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寫人物傳記
1. 文言文人物傳記範文班宏全文翻譯
班宏傳閱讀答案_班宏傳翻譯賞析
班宏是衛州汲縣人,他祖父班思簡,曾任禮部員外郎。他父親班景倩,曾任秘書監。班宏年輕時考中了進士,被任命為右司御胄曹,又在鳳翔府薛景光手下當過掌書記官,後在劍南高適手下當觀察御史。當時青城山有個妖道張安居用鬼神迷惑人民,事情被發覺後,妖道瞎牽扯重要將領,想以此推遲死刑,班宏審訊後很快把妖道處死了,民心才安定了。後來郭英接替高適,為滿足人們的願望,任命他為秘書郎,兼任雒縣縣令,後來因病免職。
大歷三年(768),他升任起居舍人,不久又兼任理匭使,陞官四次後任給事中。當時李寶臣在任去世了,他兒子李惟岳隱瞞他的喪事要求繼任,皇帝派班宏到成德去問候李寶臣的疾病,並勸告李惟岳。李惟岳送很多財物賄賂班宏,班宏都不接受,回來匯報很令皇帝滿意,升任刑部侍郎,兼任京官考使。當時右僕射崔寧任命兵部侍郎劉為上下考,班宏反駁說:「現各地的軍隊,都歸節度使掌管,雖有軍務文書,但中央不能審查。如朝廷多給封賞,各地會爭相投機鑽營;朝廷如果寬容,各地就會結黨營私。」因此免去了這一任命。劉知道後道歉說:「我雖然不聰明,但怎敢為了虛榮而犯兩重罪過呢?」不久班宏被任命為吏部侍郎,擔任吐蕃會盟使李揆的副手。
貞元初年,連年遭受旱、蝗災,皇帝認為徵收賦稅是當務之急,調他任戶部侍郎,任度支使韓的副手。後升任戶部尚書,又任竇參的副手。竇參以前任大理司直,班宏已任刑部侍郎,到竇參任宰相,兼任度支使,皇帝因為班宏長期掌管國家收支,因此命他做副手。皇帝又說:「我借竇宰相的名義鎮撫遠處的人,事務都交給你辦,請不要推辭。」竇參因班宏比自己資格老,曾私下討好他說:「我資歷淺,一下子當了您的上級,心裡很不安,一年以後,我將把使職讓給您。」班宏心裡很高興。一年以後,竇參不再提這話了。班宏生性剛強任性,聽了人挑撥的話,又懷恨竇參說話不算話,處理公務多不聽竇參的。楊子院是鹽鐵、轉運使的倉庫,班宏任命徐粲主管,管理不當,又被揭發接受賄賂,竇參想派人代替他,班宏堅持不讓。竇參又任命各院官員,沒有徵求班宏的意見,班宏就上奏報告竇參任命的官員的過失,任命沒被批准。不久,竇參因任度支使的功勞升任吏部尚書,而班宏被加封為蕭國公,班宏恨竇參用虛名籠絡自己,更加恨他了。班宏每次奉旨修建宮殿,一定修得極為雄偉漂亮,親自安排指揮施工,又與權貴寵臣結為深交來壓倒竇參。
張滂早先和班宏交好,班宏推薦他任司農少卿,到竇參想任命張滂分管江淮鹽鐵事務,徵求班宏的意見,班宏因為張滂嫉惡如仇,擔心他按法律懲辦徐粲,就說:「張滂固執暴躁難以控制,不能任命。」張滂知道了這事。竇參後被皇帝疏遠,就任命班宏專管度支使,但竇參又不想讓度支使的權力都歸班宏掌握,就問京兆尹薛珏有什麼計策,薛珏說:「他們兩人關系不好,張滂生性剛強果斷,如果讓張滂分管鹽鐵、轉運事務,一定能抑制班宏。」竇參就推薦張滂任戶部侍郎、鹽鐵使、判轉運,但還隸屬於班宏以取悅於他。江淮地區徵收賦稅,都由班宏主持,但設立巡院,卻命班宏、張滂共同任命官員。張滂向班宏要過去鹽鐵部門的賬本,班宏不給他。每次任命巡院的官員,班宏和張滂互相指責,都不能任命。張滂於是上奏說:「班宏和我意見不合,巡院多數缺乏官員。我掌管錢財賦稅,關繫到國家大事,事情沒辦好,不能逃脫罪責。但現在班宏這樣,怎麼能辦事?」皇帝於是命他們各管一部分。不久,班宏對宰相趙憬、陸贄說:「我管轉運時,每年運江淮大米五十萬斛,去年增加到七十萬斛用來充實太倉,有幸沒有過失。現職務改任他人,不知為什麼?」張滂當時在旁邊,憤怒地說:「你這話完全說錯了!如果轉運職責履行得好,皇上當然不會剝奪你的職務。現在這樣是因為你丟失國家錢財,放縱貪官污吏的原因。凡是擔任了度支所屬官吏,不到一年,家財就數不清,僕人馬匹和住宅,比王公都好,如不是偷竊國家財產,怎能這樣?人們議論紛紛,沒人不知道,皇上因此命我分管一部分。你剛才說那話,難道不是埋怨皇上嗎?」班宏沉默了沒有回答。這天,班宏在家裡稱病,張滂去問候他,他不接見,趙憬、陸贄將班宏、張滂的話報告了皇帝。從此按大歷年間的舊例,像劉晏、韓氵晃那樣分管。張滂到揚州查辦了徐粲,逮捕了他的僕人小妾和後代,搜出贓物無數,於是將徐粲流放到嶺南。竇參被治罪,班宏起了很大作用。班宏在官府中勤勉盡職,早晨進去晚上才回家,部下覺得勞累但他卻從不叫苦,廉潔勤勉干練,當時人都稱贊他。貞元八年(792)七月去世,享年七十三歲,皇帝停止上朝為他致哀,又加封官職,賜謚號叫敬。
2. 寫人物傳記的古文書有哪些
1.古代紀傳體官定史書,如二十六史,包括從《史記》到《清史稿》,每一部的傳中都是各個朝代的歷史人物傳記。
2.野史,一些不被官方認定的私人修史,有不少人物傳記,如《穆天子傳》、《趙飛燕外傳》,其中不乏正史不敢些的內容,但是也充斥著不少道聽途說、胡編亂造的內容。閱讀者需要仔細分別。
3.傳奇、小說。開始是一些文人所寫奇聞異事,其中夾雜了不少人物傳,如《虯須客傳》、《鶯鶯傳》等,但是虛構成分也越來越多。
3. 推薦一些古代人物傳記的文言文
原文來
周宅①酆、鎬②,近自戎人。幽王與諸侯約,為葆③於王路④,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嘗⑤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⑥大說而笑。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皆數至而無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麗山⑦之下,為天下笑。
譯文
周朝定都酆、鎬,接近西戎人。(於是周王就)與諸侯約定:在官道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邊擺放戰鼓,(鼓敲響的時候)遠近都能聽到,假如戎人來到(豐鎬),擊鼓互相告知,諸侯的兵馬都來救天子。
戎寇曾經侵入,幽王擊鼓(傳遞消息),諸侯的兵馬都來了。人聲和馬的嘶鳴聲鼎沸,褒姒非常高興。幽王想讓褒姒笑起來,於是多次擊鼓,諸侯的兵馬幾次來到而沒有見到戎寇。
到了後來,戎寇真的到了,幽王擊了鼓,(可是)諸侯的兵馬沒有到來,幽王死在驪山之下,被天下人恥笑
4. 怎樣寫古文人物傳記,老師要求用古文寫
人物傳記一般分為三個部分:
一、簡介人物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 1.姓名、字型大小; 2. 籍貫;
