賑災文言文翻譯
1. 范沖淹賑災文言文翻譯
皇佑二年,吳中發生大飢荒,餓死者的屍體遍布於道路。這時范仲淹主管浙西,調發國家倉庫糧食,募集民間所存的錢物來賑濟災民,救荒之術很是完備。
吳中百姓喜歡比賽舟船,愛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勵民間多舉辦賽事,太守每日出遊宴飲於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規模出遊,盡情玩賞。
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諭他們說:「災荒年間民工工價最低廉,可以趁此時機大力興建土木工程。」於是各個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興盛。
官府也翻修倉庫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監察機關彈劾杭州長官不體恤荒政,嬉戲游樂而無節制,以及官府、私家興建房舍,傷耗民間財力。
范仲淹於是自己草擬奏章,申述所以飲宴和興造房舍的緣由,是要調發有餘的錢財,來救濟貧民。那些從事貿易、飲食行業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養活的。
每天大概可達幾萬人。救濟災荒的措施,沒有比這一做法更好的了。這一年兩浙路災區唯有杭州平安無事,百姓沒有流亡的,這都是範文正公的恩惠。
飢荒年份打開司農寺糧倉的糧食賑濟災民,募集民間財力為地方興利,近年來已定為法令。這種措施,既賑救了飢荒,又趁荒年替民間興利,這是先王的功績。
出自:《沈括·夢溪筆談·官政一》,《夢溪筆談》,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
原文:
皇祐二年,吳中大飢,殍殣枕路。是時範文正領浙西,發粟及募民存餉,為術甚備。吳人喜競渡,好為佛事,希文乃縱民競渡,太守日出宴於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遊。
又召諸佛寺主首,諭之曰:「飢歲工價至賤,可以大興土木之役。」於是諸寺工作鼎興。又新敖倉吏舍,日役千夫。監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遊不節,及公私興造,傷耗民力。
文正乃自條敘所以宴遊及興造,皆欲以發有餘之財,以惠貧者。貿易飲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於公私者,日無慮數萬人。荒政之施,莫此為大。
是歲,兩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歲飢發司農之粟,募民興利,近歲遂著為令。既已恤飢,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澤也。
(1)賑災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賞析:
此文記述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杭州任上的一件德政。北宋皇佑年間,浙江一帶發生了大飢荒,赤野千里,餓殍遍地。
范仲淹於此時率先倡導、鼓勵百姓游樂飲宴。並出資財大肆興建官府寺廟。這種做法看似荒唐,但卻是頗有實效的救荒措施。
從這則筆記中,固然可以看到一個傳統社會的廉潔官吏那種忠於職守,體恤民情的品格,另一方面它也為我們揭示了當時社會「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嚴酷現實。
《周禮》記載,連續十二年的飢荒,主政者應盡量提供百姓工作機會,減少失業人口。可惜一般主政者都做不到,只有范仲淹做到了。
凡是可以外出宴遊者,一定是具有宴遊的財力,一人外出宴遊,而靠此人宴遊花費的金錢生活的,不知道有幾十人。
明朝萬曆年間,蘇州一帶鬧飢荒,主政者下令禁止百姓遊船,於是富家子弟日日在僧院宴飲,而靠劃船生活的船家,都因失業而背井離鄉,主政者的愚昧,不識時務,大都如此。
作者介紹:
沈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
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
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後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
