表現方法,靜物畫中的色調。
教學難點:
色彩寫生中環境色、光源色和固有色的認識。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一、組織教學 准備教學用具和檢查學生的學慣用具。
二、導入新課 向學生講述本課的目的是為了進行靜物色彩寫生練習。
三、講述色彩知識 1.色彩的三原色和三間色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2.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指色彩的相貌。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或深淺程度。
純度——指色彩的鮮艷程度,也就是色彩的含灰程度或飽和程度。
3.色彩的對比:明度對比、純度對比、色相對比、補色對比、同類色對比、面積對比等。(見課件中圖)
4.色彩寫生中影響色彩關系的幾個因素:固有色、環境色、光源色。 通過課件圖片展示,學生可以提出問題,在師生討論中加深對色彩知識的理解。 通過提問思考,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
四、教師展示寫生步驟或演示寫生步驟 (見課件圖)分五步進行:
1.用鉛筆畫出大形體,注意構圖和空間關系。
2.用較薄的單色畫出大的明暗關系。
3.從畫面暗部入手,把握整個色調,這一步使畫面色彩冷暖、明暗及前後關系更加明確。
4.進一步用較飽和的顏色把上述關系表現得更准確些,注意邊緣線的虛實變化。
5.最後刻畫亮灰面,點上物體高光,勾出梨的果蒂,調整色彩整體關系。 學生觀看教師演示 通過色彩寫生練習,進一步加深對色彩的理解和運用。同時體會到再現性美術作品不僅需要熟練地掌握繪畫技能,還要有敏銳的觀察力。
五、課堂練習 請同學們觀看課件中的作品並根據老師擺設的靜物,進行寫生練習。寫生要求如下:
1.構圖完整 2.造型准確 3.色調和諧統一 學生各自准備好工具,進行色彩寫生練習。
六、學生優秀作品展示 學生欣賞優秀作品,並分組討論,談談認識和體會。
七、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和實踐,我們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要再現現實生活中生動、自然的形象,不僅要掌握一定的繪畫技巧,還要善於觀察和把握表現對象的形象特徵。
八、課後拓展 請同學們嘗試用寫實的手法進行美術創作,作品要融入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審美情趣。(主題自擬)
④ 八年級美術下冊教案及教學反思《如何欣賞建築藝術
目標正確就是指制定的教學目標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目標是設計教學過程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也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終極回宿。如何制定出一個具體明確又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呢?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數學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制定出本節課的教學計劃:要使學生把握哪些知識、形成什麼樣的技能技巧、達到什麼樣的熟練程度、會用哪些方法解題等,這就是雙基目標。其次是考慮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思維能力,這是思維能力的目標。再次是想一想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哪些思想教育,培養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是滲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後是考慮哪些地方可以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是創新教育的要求,這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