3. 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經濟狀況,及祖父、父親等的學識、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況;
4. 學識; 5. 性情;
6. 舉薦或科舉功名情況; 7. 最初任職情況等。
這部分內容多在開頭。如果寫到事件,多與家庭、學識、性情有關。 二、人物的主要事跡。
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閱讀時可以按事情分層,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內容: 1.時間,注意年號及相關的具體年代,古代紀年主要用的是年號紀年法和干支紀年法。
年號紀年的標志是:
①. 年號+初,如:乾元初;
②. 年號+具體年代,如:泰始九年 ; ③ . 年號+中,如:天監中;
④ . 年號+末,如:建安末。干支紀年要注意天乾地支那些詞兒。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2.地點,要特別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裡做官,除一些地點明確介紹出來外,要注意「知、守、除、遷、貶、改」等詞語後面所帶的地點,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陽,即為擔任襄陽太守。
3. 官職,主要注意擔任什麼官職,擁有什麼爵位,握有什麼具體權力,具體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遺,是諫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進諫方面的事,因為事情與職權密切相關,擔任什麼職務,就會做什麼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賣什麼,吆喝什麼」。
(這「時、地、職」是事情分層的「三標志」,一般來說,「時、地、職」有一點發生變化,事情就會隨之發生變化,因為「時、地、職」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會不同,據此,可以把事情分開層次。)
4.人物,特別注意人物之間的關系。在人物傳記中,因為許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員,所以,他們涉及的主要關系有:
①. 與皇帝及上級之間的關系; ②. 與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間的關系; ③. 與下屬之間的關系; ④. 與黎民百姓之間的關系;
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會涉及到與他(她)直接相處之人及間接影響之人的關系,很多與家庭背景有關系,比如受祖父、父親影響等。
5. 事件,特別注意是什麼事件,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以及人物處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態度、觀點,處理後的反映與效果,得到的評價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風。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等三種情況,多在文章結尾,有時也穿插在全文中。
主要注意以下內容:
1. 作者的直接評價。如:史遷曰:„„;
2. 注意對其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所作的簡評性語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
3. 從辭色的褒貶看作者的感情傾向。
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候,作者也會按照人物性格、作風去組織人物事跡,以此來表現任務的性格特點和道德品質。這就要求閱讀時把人物的性格、作風與人物事跡聯系起來,讀明白某一事跡要表現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風。
5. 自選感興趣的人物,讀五篇文言文人物傳記,寫五篇不少於200字的頒獎詞
韋見素,字會微,是京兆萬年人。父親名韋湊,開元年間任太原尹。韋見素考中科舉。景龍年間,出仕相王府參軍,歷任衛佐、河南府倉曹。為父親守喪,服喪期滿,任命為大理寺丞,襲封父親爵位彭城郡公。受牽連獲罪出任坊州司馬。召入朝任庫部員外郎,加朝散大夫,歷任右司兵部二員外、左司兵部二郎中,升任諫議大夫。天寶五年,充任江西、山南、黔中、嶺南等道黜陟使,省察風俗,奏劾糾察官吏,所到之處官吏畏懼。任使職返回,拜任給事中,駁論辯正,糾正違法,很是振作了台閣的舊制。不久檢校尚書工部侍郎,改任右丞。九載,升任吏部侍郎,加銀青光祿大夫。韋見素仁義寬容有長者之風,不願意得罪人,主持考選多年,選拔官吏公正,受到人們的稱贊。當時右相楊國忠當政,左相陳希烈畏懼他的權勢,凡事卑恭順從,不敢發表意見,玄宗深知此情,心中不高興。天寶十三年秋季,陰雨連綿六十餘天,京城的房舍牆垣差不多全都倒塌毀壞,共有十九坊被水淹沒。天子認為可能是宰相不稱職,出現了這等凶兆,命楊國忠用心選求正直之士。當時兵部侍郎吉溫正受到恩寵,皇上想要任用他。楊國忠認為吉溫是安祿山的佐僚,懼怕他的威權,上奏阻止了這件事。楊國忠訪問中書舍人寶華、宋昱等,竇華、宋昱說韋見素大方文雅,性格柔順容易控制。皇上也因為他曾任職相王府,有舊恩情,同意於此事。這年八月,拜任武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乎章事,充任集賢院學士,知門下省事,取代陳希烈。韋見素既然是楊國忠所引用的。心中感激他。當時安祿山與楊國忠爭寵,互相猜忌,韋見素也不管是非,僅是簽名罷了,於是致使凶險的胡人反叛,不置一言。十五年六月,哥舒翰在桃林戰敗,潼關失守。當月,玄宗倉惶出逃,不知往何處。楊國忠因自己領劍南節度使,請求前往成都。韋見素與楊國忠、御史大夫魏方進在延秋門遇到皇上,便隨從護駕到咸陽。第二天,到達馬嵬驛,軍土得不到飯吃,出言不遜。龍武將軍陳玄禮懼怕他們作亂,就與飛龍馬家李護國和皇太子商議,請求誅殺楊國忠,以安定軍心。
6. 人物傳記類的文言文(經典點的)帶翻譯!