紹聖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2. 《地震》文言文的翻譯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晚上八點多時,發生了大地震。我當時正好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篤之在燈燭下對飲,忽然聽見有打雷一樣的聲音,從東南方向傳來,向西北方向傳去,大家十分驚異,不知道怎麼回事。一會兒桌子搖晃,酒杯傾倒;房樑柱子發出斷裂聲。大家相互看著,臉色大變。很久,大家才明白是發生了地震,各自急忙跑到屋外。只見房屋樓閣傾斜之後又立起來;還有牆壁傾倒房屋倒塌的聲音,和孩子哭泣喊叫的聲音交雜一起,喧鬧的好象開了鍋。所有的人頭暈目旋站立不住,只能坐在地上,任憑大地旋轉傾側。河水激盪起來一丈高,滿城的雞鴨狗叫個不停。大概過了一個時辰,才稍微安定一點兒。再往街上看去,男女赤裸著聚在一起,爭著訴說自己的所見所聞,都忘了自己沒有穿衣服。後來聽說某個地方水井也坍塌了不能再打水,有一家的樓台南北換了方向。枉霞縣境內的山也震得裂開了縫,沂水縣境內陷下去一個深洞,有好幾畝大。這實在是非常奇異的變化啊。
3. 課外文言文,《范公賑災》 譯文 「皇佑二年,吳中大飢,時范仲庵領漸西…………」
宋朝皇佑二年,吳州一帶鬧大飢荒,當時范仲淹(字希文,卒謚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發米糧賑災,並鼓勵百姓儲備糧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備。
吳州民俗喜好賽舟,並且篤信佛教。范仲淹於是鼓勵百姓舉行劃船比賽,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飲。從春至夏,當地的百姓幾乎天天都扶老攜幼在湖邊爭看賽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對他們說:「飢歲荒年工錢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興土木的大好時機。」於是各寺廟住持無不招募工人大肆興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興建官家谷倉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達一千人。
掌監察的官員,認為范仲淹不體恤荒年財政困難,竟鼓勵百姓劃船競賽,寺院大興土木,既勞民又傷財,所以上奏彈劾范仲淹.范仲淹上奏說:「臣所以鼓勵百姓宴遊湖上,寺院、官府大興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餘錢可花的百姓,嘉惠貧苦無依的窮民,使得靠出賣勞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賴官府與民間所提供的工作機會生活,不致背井離鄉,餓死荒野。」
這年全國的大飢荒,只有杭州一帶的百姓沒有受到嚴重的災害。
4. 賑災文言文翻譯答案
嘉慶十有九年,江南大旱,地勢視無錫為高,被災尤劇。邑侯齊彥槐嘗以事赴鄉,竊見赤地數千里,民間無米炊,爨(cuān )無薪,汲無水,惻然憂之。夫官發常平倉谷。平糶(tiào )於民,便矣。然遠在數千里之外者,不能為升斗之米來也。故官平糶,但能惠近民,不能惠遠民。殷富之家,以其餘米平糶於其鄉,遠近咸便矣。然無升斗之資者,不能糴(dí )也。故民平糶,但能惠次貧,不能惠極貧。以此,定圖賑之法。至今歲三月,計捐錢十有二晚四千餘緡(mín )矣。而殷富之家,好行其德,復於其間為粥以賑,城鄉設廠十餘處,計所捐又不下萬數千緡,飢民賴以全活者無算。嗚呼,孰謂人心之淳,風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翻譯
清朝嘉慶十九年,江南大旱,無錫地勢較高,受到的旱災尤其嚴重。邑侯齊彥槐曾經有事去鄉下,看見幾千里大地空無所有,民間沒有糧食用來做飯,鍋下面沒有薪柴,沒有水可取用,為此感到悲痛擔憂。官府像平日一樣發放糧食。平價賣給百姓,比較方便。然而,遠在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可能因為一點糧食來到城裡。所以官府平價出售糧食,僅僅能夠惠及住在近處的百姓,不能惠及住在遠處的百姓。殷富人家,把他們的糧食在鄉下平價出售,那麼遠近都方便了。然而沒有一定錢財的人,不能買進糧食。所以有人平價出售糧食,僅僅只能惠及比較貧窮的人,不能惠及非常貧窮的人。因為這,制定了安排賑災的辦法。到了今年三月,共計捐錢十二萬四千多緡了。然而殷富人家,喜歡做善事,又在受災的期間用粥來賑濟,城裡鄉下設粥廠十多處,共計所捐的又不少於幾萬千緡,飢民靠此活命的人不計其數。哎呀,誰說人心的淳樸,風俗的淳厚,現在不如古代呢!