《王溫舒傳》
王溫舒者,陽陵人也。少時椎埋①為奸。已而試補縣亭長,數廢。為吏,以治獄至廷史。事張湯,遷為御史。督盜賊,殺傷甚多,稍遷至廣平都尉。擇郡中豪敢任吏十餘人,以為爪牙,皆把其陰重罪,而縱使督盜賊。快其意所欲得,此人雖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因其事夷之,亦滅宗。以其故齊趙之郊盜賊不敢近廣平,廣平聲為道不拾遺。上聞,遷為河內太守。
素居廣平時,皆知河內豪奸之家,及往,九月而至。令郡縣私馬五十匹,為驛自河內至長安,部吏如居廣平時方路,捕郡中豪猾,郡中豪猾相連坐千餘家。上書請,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家盡沒入償臧②。奏行不過二三日,得可事。論報,至流血十餘里。河內皆怪其奏,以為神速。盡十二月,郡中毋聲,毋敢夜行,野無犬吠之盜。其頗不得,失之旁郡國,黎③來,會春,溫舒頓足嘆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其好殺伐行威不愛人如此。天子聞之,以為能,遷為中尉。
溫舒為人少文,居延惛惛④不辯,至於中尉則心開。督盜賊,素習關中俗,知豪惡吏,豪惡吏盡復為用,為方略。溫舒為人諂,善事有勢者,即無勢者,視之如奴。有勢家,雖有奸如山,弗犯;無勢者,貴戚必侵辱。舞文巧詆下戶之猾,以焄⑤大豪。其治中尉如此。姦猾窮治,大抵盡靡爛獄中,行論無出者。其爪牙吏虎而冠。於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有勢者為游聲譽,稱治。治數歲,其吏多以權富。
溫舒擊東越還,議有不中意者,坐小法抵罪免。是時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溫舒請覆中尉脫卒,得數萬人作。上說,拜為少府。徙為右內史,治如其故,姦邪少禁。坐法失官。復為右輔,行中尉事,如故操。
歲余,會宛軍⑥發,詔征豪吏,溫舒匿其吏華成。及人有變告溫舒受員騎錢,他奸利事,罪至族,自殺。
(節選自《史記·酷吏列傳》)
註:①椎埋:盜墓。②償臧:償還過去所得的贓物。臧,通「贓」。 ③黎:追捕。④惛惛:昏聵糊塗的樣子。⑤焄:同「熏」,以火煙熏炙。此指脅迫。⑥宛軍:指討伐大宛的軍隊。
附《王溫舒傳》翻譯:
王溫舒是陽陵人。年輕時做盜墓等壞事。不久,當了縣里的亭長,屢次被免職。後來當了小官,因善於處理案件升為廷史。服事張湯,升為御史。他督捕盜賊,殺傷的人很多,逐漸升為廣平都尉。他選擇郡中豪放勇敢的十餘人當屬官,讓他們做得力幫手,掌握他們每個人的隱秘的重大罪行,從而放手讓他們去督捕盜賊。如果誰捕獲盜賊使王溫舒很滿意,此人雖然有百種罪惡也不加懲治;若是有所迴避,就依據他過去所犯的罪行殺死他,甚至滅其家族。因為這個原因,齊地和趙地鄉間的盜賊不敢接近廣平郡,廣平郡有了道不拾遺的好名聲。皇上聽說後,升任王溫舒為河內太守。
王溫舒以前居住在廣平時,完全熟悉河內的豪強姦猾的人家,待他前往廣平,九月份就上任了。他下令郡府准備私馬五十匹,從河內到長安設置了驛站,部署手下的官吏就象在廣平時所用的辦法一樣,逮捕郡中豪強姦猾之人,郡中豪強姦猾相連坐犯罪的有一千餘家。上書請示皇上,罪大者滅族,罪小者處死,家中財產完全沒收,償還從前所得到的贓物。奏書送走不過兩三日,就得到皇上的可以執行的答復。案子判決上報,竟至於流血十餘里。河內人都奇怪王溫舒的奏書,以為神速。十二月結束了,郡里沒有人敢說話,也無人敢夜晚行走,郊野沒有因盜賊引起狗叫的現象。那少數沒抓到的罪犯,逃到附近的郡國去了,待到把他們追捕抓回來,正趕上春天了,王溫舒跺腳嘆道:「唉!如果冬季再延長一個月,我的事情就辦完了。」他喜歡殺伐、施展威武及不愛民就是這個樣子。天子聽了,以為他有才能,升為中尉。
他為人缺少斯文,在朝廷辦事,思想糊塗,不辨是非,到他當中尉以後,則心情開朗。他督捕盜賊,原來熟悉關中習俗,了解當地豪強和凶惡的官吏,所以豪強和凶惡官吏都願意為他出力,為他出謀劃策。王溫舒為人諂媚,善於巴結有權勢的人,若是沒有權勢的人,他對待他們就象對待奴僕一樣。有權勢的人家,雖然姦邪之事堆積如山,他也不去觸犯。無權勢的,就是高貴的皇親,他也一定要欺侮。他玩弄法令條文巧言詆毀姦猾的平民,而威迫大的豪強。他當中尉時就這樣處理政事。對於姦猾之民,必定窮究其罪,大多都被打得皮開肉綻,爛死獄中,判決有罪的,沒有一個人走出獄中。他的得力部下都象戴著帽子的猛虎一樣。於是在中尉管轄范圍的中等以下的姦猾之人,都隱伏不敢出來,有權勢的都替他宣揚名聲,稱贊他的治績。他治理了幾年,他的屬官多因此而富有。
王溫舒攻打東越回來後,議事不合天子的旨意,犯了小法被判罪免官。這時,天子正想修建通天台,還沒人主持這事,王溫舒請求考核中尉部下逃避兵役的人,查出幾萬人可去參加勞動。皇上很高興,任命他為少府,又改任右內吏,處理政事同從前一樣,姦邪之事稍被禁止。後來犯法丟掉官職,不久又被任命為右輔,代理中尉的職務,處理政事同原來的做法一樣。
一年多以後,正趕上征討大宛的軍隊出發,朝廷下令徵召豪強官吏,王溫舒把他的屬官華成隱藏起來。待到有人告發王溫舒接受在額騎兵的贓款和其他的壞事,罪行之重應當滅族,他就自殺了。
《王尊傳》
王尊字子贛,涿郡高陽人也。少孤,歸諸父,使牧羊澤中。尊竊學問,能史書。年十三,求為獄小吏。數歲,給事太守府,問詔書行事,尊無不對。太守奇之,除補書佐,署守屬監獄。久之,尊稱病去,事師郡文學官,治《尚書》《論語》,略通大義。復召署守屬治獄,為郡決曹史。數歲,以令舉幽州剌史從事。而太守察尊廉,補遼西鹽官長。數上書言便宜事,事下丞相御史。初元中,舉直言,遷虢令,轉守槐里,兼行美陽令事。後上行幸雍,過虢,尊供張如法而辦。以高弟①擢為安定太守。到官,出教告屬縣,威震郡中,盜賊分散,入傍郡界。豪強多誅傷伏辜者。坐殘賊免。起家,復為護羌將軍轉校尉,護送軍糧委輸②。而羌人反,絕轉道,兵數萬圍尊。尊以千餘騎奔突羌賊。功未列上,坐擅離部署,會赦,免歸家。涿郡太守徐明薦尊不宜久在閭巷,上以尊為郿令,遷益州刺史。先是,琅邪王陽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阪,嘆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後以病去。及尊為刺史,至其阪,問吏曰:「此非王陽所畏道邪?」吏對曰:「是。」尊叱其馭日:「驅之!王陽為孝子,王尊為忠臣。」尊居部二歲,懷來徼③外,蠻夷歸附其威信。遷東郡太守。久之,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③,老弱奔走,恐水大決為害。尊躬率吏民,投沉白馬,祀水神河伯。尊親執圭璧,使巫策祝④,請以身填金堤,因止宿,廬居堤上。吏民數千萬人爭叩頭救止尊,尊終不肯去。及水盛堤壞,吏民皆奔走,唯一主簿泣在尊旁,立不動。而水波稍卻回還。吏民嘉壯尊之勇節。
(選自《漢書·列傳第四十六》)
註:①高弟:政績考核等第高。②委輸:運送。③徼:邊界。③瓠子金堤:瓠子,地名;金堤,堤壩名。④策祝:占卜祝禱。
附參考譯文:
王尊字子贛,是涿州高陽人。少年時死了父親,回到幾個叔父那裡,叔父讓他在草澤中牧羊。王尊暗中學習求問,能讀史書。十三歲時,他請求官府作了管監獄的小官吏。過了幾年,在太守府任職,太守問他皇帝詔書要求做的事,王尊全都能回答。太守認為他與眾不同,任命他補任書佐官,安排太守屬下監管監獄事務。過了很久,王尊稱病離開職位,侍奉郡文學官,並拜他為師,學習研究《尚書》《論語》,大略通曉了它們的主要內容。太守又徵召並安排他在太守屬下管理訴訟案子,做郡決曹史。過了幾年,因皇帝命令地方官推薦人才,他被舉薦為幽州刺史從事。接著太守察看王尊廉正,讓他補任遼西鹽長官。王尊多次上奏章提出對國家有利應辦的事情,這些事情下傳到丞相御史那裡。初元年間,因敢於直言被舉薦,提升為虢縣縣令,調任槐里地方官,兼任美陽縣令政事。後來皇帝出行到雍州,經過虢縣,王尊供應物品符合法制,並且辦得好。王尊因政績優等被提拔為安定太守。到任後,王尊發布教令,通告所屬的縣,威勢震動郡內,盜賊不敢聚集而分散逃入旁邊郡界之內,當地有勢力的人大多受到嚴厲的懲處而服罪。王尊因此被訴告犯傷害罪免官。後來從家中起用王尊,他又作了護羌將軍運轉物資的軍官,負責護送軍糧運輸。然而羌人反叛,斷絕了運糧道路,幾萬兵包圍了王尊。王尊帶領一千多騎兵突圍攻擊羌人叛兵。他的功勞沒有列在上報朝廷的奏章中,因擅自離開命令駐守的地區而犯罪,趕上大赦,免官回家鄉。涿州太守徐明薦舉王尊,說他不應長久在民間不任官職,皇帝讓王尊做郿民縣縣令,提升益州刺史。在這之前,琅琊郡的王陽做益州刺史,巡行州內區域來到邛郟的九折阪,感嘆說:「一個人接收了先人留給自己的身體,怎麼能多次登上這種危險的地方呢!」後來王陽因生病離開益州。等到王尊做益州刺史,來到這個陡山坡,問隨行的官吏道:「這里不是王陽畏懼的道路嗎?」官吏回答說:「是的。」王尊大聲對他的駕車人說道:「趕馬向前跑!王陽要做孝子,王尊要做忠臣。」王尊居住在州內區域兩年,安撫前來依附的部族,巡行外部環境,各部族百姓因他有威望和信譽都來歸附。他提升為東郡太守。過了很久,黃河水大漲,淹沒了瓠子(地名)的金堤(堤壩名),老弱的百姓奔跑,恐怕大水決口造成災害。王尊親自率領官吏百姓,投沉白馬,祭祀水神河伯。王尊親自拿著玉圭玉璧,讓巫師占卜祝禱,他請求用身體堵住金堤缺口,於是晚上住下,住在大堤上的臨時房子里。官吏百姓成千上萬人爭著磕頭求王尊離開危險之地,王尊終究不肯離開。等到大堤壩毀壞,官吏百姓爭相奔逃,只有一個主簿在王尊旁邊哭,王尊站著不動。後來洪水漸漸退去回落。官吏百姓贊美王尊,認為他勇敢有節操。