5. 文言文翻譯
大意翻譯:
高梁橋下的河水從西山深峽谷中流淌過來,經過此地流入河裡。一千匹白色的帶子一般,微風吹過水面就像羅紋紙(一種紙張)。河堤築在水中,被兩條河夾著。堤上有四行綠色的楊數,樹木古老枝葉繁盛,一棵大樹的樹蔭,可以鋪好幾張席子,從葉子縫隙中垂下的光線有一丈多長。
河岸北邊寺廟道院非常多,紅門大殿,綿延好幾十里遠。對面遠處的樹木,高矮成林,中間幾處水田,西山好像人盤著螺旋狀的頭發,聳立在樹林河水之間。
極樂寺離橋大約三里路,道路的風景也很好,馬在綠蔭下前行,就像給馬車做的車棚。佛殿前有幾株「剔牙松」,松樹軀干碧綠嫩黃,斑駁疏落就像大魚的魚鱗,松樹大約有七八圍(一人環抱的長度叫做圍)粗。
空閑時節,我曾經和黃思立等先生一起來這里遊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說:「這個地方就像錢塘、蘇堤」。黃思立也認為是。我於是感慨西湖美景,我夢到很多次了,什麼時候能掛起進賢冠(掛進賢冠,意思是辭去官職,掛起官帽,讓給賢能的人),充當西湖六橋底下的遊客,了卻我一段山水情緣?
原文:
高梁橋在西直門外,京師最勝地也。兩水夾堤,垂楊十餘里,流急而清,魚之沉水底者鱗鬣皆見。精藍棋置,丹樓珠塔,窈窕綠樹中。而西山之在幾席者,朝夕設色以誤遊人。當春盛時,城中士女雲集,縉紳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遊。時柳梢新翠,山色微嵐,水與堤平,絲管夾岸。趺坐古根上,茗飲以不酒,浪紋樹影以為侑,魚鳥之飛沉,人物之往來以為戲具。堤上遊人,見三人枯坐樹下若痴禪者,皆相視以為笑,而余等亦竊謂彼宴中人喧囂怒詬,山情水意,了不相屬,於樂何有也?少頃,遇同年黃昭質拜客出,呼而下,與之語,步至極樂寺,觀梅花而返。
譯文
高梁橋在西直門外,是京城風景最優美的地方。兩條河夾著堤岸,垂楊柳蜿蜒了十餘里,水流又急又清,魚沉到了水底,魚鱗和魚鰭都看得清楚。佛寺星羅棋布,紅樓朱塔,在綠樹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的美麗。而從西山為遊人所設下的坐席上看到的景緻早晚都不一樣,彷彿是故意用來娛樂遊人的一樣。當春意正濃時,城裡的達官貴人,只要不是特別的沒空都會來這里游覽一番。
三月一號那一天,帶著王袗和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覽。當時的楊柳剛剛抽芽,山色霧靄冥濛,水與河堤齊平,兩岸音樂聲不斷。盤腿坐在古樹根上,把茶當作酒來品飲,綠樹浪影好似勸人暢飲的音樂和錦帛一般,清清的水讓我產生錯覺,彷彿魚在天上飛,鳥在水裡游一般,人來人往,也好似這景緻的一部分。河堤上的遊人看到我們三個人呆坐在古樹上,像傻和尚一樣,紛紛相視而笑。而我們是在笑他們在這里設下宴席,喧囂怒詬,和這美景絲毫不相襯,也不知樂從何來。過了一會兒,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黃煒,叫他下來,與他交談了一會兒,步行到極樂寺觀賞了梅花,接著就回家了。
6. 文言文翻譯
[注釋]
①知:掌管。
②平糶(tiào):平價出賣糧食。
③右窶(jù)子而左富商:保護貧苦人而壓抑豪富內人。
④監生:此指容儒生。