《衛綰傳》
建陵侯衛綰者,代大陵人也。綰以戲車為郎①,事文帝,功次遷為中郎將,醇謹無他。孝景為太子時,召上左右飲,而綰稱病不行。文帝且崩時,屬孝景曰:「綰長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歲余不噍呵②綰,綰日以謹力。
景帝幸上林,詔中郎將參乘,還而問曰:「君知所以得參乘乎?」綰曰:「臣從車士幸得以功次遷為中郎將,不自知也。」上問曰:「吾為太子時召君,君不肯來,何也?」對曰:「死罪,實病!」上賜之劍。綰曰:「先帝賜臣劍凡六,劍不敢奉詔。」上曰:「劍,人之所施易,獨至今乎?」綰曰:「具在。」上使取六劍,劍尚盛,未嘗服也。郎官有譴,常蒙其罪,不與他將爭;有功,常讓他將。上以為廉,忠實無他腸,乃拜綰為河間王太傅。吳楚反,詔綰為將,將河間兵擊吳楚有功,拜為中尉。三歲,以軍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綰為建陵侯。
其明年,上廢太子,誅栗卿③之屬。上以為綰長者,不忍,乃賜綰告歸,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膠東王為太子,召綰,拜為太子太傅。久之,遷為御史大夫。五歲,代桃侯舍為丞相,朝奏事如職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終無可言。天子以為敦厚,可相少主,尊寵之,賞賜甚多。
為丞相三歲,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時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職,免之。其後綰卒,子信代。坐酎金④失侯。
(選自《史記 · 萬石張叔列傳》)
①戲車:指在車上表演與車有關的游戲,猶如今天雜技中的車技。②噍呵:申斥。噍,通「譙」。③栗卿:太子的舅父。④酎金:漢代宗廟祭祀時,諸侯助祭所獻金。
附《衛綰傳》參考譯文:
建陵侯衛綰,是代郡大陵人。衛綰靠在車上表演雜技而做了侍衛皇帝的郎官,侍奉文帝,由於不斷立功依次升遷為中郎將,除了忠厚謹慎一無所長。景帝做太子時,他請皇帝身邊的近臣飲宴,而衛綰借口生病不肯去。文帝臨死時囑咐景帝說:「衛綰是年高望重的人,你要好好對待他。」等到文帝死去,景帝即位,景帝一年多沒責斥過衛綰,衛綰只是一天比一天更謹慎地盡責。
景帝有一次駕臨上林苑,命令中郎將衛綰和自己共乘一輛車,回來後問衛綰:「知道你為什麼能和我同乘一車嗎?」衛綰說:「我從一個小小的車士幸運地因立功逐漸升為中郎將,我自己不知道這是什麼緣故。」景帝又問:「我做太子時召請你參加宴飲,你不肯來,為什麼呢?」回答說:「臣該死,那時實在生病了!」景帝賜給他一把劍。衛綰說:「先皇帝曾經賜給我總共六把劍,我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賞賜。」景帝說:「劍是人們所喜愛之物,往往用來送人或交換他物,難道你能保存到現在嗎?」衛綰說:「全都還在。」皇帝派人去取那六把劍,寶劍完好地在劍套中,不曾使用過。中郎將屬下的郎官犯了錯誤,衛綰常常代他們受過,不和其他的人去爭辯;有了功勞,常常謙讓給他人。皇帝認為他品行方正,對自己忠誠沒有雜念,就任命他做了河間王劉德的太傅。吳楚七國之亂時,皇帝任命衛綰做了將軍,率領河間王的軍隊攻打吳楚叛軍有功,任命他做了中尉。過了三年,因為戰功,在景帝前元六年受封為建陵侯。
第二年,景帝廢黜栗太子劉榮,殺了太子的舅父等人。景帝認為衛綰是忠厚的人,不忍心讓他治理這件大案,就賜他休假回家,而讓郅都逮捕審理栗氏族人。處理完這件案子,景帝任命膠東王劉徹做了太子,徵召衛綰做太子太傅。又過較長時候,升遷為御史大夫。過了五年,代替桃侯劉舍做了丞相,在朝廷上只奏報職份內的事情。然而從他最初做官起直到他位列丞相,終究沒有什麼可稱道或指責之處。皇帝認為他敦厚,可以輔佐少主,對他很尊重寵愛,賞賜的東西很多。
衛綰做丞相三年,景帝死,武帝即位。建元年間,因景帝卧病時,各官署的許多囚犯多是無辜受冤屈的人,他身為丞相,未能盡職盡責,被免去丞相官職。後來衛綰去世,兒子衛信承襲了建陵侯的爵位。後來因為上酎金不合規定而失去爵位。
《魏豹傳》
魏豹者,故魏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時封為寧陵君。秦滅魏,遷咎為家人。陳勝之起王也,咎往從之。陳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與立周市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亂,忠臣乃見。今天下共畔秦,其義必立魏王後乃可。」齊、趙使車各五十乘,立周市為魏王。市辭不受,迎魏咎於陳,五反,陳王乃遣立咎為魏王。
章邯已破陳王,乃進兵擊魏王於臨濟。魏王乃使周市出請救於齊、楚。齊、楚遣項它、田巴將兵隨市救魏。章邯遂擊破殺周市等軍,圍臨濟。咎為其民約降。約定,咎自燒殺。
魏豹亡走楚。楚懷王予魏豹數千人,復徇魏地。項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餘城,立豹為魏王。豹引精兵從項羽入關。漢元年,項羽封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於河東,都平陽,為西魏王。
漢王還定三秦,渡臨晉,魏王豹以國屬焉,遂從擊楚於彭城。漢敗,還至滎陽,豹請歸視親病,至國,即絕河津畔漢,漢王聞魏豹反,東方憂楚,未及擊,謂酈生曰:「緩頰往說魏豹,能下之,吾以萬戶侯封若。」酈生說豹,豹謝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耳。今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也,吾不忍復見也。」於是漢王遣韓信擊虜豹於河東,傳詣滎陽,以豹國為郡。漢王令豹守滎陽。楚圍之急,周苛遂殺魏豹。
(選自《史記 · 魏豹彭越列傳》)
附《魏豹傳》譯文:
魏豹,原是(六國時)魏國的公子。他的哥哥叫魏咎,原來魏國時被封為寧陵君。秦國滅亡魏國,就把他放逐外地廢作平民百姓。陳勝起義稱王,魏咎前往追隨他。陳王派魏國人周市帶兵奪取魏國的土地,魏地被攻佔後,大家互相商量,想要擁立周市為魏王,周市說:「天下混亂,忠臣才能顯現出來。現在天下都背叛秦國,從道義上講一定要擁立魏王的後代才可以。」齊國、趙國各派戰車五十輛,協助周市做魏王。周市辭謝不肯接受,卻到陳國迎接魏咎,往返五次,陳王才答應把魏咎放回去立為魏王。
章邯打敗陳王不久,於是進兵臨濟攻擊魏王。魏王於是派周市到齊國、楚國請求救兵。齊、楚派遣項它、田巴帶領著軍隊跟隨周市援救魏國。章邯竟然擊敗了援軍,殺死了周市,包圍了臨濟。魏咎為了他的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提出降服的條件。談判成功,魏咎就自焚而死。
魏豹逃往楚國。楚懷王給了魏豹幾千人馬,回去奪取魏地。這時項羽已經打敗了秦軍,降服了章邯。魏豹接連攻克了二十多座城池,項羽就封魏豹做了魏王。魏豹率領著精銳部隊跟著項羽入關了。漢元年,項羽分封諸侯,自己打算佔有梁地,就把魏王豹遷往河東,建都平陽,封為西魏王。
漢王回師平定了三秦,從臨晉率兵橫渡黃河,魏豹就把整個國家歸屬漢王,於是跟隨著漢王攻打彭城。漢王戰敗,回師滎陽,魏豹請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國後,就馬上斷絕了黃河渡口,背叛了漢王。漢王雖然聽到魏豹反叛的消息,可是正在憂慮東邊的楚國,來不及攻打他,就對酈生說:「你去替我婉言勸說魏豹,如果能說服他,我就封你為萬戶侯。」酈生(就前去)游說魏豹。魏豹婉轉地拒絕說:「人生一世是非常短促的,就象日影透過牆壁的空隙那樣迅速。如今漢王對人傲慢而侮辱,責罵諸侯群臣如同責罵奴僕一樣,一點也沒有上下的禮節,我沒法忍耐著去見他。」於是漢王派韓信去攻打魏豹,在河東俘虜了魏豹,讓他坐著驛站的車子押送到滎陽,把魏豹原有的國土改制為郡。漢王命令魏豹駐守滎陽。當楚軍圍攻緊的時候,周苛就把魏豹殺了。
http://hi..com/%D6%D0%D1%A7%CE%C4%D1%D4%CE%C4%D1%A7%CF%B0%CD%F8/blog/category/%C8%CB%CE%EF%B4%BA%C7%EF
歡迎參考~有很多啊
7. 求人物傳記(古文)!