⑤駝錢騾:只看重錢財的畜牲。這是罵人的話。
⑥皂卒:穿黑衣的官府差役。
⑦摔(zu6):揪住。
⑧黥(qíng)面:本是古代的一種刑罰,用刀刻額頰,再塗上墨。此指用墨筆在監生臉上亂塗。
⑨無算:無數。
譯文:
鄭板橋,乾隆年間擔任山東濰縣知縣。正逢連年受災歉收,鄭板橋開展積極的抗災救災,招募遠近受災的飢民,修整受損房屋開鑿河道,以飢民工作代替對他們的救賑,又勸說城裡的富裕人家,打開糧倉煮粥救濟飢民,使飢民輪流得以飲食。對囤積居奇的糧商全部查封,責令他們平價出售糧食,遇有訴訟的事件,則維護窮弱的利益而抑制富商。用錢捐的監生以事求見,則立即坐在衙門大堂,召他們進來,睜著憤怒的眼晴大罵著說:「馱著錢的騾子有什麼要說的?」或者命令衙役摘掉他們的冠帽,踩在腳下,或者敲打他們頭部刺擊他們面部,然後趕出雲。一時間豪紳富人都很害怕,而貧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
7. 文言文翻譯
丞相陳平,陽武縣戶牖鄉人。年輕時家裡貧窮,喜歡讀書。鄉里舉行社祭,陳平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們都說:「陳平這孩子主持分祭肉,分得好!」陳平感慨地說:「要讓我主宰天下,也會像分祭肉一樣!」陳涉起兵在陳縣稱王以後,立魏咎為魏王,陳平帶著一些年輕人一道去臨濟投奔魏王魏咎。陳平向魏王提出建議,魏玉沒有採納,又有人說陳平的壞話,陳平因此逃跑了。陳平就到修武歸降了漢王。
後來,楚軍加緊進攻,把漢王包圍在滎陽城裡。過了一些時間,漢王為此憂慮起來,就對陳平說:「天下紛爭,什麼時候才能安定呢?」陳平說:「項羽這個人恭敬愛人,那些講究廉節禮儀的人大都歸附他。但是到了按照功勞應該封給爵位和食邑的時候,他卻很吝嗇,人們因此又離開他。現在看來楚軍中存在著可以導致分裂混亂的因素。項王身邊剛直而又忠實的臣子,只有亞父范增、鍾離昧、周殷這么幾個人。如果大王能夠拿出幾萬斤黃金,用反間計去離間項王君臣,使他們互相懷疑,項王這個人又愛聽讒言,容易猜忌別人,這樣他們內部就會互相殘殺。然後漢軍趁勢發兵攻打,必定能打敗楚軍。」
漢王贊成他的意見,就拿出四萬斤黃金,交給陳平,讓陳平隨意使用,不加過問。陳平用大量黃金在楚軍中進行離間活動,讓人在楚軍將領中公開散布,說鍾離昧等人為項王領兵打仗,功勞很多,然而卻始終沒有得到裂土為王的封賞,他們都想與漢王聯合起來,滅掉項氏,瓜分楚國的土地,各自為王。項羽果然不再相信鍾離昧等人。項王既然對這些人產生了懷疑,就派使者到漢王那裡去。漢王特地讓人准備了豐盛的酒席,端了進去。一見使者,就假裝驚訝地說:「我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原來是項王的使者。」又端了回來,換了粗劣的飯菜給楚軍使者吃。使者回去後,把情況如實報告項王,項王果然更力。懷疑亞父。亞父打算加緊進攻,很快攻克滎陽城,項王不相信他的話,也不按照他的意見做。亞父知道了項王懷疑自己,就生氣地說:「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己干吧!請把這把老骨頭賞給我,讓我回家去吧!」范曾在回家的路上,還沒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瘡而死去了。