1、晁錯傳
晁錯,潁川人也。以文學為太常掌故。錯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於是拜錯為太子家令。是時匈奴強,數寇邊,上發兵以御之。錯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後詔有司舉賢良文學士,錯在選中。由是遷中大夫。錯又言宜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凡三十篇。孝文雖不盡聽,然奇其材。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爰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法令多所更定。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喧嘩。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讓多怨,公何為也?」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歸矣!」遂飲葯死,曰「吾不忍見禍逮身」。後十餘日,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上問爰盎曰:「今吳、楚反,於公意何如?」對曰:「不足憂也,今破矣。」上問曰:「計安出?」盎對曰:「吳、楚相遺書,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晁錯擅適諸侯,削奪之地,以故反,名為西共誅錯,復故地而罷。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上默然良久。後乃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謁者僕射鄧公為校尉,擊吳、楚為將。還,見上。上問曰:「聞晁錯死,吳、楚罷不?」鄧公曰:「吳為反數十歲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不在錯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復言矣。」上曰:「何哉?」鄧公曰:「夫晁錯患諸侯強大不可制,故請削之,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計劃始行,卒受大戮,內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於是景帝喟然長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節選自《漢書》)
相關習題:
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吾不忍見禍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賊臣晁錯擅適諸侯 適:通「謫」,貶謫。
c.紿載行市 紿:欺騙。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上發兵以御之 ②殺之以應陳涉
B.①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C.①其意不在錯也 ②齊國其庶幾乎
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復言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4組,全都屬於晁錯死因的一組是
①錯為人峭直刻深
②錯又言宜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凡三十篇
③遷為御史大夫,請渚侯之罪過,削其支郡
④劉氏安矣,而晁氏危
⑦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
⑥獨有斬錯……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項是
A.晁錯才學出眾,為人嚴峻剛直,因而受到文、景兩代皇帝的器重,許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見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錯在文帝時就進言主張削弱諸侯,還就更定法令等事數十次上書,文帝雖然沒有完全採納他的意見,但很賞識他的才子。
C.晁錯得到景帝信任,終於達到削弱諸侯的目的,不料卻導致了吳楚七國之亂,維護了朝廷的利益卻使自己遭到殺身之禍。
D.漢景帝聽信爰盎的話錯殺了晁錯,其危害是不但替諸侯報了仇,還從此堵住了忠臣直言進諫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參考答案】
1.D 「恨」在句中是遺憾的意思。
2.A 兩個「以」都是連詞,連接前後的動詞短語,表示目的;A項一個「之」是結構助詞「的」,另一個「之」是結構助詞,起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B項一個「其」是代詞,指代吳、楚七國,另一個「其」,是副詞,表示推斷語氣;C項一個「且」是而且、況且,另一個「且」是尚且的意思。
3.C ①②④不是晁錯死因:①是晁錯為人的特點,②是漢文帝時的事,不是漢景帝時的書,④是晁錯父親的話。
4.C 「終於達到削弱諸侯的目的」這個說法不符合文意。
參考譯文:
晁錯是潁川人,憑著文學才能擔任太常掌故,他為人嚴峻剛直苛刻,皇帝看重他,於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時候匈奴強大,屢次騷擾邊境,皇上派兵抵禦。晁錯上書就戰事發表意見,漢文帝很賞識他。後來命令有關負責官員舉薦賢良文學士,晁錯在人選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晁錯又進言議論應該削弱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書三十篇。漢文帝雖然沒有完全聽從他的意見,但是認為他是個奇材。當時,太子認為晁錯的計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歡晁錯。漢景帝即位,讓晁錯任內史。許多法令都(按照晁錯的意見)更改修定。晁錯升任御史大夫(以後),呈請(查究)諸侯的罪過,削減他們支系親屬的封地。晁錯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諸侯一片嘩然。晁錯的父親得知此事,從潁川趕來,對晁錯說:「皇上剛即位,你當權處理政務,侵害剝奪諸侯利益,疏遠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許多責難怨恨,你為的是什麼呢?」晁錯說:「本該如此。不這樣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寧。」晁錯的父親說:「劉家安寧了,可是晁家就危險了,我離開你回去了。」於是喝毒葯自殺了,說「我不忍看到災禍殃及自身」。後來過了十幾天,吳、楚七國全都造反了,名義上是說要誅殺晁錯。皇上問是盎:「如今吳、楚謀反,依你的意見怎麼辦?」爰盎回答說:「這件事不值得憂慮,現在就可以解決。」皇上問道:「怎樣定計呢?」爰盎回答說:「吳、楚送來書信,說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為王各有領地,如今賊臣晁錯擅權眨謫諸侯,削奪他們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義是共同向西來誅討晁錯,恢復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罷。如今謀劃對策,只有斬殺晁錯,派出使者赦免吳、楚七國(造反的罪過),恢復他們原有的封地,那麼不必動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亂。」皇上沉默許久沒有說話。後來就派中尉去叫晁錯,騙他乘車在街市上走。晁錯穿著朝服在東市就被殺害了。謁者僕射鄧公是校尉,攻打吳、楚叛軍擔任將領。回到京城見皇上。皇上問他:「聽到晁錯已死的消息,吳、楚叛亂平息了沒有?」鄧公說:「吳地謀反幾十年了,(這次是)發怒於削奪他們的封地,借誅討晁錯為名,他們的本意並不在於晁錯。而且我擔心天下的士人將要封住嘴巴不敢再進言了。」皇上問:「為什麼呢?」鄧公說:「晁錯憂慮的是諸侯強大了無法控制,所以請求削弱他們的勢力,藉以提高朝廷的尊嚴,這是千秋萬代的利益啊。計劃才實施,突然遭受殺身之禍,(這樣一來)在朝廷之內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諸侯報了仇,我私下認為陛下不該這樣做。」於是景帝長長嘆息,說:「你說得對。我也感到遺憾了!」
2、張綱傳
張綱少明經學,雖為公子,而厲布衣之節,舉孝廉不就,司徒辟為侍御史。時順帝委縱宦官,有識危心。綱常慨然嘆曰:「穢惡滿朝,不能奮身出命掃國家之難,雖生,吾不願也。」漢安元年,選遣八使徇行風俗,皆耆儒知名,多歷顯位,唯綱年少,官次最微。餘人受命之部,而綱獨埋其車輪於洛陽都亭,曰:「豺狼當路,安問狐狸!」帝雖知綱言直,終不忍用。時,廣陵賊張嬰等眾數萬人,殺刺史、二千石,寇亂揚、徐間,積十餘年,朝廷不能討。以綱為廣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馬,綱獨請單車之職。既到,乃將吏卒十餘人,徑造嬰壘,以慰安之,求得與長老相見,申示國恩。嬰初大驚,既見綱誠信,乃出拜謁。綱延置上坐,問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後二千石多肆貪暴,故致公等懷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為之者又非義也。今主上仁聖,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祿相榮,不願以刑罰相加,今誠轉禍為福之時也。若聞義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雲合,豈不危乎?若不料強弱,非明也;充善取惡,非智也;去順效逆,非忠也;身絕血嗣,非孝也;背正從邪,非直也;見義不為,非勇也;六者成敗之幾,利害所從,公其深計之。」嬰深感悟,明日,將所部萬餘人與妻子面縛歸降。綱乃單車入嬰壘,散遣部眾,任從所之;子弟欲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悅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綱,而嬰等上書乞留,乃許之。綱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攜,詣府赴哀者不可勝數。張嬰等五百餘人制服行喪,負土成墳。《後漢書-張綱傳》)
張綱單騎詣賊壘,諭張嬰而降之,言弭盜者侈為美談。然綱卒未幾,嬰復據郡以反,綱何嘗能弭東南之盜哉!民行為盜,無以自容,使游泳於非逆非順之交,翱翔而終思矯翮;抑且寵而榮之,望其悔過自懲而不萌異志,豈能得哉?張綱者,以緩一時之禍,而不暇為國謀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讀通鑒論》)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厲布衣之節 厲:勸勉。 B.征欲擢用綱 擢:提拔
C.南州晏然 晏:安定。 D.言弭盜者侈為美談 侈:誇耀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 而綱獨埋其車輪於洛陽都亭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
B. 思以爵祿相榮 以亂易整,不武
C. 公其深計之 懼其不已,告之於帝
D. 使游泳於非逆非順之交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張綱年輕時就通曉經學,雖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卻磨礪布衣的節操,被舉孝廉,他卻不赴命,後來被任命為侍御史。
B.當時順帝縱容宦官,張綱為國家命運擔心,卻因出言不遜,得罪了高官耆儒,也讓皇帝很不高興,於是得不到重用。
C.廣陵寇亂積十多年,朝廷派張綱任太守平息寇亂。他不像前任那樣多求兵馬,而是單車徑至賊營,分析利弊,曉以情理,結果張嬰等萬人歸降,廣陵安定。
D.張綱在廣陵任職只有一年,卻深得百姓愛戴。他去世後,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弔唁。張嬰等人還穿著喪服,背土築墳。
4.聯系全文看,下列對文末王夫之一段話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夫之認為,張綱單車至賊營,勸得張嬰歸降,雖然是有智有勇之舉,但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B.王夫之認為,張綱死後沒多久張嬰又反叛,這是張綱的悲劇,說明他的方式並不能平息寇亂。
C.王夫之認為,反叛的民眾已經處在非逆非順的境地,沒有了順從的意願,不是容易歸順的。
D.王夫之認為,張綱只是緩和了一時的災禍,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值得效法。
【參考答案】
1.A[厲,磨礪,激勵]
2.D[①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在;②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向;A,而,表判斷;B以,介詞,介憑藉手段,用;C,語氣詞,表祈使語氣]
3.B[得不到重用不是得罪高官耆儒而使皇帝不高興] 4.A[王夫之在文中並沒有稱贊張綱此舉是「有智有勇之舉」]
參考譯文
張綱年輕時就通曉經學,雖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卻磨礪布衣的節操,被舉薦孝廉,他卻不赴命,後來被司徒任命為侍御史。當時順帝縱容宦官,有識之士都恐懼擔心。張綱慨然感嘆:「污穢丑惡之人聚滿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獻出生命,為國家掃除災難,即使活著,也是我所不願意的。」漢安元年,朝廷選派八位使者巡視各地的風氣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後擔任要職,只有張綱年紀輕,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張綱卻在洛陽都亭停車不行,說:「豺狼一般暴虐姦邪的人當政,怎麼還要查問那些像狐狸一樣奸佞狼狽的壞人!」皇帝雖然明白張綱說話真率,但最終還是不願意重用他。當時,廣陵的張嬰等人率領數萬人反叛,他們殺了刺史、太守,在揚州、徐州一帶作亂已經有十多年,朝廷卻一直不能討伐征服他們。於是,派張綱擔任廣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向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馬,唯獨張綱卻請求輕車簡行赴命任職。到任以後,就率領差吏兵卒十多人,徑直造訪張嬰營壘,安撫慰問,要求與頭目會見,表明國家的恩惠。張嬰起初非常吃驚,見到張綱的誠信後,才出來拜見。張綱請他坐在上座,詢問疾苦。勸導他說:「前任太守大多肆虐貪婪殘暴,所以致使你們各位心懷憤怒聚到了一起。太守確實有罪,然而你們這樣做也是不義的。如今皇上仁慈聖明,要以文德勸服反叛之人,所以派我前來,想以爵祿使你們榮耀,不想用刑法懲罰你們,現今實在是轉禍為福的好時機啊。如若聽聞仁義卻不順服,一旦天子赫然震怒,派遣大軍聚集於此,難道不危險嗎?如果不能正確估量雙方力量的強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趨從邪惡,就是不聰明;放棄順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誠;自己斷送了子孫的性命,就是不孝順;違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義而沒有作為,就是不勇敢;這六方面是關繫到你們成敗、利害的重要因素,希望你能夠仔細考慮。」張嬰被深深地感動並醒悟,第二天,率領部下萬人和妻子兒女,雙手反綁投降歸順。張綱就單車進入張嬰營壘,遣散了張嬰的部下,讓他們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當差的,都召而來之。於是人們喜悅信服,南州一片安定。皇上給予了好評,想提拔張綱,而張嬰等人上書乞求留任張綱,皇上應允了。張綱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歲時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張綱府邸弔唁的人多得無法計數。張嬰等五百多人穿著喪服為他操辦喪事。背負泥土為他壘築墳墓。
張綱單車獨騎去到叛賊營壘,勸喻張嬰並降伏了他,主張安撫盜賊的人都把這作為美談。然而張綱死後沒多久,張嬰又佔領郡地而反叛,張綱哪裡能使東南的盜賊止息啊!民眾一旦做了盜賊,就會無法自容於世,處在既非叛逆又非順服的狀態下,徘徊之中始終想著展翅高飛;況且讓他受到恩寵,得到榮耀,期望他悔過自懲而不再萌生反叛的意向,怎麼做得到啊?張綱這樣的人,只能緩解一時的災禍,卻不能用他為國家作長期的謀劃,哪裡值得效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